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从网络上获取并加以修改的资源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因为课文语言较为感性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另外农村学生对奥运知识的了解也比较少,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远程教育资源上找到了不少关于本文的资料与图片,利用电脑制作了十多张精美的图片,配以历届奥运有关资料和会歌旋律,让学生陶醉,让学生惊叹。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积极朗读课文,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
一堂新课的巧妙情境创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学完第七自然段后教师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这时,播放一段时事视频:利比亚战地硝烟弥漫、炮弹轰响,到处是残壁废墟。在播放完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痛苦煎熬的生活画面之后,出示一组数据:在过去的10年里,有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多万儿童成为孤儿。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这些画面、数字触动了孩子们的心弦,使学生痛恨战争的心情达到极限,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呼声在孩子们心间流淌。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有效引导了学生的学。
三、突破重难点,帮助老师教
有些文章中出现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教师讲授时重、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光凭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似乎也难尽人意,在学生“启而不发”时,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转变思维定势,提高思维能动性,消除对难点内容的困惑心理,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于“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问题,处理时就比较难。植物向上生长不难理解,可向上“爬”却难以理解。我从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了关于这一难点的flash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了爬山虎的茎以及茎上小圆片的生长过程,是如何一步一步抓住墙向上爬的,这样的课件恰到好处,使老师轻松抓解决了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的过程进行了宏观模拟,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了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师的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四、拓展延伸,丰富学习资料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设
当我们观察新课改背景下的新课堂时,可以看到课堂确实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变”是课堂的主旋律,“新”是课堂的主方向,但是通过对各种变化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堂的繁荣与新颖都只是表面现象,这种表象造就了“假课堂”,而假课堂也直接导致了课堂的低效。低效的课堂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尽快解决这一教育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在了高效课堂的创设领域。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首先就应是“和谐课堂”,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坚持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把所有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生群体通常良莠不齐,但是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只要是教师的施教对象,就应该做到无一例外的关怀、帮助、提升,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放弃”“为了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新课改的提出更加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分数、名次方面,还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发展情况。事实上,分数指标很重要,但要真正提高,必须以学生的素质等方面作为支撑,素质型的分数体现的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全面发展的教育。
3.以学生的全程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一时一地之得,也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因此,打造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和谐课堂”是课堂改革的归宿,是高效课堂的追求。谁抓住了“和谐课堂”这个牛鼻子,谁的课堂就会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谁就有希望迎来课堂改革成功的曙光。
二、提高备课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的高效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的高效,也指教师教的高效。促进教师“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打造高效课堂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在备课这个环节上下功夫,这也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1)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备课,认真研读教材,用心策划教学方案,切实保障学生学得高效。(2)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3)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学指导。自学环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自学方法远远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试想,如果把学生引到泉水边,还怕学生没水喝吗?通过对学生自学意识的引导,可以为高效的课堂创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教学过程,打造精彩课堂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盘上”是什么?利用猜谜语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荷花”生机盎然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再如,学习《鲁本的秘密》一文时,我以韦唯的名曲《爱的奉献》导入,激荡回肠的乐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回味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无意识中又进行了德育教育。这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那么,高效课堂的创设也不再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了。
2.精心设问,激活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之所以让很多学生缺少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是由于课堂内容设置的过于刻板僵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有所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兼顾。学生通过思考取得的成功,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提问的过程就是其思考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空间一旦打开了,其思绪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彩,新思路和新见解就油然而生,我们的课堂就会触动生命的灵性,充满智慧的灵光,才会达到高效而精彩的课堂。
四、营造氛围,激活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会感到自由、安全,大脑的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将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制成课件,或者通过播放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师生之间真诚民主、平等地进行对话。如一位老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说说对自己的印象。
生:“老师,您戴了一副眼镜。”
师:“你是想说我很有学识吗?谢谢你的赏识!”
生:“您长得挺高的。”
师:“你是想说我长得高大挺拔吗?哦,对于男生来说,这是很好的赞美。”
学生一听,老师这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纷纷举手。几个来回的交谈,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亲近的朋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五、精彩结尾,回味无穷
高效课堂的实现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做好每个环节。课堂的收尾在整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做好课堂的结尾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也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升华和凝练。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设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改进的工作。高效课堂的创设任务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有较强的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保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设工作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黄明国.小学语文现代课堂创新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0).
