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生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生关系范文1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尤其在目前社会上普遍对教育期望过高、法制意识增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娇生惯养的大背景下,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创造教育;对我们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当重要,处理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构成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人,不管教育方针、目标、课程对教育过程作出多少规定,教育功能最终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必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而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必然存在着或阻碍或促进教育活动开展的师生关系。教师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确立的关键因素,但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必须首先明确新形势下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
首先,师生关系是人―人关系。这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不同,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另外,教育活动并非只有单一主体,而是具有复合主体,交织着“教”与“学”两类活动类型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这些独特性,特别需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学生,要尊重其独特的人格,重视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师生关系是在特殊的活动领域――学校当中形成的,教师、学生在学校中都具有各自的社会角色和任务,因而,它属于在学校这一特殊活动领域中形成的人际社会关系。
再则,师生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间接的契约关系,教师、学生分别与学校发生契约关系,从而,他们拥有了共同的契约对象――学校,并拥有了共同的契约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师生关系还是一种以完成非功利性的教育任务为中心的责任关系。
师生交往中常会因存在着的种种不平衡现象而出现情感交往阻隔。首先是存在师生双方年龄的差距。就普遍情况而言,中小学师生之间至少相差5~6岁,大多相差l0岁以上,由于代际之差的存在,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不同态势,教师处于高势,学生处于低势,这必然会形成学生遵从和服从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另外,由于社会赋予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发展的教育责任,加之教师在知识上和经验上的储备优势,师生在交往中容易形成教师的过度权威。假如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师生交往中的不平衡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阻隔。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1.师生间的工作关系
它主要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这种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它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和对师生关系的正确理解等。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既不专制又不放纵的工作关系,使双方能在严肃、认真、活泼、友好、合作的气氛下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它主要指师生问建立起来的亲密友好的交往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在交往的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
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意味着教师的教育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更趋向于教师,更愿意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
3.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师生间的情感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伴随师生认识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以认知活动为基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感情体验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情绪、情感和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也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学习中,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深厚情感,他们就很乐意接受教师的引导。
师生交往中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心理距离,因此自然存在着三种交往类型:
第一,友好型。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这种关系下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诲深信不移,也能感觉到是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中接受教育的。教师也能在其间获得积极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建立这种友好关系的基础是师生双方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
第二,对立型。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处在戒备、紧张、对立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沟通障碍。这种对立关系常常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的言行,如斥责、体罚等。
师生关系范文2
在古代。教育并非这个样子。在我国有苟子的“天、地、君、亲、师”一说,把老师与天地、皇帝相并举。老师代表了与天地、皇帝一般的权威.其地位毋庸置疑。若不听老师教导.那几乎意味着很大的罪过.师生之间由此有着较大的距离.与这种距离所对应的师生间的等级差异一直被牢牢固定着,所以也才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谚语。这是古老师生观念的反映。在西方,从古希腊直至中世纪.师生之间教师的权威也一直被视为是自然的。老师批评学生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总之.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指点和批评一直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事情。只是到了近现代,尤其是启蒙运动以后,事情才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启蒙运动宣称要理性地看待一切,把理性奉为至尊,宣扬应把理性传给每一个人.真理应通晓到每个人的心中.并由此在地上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虽然启蒙运动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最终的目的。但它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却被人们牢牢记住了。及至后来尼采振臂一呼“上帝死了”.人们的信仰开始崩塌.不再相信世间有那唯一的善好的存在。随后就出现了韦伯的“价值——事实”的划分。他建议我们的判断当保持中立.各种价值应看做是处于同一地位的,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它们彼此平等。这种对平等的理解(包括人与人也一律绝对平等)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毛孔.当然也渗透进了教育中.这也成为现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
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努力追求教育的现代化.以至于师生关系中这种彻底的平等主义现象在教育中表现的愈发明显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现实的角度看.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学生无视老师的批评也有其根源。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与灌输式教育大行其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据居高临下的地位.往往不顾及学生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特征而对之实施严格的管理.这使得学生对教师批评管理抱持一种反感和怨恨的态度。不过,迫于应试教育的高压。学生对老师严格管理的怨恨只能以一种潜藏的方式存在着。而如今,伴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以及自由探究等新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实施.学生的地位有了根本的提升.可以和老师“平起平坐”.在此情形下。学生过去潜藏着情绪就很容易显现出来.学生由此拒绝教师的一切批评。
既然知晓了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此的教育现象的存在是否是“合理”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教育的本质究竟是怎样,也就是说,教育自身之中是否就蕴涵着拒绝教师的批评的合理性:二是如果教育自身蕴涵着教师批评.那么这种教师批评的性质又是怎样的?
