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世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彩的世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彩的世界

多彩的世界范文1

俗话说:优秀的学生人见人爱,可是要把爱撒向每一个后进生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容易的事人人能做到,可是难的事就要求我们要加倍努力去做,越难越要做好,这才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要用自己的爱浇开这些特殊的小花。

1.爱就是尊重 理解与尊重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大家都知道,后进生在班内往往容易受到冷遇和歧视,因此他们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极为敏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善于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和勇气,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班的隽一迪,刚进入我班时,自控能力很差,课上想说就说,课下经常打闹,学习成绩一直在后面徘徊,因此,一种不想上学的念头在他心里滋生了。我看出他的这种苗头,及时找到他,与他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谈心,讲清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越来越重要,以后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什么事都将一事无成的道理,并教育他要向前看,只要勇于和自己的过去告别,老师和同学会用新的眼光去看他。通过一番耐心的劝导,他被感动了,决心彻底改掉自己原有的坏毛病,坚持上学。我尊重他的要求,让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一个学期下来,他获得了“纪律进步奖”和“学习进步奖”。这个例子给我的启示是当一个人的人格被尊重时,会产生一种积极性,一股向上的动力,这种积极性会促使他以顽强的毅力完成各项任务,当然也包括学业。对此,我感到无比安慰,久久的回味着巴尔特尔的一句话:“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2.爱就是关心 一生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后进生就更不用说。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心和爱护。”有一件事,虽普通平淡,但却另我难忘。因为,它使我进一步感觉到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有一天放学后,我发现一向调皮捣蛋的范斌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一副委神伤上的情形,我纳闷;怎么啦?他也会有伤心的时候?我问他,他不理我。第二天,我找其他学生了解,才把事情弄明白。原来,一次上课,他与前排同学吵架,我当时一恼火,让他坐在教室后面的一张单人桌上。开始几天,他还觉得挺“英雄”,可后来,同学们对他冷嘲热讽,连平时与他较好的同学也不与他玩。这下,他急了,为争取早日归“位”,他开始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我原想让他独坐几天,等他表现好了再调回去。可时间一长,我也忘了。就这样他在同学心目中成了坏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调位一事竟对他产生这么大的心理影响。我却一点也没想到。由此,我想,小学生的心灵确实象一张白纸,教师任何微小的举动都会在上面留下痕迹。

从此以后,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特别注意从细微处关心他们。学生病了,我过去帮他耐心的辅导,学生之间有了小小的磨擦,我语重心长的帮他们解除误会,学生衣服没穿好,帮助他们修饰一下……我明显感到,同学们更喜欢我,信任我了,我们之间的亲密无间,使我的工作也更好做,做的更有成效了。

3.爱就是奉献 教师最崇高的品德就是无私奉献。这一点,我有深深的理解与体会。上学期,我们班的李雨同学由于打饭时不小心,烫伤了小腿,缺课一个多月,我就主动利用周日为她进行补课。我从没有间断过,自己的劳累全然不顾,我就是这样为了学生,不计报酬,不计得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课,她的成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她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你,我现在非常爱学习,我觉着学习是很有趣的,我一定努力学习,来报答老师对我的付出。”我真的好高兴,也很感动,我由衷地感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并且我的这一行动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称赞。

4.爱就是严格 强调热爱后进生,决不是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搞无原则的“爱”,而是要处理好“爱”与“严”的辨证关系,没有爱就难以实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同时,没有“严”,“爱”仅仅是一句空话。

潘子栋是我们班学习最差的学生,他曾经留过级,我接班的时候,成绩非常差,在一次小测试中,数学只得了9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事后,我找到他,和他谈心,才知道他不喜欢学数学。我下定决心,想尽一切办法帮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不引起他的反感,我每天放学后主动,热心的靠近他,耐心的帮助他。日复一日,渐渐的,我们俩很谈得来,我们一起谈我们的共同兴趣,谈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这样,我用爱和耐心转变了一个学生,这一转变对他的将来也许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多彩的世界范文2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绚丽多彩的颜色,比如有艳艳的红色,有嫩嫩的粉色,有金灿灿的黄色,有蓝色,有洁白的白色,有橘色,有紫色……

春天,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绿色,小草儿在春风的吹拂下,又披上了绿绿的衣裳,柳树的枝条也抽出了嫩嫩的绿芽,梧桐树叶也抽出了绿绿的小叶子,大地到处呈现出好一派绿色的景象。

夏天,我们看到的不仅只有绿色了,许多花儿会在这个季节绽放,因此,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五彩缤纷的颜色。你瞧,公园里的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着,它们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美姿给人们看。

秋天,果园里,庄稼地里,呈现更多的是金灿灿的稻谷和谷穗儿,远远望去,好似一层金色的麦浪。这个季节,也是农民伯伯最喜爱的季节,因为这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冬天,带给我们的当然是白色的了。那雪花一朵接着一朵的从空中飘落下来,弄得房屋顶上,地上,树上,到处一片洁白,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真是美!

