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对策;研究探讨;建议措施
近年来,全县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管并重,大力推进水利事业发展。根据山区县实际,以水源工程建设为基础,加快蓄水工程的新建、除险、配套工程建设;以解决和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农村饮水因难和人饮安全为重点,认真抓好烟(农)田、安全饮水项目建设;依托水源工程,大力发展山区水利。通过多年的建设,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69亿立方米,水资源的保护也取得一定成就,编制出台了《富源县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富源县水功能区划》。但是总体看我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是较低,水资源的保护投入也相对较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我县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一是水利化程度低。全县现有蓄水工程163件,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7.6%;有效灌溉率仅15.63%,。二是蓄水工程病险突出。大多数蓄水工程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不同程度的存在病险问题,降低了蓄水能力,不能满足旱季用水需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二)矿藏资源开发加剧,改变水资源现状。我县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采补失衡,少部分地区水源出现枯竭,人畜饮水面临困难。
(三)水资源污染严重,利用率低。只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区域内河流、小溪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是工业污染严重,全县采矿、洗选等相关企业逐年增加,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还有少数企业因为考虑成本没有按环保要求排放,导致全县主要河流受到污染,水质不同程度超标,有水不能用的现象突出。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使用高残留农药和滥用化肥导致水源受到污染。
(四)植被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唇亡齿寒,植被好的地方往往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全县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植被破坏严重,需治理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大。少数一些地方还存在乱占林地的现象,特别是林改后,经营主体分散、数量剧增、规模缩小,管护难度加大,植被受到破坏,土地涵养水源效果差,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减少。
(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富源县南北降水不均,北部(上半县)年平均降水900毫米左右,南部(下半县)年平均降水1300毫米左右,从时间上讲,富源全年降水集中在6至10月份,在这段时间内的降水又集中在主汛期7至8月份,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降雨量因地域和时空分布不均致使供需矛盾突出。
(六)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体制机制不活。一是水资源的整合不好,上下游之间,乡镇之间在水污染治理、相互协调上缺乏长效机制,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二是水源区的规划保护措施滞后,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机制不全,建、管、养、用脱节。
(七)群众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突出。部分干部群众对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麻痹,盲目乐观,法律意识、水忧患意识和商品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广大农村虽然建设了许多人饮工程,解决了部分群众“吃水难”问题,但因为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很多人仍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而缺乏爱水、护水、养水和节约用水意识,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水资源被浪费。
二、如何做好我县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是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的同时,采取增加财政投入、鼓励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二是继续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水利建设项目规划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为下步建设水源工程奠定基础。三是搞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大力开展以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沟、小泵站为主的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二)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科学排污。切实推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力度,逐步健全水资源监督管理机制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科学有效的配置水资源。逐步探索对矿山企业实行资源消耗和排污总量控制考核标准,对不达标的企业一律限期整改,取缔水源地周边排污,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建立国土、建设、煤炭、经济、水务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
(三)加大植被保护管理力度,确保水源区生态良好。林业、环保、水务等部门要与水资源的整体保护结合起来加强合作,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水源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在水源保护区内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止供水水源水量衰减。同时,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落实矿山采区绿化负责制,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加大对水源工程的保护力度,推进管理机制创新。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水务所软件和硬件建设,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县小(一)型水库在完成“定性质、定编制、定补助、定供水价格”四定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小(一)型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清理水库固定资产和管理人员。小(二)型水库按照“四有”目标要求做到有管理房、有管理人员、有管理经费、有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的正常发挥。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明晰工程所有权,转换运行机制,采用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方式落实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互助合作、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搞活使用权和经营权,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五)对集镇供水水源划定保护区,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一是环保和水务部门将对34个集镇供水水源点划定保护区,并设立饮用水保护区标志,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责职能对水源点进行监督管理与保护。二是除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点)外的已建其他水源工程(水库、塘坝)和规划拟新建的水源工程(水库、塘坝)的径流区禁止新建与水源工程建设无关的项目。三是已取用的农村供水工程取水水源的保护范围由乡镇划分,按“一事一议”原则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进行监督管理与保护。
(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确保严格执法。提高水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规范执法程序,努力打造一支让群众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执法队伍。在执法过程中,采取集中整治和重点查处相结合的方式,以点带面,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执法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确保水利设施、防洪设施安全,确保水资源不受污染,有效保护水资源。
