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建设范文1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应党的要求,全中国开始实行新农村建设。我们将视线锁定到到北京市延庆县的名叫“龙聚山庄”的村子。在北京这个行政中心的生态区里,这样一个村子从中脱颖而出。

“龙聚山庄位于北京素有“夏都”之称的龙庆峡风景区,小区北靠冠帽山,东依石京龙滑雪场,南濒万亩妫川平原,整个小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风景秀丽,绿化率高达45%,容积率0。38。龙聚山庄温泉大社会以优美的环境和卓越的配套设施为现代人休闲度假、安度晚年、投资保值的理想去处”这是百度百科对龙聚山庄的介绍。是的,倚在半山的别墅,娱乐设施应有尽有,生态环境质量高。对于这样的诱惑谁又能抵挡得住呢?但又怎能想象得到,十三年前的龙聚山庄竟是延庆县最贫穷的村子之一。据说,龙聚山庄旧称小鲁庄,是一个又破又旧的小村子,这片楼房别墅区,之前是一片山地。现在看起来却是如此的豪华大气,可见,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村长对村子的所投入的感情。

龙聚山庄对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以住宅消费为突破口,在半山腰以及山底处建设别墅区,不仅使没有工作的村民都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更随着城里人定居郊区,既缓解城区人口压力,也拉近了城乡之间差距,推动本村自身的城镇化。使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些年来中国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很多的城市人口都愿意去郊区生活。龙聚山庄也没有放弃这个机遇,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入住龙聚山庄,村里开始担心安全问题。便在村子内部招收保安,既保证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强化了村子内部的治安系统。

随着不断的投入与发展,龙聚山庄便回归本原。让每个村民都住好房,每个劳动力都能得到就业——这是龙聚山庄永不放弃的追求。山庄根据村民住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拆迁补偿办法。本着一切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与村民沟通,尽可能的不让村民吃亏。这一计划极大程度的收拢了民心,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新村建设极快的与当地的其它产业相辅相成,合理布局,成功地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村民收入。龙聚山庄通过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很多的用人岗位,现在有很多村民在物业管理、建材运输销售、餐饮旅游、商品零售等部门就业,直接解决了本村劳动力220余名,本地区的劳动力1000多名。

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也出现了一个难题就是:老龄化问题严重。村里及时发现便制定了,老人养老和干部退休等一系列福利措施,现在50多户60岁以上老年夫妇已免费住进老年公寓;3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在温馨家园吃住养老。本村的学生和老人每年可得到村委发放的600-1000元的教育补贴和养老补助。

其实,可以观察龙聚山庄的发展史你会发现真是建设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民心。维持有法有情的邻里亲情、有钱有乐的小康家庭、有血有肉的党群关系、有花有草的山村环境、有形有色的发展空间,让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稳定,才是建设新农村的制胜秘诀。

农村建设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按照县十二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的要求,加快农村信贷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信贷支农力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撑。

二、信贷支农服务目标

坚持“三农”市场定位,以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三、积极扩大信贷支农的服务范围

1、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服务理念,拓展信贷服务市场。把支持种、养业,特色农业,粮食收购、加工,农机具购买,村(屯)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为支持重点。

2、鼓励养殖户和有能力的农户发展绿色环保能源及配套设施,如沼气、太阳能等。

3、支持农户生活消费贷款。对婚、丧、嫁娶、建房修路、庭院建设以及打工费用和农民培训可予贷款支持。

4、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水利建设、农网改造等基础建设项目和土地流转承包等扩大生产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5、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对贫困学生可发放短期助学贷款,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6、支持农村文化网点建设。对乡、村文化、广播电视等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支持,鼓励和扶持农村发展业余文化队伍,兴办文化产业。

7、在以上所涉及的信贷范围的基础上,凡有涉及“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都可做为信用社服务的范围。