多彩的世界范文3

关键词:称呼语 自称 他称 对称

一、称呼语的发展演变:

称呼语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的关于称呼语研究文章的大量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前人的诸多研究中,国外较早的有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阿伯特·古尔曼、玛格丽特.福德;国内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赵元任先生对称呼语的详尽描述,进入80年代后,又出现了研究称呼语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对称呼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祝畹瑾的流程图模式;卫志强(1994),郭继懋(1995),曹炜(2005)等人对称呼语结构的描写和静态分类;黄健秦(2006)二维框架的分析;李苏鸣对军队中制式称呼语的分析,等等。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给人们理解称呼语、理解语言、理解称呼语与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主要就校园中学生之间的称呼语进行研究,介绍属于学生的独特称呼语

二、称呼语的分类:

汉语的人际称呼语有向对方称呼自己(自称)、称呼对方(对称)、称呼第三者(他称)三种。具体情况如下:

(一)自称

1.一般用人称代词“我”“我们”称呼。

2.用自己在和听话人关系中的身份或自己的名字自称,含尊敬、亲热的色彩。

常见晚辈对关系很熟的长辈而言。如学生对老师说:“学生记住了。”或用自己的名字:“张三我记住了。”

3.变单数为复数,即用“我们”来自称“我”,含有谦虚的色彩。常见于写(说)给许多人看(听)的论文或讲话中。

4.用“我+姓+某”、“姓+某人”、“我+姓名”自称。含有不客气的语气。如“我张某”“我张某人”“我张三不吃这一套。”

(二)对称

1.用人称代词“你们”称呼,尊称用“您”,复数用“您×位”。近年来,先在书面语现在口语中渐用“您们”。

2.用对方的姓名或名字称呼。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平辈之间。用姓名要生疏、严肃一些,用名字要亲近、随便一些。如好朋友之间一般不用姓名称呼对方。

3.用“老/小+姓”称呼,如“老王”“小李”。一般用于同事之间,含亲热色彩。

4.用同志,“姓+同志”、“名+同志”、“姓名+同志”称呼对方。分别有生疏、中性、严肃的色彩。

5.按对方在和自己关系中的地位来称呼,但只用于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如对方和自己构成父子关系,对方是父亲,自己就称对方为“爸爸”;若自己是父亲,则不称对方为“儿子”。

6.按对方的身份、职务或用“姓+身份、职务”称呼。如“李主任,您好!”、“王校长,您好!”

7.近年,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呼对方的,在初次见面的人中也很常见。

汉语中还有一些用来调近双方心理距离的人际称呼语:

1.用“师傅”“老师傅”称呼初次见面的人。前些年,特别盛行于城市中除干部、知识分子、军人以外的广大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同志”。含有尊敬对方的色彩。

2.打破双方的级别界限,用亲昵随便的称呼语取代庄重严肃的称呼语。可直接称对方的名字。

3.以第三者(晚辈)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如妻起子称丈夫“孩子他爹”,如农民互称“他大婶”“他大叔”。含亲密色彩。

4.按自己的晚辈的身份来称呼对方。如新娘的母亲常称呼新郎为“姑爷”。

5.用“同志哥”“姓+哥/姐/弟/妹”、“姓+妈妈/大婶/大叔”称呼对方。如“王妈妈”“邓大姐”,显得亲切。

(三)他称

汉语向对方称呼第三者,有个基本原则,即按这个第三者和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

1.如他和自己的关系同于他和对方的关系,就按自己和对方对他的共同关系来称呼。如李、刘都是王的学生,那么李向刘提及王时,就称“王老师”。

2.如他和自己的关系近于(或远于)他和对方的关系,那么就要适当地加上一些谦词(或敬语)。如自己向对方称呼自己的妻子、儿子、母亲,就用“内人”“小儿”“家母”;如自己向对方称呼对方的妻子、儿子、母亲时,就会说“嫂夫人/尊夫人”“令公子”“令堂大人”

三、称呼语的时代特征:

一种称呼的改变,一个词语的流行,仅从语言的功能所指上来分析是不够的。语言的变化与流行经常反映着时尚生活的流变,表明当下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如:革命年代人们互称“同志”,开始只限于同一团体、组织、政党或有共同理想追求的人,后来这一称呼泛而广之,人们之间都以“同志”相称,它表明革命已成为时代的风尚。告别革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人们逐渐丢弃掉了那些老旧的称谓,开始以“先生”、“老板”相互称呼。这种词语称呼的变化可以说是监测时代变化最好的晴雨表。

