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录院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补录院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补录院校

补录院校范文1

[关键词] 基础课部 定位 转变 思路

在湖北省51所高职院校中,除武汉职院、武汉交通职院等少数几所院校外,大都独立设置有基础课部。相较其他系部而言,基础课部在学院中地位特殊,既无学生,又无专业,表面看似乎无用武之地,随时有被边缘化的可能。以湖北水利水电职院为例,基础课部存在如下困难:

1.教师结构的失调。多数高职院校是从原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来,公共基础课教师数量多,且职称高、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不太适应高职快速发展的形势,给系部带来了传统的人员负担。

2.课程调整的尴尬。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之中,理论课时的压缩、调整首当其冲,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大大缩减,有的甚至砍掉,基础课老师诚惶诚恐,担心沦落到无课可上的尴尬境地。

3.被边缘化的危机。既无专业,又无学生,基础课部在全院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容易被忽视或被轻视,陷入边缘化的危机。

4.经费预算的无奈。根据近年来经费预算情况,学院不直接向基础课部划拨经费,资金来源是并不稳固的由各系部划拨的课时劳务费收入,属三级分配制度。支出大于收入,基础课部经费预算先天不足。

5.素质教育的困惑。基础课部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缺少动力,主要原因是缺少基本费用作保证。如社团活动、数学建模、英语竞赛、人文讲座、体质测试、运动会等经费无着落。

6.体育场馆的不足。由于学院尚无室内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招标购置未及时到位,影响了体育课的选项及教学工作。

7.选修课的出路。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另一方面,开设起来确有困难,任课教师普遍感到选修课出路不畅。由于晚上上课,交通不便,导致本年度学院汤逊湖校区选修课流产。

面对困难,是安于现状、消极无为,还是积极进取、化被动为主动,这无疑是摆在各高职院校基础课部领导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探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化不利为有利,以提升基础课部在学院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基础课部承担着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与各专业联系广泛,与学生接触广泛。从广义上讲,全院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学生,所有的专业都是我们的专业。由此明确定位,形成新思路:基础课部应在教研室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上下功夫,使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改革服务于学院专业建设的大局,并发挥基础课教师的专长,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基于此,基础课部应逐渐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单纯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向服务全院专业建设大局转变。创建一流的示范职院,专业建设是核心,各门基础课的教学都应围绕专业建设这一核心,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来进行,在保证“必须、够用、适用为度”的原则下,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每堂有效”的教学目的;以教研室建设为基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从课程的内容取舍上找突破口,打破传统的理论体系式课程教学模式,使之适应专业建设需要;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新思路,真正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服务。

二是由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向服务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转变。以教学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培养是重中之重,基础课教学力求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基础课部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需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书育人,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技能、知识竞赛活动提供咨询、辅导,储备基本的素质潜能。具体而言,基础课部将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人文选修课开设,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崭露头角,大有作为。

补录院校范文2

1、没有访客

通常销售情况不好直接原因是SEO做得不好,你可以低价销售诱人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进店访问,因为如果没人访问网站,就不可能达成交易。

在优化搜索引擎之前,先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思考,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搜索什么?什么样的社交帖子对你来说有吸引力?付费广告也可以带来访客,特别是利基产品,不过不要长期依赖这种方法,注重SEO优化才是最重要的。

2、转化率不佳

如果消费者只浏览网站但就是不购买产品的话,可能有一些原因在里面。如果要获取消费者行为相关信息,你可以利用Google Analytics,这一免费工具可以让你知道消费者在网站内花费的时间,消费者点击了什么链接。

如果你发现消费者点进店铺首页没几秒就离开了,那么可能是首页有问题。你可以试着改变下设计,或是考虑下还有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另外,可以采取更科学的方法,如A/B测试。就是只改变网页上一个元素,再与原网页对比效果如何。

3、购物车废弃率高

解决了转化率问题之后,消费者就会将产品放入购物车内,结账,但如果他们删除了购物车里的产品,离开店铺,这通常是因为结账过程没有好的体验。为了避免购物车废弃率高,最好是使用可靠、知名度高的支付方式或支付商服务,这样消费者在登记信用卡信息时才会放心。

消费者放弃购买还有可能是因为注册过程太冗长,消费者一般没耐心填写深度详细的信息,所以去掉不必要的信息填写步骤,尽量简化注册登录流程。你也可以提供访客结账服务(guest checkout),无需注册就可付款。

