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姐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我的姐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我的姐姐

电影我的姐姐范文1

1、电影《后来的我们》结局是:林见清的颓废让小晓提出了分手,而林见清也并没有挽留,这段感情最终走向了终点。分手后的林见清因为贩卖盗版碟,进了看守所。林见清出狱以后,这对昔日的情侣见了最后一面,最后劳燕分飞。就像小晓收到见清父亲的信中说的,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2、《后来的我们》是由刘若英执导,张一白监制,井柏然、周冬雨、田壮壮主演的青春文艺片。该片讲述了一对男女在过年回家的火车上相识,从那之后,二人的命运便纠缠在一起,历经恋爱、分手、错过、重逢的故事。

3、该片于2018年4月2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中国内地票房13.6亿;同时,该片还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处女作五项提名奖。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影我的姐姐范文2

【关键词】微电影;结构;节奏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92-04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不断壮大,电影也被圈进了“微”家族中,诞生了微电影。它的出现冲击着网络,冲击着大众的生活,由它引发的狂潮正在席卷全国。微电影以其微时、微制作、微平台播出三大特性深受制作者和观众的喜爱。它打破了人们对电影固有的想法,这使得电影从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回归到了人人皆可参与,真正地走进百姓生活中。微电影的诞生不过才三年的时间,可谓是方兴未艾,探其原因,总的来说这个新事物的诞生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大众的需求。微电影虽然不比电影这种成熟的传y艺术,但微电影属于电影,所以微电影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把电影和网络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随着微电影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微电影创作中,对于微电影导演而言,如何把握微电影的结构与节奏是避不开的问题。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最关键就在于其结构简练紧凑,节奏较快。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对微电影导演的微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微电影的概念及主要元素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重在“微”字,即:微型电影。很多专家学者给微电影界定过含义。

百度百科将微电影定义为:短片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从视觉停留的角度来讲,微电影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能更清楚地让观众记得发生在分钟以内的故事,而且在长时间内,依然记忆犹新。

《沈阳报》编辑陈凤军曾经给微电影的定义是:在新型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秒)放映”、“微周期制作(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一部)”的视频短片。这一定义是从微电影本体的属性来概括的。

而近年的网易电影节对微电影的界定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摄的拍客视频,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平,并以创意取胜,而且便于随时下载及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和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电影模式。这种模式的电影影片时间、制作周期、投资规模相比院线电影更少、更短、更小,而在制作水平方面,又有较高的质量,不同于普通的短片。

(二)微电影的主要元素

1.微电影的题材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区别,形式由最初的单向性传播改变为了多向性,而在题材上也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微电影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的普及发展起来的,其应运而生的背景是后现代的碎片化时代,这种后现代化社会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让人们很容易变成一个徒有躯体而不去思考生活,没有意义的人,这同时也影响着影片的创作者。影片素材来源于生活,受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题材都是为了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很多真实感,这其中包括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叩问等。因此从微电影的题材上看,无论是那些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微电影,还是草根作品或者广告微电影,内容上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亲情、友情、爱情一些真情实感的渲染,或是通过追忆来引出时代现状的进步或后退,以此来引起受众感情上的共鸣。随着微电影的不断成熟发展,题材上也愈发的多样化,并且题材与题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往往一部影片中兼顾了多种题材。

爱情题材是目前微电影作品中比例较高的题材形式,而其又主要与校园题材和青春题材相结合,主要将观影人群定位在大学生群体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群体中,以校园爱情和青春爱情为主打内容,旨在感动观影主体。笔者毕业作品《IF YOU》主要讲述错过的爱情,但在错过了一段爱情后,总会遇到另一个人在治愈自己的伤口。作品题材大众化,却有现实意义,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微电影的叙事

一部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说,若想将它的艺术感染力无限放大,其电影本身的叙事也就是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基础,若无故事的支撑,根本就不会成就一部电影。

微电影亦是如此,可以说微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在微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一种和传统电影类似却又有别于传统电影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与微电影外在的“三微”特征和其收看的便捷性以及传播的迅速等外在因素相比,内在的叙事艺术特征是让其持续受到关注和好评的决定因素。而其中细化出的严谨的叙事结构、适宜的悬念与节奏以及独特的叙事环境等构成了微电影后现代叙事特征上的独特风格。

