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美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游学美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游学美国范文1

后来到美国波特兰华德福学校上高中,学校位于密尔沃基区,号称是波特兰的第二个市中心。虽然和市中心只有15分钟车程,却和波特兰市中心的感觉截然不同,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和我的小学一样,华德福学校也被居民区包围,但这里却没有围墙阻挡人们的脚步。我们学校曾经是密尔沃基高中的地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卖给了华德福。现在看来,我们学校办得顺风顺水,不论环境还是教学风格都比旁边的密尔沃基高中好不少。

华德福奇葩的教学风格是出了名的。学校环境不错,可面积很小,仅由两栋建筑组成――主楼和副楼。学校从幼儿园贯穿高中不到500人,主楼包括幼儿园至初中部师生共300多名,副楼容纳了高中部100多名师生。主楼有3层,地下是手工教室、舞蹈教室、厨房以及学校小卖部;一楼是室内体育馆、图书馆和幼儿园至学前班的教室;二楼是小学初中部教室及学校办公室。副楼是高中部加上一个音乐教室,仅一层,也就200多平方米。主楼前面是开阔的操场,也是紧急情况避难处,平常的消防演习都往操场上凑。

一天,我们年级正上着数学课,教学楼的消防铃响了起来。大家以为又是紧急演习,都慢慢吞吞地往操场走,没想到竟然看到警车和消防车开了过来。接着,警察和消防队员在主楼进进出出,气氛很紧张。同学本以为只是简单的紧急演习,一个个薄衣薄裤地就跑出来了。尤其是9年级的同学,他们正在上体育课,有的女生连鞋子都没穿就被男同学背出来了。但谁知道这回玩真的了,冷风飕飕地吹了半个多小时。警察转来转去,就是不放我们进去,只丢下一句话:“里面危险!不能进!”

我们的历史老师Mr. Zinn心疼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同学,前去和警察商量,能否进去给大家拿外套。交涉了半天,警察才让Mr.Zinn一个人走了进去。出来的时候,他把能找到的外套全抱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警察说看来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让老师把学生带到别的地方呆会儿。幼儿园至中学部的学生都去了旁边的图书馆,但是高中部的却无家可归。看着高中部的同学在操场上冻得瑟瑟发抖,我的寄宿家庭女主人Amalia提议:“要不高中部的跟我去咖啡店呆着吧!”高中部的同学一窝蜂冲了进去,身上有钱的同学买了杯咖啡喝得挺带劲,没带钱的只能看着。Amalia慷慨地为那些“穷人”端来咖啡,今天的生意可是亏大了。

大家私下嘀咕:太好了,数学课不用上了,下面一节的人文课也可以不上了。可是没呆多久,警察又把学生都招了回去,说是没事了,能继续上课了。有的同学拿手机照了照片,警察说都得删了,不能流传,什么都别问,还在教学楼里面贴了张告示。

直到我们追问体育老师卤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大嘴巴告诉我们,说是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在上厕所的时候,看到主楼男厕所里有一个类似于炸弹的球,就通报了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不敢轻举妄动,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让学生撤离。最后查了将近两个小时,得出结论――这个“炸弹”其实是网球包着的巧克力,可能是哪个年级的孩子作完试验直接扔到厕所里,才制造了这出闹剧。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发现“炸弹”的老师就是我们学校教数理化的全能老师,我们都叫他台球爷爷,因为他台球打得特别好,看来他还真是对球类物体比较敏感啊!

经过这次事件,我发现这学校没有围墙也挺好的,要真有什么紧急突发状况,大家也好疏散。我上学一般从正面进入学校,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校长站在主楼门口迎接学生,不管天气是好是坏,她都在门口和每一个进学校的学生打招呼。一直以为校长肯定不认得我,可是没想到,校长竟然记住我了。有一次,我快迟到了,准备抄近路,直接穿过主楼来到副楼。没想到校长在门口喊出了我的名字,并热情和我打了个招呼。我特别惊讶,她怎么会记得我名字?后来我回想起了一件小事儿。

