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静脉血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静脉血栓范文1

一侧下肢肿胀、增粗多半儿是静脉血栓形成所致。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的病人。而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出现静脉血栓也并非罕见。据报道,静脉血栓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15%,在尸检时一半以上的肿瘤患者可见到血栓栓塞的证据。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首发的部位。可发生血栓栓塞的肿瘤有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原发性脑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其中肺癌是最常见发生血栓栓塞的肿瘤。有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先出现血栓栓塞,后发现原发肿瘤。李大伯的病程经过就是例证。

年龄大于50岁者,若在表浅静脉或相对不常见的部位出现血栓,或发生多发性静脉栓塞、动-静脉血栓、凝血机制本身障碍出现的栓塞等,应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能。因此,凡原因未明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排除长期卧床、下肢外伤、抗凝血酶Ⅲ缺乏等因素后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积极寻找原发病灶以期及早明确有无恶性肿瘤。

那么,恶性肿瘤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呢?据临床观察和有关研究报道有以下诸多因素。

高凝状态的形成

肿瘤细胞能通过组织因子或其他促凝因子的作用直接激活凝血酶原或直接活化凝血系统产生凝血酶,从而促使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壁的损伤

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引起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或沉积于血管内膜,使血管功能受损,造成血栓形成的前状态。

化学药物的损害

肿瘤病人在接受化疗时,博来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化疗药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膜的完整性,还有些化疗药物可使血浆蛋白C和血浆蛋白S水平可逆性降低,如环磷酰胺、5-FU等。这些均可造成身体抗凝物质减少,促使血栓形成。

血小板的异常

肿瘤细胞或从肿瘤细胞膜上脱落的囊泡能直接使血小板发生凝聚。临床上还发现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患者有中等度的血小板数量增多,且黏附性和活性增加。

外科手术的诱发

观察发现,肿瘤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非肿瘤手术者的两倍。

静脉血液淤滞

静脉血栓范文2

如果您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如果您即将长途飞行或乘车,如果您怀上了小宝宝,如果您患有静脉曲张,如果您进行了骨关节置换手术,如果您超过了60岁……那么,您已经面临了静脉血栓的威胁。

静脉血栓形成时大多数是“静悄悄”的,但它就像潜伏于您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如果置之不理,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然而,大多数人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甚至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

深静脉血栓是一个沉寂的“杀手”,因为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无任何症状。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来说,猝死常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唯一的临床表现。

面对静脉血栓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提高对静脉血栓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及尽早去医院就诊,是避免静脉血栓危害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静脉血栓档案

静脉血栓:是多种原因导致人体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的疾病,被视为第三大常见血管疾病,每年发病率达1.45/1000。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人体的深、浅静脉,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认为静脉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如血流缓慢或淤积)和血液成份改变(如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三个主要因素。

经济舱综合征:是指长时间乘坐飞机,坐在狭窄的空间内不能活动,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淤滞,形成血栓。下飞机后一活动,血栓脱落,随血液回流到心脏,再堵住肺动脉,使肺脏缺血缺氧,引起胸痛、气短、咯血,严重时猝死,医学上称为“肺栓塞”。其根本原因是久坐不活动,尤其双腿不活动,所以,广义的经济舱综合征,还应包括长时间乘火车、汽车等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静脉血栓暗藏杀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赵纪春

陈希永远难忘的是2004年11月15日。这一天,他的儿子出生刚刚3天,但孩子的母亲王小丽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王小丽因产后左下肢肿胀2天入院,医生检查发现,她左下肢明显增粗,腹股沟和小腿疼痛,彩色B超提示:左髂总静脉以下深静脉血栓形成。刚入院进行治疗,王小丽就突发呼吸困难、紫绀,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急性肺栓塞。当时,她才28岁。

