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1

乔希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美国男孩,对于他来说,对人友善、广交朋友是很自然的,并不需要刻意为之。乔希的朋友梅根则不同,她性格安静,容易害羞,她对周围不熟悉的人或环境适应起来很慢。有些人认为梅根对人冷淡,不友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和她相处久一点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听众,并且拥有惊人的机智。她最亲密的朋友知道她更多的事情,比如她在钢琴弹奏方面很有才华,还自己谱写乐曲,等等。

为什么有些人活泼大方,有些人害羞,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内向?人的性格为什么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害羞是什么?

害羞是人类拥有的多种情绪之一,是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一种反应。害羞意味着某种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如尴尬、紧张、羞怯、不安全等。害羞的人有时还会伴之以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反应,如脸红、说不出话来、站立不稳、喘不过气来等。与在人群中和社交场合中应付自如的人相比,害羞的人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做事,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想成为他人关注的对象。在新的或不熟悉的环境中,比如在开学第一天的新生欢迎会上,第一次当众发言,害羞的人会更感窘迫。当感到所有的目光都对着自己时,他们就不能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面对新事物,他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宁愿旁观也不想亲身参与。他们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所以他们更愿意呆在熟悉的环境里,与熟悉的人在一起。

害羞的感觉可以是轻度的、中度的或强烈的。轻度害羞或者说“正常害羞”现象相当普遍。在美国,约40%的成年人都有害羞的时候,他们也参加派对,也去酒吧、美术展览馆等公共场所,但会有羞怯的表现,其中有多达15%的人会从害羞发展到在公共场合感到困窘尴尬,再发展成为社交焦虑症,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甚至“离开家都有困难”。极端害羞导致的严重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据统计,这类患者约占美国成年人口的2%。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不是害羞与其性格有关。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许多性格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敏感型性格及多重人格性格等。外向型性格的人自信,精力充沛,喜欢与人交往,喜欢新奇的体验,喜欢结识新人,期待更多参与社交的机会,在社交场合往往会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并很容易与人找到共同话题,他们因此很得人缘,在社交中也更容易成功。内向型性格的人则相反,他们容易害羞,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想要和大家聚一聚的时候,也都会有想独处的时候。总体来看,大多数人在社交性上介于合群与害羞之间,只有极少数人缺乏足够的社会交往,甚至对社会交往心存恐惧。

我们为什么害羞?

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持大多数人的看法:人的性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先天遗传”(生物学上的因素)与“后天影响”(环境和教养)的结合,塑造了我们的个性与行为模式。对害羞这种性格而言,情况也是相同的。一个人是否害羞,部分原因与遗传基因有关,但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后天习得,以及人生经历等的影响。

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身体的一些物理性状,如身高、体形、眼珠和肤色等。遗传基因同时也会对某些人格特质产生影响,包括害羞在内。一些人因遗传因素而天生害羞。不过,有遗传性害羞倾向的人并非一定会发展成为害羞性格的人,后天环境、人生体验和生活经验等也对性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体验对害羞性格的形成十分重要。面对有可能导致自己害羞的情景,一个人采取什么方式应对,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性格的形成。如果害羞的人能一点点地接受新东西,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但如果他们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受窘,被取笑或被欺负,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变得更加害羞。

一个人是否会变得容易害羞,周围人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害羞孩子的家长如果过于谨慎,或过度保护,就有可能使孩子在面对不适应或不熟悉的环境时,采取退缩态度。

大多数害羞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只有少数人(15%~20%)有明显的可被人觉察到的害羞表现。不同文化中的害羞程度也有所不同。相关调查表明,以色列人是最少害羞的;日本人和中国台湾人是最容易害羞的;在过去30年里,美国人的害羞程度增加了10%以上。

害羞,还是社交恐惧?

自心理学家提出“社交恐惧症”和“社会焦虑症”以来,害羞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视为一种心理问题。那么你能分辨自己究竟只是害羞,还是有社交恐惧症呢?

大多数人的害羞并不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大的困扰,他们能正常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会慢慢结识新人,结交新朋友,发展新的友谊,熟悉新的环境。他们会与人慢慢熟悉起来,在可以信任的朋友面前,他们完全可以克服自己的害羞感觉。

只有极少数人的害羞会发展到难以克服的程度。那些害羞感变得极为强烈的人完全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去上课,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极端程度的害羞会变成一种强大的恐惧感,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完全避开社交场合,不愿尝试任何新事物,不愿结交任何新朋友,甚至与老师和同学都无法正常沟通。

极端的害羞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极端害羞的行为通常被称为“社交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渐克服极端害羞的感觉。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2

