语篇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篇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范文1

关键词:汉语词语;误用偏误;偏误分析

一、绪论

20世纪60年代,偏误分析作为一个对学习者语言进行系统描写与分析的方法而产生。1974年Corder提出了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方法,1984年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从此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本文在中介语和对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Corder提出的分析方法对法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出现的误用偏误进行分析。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法国留学生的67篇汉语作文进行统计发现:动词、名词的误用偏误各17个,形容词的误用10个,介词的误用6个,副词的误用5个,助词的误用8个。相对于虚词,实词的误用偏误较高,尤以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误用居多,主要是具有共同语素或意义相近的词语。下面以例为证,进行简单分析,争取从中归纳出此类偏误产生的原因。

二、动词误用偏误

动词的误用偏误,例如:

(1)如我一般在巴黎这一个大城市一辈子 生存(生活)的人怎么能够谈到他的乡村生活呢?

(2)可是生产和保存(保护)环境不是一码事。

例(1)中“生活”与“生存”是一对近义词,正是由于意义的相近和概念的宏观导致在具体细节上的分不清楚。在法语中两者甚至可用同一单词“vivre”表示,这种重合更是导致意义的混合。例(2)“保护”和“保存”亦是一对意义相近的词语,但是在用法上差别很大。“保护”搭配的对象是可具体可抽象,范围可大可小,“保存”搭配的对象只能是较具体的东西。

(3)他们是最亲的人,也是靠他们孩子才能正常地生长(成长)。

(4)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在身旁,他们是等一个来关照(照顾)孩子的。

例(3)中的“生长、成长”在法语中采用相同的词语“pousser、grandir”表示,但是在汉语里两者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当主语是人时,只能用“成长”不可使用“生长”,“生长”的对象是一切自然事物,不包括有生命的人类。出现这种偏误主要是法语的干扰影响。例(4)“照顾”在法语中采用“soigner、prendre en considération ”表示,“关照”采用“notifier、 aviser、prendre soin de”表示,因此并不存在法语的干扰误导。留学生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是对二者具体的使用语境不清楚。“关照”是一种客套的礼貌用词,一般用于一种新的公共场合,而“照顾”并不涉及这样的语用意义。

三、名词误用偏误

名词的误用偏误,例如:

(5)我们全家住那里特别舒服,因为城市里的人民(居民),很多是亚洲人,所以就像住在中国似的。

(6)但是面对挫折时,人人都会有不同的反映(反应)。

例(5)中出现的“人民、居民”在法语里都有相对应的词语。“les peuple、des habitants、les gens”分别跟“人民、居民、人”的意思相对应。因此在这方面法语不太可能产生相应的干扰作用。主要是在于汉语这些集合名词的使用范围的不清楚,没有很好地内化形成认知。例(6)由于发音相同,导致混淆。因此,针对这类偏误要积极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帮助学习汉语的相应规则。

(7)父母多对生活的概念却很会影响孩子的观会,让他后来(以后)面对全社会的跳战。

(8)未来(后来)的症病疫疗开支都是由政府来承担……

上述2个例子都是时间名词的混淆误用。“以后、后来、未来”所表示的时间范围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正是这种复杂的时间特征导致了习得的困难,出现相关偏误。在法语中,“après、ensuite、par la suite、plus tard、désormais”对应汉语的“以后”,“ensuite、plus tard、après”对应“后来”, “avenir、futur” 对应“未来”。例(7)关于“以后”和“后来”在法语中表达基本一致,因此法语的干扰影响不可忽视。例(8)“后来”和“未来”法语表达不一致,因此要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四、形容词误用偏误

形容词的误用偏误,例如:

(9)除了此事,吸烟在社会上也可以造成了很重要(严重)的问题。

(10)但是这样不注意一定会有很重要(严重)的问题。

上述例句中“严重”和“重要”都是表示程度的形容词,但是二者表示的感彩是一贬一褒,具有明显的对立性。出现这类偏误的原因在于法语中并不没有明显的对立色彩,并将母语的特点直接对应到汉语中。“sérieux、grave”既可以表示褒义也可以用于贬义,同时具有“重要,严重,严肃”等意思,但汉语中“重要”相对的法语表达更多是具有褒义性质的“important”。出现这类偏误主要在于对词语的主、客观的语义性质掌握不全。

(11)但是他们之间很虚弱(脆弱)的感情会不会藏起来后憾?