尼克松与经济舱综合征

像王小丽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静脉血栓症,也称经济舱综合征,它最初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尼克松曾在1965年发生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74年,他乘飞机对欧洲、中东和苏联进行访问,长时间的空中旅行,他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虽在旅途中及时进行了抗凝治疗,但在1974年8月还是发生了肺栓塞。

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现长时间静坐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肺栓塞现象。当时在英国伦敦,为了躲避空袭,许多人长时间静坐在地下隐蔽所里,空袭结束出来后,经常有人发生猝死。此后又发现,投弹手因长时间在飞机上静坐也易发生肺栓塞而死亡。

骨折好了,静脉堵了

有句俗话是“伤筋动骨100天”,有些人把这句话理解成骨折的人需要卧床静养三个月。实际上,骨折的人应该早期下地活动,以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据统计,骨科是医院中静脉血栓发病率最高的科室,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40%~60%。此外,住院患者1周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5%,2~12周后更高达79%~94%,普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19%,近年孕妇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静脉血栓的危害

静脉血栓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在80%肺栓塞患者中能查到深静脉血栓(无症状)。严重肺栓塞(肺循环的50%以上栓塞)可导致肺部严重缺氧,心肺功能衰竭而突然死亡。

静脉血栓早期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肢体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绀色(股青肿),导致肢体动脉受压和痉挛而缺血坏死。

静脉血栓后期,静脉内阻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常被破坏,有20%~30%的患者产生继发性静脉曲张,色素沉着,3%~5%可出现小腿足靴区顽固性溃疡,使患者出现行走时肢体发胀,皮肤湿疹,溃疡疼痛和感染,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沉寂的杀手

由于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故深静脉血栓也被称为沉寂的“杀手”。

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来说,猝死常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唯一的临床表现。在全部致死性肺栓塞病例中,死前得以确诊的患者还不到一半。没有得到正确诊治的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发生远期后遗症。血栓栓塞性疾病还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许多首次发作后经抢救生存的患者3个月内再次住院。

面对静脉血栓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提高对静脉血栓的防范意识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及尽早去医院就诊,是避免静脉血栓危害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专家简介

赵纪春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参编专著两部,曾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曾赴美国研修血管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一年。擅长各种动脉瘤,动脉狭窄和闭塞,动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等血管外科疑难疾病以及累及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无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是肺栓塞,症状难以早期发现,病死率和复发率又较高。因此,对这类疾病的对策应该“防患于未然”。

长时间静坐、吸烟、肥胖、超过60岁、妊娠及产后的人,以及经历了外科手术、烧伤创伤、瘫痪、卧床等患者,都要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

静脉血栓 预防有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 博士孙艺红

静脉血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大众,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正常人群――避免久坐

哪些人更容易患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呢?长时间静坐、吸烟和腹部肥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多增加活动、戒烟、减轻体重等,注意防止造成静脉血流淤滞的情况,如长时间静坐。

国外研究者曾对50岁男性随访了30年,结果发现,腰围100厘米以上者比腰围小于100厘米的人群危险增加3倍,每天吸烟超过15支者比不吸烟者危险增加2倍。吸烟和肥胖者在遇到某些情况,如长途飞行、手术、外伤,更容易促进静脉血栓的发生。

“经济舱综合征”最先引发了人们对静脉血栓的关注。连续飞行时间超过3~4小时就可能发生肺栓塞,时间越长,危险就越高。

此外,其他形式的长期静坐也可能是促发因素。两年前,新西兰发现一名32岁男性肺栓塞患者,起因是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每天长达12~18小时。还有人因连续上网玩游戏最后死于肺栓塞的报道。目前,超长时间上网和玩游戏的“网迷”不计其数,发病趋势可能不亚于“经济舱综合征”,甚至更高。

长期操作电脑者和预期要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者(时间超过6个小时),一定要高度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要注意如下4点:

(1)穿宽松的衣服和鞋袜,尤其是下肢或腰部衣服不要过紧;

(2)每隔一段时间起来走一走,经常做全身尤其是腿部活动,如活动足踝;