可以说,称呼语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语。例如在中国古代时期,丈夫对自己妻子的称呼有夫人、娘子等,但是现在的我们就不会这么说了,我们一般会说是老婆,媳妇等。这就说明称呼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它是可以消亡的,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新的称呼语。

四、大学生之间的称呼语:

大学环境不像社会环境那样充满了狡诈,同学之间可以说是最亲近的关系,大学同学之间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的,各具特色。下面我就几种有特色的同学称呼语进行介绍。

(一)班级同学间的称呼:

大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个集体,平时我们也是和班级的同学接触最多了,平时在班级大家的称呼并不是以名字为主的,大部分是叫比较亲密的外号,有的同学名字是三个字的情况,往往省略其姓而直接叫他的名,两个字的发音是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的。例如,班级中王小明可以简单的叫他小明或者更简单的称其为明,有的同学喜欢唱精忠报国这首歌曲就叫他外号报国或称其为国哥。有的同学长的比较可爱就叫他兔子,有的同学名字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字符就用那些特殊的字符称呼,如曲巧义就会被叫做蛐蛐,王晓国可以被称为蝈蝈等。同学之间的称呼是真诚的,大家叫的外号都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一种习惯,感觉这样称呼可以拉近大家的距离。所以感觉同学之间互相叫外号或直接叫名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是大家之间亲切的一种表现。

(二)平时的称呼:

在学校中我们并不总是和自己认识的人进行交流,我们还有可能和我们不熟悉的老师或者同学打交道,这时候我们怎么称呼对方呢?例如在食堂打饭的时候面对可能和你差不多大的工作人员你就可以称哥、姐。稍大一点的可以叫叔、姨。有时候可能需要和其他同学打交道,例如在路上问同学几点,可以说哥们,几点呀?也可以说兄弟。(女孩可以用姐妹)。这样不会有距离感,会让双方都感到亲切。有时候我们还会遇到外来人员问路,这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叫我们同学,这是一个对我们学生的统称。

(三)对老师的称呼: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可缺少的要和老师打交道,这样我们怎么样称呼我们的老师呢?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叫姓+老师。如王老师,张老师。但是除了这样正规的叫法之外我们有时候也会在私底下根据老师的特征给老师起一些外号,平时的时候我们会有这些外号来代替老师的名字。

总之,大学生的称呼语五花八门,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大学生的称呼语不需要加以规范,只要符合大学生的交流需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感情流通就是可以提倡和推广的。(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汉语称呼语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 孙华著

多彩的世界范文4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美术兴趣 培养方法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初步审美能力的学科,不但要教给学生初步的绘画知识和绘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获得美术审美的愉悦感。

学习兴趣永远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技能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不知疲觉地学习,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在美术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例如在讲解《精美的邮票》一课时,教师在电脑上展示邮票上美丽的花鸟鱼虫、多彩的山水树木、各具特点的人物,让学生感受美术的神奇。

其次,讲授美术家的美术绘画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给低年级学生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学生,如果有一只神奇的画笔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会多么神奇,从而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向往和热爱。

最后,创设轻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位身边的同学,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是谁,教师进一步要求:“你们手里有笔,试着用自己手里的笔,把同学描绘出来,看看你画的是谁?让我们比比,看谁画的小伙伴被同学一眼认出来?”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充分地激发,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与创作中。

二、巧用美术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2]。美术是色彩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是用色彩和造型打动人的艺术,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就要用“美”打动学生。

教师要善于利用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学画山水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山水画,如“溪山行旅图”,远山如黛,折落有势,溪山深幽,水声潺潺,学生仿佛能从中嗅到森林山谷的气息。再如讲解欣赏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时,教师选取那些美丽的陶瓷,如新石器时代的白陶鬶、青瓷莲花尊、北宋的汝窑粉青莲花式碗、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等进行展示,学生通过欣赏体会瓷器简约流畅、雄浑矫健、细腻温婉、色彩丰富的美,从而激发起对中国灿烂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美的欣赏还可以让学生走入自然,一朵生动的小花,一片鲜活的树叶,一只灵动的小鸟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三、讲评学生作品,鼓励、欣赏,增进学生兴趣

每个学生对美的感悟不同,绘画反映的角度也不同,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标准统一要求学生作品。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讲评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完《我设计的一本书》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自己动手设计一本书的作业,对于学生设计的作品,教师要从不同视角理解学生,欣赏学生作品。再如简笔画《可爱的青蛙》,教师把画青蛙的几个要点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画,画完后,进行比较,其中一个学生自己画了一堆歪歪扭扭的青蛙,面对这样的作品,教师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看看学生是如何考虑的,不能仅凭“像不像”判断作品的好坏,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立足学生,欣赏学生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提高学生兴趣