(12)在这方面,外面学校老师的作用较少 (较小),因为学生很多,影响便少。

(13)对我们现代的环境问题,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意义)。

例(11)中“虚弱”和“脆弱”是近义词,同时在相对应的法语表达中都可用“fragile”表示。正是这种意义相近和母语表达一致导致了这种混淆误用的偏误。“虚弱”是修饰比较具体的对象,“脆弱”修饰比较抽象的对象。例(12)中将“小”(petite)误用为“少”(peu)的原因在于对“影响”和“作用”进行程度修饰掌握不当。例(13)中因为“很有意思”这个短语习得时间较早,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在学生的内部知识系统中经常被激活,导致出现汉语内部知识的相互干扰。

五、结论:

据上分析,误用的词语在形式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素,甚至意义相近或相关。词语本身的这种相似性、复杂性加大运用难度,意义相近的词语不能替换,在母语中却可以替换,这样便促使了偏误的产生。概括起来,误用原因如下:一、法语与汉语存在对应词,但并不完全等同。意义上相对应,便依据法语知识去理解使用相应的汉语词。即:受母语影响导致使用“法语式”的汉语,形成偏误。二、汉语词语的使用规则丰富灵活,对搭配词语的主客观性质,褒贬色彩等掌握不全,混淆了其意义和功能上的区别。三、教材上采用相应的外语对词语进行对应解释,甚至采用相近的几个词语共同解释,却没有给出较细致的条件限制,出现误导。四、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相关翻译工具进行生字生词的学习,翻译工具的一对多,多对一的解释,都易误导学生。除了这些外在因素,学习者错误的类推与认知回避也是不可忽略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戴会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类偏误研究综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3).

[2]郭红霞.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J].外语学刊,2011(2).

[3]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语篇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 完美婚姻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对婚姻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人认为婚姻双方应当“门当户对”,有的人认为应该“相貌相配”,也有的人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唯一因素”。根据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一书改编的影片为我们理解婚姻提供了新的窗口。通过对影片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的认识。

一、金钱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世纪初的英国处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工业革命在迅速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迅速变化。原来的世袭身份制度逐渐被打破,新的贵族阶层产生。这些新的贵族阶层以其积累的雄厚财富而活跃在英国社会舞台。金钱即代表财富,代表地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当时的婚姻观念也深深的打上了“金钱”的烙印。影片中的贝奈特太太、柯林斯、夏洛特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贝奈特太太“朝思梦想”的就是把自己的五个女儿嫁到有钱的人家,所以当尼日斐花园刚搬进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在贝奈特太太还没有搞清他的身份和来历的时候。她就把他摆在了嫁女儿的名单中了。柯林斯先生是个“有钱”、“有身份”的人,所以在婚姻观念上,他处处暴露出一种强势的霸权心态。在他对伊丽莎白的求婚词中无法找到任何关于“爱情”的词语。即便是多次被拒绝,他也不没能够明白“有钱”“有地位”他为何没能够娶上自己垂青的伊丽莎白。夏洛特是一个为了金钱和地位而牺牲个人感情的典型。夏洛特事实上知道“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爱,同他相处实在是件讨厌的事,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空中楼阁”,但是最终她还是答应了他的求婚,原因很简单柯林斯能让她在经济上感到安全。能让她过上有身份、有地位的生活。影片中的女主人翁伊丽莎白,在婚姻的选择中多少也涉及到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伊丽莎自在评价她和达西的婚姻的时候。她说“Heis a gentieman;I am a gentleman'sdaughter;Sofar we are equal,”此外,伊丽莎白为她的亲属感到窘迫,最为典型的是当她得知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哈姆私奔出走的消息时。《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爱情影片但是贯穿整个影片的除了爱情以外,还深深的打上了金钱、社会地位的烙印。

