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狼的俗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1
【关健词】阿奇霉素;山莨菪成;肺炎支原体肺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11-01
支原体是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无细胞壁,呈球形,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染色阴性。肺炎支原体是目前已发现的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3种支原体之一,据文献报道,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vmoniae,MP),目前成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痰粘稠可带血丝,年长儿可有咽痛、胸闷、胸痛等,体征不明显,婴幼儿双肺能闻及哮鸣音及湿罗音,部分患儿有肺外表现,如心肺炎、溶血性贫血、脑膜炎、肝炎、肾炎、消化道出血等,冷凝集实验阳性(>1:32)可做参考,血中mp-lgm抗体检测阳性。肺部X线表现类型:①以肺门阴影增浓为主;②支气管肺炎改变;③间质性肺炎改变;④均一的实变影,肺炎支原体肺炎现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治疗上,由于MP缺乏细胞壁,因此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耐药,如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等。但在使用过程中胃肠道反应是阿奇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给我们临床治疗造成困扰,我院儿科在2013年采用阿奇霉素与山莨菪碱配伍静滴治疗MP肺炎明显减少阿奇霉单独使用时的胃肠道反应,同时可增加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MP肺炎住院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12岁,病程5―7天,平均6天;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14岁,病程4―7天,平均5.5天,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患儿均符合金润铭主编《儿科诊疗常规》小儿MP肺炎诊断标准,经病史、体征、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或发热,均有肺部湿罗音,肺部X线检查符合MP肺炎表现,治疗前均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且均未使用其他影响胃动力药物,并经家长知情同意,同意配合本次研究。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注射液(2ml;0.2g,亚思达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一批产品),剂量为10mg.d),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0.1mg/ml的溶液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低于1小时,每天1次,疗程5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阿奇霉素注射液中加入山茛菪碱注射液(2ml,10mg,芜湖康奇药),剂量为0.1mg/kg.d,疗程同为5天,除上述治疗外,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止咳化痰药物及抗病毒治疗,使用中及时评价胃肠道不良反应,疗程结束,评价疗效。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者给停药,保护胃肠粘膜,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治疗。疗效判定为无效者,根据情况联合β内酰胺抗生素或改成红霉素静脉治疗,所有患儿均在静脉用药疗程结束后给予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疗法口服2周。
1.4 判定标准
胃肠道不良反应判断标准;(1)无反应:静滴阿奇霉素过程中无胃肠道反应;(2)轻微反应:静滴阿奇霉素过程中仅有轻微恶心或短暂腹部不适,仍能坚持治疗。(3)严重反应,在静滴阿奇霉素过程中出现腹部剧痛或恶心、呕吐较重,并伴有腹泻,不能坚持用药。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2
关键词:中日故事;俗语;十二生肖;背景;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从古时候就开始有着文化交流,因此相互之间也受到了彼此文化的影响,从而也产生了许多文化上相似的地方,而故事则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来讲,即使是地理上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故事类型。也就更不用说中日两国之间地理位置如此近,很容易就能够想象的到两国故事之间一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了。但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文化虽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即使是同样的一个汉字也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中日两国的故事也有做比较的必要性。所以,本论文决定研究中日两国相同的分类,即动物故事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动物故事部分中取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十二生肖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便能够使研究更方便地进行。
“故事”(昔話)的形式特点比较
首先解释一下“故事”这一个概念在两国之间有什么区别。
日本著名国语辞典《広辞苑》对于“昔話”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i:
(民俗学口传文艺之一。与具体的事物紧密相连的传说不同,主要以幻想的世界为内容,一般会以“很久很久”等句式作为开头。民间故事。)
而日本民俗学家稻田浩二的《日本故事通观》ii中对于“故事”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
(以语言为传播手段的艺术形象有两种,分别是文学和口传文艺。故事是一次性的口传文艺,即使说话的人一样,但是严密地说,即使讲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也会有不同。但是说话人每次讲述故事都会给予故事一种新的一次性的文艺特征,但是故事类型,则可以说是指民族或者人类共同的文艺素群。)
