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与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与生活

科技与生活范文1

暑假里,我随团参加了小记者北京采风夏令营活动。在远离父母的几天里,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向家长通报活动情况。入住到北京的酒店,由于人地两生,又不能随便活动,找公用电话便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临行之前准备的IC电话卡也经常失去用武之地。这时就会特别地羡慕那些有手机的“团友”,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手机带给人们的方便。

在中国科技馆里,我们看到了在电视和老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老式的手摇电话,也了解到更久以前,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人们用原始的方式联系是多么地不便。每当看到电影中员冒着生命危险接头送情报、战斗中失去联络信号等镜头,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时如果有了手机,不就避免这些无谓的牺牲了吗?每每这时,我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几年前,人们还把手机称呼为“大哥大”,传呼机称呼为“BB机”,能够使它、拥有它,是件多么值得令人炫耀的事情,似乎这就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是“大款”和“时髦”的代名词。而在今天,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话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公司白领,到普通菜农,甚至是废品收购员,对它的依赖都是与日俱增。它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沟通的重要手段。 大家有目共睹,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到彩屏,视频移动电话,它使人们生活的色彩变得五彩斑斓。看到这些,你就不能不为科技的发展之快而扼腕感叹。

作为一名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应该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从小要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学好科技知识,创造新生活。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大概都有共同的梦想,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多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建设,为人类文明作贡献。这是远大目标。实际上,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还不仅仅是为了当科学家,也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科技与生活范文2

《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一)从而达到文理渗透、理工交融,人文艺术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目的。(二)《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顾名思义,《化学与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涉及衣、食、住和行等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介绍身边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化学知识和化学现象。以笔者开设的《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为例,“化学与饮食”一节主要介绍饮食结构中的化学物质类型、生理功能、营养价值,饮食常识等内容;“化学与医药”一节中主要介绍化学药物的相关特点、安全知识和毒物;“化学与衣着材料”一节主要介绍常见和特殊衣着材料的类型,化学特点、洗涤和保护措施等;“化学与功能材料”一节中主要介绍与人类住和行相关的功能材料、新能源的分类,特点等知识。同时讲授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结合生活中一些重大的与化学相关的案例,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和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起因、发展、发现、分析检测及社会影响等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理念、安全意识和科学的辩证唯物观。(三)《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主要特点《化学与生活》课程的特点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科学性强、化学味重、生活味浓、资料性实和通俗易懂。化学本身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在介绍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和现象时,一定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待之,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据,不可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化学与生活》课程本来就是介绍身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和现象,因此讲授的内容或案例一定要与化学学科相关,一定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衣、食、往和行等日常内容,同时所选择的生活案例一定要真实,资料详细、具体,最好有公开报导,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学科离他们并不遥远,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亲切、可信和实用。《化学与生活》作为通识课程开设,授课对象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和文科学生,其化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此讲授时应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应尽量地回避复杂的化学结构,反应原理和机理等纯理论化学的内容,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泛味,敬而远之的感觉。

师范性院校开设《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一)为适应这种新的基础教育模式,师范性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和广博的知识面。而现实的中学教育体制中,中学生在高二年级就分成了文科和理科班,高考科目相应有别,客观上导致了一些文科学生不关心自然科学,包括化学,在其知识体系中缺失了化学相关知识。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缺失,必将会影响这部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有必要对这部分学生补上这一课,开设诸如《化学与生活》类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课程。(二)现代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了开设《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ducation”的译名,也可译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于19世纪初第一次提出,并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6]。它产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对不同学科有所认知、融会贯通的完全、完整的人。自20世纪起,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在通识教育方面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几十年。痛定思痛后,国家终于在2010年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随即出台了“高教三十条”,在此两个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包括师范院校在内的各个高校都在尝试教育体制的改革,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修订内容就是在大学低年级加强通识教育,规范通识教育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将通识课程正式划分为五类: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西方文明与全球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五个类型涵盖了文、理和艺术等知识内容,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个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化学与生活》课程被划归在“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类。(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开设《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实这种博学、多能的人才培养思想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就有体现,认为博学多识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的效果。如《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中强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同时古人还论述了通识教育与培养通人、全人间的关系。如《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回到今天,在现代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曾发表过《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其中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报告所建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因此作为通识教育思想体系下的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科普课程———《化学与生活》,它的开设必将对这种通才人才的培养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总之,由于现实社会中化学与生活的这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及新形式下,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加强通识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性院校开设《化学与生活》课程就显得顺理成章和尤其重要。

作者:王园朝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科技与生活范文3

【关键词】 初中劳技课;实然现状;第二课堂;生活教育路径

1 实然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素质教育已越来越被人重视并接受,但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劳动最光荣”——这是一个多么朴实的道理,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并不容易。

2 应然路径:开辟第二课堂,让劳技教育成为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是其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试验基地,今天我们仍要从中汲取丰厚的实践营养、思想营养。陶行知人为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劳技教育来源于生活、贯穿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其本质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教育。我们因此不能把它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融合起来,如同盐溶之于水。

要提高初中劳技课的课堂实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以立足课堂,着眼于课外,立足于教学,着眼于生活,达成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之目的。

