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读书的诗歌

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深圳证券开户”为你整理了这篇教师关于《一份个性教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教师关于《一份个性教案》读书心得体会

加格达奇区第二小学 黄鹏

在假期中我读了《一份个性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教师就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我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礼貌”,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2

为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范拆迁行为,根据《建设部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规定》和《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将实行房屋拆迁资格证书制度。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自1997年9月1日起,凡在本市从事房屋拆迁业务的单位和个人,须持有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核发的《北京市房屋拆迁资格证书》和《北京市房屋拆迁工作人员岗位证书》。市、区两级拆迁主管部门在审批拆迁工程许可证时应严格把关,并加强对拆迁工程的监督检查。

二、对于1997年9月1日之前已动工且未完成的拆迁工程,为保证工作的延续性,有关单位可到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申请办理《北京市房屋拆迁资格证书(临时)》,并据此申领《北京市房屋拆迁工作人员岗位证书(临时)》。临时证书只对指定工程有效,工程完工后立即交回原发证机关。

三、首批获得《北京市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单位共计98家,其中自行拆迁单位31家,受托拆迁单位67家。详情见《首批获得〈北京市房屋拆迁资格证书〉单位名录》。

附件:首批获得《北京市房屋拆迁资格证书》单位名录

自行拆迁单位

1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1号

2    北京市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2号

3    北京城市建设开发集团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3号

4    北京敬远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4号

5    北京市金朝城乡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5号

6    北京市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6号

7    北京市银建房地产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7号

8    北京市海淀区房地产经营开发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8号

9    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09号

10  北京市丰台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0号

11  朝阳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1号

12  北京市大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2号

13  北京市城市改建综合开发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3号

14  中国富利进出口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4号

15  北京东发实业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5号

16  北京东方康泰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6号

17  北京市宣武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7号

18  北京市宣福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8号

19  北京市海淀区危改小区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19号

20  北京市通达房地产开发建设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1号

21  北京市什刹海经济建设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2号

22  北京园丁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3号

23  北京市西城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4号

24  北京市法源房地产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5号

25  北京昆泰房地产开发集团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6号

26  北京兴丰房地产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7号

27  密云县房地产开发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8号

28  北京科丰房地产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29号

29  北京金厦房地产开发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30号

30  北京华阳房地产发展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31号

31  北京市丰台区西南四环路扩建工程筹备处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032号

一级受托拆迁单位

1    北京市征地拆迁服务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1号

2    北京市东城区拆迁服务所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2号

3    北京市西城区建设拆迁所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3号

4    北京市宣武区城市建设拆迁所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4号

5    北京市朝阳区建设拆迁服务所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5号

6    北京市海淀区拆迁事务所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6号

7    北京市丰台区征地拆迁事务所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7号

8    北京市建喜联征地拆迁服务中心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8号

9    北京市春地征地拆迁服务中心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09号

10  北京宝威土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10号

11  北京市宣开拆迁服务中心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11号

12  北京城建弘大拆迁有限责任公司                        京房地拆资字〔1997〕第112号

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3

一、各地聘请的监督巡视员名额,按考场设置地区情况及实际工作需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确定,人员名单报人事部备案。各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实施考试专业的情况,推荐人选报人事部遴选确定。

二、各地人事部门要根据《关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监督巡视员有关工作的通知》(人发〔1997〕51号)精神及本通知的要求制订本地监督巡视员的工作内容、程序和办法。

三、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监督巡视员应持监督巡视员证书并佩戴胸牌执行公务。

四、各地人事部门应对监督巡视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深化职称改革的方针政策;职称考试工作的考务管理、运作程序和有关工作纪律;各类专业专试工作的具体情况;督巡工作中的一些具体要求等。

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4

中学生正处在需要诗的年龄,若能吟诵自己的诗作,岂不美哉?美哉,袁枚之言:“诗题洁、用韵响,便是半个诗人了。”

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成为焦点。我的看法是“预设”时,目标简洁明确,过程条理清晰,衔接前呼后应,那么“生成”则水到渠成。

基于这种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创设自主思考的空间,以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学生体验感悟学习信息,在开放与互动中走近诗歌。以“议议写写”这种轻松的形式,让学有兴趣,从而得到有分量的收获。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句词,我们耳熟能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师生齐说),无好问这句词中的“情”(板书)字不可狭义理解,可理解为亲情、爱情、友情等。

(点击课件,显示一句诗)

“哭一声,喊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娘不应?”

