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州中英文学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州中英文学校范文1
可翻开最近的单元测试,中等水平的成绩感觉不断的蔑视自己是多么的妄想!总有些人在心里说着要像某某人一样出色,当作目标去努力实现。要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像别人,只有做出更加出色的自己,有自己的风格才算活出个样来!
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是我最喜欢的动漫,最爱的情节就是在墨家机关城侠道和王道的分岔口。“千里挥戈,万众独首。四海江湖,百世王道。”和“五步之内,百人不当。十年磨剑,一孤侠道。”这两句不断激励我,鼓励我,告诉我人生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也许将来我会是一名普通的市民,但我并不相信自己会频繁的度过一生。将来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并不是幻想,时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将来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物理学家,我决定了!
广州中英文学校范文2
2019年广东清远中考录取分数线已经公布,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华师附中推荐最低分数线:清城区803.1分,清新区774.4分,佛冈县780.5分,连山县755.4分,连南县772.2分,英德市802.2分,阳山县777.5分,连州市788.7分。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英德市635.5分,连州市621.7分。
清远市第一中学:清城区745.8分,清新区715.5分,佛冈县726分,阳山县689.6分,连山县726.7分,连南县706.7分,英德市742.4分,连州市710.8分。体育特长生617.3分(综合分)。
华侨中学:清城区670.2分。省实模式班:清新区701.8分,佛冈县715.8分,阳山县671.3分,连山县708.6分,连南县695.8分,英德市718.8分,连州市703.2分。音乐特长生641.3分(综合分),美术特长生684.2分(综合分)。
清远市第二中学:清城区629.1分。广州二中实验班:清新区674.6分,佛冈县676.1分,阳山县631.3分,连山县705.2分,连南县678.1分,英德市657.2分,连州市694.7分。体育特长生562.8分(综合分),音乐特长生610.3分(综合分),美术特长生640.6分(综合分)。
清远市第三中学:清城区591.9分。广铁班:清新区608.3分,佛冈县607.9分,阳山县600.4分,连山县683.5分,连南县649分,英德市619.2分,连州市630.4分。音乐特长生495分(综合分),美术特长生535分(综合分)。
特长生成绩=中考成绩×60%+术科统考成绩×8.3×40%(其中8.3为中考总分与术科总分相差的倍数)
源潭中学:571.2分。
梓琛中学:549.6分。
清远市体育学校:497.1分。
清远市广铁一中(万科城)外国语学校:680.1分。
清远市博爱学校:657.5分。
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500分。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500分。
清新区第一中学:577.9分。
清新区第三中学:506.6分。
清新区滨江中学:471分。
恒大足球学校:350分。
清新区凤霞中学:500分。
英德中学:650分。
英德市一中:576.1分。
英德市二中:536.5分。
英德市田家炳中学:492分。
英东中学:454.1分。
英西中学:444.5分。
连州市连州中学:528.8分。
连州市二中:451.3分。
佛冈中学、佛冈一中:492.9分。
阳山县南阳中学:435.5分。
阳山县阳山中学:441分。
广州中英文学校范文3
如今,今天,厨房的忙碌,穿越于大街小巷中,只为了庆祝他的生日,41岁的生日。4磅多的蛋糕,在忙碌的制作;一桌的好菜,在辛勤的准备;汽水,啤酒,为他而开。今天,一切他的快乐最大;今天,要让他快乐一辈子;今天,他重要的一天。让我们齐祝他——生日快乐。
从前,她的生日都是他帮忙准备的,蛋糕、红鸡蛋、生日礼物,一切都会准备好;如今,她只想让自己帮他准备这一次的生日。独自去订蛋糕,与家人一起准备午餐,独自去买汽水、酒……她想让他能在今天过得好,以后都过得快乐。
从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度过童年,走入初中大门,她的所有都是他用双手创造出来的。风吹日晒,严寒酷暑,他都一如既往的在工作;一切,只是为了她,为了她能健康成长。双手,全是茧;双眼,布满了血丝;头发,慢慢掉落变白……他在老去,她在成长。
从小到大,总少不了吵架,每一次吵架,他都很生气。大多数,他打了她;她哭着闹着,不肯屈服。他无可奈何,只好用药酒涂擦她的伤痕。其实,每一次吵架之后,她都会后悔,她想和他说声对不起,可这一声对不起始终埋在他心里。从小到大,每到他生日,她总想和他说声谢谢,可一整天只有“生日快乐”;每年的父亲节,她总想和他说声“Iloveyou”,可有时连“父亲节快乐”都未曾说出口,更何况那句话……她爱他,但她却从不会表达,永远只会埋在心里。
今天,她仍不说出她心底的那句话,她还是让它埋在自己的心里。
餐桌上他的谈话,他的笑容,她都看着眼里。她觉得,他今天很帅,他今天很快乐。她从未试过他今天那种温柔的眼神,或许,他在她睡着时有过这种温柔吧。
蛋糕的蜡烛是她点亮的,一根一根蜡烛,发出的光亮是那么耀眼。生日歌在耳边徘徊,高高荡漾在客厅上方,他的笑容很温馨幸福。
她将蛋糕喂到他嘴里,她很幸福。
这个蛋糕,很甜很甜,是她吃过最甜的蛋糕。这个蛋糕,很独特很独特,是他的第一个生日蛋糕。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这个生日蛋糕不会是他的最后一个,这个蛋糕是他幸福快乐的延续。从此,她的理想又多了一个,她要他永远幸福快乐。
幸福的歌声荡漾在他和她的心中,永不停歇。
他是她亲爱的爸爸,而她正是那不善言语的我。
广州中英文学校范文4
2007年,《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与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及《小学德育》(现《中小学德育》)杂志社联合主办全国首届阳光德育论坛。原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林海英校长作了题为“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典型汇报,来自全国各地的阳光德育实践者进行了精彩的论坛互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李耀明主任就阳光德育论坛作了精辟的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和我分别作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构想》与《叙事德育——走进心灵的教育智慧》的专题讲座;平阳县小副校长池昌斌作《美丽的生命》精品课例展示。
2012年6月,第二届全国阳光德育论坛在潮州市举行。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卢春梅校长作“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报告,介绍他们用“顶层设计理论”从阳光教师到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全面构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的典型经验,其中以“预构-导构-自构促建构”的“三构式课堂教学”和“书声-笑声-歌声齐飞扬”的“三声校园”为亮点,出版《阳光下成长》系列第二部专著《阳光下成长——阳光德育理论与实践》,这既是学校办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重点课题和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卢校长嘱咐我写序,我欣然允诺。因为,无论作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课题指导者和卢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的导师,还是作为“全国阳光德育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我不仅深感荣幸,更倍觉责无旁贷。
最近,顺德本原小学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评估,总结提炼了他们用将近8年的时间,用自下而上的“叠积木理论”建构起来的阳光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系统,以及8年来由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组成的阳光下成长的故事集。孩子们从开始只是为自己许愿到后来为他人许愿,从感受阳光到感悟阳光,由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友爱助人的阳光心理行为和人格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形成。
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校本研究,探索的不仅仅是一条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从德育特色创新到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整体发展、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践行现代教育公平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理想之路。阳光德育校本探索之路,表达了教育者对现代德育内涵的理解,反映了教育者对美好德育理想的憧憬,体现了教育者对未来德育发展的期待。