就第一个方面讲.拒绝教育批评有违教育的根本精神。教育本身应该是在文化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入。根据施特劳斯的解释,“文化”首先意味着对土壤的照料及对其品质的提升.现在则主要意味着按心灵的本性培养、照料心灵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土壤需要培育者.心灵则同样需要老师。好的教育必须有老师的存在.以培养并提升心灵品质,呼唤一个人的高贵与卓越。121对教育的这种“文化”解释告诉我们,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的灵魂自身尽管蕴涵着优秀的品质.但这样的优良品质还只是~种“潜能”,一种不依靠外力就无法实现出来的潜能.这和土壤的品性是一样。而这种“外力”就是优秀的“教师”.依靠他,灵魂才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非常自然的.在灵魂走向成熟、也就是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教师的批评是必要和必须的,否则,学生就成为了不依赖任何力量的“自足者”.他可以“自发成才”.但这就违反了学生的本质。事实上.就是不通过学校教育的自学成才者.根本上也离不靠优秀老师的教导和批评。
对于教育的本质以及教师批评的必要性.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洞穴之喻中曾经有非常好的说明。他说,我们人类生活于一个黝暗的大洞穴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身体受到束缚而只能观看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像的囚徒.只有教育才可使我们摆脱束缚.最终走向通向真理的道路。而对于“教育是什么”。柏拉图给出了不同于现代的解释:教育是一种使灵瑰转向的技艺。在这里,柏拉图对灵魂自身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同时又赋予了教育者一种“批评”和“引导”的责任。具体说。一方面灵魂自身具有属己的本质:但另一方面,灵魂自身本质的实现不是必然的,他既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这两方面决定了教育一种“引导”.一种在尊重灵魂基础上的“批评式引导”。驱除教师的批评就意味着灵魂自身可以自动向善.但这有违灵魂的本质.意味着教育的丧失。
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教师的批评如果是必要的.那么这种批评是什么性质的批评?这一问题实际已经有了答案。真正的好的批评,是在尊蓖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批评.不是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和意志的专断的批评。简单说,教师的批评如何要有意义.要有效力.就必须和学生的主动的“灵魂”相联,否则.只会遭致学生的拒绝。由这一点,我们还是回到柏拉图那里去。在柏拉艮1那里,教育虽然是引导,但这种引导充满着“强迫”或“批评”.因为在灵魂之眼长期和幽暗洞穴之中的影像打交道之后.再让他转向代表真理的“太阳”.是眼睛所难以承受的.所以朝向洞穴之外的过程必然充满着强迫和批评。1月但千万要注意。这里的强迫可不是“灌输”.强迫实际是尊重灵魂本质并为了灵魂本质的实现。所以.柏拉图批评当时坚持教育即灌输的智者的教育观:“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面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4|进言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中师生之间必然也存在强迫与批评.但这种批评无疑暗设了老师就是真理本身.学生则是一个毫无灵性等待灌输的容器这样一个前提.这样一种灌输型的师生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的教师批评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现实之中学生拒绝教师批评做一分析。一方面。在教育民主化的背景下。