四、努力提高信贷支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1、简化贷款手续。以互联保,抵、质押的形式办理贷款,极大地方便农民朋友办理贷款,降低成本,减少农民朋友开支。

2、延长贷款期限。除种植业贷款按生产周期确定期限外,其它养殖业生产、农机具购置、建房、上学等项生产、生活用贷款可按借款人使用情况,合理确定期限,最长可在三年以内掌握使用。

农村建设范文3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农村建设范文4

目前,农村消防工作形势非常严峻,任务艰巨,极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农村火灾时有发生,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匮乏。因为目前广大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消防管理滞后、消防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消防法制观念不强。消防大队大队多次深入农村调研、检查指导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现,极大部分人民群众普遍存在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防火、灭火知识,大部分村民连最基本的火灾逃生与自防自救能力差。

二、农村村民委员会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农村防火安全公约和其他有关消防安全的管理制度未能真正得到落实,难以形成消防安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查自改的自觉行为。

三、农村房屋耐火等级低、结构简易、由于农村经济仍欠发达,很多农民手中没有足够资金建造砖混结构房屋,70%的农村房屋的梁、椽子、檩条、门窗、隔墙都是木材的砖木结构,因此造成农村房屋耐火等级极低,一旦遇到外来火源极易蔓延成灾,后果严重。

四、农村用火随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在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他(她)们的文化素质参差不奇,缺乏基本的防火常识,柴火堆放以及灶台、烟囱、烟筒的设置随意性大,不具备防火要求,如:柴草堆放不规范,大部分家庭厨房的烟囱口直对上风方向,大风天气易形成烟、火倒灌。加之农民防火意识淡薄,乱丢烟头火种,容易造成火灾事故。

五、农村电线敷设很不规范,私拉、乱接电线、部分电线老化严重。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但农村电网改造仍不尽完善,大多数村民进户线以后的电气线路长时间没有更新,很多农民家里的电气线路自用上电以后就没有进行过改造,加上农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用电知识缺乏,电气线路老化,存在着潜在的火灾隐患,比如说,电源接头较多、接触电阻较大;接头松动,电线接触不良等,由于家用电器的不断增多,农民私拉乱接电线造成电气线路超负荷运行现象非常突出。

六、村民生产、生活易燃物的管理不规范。村民主要以农作物秸秆、柴、草等为生活燃料,大部分农村村民在屋檐下堆满生活用的干燥柴草,有的柴草间与住房相邻,有些村民的牛栏、猪圈也与住宿的房屋毗邻,干燥的饲草随处堆放。村民对柴草、柴火、鞭炮等易燃物存放的不合理,极易引起火灾。所以说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做好农村消防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全国上下全面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农村要抓消防工作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发展,要重点解决农村消防责任制不落实、宣传不到位、群众自防自救能力差、消防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坚决避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次火烧回到解放前”的悲剧发生。就当前要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建设谈六点看法:

一、加强乡镇消防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防御火灾的能力。要本着“政府统一领导、社会齐抓共管、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新格局。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将乡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结合农村扶贫开发、城乡结合部企业工业园区、城区拆迁、新村建设同步实施;乡村也要把村民住宅及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镇(乡)总体规划和村社建设规划,并与村容村貌的治理改造同步实施。重点要对以易燃建筑材料为主体、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房屋建设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的乡村有计划地实施改造,从根本上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和村民生活环境,牢牢把握住火灾发生的源头关,稳步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寨”创建活动。

二、加强农村消防宣传与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要考虑到当前农村人口是以老人、妇女和小孩居多的实际,一是建立以乡镇中、小学校为平台,将消防安全融入各学校德育教育的规划,坚持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并不定期组织师生适时进行火场自救和逃生训练,形成“一个学生教育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社、一个村社影响整个社会”和人人“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安全氛围;二是在今冬明春火灾多发季节、森林火灾多发期、夏收季节等火灾多发期,村镇、村民委员会要及时采用通告、召开村民会议、宣传等方式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播放消防安全知识,还要根据不同时期消防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预防火灾和扑救火灾的方法,有效地抓好重点时期的消防工作。三是公安基层派出所要切实履行好派出所民警消防监督职责,积极配合,严格按照《云南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落实各项工作。每个村民委员会要通过设立农村“安全员”、并加强对农村“安全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使其掌握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宣传基本知识,再通过“安全员”将消防知识灌输到千家万户。

