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蒹葭全文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1
一、关于《左传》介绍的教学设计
进行《段于鄢》教学,必不可少地要给学生介绍一下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就是直接给学生介绍它的体例、内容、文学价值等等,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一种模式化、程式化,好像古代作品的教学就是要先讲出处,比如讲《蒹葭》,就要先介绍《诗经》,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要先介绍《论语》等等。为了打破这种模式,笔者在介绍《左传》时,采用与《春秋》对比的方式:同学们,在先秦时期有两部非常有名的史书,一部是《春秋》,一部是《左传》,实际上这两部史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你们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先请学生回答,老师再讲解。)
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不能完整的回答出来,在他们想知道却说不出来的情况下,老师再讲解,学生兴趣就会高涨。讲解可以抓住以下几点:
联系:都记述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斗争。所谓“传”,就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左传》据说就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春秋》这部史书做的传。《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另外两部注释《春秋》的书《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区别:①《左传》比《春秋》记载的历史多13年,《左传》记叙的是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4年间的历史,而《春秋》起止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前722-481);②《左传》比《春秋》记载的历史更为详细,《春秋》记事很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③《左传》文学性更强。表现在第一是它善于对纷繁的材料进行剪裁,繁简得当,章法有条不紊,善于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第二是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揭示敌对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争胜负的原因;第三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内心活动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说它是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
介绍完以上的内容后,可以以这样一句导语“为了体验《左传》的魅力,我们来学习它的首篇《段于鄢》”自然过渡到该篇文章的教学。
二、关于《左传》文言基础知识掌握和文意理解的教学设计
1.教师首先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意,然后探讨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一场家庭纠纷。因为这场家庭纠纷发生在特殊的国君家庭,所以是一场争夺权位的斗争。记叙了郑庄公同其亲兄弟共叔段为了夺国君的位置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2.在此基础上,布置阅读预习
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全文的意思。
②朗读课文不少于5遍。(第一课时结束)
3.第二课时开始时,老师可以这样一句导语导入新课:
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文言文),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文句理解关,这是学习这类文章的基础,过好了这一关,一切学习、欣赏、探析都能展开,否则如同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学不到深处。上节课,同学们已经自己对文章进行了学习,今天大家与我过两招,如果接得住我这两招,就说明你已过了这一关了。
第一招,提出本文中的重要词句,找同学解释,然后老师加以强调补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第二招,用原文中的语句或段落回答几个问题:
(1)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的祸根是什么?
(2)共叔段被封于京之后,如何在母亲姜氏的支持下,一步步得寸进尺,扩大势力,企图篡夺王位?
(3)郑庄公的大臣和他自己对于共叔段的嚣张有何反应?
(4)解决了弟弟之后,又如何处置他的母亲,母子之间的关系怎样得以和解?
过招测试后,老师再简单归结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学生齐读体悟,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
该环节教学设计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掌握文言知识和理解文意,特别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过招测试的方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又避免了逐句逐词讲授的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在一种紧张学习的状态。因为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所以课堂效果比较明显。
三、关于《左传》人物和写作特色教学设计
在彻底搞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来评价其中的人物。可以一连问五个问题,和学生探讨。
1、@个故事中的家庭你喜欢吗?
2、母亲姜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哥哥郑庄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共叔段这个人又如何呢?
5、在郑庄公处置了弟弟共叔段后,郑庄公和母亲搞得非常僵,这个僵局由谁来打破的,为什么他能成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和学生一起欣赏故事中的人物,感受文章写人的艺术和古人进谏艺术,从而回归到刚上课时《左传》的文学艺术上,让学生对《左传》的文学艺术有个具体感受。
四、关于“春秋笔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落脚点最后还是要落在《春秋》与《左传》写法对比上,从孔子对这种道德沦丧深恶痛绝的态度入手,引入《春秋》对该事件的写法,从而体验“春秋笔法”的妙处。具体过程如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孔子对当时道德沦丧的现实深恶痛绝。因为他讲究“礼”。具体表述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认为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能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孔子一生都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因此,孔子对郑国国君家庭内部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也是十分不满,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他在《春秋》里对这件事的写法。
“段于鄢(yān)”,六个字中有丰富的含意:“书(指《春秋》)曰:‘段于鄢。’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谓之郑志(说这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说“段出奔共”,不说“段于鄢”,就说明整件事情都要归罪叔段了;其实庄公也有罪,难于下笔,所以“不言出奔”。)
这种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的写法就叫“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