(1)微电影叙事结构

传统电影主要是以情节的结构作为主体,最典型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这种线性的叙事模式也被绝大多数微电影所运用。但由于微电影的多种微特点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清楚,使得受众快速地融入到情节中,于是微电影对这个叙事结构做了一些改变,即开端―发展――结局。而在这个简单的“首尾”接续式的结构中,再套进去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这就出现了一个镶嵌式的结构。不管是几分钟的微电影还是几十分钟的微电影,基本都是遵循着这个结构。

同时,微电影的序幕、开端与结局、尾声都会尽可能地压缩,把冗长的部分去掉,甚至把开头结尾省略掉。发展部分会简单地带过,甚至也被省略掉。接下来才是微电影中心的部分,把所有省下来的时间以最大的篇幅来展现故事的。《IF YOU》中笔者没有写出男孩和女孩分手的原因,只描写了恋爱时男孩对女孩的宠爱,分手突然而来,没有铺垫,直接进入,突出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所以选择这种直接展现的叙事方式,首先这是由于微电影叙事时间有限,如果花大量的篇幅在开端发展处,那就成了传统的电影,便体现不出来微电影的“微”本质其高度的凝练,更没有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受众。其次是观众通过影片中一些符号元素完全能够了解语境,不再需要人物的解释。

(2)叙事的悬念与节奏

在现在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下,人们很容易变得急躁缺乏耐性,在进行娱乐活动时比如观影同样会有这种问题的发生,所以即使是短时长的微电影也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如何让微电影在人们的空闲时间选择观看时迅速将受众的目光吸引过来,并且能够让其静下心来完整地观看完,途径之一便是巧妙设计故事的叙事悬念。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本身在剧情设计上就延续了传统电影叙述悬念的许多表现手法,同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新生的电影艺术形式,它的叙事悬念的设计要体现当下受众群体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满足人们好奇的心理和愿意尝试推理能力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并让其坚持到底把影片看完。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会很容易地将读者融入到剧情之中,这样对悬念的体验也就愈发真实。

3.微电影的视听语言

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就是声音与画面的综合体,也就是由视听语言所构成。视听语言通俗来讲,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微电影也同样是一种由视听语言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其本身也有自己的特性。

(1)微电影镜头的运用

镜头是构成电影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对影片艺术效果和内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微电影在拍摄中,镜头的运用也和传统的电影一样,既需要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镜头组接起来,也要根据情节的铺设来选择镜头的画幅、运动和长短,还有景别和拍摄角度。

(2)微电影色彩的运用

一部影片的艺术效果离不开该影片的一个基调,而这个基调是可以用颜色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电影的色彩。不同的电影色彩的运用,会带来不同的意境,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微电影很多作品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采用一种或几种比较接近的色彩贯穿整个影片,这样一来,既为微电影省下了交代背景和主题情绪渲染的时间,也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影片的主题,在视觉上给观影者第一时间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氛围和影片的基调。

(3)声音和画面的结合

电影最早诞生之初是无声的,后来声音的加入与视频的融合使得影片变得更加饱满,成为了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声音和画面如何结合,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处理,也是微电影视听语言创作中重要的内容。影片中的声音通常主要是由场景内的声音和画外音组成的,其中场内的声音主要指的是演员的对白以及一些存在的客观物体发出的自然声响,而画外音主要是依靠背景音乐的加入或者人物的旁白。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娴熟,它不仅只是单纯地为画面做一个解释或是渲染,还逐渐成为了影片中表现情节的一个独立元素,通过声音可以更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带动影片的叙事节奏,渲染影片中的氛围进而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

二、微电影的结构与叙事分析

(一)微电影的结构特征

作为一门艺术的微电影,自然有其内在的结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结构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主要指艺术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使艺术作品成形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为影视艺术之结构,就是运用影视艺术规律对视、音频素材加以组织、构建,以形成具有完整故事性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使其具有鲜明的主}、清晰的线索,以营造巨大的艺术价值,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剧本结构