学生应当对“教育民主”的限度有所认识.一概地拒绝教师批评显然有违教育本质.由此导致学生不为学生.教师也不为教师.教育面临解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之中的很多教师批评的非教育性和不民主性。他们不尊重学生.不从学生自身的生长出发,而只从自身或社会利益出发.由此必然导致学生对其批评的拒绝,甚至是好的批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师生是平等的。同时教师又是一个批评引导者。之所以说师生是平等的,是因为在真理面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只能是真理、智慧的追求者,而不是占有者。师生都应对真理保持敬畏。而师生之所以相遇在教育这一场域之中.就是因为出于对真理的热爱。所以.教师不可以自视为真理化身而对学生强行灌输及肆意批评.老师应把学生视为一个求知者而不是受教育者。不过,如果把这种师生平等关系绝对化,师生之间变得绝对平等起来.教育实际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无论在学识还是德性方面,都是不成熟的.他的生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和教师绝对的平等.那实际就意味着“学生”的“学”的身份的丧失,意味着学生的生长将丧失“教育性”而陷入一种无序混乱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的生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批评.而引导和批评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我的完善,甚至在各个方面超越老师。空的”。盖由于美国基础教育的底线是合格要求,而中国 的表现。何况美国不见得容许对学生放任自流,不见得不教育则以“完满要求”为标准。追求“至善”。学生即使不 为学生放任自流的后果担心。
错、够格,仍少不了吃批评,以防止“自满”。如有失检点。 不讲别的,美国阿姆斯特朗、汉森、赛威治合编的或犯了过错,那就更得挨批评。唯其如此,中国学生应遵 《教育学导论》一书,在论及学生行为管理时就提到:无法守的成文的规矩总有几十条之多.不成文的规矩也不在 控制课堂是教学失败和教师被解雇的主要原因。一项关少数。如此密集的规矩本身.就使较多学生在教师面前 于公众态度的民意调查把“缺乏纪律”列为当今学校面临“循规蹈矩”,少数学生成为易犯错误的小家伙。 的最大问题之一。据称,关于学生行为管理“屡试不爽的说到学生行为的“好”与“不好”、“守规矩”与“违 处方”为“对课进行全面计划.爱学生。充满热情,不苟言规”,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的界限是:一个学生的行为,只 笑,以一种顽强的态度开始你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是你说要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就不该受到干涉,反之,若妨碍他 了算”。【l】其实,学生行为管理中历史形成的批评——表扬人,一定严加制止,否则对他人便有失公平。相反,在中 的常规远比此种经验之谈更加可靠。
国,学生的行为即使对他人无碍,也可能受到干涉。因为 于此亦可见得.我国教师的学生行为管理观念并非“好了还要更好嘛”。反之,对于妨碍别人的行为,却常常 全无道理。只是我们更该正视的,是学生行为管理中存在只以无效的批评搪塞了事,以致我国对学生行为的管理, 的问题。
往往反而不如外国严格。 在我国。由于对学生的批评过多,批评常常失范,以2.在民主时代,本应使学生从小学会自我管理、自我 致对学生的批评常常失效,甚至由此滋生诸多麻烦。这才监督。其中主要诉诸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它 ‘使得人们常把中美两国评价学生的习俗加以比较。并有往往比教师的直接管理与唠叨更加有效。尽管我国以往 “以表扬为主”一说。其实在把“批评”或“表扬”作为习俗在这方面颇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而在近二十年间,学生集 用语运用.并漠视教育领域运用“批评’’或“表扬,,的常理体的影响,反而日趋淡化,而把教师推到学生的对立面, 常规的情况。如此比较。只要恰如其分,不失其真,也不无使教师成为爱好批评学生的角色。这怎能单怪教师呢? 裨益,然而,这终究出于业余看法。唯其如此,一旦耳闻美3.说到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一般说来,中国教师写评 国“虎妈妈”之见.有些人便少不得大翻其案。至于从教育语,与其说是给学生看的,毋宁说是给家长看的,故多半 专业的角度看来.批评或表扬在道德学习中各具有什么是四平八稳的套话,算是一种交代。关于对学生的评价, 价值.恰当理解与运用的“批评”的价值是否逊于“表扬,,?