师:这句诗说的是亲情。关于内容,同学们见仁见智。我们现在仅从字面形式上看,韵脚是什么?

生:“声”、“听”、“应”。

师:押什么韵?

生:押ng韵。

(点击课件,显示一句诗)

“你这么美,你这么媚,你这么好妹妹。”

师:这句诗讲的是爱情,内容一目了然,从字面形式上看,押不押韵?

生:押ei韵。

师:以上两个例句是和亲情、爱情关联的,那么,友情呢?友情中的同学课堂情,同学们可谓司空见惯,而且,当下正身临其境。来,做个练习。

(点击课件,显示习题。)

上课睡觉:

下课( )考试( )将来( )

上课讲小话:

下课( )考试( )将来( )

上课玩手机:

下课( )考试( )将来( )

师:事不过三。亲情、爱情、友情三个押韵的例子,足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板书课题)

诗题洁,用韵响,便是半个诗人了。

师:“诗人”,每个人内心深处或许都有此念头,而实践者少矣。但每个人都会欣赏诗歌,都有自己的喜欢的诗歌。那么,迄今为止,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诗或一首诗是什么?请同学们现在用笔写出来。

(点击课件,显示一首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这是老师目前最喜爱的一首诗,关于内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们从字面形式上看,押什么韵?

生:偶数句押韵。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简洁不简洁?

生1:不简洁,题目字数多。

生2:简洁,它的内涵简洁。

师:第2位同学的理解是对的。比如《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和《论读书》哪个内涵简洁。不言而喻。《寻隐者不遇》同样诗题洁。现在,请同学们给关于课堂情的三句诗拟个题目,要诗题洁。

生1:学而时习之。

生2:传而不习乎。

师:很好,再来看一句诗。

(点击课件,显示一句诗。)

“高考在望,心中堂皇,一声不响,不慌不忙。”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押不押韵,拟个题目?

生:走近高考。

师:这四句,我是怎么想来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我把形式借过来,换了内容,这叫“换药不换汤。”再比如,有一天,回到母校,找寻恩师,可改一首诗。

(师生共改《寻隐者不遇》一诗)

(点击课件,显示修改的诗)

寻老师不遇

楼下问童子,言师上课去。

只在此校中,生多不知处。

师:(齐读全诗)这算不算抄袭?“天下文章一大抄”之所以流传甚广,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姑且把这种方式叫做“依葫芦画瓢”。现在,用这种方式修改你喜欢的诗句,变为自己的诗作。

(同学朗读自己修改后的诗句,师点评)

师:本节课,我们就是解释了袁枚的一句话。齐读:“诗题洁、用韵响,便是半个诗人了。”那么,另一半,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师:答案已写在黑板上了。

(点击课件,显示二句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金庸

师:谁跟谁学的?但毫不逊色,可谓两句词的境界,伯仲之间,平分秋色。那为何,我们学写的《寻老师不遇》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天壤之别呢?

生:缺少鲜明的主观情感。

师:非常正确。个人的主观情感来源于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可见,丰富的知识是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对不对?

生:对。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晓了;题目、押韵、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最后,齐读老师为本节课而作的一首诗。

(点击课件,显示一首诗)

胡言乱语一课堂,

他人未必放心上。

正是淮畔好风光,

何不读书写字忙。

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于坚;当代诗歌;诗学观念;诗歌;二元对立因素

当代中国的诗坛上,云南诗人于坚的诗歌写作与诗学观念都是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存在。在于坚的诗学观念中,隐含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并深刻影响着他的诗歌写作。然而,由于二元对立模式“非此即彼”的思维缺陷,于坚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写作之间,实际上最终建立起了一种悖论,其诗学观念因而也就不适合作为一种单一的标准,用来评判当下中国诗人们的诗歌写作了。