(3)多饮水,不吸烟,避免酒精性或咖啡因饮料。

(4)一旦出现下肢肿胀,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高危人群――药物抗凝

除了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静脉血栓外,这种疾病更常见于住院的人。而且病情越危重、手术或创伤越大的患者,危险越高。

高度危险人群包括:年龄超过60岁,或年龄在40~60岁但合并其它危险因素(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肿瘤、凝血因子高凝状态),这些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危险明显高于年龄小于40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其他已经明确证实的高危因素包括:卧床、瘫痪、慢性心衰、恶性肿瘤、肿瘤治疗(激素、化疗或放疗)、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病史、高龄、妊娠及产后、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急性内科疾病: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肠道感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中心静脉插管。

某些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具有相加和协同效应。

高危患者需要应用抗凝药物(见下文――编者注)。

极高危人群――抗凝+机械

经过了急性腹部或胸部的大型手术及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有髋部骨折、严重创伤和急性脊柱损伤等的患者,即使无其他危险因素,也是血栓栓塞的极高危人群。

极高危患者需要联合抗凝和机械性预防措施。

已经发生过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复发的危险,明显大于没有发生过血栓的人,这些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抗凝治疗。

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如果要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或火车,则应向医生咨询是否适合旅行,并采取预防措施,如穿长弹力袜或起飞前使用低分子肝素等,但阿司匹林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下肢肿胀,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专家简介

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现任同济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并担任多种国内外杂志副主编、编委。擅长心内科,心电生理,起搏器植入,临床药理。尤其专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医学的发展方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和肝素时,必须监测用量。

修条“地铁”治血栓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教授景在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三大类,这就是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凝治疗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的过度活化、人体抗凝机制的削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用药物阻断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这一环节就是抗凝治疗。

在人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理状态下两者相互平衡,人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形成血栓。在发生血栓时,凝血过程占据了主导作用,因此,已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仍要继续进行抗凝治疗,以使这一对矛盾恢复平衡。

常用的抗凝药物

如今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两大类,分别是口服抗凝药和注射用抗凝药。前者以华法林为代表,后者以肝素为代表。口服抗凝药物多数是长效抗凝药,多用于血栓治疗后预防复发或各种血管重建手术后预防血管闭塞。注射用抗凝药多是短效抗凝药,一般用于手术中的抗凝或急性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要注意的是,使用华法林和肝素都必须监测用量。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给患者使用溶栓剂,将患者体内的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纤溶酶再裂解纤维蛋白,或者药物本身直接裂解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网碎裂,血栓内的红细胞及白细胞等重新被释放到血液,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达到恢复血管通畅的目的。

常用的溶栓药物

溶栓疗法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已经发现了多种溶栓药物,现在一般将溶栓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是链激酶和尿激酶,第二代的代表药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三代的代表药物是单抗体导向溶栓剂。目前在国内常用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溶栓剂。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由于溶栓药物的发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少了,但仍然有一些患者需要急诊手术:一是发生了股青肿或股白肿的患者,如果不立即手术取栓,往往有下肢坏疽的风险;二是合并有其他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后两周之内的患者,由于溶栓或抗凝治疗有诱发出血的危险,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72小时之内,并且血栓的范围比较局限,取栓手术也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手术方法

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目前主要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能预防脱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回流到心脏。由于放置滤器后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血药物,所以现在有了临时性滤器,可在肺栓塞的风险过后再将滤器取出。

另一类手术的目的主要是恢复下肢深静脉的回流,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Fogarty导管取栓。在取栓后血流仍然不通畅时,就要考虑静脉转流手术或静脉成形手术了。

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

一类是各式静脉转流手术,就是利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绕过血栓闭塞的静脉段。

另一类是各种静脉复通手术。如射频消融技术,就是用高频声波把血栓块打成碎屑;还有支架成形术,就是用导丝通过血栓后沿导丝植入支架,支架扩张使闭塞的管腔再通,此方法被形象地称为在静脉血管中“修地铁”。

需要指出的是,每种手术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只适用于一部分特定的病人。

专家简介

景在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附一院普外科主任、血管外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亚洲血管外科协会理事,欧洲血管外科协会委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专家协会委员,《J Endovasc Ther》编委,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10余种核心杂志编委等。擅长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微创)和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微创)和手术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病(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治病解惑

问:阿司匹林能防治静脉血栓吗?

