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书记讲课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书记讲课材料范文1
现在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主要包括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两种,其中对于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更加普遍。在保护彩绘类文物通常所使用的材料为PrimalAC33、B72、有机硅等,它们具有颜色变化小、粘结性好、耐老化等特点。但是PrimalAC33的Tg仅为14℃,所以在常温下此材料会因为太软而容易吸灰;同时B72在老化后其可逆性会变差,并且会变得脆、黄。由于上述材料的种种不足,在当今文物保护中对于新材料的研发变得十分重要。而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高分子材料中混合纳米材料,使其既有纳米材料又具有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则现今的文物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将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用于文物保护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相比较宏观大块的材料而言它具有独特的光、热、电、力、光以及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一、同步增强增韧效应
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很大、粒径很小,因此与其它材料具有很强的结合力,在制作复合材料时不仅能提高材料的强度还能够增强材料的韧性。对分散有纳米TiO2的PMMA进行拉伸实验,可知若加入的TiO2为5%,则拉伸强度会增加60%;若加入的TiO2为15%,则拉升强度增加90%。通过实验可知,使用纳米材料能够提高有机质文物的强度,例如年代久远的纺织品、骨角象牙、纸张等,有助于对其进行长期保存。
二、透明及防遮盖特性
纳米材料的粒径都小于100nm,而可见光的波长则为400nm至750nm,因此根据Mie理论可知纳米级材料TiO2相对于可见光而言是透明的特性。所以用纳米材料TiO2所制成的符合材料涂抹是无色、透明的,将其涂在文物的表面可以不改变文物原来的性状。但如果在制备复合材料时纳米材料发生的团聚,那么就可能是材料的实际粒径大于纳米级,降低符合材料的透明性。因此在制备复合材料时必须要保证纳米材料均匀的分散在基体材料之中。
三、抗紫外线和耐老化特性
紫外线对文物具有很大的危害作用,紫外线的照射能够使彩绘文物褪色、变色以及表面的彩绘脱落,能够使的银器变黑,同时使纤维类文物产生光解。而因为一些纳米材料具有抗紫外线的特征,在保护文物免受紫外线损害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ZnO、TiO2等纳米材料,它们本身具有半导体的特性,可以通过吸收或者散射紫外线来减小紫外线的通过率。同时,纳米颗粒的量子尺寸效应使其在吸光时产生“宽化”和“蓝移”现象进而增强了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
四、疏水疏油性
纳米材料的表面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非常容易与周围的气体小分子结合,从而形成一层非常薄的气体膜,这层薄膜阻止了水分子与油分子吸附在材料的表面,因此使得材料呈现出疏水疏油的特性。纳米材料的这种应用在古代的“黑漆古”铜镜就有所应用,研究发现在“黑漆古”铜镜的表面有一层大约10um的表层,该表层含有纳米SnO2微粒,有效的阻止了外部的空气和水分对文物表面的腐蚀。运用纳米材料的双疏性可以对防止酸雨等对室外文物破坏。
五、抗菌防霉性
根据纳米材料的有效成分可以将其分为光催化型、金属离子型、稀土激活光催化复合型等3类,它们都具有抗菌防霉的作用。其中,都属于光催化纳米材料,它们在文物保护中使用的更为频繁,这类材料的作用机制是利用了纳米粒子的光催化作用。纳米半导体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杀菌:一是光生空穴与光生电子直接与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细胞内的相关成分产生反应;另一种方式则是和自由基(等)与脂类、酶类、蛋白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反应,直接作用于生物的细胞结构,或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链式反应后对生物的细胞结构进行破坏。纳米材料的这种性能有利于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丝织物、纸质物等有机物进行保护,极大的保护文物免受防霉杀菌剂以及空气净化剂带来的损坏。
六、呼吸性
材料的呼吸性是指,保护材料在不仅能够阻止外界的液态水进入文物,同时也可以文物让内部的水分通过气体的形式从内部散发,使得文物内外的湿度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石质的文物来说,其自身的毛细孔就可以保证文物与外界进行水分交换。一旦使用了高分子保护材料,由于材料具有防水性,会使得文物内部与外界不能很好的进行水分交换,进而在文物的内部会产生了一个很明显的湿度梯度。如果外界的温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在不同的湿度交界处就会存在显著的收缩膨胀应力,如果文物长期受到外界温度的变化,这种应力差将对文物产生一个非常大的破坏。
如果将纳米颗粒加入到高分子材料中,使得文物内部产生了很多的微小空隙,进而增加了文物透水透气的性能;并且使用纳米材料也不会影响文物本身的毛细空气,可以保证文物能够顺利的与外界进行水分交换。经实验证明,加入了纳米材料的高分子材料其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其本身的憎水水也没有受到影响,所加入的纳米粒子越多材料的通透性就越好。纳米材料的这种性能对于一些石质类、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增加文物的透气性,防止其内的盐分在温湿度环境下溶解结晶,进而产生往复作用力作用在文物的孔壁,使得文物表面剥落。
七、总结
书记讲课材料范文2
一、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区纪委中心组成员由区纪委常委、区监察局局长、副局长组成,组长由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宣教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学习秘书由区纪委办公室指定人员担任。组长是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副组长协助组长负责计划安排的落实,学习专题的审定工作。学习秘书负责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材料的发放、学习记录的整理及其他服务工作。
二、坚持集中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
区纪委中心组每月至少集中学习1次,此外每个成员每周还要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并做好详细的学习笔记。
三、坚持签到和有事请假制度,确保参学率。
每次学习都要由中心组成员本人签到,除参加上级部门召开的会议或接待上级来人之外,中心组成员不得无故缺学。因病、因事或外出无法参加学习者,需向组长或副组长履行请假手续,同时必须利用自学时间,根据所缺学的内容自行补课。区纪委中心组全年学习平均参学率必须保证在90%以上。
四、坚持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制度,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计对性。
中心组每年年初都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部署的学习内容制订年度学习计划,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年度计划必须对学习目的、指导思想、学习专题、参考书目、具体步骤作明确的要求。每月的安排要根据年度计划的内容,结合阶段性的中心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列出思考讨论题,然后付诸实施。
五、坚持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吸引力。
中心组在学习方法上要坚持“三个为主,四个结合”。“三个为主”,即学原著为主、自学为主、掌握基本观点为主;“四个结合”,即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读书与调研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心组在搞好自学和集中学习的基础上,还要采取调研、邀请专家学者讲课和观看电视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书记讲课材料范文3
一、 根据分公司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大力宣传lez同志的先进事迹。
车间通过调度会、班组政治学习和车间及班组宣传报道网络等途径,利用标语横幅、宣传橱窗、报纸、局域网等方式,有重点、有步骤地把lez同志的先进事迹,传达到每个职工,从精神上振奋鼓舞他们,从具体事例上感动他们。
二、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观看《lez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光盘。
9月11日上午,cs车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共26人在车间三楼会议室观看了《lez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光盘,使他们全方位、多角度了解lez同志的先进事迹。车间按照要求做好学习签到和记录工作,并及时在局域网上做了学习的通讯报道。
三、 适时召开工程技术人员学习lez同志座谈会。
车间总支书记、主任xx会同其他领导,主持召开工程技术人员学习lez同志座谈会。工程技术人员从各个角度畅谈学习体会和感受,并总结了车间今年以来学习lez同志所采取的实际措施。