(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节约用水是在确保合理用水,不降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无效损耗为目的,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的行为。针对富源县的实际情况,一是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做固定标志牌等形式大力宣传,教育群众树立节水意识和水患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则节约用水。二是宣传使用节水器具,改变落后用水习惯。提倡使用符合国家节水技术标准的卫生洁具,如水龙头、水桶和其他卫生洁具,从点滴节约用水。改变过去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不良习惯,逐步实现人水和谐和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对水资源的量和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加大水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应该做好水资源保护,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就需要对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加予研究和分析,合理规划,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曹永凯,曹世掀,李延辉等,山东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综合研究[J],Vol.13,No.4,2002.12:39~4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相比有着很多突出的优势,其分布广泛、水质可靠稳定、具有多样性的赋存状态。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易发生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问题,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平衡,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组成一个完整的水文系统,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与下游水、上游水和地表水资源的统筹规划,造成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质恶化,自然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另外,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近郊井群越来越密集,农业和工业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出水量锐减,存在着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资源污染等问题。2、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当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尖锐,现代化城市和工农业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环境不协调,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超出当地地下水承受能力,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系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主要是受到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只是局部性的,没有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宏观经济调控有效联系起来[1],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并且对于地下水资源系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3、缺少健全的政策支持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分散型模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使得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健全的政策支持,很多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地下水资源布局不合理、水体污染、用水浪费等现象。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不花钱,很多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节水措施,特别是工农业用水量逐年上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策略1、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地方政府应加大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评价和勘查力度,全面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结合当地实际用水情况,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确保开采井布置和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相适应。并且,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注意涵养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地下水,实现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例如,我国塔里木河流域,积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责权统一、层次管理清晰、事权划分明确、隶属关系清楚的原则,建立了高效、统一、权威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新体制。同时,在有条件的农业区,采用井灌和渠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减少地表水的浪费,同时减轻由于地表水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2、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是有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应符合经济规律,由于供水也有成本,因此应改变当前这种低偿供水甚至无偿供水的局面。按照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展人工补给地下水[2],妥善处理污水,将地下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合理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缓解我国当前水资源紧缺的问题。3、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污染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水农业,实行计划供水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确保农业粮食总产量。对城市和工业用水设定用水限额,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结合各个区域不同的人力、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全局流域,根据地下水资源特点,合理规划设计,减少地下水污染。4、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恶化原因;保护策略
1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世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由于发展经济导致的水污染以及其它水资源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因而,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就成了一个焦点话题。水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化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国水资源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没有其他的办法,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实际因素,我国本身就存在人均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也在逐年增加,种种因素导致了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水旱灾害问题,尤其是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有水涝灾害以及旱灾,由于我国存在地域性差异,每年都会出现水涝威胁。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缺水总量很大,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争采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以及挤占生态水等现象,并且存在加剧的趋势。我国的水体污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我国的水资源有着重大的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都会有360亿t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也就引起了我国的水体污染,导致无法饮用,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可知,我国很大比例的水资源属于劣五类,并且很多的淡水湖泊以及城市湖泊的水资源都存在中度污染。
2 我国水资源恶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水资源恶化,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制,三是没有合理的利用机制。对于水资源的认识,主要在相关的水利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没有足够地认识,缺乏生态观念,仅仅是兴建单纯的水利工程,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绿洲面积不断缩减。近年来,随着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我国水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因此,采取合理的措施治理,已迫在眉睫。
对于我国的制度管理,尚需要完善,没有健全的法制,水资源的保护就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虽然我国当前存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但是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法律滥用现象,缺乏合理的管理,导致我国水资源保护落不到实处。而且,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没有指定切实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水资源利用带来的后果,对于存在的利与弊,没有做出完善的处理,导致我国的水资源在利用以后,出现水资源被破坏的不良后果。所以,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立法,通过法律有力地保护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是粗放式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期,一般都是片面地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更为长久的生态价值,违背了生态规律,不利于我国的水资源保护。