胡大一教授: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静脉血栓性疾病与我们熟悉的动脉血栓性疾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形成的“白色血栓”,而静脉血栓是纤维蛋白形成为主的“红色血栓”,血小板不起主导作用。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防治静脉血栓性疾病不理想。

问:预防血栓的机械性措施包含哪些措施?

胡大一教授:预防血栓的机械措施包括逐段加压袜、间断气囊压迫装置和下肢静脉泵,这些措施可增加静脉血流和(或)减少下肢静脉淤血。其中弹力袜最为简便,可以长期穿戴,但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和压力。机械预防措施的最大优势在于没有出血并发症,可用于具有高度出血危险的患者。

问:抗凝治疗需要多长的时间?

胡大一教授:应用抗凝药物的时间通常与住院时间有关,至少应持续至可下床活动或出院,但关节置换术和因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如果没有出血的危险,最好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2~4周或更长的时间。

问:使用华法林为何要监测用量?

景在平教授: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但众多因素可以改变其用量,若使用不当,可能无效或引起出血,故要严格监测用药过程,并调整剂量。

问:抗凝治疗时为何要监测肝素的用量?

景在平教授:在使用肝素时,剂量小了达不到抗凝的目的,剂量大了又会引起大出血,因此必须监测肝素的用量,使肝素在血中保持适当的浓度,保证安全。

问:使用低分子肝素为什么不用抽血监测?

景在平教授: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裂解提纯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段,其作用机理相对单纯,因此出血并发症少,可以不监测用量。另外,它的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可以皮下注射给药。

静脉血栓范文3

儿童是急性白血病的高发群体,患儿发病后凝血功能发生较大变化,极易出现出血或高凝血状态,在化疗药物、深静脉置管、感染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1,2]。为进一步探讨该类患儿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化疗治疗的2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VT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抗凝治疗方法、效果及预后情况,现报道于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化疗治疗的2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核型分析、融合基因检测等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经肢体血管彩超或头颅MRI/CT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颅内静脉窦血栓。本组患儿年龄1~10(5.53±4.45)岁,白血病类型: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5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血栓部位位置:左下肢10例,右下肢9例,颅内静脉窦1例;均行PICC置管(右上肢14例,左上肢6例)。

1.2化疗方案

患儿均给予对应的化疗治疗,诱导方案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米托蒽醌+强的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初始诱导方案为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初始诱导方案为阿糖胞苷+米托蒽醌。患儿巩固化疗方案为大剂量阿糖胞苷,维持治疗方案:阿糖胞苷+吡柔比星/柔红霉素。

1.3治疗方法

患儿确诊后立即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909,0.2ml:2050AXaIU),每次75μg/kg,2次/d,12h给药1次;治疗期间监测患儿凝血功能变化,及时调整剂量,患儿血小板计数(PLT)≤40x109/L后停用。

1.4观察指标

1.4.1疗效评估患儿静脉抗凝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3]:显效,颅内静脉血栓栓塞者口角抽动、肢体无力等症状完全消失,患肢肿胀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显示无复发;显效,颅内静脉血栓栓塞者口角抽动、肢体无力等症状显著改善,患肢肿胀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显示无复发;无效,口角抽动、肢体肿胀、肢体无力等症状无改善,或复发者。