2.1 创建劳动基地——因地制宜,走进各类劳动生活

劳技课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时肯定是不够的,课堂中的许多活动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许多活动不可能在课堂内得以完成,如果就此打住,教学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必须十分重视课后的有效延伸,切实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

(1)创建校内劳技教学基地,如开辟劳动工具展示厅、劳技材料加工室、农作物种子标本柜、动植物种养殖劳动基地等。我们不能简单地教学生按每节劳技课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完成就了事,我们要允许学生去创新,自己设计或小组设计并完成制作。

(2)创建校外劳动教学基地,通过基地教学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爱科学的创作志向,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和竞争意识,树立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远大理想。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就是拓展学生的劳技教育空间。

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相关人员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创设劳技第二课堂,利用特色体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不仅是学习人,更是各种类型的生活人。

①学做小工人“千秋共创教育设备厂”是专业教育器材工厂,我校2008年建校时的绝大部分桌椅、板凳、实验室报告厅装修都是这家工厂承建,是我校少先队学工基地。我们组织开展了“做一天小工人,学科学新技术”的活动。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到联系好的车间去见习,在这些工人师傅的指点下,孩子们知道了哪些是凿子、斧头、刨子等传统木工工具,哪些是现代的电动设备,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同学们觉得收获特别多,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弥补了校内劳技室规模品类较少的缺陷。

②学做小卫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自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突出。几乎全市所有的河道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南京这座滨江城市,环境的恢复活力较强尚且如此,其它城市可想而知。在南京已很少看到蓝天白云,每年市政府定下的空气质量目标都难以完成。

③学做小农民

我们组织学生们来到八挂洲蔬菜基地和江心洲果品基地,参观了芦蒿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以及葡萄制品加工厂的加工车间,听了管理员的介绍,学生们打开眼界。

④学做养殖家

学生们参观了江宁区的虾塘、蟹塘,又来到鱼塘边参加实践劳动——喂鱼。在这里学生们第一次了解到不同的鱼需要喂食不同的饲料,最基本的如黑鱼需喂切碎的小鱼,鲫鱼需要喂猪粪为主的饲料,草鱼喜欢吃草和复合饲料——还了解到每只塘几亩地,大小池塘有区别,鱼群数量大小也有不同,要是饲料太多了水会变质发臭,太少了鱼儿吃不饱,所以喂时需要先大致计算。同时,同一只塘内往往有不同的鱼群,饲料怎样投入也有讲究。这一些,不仅学生们打开眼界,就连老师也是大 长见识。

2.2 融入各类活动——多方结合,营造劳动教学的生活氛围

要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必须联合校内各类生活活动,多管齐下,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①劳技教学与班队活动联姻

在劳技课教学时,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应时刻注意把劳技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要求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每次劳动的情况、掌握劳动技术的程度记录下来,纳入总体考核分数。

②劳技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

劳技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充分体现劳技课的教育意义,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从教材中选择一种生产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例如将劳技课的学习与重阳节的敬老院服务活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打扫农贸市场、小制作义卖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

③劳技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校园是师生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劳技教育实践的天然场所。在劳技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劳技课,必须从身边做起”。美化、香化校园,创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利用所学的种植知识,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绿化校园。

④劳技教学与家长学校活动衔接

为了密切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学生,许多学校办起了家长学校。我觉得,这是提高家长对劳技教育认识,改变对农业片面看法,重视对子女劳动教育的大好舞台。为此,作为劳技教师,应该积极与政教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开课的机会,通过讲座、发放资料、观看录像、作品展览、学生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对家长实施影响,努力活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学生的劳技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强的后盾。

⑤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互补

劳动技术课教学要注意把劳动技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语文、数学、科技等学科。寻找渗透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劳动中去,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科技与生活范文4

可是事与愿违,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我困惑,不知问题所在……

沉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活泼如鱼儿的学生在死水中呼吸不到新鲜的氧气,自然就摇摆不起来了。我终于领悟到:最迫切需要我去做的,就是激“活”政治课堂。

痛定思痛,经过我不断反思,我摸索出来: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丰富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激“活”政治课堂的“灵丹妙药”。

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敏感叛逆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但能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而且能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在40分钟的课堂上。何乐而不为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下既幽默又诙谐的“雷语”声怎样激“活”我的课堂吧!

一、拉近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教学才有效果。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提倡“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雷语”声具有很强的幽默型,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例如:“这位同学真是一个好孩子,孺子可教啊。”“我写错字了吗?我早就知道了,那是我对你们的考验,给你们的机会要珍惜啊!”“小伙子,你可别睡着了啊,天气这么冷,你要是感冒了,我会伤心的啊。”“什么?夏老师很优秀?那是必须的,当然,夏老师会再接再厉的,争取向你们靠拢啊。”诸如此类的“雷语”声经常响彻在课堂上,在无形之中,对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起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师生关系自然而然是非常融洽的。

“雷语”声好比是味道很浓的调味品,时不时在课堂上点缀几句能起到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例如,看见某个学生哭丧着脸,情绪不好时,我走过去问一句:“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这位学生破涕为笑。走进教室,发现有学生睡觉,我会说:“我还没开始上课,你就睡着了?我简直没有成就感!”全班一下就精神振奋了。