“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少年”是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广州小北路小学“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潮州城南中英文学校从阳光教师到阳光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从“三构课堂”到“三声校园”的“阳光下成长”的德育校本模式;顺德本原小学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和从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的健康人格行为阳光德育模式,体现的都是以阳光文化培养阳光品格的德育理念。聚焦这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探索历程的关注点,人文关怀精神,德性内生规律,品德自我建构,形成了贯穿于其中的三个鲜明的主题词,折射出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与本质内涵。
一、用阳光点亮希望:阳光德育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
寓意阳光的普照万物、把光明带给人间和孕育生命的自然属性,阳光德育派生出公平、关爱、希望、自信、开朗的品格特征,进而拓展为以人文关怀精神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现代德育理念。发展为本、成长导向是阳光德育的基本宗旨,而以爱育爱、用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之人,则是阳光德育的核心内涵。
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孕育、哺育、激励和引领生命成长,在于惠及每一个生命,在于促进发展主体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替代生命的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德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的意义上说,我们把阳光德育比喻成春天哺育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春风春雨;从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品格生成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具体演绎为促进品德“内生外化”的校园文化、课堂行为;从德育的价值是以爱育爱、以德树德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实践演化为品德促进自我建构的道德行为,如志愿者关爱行动、环保低碳行为等。
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是校园、家校、社区的关爱行动;是师生、亲子的情感交流活动;是班级关爱文化与关爱共同体的营造;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亲和力、关助力;是助人自助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关怀、自我关爱的思维方式;是激励学生心灵成长的一种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德育的本义是约束人、规范人还是关怀人、发展人?”这是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分水岭,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从德育理念上说,人文关怀是一种育人思想,关注人的情感﹑需要﹑权利﹑发展和促进人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德育内涵说,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教育态度,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情怀。但是,从本质上说,它首先是一种德育伦理观念,即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生﹚之间合理关系的观念。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德育的使命是培育学生养成遵从社会规范的品德。从德育过程看,教师是学生品德的示范者、教育者、塑造者、指导者,学生是品德的仿效者、受教育者、被塑造者、学习者。示范与仿效,教育与受教育,塑造与被塑造,指导与学习,构成了师生间为人师表和尊师重道的“遵从﹙服从、顺从﹚式”传统德育伦理关系。这种德育伦理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就是一种以规范、约束为核心内涵的“范本德育”模式。现代德育理论观念强调人文关怀,主张“人本德育”,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德育的前提,把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德育的目标。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德育伦理关系,是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范本”到“人本”,从教导、训导到指导、辅导,从约束人、塑造人到发展人、成就人,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教育服务与指导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真正成为了品德的自我建构者和生命成长的主人。
二、让希望长驻心灵:阳光德育呈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内生外化规律
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品德的内生外化。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德育,就是让德育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成为品德优良、品行端正、品格健全的人。人的发展的根本是自我发展。因此,德育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品德的内化、内生与外化活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教育的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1)品德知、情、行要素整合协调发展规律;(2)品德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规律;(3) 品德内化过程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规律;(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实施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从品德形成规律上进行德育,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交往中,通过情感体验进行自我建构,自觉地将道德知识、规范和要求内化为道德认知(观念、信念、信仰)和道德情感、道德价值与道德需要,进而内生为道德人格,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表现。
人文关怀是对道德主体的人格尊重与爱护,是一种“人本教育”。前提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上有三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教育”——把学生看作是物体、物件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如手工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制作”东西,把学生比作泥团任意捏造成型;农耕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栽种”东西,认为教师是园丁辛勤浇灌就有收获,把学生比作植物让其自由生长;工厂生产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生产”产品,把学生比作材料,按一定程序进行加工成产品。