书记讲课材料范文4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1、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党支部书记孙术法同志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魏长庆任副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指导组、宣传材料组、服务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开展。实行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创新学习形式,确保学习质量。采取了集中学习、党小组学习、各学段结合工作业务学习、到社区等基层学习、党员干部自学等形式,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岗位练兵等活动,努力使我校思路、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谋划和推进。建立完善了学习考勤、补课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抓好主题实践活动。为大力弘扬廉政文化,促进全体党员干部、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校开展了“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门的活动实施方案,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二、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自市教育局党委召开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动员会之后,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于2009年3月13日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布置学习教育活动。会议传达了市委和市教育局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学校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及日程安排,对学校开展活动进行具体部署。校长孙术法、党支部副书记魏长庆分别作了讲话,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参加学习、教育、查摆、整改等各项活动,切实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为了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学校在校内外悬挂多条标语营造浓厚气氛,并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调研阶段,学校共下发了学习材料五份,更新了四次《学习园地》的内容,做到了党员老师人人积极学习,非党员老师也努力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在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中,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学习培训工作,确保学习教育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学校在第一时间将学习资料装订成册,供教师们自学。每周组织不同学习小组的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在这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中,我校教师共完成学习笔记近百万字,人均达一万余字,学习心得体会79篇。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具体做法有:
一是坚持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学。在处理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四次。此外,学校总支书记孙术法及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对党员和班子学习活动分别进行辅导、讲课,为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落实各项制度,确保学习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制定了活动的出勤、请假、补课等各项制度,并严格落实,对因病、因公外出等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责成专人进行补课,保证了学习时间。
三是学习教育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组织党员干部一边学习,一边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进行对照分析,谋划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大落实和改进力度的具体环节,为第二阶段查找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活动中,我校77名在职党员教师都撰写了心得体会。
四是结合学习教育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召开了讨论交流会。以“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党员干部人人写出了书面建议,非党员老师也积极献策,畅谈了学习后的收获和体会,收集了七十余条对学校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计策。
五是通过调研促学习。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家校沟通的新渠道、新机制;如何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怎样提高教师待遇,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些调研课题都是学校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认真讨论后拿出的,然后每个班子成员带领部分党员老师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促进学习进一步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这种以调研促学习的活动,让每位党员更党深刻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就在身边,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刻用意。
四、学习教育活动立足发展,学用结合
一是通过理论学习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分析党员干部队伍实际,对共性问题集中组织学习,对个性问题要求党员自学。总支部引导党员自觉检查是否做到真学真懂,是否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之中。
二是通过转变作风构建科学发展的保障。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自觉征求群众意见,倾听他们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并及时进行改进。在全校大会上,学校就老师的全员值周活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全体教师高度重视,从自己做起,通过全员值周加强路队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三是通过服务发展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学习教育中,大家普遍感觉到,自身的素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除集中每周三、六半天学习外,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学校网络资源十分丰富,鼓励党员干部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视野。
书记讲课材料范文5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加强社区自身建设的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广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和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社区建设中产生大量的文件材料,如党政管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治安、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活动中产生的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经验介绍、登记表、统计表、合同、协议书及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这些档案材料是社区建设的真实记录,是国家档案的一部分,是宝贵的历史财富。三是做好新领域档案工作的需要。社区是新生事物,是市场条件下的产物,对档案工作来说是个新领域。为做好新领域的档案工作,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本着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指导思想,抓好社区建档是我们档案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
怎样开展社区建档工作?