微电影剧本,在其宏观的角度来看与以往的电影、电视剧剧本并无区别,都是视、音频创作的文本性脚本。然而,从其微观来看,其自身的文本创作应该具有其“微”的特点,这与微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电影在其剧作创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电影创作的本性,同时,也更应该使其故事性、情节性简练而不落俗套。由于微电影剧作结构的微小,在其创作中更应该凝练语言、聚焦思想,从整个构架来看,就是起端、发展、与结尾。要想在微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构架活动,必须取精存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种就是多与发展,略起端与结尾。这种现象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存在,可以从开始就抓住观众投入激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发展得太快,也就是微电影一开始就进入了发展阶段,让受众还来不及“入戏”就马上进入了,或者极难让受众从起点引起兴趣。

第二种就是有起有发,迸发。此种现象就犹如正常的影视从起端到发展,而一旦达到几乎近似结束,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结尾总使观众有未完之感,可以延续受众思绪。

第三种就是为始,发展始尾,再续。此种现象可以说司空见惯,犹如新闻报道,开始将微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部分)简略地拉出,以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再进行微电影的起端、发展、与结尾,但是,后者的并非开始的重复,而是在其基础之上丰富内涵,扩大容量,一语迸发,以完成微电影创作的内涵思想。

总之,在微电影的剧作结构中,必须以其自身的特点为重,构架好全剧的整体,使微电影不仅仅是对一个事件或故事的简单描述,而更应该是对一种理念的宣扬、思想的散发,以此使微电影创作能够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

2.视听结构

从视觉的影像方面来说,其组成的各种要素应该形成一定的结构特点,共同为影像的建构提供充分的内涵。其实,视觉影像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个硕大的视觉结构,其内在的视觉元素共同为其服务,而各元素自身又有其独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必须存在这种意识。再从听觉的声音方面来说,同样,包含了其自身声音构成的元素,这些声音元素在一定的意义上共同构成庞大的听觉结构。

正是视觉结构与听觉结构的存在,才使得一种新的视听结构应运而生,这就是微电影结构(亦即微电影)。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微电影既有在空间上的视觉结构,又有在时间上的听觉结构,如此一来,微电影在艺术创作上就有了一种新的结构,这就是微电影的时空造型结构。

3.叙事结构

如上文中提到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无非就是把事件、人物、情节、场景等要素以不同的手法、角度多种组合、构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其目的就在于表达一定的情感、思想与内涵。

微电影要想突出自身的特点,实现其艺术价值,必须依附于声音和画面来达到叙事的目的,再从多种角度的叙事中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其艺术价值源源不断地实现,以触动受众而起到社会效应。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需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时空造型结构的综合处理。在这期间,创作者必须加以注意叙事节奏的调整,使人物在不同的情节与时空中能够有张有弛,形成峰谷交替的节奏旋律,从而进一步推动叙事的合理性与自然性。

在微电影的叙事中,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必不可少。画面可以单纯地叙事,声音也可以单纯地叙事,而微电影是时空的艺术,如何巧妙地运用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或蒙太奇的手法参与叙事而不影响受众的视觉重点将成为其研究的中心,这也是在之后的创作中走向自身规律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微电影的叙事必须嫁接好镜头内与镜头外的关系,运用镜头视角与声音感知创作出多维的视听空间艺术,这将是创作者日后应把握的重心和不断培养的关键。

(二)微电影的节奏

1.剪辑节奏

剪辑节奏是运用剪辑手段对影片结构和镜头长度的处理所形成的节律。它是对影视片总节奏进行的最后加工,是影视片总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体现出情节、镜头的韵律,是时间的艺术。微电影时间有限,可谓“惜时如金”,每分钟都承载着叙事意图或情感传达的表意作用。有些微电影在开场的1分钟内便将情节与人物要素交代完毕,可见对剪辑要求颇高。固定镜头、长镜头或技巧性的剪辑处理方式如叠化、淡入淡出、慢动作等在微电影中则很少被运用,即使是在感情传达的表现上也是点到为止。微电影将情节简洁化、省略化,以影片的内部逻辑来组接镜头画面,加大影片信息量,呈现出简洁明快的剪辑节奏。

2.叙事节奏

叙事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一经组合便形成了叙事的基本结构,但基本结构再次排列又可产生复合结构。但是,鉴于微电影的时长有限,因此不大可能像传统电影那样将剧情细致地铺展开来,也为了使观众能够迅速融入剧情,抓住主题,导演们往往会一改传统,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分配剧情,压缩甚至省略开端和发展,运用大幅篇章展现,最后交代清晰的结局,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以事件的作为重点铺陈的全新的快节奏叙事方式。同时,还要在不充分的时间内充分吸引观众,这就要求微电影不能仅停留在“有趣味”的层面,更要逐渐向“有看头”过渡,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通常来说,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淡化故事情节,尽可能压缩故事内容,并适当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如平行叙事、倒叙、插叙等等,省略不必要的渲染、煽情,只保留推进故事发展的有效情节,以此来加快微电影的叙事节奏,以达到讲清故事的基本目的。