受此影响,传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常常也是“目中无人” (眼中无学生)的德育,更多的是把学生看作是一块可以随意塑造的“泥团”和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的“白纸”;把教育者看作是“灵魂的工程师”;把德育看作是一种塑造学生灵魂、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看作是简单的外塑行为和过程。因而,学生品德形成被看作是被动的或受动的。这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低效或无效现象的认识上的误区和根源。因此,为了更科学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品德内生发展的理念,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向内生型德育的转变。内生型德育,指以内在生成为本质特征的学生品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发展模式。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培育模式,也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模式。倡导品德内生发展理念和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到内生型德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校改进与学校特色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情感感受、体验与需要。基于品德形成是道德认知主体在教育者有效指导下品德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过程的理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既重视德育的社会规范,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与需要;既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健康,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用和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及和谐的心理品质。
人的品德行为受其内在的需要、愿望、观念、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支配和控制。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道德价值是否得到认同、道德情感是否获得支持、道德行为是否得到强化、道德理想是否得到实现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动力需要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包括学习的价值感、能力的价值感、为人的价值感、心灵的价值感,也包括在课堂中的价值感、同伴中的价值感、生活中的价值感、班级中的价值感、校园中的价值感以及父母与老师面前的价值感等等,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乃至整个身心发展的“杠杆性”要素。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使命的人文关怀德育,要特别关注学生成长中的这一“价值感效应”。“价值感效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心灵成长的自我驱动力,是“让希望长驻心灵”的秘密所在。关注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和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感和心灵需要,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世界,才能创造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选择和实现个人理想、才智和潜能的平台,才能积极引领学生品德人格的内生外化,才能有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为的品德发展。
三、让心田植满鲜花:阳光德育展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自我建构本质
“拔掉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绿油油的庄稼,培养良好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美德驻守心灵。”作为德育目标,我们当然最关心的是“让心田开满鲜花”的结果。但作为德育过程,我们更关心如何才能让鲜花开满心田,鲜花如何长留心田,特别是如何形成鲜花长留心田的良性循环机制和长效机制。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自主发展的自我成长过程。科学、合理的品德教育,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设一切有效的条件去“孵化”学生的良好品德。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活动、践行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以实现“感悟明理”“情感体验”“行为反省”“认知升华”的“悟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化、模仿性的“道德灌输”和“行为养成”。
阳光德育的实质是生命价值的唤醒,生命内涵的丰富与生命动力的激扬,而这一切的动力之源均来自主体的自我建构行为,而自我建构行为的心路历程和动力机制的关键性环节就是“悟构”——由认知和情感感悟体验内在生成的自我建构。这是学生的品德或德性内生的关键。品格生成的核心内涵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其实质是品德的“悟构式”发展,“心田鲜花长盛”的秘诀。大海的洁净是因为它的净化功能,品德“鲜花长盛”关键是建立和形成“悟构式”动力机制。阳光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找到适合自我的成长方式,而“悟构式”动力机制就是这种成长方式的“机理”。
广州中英文学校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
学习外国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基础是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外语这个桥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语,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为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悠久而富有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们几千年以来行为做事的基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接触增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民族的人们喜爱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深受欢迎,人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但是与这样的现状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知识太少,几乎为零其结果就是,在年轻人当中,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而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为何物。据媒体报道,有的年轻人甚至将Mencius翻译成“孟休斯”。实在地说,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知识不够,表达不清。这与我国目前在世界所处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过英语,吸收别国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将我国优秀的传统介绍到国外,使我国进一步融人世界,与世同进。就目前而言,外语教学的成就是前者优于后者。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要担当起加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任务。