三、建立健全乡镇、村、组消防工作管理网络,落实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乡镇、村、组要通过组织学习《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逐级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制,并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提醒和教育各乡镇、村、组领导重视和抓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落实。各级乡镇、村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的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县政府要将农村消防工作列入年度安全生产考核和综合治理验收,每年要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各乡镇要与各社区、村民委员会签订责任状,积极督促各乡镇及其职能部门抓好抓实农村消防工作。

四、公安派出所充分发挥消防监督职能,完善消防监督网络。一是要加强对公安派出所消防民警及全体人员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综合能力;二是要依托基层派出所管区民警,形成消防监督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三是要严格公安派出所消防职责考核,做到责任到所,责任到人;四是公安派出所要加大消防执法力度,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使之成为消防执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积极在做好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做好防火检查、消防安全巡查以及其他社会抢险救助活动。

五、开展火灾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火灾隐患突出,整改投入大。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一是要抓住农村电网改造的机会,彻底更换陈旧老化电气线路,重新规范敷设电气线路,杜绝乱拉乱接现象;二是加强火源管理,改变不合理的用火习惯。农村生火做饭、电灯照明、焚烧垃圾等明火使用比较普遍,改善用火条件对预防农村火灾意义重大。三是要在每年的“春节”、“元旦”、“元宵节”等各种节日期间开展好消防安全排查整治,确保无安全隐患。

农村建设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

一 、农村文化的发展

历代以来,无论由于地域或交通原因,文化交流受到怎样的阻碍,各地的人们总是能根据自己从事生产、生活的实践,创造出自己的文化来。事实上,在这样的情形下,民间文化一直担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任。

民间文化千姿百态,它的最大特点是广泛性、全民性。有相当多数形态的民间文化具有狂欢色彩,讲求全民参与、妇孺皆知。剥开外壳,可以发现民间文化担负着几种功能:其一是仪式功能。比如开渔、丰收、祭祀(祭祖、祭各种神)等。其二是功利功能。如求雨、祈福、避灾、消难等。这种功能源于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以今目之,是带有极大局限性的理解和认识。其三是娱乐功能。如游神、唱戏以及一些地方的年例等。但娱乐功能很少有单纯存在的,往往是与上述功能混杂在一起的。譬如一些地方的“神诞”,唱大戏若干天,依然是以“庆祝神的生日”为外表的,只是由于没有人知道神参与不参与这种活动,反倒成了人民群众自己娱乐的节日。民间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特别富于活力和渗透力。主要表现为:代代相传,成为远隔甚至千百年后的人们尊崇的一种东西。归纳起来,原因是:产生于本土,一方面它的内容已经适合群众需求、特点,另一方面,它传播的方式也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群众早已熟悉和习惯了它。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间文化中有许多腐朽、落后的成分。这并非民间文化的本义。民间文化中并不存在着“对抗”主流文化的冲动或故意,它的产生初衷完全与人民群众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有关,民间文化里处处留下了他们改造世界的痕迹,即或有腐朽、落后的成分,实在是他们认识世界方法的不科学、手段的简陋和眼光的局限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必然和必需的选择。新农村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见,新农村的“新”不仅应该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应当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没有新文化,就无所谓新农村。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首先应当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避免出现将农村文化狭隘化和被动化的现象,弄清其主体性、参与性、连续性和全方位等特定内涵。

二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影响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习惯等不同。概括起来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文化发展观念偏差明显。

