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上春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上春树范文1

关键词: 村上春树 比喻 距离感 对比感 感官转换

一、引言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座,发表于1979年,并获得“群像新人奖”。该小说的剧情简单,讲述了“我”放暑假回到家乡,与“鼠”在“杰式”酒吧的相处以及与一个陌生女子相遇而成为朋友的故事。其作品的语言不同于传统日本作家语言的委婉曲折。村上春树的文学语言反其道而行之,脱离日语的暧昧性,将语言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今天在日本文学当中独树一帜的村上风格。

该作品语言风格奇特,尤其是比喻的使用独具特色,笔者将从《且听风吟》中出现的比喻入手,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

二、复杂的描述性比喻

所谓复杂的描述性比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喻体比喻本体,即简单比喻所具有的特点;第二:喻体描述了本体的复杂状态。这种状态起到的作用有:a、描述本体情况b、能够反作用于本体使其附加上另一种含义或某种不同以往的色彩。令读者产生对本体全新、甚至是颠覆性的感受。尤其是在描述某种事物时,通过比喻,极大地扩充了原有事物的外延,让读者的思绪随着喻体超越现实,在异次元空间来回穿梭,时间和空间是交错的、跳跃的。在一系列场景的变幻后,视角最终又落回到本体上。

例(1):虽说如此,周围的人谁都没有在意鼠的大声讲话。狭窄的店里全是客人,别人也和他一样大声喧哗。那景象简直就像马上就要沉没的客船。

将酒吧里客人们的大声“喧哗”比作马上就要沉没的客船中人们的“心情”,这一点非常巧妙,其实这种“心情”并不是“我”的,而是客人们的。而“马上就要沉默的客船”显示出“我”略微消极的心态。

虽然描写人声鼎沸的场景,但这段文字给人的感觉依然是沉静的,仿佛电影镜头里消过音的吵闹镜头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表现出作者在吵闹的酒吧里内心的宁静和淡然,显示出“我”与客人们的情绪是截然相反的。

例(2):每一间仓库都相当古旧,深绿色的滑溜溜的青苔牢牢地长在砖块与砖块之间。高而暗的窗户上牢实地镶着铁栅栏,锈得厉害的门上分别贴着各贸易公司的门牌。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海味的附近仓库街中断了,成排的柳树也像被拔掉牙齿一般戛然而止。

例(3):正面造船公司船坞的灯火点点,旁边卸了行李而露出吃水线的希腊货船就像被抛弃一般漂浮着。甲板上的白漆由于海风而锈出红色。船的侧面贝壳紧紧地贴着,犹如病人的结痂。

例(2)、(3)是一段描写靠海仓库街的一段非常经典的文字。整体读来让人怅然若失,与海边的荒凉、仓库的破旧、孤零零的船只、荒无人烟的景象相结合。而其中成排的柳树戛然而止的景象比喻成拔掉牙齿,非常令人意外,但细细品味后有一种微微的痛感,仿佛还在静静地滴着血。暗示了沉静的景象之下内心隐藏的伤在隐隐作痛。整个画面看似沉寂,内心实则暗潮汹涌。把船上紧紧贴着的贝壳上比作病人的结痂。这个比喻有些令人胆战心惊,与例(2)一样含有伤痕和苦楚的因素,这里的结痂其实是“我”内心好而未愈的伤疤。村上春树将人物和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以至于分不清到底是触景生情还是触情生景。

三、比喻产生的距离感

关于村上春树小说的特色,有一点至关重要,那便是“距离感”。他不愿意与描述对象过分亲近,这与其使用不暧昧的日语进行写作是一致的。而正是通过村上春树对自己手中日语的彻底改造,我们才能从崭新的日语中看到他思维结构的独特性。