二、加强中国历史的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民族。而真实地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地了解目前的中国,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害,只会有利。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创建了辉煌的文明,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进步,传统的中医学、哲学、文学、伦理学形成了“华夏文化”,长时间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宝库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久经磨难、坚韧不屈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和平祥和的时代,也有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有光辉灿烂的成功,也有忍受外来民族欺压的屈辱。当我们强大时,我们不欺负弱小;当我们被人蹂躏的时候,我们不屈不挠,坚守着中华民族的宝贵品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她的形成是和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在中华民族长久的发展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奋斗,团结一致,铸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多样性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历史已是过去,它是今日的镜子。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外国人民了解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作为向国外宣传中华文明的任务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论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上,都没有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学校没有学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表达,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怎样主动向外国人宣传自己的文明历史呢?
三、加强对中国现状的了解。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样的事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出自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行为。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对任何人和国家没有构成威胁,只能对世界作出贡献。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接轨,基本实现了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在源于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崛起,从来就不是以霸权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处的理念是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一些国家,出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竭力将中国的崛起渲染成是对世界的威胁,这是毫无道理的。在今日之中国发展之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中国发展的意义,使人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义。
四、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勇于担当大学英语教学在对外宣传中的光荣任务
有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繁重性。针对大学生在语际交流时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太少,教材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教材建设上,一定要大力增加宣传中国文化的材料,增加学生主动运用的具有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形成语感,使学生能够用地道的英语来宣传中国文化。教材应开列中国文学与文化参考书目或编写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国文学文化教材,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之用;有关中国文学文化内容的教材编撰可采用汉英对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
2.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分成读写和听说两个方面。要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教学课程应该形式多样,应该增添一些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方面,课程要体现出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特点,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配合该课程的改革,增设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对比国外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学方法改革
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增添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一些配套改革,使这项任务得以全面完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在互联网上或学校图书馆去查资料,然后集中展示、成册。经常用英语开展有关中华文化的表演,将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利用旅游参观的机会,到文化名胜地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中国日报》、《商业周刊》、《北京周末报》、《中国专稿》、《上海英文星报》、《21世纪报》、《广州英文早报》等十余种,对学生阅读极为有用。另外,在影视方面,CCTV9是一个面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很多中国电影和中国的电视节目也都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这些都是值得利用的学习资源。
广州中英文学校范文6
一、建立就业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促使高校要主动去寻找就业市场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用人机制的市场化等因素,大学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的“统包统分”政策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政策。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促使高校与毕业生要主动去寻找就业市场。
2.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迫使高校要主动去开拓就业市场
据教育部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六年中,大学毕业生年增长率在20%以上,人才的存量迅速增长。以陕西为例:2005年全省大学毕业生有15.2万,比上年增长2.7万人;2006年全省毕业生有18.4万,比上一年增长3.2万人;2007年全省毕业生超过20万。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机构缩编,使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能力下降,社会职业岗位增加相对缓慢,客观上造成了就业岗位少,加之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仅就公务员招考来看,2005年陕西招录公务员1507名,而报名人数达26977人,平均18人竞争一个岗位;而全国2005年公务员报考更加激烈,48人争夺一个公务员的岗位,2006年全国共有36万5千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平均35人竞争一个岗位,非常激烈,由此看来,单凭公务员招录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决不了多少大学生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就必须面向基层,面向非公有制单位、民营企业就业,而这些行业用人机制都是市场化的,这就需要高校主动地去开拓市场,建立就业基地。
3、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才需求多,成为变业基地的首选
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和机会相对较多,成为建立就业基地的首选之地。鼓励学生到劳动密集型的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特别是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累经验,为部分学生将来自我创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要办好高等教育,就必须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内地高校建立就业基地的首选,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发展紧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的步伐。