上述看法帮助我们把握了日文中“昔話”一词的内涵。那么在中国文化中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应当是什么?在参考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汉大辞典》后,得出其中文翻译为“传说”或“故事”。上海字典出版社的《现代汉语大辞典》iii中,对传说和故事是这样解释的:
传说: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或某种说法。
故事:(1)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2)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实践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而在《中国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中对“民间故事”是这样定义的iv: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间故事”这个名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其中有神话、传说,还有其他各种样式的故事,如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以及某些民族或地区特有的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等等。
“故事”(昔話)的内容比较——以十二生肖故事为例
两国都流传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种动物的故事、俗语等,即十二生肖故事。中日两国的十二生肖都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但其中的羊日本所指的是山羊,而中国指的是绵羊;另外,日本所称的猴是猿猴,而不是中国的猴子。还有,日本以前没有家猪,只有野猪,与中国所称的猪也有不同。经过对资料的研究以及分析,可以得出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一些异同点。
十二生肖的来源:
相同点:
1. 故事主线相同
2. 都会补充说明猫为何不是十二生肖
不同点:
1. 日本故事当中只含糊交代了神,而中国故事当中单独指出是玉皇大帝
2. 在中国还有其他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说法
3. 关于猫为何没有进入十二生肖的说法虽然都是因为老鼠的原因,但是具体的情节有所不同。
进一步,通过对相关语料(包括以十二生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俗语)的分析,可将十二生肖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
动物名
相同点
不同点
鼠
大体上关于老鼠的形象都是一致的。虽然老鼠是十二生肖的老大,但是依然是总会引起大乱,对农业有害的形象。而且讲述老鼠跟猫之间的故事有很多。
在中国某些地方有关于老鼠的特别的节日。另外, 关于老鼠为什么会位居十二生肖首位的说法也各有不同。
牛
牛的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是个大迟钝。
日本喜欢用牛毛做比喻,而中国则侧重于其性格憨厚、勤奋。中国还有在某些节日将牛作为特定的祭品。
虎
老虎的大致形象是一致的。是令人畏惧的、代表了威严的形象。同时在某些故事中也会出现老虎报恩之类的故事。
日本没有老虎,所以关于老虎的故事很少。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老虎”,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狼”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兔
都喜欢将兔说为是嫦娥的化身。也有时候会用于负面的比喻。
在日本有许许多多关于兔的俗语,而中国相对少。另外在中国则大多数强调兔子纯洁的形象。
龙
都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
由于龙是中国原创的幻想的动物,因此在日本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蛇
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常用语负面形象。对农业有害。
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马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温顺的,跟人和神和睦相处的。在古时候都作为交通工具。
在日本的故事当中,会出现负面形象的马。而在中国则有关于马的特定的节日。
羊
都作为牲畜。
在日本关于羊的故事很少。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有许多关于羊的节日,有时候会将羊作为特定的祭品。
猴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喜欢捣乱的动物之一。在故事当中关于猴子的故事特别多,而且形象生动。
在日本所指的是猿猴,而中国所指的是猴子。
鸡
都作为牲畜。也作为食用和祭品。通过鸡鸣知道时间。
在日本故事当中鸡的形象较为生动活泼,而中国的则需进一步考察。
狗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衷心、报恩。关于狗的俗语和成语也很多。并且有时候都会出现“恶狗”的形象。
在中国有哮天犬等将狗神化的形象,而日本没有。
猪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体大迟钝。也由于其体大,常被用作丰富的形象比喻。
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将猪作为牲畜,而日本则说的是野猪。
对上述异同 点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首先,关于故事的定义以及分类,两国都将其定义为具有口头讲述的,从古传今的特征。另外,也都将动物故事作为单独的类别研究。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其故事主线一致,并且都会附加说明为何猫没有进入十二生肖当中。在十二种动物里,除了龙、羊、猪以外,其大体形象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流源远流长,因此文化相同之处也就很多。包括故事以及俗语方面。
另外,由于地理上还是有些差距,各种动物形象上还是有些具体的差距。这在以上的论述中都分别提到了。而当中的龙、羊、猪则区别很大。有的是由于生态上不存在,而像龙则是由于是中国原创的所以日本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相对少。但是日本都会取与之相对应的最相似的动物作为十二生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在少数民族中会出现关于某样动物的特定节日,而日本则没有。这明显是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了。