几乎所有人都曾在某个时刻被突来的社交恐惧所打垮,那些神采奕奕的政界明星,也有手心出汗言不达意的时候,但明星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克服了一瞬间的羞怯和动摇,再次进入了如鱼得水的境界,在众目睽睽之下。你也可以如此。恐惧经常是“输不起”的心态,取决于人性深处自恋的程度。人不是因为年长而应付裕如,而是因为学了一系列变“客场”为“主场”的技巧,学了管理情绪的能力,才有了顾盼生辉的魔力。往深处说,在一个陌生的场景里,人人都有恐惧,只是,一部分人预防恐惧走光的技巧比较高超而已。职场新人秀:“初入豪门”恐惧症出场人物:薛珊,24岁硕士毕业后加盟某外企企划部,七个月后在公司的年终Party上遭遇平生第一次“社交滑铁卢”。主诉症状:知道德方大老板及七位董事都将飞来上海参加Party,请教资深同事,却没有人肯对你讲她们将在Party上如何装扮(怕撞衫吧)。于是决定打扮得清新些,用阿桑娜短袖衫配麻质长裤,结果到那里一看,最无光彩的就是我和另三位新人,衣香鬓影的场景搅得我们头昏脑涨,结果,我们只有躲在角落里拼命灌饮料,以及去洗手间透透气,来逃避“金色大厅”里无所不在的压力。为何office中的满满自信,到这里都变成了阴郁的自卑?心理医师指点:第一次参与跨国公司的Party于新人而言,总有“一入侯门深似海”的忐忑,这不奇怪,尤其是你抱有“讨好上司”或成为“明星人物”的目的而来。尝试如下原则:

1、放下“我一定得给总裁留下深刻印象”的包袱,过份强调目的、紧张会使表现走形;2、懂得所有社交场合保持镇定、放松的技巧都是训练、预演和悉心准备的结果,不妨准备一些“自来熟”的话题,与面善的陌生人搭讪。3、不要与上司在Party上谈工作,见到“大人物”也不要以工作话题讨好他,因为,此时此刻的“尊卑立判”对你有何益处?可准备一些符合Party规则的话题,如法国电影、红酒趣闻、高尔夫体验和对最新款敞蓬跑车的认识。4、40%盛装和95%的盛装都令新人镇不住阵脚,穿一条长裤赴会或过份珠光宝气都会自曝甚短。当经验还不足以使你镇定自若时,10%的盛装度刚刚好,它们包括简练贴身的小黑裙,和祖传的珍珠项链,仿古董式样的琥珀吊坠也能衬出你的清新明媚。千万别落入与人比拼钻石大小的俗套。相亲恐惧症出场人物:白芷若,26岁,某外资牙医诊所医师,性格内向,一年前经朋友介绍参加各种相亲Party,包括电视秀、8人圆桌快速相亲、自驾交友等。主诉症状:从小读书顺利,找工作也顺利,从未遭受过“被选择”的恐惧。总担心相亲过程中,如果没有人选我,该多么没面子,而过份热切的男士我又心存恐惧,总担心被人家穷追不舍会不会坠入“性骚扰”的陷阱;但若由我来瞄准目标,主动出击,男士会不会以为我是过分西化,性观念特别随便的女孩?心理医师指点:从23岁到30岁,职业女性对社交Party的恐惧在下降,而对相亲聚会的恐惧程度则在上升。尤其是26岁仍没有拥有过一段深入的情感关系的女性,她们容易坠入患得患失的陷阱;她们习惯将各种最坏的相亲结果都考虑到,结果被自己的想象力吓坏。也可以这么说,人越年长,越可能从“他恋”转为“自恋”,而自恋的深度,与开始一段轻松恋情的难度成正比。怎样轻装上阵,进入相亲场景呢?1、解释你姓名的寓意,帮助别人记住你。2、秀出你的长处,尤其是手工艺作品,会为你争取很多印象分;书法、绘画、小提琴和钢琴等才艺展示,可以展现你的神定气闲之美,顺便也秀了你的家教。3、如果不上电视秀,就别带亲友团。如果你是一个经常“想象失败”的人,要这许多人见证你的失意干嘛?4、你可以追男士,不过不要那么直接,比如你是牙医,可以怂恿他来做洁牙治疗,“这会使你的笑容更迷人。”这样的邀请是种聪明的诱饵,诱他说出心仪之辞——如果他也对你并无讨厌的话。“边缘性社交恐惧症”出场人物:夏洛特,29,某国际品牌手机软件设计师主诉症状:出席聚会时,我多半的时间是坐在清洁的抽水马桶上,捧着漫画书,听到外面的言笑晏晏,体验内心挣扎。就因为我在一次聚会上说,“爵士乐”在美国新奥尔良,被作为红灯区的背景音乐。那个聚会上的铁杆儿爵士爱好者就把我批驳得体无完肤,最后,他们之中始终一言不发的一位男士大声说:女人懂什么爵士精神。你们与一个不懂装懂的外行抗辩,也太愚蠢了吧。争论到此为止,我恨不能有个地缝钻入,后来我找到了这个地缝,那就是可以看漫画放松的WC,温情脉脉的WC。心理医师指点:因为在谈话中犯了“级错误”而引发社交恐惧的人士,不在少数。容易因表错一个观点而被挫败感缠绕的人,多半存在自我评价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她希望自己引领大部分话题,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先知;另一方面,她又禁止自己犯任何错误,一受到争辩就倾向于对自己全盘否定。总之,她的自我评价,完全建立在他人的好恶之上,由此,她的心,总在自卑又自大的漩涡里煎熬。

夏洛特是“边缘性社交恐惧症”的典型例子,向左一步,会自我封闭,而向右一步,则与正常人无异。心理医生建议如下:

1、不妨向周围的社交高手学几招藏拙技巧。譬如:如何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熟知的领域中来,而不着痕迹?2、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刚恢复社交活动时,应尽量在自己熟知的圈子里开Party。周围的场景,一切的准备细节都了然于胸,这有利于镇定情绪。3、太过慌张时,尝试使用腹式呼吸。跟从你的瑜伽教练学习腹式呼吸,并用按压穴位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将给你的社交生活带来更为从容的姿态。..11种计策击败社交恐惧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3

飓风要来了,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恐惧;飞机失事了,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也是恐惧;即使是雨夜独自在家,恐惧也会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人在咿呀学语的孩童时代就知道害怕,到我们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恐惧仍然与我们同在——对死亡的恐瞑。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有恐惧感?