在《棕皮手记?1996》一文中,于坚探讨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一书中文译名的译法,他认为:“《追忆逝水年华》不如《寻找失去的时间》译得好。年华一词,不具时间一词的中性,让人以为追忆的是某种有意义的生活,闪光的生活,所谓过去的好时光。失去的时间,不在于它的意义,不是年华,而是那些无意义的部分,正是隐匿在年华后面的灰暗的无意义的生活组成了我们几乎一辈子的生活。”[1]10笔者以为,这一段富有哲学意味的表述恰似一扇门,打开它,我们就可以在于坚的诗学随笔及批评文章中,发现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的存在,进而理解于坚的诗学观念。

(一)有意义无意义

通过对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寻找失去的时间》)一书中文译名的讨论,于坚事实上已经发掘出了“有意义”与“无意义”这一组二元对立因素。于坚认为:“真正的生活乃是无意义的生活” [1]10,“对于历史毫无意义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对于个人最有意义的东西。” [1]12而“《寻找失去的时间》是对无意义生活的回忆,这与我们所知道的回忆是不同的。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普鲁斯特”[1]10。因此,他主张在写下的文字里寻找失去的无意义的时间,而不是追忆“逝水”一般的有意义的年华。基于此,于坚的《棕皮手记?1996》一文里出现了以下一组二元对立因素。

(二)历史日常生活

在从其个人的文学观念出发,对“无意义的生活”予以肯定、进而否定“有意义的年华”的基础上,于坚进一步将“日常生活”与“历史”对立起来,他指出:“历史的方向是形而上的。而生活则遵循着形而下的方向前进。……历史的形而上方向遮蔽着人们对活生生的生活的意识。” [1]11由此,他反对书写有意义的、形而上的、对存在实行遮蔽的“有结论的历史”,提倡写作无意义的、形而下的、有细节的日常生活,在他看来,“具体的形而下的写作活动,可能是能够使我们真正地回到过去的方法” [1]12。“历史”与“日常生活”,是我们可以在于坚的诗学批评中见到的又一组二元对立因素。

(三)集体记忆私人记忆

与上述两组二元对立因素有关,“集体记忆”与“私人记忆”也是于坚诗学观念中一组重要的二元对立因素。其中,“集体记忆”与上述“有意义的历史”紧密相连,“私人记忆”则与“无意义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在于坚的内心或者说诗学观念里,生长着这样的焦虑:“记忆变成了仅仅对集体的所谓闪光的时刻的储存,这种储存又支配着作家们的能指。这样,从相同的价值认同出发的记忆,统一所有人的记忆,人们实际上成了没有记忆的人”[1]11,而“没有私人细节的记忆实际上只是遗忘” [1]12,所以,“历史的记忆方式是对存在的遮蔽” [1]12。于坚指出,为了不遗忘,就必须“进入被历史遗忘的时间中去” [1]12,在写作中反对“集体记忆”对“私人记忆”也即存在的遮蔽。

(四)知识写作神性写作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与“知识分子诗人”的论争中,代表“民间诗人”发言的于坚在上述三组二元对立因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炼出了“知识写作”与“神性写作”这样一组二元对立因素。于坚明确提出:“诗人写作是神性的写作,而不是知识的写作。在这里,我所说的神性,并不是‘比你较为神圣’的乌托邦主义,而是对人生的日常经验世界中被知识遮蔽着的诗性的澄明。”[2]13-14

这一段话,于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的文章里说了很多遍,我们可以在《棕皮手记:诗人写作》(《中华读书报》,1998年9月23日)、《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代序)》(《1998中国新诗年鉴》,杨克主编,花城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于坚的诗?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等文章里一再发现,于坚数次原封不动地、认真地把这一段话镶嵌进这些文章里去,来表达他对其所谓的“把诗歌变成知识、神学、修辞学、读后感”[2]13的“知识写作”的抨击与不妥协。

联系到于坚在1999年“盘峰诗会”前后相关文字里对自己诗歌处境的近乎不满的描述,我们也许可以认为,一种强烈的被官方和所谓主流话语遮蔽的焦虑长久以来一直在困扰着于坚,促使他发掘出了上述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并对其中的后一类因素,如无意义、日常生活、私人记忆、神性写作等作了几乎不加限制的肯定,同时毫不犹豫地对其中的前一类因素,如有意义、历史、集体记忆、知识写作等,进行了否定。也许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越来越坚定甚至偏执的选择、坚持和张扬最终形成了于坚诗歌写作的特点。