二、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高于其他因素

综观影片《傲慢与偏见》,虽然片中处处反映金钱、社会地位对婚姻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捕捉到主人翁伊丽莎白追求爱情婚姻的过程。面对柯林斯先生的多次求婚,伊丽莎白小姐直接而明确地表示拒绝,在别人的眼里,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荒唐举措,柯林斯先生在多次被拒绝后仍然无法找到真实的答案。但伊丽莎白看的却很简单。她讨厌这个男人,即便他很有钱、有良好的社会地位。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双方追求爱情的结果。富有、英俊的达西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给伊丽莎白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当达西初次向她求婚的时候,遭致了与柯林斯相同的命运。与柯林斯不同的是。达西从此以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进行了认真的改正。伊丽莎白女士最终接受了达西。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与当时的婚姻价值观念相抵触和矛盾的,按照当时的习惯富有的达西可以寻找门当户对的小姐。而像伊丽莎白这样的女士也不会拒绝柯林斯这样富有的先生。但进一步的细细分析。我们发现爱情是导致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对爱情的追求使得双方最终走在了一起。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对当时婚姻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和冲击。在现在看来,对我们认识婚姻仍有着巨大的帮助和启示,对婚姻观念的发展和转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正确的辨证的看待婚姻

语篇分析范文3

关键词:纪录片话语 话语的运作 话语权力 视听语言

英国的文化研究学者霍尔指出,文本的意义并不只在于传者所传递的信息,更多地在于受众所接受的内容、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以及在接受的过程中,再次产生了哪些效应。也就是说,对于文本的阅读,尤其是纪录片阅读,受众的接受程度和认知经验是影响其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一部分受众看来,纪录片所展现的是事件全貌,是客观的、是毫无疑问的、是值得信赖的,正如很多受众对电视的信赖一样。这样一来,受众无形中对纪录片所展现的事件深信不疑,无主动性地陷入到纪录片独有的收看场域中,忽略了纪录片的真正意指。这就涉及纪录片话语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就提出了有关话语的概念,“在福柯看来,话语并非一个名词或者一个范畴,它是除‘言语’和‘语言’之外的第三者。它并非词汇与句子简单的组合,也不仅仅限于语法规则的控制,而是蕴涵了极为复杂的权力关系”①。随着人们对媒介传播方式日渐广泛的应用,一部分学者将话语理论应用到媒介传播领域。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话语理论尤其是媒介话语理论已经有所重视。但是,运用话语理论探讨纪录片相关问题的研究仍然相当有限。2009年,邢勇在《理论搜索》上发表的题为《话语:审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全新视角》的文章引起了国内纪录片理论界的关注。邢勇认为:“纪录片话语,是一种言说方式,它通过纪录片表现出来,背后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力量。”②尽管如此,对纪录片话语的相关研究仍然为数尚少。

鉴于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审视纪录片,并着重分析纪录片话语的建构和运作过程。研究发现,纪录片是客观、真实的,但其中是存在纪录片话语的。只不过纪录片话语通过制作者的运作呈现出一种较为隐蔽的形态存在,使其长期以来一直被受众所忽略。

纪录片话语

影像是以卢米埃尔兄弟的实验性影片为开端的,现在看来,也是纪录片。为了获取连续性画面,卢米埃尔兄弟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活动摄影机”,并选取类似火车进站、工人下班、园丁浇花这样的简单事件进行拍摄。鉴于当时的影片尚处于试验性阶段,没有剪辑技术,两兄弟只好将摄影机架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用一个镜头拍摄下整个事件。例如,在《工厂大门》中,两兄弟将摄影机架在工厂门外,用大全景收录了工人下班时的情景。此后,为了收录事件的全貌,纪录片多采用固定的全景镜头进行拍摄。

在战争时期,为了宣传战事、鼓动民众,大量的制作者将创作重心转移到了战争前线。为了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拍摄者坚持手持摄影机,与作战部队同行,以求获得完整的影像。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无法将镜头的焦距和位置预先调试好,而是随着拍摄对象的移动和更换,随时准备改变镜头光圈和拍摄角度。所以,在纪录片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拍摄者在转换拍摄对象时的镜头对焦过程,这在“一切都被事先安排好”的剧情片中是看不到的。