恐惧是大脑中的一种连锁反应。它由产生压力的刺激开始,到身体释放出多种化学物质结束。这些化学物质导致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还有其他一些所谓“迎战还是逃避”的反应。刺激物可以是一只从屋顶滑下的蜘蛛、一把架在你脖子上的短刀、一个坐满了要听你讲话的人的听众席,或是突然撞门的“砰”的一声。所以,恐惧产生的整个过程是以令人害怕的刺激物开始,以作出“迎战还是逃避”的反应结束。

当然,大脑产生恐惧的过程也是一种完全无意识的状态。比如,如果你家的前门突然打开,碰到门框上,可能是风所致,也可能是夜盗试图闯入你家。如果你本能地假定有夜盗试图进入你家,结果证明是风把门刮开,这样假定要比你假定风把门刮开结果证明是夜盗进入你家让你更加安全,因为你首先假定可能有坏人要闯入你家,你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应付坏人的准备;如果你首先认为是风把门刮开,结果进来的真是坏人,那么你就失去了准备应战的最佳机会。

恐惧从何而来?

我们的恐瞑从何而来?它是先天产生还是后天形成?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因学教授奥普拉·温弗瑞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一种叫Stathmin的恐惧感基因(19KDa磷蛋白),并发现了孕育恐惧感的摇篮:这种基因多集中在与包括恐惧感在内的各种情绪相关的脑扁桃体区域。

研究人员把一组试验鼠关在一个与其它笼子相连的笼子里,并放上足够的食物。但当这些小鼠尝试通过狭窄的通道进入另一个笼子时,它们就需要忍受放电装置发出的“嗡嗡”声。在多次尝试后,小鼠们发现这种举动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即疼痛,于是便放弃了尝试。而且,每当它们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就会恐惧地贴紧笼壁,似乎在寻找庇护。

温弗瑞和他的研究小组对其中一些小鼠的身体做了“手脚”,控制它们的Stathmin基因。被改变Stathmin基因的试验鼠立刻变得无所畏惧,当听到“嗡嗡”声时不再缩手缩脚。温弗瑞解释说:“这一试验发现激励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恐瞑感。这使我们不仅已经熟悉与恐惧相关的体内紧张机制,还将让我们更加进一步了解恐惧感的基因和生物基础。”

后天形成的下意识记忆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格拉芙·兰帕德指出,“人天生对火是没有恐惧感的,还把火视为财富用它加热,烹制食物。但自身的体验教会人们火有时也是危险的”。兰帕德认为,恐惧就是一种天然的警报系统;它是与生俱来的,而文化和我们的人生体验让这种感觉具体地表现出来。

第一个提出恐惧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下意识记忆的专家是瑞士医生爱德华·克莱斯勒。他曾治疗过一位丧失近期记忆的遗忘症患者。克莱斯勒医生每天都在诊所接待这位女病人,每次与她握手时她都不记得之前接受过治疗。但有一天克莱斯勒在手心里藏了一根针,在与她握手时,女病人被刺痛了。第二天,当她再次来到诊所时,依然不记得克莱斯勒医生,但当医生要与她握手时,她却拒绝了。这就是她的“身体记忆”,同样也与脑扁桃体相关,正是这种记忆让她无法忘记那种刺痛感。

我们最怕什么?

权威的调查机构盖洛普最近进行的一个民意测验,揭示了西班牙青少年最害怕的各种镜像,排在前十位最恐惧镜像的是恐怖袭击、蜘蛛、死亡、失败、战争、高处、犯罪/暴力、孤独、未来和核战争。这些基本的恐瞑镜像成分大部分被带进了成年期,其他一些普遍的恐惧镜像还包括演讲、看牙科医生、痛苦、癌症和蛇。我们许多人也害怕镜像同类的事物,那么,有哪些比较普遍的恐惧镜像的事物让人们害怕呢?