但是,在张巨武的《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v这一论文中,作者提出,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类似地,日语和汉语也一样,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是跟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的,并且我认为,从对动物的比喻中可以看出,人们与此动物的情感色彩。
从生活地域上看,前文提到的虎、羊、猴、猪,因为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中日对于此三种生肖的对应动物有所不同。在日本是不存在老虎的,因此关于老虎的故事则非常少,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有很多比喻意义都是类似的。而羊、猴、猪则是因为地理原因,所以日本中指的羊是山羊,而中国是绵羊;日本指的是猿猴,中国指的是猴子;日本指的是野猪,中国指的是家猪。
从生活习性上看,前文提到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有许多关于某种动物特有的节日,特别是鼠、牛、羊更是作为少数民族节日当定的祭品。另外龙,作为中国古代图腾的象征,也是中国独创的幻想的动物形象,在日本则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以及俗语,当然即使有也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在列举出来的故事以及俗语当中,许多动物的形象是一致的,或者有些同样的故事类型却发生在别的动物身上,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对等性当中的“完全对等性”以及“部分对等性”。比如,关于十二生肖为何会是这十二种动物,关于猫为何没有被选为十二生肖,参考上述的表格也可以看到,在故事当中大体形象一致的动物很多。另外,像俗语当中,俗语中老鼠的形象是危害人间,相当于危害国家的小偷一样,这与中国农业文化当中的老鼠形象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中日文化中,动物在语言以及故事中是具有对等性的。而像老虎,在本文中不能罗列出来,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国有名的民间故事《虎外婆》,在日本居然有很多个版本,包括“狼外婆”、“熊外婆”等,其中的故事主线是一致的,但是动物形象却有了改变。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以翻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以及《日本故事通观》作对比。这说明了中日文化的部分对等性。
另外,从研究当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自然观的不同。比如关于老虎的故事当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当中的如《义虎》、《老虎报恩》等故事中描述的是老虎由于受到了人类的恩惠,从而给人类带去食物甚至是新娘等,然后从此与人类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故事,如在《日本故事通观》中的《狼的报恩》,但是根据不同县,其故事具体情节是不同的,当中有大部分县的故事结局并不是狼和人类和谐生活在一起,而是人类要求狼回到自己所属于的自然界当中去。
结论
综上所述,从十二生肖动物的俗语以及故事等中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之间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背景。由于这些背景的不同,反映出了两国之间不同的语言、故事、民俗以及自然观。作为日语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认清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并且能够具体地分析,从而得出两国文化上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稻田浩二,「日本故事通观,同朋舍,1988年;
关敬吾,「日本故事大成,角川书店,1984年;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1998年12月第一版;
张巨武,《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八卷第四期;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3
关键词: 俗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认知
一、俗语与文化
(一)俗语的定义
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俗语称作“熟语”,包括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名句、警句、俚语等;狭义的俗语与谚语、惯用语和成语等并列,是一种独立的语类,专指那些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广泛流传,具有口语性、通俗性,是一种定型化的又有灵活性的常用语句。大多数俗语都具有生动、形象或哲理性等特点。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俗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中都乐于使用它。俗语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层认知结构中,体现了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
(二)俗语的文化背景
文化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其源头是哲学和宗教,支流是文学、艺术、科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世界观和道德意识,审美意识是世界观和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观和道德意识在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中的映照。各民族的俗语含有大量文化因素,这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英俗语对比的意义
俗语是语言的精华,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常隐含着比字面意思更深刻的涵义,富有哲理性和生活气息,因而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对英汉俗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模式。