另外,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或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使拍摄者不得不将镜头转移到那些更加重要的信息上。第一时间拍摄到“9・11”事件的法国摄影师诺代兄弟,便是在采访一名消防员的时候,听到头顶飞机的轰鸣声,立即举起摄影机拍摄到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时的情景,并且在当时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手持摄影机,记录下世贸中心倒塌时的珍贵画面。尽管镜头在此过程中始终是晃动的,甚至是颠簸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摄影机在场所带来的震撼力。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逐渐提高,制作者对纪录片的创作也逐步走向专业化。在创作的探索中,制作者们发现,对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给受众造成的心理预期和观影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固定镜头(一般是全景镜头)会给观众带来摄影机可以收录事件全貌的心理预期。当摄影机的高度与常人的视线角度基本一致时,受众便会犹如亲身体会一般。而长镜头使事件看起来并没有因为电影技术的进步(这里单指剪辑技术的发明)而虚构,更没有经过制作者的虚构或重组,而是仍然保持着事件最初发生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外,跟镜头和摇镜头看起来比切换镜头的现场性和完整性更强。然而,摄影机镜头的对焦过程会让观众觉得影片没有经过事先的编排和后期的处理。主观镜头,尤其是伴随着晃动的主观镜头,就像是摄影机被赋予在观众身上,摄影机之所及便是观众的视角之所及。片中若使用同期声而不是后期配音的话,观众便会认为影片看起来是真实发生的。

纪录片在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早期科学技术的局限和社会背景等客观性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拍摄模式和风格。然而,发明创造往往源于出其不意,看似局限的因素也会收到超出预期的成效。纪录片通过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视听语言给观众造成的观影感受和心理预期的不同,建构了纪录片话语。

纪录片话语的运作

正如福柯所说:“人类的一切认知都是通过‘话语’来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的关系。”③纪录片也不例外。福柯指出,话语是“一份有它自己显现规则但也有它自己使用和运行条件的财产”④。故笔者根据话语的运作规则归纳了纪录片话语的运作(如表1所示)。言说者通过发生器和文本的使用条件,以及对语言和言语的组合作用,依靠被言说者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实现其话语的运作;而纪录片则是靠摄影机和事件的使用条件,通过制作者对画面和声音共同构成的视听语言的运用,以及受众对制作者这一社会角色的隐蔽性认同,实现了对话语的运作。

制作者对纪录片话语的运作首先体现在对视听语言的安排和运用上。制作者通常会用全景式的固定镜头展现事件的客观性,同时,用长镜头为事件做在场性的证明。预期使观众产生“亲眼所见”的观影感受,拍摄者通常会调整摄影机的高度使之与常人视角接近或直接肩扛摄影机,有时甚至会模仿人的主观视角进行拍摄,无形中也将制作者和摄影机的存在巧妙地隐藏起来了。在加强观众的亲身感受方面,拍摄者有时甚至放下三角支架,选择手持或肩扛摄影机。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Garrett Brown发明了摄影机的稳定器斯坦尼康,但大多数拍摄者仍然选择不携带斯坦尼康,甚至会故意使摄影机颠簸、摇晃,旨在达到真实的拍摄效果,制作者有时会故意在转换拍摄对象的时候将镜头的对焦过程展现给观众。为了使得事件看起来更加毫无疑问,在声音处理上,制作者通常会运用同期声作为还原事件的最有力证词,等等。这样一来,一切都好像真的如制作者所说:“我的摄影机就像钉在墙上的苍蝇一样。”不干预、不介入,“我的摄影机从不撒谎”。

纪录片制作者通过摄影机的在场和对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去召唤意识中真实的形象感,顺理成章地给观众一个隐含的承诺――纪录片所展现的是事件的全貌,没有刻意突出也没有刻意隐瞒任何信息。加之制作者对受众长期以来反复的引导和强化,逐步实现了纪录片话语的运作。

此外,受众对制作者的认同也是不容忽视的。福柯指出:“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⑤受到个体主观因素和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受众对纪录片或者说对纪录片制作者存在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正是福柯所说的隐蔽性认同。在受众的意识甚至潜意识里,纪录片展现了事件的全貌。例如,学生对老师的认同,读者对作者的认同等。所谓“不唯上、不唯书”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深入骨髓的,以至于连受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长此以往,受众便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意识形态式的“纪录片展现了事件的全貌”的认知。

另外,福柯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⑥制作者通过运作使纪录片话语获得了合法化身份。久而久之,纪录片话语成为一种自然化的、意识形态化的标志,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符码。这样一来,受众便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忽略了纪录片话语,并处于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态势。

