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1
当今社会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所培养的人才对“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①而学风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培养层次以及文化底蕴,②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思维品格、心理意识与行为表现的总和。它植根于学校小环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整体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等。③学风建设,简言之就是学习风气的营造。④学风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学风建设涉及到教师、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出了“领导重视带学风、教风建设正学风、科技创新强学风、学术氛围浓学风、校企联动促学风、社会实践彰学风、制度建设导学风”等多方面、全方位来抓学风。本文主要从学科建设及学术氛围方面来阐述高等农业院校学风建设问题。
1高等农业院校常见学风建设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向着专业多元化发展,很多院校发展成综合性农业大学。在一味追求多学科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学风建设,以及社会上一些对农业院校的偏见,使得高等农业院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1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大学本应是学术的源头,思想的宝藏。但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学术氛围不浓这一现象比较突出。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数量很多,然而学术性的社团数量却很少。大部分学生希望加入文艺类、体育类等社团或学生组织,而希望加入学术性社团或学生组织的学生很少。在各类校园活动中,学术类的内容很少,而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很多。学生们往往热衷于计算机、英语等各种等级证书,对专业课的学习忙于应付,急功近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高校的科研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形成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中,科学研究主要还是由教师和研究生来做,很少涉及本科生;高校也很少专门设立机构和人员,安排和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⑤
1.2厌学现象严重,专业思想不稳定
多数农业院校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是服从调剂专业才被录取的。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滋生了“入错行”的负面情绪,这部分学生常表现出厌学现象严重、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入校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认为大学就是象牙塔,对大学的期望值太高,而入学后又觉得所学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形成心理反差。也有一些学生被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对所学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安心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行为,而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对周围的学生也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现象严重,即使到课堂上也常上课睡觉、玩手机,学习纪律不严,思想涣散,厌学现象严重。
2通过学科建设与学术氛围营造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2.1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所学专业
高等农业院校有条件应开设“农业文化”选修课。加强农业科技发展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农业文化的光辉历史,从而增强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使命感,使他们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积极地投身到专业学习中去。让学生从中体味“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真正含义。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了解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到农村田间地头了解农村农业的现状,听听农民的心声,让学生提早接触农业文化的实践,在实践中去解析中国的“三农”问题,找出自己专业学习上的差距,以激发其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⑥生命科学学院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后,即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提前了解学校、学院。邀请学院知名教授介绍本专业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将来的出路等,让学生早日设定努力目标,对所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高等农业院校要从体制上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改变常规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产、学、研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专业自信心。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展教师素质培训。本科生导师要使学生夯实学科基础和了解理论前沿知识,争强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要从大学生一年给就开始,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做全面的指导,并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全程。这样容易建立较强的责任心,使师生较早建立联系,有利于彼此了解,让学生更早更容易地进入老师的研究领域,成为老师的研究助手。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和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2.3营造学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治学精神,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有重要意义。高校的文化和学术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影响到生对知识层次的追求。因此,高校应通过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和强化校园学术氛围来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体会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学风。为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的专业自信,高等农业院校要更加注重在农业学术、前景方面的宣传,可以过校史展览馆,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沿革、杰出校友等,加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意识,逐渐明晰自己的努力方向。生命科学学院每年举办学术报告周活动,报告内容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前沿与应用、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择业观等方面,通过专家用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营造校园学术气氛。以浓郁的学术氛围来感染大学生,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宣扬正能量,使学生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增长本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农业院校的学科是多是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生命科学学院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资助青年本科生导师和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校园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很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没看过文献,在写综述等作业时,只会“百度”,不会利用学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为了积极引导学生,学院开展文献检索相关的讲座,并定期开展本科生讲文献活动,督促和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文献,如何读懂文献,理解科学研究过程。
2.4深化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完善农科学科建设
高学农业院校要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与手段,宣传教学科研成果,使学生谈及专业时有种自豪的归属感。高校要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目前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往往会产生学习无用的消极思想。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要多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对涉农专业的市场调研,按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口径,使涉农专业更符合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作者:藏金萍 贾 慧 杨学举 董金皋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注释
①阎春霞,秦天霞,王焕英,等.论学风建设在医学院校的重要性[J].继续医学教育,2015(6):42-44.
②林玲.农业院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2010(3):14-16.