(一)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对英汉俗语文化的分析比较,可以掌握两种语言中俗语的来源,以及俗语的民族性和比喻性特点,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发现民族与语言的共性,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强化中西文化差异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促进国际间的交流。
(二)研究中英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客观世界,还来自于各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由于使用者在自身认知能力和外部认知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使用者的理解上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偏差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背景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为研究中英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动物俗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俗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动物的情感态度,有关动物的中英俗语不计其数,构成了中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和解读这些动物俗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认识、了解和利用两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农耕习俗差异
中英文化中都有形容一个人很强壮的俗语,但是英文中使用“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而中文中使用“他强壮得像头牛”。因为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就决定了民族之间在习俗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是一个山多地狭的一个岛国,在古代主要靠马来耕作,牛只是用来产奶。由于马在农业耕种中的重要作用,与马有关的俗语就屡见不鲜。如:“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A good horse should be seldom spurred. ”(好马无须加鞭。)“A good horse is never of an ill color. ”(良马无劣色。)“a horse of another color.”(完全另一回事。)
中国土地大都以平原为主,古代的耕作主要靠牛完成,因此中国人认为牛是强壮、性格温顺、勤劳善良的象征。由此就有了“他强壮得像头牛”,“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表达方式的产生。
(二)民族情结差异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如:中英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俗语,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不同。
英语中大量存在与狗有关的俗语,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时。)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极其喜爱动物,对狗这种动物更是宠爱有加,他们认为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不仅是狩猎、看门、工作的得力可靠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重要的伴侣和朋友,是抚慰人们寂寞空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将其视为家中的成员,与狗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狗的形象在英语俗语中是褒义的。
汉语俗语中狗的形象大多为负面形象,如:“落水狗”、“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狼心狗肺”。因为在汉语言文化中,狗如同鸡、鸭、猪一样是一种地位十分卑微的动物,受到人们的鄙视。人们常常把狗与“下贱”、“低微”、“无赖”等贬义词联系起来,所以汉语中以“狗”喻人喻事的俗语多会引起贬义的联想,其形象自然就不受人恭敬。郭沫若说:“我是中国人,很不喜欢狗,这种情结似乎是一种国民的情绪。”
(三)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俗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宗教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俗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上的差异在俗语上也有明显的反应,英国教堂是教徒说教做弥撒的地方,不存放食物,所以有俗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意思是“穷得像教堂老鼠,赤贫如洗”,而中国的老鼠总在圣庙里偷吃贡品,过着“硕鼠”活神仙般的生活。
中英不同是两国俗语差异产生的重要元素。在英语文化之中,西方人普遍信仰耶稣基督,认为神一切的存在,不乏对平等自由等言论的向往与可望,在俗语之中也有相应的表达。在中国,儒、道、佛等宗教不断地处于更替的过程之中,没有唯一的信仰所在,在俗语之中几乎没有相应的体现。例如在“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中,中国只是相信有天的概念,天也是幸运的反应而已。而在西方文化之中,则是反映上帝进行帮忙的概念。
(四)文学意象差异