最后就是昂贵或不可预见的运费也可能让消费者放弃购买,不要到结算时才显示运费,每个产品页或是整个网站都要显示运输费用。

4、网站花费高,导致产品价格高

人们可能会认为运营电商网站花费很高,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然也要取决于你的业务或是设计要求。但是,对那些小型零售商店来说,你其实不必花费太多。像WordPress这样的平台提供给了一些实惠的解决方案,还有WooCommerce插件,这些都能做出令人印象深的网站,而且容易使用,费用也不高。即便是新手,你也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不断修改网站,实时更新店铺。

5、信任度不高

补录院校范文3

在大学校园中,校园道路是人们在校园中行进的载体是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校园中不但是疏导交通的通道、构成校园的骨架,而且为在校园中行进的师生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合理的交通规划、人流车流组织、道路设计便于师生们在校园内的活动,给广大 挥更好的作用.

二、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地理概况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已有建筑面积近33万平方米,拥有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教室、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会议中心、影剧院、活动室和多功能餐厅等先进的教学、科研及生活设施,现共有1万2千多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在松江校区学习生活.校区中心有100余亩的湖泊――镜月湖和图文信息中心大楼标志性建筑,周围环绕有教学区、实验区、学院区和运动生活区四大区域.

三、民意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东华大学校园道路情况,我们综合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民意调查问卷,并且抽查了1000份左右进行调研.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可知以下一些信息:

A.校园布局不合理B.人车混行问题

C.缺乏交通安全意识D.校园风景被破坏以及衍生问题的问题

四、校园道路的合理规划

1.校园道路的不合理

东华大学校园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①校园内的基础设施仅能提供教师、学生日常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场地多处处于荒芜状,既不能通行其中更无功能应用.

②校园道路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导致交通不便、高峰时人群拥堵、草地被践踏等情况出现.

③目前校园教学区道路过于狭小.

2.校园道路的完善规划

改建方案如下:

①东华大学校园环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考虑在弯曲的道路边建设数条笔直的小路供行人和自行车出行.

②第二教学楼与宿舍区之间的绿地闲置,且阻碍交通,可以沿2号桥道路轨迹,在该绿地内建设4米左右人车分行道路,达到方便出行,以及分流的作用.

③在图书馆和一食堂之间建设一条2米左右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

④在校园区与宿舍区之间加建一座桥,位于一号桥和二号桥之间.

⑤对能拓宽的道路适当进行拓宽处理.

⑥进行校园交通安全及规范意识宣传.

五、人车分流形式及模型讨论

校园道路的设计主要就是人行道和车行道,人车分流系统成为校园中心区规划设计所主要采用的交通模式.回顾早期的校园规划,由于对车行交通的考虑不够完善,目前校园内人车混行、人行空间被车行占用的问题严重.因而我们应把人车分流作为校园中心区主要采用的交通组织方式,充分满足人行和车行的不同需要.

放大60倍后可以得出,大约拥堵2.7分钟后道路可以以正常的状态通行.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走慢就大约造成了0.2分钟左右的滞后,而实际中,同学们三五成群并排行走,影响会更大.

模型三:优化改进(道路拓宽)

可以看出,先前的道路中,由于道路宽度dB0

此时约束方程70a1+80b1≤600+70

t′2= max【80・52/a1・120,220・8/b1・500】

解出t′2=4.333333 s.

放大60倍后可以得出,大约拥堵4.3分钟后道路可以以正常的状态通行,

比原来的5分钟可以节省0.7分钟,还是比较划算的.

以上的讨论只选择了交通最拥堵的时段和道路,其他时段和地区也可以做类似的讨论.

模型的缺点:以矩形单位建立的块状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完全反应实际通行的情况.不过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概的一个趋势以便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GB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补录院校范文4

关键词: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西部;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0096-05

Abstract: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resources is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its benign development.This paper did a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1)According to contribution degree analysis in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to get five variables: school sports material resources, school sports human resources, school sports financial resources, school sports national resources, school sports policy resources. 2)Appraisal of different groups (sports teachers and students)to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exists difference (T=1.786,P

收稿日期:2012-09-2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城乡统筹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DLA090304)。

作者简介:梁建平(1958- ),男,山东无棣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

作者单位:1.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2.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4;3.贵阳中医学院体育部,贵州 贵阳 550002