[2]刘冲,李萍.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3
一、利用信息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多媒体技术不仅有文字,还包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等,可以让某些信息适时再现、隐去、定格、放大、特写。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媒体,创设动态的师生互动氛围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电化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兴趣和求知欲,并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取得成效。例如在学习生字时,我们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学习生字像玩电脑游戏一样,学生根据电脑给出的练习材料,把标有正确生字的小苹果用鼠标投入相应的水果篮子里。如果填对了,电脑会说:“你太棒了,答对了!”如果投错了,电脑会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同时小苹果就会返回原位。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对生字教学的效果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不通过课堂而直接与教师、同学交流、勾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在课堂上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建议,如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我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离开母校前我将留下些什么?让学生发电子邮件或者是用聊天工具和老师交流感情。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不少学生给我发E-mail,我针对不同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性或指导性的评语,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学生特别喜欢老师这种“热线服务”,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三、 利用信息媒体,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法中,我们经常让学生找一找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力图把这些地方作为切入点,以引起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共鸣。但缺少了多媒体介入的枯燥的文字是如何也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的。只有通过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充分调动起其情感细胞,才会使学生的情感随文而动,因文而生。
在学习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首先放一段《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片,让学生随着剧中小女孩的命运一同感受她的痛苦与悲哀。面对入情入境的孩子,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这时不用教师赘言,学生纷纷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太可怜了”“我真想把她接到我家来”“我想把妈妈给我的好吃的给她”“咱们去看看她吧”……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进入情境,再来学习课文已水到渠成。
还有《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主要是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对于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切身体会的。如果教师出示这样一组配乐画面:因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而失去了女儿女婿的老人一手托一个骨灰盒,被众人搀下飞机的情景;同样因此事而失去妈妈的儿子怀抱妈妈骨灰痛不欲生的场面,此情此景学生的情感因目之所及而悲从心底生,这时再让学生体会着读的效果不言而喻。紧接着教师结合美伊战争,播放一组因美伊战争而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儿童的图像,以及在和平环境下儿童全家其乐融融温馨祥和的画面,这给学生的震憾是巨大的,文章的主题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自不待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媒体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心理上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实践中也需要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转型期,使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切忌“走极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但是,使用计算机媒体教学,学生往往重练习、轻思考,不注意对问题和现象的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盲目“探索”,而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要切忌“走过场”。使用计算机媒体教学,不是为了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各类信息,培养学生在浩瀚的信息源中鉴别真伪和正确使用信息的能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4
关键词: 小语教学 信息素养 有机渗透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学会搜集、分析、整合各类信息资料。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能力呢?
1.贯彻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学原则
(1)文本结合原则:通过形象生动的事实材料,使学生用较简捷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运用信息材料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选择信息时应优先紧扣教材。
(2)问题探索原则:围绕课文内容,教师课前提出课文的主要关键点,指导学生围绕关键点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
(3)角色转换原则: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完成由信息的传播者到信息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更多地指导学生由信息的接受者到信息的发现者角色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笔来获取和传播信息,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整合创新原则:即在教与学层面上将创新精神贯彻始终,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整合所收集的信息,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创造性表达或使用。
(5)信息应用原则: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会应用,深入了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并提高综合素质。在信息应用或传播指导中,要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价值,注意目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2.加大整合力度,探寻信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就是以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