1、依靠档案部门和民政等部门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由于社区建设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城市体制改革的产物,开创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崭新的管理模式,与很多部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开展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式的一头热,而要统筹兼顾,宏观思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如主动与民政部门、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出面协调,使档案部门能够介入社区专业委员会领导小组,有权参与对社区建设的竞赛评比,并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考核目标列入到社区建设的达标竞赛中。这样,便于下一个阶段开展具体的业务指导工作。在开展建档过程中,由于社区职能的广泛性,涉及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许多政策敏感性很强的问题,也必须得益于民政等部门的协助指导。所以要想做好社区建档工作,只有全社会多方面的通力协作,齐心合力,紧密配合,才能呈现出对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好势头。
2、加强培训和指导。社区干部担负的社区工作复杂多样,事无巨细,且一般社区只有干部三、四人,人员少,任务重,兼职做档案工作的一般是党支部书记或社区副主任,不可能拿出大块时间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街道自行组织培训,培训时档案局派人去讲课等形式。
3、制定社区文件材料归档案范围和档案分类办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区建档也要有规范。社区产生哪些文件材,哪些需要归档,哪些不需要归档,归档的文件材料怎样分类编目,这些问题是社区建档的基本问题,必须首先抓好。
4、社区建档也要注意利用。建档用档是档案工作的目的,社区档案工作也是如此。比如,居民楼冒漏水,邻居纠纷,扶困助残,拥军优属,青少年教育,暂住人口管理,最低生活费管理,物业管理,计划生育,人口普查,再就业工程等。通过查阅档案帮助解决居民困难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某户忘记关水龙头,造成严重漏水,查阅居民登记表后,一个电话过去就能找到漏水户,很快解决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社区档案的利用工作。
社区建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因地制宜搞建档。如条件好的社区可以建立专门档案室,可以采用密集架管理档案,用微机荐储和检索档案等。而条件一般的社区可以在办公室用档案柜来保管档案。
书记讲课材料范文6
他就是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
学习工作――博学躬行、厚积薄发
1958年8月,范跃进出生于山东省冠县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75年5月,高中毕业后的他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先后担任过乡村赤脚医生、公社中心中学代课教师、公社多种经营管理员。恢复高考制度,成为范跃进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机遇。已经参加工作的他重拾书本埋头学习,于1978年顺利考入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
再进校园,范跃进倍加珍惜这难得而宝贵的学习机会。四年间,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勤学苦读,博览群书,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7月,范跃进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担任过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担任过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世纪80年代初,备课都是手写教案,讲课也没有多媒体,他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讲好课对每位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他迎难而上,严谨治学,对每堂课都精心准备,讲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1985年,学校举办处科级干部培训班,作为授课教师之一,他为全校管理干部讲授《管理学》课程。他在管理方面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培训班结束后不久,他就被任命为学校刚刚由原总务科和绿化科合并组建的新总务科副科长,负责全校绿化工作。
到任后,范跃进不负所托,在管理方面初步展现出了能力和水平,仅用一个学期就迅速改变了校园面貌。8个月后,因工作表现突出,范跃进被任命为学校综合服务公司经理。当时的综合服务公司设有六个科级建制的企业,有300多名职工,包括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劳动服务公司、印刷厂、农场、养鸡场五大板块,分布在聊城市的不同区域。由于原公司班子接受审查多时,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人心涣散,亏损严重。他到岗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奔波于各个单位,深入调研,研究出路,制定对策。在他的带领下,综合服务公司迅速扭亏为盈,这再次展示了他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才华。
1988年4月起,范跃进先后被任命为院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93年,又兼任学校新组建的科技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成了学校名副其实的“大管家”。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各项行政事务扎实推进。那段时间他常说,“虽然办公室主任没啥大事,但忘一件事都可能会酿成大事。”
1995年,由于业绩出色,范跃进又被任命为院长助理,分管办公室、后勤处、基建处、实验设备处、外事处等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对学校的各类数据了然于胸,张嘴就来,即便手头没有任何资料,也能准确无误地列举大量数据,条理清楚地分析问题,颇具说服力。他认为,作为高校的领导,要时刻关注学校外部发展形势,充分掌握学校内部信息,谁掌握得多,谁就会在定政策、作决策时言之有据、游刃有余。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聊大期间的学习工作经历,使范跃进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为他日后领导高校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教管理――改革创新、追求卓越
1996年,范跃进被任命为山东工程学院副院长,成为当时山东省属普通高校最年轻的副校长之一。两年后,1998年9月,他调任淄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当时学院党委书记由淄博市委副书记兼任),全面主持淄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山东建材学院分院、淄博市职工大学、淄博广播电视大学四校合并工作。
根据学院四校合并、分区办学的实际,范跃进提出了“稳定、继承、创新、统一”的合并建校指导方针,短短半年时间,学院就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的实质性合并目标。之后,他又提出了“上档次、上水平、创特色、建名校”的工作指导思想,团结带领学院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大基本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努力培育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1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山东工程学院和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范跃进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校长、学校法人代表,全面主持合并组建工作。期间,他团结带领一班人,迅速、平稳地实现了两校实质性合并。合并组建后,他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用5~10年时间,把山东理工大学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以理工为主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主持制定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建设等重要规划,确立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体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以及“教学第一、科研第一、学生第一”的办学要求,有效地激发了全校上下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热情和干劲。