1.Physical Culture School,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2.Sport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Jiangsu;3.Dept.of PE.,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550002,Guizhou,China

difference (F=7.406,P

Key words:sports resources;priority development;the west;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1 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资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条件,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锻炼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要素的组合[1],是实施一切体育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资源的聚取能力与功能发挥机制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正视和解决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匮乏的现实,优先发展体育教育资源,对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体育资源优先发展为研究视角,研究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定位,验证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重要性,探索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新模式,提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路径选择,为西部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积极的理论实践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相关领导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重庆市、四川省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发放问卷800份,有效率为94.63%,其中学校体育教师394名,学生363名。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查阅相关资源、学校资源文献资料编写访谈提纲,以半结构访谈方式对部分教育学、体育学专家进行访谈,获取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研究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完成《城乡统筹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调查问卷》的初次问卷结构设计。根据心理学编制问卷相关标准,对问卷进行题项筛选、信效度检验,均达到统计学要求,得到正式的《城乡统筹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基本信息调查、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先发展、学校体育物力资源优先发展、学校体育财力资源优先发展、学校体育政策资源优先发展及学校体育民族资源优先发展六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作答,其中问卷共发放800份,有效率为94.63%,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105~0.301之间,从而完成施测,建立有效数据库。

2.2.2 专家访谈法

充分利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城乡统筹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重点课题开题论证、中期研讨等学术会议,与教育学、体育学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讨论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概念界定、理念确定、研究工具研制、调查区域、对象选择实测及模式路径选择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部署,并获取了诸多有权威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基本内涵

3.1.1 体育资源概念界定

体育资源是一个组合概念,其中体育是指以发展人体自然属性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资源则是指人类生存发展与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要素[2]。故体育资源就是指发展人体属性而进行身体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学校体育资源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能源”保障,提供教育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发展现状和水平,主要对以下学校体育资源进行研究:

第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主要是指学校体育教学系统内具有教学、训练、管理、科研、教育等能力的人口总和,同时也包括体育教育的受益主体——学生,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力。

第二,学校体育物力资源,作为资源中的有形硬件,指影响体育教学进行的各种硬件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场地、器材设施。

第三,学校体育财力资源,作为学校体育赖以发展的经济保障,其经费投入与分配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和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绩效水平。

第四,学校体育政策资源,作为资源中的隐形资源,对学校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不仅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指明方向,而且对于资源配置、体育教育工作开展都具有指导功能。

第五,学校体育民族资源,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中较突出的优势资源,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传承功能,都可将体育文化、精神及技能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极大地渲染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文化性。

3.1.2 优先发展理念确定

“优先”一词确切说是时间上的定位,是与全局中其他非优先事物相比较而言的,指在长远的多种社会事物不能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占先[3]。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并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正响应了国家的“教育优先发展”号召,特别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体育资源匮乏,使得西部地区教育大大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将体育资源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资源的倾斜战略将极大改变传统学校体育发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历史欠账。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是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3.1.3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科学内涵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打破传统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将学校体育资源放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点而优先发展。体育资源是学校体育正常运行的条件和保证,只有满足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需求,才能解决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发展落后的局面。体育资源优先发展不仅是解决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瓶颈的关键,而且是转变西部地区发展观的关键,是实现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解决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是证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试金石。

3.2 优先发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相关分析

3.2.1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各维度贡献程度分析

进一步对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各维度因素的作用性程度加以认识,以便更好地反映各维度在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贡献大小。本研究选取部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实证对象,对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进行评价。以体育资源为因变量,其他5个自变量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学校体育财力资源、学校体育政策资源及学校体育民族资源,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见表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5个变量重要程度依次是: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财力资源、学校体育民族资源、学校体育政策资源。

在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中,统计量F=16.011,P=0.000

3.2.2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认知差异分析

3.2.2.1 不同群体(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认知差异分析

由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群体(体育教师与学生)对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认知存在差异(T=1.786,P

学生这两个不同群体所处立场和角度不同,因此两大群体对学校体育资源优先发展产生不同的认知水平。

3.2.2.2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认知差异分析

本研究以不同职称教师为自变量,以各维度与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从整体上看,不同职称体育教师在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3.3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模式

3.3.1 资源配置——实现功能转换

按照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特点,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转变以往资源“输血型”配置,利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内发力进行资源“产血型”优先发展。首先在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方面,通过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内涵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及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等途径优化人力质量水平。其次在学校体育财力、物力资源方面,集思广益、集社会之力、不断拓宽筹资视野,创新体育教学用具,为西部地区农村体育中小学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据相关统计得知: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民族体育项目有500余项,占我国民族体育项目总数的70%[4]。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富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能力。