“Dragon”(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关“龙”的俗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龙跃凤鸣”、“龙骧虎步”等。中国的龙文化是一种神秘文化,代表着神秘、祥瑞和权力。龙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说是十分狂热的。中国人盼望生个龙子龙女,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英语俗语中,赞扬“龙”的词语非常少,且含有贬义。跨文化交流中,“dragon”指凶暴的人,严厉的人,凶恶严格的监护人,凶恶的老妇人(尤指很少给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妇人)等,以“dragon”组成的词组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排列或多层的楔形反坦克混凝土障碍物。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也是正直的、能为人民着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凶龙搏斗,斩其头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长相凶狠的龙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用以起到阻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三、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俗语是英、汉两个民族各自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反映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俗语与动物有关,本文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在与动物有关俗语方面的差异,从深层分析两国文化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指出其在文化上的深层次差异,意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俗语,进一步了解和克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ad 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阎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4
【关键词】教材 话题 英语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05-02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上,其实重点就在学生的整体发展上,现阶段教师为了成绩的提高,运用题海战术等进行提分,这违背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基于教材中的话题进行英语复习是个不错的选择,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复习效率。
我们首先对英语教材进行分析。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一般由WARMING、PRE-REANDING、READING等几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都包含自己的独特话题,例如,人物介绍和个人情况介绍,社会风俗与节假日活动、旅游与交通、文娱与体育、自然与环境等,这些话题中包含着时下新鲜的新闻等,教材语言准确流畅,十分适合学生进行复习研究。另外,高考试卷中存在着与课文话题密切相关的东西。例如,13年辽宁高考中A阅读中,其主要内容是讲外国人到中国买自行车体验中国文化生活。关于中国的产同文化,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介绍传统文化的课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话题,进行课文的集中,让这个话题成为专题。
高考题中还经常出现与教材课文主题相似的地方,例如10年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B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人类要不要杀狼,这与课文The Environment所讲的话题十分相似。所以,基于教材话题进行一系列复习,对高中英语复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该如何利用教材话题进行有效地英语复习呢?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话题是依附于教材课文内容中的话题来进行的,但是复习不同于刚开始学习,不能跟学习新课文一样,对整篇课文进行细致分析。这样就需要教师进行很好地把握,复习内容来源于教材,但不单单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立足于教材,并将学生从死气沉沉的复习氛围中解放出来,并且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上都能有质的飞跃。这也是现行基于教材话题进行英语复习的难点,笔者就例子进行分析。
Topic1人物介绍和个人情况。
涉及到这一话题的课文有必修一中的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 ,必修四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第二单元,Working the land,和必修五一单元,Great scientists。这几篇课文都是围绕着人物介绍和自我情况的介绍这一话题来进行的。在这一话题中有很多共同的内容,词汇,俗语等。将这几个课文放在一块惊醒专题复习,有着节约时间,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效果。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是词汇,教师可以采用让同学门自己总结课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的品性特征词汇,分成小组惊醒讨论交流,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惊醒团队比拼,比比谁的词汇多,谁对词汇理解深刻。在完成词汇记忆之后,教师利用黑板或多媒体展示词汇的含义以及用法给同学们加深映像。采用这样的方式复习词汇,对调动课堂的气氛有着很好的效果,能然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下得到词汇训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队能力,一举多得。
课文中经常出现俗语,谚语等也是进行复习的良好素材。例如在这几篇课文中,有这几个名言,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I succeeded because I willed it, I never hesitated. ----Napoleon (French emperor) 我成功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拿破仑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is i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plin 卓别林,American actor。谚语的强化,也是迎合高考的需求,例如10年江苏卷的单项选择中就有31道题是有关谚语方面的。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5