在一系列的诗学批评文章中,于坚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以“此岸”对抗“彼岸”的诗歌意识,指导着他的诗歌写作,影响着他的诗歌视角和诗歌姿态,以及其诗歌具体的操作方式,其诗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从80年代早期写的以云南高原为背景的诗作,到80年代中期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写作,再到90年代以来关注语言作为存在之现象的诗作”[3],明显的,于坚诗歌写作轨迹的演进与其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前所述,于坚对上述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中的后一类因素,如无意义、日常生活、私人记忆、神性写作等,进行了发掘、坚持和张扬,而这样的发掘、坚持和张扬势必影响到他的诗歌写作。于坚的诗歌因而更关注私人生活中的细节,更关注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的琐屑之处。非常自觉地,于坚试图在他写下的诗歌里消解被强加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所谓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通常是被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体”所赋予的。因此,在具体的写作上,于坚的诗歌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种不同寻常的实验,于坚说:“我主张一种具体的、局部的、片断的、细节的、稗史和档案式的描述和度的诗。”[4]他说,我希望的是“清醒的,不被语言所左右的,拒绝升华的中性的写作”[1]6。

在这样一种自觉的、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如洪子诚先生所指出的,于坚的诗歌在诗歌取材、诗题上出现了一种“系列”与“符号”方式(如《作品第××号》,和《事件》系列)[5]219,这样一种中性的诗题模式,显然与他要求诗歌回到“日常生活”、“私人记忆”有关,并由此形成了其诗歌“朴素、直接的口语写作” [5]219倾向,在《罗家生》、《尚义街六号》、《女同学》以及《芸芸众生》组诗里,于坚的诗歌呈现出了对于日常生活和世俗经验的大面积敞开,而这些诗歌里所体现出来的口语化的觉醒与坚持,在长诗《档案》的写作里更是达到了极致,“《档案》模仿了一种档案式的文体格式。全诗300多行,通过对一位活了30年的人的档案的展览,呈现了他的‘出生史’、‘成长史’、‘恋爱史’和‘日常生活’的过程”[6]443。大量中性的词语的简单堆砌和不厌其烦的排比,反而造成了一种意外的张力,真实地定义并且客观地叙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折射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留下的深刻印迹。

于坚在此间接、直接引

用艾略特的诗句,表明这六行诗句里所说的“那个作者”,正是对于中国诗人的写作曾产生重要影响的艾略特。若稍加引申,“那个作者”当喻指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写作”诗人们的西方诗人。

(2)“间或也用英语交谈”一句,系引用“知识分子写作”一方的代表诗人王家新文章的原句。1998年,王家新曾在《“中国”到什么地方去了》(《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20日)一文中,叙述了他和西川、欧阳江河同法国当代“新抒情诗派”诗人让-米歇尔?莫普瓦(Jean-Michel Maulroix)会谈的过程,文中有“间或,我们也直接用英语交谈”这样的句子。于坚在此引用此句,有着明显的讥诮意味,暗示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这些知识分子诗人的诗歌丢失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汉语。

(3)“会吸引了这么多平平仄仄的读者”一句中,“平平仄仄的读者”当喻指中国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们。而“这么多”一词,虽系引自查良铮译《荒原》的原文,但在这短短的六行诗句里,已是第三次出现,频率之高,显然已不是简单的引用,而带有某种讥诮的意味了。

综合以上诸点,可以发现,《飞行》中的这六行诗句,实则是暗喻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诗人”的写作受到了西方诗歌太多的影响,而于坚则以饱含讥诮的口吻对此表达了轻蔑与不满。姑且不论于坚在这六行诗句里体现出来的不满是否饶有价值,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已经不是于坚所坚持的度的、中性的写作了,而是升华的、充满了隐喻的、有结论的写作了。我们惊讶地发现,于坚的诗歌在这里走向了他自己的诗学观念的反面。这时候,在我们面前的于坚尖刻、不安、大有深意,但是离他自己所倡导的诗歌标准却越来越远了。