3.3.2 人力资源——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需要需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5]。国家的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为我国农村基层教育事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农村师资力量严重微弱的现象,有助于促进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政策调节,引导更多的优秀体育专业毕业生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服务。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不仅壮大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队伍建设,而且也提高了农村体育教师师资队伍质量水平,为优先发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人力资源注入新鲜血液。

3.3.3 教育资源——服务当地社会体育文化

农村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细胞,是我国教育领域内独立有序的能够进行自我调控的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单位体系。农村学校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引领和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如今,曾以农村学校存在形式深埋于中国乡野的文化细胞,正逐渐被撤并、抽离甚至是掏空。特别是先天羸弱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并、抽离及掏空问题,引发了“文化盲区”的出现,更不用谈学校体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犹如体育教育的“根”,“根”都没有了,谈何“芽”的发展?“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学校教育环境的存在,才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空间。所以优先发展学校体育资源首先要坚守住农村学校教育这道脆弱的堡垒,有了坚守才有发展的机会,为当地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服务。

3.3.4 课程资源——分地建设、特色实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中指出体育课程要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及综合性特性。在这个课程性质范围下,不断追求教育个性化,实行国家、地方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在这种政策环境背景下,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优势性,体现体育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重新配置的内发力,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4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路径

4.1 硬性资源——注重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为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学校体育硬性资源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保障,其完善和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效果。学校体育硬件资源建设要注重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社会文化特征,采用“”方针,逐步改

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落后的局面。依托国家对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外推力和体育资源配置的内发力优先发展学校硬性资源。通过创新体育教学用具、国家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等措施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添置体育设施和场地,使其不断满足体育教育基础要求,从而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4.2 软性资源——围绕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条件,为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软性资源和硬性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学校体育软性资源要围绕优先发展条件,根据当地人文环境特色,通过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内涵认知水平、培养中小学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及利用学校的教育环境优势,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等方面发展优先发展学校体育资源。突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先发展的民族文化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学校体育软性资源优先发展,更符合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资源开发,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系统保障,有利于学校体育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窦丹.重庆市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2:1-5.

[2]李伟峰,许惠玲,朱家勇.普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共享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1):11-12.

[3]张世威.渝东南地区城乡中小学体育统筹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72-75.

[4]鲁娜娜.系统论视角下学校体育的生存困境及发展路径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58-60.

[5]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2007-05-09.

[6]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1-135.

[7]董德龙,吴鸿春,马昊.我国体育从业人员人文素质调查及结构性差异分析[J].体育科学,2007,27(1):51-54.

[8]陈慧臻.新课程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整合[J].山东体育科技,2011,(5):69-72.

补录院校范文5

关键词:依靠群众;破除官本位观念;选精官;适度削减副职;减员增效。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历史反复地证明着这么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是改革思想的“孵化室”、改革力量的“动力场”、改革成效的“检验剂”。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改革,就是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注定要失败。从一次次成功的社会制度变迁、一次次成功的朝代更替、一次次成功的改革政策落地,人民群众无疑是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干部制度改革作为整体改革蓝图的一部分,必须也必将依靠群众的力量。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一份子,源于人民群众。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好干部,群众心里有杆秤。干部制度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也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要更加注重群众基础、群众观点、群众口碑,因此,要设计出让群众积极参与的干部制度体系,畅通群众献计献策主渠道,整合运用群众智慧力量,“集小智为大智”,增进干部制度改革的“源动力”。

激发人民群众主动性,增进干部制度改革“推动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眼睛要向下看,从根基上寻求对策、获取力量,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干部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还是为了群众,如果群众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主动建议、主动监督,那么改革的步伐和速度就会迈得更快更实。因此,要设计出让群众主动发挥作用的干部制度体系,使群众喊起号子、甩开膀子,敦促干部迈开步子,增进干部制度改革的“推动力”。

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官本位观念和官本位现象是影响治理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官本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员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36年后,我国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进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现代核心政治价值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有权就有一切”的官本主义流毒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在一些领域和地方官本位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观念”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可谓切中要害。一方面,我们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公民意识,破除权力崇拜,牢固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和维护公民权利,在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同时,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和逐步消失,再加上社会老龄化问题,工作在第一线的人员所面临的任务会越来越多,负担会越来越重。而与之不适应的是我们的干部人数太多,应该尽早改革。同志曾讲到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我们感觉干部制度改革应走“精官削副,减员增效”之路:

1、选精官。所说的选精官就是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把真正德才兼备、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干部挑选出来。官不在多,关键是精。具体说来就是:没有劣迹;群众信任;考核优秀。换句话说,精官不仅仅是“人精”、他(她)必须是、也应该是好人。有句名言说的好:好人未必就能做好官,但是好官首先必须是好人。信哉斯言。做官和做人尽管是两个层面,但又有其因果的关系。我们无法想像,一个人如果连“人”都没有做好,做了官会是好官?“越坏越能当官”的传说和“带病”提拔的偶有事例应该彻底杜绝。

2、适度削减副职。在现阶段,各级领导班子里的副职太多。以大学为例:一个学校,有十几个副校长是很平常的事;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里的领导班子中,除了安排一名正职,大多还安排了四名副职。其实,机关、企业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在各级领导班子里的副职数里,去掉一半都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

现任的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加上国务委员才十人。一所大学,安排十几个副校长,有必要吗,难道一所大学的事务竟比国务院还多?一所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里的领导班子,安排了五个职数:有院长一名;书记(兼副院长)一名;副院长三名,其中一名副院长(兼副书记)。这里,一名副院长分工负责教学;一名副院长分工负责科研,副书记分工负责学生工作。这样的职数安排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同时也是一种人才和资源的浪费。试想:负责教学的副院长不能同时负责科研吗?再说了,一个以教学为主的二级学院里,又有多少科研任务?副书记分工负责学生工作,书记难道就不管吗? 我们认为,象这样的二级学院安排三个职数就够了,即:院长一名;书记一名;副院长一名。退下来的充实到教学一线,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

当干部有待遇,更有隐形福利,“双肩挑”的还减免工作量;这就让本来为数并不太多的一线人员累够戗。时间久了,大家能没意见吗。列宁说机关队伍“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意蕴深刻。苏共在20万人时建立了政权,在200万人时打赢了卫国战争,在2000万人时却失去了政权,教训如在耳畔。

3、走“精官削副,减员增效”之路,现阶段干部队伍更应该减员增效。这里关键是顶层设计,形成制度。据统计中国的干部最多,中国的管理成本最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领导决策,形成制度。谁都愿意当干部,谁都不愿意下来,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形成制度、成为规定,这样就减少了些许阻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干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作者简介

补录院校范文6

一、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现状

广西高校从2012年开始推动绩效工资改革,从2013年1月起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各高校基本上形成了本校的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的绩效考核办法。据对广西8所本科院校和10所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2013年10月,以上18所学校80%的院校仅兑现了绩效工资基础性奖励,奖励性绩效工资未能真正兑现,仍采取平时按月预发、年底结算的方法过渡,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实施绩效工资。广西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困难重重,裹足不前,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效果并未显现,某些高校反而出现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的现象。

二、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激励不足原因分析

(一)对绩效工资理解偏差,改革受阻

由于工资的刚性,历次的工资改革都是涨工资,例如之前的公务员阳光工资改革,薪酬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职工普遍会想当然地认为“绩效工资就是要涨工资了”,加上近几年来物价的飞快上涨,教职工对涨工资了抱着极大的期望,这是对绩效工资改革的理解偏差和误解。从广西目前的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来看,在职人员实施绩效工资后不太可能涨工资,反而由于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致使职称较低人员和新进人员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这是绩效工资改革受阻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财政支持不够,改革欠吸引力

广西绩效工资改革实行绩效工资总量控制,经上级部门核定后当年原则上不作调整,严禁超出总量发放津补贴。广西近3年来一直按2011年各院校津补贴的实际发放水平进行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没有建立增长机制。按照广西当前的政策,对于数津补贴实际发放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地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2012年广西全区工资水平控制线为人均3.4万元/年)的绝大多数的高校来说,改革得不到财政的资金支持,绩效工资改革中需要的所有资金由各高校自筹,各高校均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于绩效工资改革后基础性奖励强制统一标准,且较之改革前的生活性补贴有了大幅度增长,增长的部分财政不予以承担,导致各高校自主分配的部分减少,各高校用于课酬、行政坐班费、科研等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发放标准降低,大大挫伤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想再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绩优者和突出贡献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广西财政上的支持不给力致使各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没有得到增加,改革吸引力自然不够。