这期间,恰逢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时期,他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密切关注中外教育改革发展,发表了多篇教育方面的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观点,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他领导山东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实行了以“通识教育与专精教育相结合”“强化素质、张扬个性、注重能力”为目标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全国几十家媒体予以报道,学校因此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7年调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后,范跃进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于2008年便提出了高等教育全面转向内涵发展的思路,并将“定位、质量、学术、人才、机制、文化”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战略抓手。根据这一思路,他对济南大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推进: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在范跃进看来,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结合济南大学发展实际,他在科学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济南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一二三四”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济南大学先后启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经过几年的坚持与努力,激发了全校上下的内在动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制度建设。范跃进认为,制度也是生产力,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要站在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保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度来系统推进制度建设。最后,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范跃进提出,大学文化建设要抓住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精神文化。
在他的带领下,济南大学全校上下的精神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绩,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继2009年实现省市共建之后,2014年3月,学校又顺利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大学,实现了办学体制的新突破;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3个一级学科、26个二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化学、工程、医学和材料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顺利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和山东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的大部分本科专业进入一本招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跨越;连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013年国家级科研立项总数比2007年增长了8.5倍,科研经费总额增长了467%,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长足发展。
面对成绩,范跃进非常冷静和低调,他说,“我们自己和自己比是有成绩,但和兄弟院校比,我们更应该看差距,我们还没有资格和资本坐在既有的成绩上沾沾自喜,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自满情绪。”为此,他常常以“青蛙效应”“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警示和勉励广大干部。
教研一线――孜孜不倦、著作等身
尽管身上的行政担子不轻,但范跃进一直坚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认为,作为教师,应树立三大价值追求:“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从中收获欣慰;科学研究,创造新知,从中收获愉悦;独立的批判精神,自由的探索,从中收获惊喜。”
教学中,范跃进善于钻研教学艺术,注重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课深入浅出,结合实际,以丰富的信息量和精湛的讲课艺术而深受学生欢迎。他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要研究掌握教学的方法和艺术,着重在促进学生“学”上下工夫。他坚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他主持的教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他关于学分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内高校中引起较大反响,中央电视台“名师名校”栏目对其进行了专访。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说自己是一个“杂家”:大学四年学的是师范,毕业后一直讲授的是政治经济学,长期从事的是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在《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国内外学术报刊上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获得了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担任中国新兴经济体与全球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山东经济学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在高等教育领域,他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山东社会科学》等发表关于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项目多项,提出的相关理论在国外高教界引起较大反响,对省内外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从事高教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兼任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源于他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心向往之”而“乐此不疲”。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上过山,下过乡,吃过苦,咽过糠,上小学时就赶上了,上中学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恢复高考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所以,对物质方面的东西不怎么看重,而对读书做学问等精神方面的追求更加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