三、微电影导演把握影片结构与节奏的建议

(一)以冲突作为叙事的起点

美国著名剧作家悉德・菲尔德提出“三幕式”情节设置模式――建幕、对抗、结局。“三幕式”结构是大多数传统电影所采用的叙述模式。在微电影中,若详细介绍故事背景,精心铺设伏笔,展现令人激动的戏剧,再意味深长地收尾,在时间上显然有些捉襟见肘。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的“三幕式”结构进行改良和简化,舍弃一切与情节无关的闲笔,压缩叙述上的琐碎细节。微电影在创作时尽量减短铺垫的时间,在故事叙述的开端将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要素运用暗示、画外音、字幕等方式进行快速交代,使受众能能够很快进入叙述情景。

(二)用悬念来强化叙事过程

如上文所说,悬念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举足轻重。我们在观看一部长故事片时,吸引我们持续观影的,除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和足以乱真的特效这些技术元素外,更为关键的是扑朔迷离的悬念和超常的故事形态。这也是悬念片、侦探片、惊悚片等类型片广受欢迎的缘故。悬念在微电影的情节结构构建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因为时间有限,一部微电影往往就是围绕一个悬念展开叙述。微电影结束,悬念也被解开。

微电影在高度浓缩的时间里讲述精湛的故事,这是微电影的特色,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微电影如果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一点不落地平铺直叙,不仅缺乏叙事魅力,更容易使观众丧失兴趣而放弃观看。因此,微电影的叙事讲究情节设置的灵活性。微电影在创作时多采用设置悬念和意料之外,以此来强化叙述过程,扩展被压缩的叙事时空,在短时间内赋予故事激动人心的效果和曲折复杂的面貌,吸引观众眼球,充分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趣。

(三)在中强化叙事效果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构建情节时会设置若干个点,使情节跌宕起伏,增添叙事魅力。在情节点上,人物矛盾冲突最大化,情势千钧一发或有决定性转折,层层悬念最终揭晓。在叙事中,人物情感得到升华,蕴含寓意得以凸显,故事逐渐进入尾声或开始另一个阶段。电影叙事的推进必须借以情节的铺陈,没有完整而扎实的故事铺垫,也就失去其作用和意义。微电影囿于时间限制,在创作表现时无法设置较多点,因而多选择以一个点作为叙述重点,情节的交代和描述均为该点铺垫,并大多在中收尾。犹如电影史上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采用“平行剪辑法”,在影片最后时限里安排悬念,增强剧情的紧张程度,增加可看度。另外,微电影常常在结尾处点明故事寓意,以增强其叙事的意义和价值。微电影在富有寓意的中收尾,符合人们对微电影的审美期待,满足“快餐式”的观影体验――在短时间内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

四、结语

微电影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使影像艺术走出影院,以平常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目前微电影刚刚起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相信它会走得更远。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它才能成为互联网生活中一种有效的影视艺术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美]丹・格斯基.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文硕.电影“盈”销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2001,(8):29-33.

[6]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文学与传播,2011,(5):113-114.

[7]向北.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封面故事,2011,(6):42.

[8]李s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媒,2011,(12):33-34.

[9]郑友奇.微电影的叙事艺术特征略论[J].艺术百家,2012,(6):222-224.

[10]王燕子.微时代的光影言语――论微电影的叙事策略[J].文艺评论,2012,(11):66-69.