(三)编制严重不足,改革推进困难

广西高校普遍存在编制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紧缺问题,其中高职院校尤为严重。目前广西高校的编制数普遍是在2008、2009年按当时的办学规模进行核定的,近5年以来没有重新核编,广西高校在近5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有的编制数已严重不足,编制瓶颈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为了维持学校的发展,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引进了大量的聘用人员,个别高职院校编制外人员甚至是编制内人员的2倍之多,由于巨大的资金负担,各高校普遍对编制内和编制外两类人员实行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编制外人员工资水平远远低于编制内人员的工资水平。这既不利于同工同酬的统一管理,产生不公平和内部矛盾,也为绩效工资改革埋下了隐患。其次,编制的不足进而影响到岗位设置各层级岗位职数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量获得职称晋升的教职工无法兑现所获职称对应的岗位等级工资,这类人员的收入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将受大很大的影响,教职工对此意见特别大。最后,编制的不足,导致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未能完成实现,进而影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推进。岗位设置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大量编制外人员的存在,致使“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无法真正实现。绩效工资改革也仅限于编制内人员,对于编制外人员仍然无法做到一视同仁,要实现从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仍然是任重道远,绩效工资改革也就困难重重。

(四)绩效考核难度大,教职工抵触

根据改革的要求,绩效工资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和贡献,如何正确客观地衡量出高校教职工的业绩和贡献变得尤为重要,这有赖于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岗位类别多、岗位差异大,再加上很多工作难以量化和考核,目前广西各高校普遍感觉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度难度大,教职工对考核办法的认同度不高,抵触情绪较大。一是绩效考核指标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容易量化的考核指标,而忽略对成果质量、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付出等难以量化工作的考核,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教师的行为,容易出现功利主义。二是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时,普遍对教职工所需完成的基础工作量标准设置较低,很容易完成,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不佳。三是同类岗位所处部门不一,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差异大,难以统一管理,容易引发不公平感。

三、提升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激励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澄清误解,正确认识绩效工资改革

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建立在岗位设置聘用管理基础上的一项全新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绩定薪,奖优罚劣,打破大锅饭格局,构建更具激励力的薪酬管理体系。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大类,兼顾了保障性和激励性双重因素。广西基础性绩效工资占全区控制线50%的比重,能很好地保障最低收入水平,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活的部分,体现各高校的自主分配权,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科学适用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更好地发挥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力。在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针对教职工对政策的理解偏差和误解,应加强沟通和答疑,认真澄清和正确引导,在制定奖励性 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做好充分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广泛征求意见,让广大教职工充分理解和参与,争取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只有这样绩效工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和成功。

(二)增加投入,科学管理绩效工资总量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切实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广西第一、第二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使得改革后的收入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广西财政应加入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资金投入,至少应承担基础性奖励部分,使得教职工的收入切实得到提高,缓解目前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增强改革的吸引力,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广西应建立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的增长机制,绩效工资总量应按一定幅度逐年增长,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年度内追加制度,以较好地满足广西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最后,对于高校服务社会方面的收入不应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有利于更好地鼓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绩效工资金总量的控制和管理。

(三)抓住症结,加快增编核编步伐

绩效工资改革离不开合理的机构编制设置、科学的岗位设置聘用管理等改革措施的支撑,广西高校普遍存在的编制问题是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最大障碍。政府应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广西高校编制严重不足问题。一是应根据各高校的发展状况逐年增加一定数量的编制名额,以解决广西各高校的燃眉之急。二是建立机构编制重新核定的常态机制,每3年重新核定一次编制数,更好地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积极探索编制管理改革,借鉴外省的编制管理经验,例如湖北省的动态核编管理等。

(四)围绕激励,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也是绩效工资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构建高校绩效考核体系时,应紧紧围绕激励做文章,以增强激励力为目的,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既要研究高校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又要研究教职工的复杂需求,在此基础上提炼考核指标和制定考核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一种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效价的大小”,即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容易程度和达成目标后获得的收益对个人的价值判断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激励理论,首先在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设计中,要考虑教职工更关注什么,奖金、晋升、荣誉、培训学习机会等,什么样收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其次,在设定各岗位最低工作量时应遵循“跳一跳原则”,即设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内容不是轻易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职工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而且这个努力程度是能被广泛接受的,这样才更具有激励效果。

四、结语

目前,广西高校正在逐项开展各项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绩效工资改革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仍有推行的必要性。在绩效工资改革有关政策支持、配套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沟通和宣传,努力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进来,克服困难,使绩效工资改革顺利有效地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何旭曙.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践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7)

[2]迟艳琴,郭景婷.管理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