二、煽动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雷语”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强烈兴趣,使学生以兴奋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巧妙的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从而为整堂课和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初三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我比较担心很多学生会对这一课书不感兴趣,其中包含不理解政治生活的含义,也包含觉得政治生活离自己很遥远,自己并没有参与的机会。我就找准时机在上课前插入这么一段“雷语”声:“学好这课书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太重要了,有人说,我将来不从政,也当不了官,学政治生活没有用,这话是不对的。你可能当不了省长,但有可能当市长,当不了市长,可能当区长,当不了区长,可能当村长,当不了村长,至少要当家长嘛。”学生在笑声中心领神会,认识了学习这课书的重要性,激发了兴趣,这就为学好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与生活范文5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情感更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因为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合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那将会使课堂呈现不一样的活力。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并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了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可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的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科技与生活范文6

关键词:技校生 激发兴趣 主动配合 激活积极性

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运动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笔者发现技校生在上体育课时有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体育的技能水平和锻炼习惯有很大差异;二是学生到技校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都对体育不重视;三是学生对传统项目的练习和考核厌倦、懈怠。这些问题使得技校生不爱上体育课,课上怕苦怕累死气沉沉,部分学生请假逃避练习。为此,在教学中笔者试图激活技校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一、正确引导,培养兴趣

长期以来,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当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老师的教学,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积极性。

1.引起重视,激发动力

在技工教育中,体育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压力的,既不用为了升学,又不用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体育成绩的好坏不影响毕业,所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不重视。体育教学既要向学生讲明课堂学习的目的,还要把锻炼身体与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联系起来,还可以从大家最关心的就业问题着手。技校生将来的工作多数是以脑力和体力相结合,很多单位来校招聘时除了笔试、面试以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体能测试,体能是学生就业的硬件。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与健康对就业的重要性,这才是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2.分析教材,明确锻炼目的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本课内容的健身价值。例如在健美操、瑜伽的教学中,灌输学生培养正确的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在增进健康的同时也追求形体美。在中长跑教学中,可着重向学生介绍中长跑能增强人体心脏及物质代谢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器官的机能,同时也是终身体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这样使学生明白了不同项目的锻炼目的,就自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要我锻炼”向“我要锻炼”的方向转化。

二、注情教学,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人由衷的关怀,就是教育的血与肉。”虽然有些是细微的小事,但教师从各方面体贴、理解学生,对学生的爱心、在授课时的热诚,都很容易转化成积极练习的动力。这样好于一味地强制大家重复练习和对不完成练习的处罚,避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的抵触心理,造成被动练习和不配合上课的现象。

1.关爱学生

在体育课上,教师除了给学生讲一些体育保健知识,还要给大家讲一些有趣又实用的生活小常识。在场外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关心学生,比如在天气热时,老师面向阳光,让学生背对阳光,并适当减小练习量;在大风天气,选择避风的场所进行练习;在天气寒冷时,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擦汗换衣。教师在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要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

2.少处罚、多耐心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差异和身体素质,对有些出现失误、无法完成和做不到位的动作,尽量鼓励学生去完成,耐心讲解多做示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努力行动,哪怕是获得一点进步,也要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表扬、赞美,让他们进一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对学生的处罚只会适得其反。

三、巧施办法,激励被动变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地给予他们“自”和“自由度”。如,在每节课的准备活动中,教师以抽签的形式让学生轮流担当老师的指挥角色。在游戏、复习课、练习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关键是教师以旁观的角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正确引导,善于启迪,及时纠错,并做好安全保护工作。教师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断创新。每到此类课堂,学生个个就如被激活一样,尽情发挥,课堂场景热火朝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我锻炼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四、灵活设计,激活锻炼钢积极性

一是利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以现在的几个班级为例,多数为全男生班,一上课就要求打篮球,做其他练习非常不情愿。在练习短跑、跳远等传统项目时,大家觉得又是这些项目,因此,敷衍对待,完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场地,营造一个新颖、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体育课堂更具特色。在安排使用场地器材时,教师多设计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场地器材,不仅能给学生一个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激活创新激情。环境的改变会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所以,我们利用校园、校外的地形、山坡等自然环境,利用越野跑、障碍跑、定向运动跑、法特莱克跑等练习方法,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专项身体素质。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鲜事物的刺激常使学生忘记疲劳,在开心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让学生确保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是在体育考核上做调整。如:对单手肩上投篮、三步上篮、羽毛球发球质量、挺身式跳远的起跳等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进行技术评定考核。学生不用再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远,就会加强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工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质量更高、姿势更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这几个班在期末的考试和总评成绩比前一学期有了近8%~13%的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比如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给学生播放各类比赛的实况录像,利用慢速和回放分析技术动作,既弥补老师平时讲解示范的不足,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到更前沿的体育知识,加强了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学习的关键,有兴趣才有积极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激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激活学生的需要和设置必要的诱因,对引导学生的体育积极性,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美的欣赏的更高认识,这是促进技校学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