1.家养类动物谚语。
在动物谚语中数量最多的是家养类动物谚语,这类动物共出现了十一类,分别是马、驴、骡、牛、羊、猪、狗、鸡、鸭、猫、兔,概括了人类最常见的家禽、家畜品种。家养类动物由于和人关系密切,所以谚语中经常能体现出人们对这些动物习性和特点的了解,这是其他类动物谚语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铜骡铁驴纸糊的马“”马有三肥三瘦,人有三起三落“”牵牛要牵牛鼻子”等都是谈人类在饲养动物中宝贵的经验;“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讨论的是动物的价值;“按牛头吃不得草“”兔子急了会咬人“”槽里无食猪拱猪”等都是对动物习性的描述。在这十一类动物谚语中,数量最多的是涉及马的谚语。因为在古代,马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可以带人跑,也可以拉车跑,一些跑长途的千里马更是极为珍贵。马谚语的内容多以表现马在交通中的重要性为主,比如:“好马不用鞭“”好马不停蹄“”老马识归途”②等。古代家有好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谚语里有“门前系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的描绘;另外也有很多对马的自身特点的描绘,如“马不知自己脸长“”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等。
2.水中动物谚语。
在动物谚语中,水中动物出现的比较少,只有鱼出现次数较多,但也只是笼统地出现“鱼”的称呼,对具体鱼的分类除了简单提到鲤鱼、鲫鱼(“鲤鱼找鲤鱼,鲫鱼找鲫鱼”“开河的鲤鱼赛人参”)外几乎没有其他,说明古代人们对水中动物的了解远少于陆地动物。同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心集中在北方,鱼的种类较少,因此在谚语中涉及较少。有关鱼的谚语主要强调鱼对水的依赖性,如“鱼不可离水,虎不可离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
3.森林动物谚语。
在自然界动物中,有几类大型动物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比如老虎、狮子、狼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这些动物是非常畏惧的。以老虎为例,动物谚语中与老虎有关的很多,但内容都是围绕老虎吃人和打虎展开的,表现了人类和老虎的对抗性,比如“关门养虎虎大伤人“”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是关于虎伤人的“;打虎亲兄弟“”打虎要打头,杀鸡要割喉“”独拳难打虎”是关于打虎的。古文化中,英雄也往往以打虎体现其勇猛,比如武松打虎、李逵打虎等。同时老虎、豹子、狮子虽伤人,但人们敬其气势,所以经常用它们比喻有才能的人,如谚语里有“虎瘦雄心在“”深山藏虎豹”等。而动物谚语中出现的狼是完全反面的角色,比如“狼披羊皮更阴险“”豺狼来了有猎枪”等,人们对狼的痛恨主要是因为狼生活在离人较近的区域,比起老虎、狮子这些深山动物来说,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尤其是狼喜吃羊的生物性特点,已经被社会化,成为弱肉强食的代表。
4.神话动物谚语。
有些动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出现在神话传说中,这些动物身上有很多的传统文化意蕴,主要有以下三种:龙、凤、麒麟。这三种动物龙在水中、凤飞天空、麟游森林,各有天地,各具特色。龙的形象一般有两种:一是很凶猛的动物,如“恶龙不斗地头蛇”;二是掌管下雨的神物,如“龙多不治水”。凤凰的形象较为单一,只体现了它为百鸟之王的尊贵性,如“凤凰不入乌鸦巢”等。麒麟是传说中的神物,关于它的谚语突出其灵性,如“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草有灵芝木有椿,禽有鸾凤兽有麟”等。
5.其他动物谚语。
除了上述种类的动物,谚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与人类接触频繁,如老鼠、老鹰、燕子、苍蝇、虱子等,由于这些动物品性比较单一,所以谚语中只选取它们的主要特点做简单描述。如麻雀的谚语突出其小的特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乌鸦体黑貌丑,所以有“乌鸦擦粉照样黑“”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谚语。
二、动物谚语的社会文化含义研究
1.在内容上动物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双层表意共存。
谚语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动物谚语也不例外。动物谚语中的动物首先具有动物的生理属性,然后又被人类赋予了社会文化意蕴,即通过动物来表现人类的思想文化。比如用某类动物来表示某类人:【枪打出头鸟】出头鸟比喻带头人,中国文化中有首先出头的人不会有好下场的说法,类似的说法还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如用动物的动作行为比喻人的动作行为:【毒蛇口中吐莲花】用毒蛇吐莲花的行为比喻阴险的人说好话,【狼披羊皮更阴险】用狼披羊皮比喻坏人伪装自己;还有用动物的处境比喻人的处境: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拔了毛的凤凰比喻权贵之家失去势力,身份和地位便会低于普通人。动物谚语中,动物的社会文化内涵大部分都和它的生理属性相关,因而比较统一,如老鼠因偷吃粮食而被比喻贪婪的小人(老鼠爱打洞,坏人爱钻空);豺狼因偷袭人类而被比喻大奸大恶之人(豺狼性恶,有钱人心狠);蛇因剧毒无比而用来比喻凶狠阴险之人(蛇走无声,奸计无影)。但也有较为复杂的情况。首先在动物谚语中同一种动物可能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意蕴。比如谚语“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和“乌鸦擦粉照样黑”中对乌鸦前者是肯定态度,用来比喻孝敬父母,后者是否定态度,讽刺坏人如何伪装都不能遮住丑恶,还有“狗不嫌家贫”和“狗改不了吃屎”中对狗的表现方式也是如此。其次不同种动物也可能表现出相同的文化意蕴。比如“叫唤的猫不抓鼠”“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不叫的狗才咬人”“吃人的狮子不露齿”中出现了三种动物:猫、狗、狮子,但这三种动物都比喻表面上不露声色、背地里搞阴谋诡计的人。人在和动物的相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利用动物,因而赋予了动物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意蕴,这些文化意蕴体现了动物世界的丰富性,同时因为它们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而出现的,所以也体现了人在自然界中绝对的支配性。