③谭焱良,毛祥成,罗薇.高等农业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369-372.
④韩平,靳俐,王学峰.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育人氛围[J].现代情报,2002(5):163-164.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离不开环境的。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受教育者的周围的外部客观因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高校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主要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只有完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政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虽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的一面,更有不利的一面。对于高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积极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滋生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在社会主义方向中迷失了自己,减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后果。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校风校纪、教育内容、教风、学风等所构成的整体环境。由于学校管理的社会化和商业化,物质环境建设相对完善,但是高校的日常管理方面有困难,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使高校内缺乏应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不健康,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薄弱。高校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时优化是重中之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氛围、生活习惯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家庭存在着不健康的婚恋观念且对孩子的教育存有一定的功利性,这些不适合的教育会对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不良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造成困扰,增加了实施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价值观、生活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健康塑造有阻滞作用,减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因此需坚持不懈的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造成部分人们只是单纯的追逐物质利益,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大的挑战。由于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对还未形成成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自然有更大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单纯认为个人的物质能力是衡量成功的标准。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3、近年来,西方国家借比我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对我国实施侵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与价值观,这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势必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1、优化社会环境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能促使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推动全社会形成一股良好正气之风,形成和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增强爱国的氛围,加强社会之间的凝聚力,与此同时也会使学生有维护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敢于扶正压邪,在高校内形成一股正气之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优化学校环境
加强学校的文化与思想氛围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社团组织,社会主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在校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精神,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另外高校内学风校风的建设也很重要,应该加强学校和对学生有直接影响的班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校风学风,形成优良的校园环境。.
3、家庭环境的优化
营造一个和谐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都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沟通,倾听子女的想法,科学的积极有效的引导他们的成长,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相互配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全面动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金毅.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感化情境的创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刘洪波,王江浩.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4) : 134.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3
关键词: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实践
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工程意识、工程能力抓起,而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只能来源于工程实践。目前机械类大学生在校的专业实践大多是传统的车、铣、刨、磨、钳,或者重复一些老师设计好的实验等。这些固然是必要的,但单纯依靠传统的实践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培养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环境、手段、方法等方面来统筹考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体系,并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体系,让有兴趣、有特长、有热情的大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从而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团体群,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创新氛围。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创新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即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即培养有创见性的思维,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各种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技能的培养,包括培养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对于机械类大学生来说,创新技能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
创新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实习实践等途径来实施。除了灌输创新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创新技能培养的完整体系结构基础, 即从理论、技术、场所、资金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完整的措施,构筑必要的条件,营造相关的环境,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做到教之能教、学之能学,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我们这几年所开展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体系,不仅可以营造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而且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体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有硬件平台作保证,并且其硬件环境必须与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所构建的知识框架相适应。针对机械类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包括毕业设计)、实习和学生课外应用技术培训与课外科技活动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规律,该体系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三个层次。基础层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消化与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应用理论与技术:提高层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消化与掌握广泛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各种应用技术,并能动手解决本专业的基本技术问题,在基础层和提高层的训练中主要掌握“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三方面应用技术:综合创新层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各种应用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综合“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探索。