兰帕德的一些研究显示,人类从stathmin基因上就对某些有害的动物感到害怕,比如蜘蛛、蛇和老鼠等,这些动物确实会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危险,因为他们有毒或者传播疾病。比如以害怕蛇为例,有些人也许从来没有遇到过蛇,但他们也非常害怕,这可以理解为原本植人人类意识中的对恐惧的进化本能。关于后天形成下意识记忆的普遍恐惧观点,得到了一档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的支持,那就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恐怖因素”节目,该节目每周提供5万美元奖金,竞争者要进行一些令人恐惧的活动来竞争这些奖金,比如把脑袋伸进一个里面装了数百只蜘蛛的箱子里等,以启示人们认知这种后天形成的下意识的恐惧记忆。

兰帕德多年来在众多研究中发现:在存在着“普遍恐惧”的同时,个人、社区、地方甚至是文化等方面却存在着特别的恐惧事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比那些生活在农村里的人可能更担心被抢劫,生活在直布罗陀海峡的人比生活在阿拉斯加山区的人对飓风有着更为强烈的恐惧;生活在印度等南亚国家的人们比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人对暴风雪有着更加沉重的恐瞑。兰帕德指出,我们的恐瞑与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有它的国民性,例如有一种恐怖症在精神府领域被认为是“日本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恐怖症”。这是一种因为过度谦虚或者显示出过度的尊敬而让其他人不愉快的恐惧,这种复杂的社会礼节是日本生活的一部分,导致了人们对日本特有的下意识记忆的恐惧。

恐惧的激素疗法

恐惧是某种下意识记忆的产物的概念也为一种更具革命性的治疗打开了大门,即激素治疗。一个受到恐惧打击的人的朋体会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一种与负面情绪相关的激素。除此之外,这些激素的其中一种功效就是作用于大脑,麻醉与情绪记忆相关的区域。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苏黎世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凯莱赫提出了一个大胆理论——由于恐惧释放了焦虑激素,而这些激素又抵消了某些情绪记忆,那么如果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实施预先控制使其封锁和阻止引发恐瞑感的记忆,恐惧感便会减轻或消除。

为了证实这一点,凯莱赫对40名害怕当众讲话者进行了试验。先让其中20个人服用25毫克的糖皮质激素药片,1小时后通知所有志愿者必须进行一场10分钟的讲演。在收到这一通知后,那些没有服药片的人的心跳立即加快,而那些服用药片的人则保持平静。凯莱赫还对其他一组患蜘蛛恐惧症的人进行了相同的试验,得到的效果也相同。

恐惧的倾听疗法

虽然要研制出抵抗恐惧的更有效药物尚需时日,但科学家们已经指出,恐瞑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人们本身有倾听恐惧的良好意愿,并付出努力。

所谓“倾听疗法”,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疗法。心理学家鲍勃·布劳顿指出,这是对恐惧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要让患者渐进式地接触恐瞑源。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鲍瑞尔讲述了他的一位患社交恐惧症的朋友的故事。当他的妻子去世的时候,他必须独自面对恐惧,因为他要与前来悼念的200多位客人握手。他的女儿说:“当我再去看望他时,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死因就是对突如其来的恐惧感不堪重负。鲍瑞尔说:“突然把一个人置于他的恐惧源面前只会带来致命后果。”

因此,认知治疗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在30个疗程中能让患者的恐惧感消除50%就是成功。布劳顿说:“每天可以进行一个疗程;每一个疗程持续约1小时。理想状态是在2个月的治疗期内,患者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有个相对控制力,然后就可以在家中完成治疗。”

把恐惧作为疾病治疗

如果认知治疗奏效,恐惧症状就会完全消失。但研究人员也承认,这种治疗方法对10%的患者毫无作用。那么对这些人该怎么办呢?也许直接面对问题的根源是个好办法,即治疗大脑。脑扁桃体是一个集中了对恐惧感产生下意识记忆的区域,但大脑中还有另外一个地方,即前额皮层,在这里也集中了我们称为积极的一些记忆,可以抑制恐惧感。但问题在于,在患有各种恐惧症的患者大脑中脑扁桃体的作用更加强大。

解决办法是找出直接刺激前额皮层发挥作用的技术。目前所掌握的一切技术只能发挥一段时间的作用。但我们还应保持乐观,因为抗击恐瞑的战役已经取得了一定胜利。鲍瑞尔指出:“必须把恐瞑作为一种疾病加以治疗,但是也应该保存一部分的恐惧感。因为无论是如鲠在喉,还是胃里翻江倒海般的感觉都能提醒我们依然活着。”

如何消除你的恐惧

总之,时不时地体验恐惧是我们生活的正常的一部分,但是经常生活在长时间的恐惧中就会对身体和情绪都会造成伤害,造成免疫反应能力降低与高血压,还会引起其他疾病。而且,如果因为担心要面对复杂的社会而不愿意参与日常活动,你就不会有一种充实的生活。那么,我们如何对付恐惧呢?

据英国皇家精神卫生协会的统计,仅在英国就有4500万人遭受着与下意识记忆恐瞑反应有关的种种精神疾病,这些“恐惧式精神疾患”包括无显著特点的焦虑紊乱、恐慌紊乱以及创伤后的压力紊乱。对于那些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者难以接受药物治疗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尝试下面的倾听方法来消除自己的恐瞑。

Method-1 了解。了解令你感到恐瞑的事物。半信半疑是造成恐惧的主要原因:加深对自己所恐惧事物的了解就朝着消除这种恐惧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