2.1建设“资源库房”。
学生的阅读量的多寡,往往决定了学生信息素养中文化素养的高低。而加大阅读量,并不等于让学生任意地去读书,读任意的书。特别是相对小学生来讲,如果仅让他们自由地去选择并获取信息,他们对优与劣、是与非的判断是非常难的。因此,我们应尝试进行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库”建设。例:教学《》一课,就可以将与有关的人物故事设置为一个小的“资源库”。在这里,学生可以依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借助网上提供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可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诵读《》,可以通过视频观看有关的革命影片片段。各种的信息在资源网站的精心组织下,分门别类地有系统有步骤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着学生去获取,去辨析,去筛选,去组织。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这些信息又将由学生自主地整理、组织、转化成为有序的信息,在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广泛地交流、研讨。表达、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示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2积累表象,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不利于词句的理解和培养。借助信息技术画面,可形象、生动、逼真、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刺激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例:教学古诗《暮江吟》一课,“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学生很难理解。残阳是怎么“铺”的呢?通过演示课件,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夕阳徐徐落至山下的全过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学生思路大开,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夕阳缓缓落下,它的光很温柔,斜照在江面上,像铺了一层红毯子。”……此举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准确地理解了“铺”的含义,展示了儿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充满了童真、童趣。信息技术激活了学生的情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的空间,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生成的想象越多,产生的联想越多,意义建构的效果就越好。
2.3意义建构,扩展思维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意义建构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动态的特点和演示效果,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看伊拉克战争录像,激发学生情感,然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运用网络自主学文及了解相关信息。教师借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情感得以深化。此时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国际人物维和”录像,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开启了心智,随即抛置疑问:“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媒体创作,如设计幻灯片、画图等。几分钟后,学生思维跃于电脑屏幕上,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创意。这都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生命活力,运用这样的技术,不仅充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内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积极评价,促进信息素养提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地位; 创造性; 活动法; 非智力因素【Abstract】" Compendium " point out the teacher is the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y " leader, organizer ", "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 requirement student has "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warenes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 These requests, to the vast number of teachers have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Teaching is the teacher to teach students of bilateral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the main activities, is the host of study; the teacher is the organizer, leader.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thought,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main body, make the student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ctive, cheerful, creative learning. Teaching guarantee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 is active classroom,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steer.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subject status; creativity; activity;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62-02
《纲要》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视野”。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广大教师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1设计创造性问题,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强劲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教育要改革,教学要创新。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创造性问题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创造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课堂。
