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成果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机化学;奖惩机制
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在本科教学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个,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理曾提出,要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2]。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教师为了考试教,学生为了考试学的应试教学,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进行了长久而广泛的探讨。如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3-5]。但上述教学方式都存在其难以克服的弱点,即只适用于小班授课,而对于石河子大学目前的招生规模和教师的教学压力,上述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在我们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经验,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奖惩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1 什么是课堂教学奖惩机制
所谓的课堂教学奖惩机制,就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现象,如迟到、早退、睡觉、玩游戏等行为通过惩罚机制约束学生行为,让其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对于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好,能够带动班级学习风气的同学,则通过奖励机制,建立优良的学习风气,起到带动班级同学学习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辅以奖励,从而起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行。
当然,对于具有不同学习诉求的同学,惩罚和奖励机制的效果是不同的。对于学习诉求低,学习较差的同学和学习诉求高,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奖励机制的效果将会好于惩罚机制。而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及格线附近的同学,要综合运用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约束其学习行为,保证班级的学习风气。
2 课堂教学奖惩机制的实施效果
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以有机化学教学为实施对象,探索课堂教学奖惩机制的实施效果。对象班级总共有4个,分别为双班合班。有机化学综合考核成绩如图所示。
从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综合测评成绩可以看出,两班级的及格率相差不大,但实验班级的整体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其中实验班级的总体优秀率达到12.24%,中等和良好率达到57.14%,平均分为72.88分,而对照班级的优秀率仅有2.99%,中等及良好率为50.74%,平均分为70.04分。考虑到班级之间的差异,课堂奖惩机制仍显示了对于课堂教学的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课堂教学奖惩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仍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实验班级及格率79.59%,优秀率12.24%,良好率28.57%,中等率28.57%,平均分72.88。
对照班级及格率82.09%,优秀率2.99%,良好率31.34%,中等率19.40%,平均分70.04。
3 结论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知识传授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只是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因而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高等教育中面临的现实性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建立课堂教学奖惩机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从前期的工作中也发现,课堂教学奖惩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机制设计尚不够合理,课堂效果改善有限,对于部分学习诉求不高,但学习成绩尚可的同学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在后续工作中,需进一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4-8.
[2]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时的讲话[R].2005.
[3]李伟.“高等数学”课程实施讨论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大学数学,2010,26(2):14-16.
课堂教学成果范文2
>>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化学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加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于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几点思考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关注教学评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提高初三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贺智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备课的要求(1)体现发展之本,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体现预设生成,关注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调控能力的提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畅通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我们要求教师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1)关注并观察学生。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的提高。(2)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分层,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努力做到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二、优化教学策略,凸显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三、教师还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新授内容。如物理我们教师可以做好导学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就能解决教科书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自己不懂的讨论探讨,真正把时间与空间都还给学生。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提供帮助。
学生的疑难,小组内没有解决的,提出来求得大家的帮助。组际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四、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学得快、学得活,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有关的情境素材,包括物理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物理现象和事实、物理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物理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情境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课堂教学成果范文3
1、学习内容设计应探索化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而探索是学习新知、实现再创造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教学中一是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地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剖析教材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站在教材之上,重新整合教材,充分暴露教材中的概念、公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暴露解题的思维分析过程和所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好让学生钻进去探索、去感受、去经历和体验,由学生自己把数学知识发现、归纳、总结或创造出来,因此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索化,就是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学习,而所有这些都是有赖于教学内容设计的探索化。