纪录片话语之被忽略

纪录片是运用摄影机等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而建立的一种影像系统。鉴于其对真实的人、事件的记录等因素,使得记录片中的人为因素无形中被削弱了。然而,话语理论指出,话语通过运作势必会导致个体被支配、控。制作者通过对纪录片话语的运作,将信任感和真正的创作意图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毫无主动性地陷入纪录片客观、真实的收看场域中,不自觉地忽略了纪录片话语的运作。

甚至一些剧情片通过对纪录片话语的合理运用,大大加强了其真实感。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第82届奥斯卡一举荣获包括金像奖等六项大奖的影片《拆弹部队》。这部剧情片运用大量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进行制作,不仅使影片看起来更真实、客观,还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还有一部分观众观赏后,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可以说,通过对纪录片话语的合理运作,可以使一部剧情片看起来像纪录片。

可见,纪录片是客观的、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是被制作者建构并运作的,是一种带有“人为操控性”的真实。纪录片是存在话语的,但是通过制作者的运作,使受众对纪录片长期处于一种深信不疑的心理预期,从而对纪录片话语有所忽略。

结语

研究表明,纪录片是客观的、真实的,但其中是存在纪录片话语的。只不过纪录片话语通过制作者的运作呈现出一种较为隐蔽的形态存在,使其长期以来一直被受众所忽略。此外,当下有关于纪录片话语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纪录片话语是如何获得权力的,当下中国的纪录片话语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态势,等等。这需要引起大众,尤其是相关学者的重视和警觉。纪录片话语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注 释:

①林莺:《话语权成因之哲学反思》,《中州学刊》,2008(11),第256

页。

②邢勇:《话语审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全新视角》,《理论探索》,2009(2),第70页。

③王彦超、任春晓:《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问题的思考》,《今传媒》,2009(6),第81页。

④路易丝・麦克尼:《福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⑤游鱼、罗双根:《话语权与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应然逻辑》,《求索》,2008(11),第55页。

⑥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语篇分析范文4

关键词:抽油杆 偏磨原因 治理效果

0 引言

在有杆泵抽油系统中,抽油杆和油管的偏磨不仅降低抽油杆的强度, 造成抽油杆断裂, 而且还会磨穿油管壁,造成油管漏失,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据2011年统计,孤一油藏经营管理区有116口作业井全年生产时间不足200天,其中因抽油杆偏磨造成的杆断和油管漏失井有45口,占38.8%。抽油杆偏磨已成为影响抽油井正常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非常有必要对造成偏磨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障抽油井的正常生产。

1 抽油杆偏磨现状

2011年5-10月,对孤一油藏经营管理区抽油井进行调查,发现45口抽油井存在抽油杆偏磨现象,在每根抽油杆上都可以看到磨损的痕迹,其中抽油杆接箍或本体被磨去2mm以上的严重偏磨井有12 口,占26.6 %。直井和泵挂在造斜点以上的斜井中严重偏磨井所占比例较低,为46.8%;泵挂在造斜点以下的斜井中严重偏磨井所占比例高,为87.2 %。

从偏磨的深度范围来看,无论直井还是斜井,抽油杆偏磨多发生在杆柱底部泵上400m的范围内, 在12口严重偏磨井中,有10口井的偏磨发生在这一范围内,占83.3%;2口泵在造斜点以下的斜井中, 造斜点附近100 m 范围内的偏磨较其他部分严重。

从偏磨的部位上看,相邻抽油杆偏磨的部位一般在同一侧,抽油杆接箍比本体偏磨严重。据统计,在12口偏磨严重的油井中,抽油杆接箍全部存在偏磨,而本体偏磨严重的仅占24.2%,接箍磨损严重的杆段所对应的油管都存在明显磨损。从偏磨的形貌看,抽油杆表现为抽油杆接箍或本体一侧被磨平, 严重者可将抽油杆公扣磨平;油管表现为内壁被磨出一条平行于轴心的凹槽,甚至被磨出多条裂缝。

2 抽油杆偏磨原因分析

2.1 井身结构的影响

在斜井中,其井身结构与垂直方向有一定的角度,如果抽油泵在造斜点以下,泵上油管会随着套管一起弯曲,导致抽油杆与油管发生摩擦。即使是直井,因目前的钻井技术不可能保证井身完全垂直, 套管在某一段也会出现弯曲的现象, 当油管下入后随着套管弯曲,从而造成杆管之间的摩擦。