一年级有篇课文《司马光》,许许多多的教师在结束新课时,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司马光聪明吗?”学生齐答:“聪明。司马光救了掉进水缸里的小胖。”这种提问,深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它束缚学生手脚,阻滞学生思维。经过三思,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这样试着提问:“1、司马光救了掉进大水缸里的小胖,人们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救人的方法高在哪里呢?2、如果你在现场,打算怎样救小胖?”听了这两个问题,没有学生立即回答。有的皱眉思考,有的重读课文,有的开始前后左右讨论商量。过了四五分钟,学生中有人举手分析说:“司马光果然聪明过人。他砸破缸,让水离开人。”接着又有学生举手说:“如果我在场,找根棍子让小胖抓住,把小胖直接拉上来,让人离开水。”可见,面对创造性问题,学生还是动了一番脑筋。从古诗“滟滟随波千万里”我们可以悟出这个道理:教师的提问是一种艺术,它反映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思维程度。教师若不是浩浩长江,学生滟滟之波又岂能千万里呢?
《狐狸和乌鸦》我教过好几次,不同的提问,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天壤之别。课文临近尾声,我在小结环节第一次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应该向狐狸学习还是向乌鸦学习呀?”只记得,我问题没说完,全班五十个学生高声齐答:“狐狸骗人,向乌鸦学习。”课后,我反思:学生们的这个回答不正常啊!莫不是我设计的问题牵滞了学生的思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十个学生眼里应该有五十只乌鸦五十只狐狸呀!再教《狐狸和乌鸦》时,同样是在结束环节,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原以为结束新课,却掀起了一阵波澜。我说:“狐狸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乌鸦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你愿做文中的狐狸还是乌鸦?”没想到课堂“乱”起来,像锅里的水烧开了一样,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思考着、议论着,还有几个离开座位争执起来。不知不觉中竟分成了三派,好不热闹。第一派47人:向狐狸学习。理由是:狐狸虽然花言巧语,采取骗术,但是狐狸吃到了肉,获得了成功;乌鸦没有自知之明,爱听奉承话,到嘴的肉弄丢,失败告终,太无用。第二派2人:既不向狐狸学习也不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他俩想做个十全十美的人;第三派1人: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乌鸦老实,狐狸狡猾。一个创造性提问,不但能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而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主人公地位得到保障。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凡是合学生胃口,适合学生个体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牢固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不要把自己认为理想的方式方法强加给学生,要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给学生松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方法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在最佳状态下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主动地、愉快探求新知。
“天下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教学中,我们最易犯一项错,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人各有心,心各有志”。其实,每个人的思想和习惯是不一样的,存在个体差异。“滥竽充数”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大约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故事里有两个皇帝,虽说是父子关系,听竽的习惯却不一样。齐宣王喜欢听大合奏,让大家一齐吹竽;齐闵王喜欢听独奏,让演奏的人一个一个地吹。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所学校,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说吧: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齐读,有的喜欢一个人读,有的喜欢边读边记笔……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说“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而是命令:“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请同学们分组读课文”、……以前,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认为的亮点,现在想起恰恰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问是:“瞧!这么多游客来到西沙群岛,他们多想了解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呀!请同学们当小解说员介绍一下吧!”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训练学生语言,积极词句。俗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能到达北京,哪种方法都行啊!教师为什么限制到达北京的方式呢?有人坐大轮去,有人坐火车去,有人骑自行车去,有人坐飞机去……让学生当解说员,不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是我强加给他们的,我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把五十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为一样——都喜欢当解说员。这样做,等于向学生命令:“大家都坐轮船去北京”。实质是命令学生:“我要你们这样学。个个都做解说员”。接到问题,很多学生的脸阴了,身子沉下去一大截,课堂一片死寂,只有两个女生在做准备。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再教时,我提这样的要求:西沙群岛的海底美丽、有趣。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向游人介绍介绍吧!问题一出,学生一个个是过海的八仙,各有各的招:有准备解说词的,有拿油画棒画简笔画的,有写短诗的,有离开位子试着表演的……最有趣的是有位学生把西沙群岛的的海底世界改写成了一首快板。边打节奏边说:“中国南海有个群鸟叫西沙,海底美丽又有趣。珊瑚,像花朵,像鹿角;海参,懒洋洋,到处是;大龙虾,全身披甲,挺威武。耶!这是么东西啥?全身彩纹?头戴红缨?身上插扇子?身上长刺?鱼呀!西沙群岛的鱼多么?多。太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滑稽、夸张的逗说,把同学们的肚子都笑疼了。听了这个快板后,一半学生说已会背诵这部分课文了。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有关。学生投入的越多,学习效果越好。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在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过程中,创造了苏格拉底法。他从来不直接告诉别答案,而是置身其中,通过对话、反问、讽刺等方式,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传统教学方法呆读死记,摧毁创新根基,培养机器人。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直接把课文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写背诵。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我们就像容器一样,接老师倒过来的东西。有的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一讲到底,讲完鲁迅生平讲百草原,讲完百草原讲三味书屋。上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本末倒置,使课堂严重失衡。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像产婆一样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摆正引导者位置,该学生讲的让由学生讲,该学生操作的让学生操作。课程实施建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结束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有这样一个试题案例:“如果你是孔融,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答曰:“我要向孔融学习,把大梨子让给别人。”但有个小男生偏不这样回答:“我不想向孔融学习。因我为想吃大梨子,把大的留给自己,小的给别人。”接到问卷的小男生看见一个大大的红“×”,生气指责教师:“你为什么不让我表达我真实的想法?你逼我说谎!请你立即把‘×’改成‘√’。”后来我也琢磨:这个问题本来就有两种答案,即:①让梨。②不让梨。试题的意图是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教师错了。阅卷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大大的红“×”在无言中剥夺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扼杀学生的本真。这种做法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