2、课堂活动应开放化
教师可以实行开放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具体做法是:一是给学生足够宽松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习惯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继而在班级内敢于吐露心声,营造一种探讨自然科学的氛围。二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古怪问题,尊重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并及时给予"你的问题真有新意!","你的想法真很独特!"等等称赞和鼓励。
3、学习方式应多样化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观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其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构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其动态主要表现如下:
3.1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操作以及实验和感知,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那些理解难度较大的需要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是实实在在地进行着操作、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也就即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2合作学习
组成学习小组,两人或多人合作学习,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促使学生多向交流中相互督促、交流和借鉴。合作学习是学习过程在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事实上,这种学习更能提高思维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进行能动的学习。
3.3师生互动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和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要以商量的、研究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征求意见,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克服"教师本位"、"教师中心"的弊端,而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轻松、和谐的发展。
4、课堂氛围应情感化
布鲁姆曾说过:"情感是认识的原动力","没有情感的认知几乎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数学的学科表现的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世界的科学,是认知与情感的天然结合体。因此,数学教学的课堂,不是,也不应该是单纯的认知的课堂,而是具有认知和情感两种素质教育的阵地。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情感化,就是要通过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和趣味性等激发学生兴奋的情绪和兴趣,不断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不断从事自主的、能动的学习。
5、教师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课堂教学成果范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果教师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而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因此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个人的想法和做法和同行交流。
一、在导入新课阶段设置悬念
新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入。一个好的引入,能启迪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课学习。一堂课重在引入,难在引入,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怎么引入新课,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一个好课引入应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不以为然,然而通过计算他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就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及计算结果是多少。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的求和问题制造了悬念。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根据中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在课上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诱导学生由疑升思,这是促使学生由思到知的一种有效方法。
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为所讲授的内容增添神秘色彩,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不衰,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讲“经过三点的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有位同学家中衣柜上的圆形玻璃不小心被碰碎了,他仅仅找到一块带有边缘的碎片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大家考虑一下,如果是你,你也能够做到吗?这个同学是用什么方法完成的?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碎片的图形。然后安排小组内交流(学生研究、讨论)。
师:请这位同学把他的做法在黑板上画出来,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他怎么画的,这其中说明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说一说这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吗?
生:在镜片的边缘上取一点A,只要在以A点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该点与点A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圆有无数多个,但这样做达不到复制镜子的目的;在镜子的边缘上取两点,还是复制不了镜子;最后在镜子的边缘上取三点才唯一确定一个圆。
师:太棒了,准确地说三点确定一个圆。我们不仅会做还要能说出道理来。
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先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证明的方法有几种?”同学们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经过积极思考和讨论,很快得出如下几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1,延长BA到点E,过点A作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C+∠1+∠2=180°(平角定义)
∠BAC+∠B+∠C=180°
证法二:如图2,过点A作DE∥BC
∠1=∠B,∠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C+∠1+∠2=180°(平角定义)
∠BAC+∠B+∠C=180°
证法三:如图3,延长BC到点D,在ABC的外部以CA为一边,CE为另一边画∠1=∠A
CE∥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2(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B+∠1+∠2=180°(平角定义)
∠A+∠B+∠ACB=180°
在证明时学生都很积极,对于证法,学生恍然大悟。通过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知识,这就形成了通过学习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
三、在课堂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教师也应精心设置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知识神秘的面纱,于是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思维,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成果范文5