例(1):各种各样的人过来和我搭话,好像过桥一样,踏出声音,从我身上通过,然后再也没有返回。

文中把“我”比作“桥”,中国人通常类似的比喻有“垃圾桶”“废品厂”“出气筒”,别人一股脑儿地往里面倾泻或表现出自己的烦恼、不快、炫耀、攀比等等。而村上春树将我们传统的“垃圾桶”“废品厂”“出气筒”替换成“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一味承受的沉重感和被动感,而是一种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流动感,而这种流动感是没有返回的、单向的流动,因此更增添了一丝疏离和惆怅。

例(2):给我书的叔父三年后患了肠癌,全身被切得七零八碎,身体的入口和出口插着塑料管子痛苦不堪地死了。最后见面的时候,他活像一直狡猾的猴子,全身呈深红褐色蜷作一团。

将即将死亡的亲戚被不带感情地描述成一只狡猾的猴子,而这个“叔父”还赠与过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书。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村上春树对于他书中强调的“写文章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是吻合的。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这就是村上春树小说的一大特征:从不过分与人亲近,冷静客观,保留距离地观察他周围的人和事,甚至包括他自己本身。而这段文字中“狡猾的猴子”客观描述了“叔父”病状的同时,出自于一种冷眼旁观的视角,从而又带出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

四、比喻产生的对比感

距离感的营造也衍生出一种朦胧的对比感。村上春树通过与自己和被描述的事物之间有意地设置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感,这种对比感是基于上文所提到的村上春树本人思维结构的独特性的。他试图将“此”与“彼”划清界限,让他们中间隔着一条看不见的河流,而不架任何桥梁地进行沟通和对话。这样一来,距离感以及由距离感衍生的对比感在村上春树强大的描述能力之下惊艳地登场,以耳目一新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一方面,村上春树通过将一种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喻,这一做法本身也使得两种事物在村上春树的笔下产生了平时我们并未察觉到的某种联系,通过其描述,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于平常的思维突破的。

例(1):我单手拿尺,开始惶恐地观察周围事物的时候好像是肯尼迪总统死的那年。那之后已经过了十五年,我也实实在在地抛掉了许多东西而走到今天。就像引擎出了故障的飞机,为了减轻重量而抛掉行李、抛掉座椅,最后把可怜的男乘务员也抛掉一样,十五年间我把所有东西都抛掉了,自己几乎一无所有。

村上春树善于在描述个人事件的同时加入历史事件这样一个的大的背景,这种手法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年代感和怀旧情绪,甚至有一种带入感。读者在回忆过去的同时,村上春树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一来,读者自身的回忆又会与村上春树的故事产生交流,发生碰撞,形成强烈的对比感。此段文字中,村上春树将故障百出的“飞机”和心中满是伤痕的“我”作比喻,非常巧妙地将“心灵”和“物品”做了类比。其中“行李”“座椅”意在比喻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烦恼,而“可怜的男乘务员”则比喻了可怜的自我。生活艰难,可最后抛弃自我的结果就是“自己几乎一无所有”。读者在想象一个飞机空壳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实真正空虚的是“我”的内心。

例(2):祖母死去的夜里,我最先做的就是伸手将她的眼睛轻轻地合上。我将她眼睛合上的同时,她七十九年来所怀有的梦就好像落在人行道上的夏日阵雨一般悄然逝去,不留半分。

将去世的祖母七十九年所怀有的“梦”比作落在人行道上的夏日“阵雨”。“梦”存在的时间显然要长得多,而夏日的“阵雨”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七十九年的长度。但细想,人的一生和阵雨的一生何其相似,只不过是各有各的周期罢了,谈不上谁长谁短。而村上春树将这样的反复和轮回,以阵雨作比较,清楚地表述了人的生命如此漫长也如此短暂,有一种宿命感。“悄然逝去,不留半分。”也包含了一种全然消失、不复存在的情绪。

五、感官转换

村上春树在他的比喻中还存在一种感官转换的类型,即将一种感官去比喻另一种与之不同的感官,通过喻体感官的描述将本体感官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使两种感官发生交叉、产生焦点,最终使两种都得到充实和扩展。