Method-2 训练。如果有什么事物是你害怕尝试的,此时你应勇敢面对,逐步克服这种恐瞑。逐渐熟悉令你惊慌的事物,最终会令你更容易克服这方面的恐惧。

Method-3 搭档。如果有什么事物令你害怕,你可以找一个不害怕这种事物的人,并与此人呆上一段时间。当你想克服心中的恐惧时,你应该请这位朋友呆在身边,这样会有助于你克服这种恐惧。

Method-4 倾听。多倾听人们公开谈论恐惧的事例。并大胆将自己心中的恐惧说出来,这更有可能帮助你消除心中的恐惧。

Method-5 游戏。设计一种自我想象的游戏。如果你害怕当着众人的面讲话,那么这可能是因为你担心他们会对你评头论足。此时,你可以想象这些人全部赤身,而作为房间中唯一穿衣服的人,你就可以对他们评头论足了。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4

一、来访者情况介绍

李某,大二男生,20岁,湖北人。来自农村,父母务农,家中还有一个姐姐,经济条件一般,家庭关系和睦,无家族精神病史。初次来访时穿着整洁,但非常的拘谨和紧张,一直低着头,面部表情很僵硬,情绪非常低落。

二、来访者主诉

来时主诉为社交恐惧,不敢和人对视,更不敢看别人的嘴巴和牙齿,持续时间有一年半之久。

最开始症状为与人交往时不敢看别人的嘴唇和牙齿,于是强迫自己盯着别人的眼睛,脑子里就想告诉别人:我看的不是他的嘴唇而是他的眼睛。但又认为自己眼神异样,表情呆板,别人会对他反感,越想越紧张,以至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和人交流。现在发展到不敢与人对视,回避社交,自我评价很低,无法正常学习。

三、咨询师对其问题过程的描述

通过与来访者面谈,发现来访者的症状从高三复读的下半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进人大学后情况逐渐加重,时间长达一年半之久。但之前忙于复习功课而忽略了自己的问题,进人大学之后,由于生活学习节奏放慢,人际交往增多,此问题又开始突显,而且越来越严重,甚至不敢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有目光的交流,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老师建议下来咨询中心求助。在咨询面谈过程中,发现来访者确实一直在回避与咨询师的目光接触,一直低着头,声音很小,很紧张。来访者称此问题目前已成为其最大的困扰,不能与人有正常交流,情绪很压抑。

来访者详细回忆了其发病的起因,高三时因为一场疾病导致高考失利,对其打击很大。虽然选择了复读,但心情很压抑,自我封闭起来。后在班上认识一女生,两人相处很开心,该女生追求者甚多,他开始遭到别人的嫉妒和审视,并受到老师责备,很受挫。就在此时,开始审视自身的缺陷,该男生有一颗龋齿,之前从未在意,但此时成为他的耻辱,他开始掩饰它,越掩饰越觉得在别人面前暴露无遗,自认从此时开始病态,不能自拔。考上大学之后,其龋齿经过牙科整形,已经恢复正常,但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由于内心的压力和自闭而无法和人交往,主要是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有问题,不敢看别人的嘴巴和牙齿,不得不接触同学时全身紧张,表情僵硬。

四、来访者的背景资料

1.个人成长的自我描述

来访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有一个姐姐。父母亲为人平和,父亲年轻时曾受过不公正的待遇,父亲对其要求很严厉,希望其能出人头地,来访者对自身的要求也要达到完美。来访者从小就很乖巧懂事,性格内向,但学习成绩很好,在掌声和光环中度过其童年。另外来访者对自己的容貌一直很自卑,认为自己长得丑,但因为学习好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喜爱,没有过多地关注。自认高三之前没遭遇什么挫折,但高三时突然而来的一场疾病导致的高考落榜使其遭受了精神的重创。高考复读时的早恋让自己的精神又一次遭受打击,开始了对自己容貌的无情批判,发展到现在的不敢与人对视和交流。

2.一般现状的自我描述

近一年来,来访者回避社交,很少参加社交活动,连到教室上课都感到紧张害怕,学习效率很低,经常一个人躲在宿舍,情绪非常低落,觉得自己心理变态,对自己很绝望,迫切希望改变。最近已经发展到不能去教室上课的程度。

五、问题的归类与诊断

1.与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

根据郭念锋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相协调,人格相对稳定。来访者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故排除精神障碍。

2.心理问题的归类

社会学分类层面:人际关系问题。害怕与人接触。

心理学分类层面:认知问题,认为自己的目光有问题。

医学分类层面:其症状符合CCMD-3对恐怖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3.对来访者的诊断

根据来访者的主诉症状和临床观察,其症状持续时间有一年半之久,严重妨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感到非常痛苦。并对其进行了SCL-90的心理测验,发现其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分值均超出常模,符合CCMD-3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而且其有很好的自知力,求助心切,排除了重性精神病,最后诊断为社交恐怖症,属于恐怖性神经症。

六、原因分析

生物原因:目前来访者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高考失利和早恋压力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是导致其症状产生的直接诱因。

心理原因: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偏差,比如认为成绩好才优秀,凡事追求完美;典型的神经质性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循规蹈矩,顺从,内向,内省,理智,追求完美,感情压抑,敏感,过于担心,争强好胜,执着,固执等。

七、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的分析、评估和诊断,经过与来访者的共同协商,确定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情绪,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探讨问题的根源,减少回避行为;能与同学有短暂的目光对视;逐渐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可以和陌生人正常交往。