电影我的姐姐范文3

一、《我是传奇》影片的主要内容简述

影片《我是传奇》中,讲述的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新药物药效的不了解,而导致一种新药的滥用最终使人类染上了一种可怕的丧尸病毒。在影片中,刻画了一位在险境中幸存下来的男主人公罗伯特?纳维尔,他和他的爱犬成为了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的幸存生物。就在人类将要灭亡的时刻,纳维尔担起了拯救人类的重任,他一个人决定要研制出新药―― 一种对付丧尸病毒的抗体来解救所有的人。丧尸们害怕阳光,所以只能在夜间行动,于是他便开始孤独而又充满意义的奋战,白天他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幸存者,希望看到新的生命以为自己研制抗体提供机会。此外,还要设计各种各样的机关以对付丧尸的侵袭。夜晚,他则和他的爱犬一起面对大批丧尸的进攻,并为自己研制抗体争取时间。终于他在一天里发现了一对幸存的母子,并与她们汇合,由此加快了抗体研制的速度。然而最为悲剧的是,就在抗体即将研制成功之时,房屋的防御抵挡不住丧尸的猛烈攻击而被攻陷了。纳维尔此时做了一个英雄般的决定,将药物给了母子,自己选择牺牲,从而以自己的生命换回来了人类的继续生存。电影《我是传奇》中有许多虚构的成分,同时也有真实的意义体现。比如说,整个场景如丧尸病毒的爆发以及人类的即将灭亡等虚构的场景,然而也不乏真实意义,即是当人类科技被误用或是滥用时,很容易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另外,纳维尔的英雄事迹是完全建立在虚构的事件之上,然而他的英雄形象却是具有真实意味的,他这种敢于担当责任,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一直都是人类所认同的。

二、电影中虚构的艺术手法分析

(一)虚构中注重艺术性的体现

《我是传奇》中虚构的成分注重艺术性的体现,虚构的艺术手法一直都是影片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而且虚构并非脱离实际,而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当中。虚构手法不同于写实,第82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就是一部成功的写实电影,但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了战争的现实。然而如今多数影片并不具有丰富的写实题材,所以虚构就成了实际有效的创作手法。可见,影片中注重虚构的艺术性还在于影片中所虚构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主人公的抵御丧尸攻击并成功解救人类的英雄事迹无疑是虚构的,但却极富虚构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的体现在于,将现实生活中对英雄形象的解读体现在了影片的人物形象当中,如勇敢无畏、敢于担当、自我牺牲等英雄精神的体现。阿巴斯曾经说过,“电影是源于对现实进行虚拟性的重构之后产生的幻象”,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看出影片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化并增加更多的艺术成分,使得影片呈现出来的幻想更加具有艺术韵味。艺术性的体现不仅仅要依靠于现实的描写和刻画,而且也要更多地利用虚构的手法。《我是传奇》这部影片就成功地将虚构中艺术性体现了出来,并赋予了影片主题艺术价值和美学韵味。

(二)虚构成分的构建来源于现实生活

一部电影的创作绝非易事,尤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需要发掘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呈现在银幕之上。《我是传奇》的构思和制作过程也同样是如此,毫无疑问,影片中的确有大量的虚构成分的体现,然而这些虚构成分的构建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灵感。和小说一样,电影同样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在虚构手法的利用中,并不能脱离现实。分析影片的内容也可以看出虚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影片展示的就是主人公的生活,长达四年的生命跨度,主人公一直都在孤独中坚持战斗着,惟一陪伴他的就只有他的爱犬。这让人感到了一种真实生活的气息,电影似乎展示的就是一个人四年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而这个人同时也有很多故事和生活片段。如此,就让影片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又能够有吸引观众的情节刻画。在描述主人公生活的过程中,完成了影片故事的叙述,将人类命运与一个军事医生的生活相联系起来,使得整部影片更具真实性。如果影片没有很好的虚构艺术手法的运用,就很难达到艺术性的效果,也容易出现直接复制现实生活的情况。所以虚构的手法运用得当就使得影片在处理虚构和现实的问题上更加有分寸,最后取得的效果就是让观众能够看到一个来源于平凡人物而又非凡的生活故事。