2.2 封隔器座封的影响

孤一油藏经营管理区有80%的油井带封隔器生产,同时为提高抽油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对油管底部进行锚定。而封隔器座封和油管锚定都需要一定的座封重力,会导致油管弯曲;并且座封重力愈大, 油管弯曲程度愈大,偏磨也就愈严重。统计表明,随着封隔器级数的增加,座封重力增加,油管和抽油杆偏磨井所占的比例也同时增加(表1)。

2.3 交变载荷的影响

下冲程时,由于抽油杆和活塞受油管中液体阻力的影响,杆柱上、下受力不一致,在抽油杆柱上形成一个受力中合点,中合点上部杆柱受向上的拉力,中合点下部杆柱受向下的压力,受压的部分杆柱就会发生弯曲变形,与油管发生偏磨。

2.4 重复摩擦

由于抽油杆和油管在工作中基本上不发生转动,抽油杆有规律地重复运动,造成油管和抽油杆总是同一方向、同一部位上发生摩擦,很容易造成摩擦部位的油管和抽油杆失效。调查中发现,多数抽油杆接箍从一侧看是完好的,而另一侧却严重磨损。

2.5 产出液性质的变化

孤岛油田综合含水率已高达94.65%,油井产出液性质与开发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油井产出液含水率大于74 % 时,产出液开始换相,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油管和抽油杆之间的介质由原油变成了水,性能大大降低,加快了油管和抽油杆之间的磨损。

3 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3.1 设计新型井下工具

通过研究,共设计了三种井下工具:①油管锚全井生产管柱;②低座封负荷封隔器配套管柱;③油管锚与普通封隔器配套管柱。

3.2 改进抽油杆扶正器的结构和材质

根据调查结果,一是淘汰了防偏磨性能差的金属滚轮扶正器;二是在结构上将原来的分体式改成了接箍式和短节式,并对材质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抽油杆扶正器已应用38口井,有效期平均延长4个月,油井免修期平均延长69 天。

3.3 应用加重杆

在杆柱底部配置一部分加重杆,改善杆柱受力状况,使杆柱在上下冲程中始终处于受拉状态,减轻因交变载荷引起的抽油杆弯曲变形。已应用26口井,起到了较好的防偏磨效果。

3.4 安装旋转装置

在抽油杆和油管上分别安装旋转装置,定期转动油管和抽油杆,防止油管和抽油杆在同一方向上重复摩擦,可有效减轻偏磨的危害,延长抽油井正常生产时间。已应用油管旋转装置36 套,抽油杆旋转装置37 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5 调整生产参数

在满足油井产液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长冲程、慢冲次的抽油机生产参数,引进了4.2m 以上的长冲程抽油机。抽油机冲程利用率已经由2003年的92 % 提高到2012年的97 % 以上,冲次由2003年的6.5 次/ m in 降到2012年的4.8 次/ min。

3.6 加强现场监控

加强对油井作业的现场监控,准确掌握油管和抽油杆偏磨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偏磨措施。建立油井作业描述台帐和抽油杆单井档案,对每口作业井进行跟踪描述,记录油管和抽油杆偏磨的部位、深度、磨损程度,以及油管和抽油杆更换情况和采取的防偏磨措施。

4 结论

优化生产管柱、旋转油管和抽油杆、优化生产参数、应用加重杆是减轻抽油杆偏磨的有效措施。同时通过加强管理,针对抽油井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达到最佳防偏磨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立涛等 抽油杆和油管偏磨腐蚀的研究进展 《河南石油》 2006 第2期

语篇分析范文5

关键词:状语语序 语言迁移 分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下面主要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语序错误”的检索,从中找出相关的状语位置不当的句子,并作出归类和分析。

一、韩国留学生状语语序偏误分析

㈠表时间的词出现的语序偏误

1.时间词作状语时的偏误

一般韩国语时间状语和动词的语序为:1)时间状语置于动词句(自动词,目的语+他动词)前。2)时间状语处于目的语和他动词之间时,重点放置在时间状语上。汉语时间状语和动词的语序为:1)时间状语位于动词之前。例如:他上午走了。2)时间段表示状语时位于动词之后。例如:“结婚15年了”。3)‘在(于)—’形式的一部分时间状语置于动词之后。

⑴我还记得我十五岁的时候,我的祖母受伤了,住院没醒过来十五天。(住院十五天没醒过来)

?? 15 ? ?,?? ???? ??? ???15 ?? ???? ???.