例(1):屋子里收拾整齐,但也就是那个程度,周围漂浮着类似于无可奈何的气氛,这使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将“心情有些沉重”比成周围漂浮着的“类似于无可奈何的气氛”。这也是一个将心理活动物化的比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在“周围漂浮”,而这样的描述给读者的感官则是由什么东西笼罩在“我”的周围,甚至能看到“无可奈何”的颗粒在空气中一上一下,气氛压抑,类似于电影特效画面。这也不同于“天空笼罩着乌云”之类的比喻直接将天气和人的心情作对比。村上春树将这种“气氛”明确限定为“似于无可奈何”。

例(2):腋下和下水沟的味道像蛋糕卷一样好好地互相重叠并沉淀下来。

味觉和嗅觉的交错,用视觉比喻嗅觉。使得这种感官更加直接,更重要的是给人一种新颖的观感。居中的本体和喻体也极具特色,“腋下和下水沟的味道”的交错重合的形态比作蛋糕卷一样好好地互相重叠并沉淀下来的形态,一种是恶心的气味,一种是常见的食品。二者反差极大,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一个是味觉和嗅觉的感官对比,另一个是恶心气味和美味食品的物体对比。非常具有特色。

总而言之,村上春树的比喻极具特点,在比喻手法上开辟了新的道路。能够让读者突破思维定式,打破传统的思维观念,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大跨度思维提供入门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信宏.试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比喻[J].修辞学习,2001(5):27-28,46.

[2] 村上春.Lの歌をけ[M].v社,2004.

[3]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M].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村上春树范文2

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1Q84》(上/下卷)5月29日上市后,销量已超200万。日本媒体报道,东京都内的书店在首发日创下每55秒卖出一本《1Q84》(上卷)的“前代未闻”纪录。这股旋风,固与村上在当代文坛的名气相关――他被认为继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之后,最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也与村上春树在今年初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发表的著名“墙蛋说”密切相关。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轰炸机、坦克、火箭、白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这是这一隐喻的一个含义。但不仅仅是这个,还有更深的含义。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我是,你们也是。

“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高墙有个名称,叫作体制(system)。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林少华译)

“墙蛋说”标志性地表达了村上春树的政治观点,此前村_L少有如此鲜明表态。由此,在“墙蛋说”发表后推出的《1Q84》自然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时代的精神史?

《lQ84》描述了1Q84年的日本社会,小说以新兴宗教的信徒为主要人物,描述了一代青年的迷茫与挣扎、暴力和。村上解释:“上世纪60年代以后,我们这一代走过了怎样的路?我有写下同时代精神史的意图。”

《1Q84》的书名也充满玄机,很容易让人将其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联系起来,村上说过,自己早就想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为基础,写一部描绘“不远的过去”的小说。当然,这部作的出发点在于奥姆真理教事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奥姆真理教的教主麻原彰晃以救赎为名,伤害敌对者,同时发动滥杀无辜的恐怖行动,又以在东京地铁投放沙林毒气最为恐怖,这一事件震撼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村上春树为此采访了60多名沙林事件的受害者,写了《地下》。之后他又采访了8名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写了《在约定的场所》。村上力图从受害者和施害者两个视角,探索奥姆真理教事件产生的原因。“十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旁听对奥姆真理教的诉讼审判,始终想象着原信徒被判死刑后,那种一个人被遗弃在月球背后的恐怖心境。”

村上接受《读卖新闻》专访时更表示,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事件对日本当代影响深远,让日本人“比世界更早一步体验到了与现实的疏离感”。所以“我的小说除《挪威的森林》外,并非一般所说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正是作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我觉得它们已经开始被全世界接受,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村上说,“我想超越纯文学范畴,采用各种各样的传达方式,确保引出大量话题,将人的生命嵌入当今某种时代的空气之中。”

村上的世界热

尽管村上表示致力于创作反映一个时代的综合小说,换言之,是希望其小说能传达出日本社会众生相。可是,自1979年凭《且听风吟》获得第22届“群像新人文学奖”正式登陆文坛以来,村上作品虽备受各国读者的青睐,却恰恰被日本纯文学和文艺评论界指责其距离日本太过遥远。

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评价带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不同国家看到了不同的村上,通过村上又观察到不同的日本。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村上来比较各国不同的文化意识。具体到中日两国,是否可以透过80年代后出现的一波又一波“村上热”,来对中日文化意识的异同进行相关比较?