最终目标:树立自信心,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完善自己的性格。

2.咨询所依据的理论及技术

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最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最初是1938年德国心理学家雅各布森提出的一种肌肉深度放松技术,后来被沃尔普采用。既可单独用以克服一般的身心紧张和焦虑,又可以和其他的技术结合使用,以治疗有焦虑症状的障碍。想象放松是其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并容易被来访者掌握和运用。

森田疗法是20世纪初由日本的森田正马创立的主要针对神经质症的一种治疗方法,它认为疑病素质是神经质症发生的基础。其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疗的要点可概括为“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它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来访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问题的评估与诊断阶段,共进行两次。首先通过摄入性会谈了解来访者的问题:采用尊重、倾听、理解、真诚、共情等技术让来访者充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初步建立咨询关系,评估和诊断来访者问题的性质,同时进行心理测验。同时运用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和想象放松)来缓解其焦虑情绪。与来访者共同协商建立咨询目标,并对咨询方法 等有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共进行了四次。第三、四次咨询主要采用森田疗法的理念来分析症状形成的机制――精神交互作用,让其领悟森田的理念,带着症状去生活,顺其自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调整不合理认知并布置行为作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第五、六次咨询,主要根据心理分析的原理来探讨其早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性格的影响,寻找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促使来访者的性格完善。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共进行一次。和来访者共同总结其在咨询过程中的收获,充分肯定取得的进步,使其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与来访者协商,如有必要,半年内可进行一次回访,以便更好地巩固咨询的效果。

4.知情同意

咨询过程中,明确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略)

八、咨询效果评估

总共进行了七次咨询,来访者认为自己已基本痊愈,可以和同学有正常的接触和交流,心情很好,觉得自己终于走出了精神怪圈。虽然和陌生人接触时仍有一些紧张,但认为是正常的,不会对自己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困扰。在咨询中也发现他已能和我进行正常的目光接触,情绪有了很大好转,对其又进行一次心理测验,发现焦虑和恐怖指数有所下降,均在常模范围之内。

九、咨询总结

在此案例中的一个困惑是如何处理好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问题,我自己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把握得很准,有时和来访者可能走得太近,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依赖,为了阻止他对咨询师过分依赖,而刻意去拉开距离,这样会使来访者受到伤害,会破坏建立起来的咨询关系,这也是在以后的咨询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对来访者咨询的过程中,我再次领略到咨询的魅力所在,不是咨询师有多大的魅力来拯救别人,而是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得到了挖掘,如果不是来访者忍着精神上的焦虑和痛苦坚持完成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强迫自己与别人对视和交流,仅凭认知上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咨询得以进行的另一个因素是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这既是咨询的基础,又推动了咨询的进程。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5

【关键词】:学前儿童;退缩性行为;社会交往

        社会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健康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让父母担心的是他们太畏惧,在人多的场合总还是静坐一旁,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新环境,这种情形称为“社会交往退缩性行为”简称“社交退缩性行为”。这样的儿童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忽略。学前儿童的退缩性行为不但阻碍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导致更广泛的行为障碍,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此原因我对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形成快乐情绪和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学前儿童初期产生的快乐情绪基本以满足生理需要为主,年龄小时,多是生理因素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快乐多是由社会因素而引发的。除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之外,皮肤的接触,别人的认同,朋友的赞赏,都可以鼓励学前儿童乐观、快乐的生活。交往的快乐就是一种归属感,因为快乐是可以分享的,可以传递的。学前儿童学会快乐的生活,自然对其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不良情感情绪如忧虑、烦恼、厌恶、恐惧等,只有让其发泄,其行为才能趋于正常。因此,要交会学前儿童向父母、向同伴倾诉,或者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用有趣的活动来代替、冲淡和消退不良情绪等,这都有效的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

        二、增加学前儿童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学期阶段是学前儿童对外信息交流的探索时期,有社交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他们的同伴圈子往往很小,长此以往,只与几个同伴交往会使学前儿童变得更加孤僻。增加儿童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克服儿童胆小、怯生等退缩性行为。例如,带学前儿童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并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玩耍,增加交流机会;同时鼓励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大胆表达增加的观点和看法。

        三、加强行为训练

        有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往模式,很少带来交往成功,因而产生社会退缩性行为。现代教育中所谓社会技能的综合训练,其实质就是让儿童掌握交往行为模式,从行为训练入手以提高交往能力、克服社会退缩性行为的教育方式。交往模式掌握的过程包括语言指导、榜样示范、行为演练和积极强化等环节。

        1.语言指导是指向训练者讲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其意义,重点讲解行为模式的要领。例如:乐乐要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此时乐乐家长应该帮助乐乐分析诗歌情景,指明比赛重在参与的精神,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2.榜样示范是指向儿童展现有针对性的、易于效仿、多样化的的理想模本,使儿童能直观地进行观察和模仿,能够“依葫芦画瓢”,其展现方式有电影、录像、网路等以及真人示范。

        3.行为演练指儿童在榜样示范基础之上,加之以练习能够理解的行为模式,直到熟练化的过程,这是行为模式由内化转向外化的关键性心理过程,行为演练的完成,标志着儿童已经学会了相关交往技能。