如果说美国教师能实话实说,敢于对学生大胆地作出全 尽管“捧死人不偿命”.表扬滥用.不靠谱的表扬,虽然我面的肯定,那么,中国毕竟讲求中庸之道,学校能允许教 们的先哲早有“谄谀我者,吾贼也”一说(《苟子.修身》)。
师像某个美国教师那样在评语中写出“我以性命担保她 如今仍是有待思索的课题。
师生关系范文3
与“感化”便只是一番空话,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把握好师生关系的温度,找好温度的基点和支点,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灵启迪关系温度基点支点。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 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一番空话,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我们并不仅仅只是自己学生的知识保育员,更应该是自己学生的灵魂导师。如果自己的学生是铁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恨铁不成钢,而应该是努力地把铁炼成钢,并且要拿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技术把铁炼成精钢……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发展。而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正是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艺术性高低的最直接的展示。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并非易事,除了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平等的独立的个体,热爱并尊重每个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技巧,掌握好师生关系的温度。
一 、温度的基点———尊重人格。
“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 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 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使师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就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有自己的智慧和个性特点的人, 走进课堂, 所想到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教会他点什么, 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到唤起他作为一个人的崇高感和神圣感。我们的脸上要常常带着对他们的勇于思索和创新表示赞许的微笑,我们的语言中要常常对他们充满好奇的探索和提问流露出赞美。
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当众羞辱学生, 让学生在教室或办公室面壁思过,蹲马步,做俯卧撑。冷嘲热讽、挖苦讽刺更是屡见不鲜。在潜意识里,教师们总抱着“严师出高徒”的心态,对师道尊严割舍不下, 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学生, 而不是像对待其他的成年人那样去尊重。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用心灵赢得心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以前我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或订正作业都是让学生站着,学生毕恭毕敬地站立桌前,低着头,一副犯错的样子,次数多了还与我产生了对立情绪,不愿再到办公室了。后来我就在办公桌旁放了条凳子,让学生坐着面对面交谈,学生听得很放松,也不再怕到办公室了。我想当学生畏于教师的威严、战战兢兢地站在教师的面前时,有疑问还怎么敢向教师求教? 有话还会向教师说吗? 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站着”是惩罚,“坐着”
是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最高奖赏莫过于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是国外许多教育专家、教师的成功之道。尊重学生,是师爱最真诚的流露,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我价值发现的有效情感因素。
二、温度的支点———心灵和谐。
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好感和爱, 可以说是构筑师生和谐心灵世界的两个重要的支点。教师的好感,犹如吹向学生心灵的种子,使其复苏的春风,而爱则是让他们能获得足够成长能量的温暖的阳光。当然,构筑这师生心灵的和谐世界,只有这两个支点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教师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知识修养, 因为心灵的和谐是双向的,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缺少必要的敬畏或敬佩,这和谐也是建立不起来的。心灵的和谐,是师生间有时不需要语言就能感受到的一种默契,是从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里就能感受到的一种温馨,是相处之间能够感受到的一种心灵的轻松……为了营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 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师生关系范文4
关键词:无私奉献;满怀期待;引导;帮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35-0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讯猛发展,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一、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
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也应该象蜡烛一样给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自奠心,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教师的一切要求,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弃学。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有了错也应该学会说“I’m sorry.”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
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期待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期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种要求,它可以使人们懂得怎么样去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怎么样去尊敬别人。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
三、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有些演员在表演时,什么道具都没有,却能把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教师更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例如我在教字母O和Q时说:“O的脑袋后长了一条小辫子,就变成了Q”;在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一、二、三全变,八去t,九去e,f代ve,去y加ie,再加th.”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记忆的难点,我分类给学生编了许多口角,如:初中范围内i-a-u变化的单词:“开始(begin)游泳(swim)下沉(sink)喝(drink)响(ring)了唱(sing)(肚子咕咕叫).”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相同且结尾是ought或aught:“想(think)买(buy)战斗(fight)教(teach)抓住(catch)了带来(bring)(插一句‘世界需要和平’)”等等。这些顺口溜既让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变化,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的民族和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说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要选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这样既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了新旧知识,能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启发式教学,话题提出来,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什么都讲完,应留有余地,也不一定有问必答,给学生一些启示,激励他们课堂外的自学。