3 水资源保护的相关创新策略分析
3.1 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合理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开发资源、增长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社会的协调与持续性为总的指导思想,同时应注意确保生态系统用水。
3.2 完善水资源保护体制
完善水资源保护体制是遏制水资源恶化的重要手段。为了遏制水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水资源保护体制,对排污量超标的企业加大经济和行政处罚力度,强制新建企业配备污染物处理设施,建立水的消费和可持续利用的新机制。同时,要培养节约用水的理念,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3 不断通过合理的市场政策管理水资源
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对价格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逐渐形成节水和水价相互协调平衡的机制,起到很好的约束效果。
3.4 积极地发展开源节流以及净化技术
这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创新,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实际水资源保护中来,减少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利用,构建节约型社会。
3.5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为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受污染,将相应制定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出台饮用水源地管理办法,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源地不受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 总结
只有各部门不断努力,加强立法以及技术创新,同时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速度,创新各种水资源保护策略,才会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4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安徽淮北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淮北市是以煤炭、电力为主,轻工、建材、纺织、酿酒等行业协调发展的能源工业城市,但也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能源基地和新型的工业城市。随着淮北市的水管体制改革的推进,治水、管水理念的日益深化,水利建筑设施的不断完善,促使淮北市防汛抗灾工作有很大的提高,水资源管理逐步加强,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近年来,坚持从淮北市的实际出发,把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作为基础工作,以水利改革与发展为动力,围绕水利建设和管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为淮北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淮北市在200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2006年11月又被水利部确定为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用水、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都已成为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热点问题[1]。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淮北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2]。
1淮北市水资源概况
淮北市土地面积2 741 km2,总人口212万。据近几年资料统计,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44.3 mm,水资源总量8.341亿m3,可开发利用量4.08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98 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世界人均水平的1/24。淮北市地表水资源较为贫乏,尤其是市区闸河、龙岱河、肖濉新河季节性河流,非汛期及偏旱、干旱年份基本干枯见底。市南部濉溪县境内,南沱河、浍河来水面积较大,地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境内下游建有徐楼、四铺闸,兴利库容2 000万m3。
2淮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2.1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具有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和减少水质污染的双重意义,按照淮北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工农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加强对城镇生活用水的管理,降低输水管网漏失率,采取多种措施改变目前城市公共用水浪费现象,对高耗水产业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规范,遏制其盲目发展。同时,加强对企业自备水源的管理,计量到井、责任到人。淮北市被列为全国节水试点城市,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在保证农业灌溉总用水量略有增长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使农业灌溉有效利用水系数提高到0.55~0.65,保证粮食安全,搞好新农村建设。同时,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75%,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至60~50 m3以下。本着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当地水后外调水、节水和中水回用并举的原则,对工程配套、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求得最大的综合效益[3]。
2.2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水资源地区分布
目前淮北市的工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工业中心已经向东、南部转移,已在临涣镇建设了新型工业园区,要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工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中水利用的研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严格限制科技含量低、耗水耗能大、污染重的工业企业污水排放量,大力发展现代水工业,实现水的产、供、销、回收与再生一体化。农业方面,要调整农作物的布局,多种植耐旱作物,如棉花、大豆、花生等,还山育林,扩大井灌区范围,减少河灌输水损失,多种果树,节约水资源,增加经济收益。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用水需要,淮北市正在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规划、淮水北调工程规划,以提高水资源的供水保证率。
2.3加强水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经济建设
淮北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任务艰巨,目前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上游及当地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应着重抓好以下4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4];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三是要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原则,足额征收排污费,以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5];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对化工、印染、酿造等重点水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2.4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改革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对全市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城乡统一管理的体制,其目标体系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并逐步建立3个补偿机制,即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6]。同时,利用补偿机制逐步建立3个恢(下转第310页)
(上接第308页)
复机制,即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水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对全市城乡一切水事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处理回用等诸多方面。
2.5健全配套法规政策,强化水权管理
建立健全水行政法规体系是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完善以《水法》为主体的水法规体系建设,同时根据新颁布实施的《水法》《安徽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已有的法律规章,加强依法行政,规范各项涉水的开发利用活动,针对水资源管理规程和标准薄弱的现状,制订规范供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保护以及管理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淮北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刘琳琳,何俊仕,侯宇.新建城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45-149.
[2] 牛军安,袁明菊.淮北市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水利,2010(11):40-41.
[3] 李瑞,王禹.淮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14-16.
