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泊船瓜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泊船瓜洲范文1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2、原文: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泊船瓜洲范文2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逢月圆,又是中秋。每每这时,我就不禁吟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时,王安石在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却接连遭受到大地主,大官僚们的坚决反对与层层阻挠,没过几年就被罢官了。王安石在京城闭居无事,便想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儿。
路上,船儿行驶了一半,便停在桥头不再行进了,王安石走出船仓,看那京口与瓜洲仅仅只有一江之隔,自己家乡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了!柔和的春风迎面吹来,那一轮明月何时才能照着我返回家乡呢!想到这儿,他便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想想远方的亲人,王安石的这种感受,我们不也经历着吗?中秋之夜,月圆人团圆。沿着回乡的路,踏着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伴着那浓浓的乡情,我们的心里不也是想着要快快赶回家,看望那久久不曾相见的爷爷、奶奶,陪陪那很久很久没有相聚的叔叔阿姨,和那些可爱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在乡间小路上玩耍。那是多么美好啊!
泊船瓜洲范文3
第一首,“泊船瓜州”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描写了诗人停船在瓜州是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首,“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念家乡,写信给家人无耐信短情长,无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首,“长相思”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三一程,水一程,声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睡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描写戊边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三位诗人都见到或者听到某种事物而思念起家乡·怀念亲人的主题,但是表达的方法个异,《泊船瓜洲》是写景予情,《秋思》是叙事予情,《长相思》则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乡感情。
广西百色田东县林逢小学六年级:cljlzh
泊船瓜洲范文4
一、书声琅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多种读书方式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请看《泊船瓜洲》的教学片段:
师:掌握了朗读《泊船瓜洲》的节奏后,现在请大家细心揣摩诗意,你想怎样读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放声自由读后汇报)
生:我想怀着忧愁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师:很好,你就来读读吧!
生读(略显忧伤)
师:真的好思念家乡啊!读得真棒。有同他一样感受的同学吗?请都起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部分学生齐读)
生:我想怀着愉快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因为王安石又官复原职了,他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此时他心里一定很高兴。另外,我觉得这里的“照我还”可以理解为“回到京城”。
师:见解非常独到,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佩服你。有同他一样感受吗?请都起立。好,你们也来读一读。
部分生齐读(略显欢快)
生:我想以抒情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因为江南的春天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意盎然。家乡是多么美呀!他心中充满赞美之情。
师:新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起立来读一读。
生齐读(赞叹)
通常情况下,古诗朗读的教学基调往往是统一的,而在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咏诵中读出新意,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欣赏,让学生的情感在品析文本中跌宕起伏。
二、情感激荡
诺瓦利斯说:“人的心灵,人的情感是比理性更高的东西。情感本身是人的全部生存赖以建立的基础,只有经过情感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读自语,让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熏陶。请再看《泊船瓜洲》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细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字用得生动传神?
(生自由读,同桌合作学习后开始汇报)
生1:我觉得“一”“只”这两个字用得好,说明此时王安石离家很近。
生2:我觉得“又”这个字用得好,从中我可以体会到王安石离家很久了。
生3:我觉得“何时”这个词用得好,王安石期盼还乡之情此时流露得淋漓尽致。
师:离家近、离家久、思乡切,却不能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4:王安石一心想着改革、变法,为了人民,他有家不肯还。
生5: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国计民生,他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
师:好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王安石,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崇敬吗?
生(齐声):值得。
师: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朗诵《泊船瓜洲》。
生:齐诵。(激情难抑)
师:此时,站在船上的诗人百感交集,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诉说,想想诗人想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家乡父老说些什么?
……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捕捉住了课文的“动情点”,“披文以入情”,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把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殷殷的游子心再现出来;让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学生心中。而放飞学生的想象翅膀更是神来之笔,教师充分利用古诗文字画面的“转换”“补充”“再创造”,设置情境,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象,让学生加深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三、扎实训练
泊船瓜洲范文5
夜还是冷的,已经过镇江了,突然间想起了王安石的那首"泊船瓜洲"来了,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范文6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学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所以,自主学习要注意讲究科学性。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尝试探索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合作,学会了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变革的标识,这是一种好的方向,至少它转变了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误区,但是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另一种新的教学误区出现了――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学。
其实自主学习是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自我意识。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我要学”,还要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责任感。而自由学,是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独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果以课改为由,在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完全放手的话,学生必然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自己也会找不到位置,成为学习过程的旁观者或报幕员。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幕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导演,戏自然唱不下去。一旦导演没有位置或感到彷徨,那么再好的演员也很难出戏。自主学习与自由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教师在学习前、学习活动中、学习结束后,都给学生所需的帮助,与恰当的引导。只有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学生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以主体身份去探究、去合作。
在一次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研中,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用心良苦的进行了教法设计,于是呈现出了以下片段:
教师激情地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利用手中收集的资料和文下注解,自主学习这首《泊船瓜洲》。一会儿,老师找同学汇报,看谁学得最认真,理解的最透彻。”
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在认真地读,有的在认真查阅,还有的在认真思考……。半堂课过去了,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评价着发言的学生。教师精彩的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些善学习、会学习的孩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学习中的小主人!”
一节学生绝对唱“主角”的课结束了,似乎把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理念落实的很好,但细心观察的听课教师不难发现:整节课,诵读很好的学生竟然一个字没写,查阅理解透彻的学生却没开口读过这首诗。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自主学习吗?不是的,这是学生的一种积极却有些茫然的自由学。
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认知监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状态进行自我审视和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整体的协调。
同样的一节课,另一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老师真想亲眼目睹一下,当年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一幕,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看谁能够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古韵古味的“王安石”,让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看看当年王安石泊船瓜洲的风采。为了演好当年的王安石,学生紧张地做准备工作。具体表现为:一会儿,查阅资料静心思考;一会儿,放声朗读体验诗的节奏;一会儿,练习书写争取美观大方;一会儿,又琢磨动作及应有的神态。虽然顺序不一致,但每一位学生都在努力全面构思。
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人物诠释的优劣,并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