偏差一:至今仍有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重硬件、轻软件。他们认为,建设新农村主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只要农民有吃有穿有房住就好了,文化活动搞不搞都无所谓。

偏差二:不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他们热忠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不顾当地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收入低的现实,盲目追求上档次,上规模和高规格,一味作秀,搞形象工程。

偏差三:有的文化工作者重利益、轻责任。因工资低,待遇差等原因,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明里暗里搞第二职业,把发展当地农村文化的责任抛到脑后。

偏差四:有的农村基层干部重形式、轻内容。他们认为,发展农村文化就是放几场电影,唱几台戏,要不就是搞个篮球赛,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农业种植技术,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等却很少关心。

(二) 腐朽落后文化屡禁不止。

改革开放以来,修族谱、修祖坟、修祠堂等一度销声匿迹的宗教活动又在广大农村消然兴起,宗法观念在极度压抑之后重新张扬。不少农民干什么事情都要瞧老黄历,问问吉凶。一些乡村医生把诊所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场所,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神汉,算命先生或披着宗教的外衣,或打着科学的招牌招摇撞骗、迷惑、愚弄和欺骗群众,甚至谋财害命。

(三) 农村文化发展有失平衡。

一是各地文化活动开展不平衡。由于发展文化的经济基础不平衡,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拥有一支或多支业余文化演出队伍,文化活动比较活跃;而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即便是逢年过节,其文化活动也基本上是空白。

二是农民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平衡。空闲时间相对比较多的青少年和老年群体参与情趣明显较高,空闲时间较少的中青年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即便是同一年龄阶段,文化程度不同,其积极性也有较明显的差异。现在农村的中青年大多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他们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比较多,见识相对比较广。那些农村传统文化节目,对他们来讲没有多在吸引力。

三是民间文化团体生存状况不平衡。目前的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和自生自灭的状态。有的文化团体在满足农民自身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常年从事商业演出,收入较高,而更多的文化生活动团队则要靠集体的投入和捐助才能维持生存。

(四) 农村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表现之一:投入不足。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各级文化事业经费的有所增加,但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依然严重不足。

表现之二:设施落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整体上仍然十分薄弱。虽然一些比较富裕的乡村文化设施比较齐全,但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现之三:人才断层。由于一些民是工艺制作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少,生产周期长,费工费力等原因,以致参与者不多。致使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出现人才断层。此外,很多乡村大量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也造成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后继无人。

表现之四:内容乏味。农村的文化活动差不多都是一些传统节目在支撑台面,文化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缺乏创新力度。

(五) 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滞后。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搞的有声有色,大多数乡村都成立了一些基层文化协会组织,配备了一些文化专干或协管人员。但是,由于缺乏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缺乏真正懂行的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缺乏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和比较严格的市场监督机制,农村文化市场仍然比较混乱。

三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形成科学文明乡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都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一) 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有些地方已经变成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庆阳市利用区域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把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当作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养和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有力地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庆阳的“小香包”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二) 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

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引领和启迪思想,抚慰和激励精神,疏导和缓解矛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但是,目前农村中传统陋习依然存在,迷信风、赌博风等死灰复燃,与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要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三) 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宽裕。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活宽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时,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要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文化重大工程,让农民就近就便享受现代文化服务,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能够惠及广大群众、惠及老百姓,真正体现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宽裕。

(四) 文化建设有利于影响农民对管理民主的追求。

农民有了知识,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观念开放,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民主管理,追求民益,更好地利用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作用。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艺术创作和演出,对农民进行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将有关富民政策信息传递给农民,以便农民自觉地贯彻执行,并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五) 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培育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就要从培育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入手,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尊重农民文化首创精神,增强吸引力,富有创造性,让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活动在农村,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和亲近性,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在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骨干和桥梁作用,也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农村新型民间艺人,形成一支稳定的文艺队伍,增加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机制

要克服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确保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必须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建立并不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力机制。