3利用非智力因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智力因素对学生影响巨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不可低估。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巧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3.1巧诱动力。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奖励(即强化)形成某种共性出现的适应的方法。学生在诱因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动力,强迫自己努力。强化时间久了,学生在磨炼中不知不觉形成学科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曾经,我设计了这样的代币法:上课积极思考、发言者,奖红星一颗,每节语文课设红星奖一个。集齐十颗红星者可以兑奖。男生可换取滋水枪一把;女生可换取密码笔记本一本。通过一学期的强化,原本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上语文课,那些调皮捣蛋坐不住的学生在滋水枪、密码笔记本的诱惑下,强迫自己座下来听讲,静下心来做题,许多“问题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2电教助教吸引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持久性差,易受外界的干扰,注意力易分散。形象直观、特点鲜明、刺激强的课件最易集中其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汉字是诗,汉字是画,是世界上唯一未间断的表意文字。尽管如此,许多学生对汉字的识记仍感到单调枯燥,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有位教师组织学习“骈”、“闯”和“闪”字时,抓住汉字表意的特点,用幻灯片制作了一扇门、两匹马和一个小人。教学时,放映幻灯片,让静的汉字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匹马冲过大门“闯”也;一个人从门里一晃不见“闪”也;两匹马并排成双“骈”也。象这样生动形象的汉字学习,学生终生难忘。
和平年代,我国蜜罐里长大的小学生,没有经过战争洗礼,没有闻过硝烟,对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利同学从心底发出的强烈呼声理解起来有点费劲。课文的重难点是通过血的事实,让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激发维护、热爱和平的感情。突破这个难点就是让学生跟雷利同学产生共情。为了达到目的,我利用网络上搜集的两组对比强烈的鲜活的画面导入新课。第一组:遭战火蹂躏国家和地区的画面(硝烟弥漫、血肉模糊、断垣残壁、民不聊生);第二组:我国人民太平幸福的生活画面(全家欢欢喜喜过春节,风和日丽游西湖)。将画面搬上大屏幕,缩短距离,增加学生视觉、听觉刺激强度,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雷利同学形成情感共鸣——要和平!不要战争!鲜活的画面比口头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强烈的刺激对比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
4利用活动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它是一种活动教学法,也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活动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从做中学”是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经验和探索。杜威认为,做是生命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经验的展开过程,也是个体彰显生命自主性的过程,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思维。通过角色扮演、即兴表演、实验、制作、游戏等,让学生置身活动之中,成为学习主角。
拼音字母,表音文字,字母没有意义,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学习者选择的方法。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学阶段,有教师给学生提供卡纸、剪刀、固体胶,把学生分成五人小组,把形似且易混淆的字母如:“b、p、d、q、g、t、f、m、n”放在一块,让学生五人合作剪贴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拼音字母巩固阶段,设计“采槟榔”游戏。学生拎只小篮,采摘符合规则的字母“槟榔”。如若摘错了,按游戏规则写三个,当场求助他人读会,记熟。游戏法远比机械识记效果佳,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身心愉悦,轻松完成拼音字母的学习。
为了调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我利用“活动教学法”的优势,指导作文片断:“一处秋天的景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活动铺垫课。下午铃一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穿过校园的高墙,奔向秋日黄昏的山坡、田野,组织学生在山坡上放风筝、打滚、拔河、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尽情地玩耍,引领学生尽情地品赏秋日黄昏的美景。第二课时——练笔课。鼓励学生描实景,说实话,表实意。“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四十分钟写作过程中,没有抓耳挠腮的,没有因害怕写作文哭泣的。我坐在讲台上,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有学生这样写道:“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昨天下午,我真的领略到了。我们的风筝在夕阳的余辉中升上了天空,我们追着风筝跑呀跑,笑呀笑,心里乐开了花。只见它越飞越高,高过了晚霞,快过了飞机。这时候,从田野的西边飞来两只尖嘴的大鸟,一只黑,一只白,样子很凶恶,像两架战斗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吓得同学们不约而同卧倒在秋天的田野里。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怕,说那是两只吃鱼的鸟,名字叫鱼雕。山坡下是辽阔的田野,稻子已经收割完了,一头黄牛躺在田坝上闭着双目慢慢回嚼着,不时睁开眼睛瞅瞅渐渐西沉的太阳。牛背上,几只调皮的八哥在上面跳来跳去;绅士一样的白鹭,在它的身旁踱着方步。田坝上,一丛丛,一簇簇,铜钱大小的橘黄色的野菊,开得生机勃勃,浓浓的药味里散发出阵阵清香。家乡秋日的田野,怎能不让我怀想?落日、野菊、黄牛、八哥、白鹭、鱼雕,还我们的风筝。只要想起,我的心都醉了。
综上所述,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活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前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2年版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3]《心健康理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