村上作品引入中国后,热销不衰,甚至被认为是一代城市“小资”诞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村上”更一度成为“小资”的代名词。有评论说,村上作品中描写的城市情调容易让中国城市读者产生共鸣,其文字简洁、幽默而富于调侃,也符合中同读者的阅读口味。这一印象显然与日本人看村上差距较大,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差距?

中国大陆的村上春树热绕不开“林少华”这个名字,迄今为止,林少华教授已经单独翻译了36本村上春树的作品(已出版33本),不夸张地说,大陆读者多数是通过林译来阅读和感受村上的。今天,林译村上不仅成为翻译界乃至文坛的一个品牌,同时也是一个风口,争议不断。近日,就透过内地村上热现象比较中日文化意识的异同这一主题,笔者专访了林少华教授。

“疗愈”与“人类性”

《南风窗》:中国近20年出现“村上热”,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在2008年5月至6月,日本筑波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王海蓝以中国内地11个城市的22所大学3000名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村上作品的阔读情况。结果显示,“揭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年轻人的心理变化,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的达到63%。你能否从村上的作品解读一下社会转型期中的中国年轻人的心理变化?

林少华:那是一次很认真的调查,取得了直接来自读者的第一于资料,这是难能可贵的。就这一调查结果而言,我想还是妥当的。它反映了中国“村上热”的一个原因,也同我7年前所做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率最高的“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这一结果有相通之处。

从中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村上热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年轻人心理变化相呼应或共振的轨迹。至少,村上热不可能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面积出现,而只能出现在新时期。但细想之下好像也不宜过分强调这种共振效应。毫无疑问,社会转型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大主题,成功与否直接关系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存废和中国的未来走向。

社会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以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以及文明秩序为支撑的现代核心价值观。但村上作品在诉求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又含有后现代因素,例如对理性、意义、价值和体制、秩序的解构或消解,而没有在制度安排和个人自由即“高墙与鸡蛋”之间找出平衡点。也就是说,并没有提供中国社会转型所需要的现代核心价值观。说得极端些,村上的问题在于:消解了意义和体制之后怎么办?换言之,推倒高墙或许并不错,但推倒之后怎么办?毕竟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墙,没有墙也就无所谓蛋。

依我之见,村上作品引起读者共鸣的有可能更是其他东西,例如它所传达的现代都市中人的虚无性、疏离性、孤独感和命运的不

确定性,以及它所发掘的尊严、良知、爱心等跨越时代、跨越民族和国家的“人类性”。这点既是吸引日本年轻人的心灵“疗愈”元素,又是为中国读者所共有的主要因子。就这点而言,即使改革开放前也能够为作为个体的中国读者所接受。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多几种视角为好。这也是我阅读大量读者来信和博客留言所获得的一个启示。

《南风窗》:经营村上作品翻译20年,林译村上的受众之多,即使在日本文学翻译界,也是无二的现象,你在这20年的翻译过程中,感觉到村上作品的文化意识和创作有何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中日读者文化意识的影响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林少华:今年是村上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第30个年头,如果把30年一分为二,那么前15年村上主要追求个体灵魂的自由,后15年则更多地追问个体灵魂的自由同各种体制之间的关系。以刚才的“高墙与鸡蛋”比之,前15年意在从鸡蛋内部孵化自由,后15年则设法在高墙面前取得自由,即不使鸡蛋撞墙破碎。也就是说,他开始由城市的隐居者变为城市的参与者,由体制的旁观者变为体制的监督者和批判者。二者之间的过渡性标志就是《奇鸟行状录》(1994~1995),而在今年的《1Q84》达到顶峰,