1.4.2症状监测统计患儿肢体肿胀、疼痛、口角抽动、肢体无力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同时分析患儿治疗前后包括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指标变化。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分析20例患儿抗凝治疗开始后2周,复查B超或头颅MRI显示均有明显改善,部分患儿局部侧枝循环形成,其中显效6例,有效14例,未见无效者,总有效率为100.00%(20/20)。

2.2治疗时间及临床症状

改善时间20例患儿均经过7~14d抗凝治疗,平均抗凝治疗时间为10.14±3.56d;颅内静脉窦血栓患儿抗凝治疗7d后口角抽动消失、肢体无力显著改善,治疗后3周复查MRI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儿,患肢肿胀及疼痛改善时间为2~7d,平均4.48±2.52d。患儿随访3个月均未见复发。

2.3治疗前后

患儿血小板相关指标比较(表1)20例患儿治疗后PLT、MPV、PDW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静脉血栓范文4

【关键词】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5-01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死亡率是很高的,以往由于临床的漏诊和误诊,故传统的看法认为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少见。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人和诊断的辅助检查技术迅速发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1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情况

深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进行预防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很高。在美国,经静脉造影证实,髋关节置换术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很高的,约为50%左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甚至高达85%。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很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高,膝关节置换术后其词,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前半月左右,在手术以后约1个月中,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的。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是由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失血,术中及麻醉而导致的病状;静脉内膜损伤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束中过度屈伸关节、牵拉挤压软组织而导致的,继发形成凝血块;血液高凝状态是因为创伤和骨科手术后凝因子的改变、纤溶系统的异常均促使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栓脱落沿血液回流,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

2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

2.1手术前的预防管理

手术前的预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避免或者早先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的症状,及时治疗。手术前的预防管理中,首先,对糖尿病、高血脂、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及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询问。其次,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补液,使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再次,术前可预防性注射抗凝血药。

2.2手术中的预防

由于在骨科手术中也会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因此在骨科手术中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术中对患者的输血尽量选择新鲜血或成分血。手术中的协助和配合动作尽量轻柔,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血管损伤。术中对患者及时行静脉补液,手术中的预防措施也能够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

2.3手术后的预防措施

手术后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各类事项,不仅要主要到用药的管理,还要注意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管理。在这个阶段不仅要让病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回复,还要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抗凝血药的应用对预防静脉血栓能发挥重要作用。术后可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在用药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注射时应避免进针过深,并用棉球长时间按压针孔。注射后提醒患者不要热敷以防止出血,并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情况,用药期间监测患者切口部位、皮肤黏膜、消化道以及其他身体器官有无出血倾向。

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离不开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工作。因静脉血栓栓塞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预防管理工作应从密切观察和监护做起。术后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肢体皮肤颜色和温度进行密切观察,如患者患肢发生局部跳疼,进行行加重,皮肤浅表静脉充盈或怒张等症状,则提示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应及时告之医生进行处理。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均需一定程度的制动,因此,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症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需抬高患肢,注意避免在腋下或小腿下垫枕,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术后早期应鼓励和督促患者多行患侧肢体关节和肌肉的伸屈活动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在护理中应当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预防教育指导工作是骨科手术前后都必须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针对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血栓症的预防教育指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得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工作。病人的家属应当对患者术后饮食进行管理,督促患者戒烟酒,食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营养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3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措施

3.1抗凝

在骨科手术前后病人一旦出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状,一定要及时为病人诊治,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药品肝素和华法令联合使用。开始时用肝素,一定要控制好肝素的剂量。华法令开始使用需与肝素/LMWH重叠,肝素/LMWH使用时间一般5~7天,或当华法令连续2天达到治疗作用时停止。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持续时间比较长,应该治疗3~6个月左右,对有原发高危因素者,不应少于6个月,反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或持续存在高危因素者需终身抗凝。

3.2溶栓

除了上述的肝素和华法令的配合使用之外,还有一种药物治疗措施,就是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链激酶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主要治疗较大的静脉血栓栓塞,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出血危险极大,骨科术后患者一般不主张应用