根据上述实践教学环节体系,我们着重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条件、工程实训中心的加工制作条件、创新设计基地、机械CAD,CAM培训基地等几方面进行硬件环境建设。结合当今先进的应用技术,首先增设先进制造技术、CAD/CAM技术、数控与伺服技术、创新设计等实验室,其目的是拓宽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与掌握先进的应用技术。其次是自主研制先进、实用便于学生动手的实验设备,促使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合,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促进学生参与先进设备的研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是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加工制作等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第四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下,以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平台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综合、系统的活动氛围,必须在教与学两个层面上建立可操作的运行平台,建立监督保证的制度体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活动空间。我们通过设立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成立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设立院机械创新设计年度竞赛、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学科及工程技术前沿”实践学分以及在教职工年度考核中增设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奖励工作量分等措施与制度,保证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推进。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获奖,或在创新设计实验室完成规定工作量的创新实验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从而增强了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意识。对于学校而言,通过组织设计制作、科技社团、科学实验、学术报告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形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促进了学风的根本好转,也使学生管理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实践与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建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体系,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就业工作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
借助该平台,教师选择一些与工程实际密切、与高科技领域前沿研究相关的开放性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了大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效果。借助该平台,开设工程设计类课程,让学生实际参与进行机械、机电类装置的设计、制作、编程和实验活动,对于融合其所学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具有明显的作用,促进了工程素质教育。近几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省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制作比赛。国家、省、校三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多件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荣获全国“挑战杯”银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省、校各类竞赛奖项。这些活动具有实践性强、探索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2 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科水平的提高
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建立,对教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懂得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通晓创新教育的方法与艺术,特别是要具有开展学术创新和探求新知识的科学研究能力。在这种良性机制的激发下,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了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
3 促进了学风好转和学生就业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4
关键词:教学环境;就业;模式;竞争力
教学环境的改善体现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加强、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只有这些方面做到了,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出的去”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教学环境的改善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是基础
教育思想和理念不同,办学的目标导向会不同,培养定位会不同,从而影响教学投资的方向,以及对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程度和方法。当前,随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步深入,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理念、新思路对传统的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快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成为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
在专业建设上,我们面临着旧的课程体系的变构以及伴随而来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要构建“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并举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上,需要建立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硬件设施上,需要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网络;在教学氛围上,要按照职业的要求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会涉及学校体制的变化和工作方式的全面调整,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而且常常先在制度层面展开,学校的每个人都会成为改革的主体和动力。因此,必须对全体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层和专业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教育与培训,使其树立现代职教理念,掌握和研究职教课程及其教学的规律及方法,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突破。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核心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要素。从整体层面看,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的学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整合而成的教学力量。从个体层面看,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操作示范能力及社会联系与沟通能力等要素的整合。对于一所院校来讲,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整体教学能力的基础。
对于高职教育来讲,课程开发不仅是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需要,也是由于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专业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能力。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重点强调的是教、学、做的一体化,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专业指导能力,主要反映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和专业的熟悉程度。除此之外,学习能力是教师队伍保持良好教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方面,是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最需要教师所具备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难以推进的阻力就在于一部分教师固守传统观念,不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点。
三、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是根本