不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该是以《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等代表的前15年的作品。原因在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从来不缺少责任意识和批判意识,缺少的更是透视个体灵魂、经营心灵后花园的自觉和力度。就日本读者来说,即使后15年作品得到同样关注,但关注的重心也恐怕不在于作者这种转型本身,而仍在于其中的“疗愈”作用。

时下的《1Q84》热,也未必是其中隐含的奥威尔《1984》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基因”所使然,而更是村上本人的市场号召力和出版社营销策略等商业因素所促成的。在中国,村上作品也从去年底出版的《谈跑步的时候我谈什么》开始进入商业操作阶段。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冷静。

诺贝尔奖的标准

《南风窗》:你觉得《1Q84》会让在写作上耕耘了30年的村上春树更加接近诺贝尔文学奖吗?

林少华: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100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大体授予了维护人的尊严与自由张扬人的价值和美好的作品,“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对人类生活的苦苦探究”是多数获奖作家的共同追求。以此观之,《1Q84》既可以说距诺贝尔文学奖近了,又可以说离之远了。

说近了,是因为《1Q84》大体具备以上特点;说远了,是因为村上在作为这部作品主题之一的善与恶的界定方面没有充分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善恶的换位仅在一瞬之间,重要的是在善恶之间保持平衡。一言以蔽之,任何善恶都是相对的。这意味着,他以前同恶、同暴力对决的立场,在此变得暧昧起来。我认为,善与恶有两种,一种是村上所说的相对的善与恶,另一种是绝对的善与恶。以恶言之,例如纳粹奥斯维辛大屠杀和日寇就是绝对的恶。不承认这一点,不承认绝对恶的存在,人类社会也就没有正义可言,“理想主义”的追求和达成也就失去了理由和动力。

《南风窗》:你曾翻译过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川端康成还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你能否从这些在日本获得成功的文学作品解读一下日本的民族意识?

林少华:川端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小说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神髓”。而对日本人心灵的表现大多是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和讴歌达成的,即通过基于东方美学的“日本美”来表达日本人的“心灵美”。因此,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典型的日本符号,如富士山、樱花、艺妓、和服等等。也就是说,川端有意提取和突出“日本性”。

村上则相反,他的作品往往排斥“日本美”、“日本性”。即使偶尔提到樱花,也剔除了其中的“日本性”。例如他在《挪威的森林》中这样写道:“在我眼里,春夜里的樱花,宛如从开裂的皮肤中鼓胀出来的烂肉。”但在“感受性”这点上又有和川端以至和日本传统文化相通之处,也很“卓越”。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点启示:较之对事物的抽象的逻辑和推理,日本人往往趋于直觉把握和感悟。换言之,日本文化具有鲜明的感性文化特征。如果我们在同日本人交庄中多少注意这点,有时候很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文学在日本

《南风窗》:近来中日两国的文学界对村上春树与鲁迅的关系有较多的讨论,为什么?

林少华:我看不出“较多”表现在哪里。说痛快些,只不过是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先生自说自话而已,除了媒体报道,日本读书界和学术界没有任何人附和。中国这边好像也只有我近来就《1Q84》接受采访时提出不同看法。

藤井先生认为村上受鲁迅影响的主要根据,一是说村上短篇小说《完蛋了的王国》的主人公“Q氏”同鲁迅《阿Q正传》中阿Q相似,二是说《IQ84》中有阿Q的影子。在《1Q84》出版前他就根据书的广告断言《1Q84》的意思是“我(I)叫阿Q,智商84”,后来承认“完全落空了”。但还是力图找出相关根据。例如他说将《1Q84》中的“两个月亮”同《狂人日记》开头“月光”联系起来考虑“饶有兴味”,以及《lQ84》的男主人公青豆这个名字同《故乡》中闰土作为礼物送给“我”的“青豆”相同这点“恐怕并非偶然”等等。恕我直言,我认为未免牵强附会。

去年10月末在东京见村上时我曾就“O氏”和“阿Q”之间的关系当面问过村上,村上承认自己看过《阿Q正传》,但“Q氏”和“阿Q”纯属偶然一致。当然,文学研究可以完全以文本为依据,问题是即使从文本出发这一观点也缺乏说服力。作为中国人的心情,村上受鲁迅影响之说当然令人兴奋,但学术就是学术,学术的生命就在于去伪存真。

《南风窗》:你和日本同行讨论过中国当代文学为何没能“热”在日本的问题吗?