三、电影中真实场景的解析

(一)真实的主题体现和情感表达

《我是传奇》中虽然对虚构成分的刻画十分注重,同时也对真实场景的描绘同样注重。影片有真实的主题体现,也有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如果缺失了二者中的任意一个,都将使得影片不再完整。可以看出,影片的主题是真实的,在灾难发生之时,人们都渴望着有英雄的出现,重新带来世界的和平以及稳定。在面对灾难之时,人类的力量也得到了体现,一方面主人公要与孤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不断战胜自己坚持下去,直至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另外,影片的其他主题,如面对孤独之时,人类意识到了朋友或是述说对象的重要性。在主人公孤独抗争之时,可怕的是丧尸致命的袭击,但更为可怕的是内心的孤独和黑暗。同样,情感的表达也是真实的,主人公无疑是一位英雄,但他同样也是人类的一员,有着自己的情感,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在面对爱犬离开时,主人公是痛苦的,对他来说是惟一可以互相依靠的伙伴的离开。可见,人物的情感表达是真实而且丰富的,在面对孤独时,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也做得很到位,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真实心理活动。在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中,如果过于浮夸而不具真实性的话,就会使得情感表达的效果失效,起不到打动观众的效果,更谈不上与观众的心理发生共鸣了。所以,影片的真实性通过真实的主题体现和情感表达,就清晰地显现出来,而且在真实场景的刻画中,也让观众对影片主题的理解更加容易。

(二)真实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

《我是传奇》中的真实性还借助于影片中生动的细节刻画体现出来,这些细节给了整部影片一种真实的感觉。最基本的细节刻画,就是开场的灾难背景的刻画,完全可能由于科技社会的发展不当而造成灾难性后果。而这一背景的刻画,确实是具有真实性,谁能肯定科学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所以出现灾难性的结果也是可能的。同时就告诫和警示了人们,要注重科学发展的方向不要让类似的悲剧成为现实。此外,人物的刻画也十分具有真实性,主人公纳维尔虽然是人类最后的幸存者和希望,同样的他也是一个医学专家、一个真正的勇者,所以他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变化以及凭借坚强的意志抗争到底。虽然影片中的人物较少,只是主人公和他的爱犬,但却能够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在对人物的刻画中,也主张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变化。最佳的效果是让观众能够体会到切身处地的感觉,似乎融入到了电影的情节中去,更容易起到打动观众的效果。此外,还有许多的细节刻画都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真实性,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使得影片更加生动,也让影片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点得以细微化的体现。

四、电影中虚构与真实的相互联系

电影我的姐姐范文4

关键词:女权主义;电影;自我解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52-01

女权主义是以西方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为背景,并附带鲜明政治色彩和批判精神的观点和主张。随着女权主义的提出,女权运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以女权主义为依据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出现,涉及到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分析和考察创造者创作情况,探索出女性创造者的情况及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则是揭示两性之间的性别歧视,倡导男女平等与和谐。而《紫色》是一部女性寻求自我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电影。下文结合电影《紫色》,对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进行分析。

一、电影概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黑人解放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强烈的冲击了以白人和男人为中心的思想,越来越多黑人女性的女性意识被唤醒,并开始了捍卫自己尊严,反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斗争。爱丽丝・沃克作为女权主义者,为了实现她自己的“男人和女人生存和完美的主义”,以小说的形式展现这一理论,其典型作品为《紫色》,后被拍成电影。作品以美国南部乡村为背景,讲述黑人女性西莉从少年到中年被继父和丈夫欺凌、剥削和压迫的遭遇,以及在妹妹、夏葛和索菲亚等女性同伴的唤醒下,西莉女性意识被逐渐唤醒。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目的是体现黑人女性若想摆脱受奴役和压迫的境遇,必须知道自己的价值,确保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以及与其他黑人女性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改变绝对服从和受压迫的局面,最终获得自我解放。

二、推动西莉自我解放的影响因素

下文主要从夏葛和百纳被集体活动对西莉自我解放,重获自信、尊重、认可来解读女性主义。

(一)夏葛的影响和鼓励,唤醒西莉女性意识

1.夏葛笑容唤起西莉沉睡的心

夏葛是周围人传颂的蜜蜂女王,人长得漂亮、歌声优美动听,但其同时也是人们眼里的坏女人,她的亲生父亲不愿意承认她,甚至怀疑她所生孩子是不同男人的,但夏葛依然活力四射并热衷于她的歌唱事业,用歌声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这些对西莉获得自我解放有重要影响,西莉第一次看到夏葛的开怀大笑的照片时,就喜欢上了她。西莉很小时就被继父侵犯,为继父生育的两个孩子相继被送走,受继父的胁迫母子不能相认的苦楚一度让其陷入压抑,后来得知自己因长期的犯不能生育后几近绝望。