学生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除此之外,学生整体的学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要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利用情景模拟、双边互动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真正做到学好习、好学习、学习好,真正实现“学得好,用得上,出的去”的目标。
四、提高教学管理能力是重点
教学管理能力是学校在教育理念、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等方面对教学进行指导与规范的能力。以课程改革为例,由于课程改革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相应的设施与条件,还会涉及到教师工作方式、工作量及其考核评价的变更,因此实施课程改革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组织层面,包括行政、人事等多方面的力量支持;二是制度层面,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三是技术层面,包括课改方案、课程设置标准、教材改革等。前两个层面都是管理问题,没有这两个层面的保障,具体的课程改革是无法推行的。
在教学管理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管理能力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整套能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原因在于:一是当前高职教育以社会岗位群实际需要为依托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动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模式的变革;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型的中小型企业承担了大量就业职能,由此产生的新兴岗位群呈现出小批量、多元化的特点。这些都对传统的过于模式化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一种能够灵活配置教学资源、提供订单式的教学管理机制。
五、改善教学条件是保障
教学条件对教学的支持力度,是院校教学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它可分为教学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教学基础条件主要指教学仪器设备、实训环境与条件、信息资源状况以及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在内的教学氛围;基本保障措施主要是财力保障和基本设施等状况。当前高职院校改善教学条件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二是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主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建设;三是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
综上所述,教学环境的改善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目前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仍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缺乏职业训练功能。我们应从观念、管理、师资、教学等软实力方面入手,从资金、资源、设施、基地等硬条件着眼,重视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促进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轧2008年第10卷第4期
2、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的工作探讨――浅谈高职就业教育"三阶段论"模式植文选高教论坛 2006年第3期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5
【关键词】目标管理 学生 班级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52-01
一 目标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目标管理是一种使用系统学方法,统筹多个管理行为,通过科学设计目标,认真实践目标,以及对完成目标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测评的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整个集体的目标和自我的目标。目标管理具有三个特点:(1)尊重每个成员的个人思想,目标管理将每个成员的需要与集体总目标联系起来,使上下级的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支持和依赖的基础上,具有民主性和自主性。(2)总目标与分目标相辅相成,分目标建立在总目标的基础之上,而总目标通过分目标的执行不断完善,两者相互依赖,紧密联系。(3)自我控制达成目标,目标管理通过评价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但对于员工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和使用的方法不加以干涉,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二 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内容
目前,学生班级管理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宏观水平上制定班级整体目标,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优秀班集体的定义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一样,制定班级的整体目标,可以为全体学生指明具体的奋斗目标,从而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规范约束自己。(2)在微观水平上确立全班的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使班级的每项具体措施进行合理的划分,如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宿舍管理、班级活动等管理指标的确立。(3)帮助各个同学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们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依据现实,客观认真地评价自己,分析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
三 如何将目标管理应用到学生班级管理
1.班级目标的制定
班级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班级整体目标的确立,在制定班级总目标时,首先,可采用全员参与的手段,使学生和班主任通过反复地商量与比较制定班级总目标;其次,要使学生们各自的目标与总目标统一起来,在制定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各自要求,使学生们在向着总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存在感和满足感;最后,引进一些激励手段,使大家都意识到完成班级目标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整个班集体参与目标管理的积极性。
2.班级目标的实施与管理
这是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应用中的决定性环节,如果没有高效和正确的实施和管理方法,再好的班级目标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效正确的实施和管理方式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班主任要将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到班级的每个成员手中,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的总目标大体一致,他们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因此班主任可以坦然地将班级管理的一些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各自的特点,更加有见解地实现班级目标。(2)制定分目标,明确责任制,将班级按阶段分成各个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别分配到各自的责任人,比如按阶段将总目标分为卫生管理、寝室管理、活动管理等几个部分,再将卫生管理目标交给生活委员或生活小团体,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使其产生成就感,更好地为班级服务。(3)协商和指导机制,在分目标的实行过程中,相关的责任人或团体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这时需要班主任和其他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大家集思广益,相互沟通。
3.班级目标的评价机制
班级管理的评价机制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目标完成的考评措施,对于班级目标管理,可以采用自评和领导小组总体考核的方式,从而对目标的实施状况、质量以及完成率等进行综合考评,再折合成百分比对于每个成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考评。(2)合理制定奖惩方式,对于班级目标完成较好的同学,可设立一些奖项进行表彰,奖项以精神奖励为主,一般可设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代表、优秀寝室、十佳个人等称号,通过这种表彰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热情。
四 结束语
由于目标管理将班级管理的总目标分成各个阶段性的分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力求将学生个人的目标与班级总目标相统一,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虽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班级管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相信目标管理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将得到更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171~172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6
突出两个重点
这两个重点就是凝聚力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这是“三名”工程的本质要求。凝聚力是做好“三名”工程的前提,名师培养是做好“三名”工程的关键,因此要把这两项工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
1、凝聚力工程