有一次,校长来旁听我们年级的课,就坐在我旁边。老师布置任务,要求每组学生将一组数字按规则排序。我们组的另外两位同学排了半天也没排出来,校长便过来帮忙。我思索一番,写下一套顺序,跟校长的结果对比之后,毫不客气地指出她排得不对。然后,我把她已经排好的顺序拆乱了,自己重排了一遍。她看了看我的结果,并问了我的名字,不一会儿就再也找不到她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知道,这是新来的校长―Christine Wolf。为此,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后悔当初自己的行为有些鲁莽。没想到,她记住了我这个“直言不讳”的学生。

在高中部,跟校长一样有威严的是办公室主任凯迪,这个职位类似于国内学校的教导处主任。高中部的大事小情都由凯迪负责,早上她要点名开门,晚上她绝对是高中部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每一位同学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告诉凯迪,因为我们并没有班主任。她就像高中部的“老大”,什么事儿都得经过她允许。

凯迪很照顾我,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天到学校报到时,我刚从夏威夷旅游回来,还是一脸的疲倦。凯迪看了看我说,你先回去好好补补觉,明天精神好了再来吧。来华德福学校的时候,对一切都不熟悉,有一点点小事儿和不明白,我就去问凯迪。每次,她都耐心地教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问我过得怎么样,习不习惯?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凯迪就是一个温馨的存在。

随着我升入10年级,习惯了学校的生活,也很少找凯迪问什么事儿了。现在,她又开始帮我介绍大学了,虽然离我上大学还早。每年的大学申请季,凯迪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为12年级拉来大学招生的人员介绍情况。有一些比较靠谱的学校,也有比较离谱的、专业偏门的学校。这对12年级的学生来讲,确实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

游学美国范文2

1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的盛宴,为人类呈现了很多美轮美奂的优秀之作,很多大师之作不仅成为现代人们的精神食粮,也逐渐变成购买收藏的宠儿。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造型艺术,它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意义,培养学生的鉴赏以及创作能力,让学生具有审美和创造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构建现代化中学美术教学课堂时,不能缺少的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由于多媒体集图、声、文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的技术特点,能够全面地刺激人的听觉、视觉。多媒体自身的特点和美术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多的结合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中。

1.1 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学主要围绕着“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前者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在认识线条、颜色、质感等基础上,体会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后者则是在设计与工艺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制作活动,发挥学生的无限创意和激情。从整个美术教学目标和过程来分析,中学美术教学更侧重于后者。

一般来说,中学美术教学主要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部分,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与表现,为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提供一把“金钥匙”。其中,在作品鉴赏课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设境增趣的作用。这主要在于多媒体本身具有图文相生的特点,能够生动展现美术作品的独特意义,配以情景相和谐的音乐,通过声音和视觉相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作品鉴赏。

1.2 中学美术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创作能力也是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创作能力是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只有平时多学习、多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鉴赏,获得美的体验,最后才能够进行艺术再创作。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优点,借助多媒体技术良好的交互性,让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熟悉各种造型基本元素,并能够运用工具和方法进行基本的艺术创作。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生动地展现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将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进行恰当的结合与延伸,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2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广泛性毋庸置疑。按照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和已经具备的美术水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构思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那些色彩感觉好、绘画能力好、书法文笔好的学生呈现不同的舞台,在丰富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让美术学习、绘画因结合现代化、信息化而变得更加丰富。

2.1 多媒体技术在造型·表现领域的运用

1)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美术知识体系。众所周知,美术的造型·表现主要是培养学生一定的鉴赏力和表现力,能够通过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比如采用写实、夸张、装饰、抽象等不同手法,体验绘画艺术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在鉴赏过程中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完善学生所具有的美术素养。像鉴赏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关蒙娜丽莎的传说、历史背景、相关野史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文艺复兴时期,感受这位优雅女士的神秘微笑,体会内心情感和魅力外形完美结合所带来的视觉震撼。

将这节鉴赏课制成漂亮的PPT课件基于以下思路:

一是在课件中通过对图片的深入浅出效果的设定,利用一系列的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绘画作品所蕴含的美,更感受到油画的细腻和真实;