2.夏葛的鼓励

西莉真正与夏葛接触的时候,是夏葛因病被阿尔伯特接回家中养病。当时阿尔伯特为了讨好夏葛,亲自下厨做饭,但因其没下过厨食物被烧焦,夏葛没有吃并大骂阿尔伯特一顿。西莉在角落里看到这一切后,捂嘴偷笑,因担心夏葛挨饿重新做了一份饭,但因长期压抑有些怯懦,没有直接把饭端过去,而是打开夏葛的房门,将食盘从门缝推进去,自己躲到角度表现得莫名的紧张,担心夏葛会像骂阿尔伯特一样骂自己。

(二)百纳被集体活动,加快了西莉经济独立的步伐

夏葛的歌曲和鼓励使西莉走出了挣扎,女性意识被逐渐唤醒,但是西莉却没有完全与旧的的生活割裂,仍依附于阿尔伯特。而要想摆脱这种依附地位,西莉就必须获得经济上的独立。长期以来,黑人妇女主要以家庭为中心,交际圈较小,百纳被属于集体活动,是黑人妇女相互交流的桥梁。百纳被集体缝制活动中,西莉收获了情谊、获得了肯定和支持,这是西莉第二次获得自信,她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为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其他黑人女性的价值积极努力。西莉是一个手巧的人,在其他黑人姐妹的鼓励和帮助下,将全部精力放在裤子的设计与生产中,逐渐受到认可和尊重,并渐渐扩大裤子生产规模,逐渐发展成为有独立经营权的公司。西莉在其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其他黑人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获得经济独立创造了机会。

三、结束语

关于女权主义的电影很多,文中选择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紫色》意在言明女性要想被人尊重、认可,需要不断的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经济独立和,努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才能寻求自我释放和自我觉醒,不仅追寻到自我的幸福,更进一步为群体、为社会贡献光和热。

参考文献:

电影我的姐姐范文5

原因与解决方法:

投影仪有信号输出到投影布上,说明投影仪没有问题,投影仪上的“input”键就是让投影仪自动搜索电脑信号,A信号输出就是VGA信号的输出,无Memory Stick对电脑输出信号到投影上没有影响;重新启动电脑,看投影仪能否检测到电脑信号;看显卡的刷新频率,显卡的刷新频率也可能影响到无法正常输出到投影仪,一般设置为60MHZ。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影我的姐姐范文6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结构 制度变迁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工业化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化中孕育成熟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英、法作为工业化先行国家,其城市化开始得也比较早,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即农村劳动力由于城市比较利益优势的诱导或者自身在农村丧失了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主动或被动地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

1、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工业革命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使英国成为最早进行真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工业革命后,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52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而农业生产率却提高了60%-100%。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大农场的建立,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从而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发展为大城市。英国的棉纺织部门最先采用了机器进行生产,不仅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范围不断拓展,并迅速发展为大都市。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都市了。与此同时,工厂迅速发展,从1777年建立的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1262家。工厂的广泛建立,不仅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如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成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前英国以农业为主;工业革命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据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西斯蒙・库茨涅茨的统计,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越来越多劳动力的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这样城市就逐渐具备了充足的能源、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基础的服务设施等。这些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又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4)交通运输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工业革命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在铁路建设方面,英国国会仅1836年就批准建设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约1600多公里,而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就已达12960公里,内陆铁路运输网逐步形成。在运河的开凿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了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的第一条运河以后,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保尔・芒图评价说:“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航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英国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5)工业革命促进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首先,工业革命使英国的人口再生产发生根本变革,由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迅猛增加,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主体和劳动力。在1750年到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的人口从750万猛增到2100万。人口的增加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其次,工业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和经济的重心;但在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向农村渗透。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伯明翰的人口从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万人,到1848年,伦敦一地人口就达250万。

从全国范围来看,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城市化已经基本实现,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就为51%。186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为62.3%。此后在192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为77.2%,在1998年就激增到89%,而此时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仅为46%。

2、法国的城市化进程

法国在大革命后,拿破仑政府推行了扶植国内工商业的政策,并于1804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它为法国工业的兴起创造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在18世纪初,法国的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的90%,落后而分散的家庭手工业与小生产者占着绝对的优势。法国的农业革命到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各种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才逐渐得到运用。农业生产率的高低成为城市化进程最有力的“促发剂”或“钳制器”。