行为演练的基本要求是“重复”,直到转化成为习惯。在此期间,家长要注意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不能操之过急。

        4.积极强化是指用奖励引发成功的快乐,激发儿童交往兴趣,消除社交退缩。积极强化可用赞扬、社会关注、某种奖品、活动机会或者代用券等方式进行。要求强化有及时性,当儿童理想行为出现后要尽快给予强化。强化要有经常性,特别在理想行为刚刚发生的阶段实践证明,交往模式无论是作为补救措施,还是作为干预措施,对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改变是有效的。

       四、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学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各方面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应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交流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记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正当的需求可以的得到满足,不适当的行为会得到抑制和纠正,宽严有度、官方结合。

        五、培养学前儿童自信心

        1.自信心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周围人交往,保持愉快的情绪。学前儿童在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渐发展乐观、勇敢、独立性强等性格特征。

        2.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积极体验会激发儿童在尝试的欲望。由于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有的事情他们经过努力能做到,有些经过努力也暂时做不到。这个时侯,不要勉强儿童,适当是时候还要帮他们一把。著名教育家盖杰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

        3.帮助学前儿童养成乐观的态度,学习是在尝试错误中进行的,无论的成功还是失败,这个过程对于学前儿童了解自己、学习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失败,乐观的自我评价,表现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能主动调动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

        退缩性行在学前时期已经相当稳定,所以预防和纠正应该越早越好。干预不仅要聚焦于训练社会技能,而且要调节情绪,这是需要多种渠道共同配合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识到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6

我班有个“怯懦男”

良良是我班上的一名男生,13岁,性格内向,胆小怯懦。他上课时虽能认真听讲,但回答问题时神情紧张,目光游离不安,说话结结巴巴,几句话没说完便满脸通红,急切盼望着老师赶快让其坐下。课堂讨论时,他总是低着头,用举起的课本遮住脸,让别人无法看清他的表情,他心里可能巴望着老师和同学们千万别去注意他。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同学们嬉笑打闹,生龙活虎,良良却远远观望,偶尔也笑一下,但大部时间都是沉默寡言,一脸漠然。

据我的观察与分析,良良在众人面前胆小害羞的主要原因是:

1.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一次,我在良良的作文中读到,妈妈因为他在学习中犯错,狠打了他一顿。良良说,这是真的。经过了解,我得知,他的父母一是脾气暴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且不容孩子辩解;二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对孩子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宽容,更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大树下只能长小草。强势的、说一不二的父母,使本来性格就内向的良良更加胆小。应该说,家长过于严厉,是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根本原因。

2.自信心不足。

由于总是被父母训斥,良良缺乏自信和勇气,非常惧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也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想法,因此在学校也没有得到老师、同学的注意,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集体活动中,他是旁观者,从来不是参与者。因为没有机会锻炼,缺乏交流的成功体验,他因而丧失了交往的信心、勇气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这也形成了恶性循环。

胆小怯懦的孩子总是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话非常敏感,别人随意的一句否定和批评都会让他闷闷不乐、耿耿于怀。无论在学习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胆小退缩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总是非常被动,缺乏勇气和信心,所以很可能会错过原本属于他的成功和幸福。

3.自我封闭。

良良胆小拘谨,怕自己因犯错误而受到批评,所以一见到老师和同学,他就害怕。加上他的敏感多疑、对人怀有戒心,难以适应集体环境,渐渐形成了封闭的心理,给人际交往造成了障碍。怯懦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自我封闭中,很难从周围获得乐趣。所以,他们往往不快乐,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看着班上的同学们吵吵闹闹,而良良每天对着课桌发呆,我决定帮帮他。

我先让良良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谁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只要他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苛求自己,一切从实际出发,胆小怯懦的心理是可以克服的。

胆小怯懦与自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树立信心是很重要的一步。良良不是不懂得这一点,只是他凭借个人力量很难找回信心,他需要我的具体帮助。

课前,我先向良良透露我在课堂上将要提问的问题,并有意让他帮我查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再点名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因为有所准备,良良的每次回答都对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这让良良有了一些自信和勇气。

这之后,我把良良叫到办公室,单独和他进行了交流。我说,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正常方式,我希望他以后每天上课至少能举手一次,希望他课间能主动开口与同学攀谈几句,希望他在阅读课上当众朗读一次,希望他在班会上能跟同学讲讲他小时候的事,希望他能主动向老师请教一次……

我提出的只是希望,并不是硬性的规定和任务,不强迫他必须完成。在我的鼓励和周围宽松的氛围中,良良慢慢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这以后,他的胆小怯懦心理慢慢减轻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变这类孩子的性格时,不要急于求成,要采用“小步子原则”逐步增加要求,一下子要求太高,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另外,我多次和良良的父母联系,引导家长反省自身,改变他们的教育方法,促使孩子彻底抛弃胆小怯懦心理。首先,我给家长推荐了基本的家庭教育书籍,特别是心理教育书籍,使家长明白过度胆小是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接着,明确要求家长降低对孩子的高期望,经常带他参加聚会,鼓励他进行一些社交活动等。我还引导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肯定,对他的失败予以宽容,交给孩子具体的做法并鼓励他不怕困难。另外,希望家长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让他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敞开心扉,明白“抬起头来,我比谁都高”的道理。