二是在这节欣赏课中加入恰当的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些美术知识。

三是多媒体技术拥有的丰富表现形式,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大师对于美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厚的油画功底,从而丰富了油画知识,培养了鉴赏力,也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

2)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美术教学的课时容量,延伸教学内容宽度。由于美术知识会涉及一些几何图形,对学生的美术基本功也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对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等基本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因此,如果在课时一定的情况下进行讲授,势必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也不一定感兴趣。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美术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很有可能达不到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一些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通过电脑上色和编辑等简易操作,能够增大一堂课程的容量,也很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透视、构图以及比例等基本知识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纵横的大桥、体育馆、高楼等图片进行滚动播放,或者直接在Photoshop等绘图软件里进行图层建立、填充、渐变、画笔、调色板等工具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重复、渐变、叠加等艺术效果为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改变。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直接上机进行尝试,用电脑软件绘制各种简单的图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绘图软件的掌握,也减轻了美术教师的授课负担,延伸了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深度,也更容易取得更佳的授课效果。

2.2 多媒体技术在设计·应用领域的运用

1)多媒体技术可以引领学生超越思维的局限性,将抽象变具体。设计·应用领域作为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设计·应用阶段,学生能够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并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来进行创作,这也是中学美术在进行设计·应用教学时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像在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美术课程上,比如讲授传统的中国画的技法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这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起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中国画在绘画技巧上分为泼墨、工笔、皴法、白描、没骨等多种分类,而笔墨法中的侧锋、逆锋、顺锋等用笔法具有抽象性,如果仅是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体会笔墨画法中的精妙之处,而因为教学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也不能每次都让学生进行现实中的多次练习。

鉴于此分析,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大量的具有丰富神韵的中国画,按照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利用PPT或者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细节的演绎,变抽象为具体。多媒体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对笔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实践。甚至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Photoshop等绘图软件,在画板中导出原始图片进行临摹。当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后,再在现实画板中进行创作,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教学成本的同时,也突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为学生进行设计·应用奠定了基础。

2)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它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不断进行对比和反思,从而抓住美术理论与知识的实质。像在讲解传统的风景画构图方法时,对于中景、远景、近景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是比较相近的,学生由于所具有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在面对这些概念时往往在理解时发生障碍,而且这些构图方法在不同的图画中也有不同的呈现,如果单纯地讲解,不一定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风景图片,并对这些不同的风景图片进行分析思考,找出选用不同构图方法的原因所在,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抽象的概念,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将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美术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能真正替代各种美术技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注意“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应该在合适的阶段进行,甚至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必要的时候脱离多媒体技术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绘制创作练习,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经验。

3 结语

总之,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凭借自身的交互性、集成性等优势,已经让美术教学的课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授课气氛的融洽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多媒体为中学美术教学拓展了层次和空间,发挥了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朝更加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因此,在美术教育的理论和创作两个主要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以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津锋.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为美术鉴赏课教学提供优势[J].考试周刊,2013(32):179.

[2]李平.美术教学中的一把双刃剑:浅议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利与弊[J].美术大观,2007(8).

游学美国范文3

1、经济基础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国外留学不等同于在国内上学,在国外上学的学生每年的学费都是十几万美元甚至更贵,当然这还不包括吃喝住行。一般普通家庭对于这笔巨款还是承受不起的。当然那些成绩特别好的人可以申请学校的全额奖学金,这样就可以给家里减少点负担。

2、申请资格

各个留学国家对语言都有要求,英国留学等英联邦国家主要是看雅思的成绩,一般需要申请者雅思达到6.0以上。而北美地区的话,是以托福为标准的,一般申请者的托福成绩要达到90分以上。另外最低学历要求至少是高中毕业。

3、亲笔推荐

其实也就是学校机构的校长给你写的亲笔推荐些。推荐信是英国硕士申请的必备材料之一,但因为各院校对推荐信的要求不同,可能申请人在前期申请时,没有提交推荐信,或提交的推荐信不合格。院校在发录取时,还附上了推荐信的要求。最好重点关注下,以免错过最佳的提交时机,耽误签证和入学的时间。