一、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想彻底改变目前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学生懒洋洋”的现象,关键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做到学生自读理解、自我升华;教师要避免教学环节的支离破碎,繁琐的串问、串讲或者不问、不讲。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加强教学的整体性,体现实践的过程。要能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入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得出实践经验的特点;体现出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发展智力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地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淡薄。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和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必须注重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尊重个性,培养求异思维;要善于引导、发现和珍惜学生创造的火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创设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就能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部需要和动机,从而改变被动的状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如在教学初三《资源和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设下如下问题:资源的过渡利用导致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那么,请问:停止开采资源就可以保护环境吗?对这个问题可以循以下的思路进行分析:借用热点(环境问题)――适时布疑(不开采资源是否可以保护环境)――巧妙质疑(资源与发展、环境与发展谁最重要)――设下悬念(学习今天的知识就能明白),从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教师设置的范畴,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三、在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中,要借鉴,更要创新
(1)理解课文要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基础。没有学生的自读、自悟作基础,就不会有学生思想上的升华。教师不宜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的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从理解的层面说,又是一种尝试学习。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一改往日古板陈旧的编排模式,设置了“想一想”、“读一读”、“议一议”、“试一试”、“阅读与思考”等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打破了教师包揽讲课的一统格局,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它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下一步学习都有重要意义。学生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多问多讲;学生肯定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那些共性的问题往往是老师下一步指导的重点。
课堂教学成果范文6
造成此种“高投入低产出”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从以下一些教学现象中,看到一些问题:
现象一:教师提问芜杂,缺乏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不是不提问,只是语言不够精炼,问题没有序列,方向不明确,造成了学生无序的思维和思维的无效,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经常提出一些肤浅得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如:Yes or No? True or false? What? When? Where? How? 等,这些问题大多没有延展性,缺少科学性和可研究性,这样的提问越多,越是带来课堂的低效性,课堂教学时间就在教师看似热闹实则无益的提问和学生盲目的回答中白白耗费了。
现象二:教学任务低智化和不具备操作性与科学性
课堂上不是没有活动,而是由于追求“量”忽视“质”,缺乏了对活动有效的追求,内容不是“少而精”,过程停留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想的交锋和灵魂的撞击,这也是导致课堂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能够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思考与求索,没有思考就没有研究。
现象三:活动要求指令不清,造成课堂群体差异,造成课堂时间浪费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性。但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指令不明确,常造成部分学生群体不按照要求和规程操作,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于是,个别学生承担了小组探究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任务成了主角,部分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分散活动,自主滑向了自流。
现象四:课堂教学节奏组织松散,影响了教学效益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组织的教学环节松散,缺乏必要的节奏,导致宝贵的教学时间流失,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学生没有掌握多少“有价值”的语言知识,而只是在松散、凌乱的课堂教学中度过。这些教师不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出了问题,反而抱怨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时间不够。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对课堂环节的有效掌控,正确的语音、语调、亲切自然的教态、准确生动的表达、灵活敏捷的反应,均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利于教学效益的提升。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锐适度的反馈,将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掌控:
首先,把握教学的时效性,注意课堂反馈的及时。课堂教学反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推进和语言活动的实情而定。举个例子,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时,教师不轻易打断学生,要在其训练完毕再提出要求。这可消除了学生怕错的心理负担,从而能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做法上:当学生复述课文、造句或会话中偏离主题、忘记下文或难以继续完成时,要及时提醒或引导性地告诉他们,以免他们难堪,拖延课堂时间;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或对话练习中出现一些语音上的失误,在不妨碍意思、不影响整体时,教师要避免打断学生思路,可在操练完毕后进行,以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产生紧张畏难情绪,影响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其次,把握教学的持续性,注意课堂反馈的激励。课堂中的反馈,教师要通过表情、眼神、语言与学生形成共鸣,多一些热情的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对差生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尤其需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一时做不出练习时,教师要充满信心地给予鼓励,如说:“I’m sure, you can do this.”“Don’tbe ner vous,thin kitover.”“why don’t try it?”当学生有错误时,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如说:“You did well,but you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Take it easy,I’m sure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等,这样的热情与激励,可以让学生感知,不仅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继续参加后面的课堂活动。
再次,把握教学的针对性,注意课堂反馈的群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动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差异意识,学生是千姿百态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特点与个性作出积极有效的反馈:对暂时困难的学生,要多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特别注意提问内容要难易度的把握。对于那些在外语学习中有畏难心态的学生,哪怕其有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比如记记单词、谢谢句式,低难度、矮台阶,推着他们进步和提高;而对兴趣高昂、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敢于设难关、下担子,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拔升思维能力,给他们能力发展与提升的空间。对于中等学生,则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让他们随时解决一些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反馈,调整教学针对性,促进不同层面学生各具特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