经过一年多的心理辅导,良良的性格活泼多了。如今,他上课总把手举得高高的,巴望老师提问他;他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同学们都说他象变了个人似的。他的父母对他在公众场合、陌生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方自然,感到骄傲和高兴,批评自然也少了很多。

良良的父母说,幸亏我提醒得及时,在初中阶段就将良良的不良性格改变了过来,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因为没有人能以胆小怯懦的性格获得成功的。

良良的事例告诉我们,孩子胆小怯懦与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而良良的转变也告诉我们,虽然性格是天生的,不可根本扭转,但是通过适当的训练,是可以逐步改善,并最终使人克服胆小、害羞心理的。

“精神恐惧症”是学校病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感到类似良良的学生不在少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病”之一――“精神恐惧症”,即指这种性格缺陷:因考试成绩不佳,学生的心灵受到折磨,一看到公布分数就恐惧;一看到老师责备的目光,就吓得呆若木鸡;老师大声训斥别的学生,也会抑制他的智力活动,因为恐惧心理已经使他不能正常思维了。

这类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

身体方面的影响:体弱多病,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不良的教养所致,孩子稍有不适,就去求诊,用药过多。

教育方面的影响:过度限制孩子活动,管得过多,唯恐发生意外,或者家长为了省心,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

环境及其他影响:生活单调,外出机会与平日接触的人少,造成孩子不爱说话,不合群,缺乏适应能力,腼腆怯生。

胆怯退缩,是孩子前进中的一大障碍,是成长、成功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如何踢开这块绊脚石,让孩子勇往直前地往前冲呢?

给孩子个人的建议――

1. 训练自己盯住对方的鼻梁,让对方感到你在正视他的眼睛。

2. 径直迎着别人走上前去。

3. 开口时声音洪亮,结束时也会强而有力;相反,开始时声音细弱,闭嘴时也就软弱。

4. 主动展示自己。

5. 事先演练要说的内容,到时就会胸有成竹。

6. 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样,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观察强者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增强信心。

给家庭方面的建议――

1.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其丢掉依赖性。

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启发他自己申请可以完成的任务,要让孩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依赖别人,要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了独立精神,解决问题时就会大胆一些。

2.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到陌生环境中锻炼。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必须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多接触、多游戏,消除孩子对外界的陌生感,继而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谈、相处,接触的人多了,孩子自然会胆大一些。

3. 锻炼能力,树立自信心。

要去掉怯懦,就必须提高能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去买东西或办力所能及的事情,成功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能信心百倍。

4. 磨炼意志,勇敢地面对困难。

孩子受挫时,家长要多慰勉他向强者学习,胆怯时可以想想强者的形象,也可以暗示自己“他行,我也行”,鼓励自己迎接挑战,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

这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 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胆怯、退缩的法宝。

我们都有考试怯场的经历:平时学习不错,但是一遇到重大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大脑一片空白,会做的题也不会了。胆怯、退缩的人往往更容易、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那些自信、胆大的人,越是大考发挥得越好,因为他自信心强,不瞻前顾后,不想那么多,大脑的兴奋点都集中在如何答题上,所以比较容易发挥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那么,胆小退缩的人在做事前就应该告诉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抱着平常心去面对挑战,注重过程,别注重结果,反而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2. 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树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你要参加考试,但一点也没复习,那么再自信的人也不敢认为自己能考好。对胆小退缩的人来说,每一次失败都会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所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会为自己取得成功提供可能性,为树立自信心打下基础,而每一次成功又成为尝试下一个任务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自己越来越自信。

3. 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

每当遭遇失败,胆小退缩的人往往垂头丧气、耿耿于怀,结果导致自己更退缩,更缺乏自信,更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任务。但是如果能对失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则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如,考试没考好,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要冷静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如果是自己没有复习到这个知识点,那么把它弄明白就是了,如果自己努力了还是不会做,也不要给自己贴上“我很笨”的标签,因为这个标签会在无形中压制你的勇气和创造能力。你可以向会做的同学请教,学习他们的解题方法和好的学习方法。即使有些同学真的比你聪明,你也不必自卑,因为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大多数人的智力都差不多,都属于中间水平,即便你靠后一点,属于笨鸟,别忘了,笨鸟是可以先飞的!

4. 扩大交往范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胆小退缩的人很少与人交往,并不是他们自恃清高;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可爱,不受欢迎,别人不愿与之交往。如果形成了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那么,他们在行动上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得让人很难接近。其实,当你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能被别人接受的时候,你就会表现出自信和可爱,人们就会愿意与你交往的,而交往的人越多,你就会越自信,越不那么胆怯和退缩了。

5. 注意身体语言。

羞怯的人与人说话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他们的目光常常是冷淡的、闪烁的,本来这种身体语言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你很胆怯和不安,但是对方往往会把这种身体语言误解为冷淡、自负,从而避之千里。其实,胆怯的人不与人主动打招呼或说话,并不是他们没礼貌或冷淡,而是怕说出的话不合适而已。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

下一篇函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