4、GPA成绩

游学美国范文4

[关键词]美国;有效教学;研究;启示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教学理念。美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教学。回顾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历程,总结可兹我国借鉴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效果低效甚至负效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

教学是西方教育家始终关注的问题,教学思想的研究在西方古已有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都曾对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过详细的阐述。美国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揭示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第二个阶段主要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第三个阶段主要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

1.归纳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的特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因此,美国研究有效教学的学者的首先关注的是具备何种品质的教师才能进行有效教学。1931年,卡特尔(Cattell)面向254名教育官员、教师培训人员、教师和学生,请他们指出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者认为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依次为人格和愿望、智力、同情心和策略、开放的头脑、幽默感。[1]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盖茨尔斯(Getzels)和杰克逊(Jackon)认为,不仅应该指明教师从事有效教学应该具备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对这种品质进行准确的测量。他们对超过800项关于教师品质测量的研究项目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研究中的多属标准化心理测验,检验的是教师的精神病理学状态,对于学校的有效教学没有任何意义。为此,他们为此进一步探讨有效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人格特征,其研究成果被收入《教学研究手册》(第一版)(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瑞安(Ryan)与其同事合作观察研究发现,在热情、自律、富于感染力和想象力与冷漠、散漫、乏味和墨守成规这两极之间,越是接近前者的教师越可能教学更有成效,越是接近后者的教师越可能教学低效。

至20世纪70年代初,关于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特征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概括起来,这些特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宏观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整洁和有魅力、善良亲切、有智慧、思想开放、有幽默感等。第二方面是微观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如理解学生、严格要求、知识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等。

这种从教师品质的角度研究有效教学的成果发表不久,就招致一些学者的批评。这些学者认为教师品质虽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能保证具有这些品质的教师的教学都是有效、成功的教学,良好的教师品质与教学效果之间并非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以教师品质为视角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因为将教师品质和学生成绩机械地联系在一起,完全忽视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从而被称为黑箱研究(Black-box Research)。

2.探讨有效教学行为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学者对于教师特征为视角的研究所具有的局限性的理解不断深化。他们认识到,与教师具备的特征相比,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巨大,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70年代,邓金(Dunkin)和波德尔(Biddle)提出了预定变量、环境变量、成果变量、过程变量在内的教学研究模式,进一步阐释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其中的预定变量指的是教师的形成性经历、培训经历和教师特质。过程变量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两个方面。过程变量,尤其是其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结果变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成为一个好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素质,创造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和秩序井然的外在环境之外,更需要有成效的教学,寻求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策略。[2]

在邓金和波德尔模式的影响之下,许多学者纷纷将研究的焦点转向对教师教学行为及相关问题,发表了许多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1)关于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无从着手,更谈不到有效。美国的学者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了很多的关注。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的内容划分为智力技能、言语信息、认识策略、运动技能、态度共五种类型,论述了有效学习这些技能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在内的教学理论体系。

布鲁纳指出,学生学习现有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过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发现,并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他认为“发现学习”需要“发现教学”,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景,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对照的方法。

为了纠正布鲁纳理论中存在的偏差,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除2%~3%有缺陷的学生之外,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此,教师只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诊断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教学的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运用反馈矫正机制,就能实现有效教学。

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之下,美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实验研究,认识到学生的经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语言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学习是能够实现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对学习内容进行推理,进行批判性思考,取得复杂程度更高的学习效果。

(2)关于教学行为

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行为。因此,研究者采取直接观察等方式,总结出了一些最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

1973年,心理学家罗森夏(B.Rosenshire)福斯特(A.J.Furst)在回顾五十多项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10种最能产生有效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提出清晰的描述、指示和说明;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热心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通过讲演、姿态和眼神表示热情;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教导学生严肃对待学习任务;认真备课,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经常使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活动;站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较少采用批评性意见;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等。[3]

1986年,著名教学论专家布罗菲(Brophy J. E)古德(Good T. L)在维特罗克(M. Wittrock)主编的《教学研究手册》(第三版)中撰写“教师行为与学生成绩”的章节,把教学行为划分为制定计划、呈现信息、提问学生、应答反馈等几个类型。此后,二人又合作出版《透视课堂》一书,论述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实施差异性教学,评价学生等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行为。这本书已修订再版达十次之多,被美国教师视为进行有效教学的经典参考书目。