村上春树范文3

有一段时间,我们那个区实施按时供水,许多人要在上班中途赶回家接水,我家却能保持24小时有水――我爸设计了一个水箱,来水时自动进水,水满了自动停水,装在楼顶,只供我家的自来水管路。全楼的人都羡慕。

因此,这给我造成了某种误解,以为找老公都是买一送一――附送修理工一名,直至遇到我家的这位文科男。我常常在睡梦中被摇醒,他孩子一般无助地坐在床边:“电脑又启动不了了!”换灯泡、修下水道、电表跳闸等等全是我的事儿。有一次,我出差,他给我打电话:“煤气灶坏了,打不着火。”我回来一看,只是电池没电了,五分钟就能解决,他硬是扛了三四天,每天用电磁炉煮饺子吃。

有一位同病相怜的女友,终日感慨自己当初受了蒙蔽,老公除了舞文弄墨,抬头不会修天窗,低头不会拿菜刀,家里家外都指望不上。一次,家里的马桶漏水,女友铁了心袖手旁观。一个月后,她投降了,忿忿不平地说:“白瞎了那些水费。”我们曾经一起自驾出游,我跟在他的车后边,被后雾灯晃得睁不开眼,发短信告诉他:“麻烦大哥把后雾灯关掉行吗?”数分钟后,他回短信:“不知道怎么关。”我的一位女同事,在老公把她几天辛苦写就的存在电脑里的稿子弄得灰飞烟灭之后,哭着冲口而出:“我要跟你离婚!”

“天下老鸹一般黑!”一位嫁了理科男的女友对我们的吐槽嗤之以鼻。她总结出了一个公式:理科老公=懒+简单+电游。他们上班“宅”在实验室,下班“宅”在家里,守在电脑前“打通关”,哪怕垃圾桶倒在他上厕所的路上,也绝不会弯下腰扶起来。

理科男是无可救药的逻辑思维动物。你跟他谈村上春树,他问你:“什么树?香椿的一种还是臭椿的一种?能不能吃……”所有的情趣和浪漫在他那里都是无聊。出差很少主动打电话,说两句暖心的话,还理直气壮地解释:“没事儿打什么电话?”更别提过生日或过纪念日送花送礼物,理由是:“我都是你的了,这不就是最好的礼物?”

老公幸灾乐祸地点评道:“你看,光会修东西管什么用?理科生会干的那些,现在花钱就行,而像我可以提供的――美食指南、新书推荐、影评乐评、心理按摩……全都无可替代!”

我不忍心告诉他:“哼,你说的这些,微博也全会!”

村上春树范文4

2、不解释就弄不懂的事,就意味着怎样解释也弄不懂。

3、不知为何,恰如其分的话总是姗姗来迟,错过最恰当的时机。

4、再也无须前思后想,一切岂非已然过往。

村上春树范文5

【关键词】 村上春树;后现代主义;小说

要旨:村上春の小には二つの特色がある。一つ目は的な面で、もう一つはボストモダンという面である。小の中のボストモダンは日本の的なボストモダンを融合する。はボストモダンの影を受けており、は代の特を持つ。このような融合のおかげで、彼の作品の格は独特になる。彼も日本のボストモダンの特色を持つ作家として、世界各地の者に知られ、好まれている。これらにみて、村上春の小のボストモダン主の向について、深くしようと思う。