凝聚力是一个学校的生命,没有凝聚力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学校,更是一个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要管“门房”,更要管好“心房”。这学期我们提出要创建和谐年级组、和谐教学组、和谐备课组,就是要创建和谐家园,就是要抓好凝聚力。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以校长为中心,上下一条心,纵横一盘棋,人心所向,一呼百应。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尊重人,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信任人,建立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三是激励人,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四是关心人,创设一个温暖大家庭集体。
2、名师培养工程
学校培养名师,名师造就名校。因此要创造名校必须重视名师的培养。“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放在中学也同样适用。那么针对我们学校实际如何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呢?结合学校名师培养方案,我想重点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名师从读书学习开始。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同时也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以此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读书,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进而影响你的学生。
二是培养名师从教育科研开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平庸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生活中的“头号杀手”。教师为什么会平庸?一是没有目标,二是缺乏激励,三是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怎样才能不平庸?那就要促使教师形成自觉发展要求,即推动教师进行教研、科研活动,将是最好的途径,不研究必然平庸。一位成熟的教师应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工作品质,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并用“写”来呐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追求、发展和提升,才能克服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要积极投身到学校每周一次的校本研修活动中,围绕高效课堂,把问题升华为课题,不断探索实践,再研究,再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是培养名师要从教学反思开始。我们不少教师含辛茹苦,辛勤耕耘,但时时事与愿违,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于是唉声叹气,怪学生不听话,怪自己运气不好。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反思。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有资格”站在学生面前。也只有会思考的有思想的老师才不会“跪着教书”,也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自信的、有思想的学生。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是在教着,更不能是在痛苦地教着,必须开展教学反思,通过“教师每日十问”(一问: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二问:课堂上我组织教学的情况怎么样?三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吗?四问:课堂上我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了吗?五问: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六问:课堂上我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吗?七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八问:今天我的“得”与“失”在哪里?九问:明天我还有哪些工作和任务?十问:今天我快乐吗?)将教育教学中的反思与写作当作自己工作的一种迫切的需要,让反思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必需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四是培养名师要从评价激励开始。玛丽·凯在《掌握人生的管理》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都感到自己重要。”因此对教师的管理要特别注重人性化,让教师感到有人理解、受人尊重、被人欣赏,从而使教师的才华得到进一步展现。对名师的管理更要注重激励和评价,通过激励评价真正让教师把自身的专业成长看成是自己发展的需要,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让名教师凸显出来。
二、抓住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创建名学校。我们实施“三名”工程的内容是打造名校长、造就名教师,根本目的是创建名学校,其中打造名校长是是前提,造就名教师是基础,这两者都是创建名学校的重要举措,是做精做强做大学校的内在要求。因此,“三名”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创建名学校来展开,用名校长、名教师这“两名”保证创建名学校的成功实施。
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名学校?这涉及一个复杂的评价的指标体系,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甚至有三、四级指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要创建名学校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就是“规范+特色”,规范是根基,特色是保障。
1、关于规范:
针对我们学校什么是规范呢?我想就象我们教学工作要点中谈到的,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常规,让常规真正常起来是规范;实实在在抓好创新,让创新真正新起来是规范;不知疲倦抓好细节,让细节真正细起来也是规范,持之以恒抓好坚持,让教学质量真正亮起来还是规范;抓好学校安全这个底线是规范,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十不准”更是规范......当我们真正把这些规范都做到位,做到精致的时候,就为创建名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关于特色:
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主教育”的特色,形成了“三交还,一榜样”的自主教育体系,就是“把管理的自交给学生,把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校长助理的榜样激励作用”。在这个体系中,两个交还(即管理权和组织权)和一个榜样(校长助理)已初步形成,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上篇,现在关键是续写好下篇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高效课堂活动我们已经经过了两个学期的打磨,也初步形成了五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一步关键是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同时要探索复习课自主学习课堂的模式,真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四让”和“三多”即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规律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去多想;让学生多一点超前体验,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自主的高效的课堂。另外作为自主教育内涵拓展和延伸的“生生都是科代表,师师都是班主任”这项改革,应更多的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心灵握手》和《我成长我快乐》两个本子的作用,真正架起学生和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时真正让学生在《我成长我快乐》中感受到自己成功中的快乐、烦恼、付出,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中自省、自教、自信。
三、落实力求三化
1、认识要进一步深化。要把握创建时机,抓紧时间将创建工作落到位,避免松懈拖拉和马虎应付。
2、职责要进一步细化。要细化职责,细化措施,每个工作既要有量的分配,也要有质的时限的要求,既要有创建的决心,也有具体的步骤和明确的方向。
3、力度要进一步强化。要强化领导,对于创建中的重点工作、难点工作要身降一级抓落实,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不能贻误战机,对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要及时上报,以便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四、坚持四个结合
这四个结合是,实施“三名”工程与落实教育理念相结合、分步实施与长期建设相结合、重点培养与全面推动相结合、创建工作与常规工作相结合。
一是实施“三名”工程与落实学校教育理念相结合。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能凝聚力量,指引方向。我校已经确立明确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理念,围绕名学校建设这条主线,把“三名”工程实施好、建设好。
二是分步实施与长期建设相结合。“三名”工程的近期目标是,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就长远来看,“三名”工程应该是贯穿于学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要持之以恒,下大气力,常抓不懈,做到每年都有新进展。
三是重点培养与全面推动相结合。实施“三名”工程,在突出重点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全面的突破。名教师是群体中的标杆和品牌,是整体中的领军和榜样,要重点培养,同时更要注重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四是创建工作与常规工作相结合。实施“三名”工程的着力点是打造名校长、造就名教师、创建名学校,这和我们常规工作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绝对不能割裂开来,为创建而创建搞形式忽略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