本文最后想总结的是,拒绝隐喻,拒绝升华,拒绝书写有意义的、有结论的历史,拒绝呈现集体记忆的诗歌努力,作为于坚个人诗歌写作的一种选择和坚持,在当代诗坛上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但是,于坚这一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却应避免作为一种绝对的单一标准,用来评判当代诗人(包括于坚自己)的诗歌。如果于坚因为自己诗学观念的独特价值,就不假思索地借此为矛,刺向不同道路上的诗歌写作者,对其他诗人写作道路的选择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那么,无论是对于他自己的诗歌写作,还是对于整个汉语诗坛而言,都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不论于坚最初的动机是什么,在写于1998年的《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一文中,于坚以不容辩驳的姿态给“知识分子写作”定性,指其是“对诗歌精神的彻底背叛”[2]7,指其是“平庸、萎缩、僵硬、小聪明、没有生殖器官的令诗歌蒙羞的垃圾”[2]9,多少显得有点偏激,不能令观者信服。可以说,于坚诗学观念中存在着的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虽积极而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写作,但是由于这一思维模式自身简单、粗暴的先天缺陷,却也不可避免地会带着于坚和他的读者走向他自己的反面,令其陷入奇怪的悖论之中而不能自圆其说。无论如何,这大约是于坚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不得不始终要面对的、难以回避的一种尴尬。

参考文献:

[1]于坚.中国当代先锋诗人随笔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于坚.1998中国新诗年鉴[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3]谢有顺.于坚的诗:站在诗歌的反面[N ].南方周末,2001-04-26(18).

[4]于坚.磁场与魔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1.

[5]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柠.1999年中国新诗年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7]李振声.季节轮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8]王光明.以个人方式包容世界——90年代的中国诗歌[J].花城,2002(1):197-208.

[9]伊沙.于坚:喧嚣内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0]柏桦.从主体到身体——关于当代诗歌写作的一种倾向性[J].当代文坛,2005(5):44-47.

[11]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12]王晓生.于坚诗歌的意义[J].理论与创作,2007(3):67-68.

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安德鲁•姆辛 “桂冠诗人” 平民身份

Abstract: Andrew Motion’s seeking for the poet laureate a public identity is in accord with the contemporary time spirit, and it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ility. Though he hasn’t got a perfect result in setting up a new model for later poets laureate, he is no doubt offering them quite a lot of reference.

Key word: Andrew Motion; poet laureate; public identity

2009年5月1日安德鲁•姆辛正式从“桂冠诗人”职位上卸任,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终身制并完成十年既定任期的“桂冠诗人”。离任之前,姆辛撰文回顾了自己任期内的种种快乐和遗憾。他说任期限制使他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最终还能“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在接受任命时,女王和布莱尔首相笑着跟他说,“你不必作任何事情。”这句安慰似的话却让他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他知道他不可能真的什么也不做。他也知道这个职位并不像他的许多前辈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荣誉,他说,“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战斗的动员令。”“我不需要什么督促就得让自己忙碌起来。”

姆辛说他当初同意接受这个职位的首要原因是他认为“桂冠诗人这个头衔应该从过去那种朝臣式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变得更能适应新时代潮流,以有益于诗歌的发展。” 所以,诗人上任伊始便把将“桂冠诗人”平民化确定为自己这一任期的目标。怀着这个目标,姆辛说,他在内心将这个职位分解为两部分:写的部分和做的部分。

在姆辛所谓的“写的部分”中,当然包括那八首皇家诗:一首关于爱德华王子的婚礼,一首关于王太后的百岁诞辰,一首关于她的死,一首关于玛格丽特公主之死,一首关于威廉王子的18岁生日,一首(被谱成曲)关于女王执政50周年纪念日,一首关于查尔斯王子和卡美拉•帕克•鲍尔斯的婚礼和一首关于女王的钻石婚纪念日。可是,为王室写诗给他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压力。一方面,他发现很难平衡王室与民众的关系。“明明知道国民当中的大部分要么压根不希望有这么一个王室的存在,要么对他们表现得非常冷漠,又让我如何去衡量和评价他们?”可见,王室与国民之间的严重隔膜注定了“桂冠诗人”尴尬处境。鉴于此,姆辛曾努力寻求摆脱这种窘境的办法。他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我写一些皇室的重要事件, 不仅仅是为写事,而是在写事的同时,考虑到了人们共同遇到的问题……我总是不忘济慈的一句话‘我们憎恨诗歌为我们规定明显的模式。’”