キワド:村上春、ボストモダン主、小

1、 日本のボストモダン主文学思潮のれ

60年代の末から70年代の初めごろにかけて、日本ではボストモダン主の作向が明にれてきた。当の日本は既にが高度に展した本主国家であった。社会の生力、力の加とともに、人々の自由に使えるが多くなった。そうすると、人々はじげじげと ゴルフ、テニス、野球、レストラン、ダンスホル、ミュジックホルなどのような高な所を出入りするようになった。高レベルの代消文化が形成されてきた。そこで、新たな、新たな度、新たな感をもって、この繁、しているボスト工社会、消型社会を描写し、表するボストモダン文学が一のにじて生まれた。80年代の初めごろ、村上春を含んだ若い作家らによって都会文学派が生まれた。彼らは内向派小の主な特色を受けいて、特に代都会生活の空感をえることに力を入れた。作品は厚なボストモダン主に不定な面、平面性、ゲム性、号化、性などの特色を持つ。小の文体においては、内向派よりはっきりとしたボストモダン主を表した。

2、 村上春の小作品のボストモダン主特色

(1) 小に中に人物に孤独コンプレックス

孤独コンプレックスはずっと登人物につきまとう。彼が描いた若い男女は孤独な生存者として表されている。主人公もそうだ。名前も姓氏もない、父も母もいない、妻も子どもも持たない、社会もめてシンプルで、29~34才の若者である。ずっと自分の世界にじもって、身内の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も、友からの挨拶もない,描かれた方は正に孤独の象である。村上春は主にやかな都市で生活している人、特に青年たちの孤独感、空虚感、失感を描いた。だから、村上春が描き出した主人公はすべて自分の仕事に不を持ち、やるがない人物である。出世作『の歌をけの中で、「私の日常生活は食事、眠り以外、音をきながら、海を眺めること、あるいはバでビルをみながら、仲を待っていて、つまらないをかけることだけだ。そして、『羊をめぐる冒の中で、「私は率直にこう言ったことがある。「私の人生はつまらなく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が、私はつまらない人生を追求している。。。人々はみな退屈の中で逃げたがっているが、私はこの退屈に入りもうとする。「手に入ったものはすべてがない、成る遂げたものもすべて意味がない、私がもらったのは退屈だけだ。彼らの生活は食事、眠り以外、もっとも よくあるのはお酒をみ、音をくこと、あるいは いである物柄をつめることである。彼らは死ぬまでずっとこのようにつまらない日々をごし、意味な人生を送る。

(2) ユモアの作格

村上春はでな作度を求めている。村上春は「な小をくと言ったことがある。彼はユモアの要素を小に加えるから、小はかにえない。村上春の小はユモアでちていて、特に比が文中にたくさんある。たとえば 『ノルウエイの森の中でこういう文がある。「私の部屋は安室のように清で「直子はかすかに唇をけて、茫然として私の目をていて、まるで1台は突然源の械をいてしまうように「知と意は瓦解にして、暗室の植物の根ようにぼうぼうとしていめる「子の父の体は1基のぼろぼろな家屋すべての家具と引きがび出されて、取り除かれることしか待っていない家屋のようだ。また、『更にわったパン屋の中で、「空の割れ目をするようにまじまじと私の目をみている。「あの眠はやさしいまばらなすりつぶしたものに似通って私の意の中がしみむという文がある。描写した象自身は人を笑わせないばかりではなく、辛酸、惨め、哀れさえ感じさせるが、作者の「たとえの加工を通じて ユモアの果にする。

(3) 表手段の非代化

ボストモダンの作家はみなが架空の物だと思いこんでいた。去の存主の作家は、既知化した世界を表できると思った。しかし、ポストモダン作家はそれに同意できなかった。彼らは世界が秩序だと思っている。世界に意を与える一の秩序が必要だということも付いた。しかし、このに越えられない壁がある、しょうがないから、彼らは客の世界のかわりに主の意を表することにした。『羊をめぐる冒の中で、あの褐色の星の形の入り乱れた模の羊は人体の内に入って、人の意志を制御して、人を制御する野心がある。人の子を持っているがは人ではない「羊男である。『ダンス!ダンス!ダンス!の中で、「私と美吉は海豚ホテルで「羊男がいる、16にある部屋に入った。「私はハワイの町でキキの影をた。あの部屋でた6つの白骨。『国境の南、太の西の中で、本が突然「私の前で消えたあと、本が「私にくれた10万の入った封筒も消えた。「私は本のことをかしんでいるに、ある日、本がえるらしい。「私がすぐにをとめて、追いかけようとすると、彼女はまた消えた。その、さきはえたことを付いた。その後、昔の恋人、泉がえた。彼女はタクシの中にいた。しかし、には何の表情もない、表情の人になってしまった。