[4] 张梓,王瑞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水资源管理体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89-90.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5
关键词:保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将不断提高,保定市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以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开发和保护为抓手,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水资源现状
1.1 水利工程现状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的中西部,全市总面积为22112km2,其中山区面积10968km2,占49.6%;平原面积11144km2,占50.4%。全市各类水库94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2亿m3,控制面积10687km2;万亩以上灌区21处,控制有效灌溉面积218万亩;已建大中型闸涵86处,农用机井保有量12.5万眼,排灌两用扬水机站、水轮泵站407处,扬水流量310m3/s;全市有主要行洪河道5条,河道总长202 km,堤防总长 415km,一般行洪河道9条,河道总长236 km,堤防总长393 km;山区小水电站36座。
1.2 水资源现状
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566.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7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6.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22.23亿m3,入境水量6.32亿m3。近8年来保定市降水量属偏枯时段,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以及入境水量随降水的减小也相应减小。与此同时,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由2001的16.86m增加到2008年的22.18m,下降速率为0.67m/a。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根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显示,一方面我市整体属“缺水状态”。目前我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82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另一方面水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其一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保定市区、 顺平、清苑、徐水局部围绕满城形成了一个地下水降落大漏斗群,该漏斗群、高蠡清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和华北平原大漏斗连成一片,形成世界最大的复合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群;其二水质恶化。经过对市区一百多眼自备井进行集中水质化验,结果显示,市区60米上的水质已不能饮用,60米以下自备井没有发现一、二类水。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总体结论
通过对保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
(1)我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
(2)我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多年来一直是超采利用,地下水位大面积逐年下降。
(3)地表水利用,从数据上还有一定富余。但是能够直接利用的也仅是王快、西大洋两座水库的水。自2000年引西大洋水入市,及向其它地区引水以来,一直是在超极限利用,也就是说是以挤占农业灌溉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为代价的,其保证率很低,风险也较大。
经预测分析,全市2015水平年P=50%时总需水量38.22亿m3,P=75%时总需水量43.24亿m3;其中市区P=50%时总需水量3.18亿m3,P=75%时总需水量3.28亿m3。保定市2015水平年P=50%保证率可供水量为32.23亿m3,P=75%保证率可供水量为27.83亿m3。其中市区P=50%保证率可供水量为各频率年可供水量均为2.69亿m3。水资源供需分析的目的是全面揭示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在充分挖掘各县市供水和节水潜力的基础上,按照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保证第三产业和重点工业用水,统筹考虑一般工业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进行水量供需分析。
3、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当、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问题。
(1)地下水尤其是浅层地下水普遍遭到污染,水质不断恶化,局部地区如曲阳、唐县、顺平等地由于农业灌溉用水被城市利用,加大了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使得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频临枯竭。
(2)保定市城区浅层地下水(60米以上)污染严重,而且由于污水灌溉,漕河上游污水、黄花沟污水等长期入渗,形成了杨庄、西北郊、黄花沟沿线三个污水反漏斗区,严重威胁我市一亩泉、市区两个传统的地下水水源地的安全。
(3)由于传统工业如纺织、印染、化工、橡胶、机械、食品等不断向县城及乡镇转移,使得这些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水资源环境急骤恶化,如蠡县、高阳等某些乡镇地下水水质严重恶化,水位下降。
(4)县、乡水资源管理不到位及水价偏低,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
(5)县、乡取水方式,成井工艺、管理不到位,混层开采,相互串通,促使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污染加重。
(6)市区由于近年来大量的自备井关停,使我市几近成为单一的地表水供水城市,降低了城市供水安全程度。
4、措施及对策
4.1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完善取水许可管理。
4.2 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
建立水源地保护监管长效机制,制定政策、制度、技术标准。建立饮用水水源区管理制度,使饮水安全得到切实的保证。加强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全面实施纳污总量控制,重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好河流生命健康。
4.3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创新节水型社会制度,形成长效节水防污机制,将有限的水资源精细节约、规划、分配和保护,不断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强化节水考核管理。促进各行业节水。加大全方位节水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6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which effect the evo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and point out that some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have mainly caused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alyze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point out that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 i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macro-control to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关键词】: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环境变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Key words】:Guangdong province; water resource system; environment change; problem; countermeasure
1 问题的提出――环境与环境变化
环境的定义不是唯一的,相当数量的学者认可的是,环境均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因此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可衍生出对环境内涵和外延的多种解读方式。由于水资源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将水资源置于主体地位探讨环境的解读方式时,广义地,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自然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社会因素;对水资源系统演化产生影响的环境要素中,自然因素主要为以水循环为基础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社会因素主要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下的用水行为特征。
水文气象因子是地球自然要素中的活跃因子,21世纪以来,广东省极端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产生了一定变化,2002年以来全省频繁遭遇连季干旱的特大旱情,2004年发生珠江流域性干旱,2002年~2005年枯水期连年干旱,2007年广东省东江流域甚至发生罕见的冬春连旱,2009年又遭遇枯水年;水资源系统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地表现为近10年来极端水文事件,尤其是枯水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在经济社会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和制度的形成过程中,用水、排水行为的改变,总体上随着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观念的逐步推广、深入人心,将对水资源系统的演化产生正效应,但经济总量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废污水排放量的压力与日俱增,这是对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负效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取决于正、负效应的消长,并与自然环境变化对社会环境变化效应的扰动有关。
2 变化环境下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现状及问题