曾在国家教师认证评估机构任职的鲍里奇(G.D.Borich)在《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一书中,总结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成功率五种关键教学行为,此外还有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组织、提问、探寻、教师影响等五种与有效教学相关的辅教学行为。鲍里奇认为,教师的教学要想有效,就必须清晰地解释呈现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和精神上的投入,提高学生理解和完成作业的成功率。在这本书中,鲍里奇还论及教学目的和目标、课堂管理、评估学生等理论问题,阐述了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策略。[4]

3.制定有效教学的标准

有效教学方法的推广、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固然需要教师主动的参与,但教师评价机制的规范与引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美国学生在国际学生测验中表现不如人意,也是促进美国修订有效教学标准的重要原因。一段时间以来,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无法区分教学的高效与平庸、有效与无效,优秀的教师得不到承认和鼓励,教学质量低劣的教师不能被及时发现,无法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师仍旧占据教学岗位。因此,制定适合中小学实际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焦点。

1998年,由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提高办公室资助的“教育、多样性与卓越研究中心”(CREDE)发表了题为《教学至关重要:有效教学实践的标准》的报告。该报告由多尔顿(Stephanie Stoll Dalton)主持,是与二十多家研究机构及大学合作研究的结果。为了确保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该报告提出了如下五项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的标准。

第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富有成效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组,对学生间的积极协作进行监控并提供支持。

第二,通过课堂教学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谈论熟悉的话题,通过示范、引导、探究,复述、释疑、提问、表扬等形式为语言发展提供帮助,通过多种活动将语言发展与文化素养和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以学科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建立学校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始教学活动,设计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家庭和社区联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四,教授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要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整体性认识,对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完成与现实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的、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

第五,通过对话组织教学。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有明确的学术目标,指导学生在谈话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判断和推理,通过谈话中的提问、复述、表扬、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准备证明自己完成谈话目标的作品。[5]

曾就职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部(ETS),开发过《课堂行为评价标准》的丹尼尔森(Charlotte Danielson),1996年为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编写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框架》。鉴于教学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动过程,该报告说明了在设计与准备、教室环境、教学、专业责任4个领域(Domain)教师要具有的条件或达到的标准。例如在教学领域,教师要能够借助口头语书面语言与学生进行清晰准确的交流,使用提问与讨论的技巧,使学生参加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计划等。为了便于实施,4个领域被细分为22个部分(Component)、66个要素(Element)。每个要素都有“不合格”、“合格”、“熟练”、“优秀”四个层次的具体要求。

二、美国有效教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全面“普九”以后,教育教学设施和条件大为改善,教育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落后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没有适应新课程形势的意识和能力,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这种形势下,总结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经验,深化我国有效教学领域的研究,提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效教学的研究应紧密结合实践

有效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研究,其价值与发展的前途取决于它能否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提供帮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虽然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多为在思辨性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探讨,有影响的实证性研究较为少见。对比而言,美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美国教育研究协会2001年编辑出版的《教学研究手册》(第四版),涵盖教学研究的基础、教学研究方法论、学科教学研究、学习者研究、教学政策研究、教师和教的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师角色、各个学段的研究共八个与实践紧密相连的部分。为此,我国教学研究应该加大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程度,引导理论研究人员深入实践,吸收有实践背景或正在从事教学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与学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有效学习”还鲜有提及和论述,个别研究虽涉及有效学习,并没有把“有效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学生在有效教学过程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在美国有效教学的研究中,关于学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占据较大的分量。《教学研究手册》(第四版)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关于学习者研究,涉及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创造性和天才学生的教学、双语学习者的教学、轻度残疾学生的特殊教学等方面。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有三章的内容论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合作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研究思路,认识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两项研究紧密相连,从有效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有效教学,在有效教学的背景下研究有效学习, 构建“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这样一个“双有效”的研究格局。