所以,他试图将王室拉近民众、拉近现实生活。比如,《贺王太后百岁诞辰》一诗中诗人写道:“在我的梦中,您的生日/更像一场婚礼,/八月的天空?/混淆了五彩的纸屑/不,那不是五彩的纸屑。”而2005年在查尔斯王子结婚纪念日,他更是表达了自己的体验:“我把您的消息带到户外,默默地/在我家花园中散步。”这些诗中没有了皇家的辉煌和庄严,却隐约透露出一种普通生活的恬淡与闲适。再比如:2003年6月为威廉王子21岁生日写的那首Rap虽然显失水准,并一度引发嘘声一片,但究其目的,也不过是想拉近王室成员与普通生活的距离,并不能真的代表他的水平。可是,也许是姆辛太过相信自己的感觉和能力,所以,他根本没意识到他的这种诗歌对王室来说是一种轻慢,而对平民来说又显得滑稽。不但女王等王室成员对待这些诗歌态度冷漠,公众也很少报以欣赏的眼光。姆辛自嘲地说:“当我写完这八首诗……把它们送到新闻部……新闻编辑认为诗里所写或诗本身并不是值得报道的题材,然后他们拿起电话联系尽可能多的不喜欢这首诗的人,然后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报道:‘桂冠诗人’又写了一首歪诗。”终于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时,姆辛不禁心酸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在我所进行的任何一种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比起这项工作更困难……我怎样才能在不拘小节(这可能显得傲慢放肆)与逢迎拍马(又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之间寻得一条适当的道路?”于是,他公开说为王室写作是“出力不讨好。”一语既出,又让他陷入了一个质疑的漩涡,逼得他不得不临到任期终了,还反复辩解以阐明自己的本意:

六个月前……到处有报道说我认为成为“桂冠诗人”的整件事是出力不讨好……我非常气愤。我从来不是说成为“桂冠诗人”的整件事是出力不讨好,我从来也不奢求得到王室的感激……我是想说,被迫写皇家诗的事是出力不讨好的,因为无论它们是好是坏,这些诗都可能会被当成笑料。

通过这个辩解中流露出的一丝沮丧和不满情绪可以想见姆辛其实是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宣示“桂冠诗人”这个早已不合时宜的职位所必然面临的境遇――你不能同时赢得王室与国民双方的欢心,如果你非要这样做,则注定会两面不讨好。

姆辛肯定不是第一位有此体会的诗人,但他肯定是第一位在公开场合表露这种心迹的桂冠诗人。透过先前公开的宣扬和后来迫于压力的辩解,读者势必感觉到,比起来自王室的冷落,姆辛更为在意公众的舆论。因此,姆辛告诫他的下任,除非王室中发生的大事与国家大事相关联时,不要随意为王室写诗。不但要在为王室写作方面慎之又慎,还要借助“桂冠诗人”的特殊身份,通过各种便利的渠道来稳固自身。他坚信这是巩固“桂冠诗人”地位的最好方法。

所以,任期内的姆辛仍然把自己更主要的目标确定为为公众写诗,以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姆辛的所谓的“写的部分”中更大数量的是那些为平民所写的诗歌,如:为新闻事件而写的诗歌和受那些关注普通生活的人们或组织的委托而书写的诗歌。他在诗歌中为救赎军描写无家可归者的境遇,写儿童热线中提到的威胁和恐吓,写“今日播报”节目中播报的口蹄疫情,写帕丁顿区发生的火车脱轨事故,写“911”恐怖事件,还受BBC之托采访哈里•帕奇这位参加过“一战”的110岁老兵,等等。这些所谓民众的诗歌被姆辛看作是“桂冠诗人”的义务的一部分。他说:“我把自己视为城市的呼号者,开启罐头的刀,诗歌的摇旗呐喊者,要为各种各样适合我的大事写诗。”2000年,他在英国广播电台做了为期四周的星期三主题诗歌朗诵,不但朗诵自己的诗,也朗诵其他著名诗人的诗。他把向公众普及诗歌视为他的责职。