(一)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农民既是农村文化的享受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农民看书读报, 看电影看戏等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农民形成适合于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信息咨询和农技交流等形式开展技能培训,把农民的文化需求与发家致富结合起来。同时,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为此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鼓励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让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活动开展得更加频繁,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结全当地经常开展的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党员在遵纪守法,讲文明树新风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当前,全国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久发达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为了持续有效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的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系列措施,如村企结对等,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市场运作路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的档次和规模。

(四)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农村文化队伍担负着具体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在当前大多农村文化干部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进行现场培训和专业指导;同时采用聘任制,使农村文化专干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既要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农村文化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既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活动,传承民间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广大业余文化爱好者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要积极引导农村文化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治穷治愚相结合,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相结合。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要创作大量反映农村新变化和农村当代生活及农民群众喜闻见乐的文艺作品,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文化宣传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胜务活动。

(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方面,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层层落实,有效防止资金筹集使用过程可能出现的“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在农村文化设施管理方面,临近各村的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文化市场管理方面,一要强化法制意识,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文化法规,深入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坚决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三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打黄扫非斗争,持续不断地搞好农村文化市场的净化工作,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使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结束语:文化是社会的血液和灵魂,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正处于“文化矛盾凸显期”和“文化发展战略机遇期”,应整合社会力量,走出农村文化的冲突困境,构建农村可持续文化动力,实现农村文化现代化。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进行资源的原创性变革,包括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城乡文化交流的拓展等诸多方面,并与其他各力量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实现文化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建成, 家园城市, 中国计划出版社

2、叶齐茂, 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建设 2005年8月

农村建设范文6

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而农村信息化正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在农村工作实践中,要切实落实这五项要求都离不开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我省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农村”社会。

(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要想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必须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对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业,但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产生巨大浪费。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和预测农产品供需、价格变化,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其次,信息技术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导,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大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农产品销售。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更需要信息的指导,避免和减少“增产不增收”、“卖难”,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省不少种养殖大户通过农民信箱,广开销售渠道,取得良好的经济小议。第四、信息技术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农民素质的高低关键是信息接触和受教育机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触有用的信息,就地培养农村人才,无疑是目前最适合我省省情、既经济又高效的手段。

(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一方面,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进而实现“村容整洁”;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应是生活宽裕的应有之义,而这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广播、电视、网络)。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支持,可以加速现代科学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渗透影响农村的进程,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快实现“乡风文明”。

(三)“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乡镇和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具有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等特点,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在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农民大量外出而农民身份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村务公开、征集意见、展示村容村貌,可以使外出村民有效关心和介入村庄管理,维护农村的安定,推动农村建设和管理民主化。

二、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现实基础

“*”期间,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为“数字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发展,我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各级农业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局域网,我省乡镇级已基本实现宽带接入,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部乡镇和80%的行政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全省构建了以“浙江农网”、“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技110”为龙头、总数达90多个的农业信息网站体系,各类涉农网站、平台等陆续搭建完成并发挥有效作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实现“乡乡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温州市已实现行政村100%覆盖。“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进迅速,省、市、县、乡联络站建立率100%,全省农民信箱注册用户20*年底已达121万户。信息技术已为传统农业改造、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症结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不能脱离了农民去谈新农村建设;同时,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这要求新农村建设中,不但要改造农村,更要提升农民。在现实条件下,这并非易事。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仍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技能滞后。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永嘉县霄岭村共一千余人,长年居住在村的不足二百人,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即便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的党支部,其成员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也不容乐观。例如霄岭村村32名党员,51岁以上党员共18名,占总党员数的55%(见下图);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16名,占总党员数的50%(见下图)。实际情况比这还严重,因为党员中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其中就还包括村委会主任。例如,今年9月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铺设到该行政村,但能够操作电脑的农民却找不出来。在农村普遍缺少使用计算机的氛围,农民对计算机还保持着神秘感,更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尝试,操作技能难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