师生关系范文5
1 德才兼备是教师搞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道德“成熟者”。教师的劳动效应最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的心灵、人格和灵魂等等的一切都是依靠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来潜移默化。因此,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具有高尚品德的学生就会懂得了解和尊重他人。
2 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课堂艺术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厌恶。许多心理学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由不喜欢某科目而发展到讨厌某个任课教师。所以教师必须要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生动活泼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能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进。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获得学生的尊重、爱戴和信任。反之,如果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精神就得不到振奋,学生学习情绪就不高,他们的智力就会受到压抑,对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因而对学习逐渐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充满信任,用平等的角度去对待他们,用心与学生交流,使每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还要对那些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认真细致的辅导。还有,在教学上要认真对待每节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采取最好的教学方法,尽量满足不同的学生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爱学、会学、善学”的能力。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建立和巩固。
3 关心学生是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最有效的途径
师生关系范文6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人与人之间存在身体素质的差异,爱好和兴趣也不尽相同,因而每个学生的奋斗方向也有所差异。作为老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提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跟一批产品一样,符合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只要所教的学生思想端正,尊师守纪,能做到努力拼搏不留遗憾,我们就应该给以肯定。作为老师要有雪亮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爱好特长。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因势利导,给以相应的兴趣培训,积极创设让其展示才能的平台,让他学有所长,张扬个性,他自然不会成为老师所不齿的“调皮仔”、“后进生”。如本班学生黄同学自制能力差、好动,经常做出一些轻微的伤害同学的行为,也曾被低年级同学投诉“勒索”。但他有一个特点:外向,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只要老师靠近教室,他定围在你身边,借机和你搭讪,帮你发发作业本,哪怕是帮你拿拿教本。趁着他帮我忙的时候,我不失时机,今天两三句,明天一两句,时时提醒他做事前先想想该不该做,不要做不该做的事情。藉“六一”儿童节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的契机,我给了他一个机会,在本班组织排练一个节目。他兴奋了:一身的绝技“街舞”有机会展示了!选人、排练、服装、化妆,全搞得妥妥帖帖。一撮“后进生”成了舞蹈队员,听到台下同学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看着老师脸上的笑容和肯定的目光,黄同学和他的队友腼腆的笑了。
二、转变对学生的态度
过去,师道尊严给师生之间画上了一道无形的鸿沟。高高在上、知识权威、不可置疑的“老夫子”形象不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甩掉“老夫子”的外套,转变对学生的态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提升。
(一)把握好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师者,传道解惑也。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老师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解答疑难。形式单一、刻板,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间缺乏交流和对话。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应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畅所欲言,动手参与学习过程,为其创设争辩的平台,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师者,不光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还要让学生学会设疑,质疑,解疑,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理服生,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就能从“屈服”到“心服”、“佩服”。
(二)把握好学生作业的度和量。由于承受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许多老师不得不向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熟能生巧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实,这样的做法会令学生大为反感,甚至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作为老师,布置作业前应做到深思熟虑,多下功夫,纵横向做好分析,既要考虑本科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也要考虑其他科目的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预测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避免因作业太多或太难让学生无法完成而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把握好作业度和量的同时还要讲究布置作业的技巧,作业布置完了,学生有情绪,我们不能来个“一锤定音”、“大石压死蟹”。我们应再考虑作业是否真多了,如果是,不妨用商量的口吻:能完成吗?没关系,多了就少做一题吧!你有什么建议?或者在布置作业前说,今天上课你们表现很好,作业就少做一点吧!学生听了心里自然舒畅。尽管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少,学生也能欣然接受。
(三)把握批评教育的技巧。小学生偶然犯错在所难免:不完成作业、违反课堂纪律、同学间打骂、给老师起个绰号……面对犯错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沉住气,冷静下来,好好分析选择处理的方法。不要以为两三句话语就能把事情处理好,更不可用老师的威严压制正在气头上的小家伙,避免师生关系的恶化,场面难以收拾。对问题学生及突发事件,可叫停后实行“冷处理”。冷静下来的学生大多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行为,领悟老师的教诲。老师也是常人,犯点小错(如写错数、讲错话)在所难免,这时,我们不妨向学生说句“抱歉”,再把错误更正。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谁做错了事情都应勇于承担,接受批评。
三、用丰富的学识和技能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