2.在形式上动物谚语经常采用对举的方式来表现其深层含义。
动物谚语在形式上经常是两种动物一起出现,用相辅或相对的方式展示文化内涵。两种动物也可能是动物和动物,也可能是动物和人。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第一种情况是两种动物同时出现,共同比喻某一种人,这种方式扩大了事物的指称范围。比如:【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白辛苦】【怕狼怕虎,不在山上住】:虎狼同时出现,泛指令人恐惧的事物,虎和狼在其他语汇里也经常一起出现,比如成语里有“虎狼之势“”虎狼之心”等,说明生活中虎和狼是人们最熟悉的食肉动物;【涉浅水者得鱼虾】【池里鱼虾不知大海大】:因为鱼虾是最常见的水中动物,所以鱼虾同时出现泛指水里的小动物。第二种情况是两种动物同时出现,但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的,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某一种事物。比如:【乌鸦彩凤不同栖】【凤凰不入乌鸦巢】凤凰极美,乌鸦极丑,凤凰乌鸦对比出现,贬低乌鸦,抬高凤凰,比喻好人不和坏人混在一块,童话寓言中凤凰乌鸦对比出现的例子也很多;【强龙不压地头蛇】【龙不跟蛇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虎是平级动物,可以一起出现,比如谚语里有“龙虎相斗,鱼虾遭殃”的说法。但龙蛇不是平级动物,二者一起出现时,龙比喻地位高的人,蛇比喻地位低的人,成语里也有“龙蛇混杂”的说法。第三种情况是动物和人一起出现,这时候动物表达的意义指向和人是相一致的,动物的出现起到了衬托人的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诗歌在创作中的“起兴”手法,只不过起兴是物在前、人在后,而动物谚语中是人在前、物在后,比如【人靠衣装马靠鞍】人马对举,主要指人要注意仪表,【人过留踪,雁过留声】人雁对举,突出好名声对人的重要性,【笨人先起身,笨鸟先出林】人鸟对举,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这类谚语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形象生动,所以在谚语中数量很大,现在人们依然在用这种格式创造新的俗语。
三、结语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6
应该说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所谓“城市”,“城”就是墙,“市”是买卖。古代的城市大都是有围墙的,而且有的还有“池”,“池”又叫护城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金城汤池”等成语可以见得。当然,故宫也就是紫禁城更能说明。城市最初应该就是集市贸易的地方。由此看来,城市一是没有强调生活做饭,二是即便有炊烟,高高地围墙也很难看到。乡村就不同了,它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它属于田园,简陋的茅舍,一日三餐,很远看到的就是升起的炊烟,炊烟作为乡村的标志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炊烟,常常是烧柴草而成。袅娜的烟雾,薄薄的,淡淡的,轻飘飘的,给人一种宁静安详而又温馨的感觉。无风的日子,蓝天白云,炊烟袅袅;有风的日子,青山绿树,炊烟飘摇。炊烟既有纯朴敦厚温柔的一面,又有洒脱优雅狂放的一面。乡村有了炊烟的映衬,幽静古朴的竹篱茅舍,袅袅升腾的缕缕炊烟,一静一动,巧妙而和谐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风俗画,反映出了老百姓繁忙与安闲的生活节奏,不经意间彰显了乡村流传万古的静穆与平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舒展写意的炊烟便成了人世间温暖而幸福的生活点缀。
人们常说,人烟人烟,有人的地方,才有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就会有人。俗语说的好:人趁人,鸟趁林。有了飘起的炊烟,有了同类的生活,人的内心就不会感到孤单与寂寞,就会觉得生活中有了依靠和底气。人们形容某个地方偏僻荒凉,常用杳无人烟或荒无人烟。一个地方虽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有兽,但并不影响它给人的感觉是荒芜和恐怖的。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人类生活标志的炊烟,这个世界才会让人感到生命的安全和家一般的温馨。
早年读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只感觉到“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特好。它不但比喻新奇恰贴,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写出了诗人远山旅途疲劳顿失的,那“停车坐爱枫林晚”便是内心喜悦无法掩饰的表白。不过我反复读来,觉得诗人敢在黄昏之时寒山石径之上“停车”的原因,除了喜爱霜红的枫叶之外,那“白云深处有人家”应该是他心中的安慰。只不过限于诗的篇幅,作者没有更直接说出炊烟而已。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推测,不是作者看到了便是想到了那隐隐约约的飘动的缕缕炊烟。
离开乡村,游走于城市;离开故乡,流落他乡,这“依依炊烟”便成了乡愁和思念 。唐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据说连大诗人李白都很佩服。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绪无以言表,却把目光停留在滔滔不绝滚滚东去的烟波江上。他乡没有温馨可亲的炊烟,有的只是冷冷的无情的让人生出万千愁绪的“烟波”或水烟。宋代文学大家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明显化用了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长烟”与“孤烟”绝不会是炊烟,它应该是烽火狼烟,与“依依墟里烟”正好相反,它给人带来的只能是悲壮痛苦和愁怨。
其实,同是炊烟,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熟悉了炊烟,便会分出其细微的差别。一般的家常便饭,使用的便是普通的软柴火,炊烟透亮,属于真正的炊烟依依;如果客来人到或过节日什么的,要蒸煮熬肉,就必须使用劈柴等硬柴火,炊烟便滚滚而上,大有迷漫之势。不过毕竟人们不可能天天过节,人来客去也只是特殊时候,所以炊烟给人的印象大体还是炊烟袅袅或炊烟依依。
记得小时候,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烧柴火拾柴火,乡村的天空一日多次的炊烟缭绕不断。有时这家已经烟消云散,那家才开始“喷云吐雾”;有时则是一片烟雾弥漫。但小伙伴们总能根据炊烟的方位、浓淡、气味等,来判定出自家做的什么饭,该什么时候回家,不待大人喊,便准时开饭。当然有时候玩得痛快,忘记了吃饭,但一听到有人喊,便会很快看一下自家炊烟的状况,一切就心中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