3、び

とにかく、小の作において、村上春は人の生存状と内心の世界を大切にしている。者に迎合するための作品はほとんどない。村上春の作品が人の心を打つ理由は非世界と世界をえず突させるからだ。非でを明し、でたらめの中に理性を表す。寓意と象でちた小によって、代人のとまどい、悲しみを者にえようとする。人のもっとも本的な面、とくに 心の孤独、空虚、失感をすべて描く。したがって、んでいる、ありふれたラブストリだとはとても思えない。

参考文献

[1]村上春著 『海のカフカ 林少翻 上海翻出版社、2001年。

[2]村上春著 『ダンス!ダンス!ダンス! 林少翻 上海翻出版社、2002年。

村上春树范文6

我早听说过这个日本作家的名字,读他的作品是第一次,不过我看了他的出生,是1949年,正是我们建国的那一年。如果他生在中国,一定叫村上国庆或村上建国什么的。

小说的翻译者把这本小说说得可好了。还把作者说得比获得诺奖的什么两个日本人都好,所以我是怀着敬畏的心来读这本小说的。

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有点言过其实似的。我宁愿相信是自己浅薄的原因。不过还好,还是有些吸引力的,我用了几乎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我一般不会这么快就读完一部小说。除非它很有趣。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写得是真的吗?那个时代的日本的年轻人就已经那么性开放和疯狂了吗?就是现在我们这个开放着的国家的年轻人,估计也没有性开放达到这种成度。也许是我们发展的成度还不够吗?我感觉小说里面的人物是真正的迷失在森林里了,成了一群年轻的动物。没有羞耻感的动物。是不是这种精神姿态才使得日本人在战争中一度表现出原始的畜牲性呢?

精神的极度空虚,才会导致自杀成为常态。

作者对的描写很维美,让你看着像是在看一朵花的开放,不是那么裸的恶心,觉着可以让人接受。

不喜欢男女主人公对于爱的态度。似有可无,而又藕断丝连,没有专一的纯情可言。

我看完了这本小说也不知道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挪威的森林》。

不解的森林,我也迷失在这个森林中了。

小说中的经典句子:在百度老师那里搜的。就放在这里吧,以证明我读过这本书了。就好比到此一游。

1)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2)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4)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5)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6)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7)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8)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9)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

10)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

11)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争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

12)一切都清晰得历历如昨的时候,反而不知如何着手,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有时反倒因其过于详尽而派不上用场。但我现在明白了:归根结蒂,我想,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

13)说不定我体内有个叫记忆安置所的昏暗场所,所有的宝贵记忆统统堆在哪里,化为一摊烂泥。

14)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

15)我们总要这样或那样死去的,你也好我也好。

16)我俩就像在无人岛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

17)孤单时,仍要守护你心中的思念。

18)她所要的并不是我的臂膀,而是某个人的。她所要的也不是我的体温,而是某个人的。我觉着有些愧疚,为什么自己要是自己。

19)人与人可以爱的那么深,实在很美妙。

20)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过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21)我就等于火柴盒边上那种叫磷纸的东西。不过我不介意,我并不讨厌这样的我。我喜欢当一流的火柴盒,胜于当二流的火柴棒。

22)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形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得水落石出。

23)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不值一提,或者非常无聊的小事萌芽的。要不然就萌芽不了。

24)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

25)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情。

26)我并不是那么坚强的人。并不认为不被任何人了解都无所谓。

27)有时看遍这个世界后,真的令人厌烦。为何那些家伙不努力呢?没有努力又怎能光是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