⑵我高三的时候,到晚十二点学习(学习到晚十二点)然后回家时,每天都能看到在十字路口上等着我的爸爸。

?? ?? 3?? ?? ?,? 12??? ???? ?? ???? ?? ???? ???? ??? ?? ???.

以上两种情况分别把汉语中的时间词放到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和用“在、到”引导的结果补语放在动词前面做了状语,从而产生语序偏误。

2.表示时间的副词作频率状语时的偏误

“经常”、“总是”、“有时”等表示时间的副词作状语时也出现许多偏误。例如:

英姬经常这学期来学校。(英姬这学期经常来学校)

??? ?? ?? ?? ??? ??.

当句中时间和频率副词同时出现时,在韩语中两种副词的顺序比较灵活,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汉语中却不能互换,一般按照“时间—频率—V”的顺序,否则会造成意思表达的偏差。例如:他这几天总是闷闷不乐的。“这几天”应放在“总是”前面。

㈡表程度的状语出现的语序偏误

“很”“非常”“像燕子一样快”等表动作达到的程度,叫做程度状语。

1.我也不知不觉之中很感到自信了。

在这个句子中“很”相对应的韩语“??”“??”表示超出正常的标准,它一般放在中心语前边作状语,用来表达中心语程度之高。“很”是用来修饰中心语“自信”的。

2.还是我最干得多。(还是得最多)

韩语中程度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动作性的动词谓语,要先跟动词前的形容词性质的单位组合,然后再修饰动词。

㈢关涉状语出现的语序偏误

关涉状语,顾名思义就是指与行为有关的中心语(人或事)。

例:我们必须研究分析,对于文化遗产。(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研究分析)

??? ?????? ??? ??????.

例句中,关涉状语的位置处于主语后。通常在韩语中,关涉状语既可以在主语前出现又可以在主语后出现,但是在汉语中,关涉状语只能出现在主语前。

二、偏误原因的探究

就以上出现的偏误而言,结合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偏误原因有:

1.母语和目的语知识的语言迁移

从偏误中可以看出,韩国学生还是经常习惯性的按照韩语的语序来排列汉语状语语序,把母语的规律搬到汉语语法中,结果产生了偏误。比如:韩语的时间状语位于范围状语前面,但是汉语在这方面却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表达的不同而变换其位置。韩语一些常用副词作状语的语序是:时间—范围—频率—程度—情态—否定,汉语则是:时间—频率—范围—程度—否定—情态。这些母语习惯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的负迁移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状语语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

另外,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新学到的汉语语法或固定用法掌握不牢固、把新学到的汉语知识套用错误等现象也会造成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从而产生偏误。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教材编写

在教师方面,对外汉语教师面对来自众多国家的留学生进行授课,而欧美国家语言文字同亚洲圈的语言文字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无法对每位留学生根据其国家语言特点与汉语的区别进行全面的分析再进行授课,只能按照大众的授课方式去讲解,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留学生也会产生学习误区。此外,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且成体系并针对韩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材,教材选用的不恰当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困惑,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三、解决对策和教学建议

一种外语习得地好坏程度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对于母语的掌握程度,另一个是对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把握好这两点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从而减少偏误。那么我们在对韩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对比教学的方法。韩国文化自古以来都与中国文化是一脉相传的,语言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优势之一,但是这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语言的语法及用法上的差异。例如,由于在韩语没有补语,时间点和时间段在句法上往往用状语来表达。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状语、补语颠倒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两国语言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对比、讲解和说明。避免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2.进行分班教学和建立定期各国留学生间的语言交流平台。在面对低年级授课时可以把相同国家或地域的留学生分编在一个班级,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言基础知识讲解,夯实基础,到了中高年级再把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再分班。这样,尽管学生来自不同国家、语言特点也不相同,但各自都能以较适当的方式进行汉语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定期组织留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习者们通过交流指正对方的语言表达错误,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语言误区,并进行探讨,相互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龙海、李承梅.韩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8—160.