3.3腔静脉滤器

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过程中,配合腔静脉滤器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腔静脉滤器适应于包括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者、有抗凝禁忌症、已发生并发症、以及关节置换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近有学者建议对于骨科术后早期发现的静脉血栓栓塞可以预防性放置腔静脉滤器。此外,在放置腔静脉滤器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按照选择的先后包括经皮经导管溶栓术、经皮经导管碎栓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和经皮经腔支架放置术等。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治疗,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患者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静脉血栓范文5

久坐是静脉血栓塞的重要诱因

静脉血栓塞的病因有哪些呢?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血液淤滞,如肢体长时间不动、长时间卧床、偏瘫等因素都会使静脉血淤滞。二是创伤,如长骨骨折、髂股静脉损伤、严重颅骨损伤、骨盆骨折以及脊柱损伤等。三是血液黏稠度过高。当血液黏稠度过高时,血液容易在下肢深静脉中不正常凝结,而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经肺部时则可能会引起肺栓塞。

除了骨科,在妇产科、神经外科以及普外科,静脉血栓塞也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这些科室大型手术较多,而且术后患者一般需长时间卧床,比较容易发病。当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创伤程度、手术及术后制动时间有关。年龄越大,创伤程度越重,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卧床时间越长越易发生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一经脱落,经血液回流至肺动脉,即可造成肺栓塞,从而危及生命。

健康人久坐也是静脉血栓塞的常见诱因。长时间坐飞机就容易引发静脉血栓塞,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经济舱综合征”。还有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着工作,使得血液循环缓慢,特别是在夏天,久坐不动再加上天气炙热,如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使血液黏稠度过高,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

“沉默的杀手”更可怕

专家们常将静脉血栓基比作“沉默的杀手”,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静脉血栓塞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临床症状,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其缺乏了解,出现了症状也不以为然。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有相当一部分深静脉血栓患者并无症状而长期被医生所忽视;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虽有下肢肿胀、水肿发烫、疼痛等症状,但患者不够重视,大都认为是劳累所致,或是由高血压、心衰等引起。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有些患者可因血栓脱落栓塞肺动脉引起急性肺栓塞,会大大增加死亡的危险。

专家介绍了一个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简单方法:如果是单侧腿出现肿胀、疼痛、压痛、青筋隆起等症状,而且是左腿,那很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双腿对称的肿胀、疼痛则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而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有两种。大型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为明显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咳血,比较容易识别。而弥漫性的小型肺栓塞没有明显症状,人们一般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患者感到自己的体力明显下降,耐力突然大不如前,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因为小型肺栓塞引起的。

目前80%的肺栓塞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而致死性肺栓塞患者在死亡前得到明确诊断率极低,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临床医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抢救患者。统计显示,约11%的肺栓塞患者在1小时内死亡,而经过死亡期过后的89%的肺栓塞患者中依然有8%~9%死于肺栓塞的复发。

治疗亟待规范

目前针对静脉血栓塞的诊治与预防,各学科已出台了系列指南,不过这些指南存在一些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医生对静脉血栓塞的认识也不同,在诊疗过程中,误诊、漏诊的病例很常见;在治疗方面,临床工作中常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疗程不足,监测不到位,溶栓治疗的药物、疗程、结果评估等缺乏规范的现象。

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静脉血栓基防治的地区差异很大。在三甲医院有全面的科室划分和严格的静脉血栓塞的诊断、治疗流程,但在基层医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在基本的防治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于静脉血栓塞患者而言,除了要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抗凝治疗。对于大手术后卧床的病人、孕妇等这些高危人群,专家建议在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采取一些物理性的防护手段。比如结合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使用机械性挤压泵、穿压力袜子等等。