4.学生与家长的就业观念正发生转变,为“走出去”就业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东进”城市打工或劳务输出,很多农村人已从“入城打工”中尝到甜头,他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对自己子女的就业观也在不断改变,过去那种“吃皇粮,端铁饭碗”以及“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的穷窝窝”的观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走出去”就业。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了,愿意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为建立就业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源。
二、建立就业基地要实现五个结合
1.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实现就业基地建设与学校专业优势、学历层次有机结合
建立就业基地,一定要结合学校的专业、学历层次的实际,有选择性地考虑。以师范生为主、非师范生为辅的综合性二类本科院校的安康学院为例:针对目前以高职高专学生为主体、逐步向本科过渡的实际情况,近几年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学院毕业生是以专科层次的师范生为主体的,公办中小学就业容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师范生就业的实际需要;由于社会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因素,陕西省、特别是本地区民办中小学教育还不成规模,吸纳不了这么多的毕业生,所以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定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办中小学”,在珠江三角、上海、江苏等地的多家教育集团建立就业基地,每年向这些地方输送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就业效果。2005年以来,学校推荐了一大批毕业生到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民办中小学就业,很多学生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很快为自己打拼出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成为教学骨干,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王莎进入单位后的一个月以出色的表现竞聘上了南海市曹边嘉福学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陈显萍在广州市明珠中英文学校就业,由于工作扎实,教学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她教书育人奉献爱心,用微薄工资资助和照顾外来打工家庭的“弃儿”上学,其事迹于2006年5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播出……
对于非师范生的就业,我们在认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将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在“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些企业规模大。管理规范,效益较好,学生在这里就业既能学知识,学管理,待遇还不菲。我们了解到大型企业、外资企业需要三个层次的人员:一是高级管理和科研开发人员,二是部门管理和技术人员,三是一线的操作工人,人员需求呈“金字塔式”结构,越到上面需要的人越少,薪酬就越高,我们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层次,瞄准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个中间层次,大力开拓第二个层次的就业空间。
在建立东南沿海就业基地的同时,积极开拓中西部就业市场。西部经济欠发达,但随着国家的西部开发政策与资金的投入,西部对人才的需求量正逐年扩大,个人发展和创业的机遇会较大。积极鼓励学生到西部、去基层建功立业,在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2、将学生就业、实训、教育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规模扩大后,实习、实训成为非常头痛的事情,而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搞不好,实际技能就难以过关。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职业岗位联系的桥梁。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造了条件。以安康学院为例:为了确保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得以落实,在教学计划的改革上实行“2+1”、“2.5+0.5”的教学计划,即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学期的课堂实践环节训练改在最后一个学年或最后一个学期,通过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的桥梁,将实训由校内改在校外。由课堂、实验室改在公司、工厂、讲台上,缩短了学生学校一社会一工作岗位的过渡期。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提高,等毕业时很多学生已
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使学生走出校门即可上岗。提前进入岗位实习或就业,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3、就业基地建设与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相结合
学校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将就业基地建设与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相结合。就业指导的内容是根据实战的需要,从就业基地反馈回来的。按年级来说,低年级学生重点放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上,高年级学生注重面试技巧和职前教育两个方面。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方面的原则、形势、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了解不同专业与不同职业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职业对人的要求;二年级主要是职业定位,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求职打下基础;三、四年级要进行职业测评,根据自己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并进行就业政策、民办学校管理、现代企业理念、法律、人际关系与公共礼仪、求职面试技巧等方面准备。高校要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就业指导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4.就业基地建设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先觉察。而学校相对独立,对社会、企业的用人变化总是“反应稍迟钝”,因为学校培养人才一般是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条不紊进行的,社会在发展,企业用人需求在变化。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相对稳定与静止,这样是不利于用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不利于紧跟社会,走在社会的发展的前沿,自然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只有与社会、与企业紧密结合,积极参与竞争,扬长避短,才有学校的发展。
“根据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淘汰一些社会需求少、报考人数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增设社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优势专业,使学校的专业结构尽可能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将就业基地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结合起来,将就业基地的情况,特别是用人单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等信息及时反馈到学校,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走向“订单式”培养,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
5.将开拓就业市场与提高就业服务水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