2.1 广东省水资源量、质及开发利用现状
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开发利用问题。从近10年来广东省水资源量、质及开发利用相关指标的表现来看,环境变化总体而言对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负效应更加明显。广东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继续实现经济规模高速增长、社会和人口规模扩张的同时,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社会用水、排水模式未得到根本扭转,加之极端水文事件趋于频繁,使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用水方式粗放而浪费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的同时,遭遇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扩大化、部分河段水质恶化连年难以缓解的困局。
现今广东省人均水资源量在1700m3用水紧张线以下的地区占全省的48%,河口地区城市广州、珠海、中山、东莞、江门供水频受咸潮危害之苦,废污水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的1/5,监测评价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仅为51%,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1]。
2.2 变化环境下广东省水资源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水循环二元性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水资源系统演化的突出特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水资源效应的基本特征是用水量、排水量迅速增长,及用、排水量的区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程度较高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更大。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的社会环境要素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扰动显著,对径流的形成和流动施加了较大的影响,对水取、用、耗、排的强度可影响自然水循环的特征和演变方向;遇社会要素的调控失当,对水取、用、耗、排方式的不合理使自然水循环的演变方向失准,则水资源系统以向不可持续模式演化为反馈。
总体而言,广东省水资源系统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目前主要体现于极端水文事件的范畴,尚未扩大至径流频率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水资源系统演化却面临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社会环境要素起了主导作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省内部分地区节水工作成效不够、废污水处理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力度有一定欠缺是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表现之一。
3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分析
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因素,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和技术调控效果失准。但是,科技爆炸、信息时代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是人工侧支水循环主导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解决广东省的水资源问题,根本途径仍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宏观调控,在合理的调控精神下实施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3.1 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广东省大部分城市水源结构单一,尚未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为保障供水安全,应积极开发、建设备用水源,以此为基础完善全省各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的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的同时,加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干旱和咸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应急供水量主要依据突发污染事故、干旱年、咸潮影响时间长短和影响供水人口确定。其中,粤北、粤东和粤西片城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主要针对突发污染事故以及特殊干旱年或连续干旱年;中部地区即珠江三角洲片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主要应对突发污染事故和咸潮。根据《广东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省21个地级市规划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共43项,新增应急供水量12亿m3。[2]
3.2 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仅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科学调控,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密切相关的发展理念。应建立省、市、县三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农业、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计量和考核管理;进一步推进东莞等地区节水试点工作,加大节水产品技术推广和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开展海水淡化及开发利用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并着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强调将节水型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重大意义,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尽快取得突破。
3.3 推进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建设
由于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决定的出台和贯彻实施,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面临水资源系统社会环境要素的大规模、深层次变化。“双转移”决定的出台本身已在破解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局,改变省内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发展显著不均衡的现状,但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带来污染转移的隐患,在广东省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欠缺的情况下,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将加大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因此,广东省必须根据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产业大规模转移形势下的特定水生态环境影响,充实水资源保护的政策理论体系,指导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的有效建设,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监督制度,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互相配合,在节水-减污统筹战略指导下将水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4 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储备
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3]为指导,尽快划定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积极推进科学治水和依法管水,促进符合广东省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尽快形成、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建立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工作,推动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开展;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工业和城市生活水价改革,积极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和计量收费。
加快广东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构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要立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系统构建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过程机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4 结论
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有正、负两种效应,并与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而决定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省内部分地区节水工作成效不够、废污水处理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力度有一定欠缺,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失准,造成了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宏观调控,重点是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储备。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9.
[2] 广东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R].广州: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