法国长期盛行“家庭加工”的办法,制造商或承包商把原材料委托给地方,分配到户进行加工。这样在很长一段时期,法国的城市并没有英国那样大的吸引力。法国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除粮食作物外,果木园艺业和养蚕业作为传统生产部门,在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类农业要求精耕细作,需要劳动力较多,又特别需要稳定的有一技之长的专业队伍。另外,小农经济在法国农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对农民的维系力较强。所以,农业将其人口向外转移的“推力”不足,使农民与土地的分离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1812年,法国里昂的丝织业已发展到具有1万家工厂、8万工人的规模。1825年,英国解除了机器输出禁令后,法国得以从英国输入了大量的机器设备,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工业的发展。到1848年,法国农村中的手纺织工业已基本上被大机器纺织工业所消灭。此外,金属工业、化学工业、银行业也都相继发展起来。由于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推广,煤、铁生产业也迅速增长。1831年法国建造了第一条长度为39公里的铁路,到1848年时,修建了从巴黎到各地区铁路,铁路总长度为1931公里,在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大大加快了法国城市化的进程。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时与英国同为世界强国,由于法国的经济发达,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法国的城市化进展也较快。据统计,1994年法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96%,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5.7%,农业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4.3%。由此可见法国的城市化率已达95%以上。尽管法国工业发达,城市化率很高,但法国的农业并未萎缩,反而很发达。1993年,法国耕地面积为1825.5万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3.2%,人均占有耕地0.316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246公顷)。法国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然仅占3%,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世界农业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甜菜产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3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4位,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5位。

以上情况说明了两点:其一,在法国,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生产方式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生活方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已基本完成;其二,城市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农村、取消农业,而是在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英、法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的借鉴

英、法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各具特色,而且在城市化的具体实现机制上也有所差别,但是从对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四点有益经验,对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

1、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是城市化的基础前提,最初产生的城市往往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农业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充足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为城市人口提供必要的粮食,为城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原料。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本身变成了城市销售其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注入活力。而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为城市的巩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通过农产品的出口,换取外汇,推动城市化进程。可见,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只有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化进程才能启动。

2、工业是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器

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从而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渐增加。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驱动器”,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引力器”。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生产要素比较利益差别的驱动下,大量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都涌入了比较利益高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工业企业聚集区,构成了城市化的开端;二是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工业发展的工业化和专业化,导致企业资源、要素的空间聚集,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构成了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内容;三是工业化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协调的产业链,推动了城市扩张,强化了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总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和驱动因素。也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本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其职能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减弱,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企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配套性行业,如运输、金融、广告、科技、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消费增加,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度假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大量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现代科教中心、文艺中心、政治中心的地位,使现代居民的现代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城市化就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第二、第三产业生产区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其相伴形成的消费区位的形成和聚集过程,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二、第三产业的成长。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以及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使第二、第三产业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各种资源聚集和城市发展,从而对城市化进程起到加速作用。

4、制度变迁是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人在由现实的制度所赋予的制度约束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有了制度时才得以发挥其功能。制度变迁主要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激励机制、为有效的合作提供条件和保证,对经济发展施加影响。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无效的制度安排则抑制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迁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制度安排,就会阻碍要素的流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有效发挥,就会妨碍城市吸引和扩散效应的实现,从而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正常进行。

制度变迁对城市化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安排有效的农业发展制度,可以促进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在维持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为非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二是通过安排有效的非农业发展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条件;三是通过安排有效的要素流动制度,使农业要素的流出和非农业要素的流入能够有效衔接;四是通过安排有效的城市发展制度,使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非农业和人口聚集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五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要素和经济活动在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由城市向其腹地,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扩散,以此推进整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可见,在英国、法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渗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制度变迁的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就是以第一产业农业的发达为前提,以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为牵引和以第二产业工业的兴起为动力的社会综合变迁过程。我们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英、法等先进国家城市化的有益经验,也必须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按照城市化的本来规律推动其发展,既不超前也不能滞后,而要使我国城市化走上一条快速、稳健、生态、和谐和安全的道路。

(注:本文是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省城镇化特色及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057)

【参考文献】

[1]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M],人民出版社,1995.

[2]钱乘旦:英国史论文集[M],三联出版社,1982.

[3]李其荣:世界城市史话[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齐世荣:精粹世界史――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5]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6]黄序:法国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及启迪[J],城市问题,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