通常,一旦“接受任务”,姆辛都会认真地完成。不过他认为,只要这些受委派的事件与个人的情趣相一致时,创作也能发挥到最佳。他以采访老兵哈里•帕奇为例,说他自青少年时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他的祖父在法国作战的地方离哈里•帕奇他们的战地不远,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在同一地点作战。所以,他对哈里•帕奇充满真挚的情感,丝毫也感觉不出像是委派的任务。于是,他形成了自己的习惯,他说,“一旦某个主题被提出,我会在内心反复斟酌他,直到它展现出令我觉得亲切的某个方面。如果它不出现,我便说我做不了。坦率地说,我不明白一个抒情诗人在忠于自己的同时还会用什么别的方法写出被委托的东西来。”于是,一切委派的写作务必要与诗人个人的感觉联系起来,这成了他的一条指导原则。

至于那些源于自己的激情和良知而写成的诗歌则更代表了诗人的平民情结。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姆辛写了一首题为《改朝换代》(Regimechange)的反战诗歌,发表在2003年4月3日的《卫报》上。诗歌借古喻今,感怀曾经拥有无上荣光的伊拉克历史古迹已因战乱和死亡黯然失色,可谓一首当代的“伊拉克哀歌”。姆辛当日接受BBC广播4台的采访时说,这首诗是他的政治宣言,意在“激烈地反战”。他对BBC说,他不同意“桂冠诗人”不应介入政治的说法。此前,在2003年1月9日,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之前,莫申已经写了一首质疑美国战争动机的四行短诗Causa Belli(拉丁文,可译作“战争的原因、动机和借口”),诗中甚至还以大写的“爸爸”一词,饶上了布什总统的父亲老布什。另外,为呼应当时全球针对美国攻打伊拉克计划而日益增长的反战运动,一本名为《101首反战诗》的和平诗集在英国出版,作者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诗人,姆辛为诗集写了序言。姆辛的这些行为在英国的“桂冠诗人”中少有先例,多少显得有些“大逆不道”。但纵观姆辛上任前后的种种不寻常的举动,这便不足为奇了。正是在这样的创作中,姆辛才有了回归到原来的自我的感觉。

但是,姆辛借以更好地树立其平民形象的渠道是通过他的实际行动――即:他心目中的“做的部分”。十年任期内,他留给公众的印象好像是做的事情比写的诗歌还要多。他利用“桂冠诗人”的特出身分,利用一切机会为文化和公益事业,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奔走呼号。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不断地接受媒体的委托,采访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件,并就此进行创作;他首倡一些规模宏大的项目,为不列颠文化事业的发展摇旗呐喊。比如,2007年前后,英国国内由于经费削减、采购困难等原因相继有近四十家图书馆关闭。刚被任命为图书馆协会主席的姆辛为此感到十分担忧。他强烈抨击这种行为,说它是“极其目光短浅和得不偿失。”他向当局和民众强调到图书馆免费阅读图书、查阅资料和上网的重要性。他的评论与先前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挽救学校图书馆的呼声相汇合,掀起了各地抗议关闭图书馆的浪潮,并重新掀起了又一次全国范围的读书热潮。

同时,为诗歌摇旗呐喊成为了他生活中能够看得到、听得见的重要部分。他努力使其更加有组织、体系化。他还和他的朋友理查德•科令顿(Richard Carrington)一起创立了一个“诗歌档案”(Poetry Archive)。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诗人图书馆。之所以考虑建立这样一个大型诗歌网站,是要打破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制约,为诗歌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姆辛他们这一新的举措很快的到众多读者的肯定,点击率之高出乎预料。姆辛把网站的成功归功于他的特殊身份,他说,“如果我没有被誉为‘桂冠诗人’的话,我绝不可能来创建这样一个‘诗歌档案’,也绝不可能去筹措资金。”

姆辛卸任了,他以对“桂冠诗人”身份的新的阐释和实践来昭示一个新的时代。他追求“桂冠诗人”的平民化道路既符合时代的精神,又是历史之必然。也许姆辛对新型“桂冠诗人”身份的阐释还不是那么周全,他寻求中间道路的实践也许还不是那么成功,但他无疑为后世“桂冠诗人”提供了许多借鉴。

参考文献:

[1]Motion, Andrew. “Yet once more, ye laurels.” Guardian. 21 Mar. 2009.

[2]李 践:《“英国桂冠诗人姆辛访谈录”》,《当代外国文学》,2002.2。

[3]Editorial: “In praise of ...poets laureate.” The Gu-

ardian, 11 Sept.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