静脉血栓范文6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肺癌;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71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美国和欧洲发病率为4%~20%,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报告显示,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均很高,分别为3.8%和38.9%。但目前国内关于VTE的预防和治疗与国际指南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临床一线的相关资料来研究并改进我国VTE的防治现状。本研究通过观察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治疗肺癌合并VTE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细胞学确诊的532例肺癌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明确VTE诊断22例,占同期收治肺癌患者的4.14%(22/532),均有随访记录。肺癌组织学分型参照1999年WHO公布的肿瘤组织学分型国际标准,分期参照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公布的肺癌分期标准[1]。

本组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中,男14例(63.6%),女8例(36.4%);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全部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腺癌18例(81.8%),鳞癌4例(11.2%)。ⅢB期6例,Ⅳ期16例;7例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伴慢性合并症10 例(45.5%),分别为高血压3例,脑梗死2例,慢性肺部疾病2例,2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接受化疗的患者有17例(77.3%),其中有2位患者同时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1.2 VTE检查方法 螺旋CT:应用GE Brightspeed 螺旋CT检查。对患者进行胸部平扫,采用CARE dose 扫描方式。指标设定:重建层厚5 mm,准直15 mm×1.5 mm,进床速度每秒15 mm,扫描速度每秒2 r。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前臂静注对比剂,注速速度3 ml/s,在肺动脉干水平应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进行扫描(扫描准直为15 mm×0.75 mm,进床速度每秒9 mm,扫描速度每秒2 r)。注射造影剂后180~240 s后以CARE dose 方式从腘静脉水平至双肾静脉水平行下肢及腹部深静脉扫描[2]。

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检查操作规程推荐方案》方法进行检查,探头为线阵式,探头频率为3.5~5.0 MHz,取样容积置于血管中央,声束与血管夹角小于6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和TNF的表达水平,采用半定量乳胶凝集法检测D-二聚体,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字2检验分析VTE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IL-1 和TNF。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VTE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P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 本组血小板计数高、腺癌患者VTE发生率(5.97%、10.78%)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鳞癌患者(P

表1 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

2.2 VTE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IL-1和TNF水平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62.126、2.437和2.014)。

3 讨论

当前研究证实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目前认为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任何增强凝血功能,抑制抗凝-纤溶作用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4]。肺、前列腺、乳腺及结直肠肿瘤是最常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肿瘤,占所有深静脉血栓患者的10%~15%。恶性肿瘤是继发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其使肺栓塞的发病率增加4倍[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3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把其中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D-二聚体、IL-1、TNF等临床因素与VTE的关系。结果表明:(1)血小板计数高、腺癌患者VTE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鳞癌患者(P

目前,对于肺癌患者并发 VTE 的具体机制还未完全阐明[6]。结合本研究结果及文献,分析肺癌易并发VTE的机制有:(1)导致促凝物质增多,激活凝血状态;主要是组织因子和癌性促凝物质。组织因子通过增强凝血因子Ⅶ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癌性促凝物质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可依赖维生素K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2)肺癌引起体内抗凝活性的减低,主要是抗凝血酶Ⅲ、蛋白C及蛋白S的缺乏。(3)肺癌继发血小板活性异常,肿瘤细胞可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4)血流速度和血管壁异常:肿瘤细胞可直接破坏血管壁,从而使胶原和基底膜暴露,促进血栓形成[7-8]。

参考文献

[1] 王敬慧,张树才,高远,等.70例肺癌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0,32(11):869-872.

[2] 蒲增惠,于红霞,赵茂茂,等.小剂量华法林预防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7):35-36.

[3] 杜永良,李峻岭,米玉玲,等.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5例临床分析[J].癌症进展杂志,2009,7(6):675-678.

[4] 苏春永,杨晓光.肺癌术后伴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219-2220.

[5] 李光明.以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并文献复习[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2):1407-1408.

[6] 朱韧,刘锦铭,张海平,等.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89例临床分析[J].肿瘤,2011,31(10):911-917.

[7] 江庆华,黄 敏,张仕碧,等.肺癌患者深静脉置管致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82-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