3.研究不断深入、领域不断扩展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牵涉其中的复杂过程,人们对有效教学的本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在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以社会理想的标准定义有效的教师,以为具备一定特征的教师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行为之间并无密切的相关,转而研究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教学行为,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了增强有效教学研究对实践的指导,学者后来又将研究的焦点转向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并将这种标准逐层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工具。我国已有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关于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谈“应该”、“必须”的多,谈“为何”以及“怎样”的少。因此,我们应该在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以有效教学行为及评价标准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之间转化的机制,得出对教育实践和广大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Chiris Kyriacou(1997), 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 Theory and Practice, Starly Thornes Publishers, P.5.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94-125.

[3]江绍伦著.教与育的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18.

游学美国范文5

作为正在美国的一线教师,也作为在美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想说:美国的中小学当然有班干部!

我说的是公立学校。

小学:美国的小学大部分是班主任制,一个教师教一个班所有的科目。在课室里,大部分是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课堂活动,教师站在教室前讲课的时间非常短。通常,教师会设立一些“monitor”(负责人),分别负责管理不同的地方。比如“地板管理员”负责管理课室地毯有没有遗留的玩具或者书本教具之类,“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课室书架的图书,“白板管理员”负责清洁课室的白板,“电脑管理员”负责收拾好电脑,“科学管理员”负责管理课室的科学角,“小组管理员”是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另外,还有一个叫“班长”的“class monitor”,负责大家去操场的时候,让大家排好队。这些不同的“管理员”,其实相当于中国的“班干部”。

在美国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还不怎么懂事,因此,“班干部”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指定,通常是轮换的,全班每一个人都有当某个“monitor”的机会。所以,美国孩子全都熟悉这种制度,回到家,会向父母申请当某个“monitor”,比如“这个月我当垃圾管理员吧!”意思就是,这个月的垃圾我负责倒了。

到了高年级,学生要学习美国历史,学习美国的国家制度,教师会通过竞选来选举“monitor”。同时,从四年级开始有学生会,学生开始学习怎样选举自己的学生代表。这些学生代表通常是学生中比较受欢迎、人际关系好的同学,与他们的成绩没多大关系。(美国的小学通常只有三个成绩,优,良,需要改进,所以,大家谁都不知道谁的成绩是好还是不好。)

美国小学到了班选举或者学校学生会选举的日子,竞选广告铺天盖地,全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场面煞有介事,十分热闹!而且,教师还会给候选人机会,发表演说、接受咨询、提问等等。可能有人有疑问:费那么大劲,原来只是为了当个“玩具管理员”(Toy monitor),至于吗?但是学生们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教师们也觉得通过这样的活动,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价值观。

中学:美国的中学从初中开始就没有了“班”的概念,因为学生是选课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室等着学生来上课。然而,虽然没有“班”的概念,但是还存在着“年级”的概念,还有一个,是中国的学校没有的,叫“家房”(Home room),有的地方也叫“辅导课”(Advisory)。也就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个大组(或者我们也叫“班”)每天定时有一次聚会,在教室里,由教师负责讲一些与该年级有关的事情,比如学校最近有什么重要的活动,选课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如何参与,等等。另外,全州统考,也是在“家房”进行的。

“家房”不需要选举“monitor”,但是,“家房”要选举“家房学生代表”。“家房学生代表”要代表“家房”,参加“校长内阁会议”,在每星期一次的“校长内阁会议”中,把涉及同一个年级的同学的全部意见,向校长作出报告。如哪间教室太热啦,太冷啦,学校的厕所太臭啦,哪个老师不公平啦,等等,都是每周的例会中要说的事情。美国的中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管理的。

游学美国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优势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既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有其科学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二是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初级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历史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历史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和信息技术“拼合”,或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是二者的紧密融合。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他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这意味着历史教学的一场革命,一次挑战。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支持。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比如上网,在怎样使学生善于搜索、筛选、鉴别、处理信息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怎样良好地体现师生“主导——主体”关系上,就都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任职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记忆的效果,加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和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学生对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其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优化整合,为历史教学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和谐学习、健康发展的学习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历史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