[2]金麗琴.韓國語? 中國語? 副詞語 語順 比較 硏究[D].木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崔亚丽.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状语语序偏误研究及其教学策略[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语篇分析范文6

关键词:印尼留学生 语音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

一.声调偏误

汉语的音调包括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印尼语是一种无声调的、用字母书写的语言。在声调习得中,印尼留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尤其是二声与三声,具体分析如下:1.易将二声发为一声。如,“明白”的“明”;2.易将二声发为四声。如,“文化”的“文”;3.易将三声发为一声。如,“卡片”的“卡”;4.易将三声发为四声。如,“成果”的“果”。

这种声调的偏误,一方面来自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音系统的差异。印尼语是无声调的语言,声调的高低仅起到强调句子里某一部分语气的作用,并不区别意义。而在汉语里,55调值的shu(书)、35调值的shu(熟)、214调值的shu(属)、51调值的shu(树)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声调起到区分意义的作用。另一方面,汉语的声调系统本身就非常复杂。这不单单涉及到对四个声调的掌握,还涉及到对语流音变的习得问题。因发音器官的制约与发音方便的需要,音位与音位承接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个类型。这些不仅对印尼留学生来说是难点,即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发音规律时,都感到很吃力。总之,这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印尼留学生的声调发音问题。

二.zh/ch/sh/r的发音偏误

印尼留学生很难发出zh/ch/ sh/r,当遇到这些读音时,他们常会不经意地用z/c/s进行替换。即使纠正了很多次,在使用过程中仍是避免不了出错。例如,“总是”的“是”经常被读为si;“多少”的“少”被误读为sao;“事情”的“事”被读为si等。 此外,在印尼语的发音系统中,没有zh/ch/sh卷舌音,只有z/c/s舌尖前音。从未接触过的zh/ch/sh对他们来说必然是一个障碍。因此,由于在发音的生理机制上有困难,他们会不自觉地用相似的舌尖前音来替代卷舌音。而同为舌尖后音的zh/ch/sh的发音方式也非常相似,只是塞音、塞擦音的区别,汉语母语者听起来当然没什么问题,但对印尼留学生来说,三者的发音几乎完全一样,分辨不出差别,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会话时将zh/ch/sh混为一谈的现象。此外,在印尼语中,虽然有r音,同为浊音,但与汉语里的r的发音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印尼语里,r音是一个舌颤音、滚音,舌头振动得非常明显,在汉语里,r音是舌尖后音,舌头不振动。因此,留学生在对“然”、“日”、“如”、“人”等发音时,r听起来很别扭。而受到了母语的影响,常常也会被发成颤音。

三.j/q/x的发音偏误

对于j、q这两个音,印尼学生普遍掌握不好。比如“卷起来”的“卷”、“全部”的“全”等。其实,印尼语中有j/q,但发音不同。在汉语里,j/q是舌面音、塞擦音,j不送气,q送气。印尼语中,j是个送气的舌尖前音,而q是不送气的舌根音。这就必然造成了虽然熟悉,但难以发出正确的j/q音的现象。

此外,在汉语语音的学习中,印尼留学还存在x的语音偏误。例如,“西瓜”的“西”被发成近似于si的音;“心里”的“心”被发成近似于sin的音等。在印尼的发音系统里,没有舌面音x。他们之所以发出类似于s的音,一种情况是将x迁移到了s的音。在汉语里,s与x同为擦音、清音。区别仅仅在于,二者的发音位置不同,s是舌尖前音,而x是舌面音。我们前面谈到,印尼语中是有舌尖前音s的,印尼留学生发音时,出于省力的原则,常常会将他们不熟悉的x迁移到位置靠近的s上去。而另一种情况,在印尼的辅音里,有一个非常类似于汉语x的sy音。x与sy都是擦音、舌面音,不同点只是在于,x是清音,而sy是浊音。因此,x的偏误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将母语中的sy进行了负迁移,从而把“新”、“心”、“洗”、“西”中的x音发错。

四.针对性策略

1.听辨式练习

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印尼留学生总是将四个声调混淆,将zh/ch/sh混淆。对于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用逐一听写或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正确分辨四声和卷舌音,并及时纠正错误。纠正声调错误时,可以加上手势,用手在空中进行比划,加深他们对声调的理解和记忆。

2.掌握汉语的发音规律与发音方法

在汉语语音的练习中,留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即使当时掌握了,过一段时间很容易就再次忘记。因此,这就要求他们真正了解汉语的发音规律,对照每个音的发音方式与发音位置进行发音,从而在根本上纠正语音的偏误。

3.重点学习与母语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