美术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作品的“神”大于作品的“形”,神似是美术的最高境界,学生那些充满自己想象力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用形似标准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兴趣才会提高。教师面对学生形形的美术作品,要能够发现其中灵动的笔触,提出表扬和肯定。如《校徽设计》,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画笔设计出了形形的校徽,有的寓意深刻,有的线条流畅,有的图案复杂繁美,无论哪种情况,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作品,让学生达到自我欣赏的程度。

五、走入自然,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教学只有和实际相联系,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和生命力。美术来源于自然,并且要回归自然,在讲课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让学生在自然中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校园里的花》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中各种各样的花,如花瓣的形状、花蕊的形状、花朵的颜色等,然后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花朵画出来,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再如一年级下册《走近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山川河流,四季美景。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中的景物,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提高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努力,改变讲课模式,立足学生,多样化评价等。保护学生的欲望和热情,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美术课堂才是快乐的,学生才能在快乐中感悟和创造。

参考文献:

多彩的世界范文5

记得我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采用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孩子模仿,忽视了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供的美术材料比较单一,孩子们不太感兴趣,潜在的美感也不能得到及时地引发。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知识经验的积累,至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同行的老师们共同分享。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其次,我从提供美术活动材料入手。再次,要注意美术环境的创设,开设美术作品展览区和美术特色活动区。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的美术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绘画经验,入园焦虑期过后,对各种活动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所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引导不当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与进步。而画画又是比较直观性的东西,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显而易见,特别是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涂鸦期,绘画意图不明确,对画面的构图、用色以及小手的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可孩子们平时又特喜欢画画,并且也特别喜欢体验成功。可孩子到了涂鸦后期,虽然绘画的目的开始从无意识到逐步有点意识,但不能成形,对色彩的应用有了进步。但是,由于传统的绘画方式比较单一,多数孩子不太感兴趣,因此我就在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构思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将传统的绘画方式与其他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更多不同色彩的美;将美术活动融入日常游戏之中,孩子们可以独创,也可以跟同伴合作;常用富有暖色调的颜色来引起孩子的注意。比如:让小班的孩子们画大树、画春天里的花、画干支桃花树、画盛大节日夜晚的礼花……时我常常给孩子们提供五颜六色的颜料、棉签、吸管、宣纸、海绵、彩色卡纸等等,让孩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欣赏美术作品,以及根据孩子已有的学习经验,用手印画、棉签画、纸团印画、吹画的美术表现形式来感受和表现自己对大树、花朵、干支桃花树、礼花的理解,孩子在作画时很感兴趣,效果很明显。如果不用这种方法,按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教孩子,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表现自己心中的美术形象时就非常困难,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孩子中间也常常会出现乱画乱涂的现象,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绘画工具的变化、绘画材料不同、教学模式的更新直接影响着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决定了孩子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平时,除了水彩笔、油画棒、毛笔、白色绘画纸等常用的绘画工具外,还可用树叶、刮蜡纸、砂纸、彩纸、牙刷等等,还有更多的再生资源,都可以作为孩子的绘画材料,让孩子在作画时选择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美术创作,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不仅得到了释放,而且孩子们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更快的提高,孩子自己的作品才更具有特殊性和创新性。

对于中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有了一定的绘画经验,其规律正处在象征期,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虽然构思还不太明确,乱线条略有减少,但表征简单,虽然传统性的美术活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从孩子发展的需求出发,在指导方法上也要类同于小班年龄阶段的孩子,孩子才会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我在教中班孩子画《可爱的小公鸡》时,把水彩颜料、丙烯、油画棒、毛笔、刮蜡纸、不同颜色的羽毛、吹朔纸边角料、棉花、牙签,地板瓷砖、水果包装网、宣纸等美术活动材料准备好后,自编了一个关于小公鸡的故事,同时把不同美术形式的半成品一一展现在黑板上,随后再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创作需要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和材料去进行自主创作,结果孩子们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虽然材料各一,画法不一,但各有特色,有的是独自完成的,有的是合作完成的,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由自在,非常快乐。

多彩的世界范文6

我认为:大自然既然赋予我们五彩斑斓的色彩,就应该让孩子充分地认识它,了解它,通过色彩活动丰富幼儿对美的表现,运用色彩活动健全幼儿的心理和性格的培养,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 认识颜色

在认识颜色中我尝试运用发现性教学。发现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实体和客观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第一认识。发现性教学是以培养幼儿创造性素质为基本目的的,以发现点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色彩存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中,需要老师带领孩子去发现。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身边最常见、最关心的开始,寻找发现的切入点。如小班幼儿认识红、黄、绿色,我组织幼儿在十字路口观察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的场景,让他们轻松地认识并了解了红、黄、绿色。中班的幼儿组织他们在花园中观察,孩子的发现更是惊奇,他们不但能发现单色花,还发现有的花上有2~3种色彩,更让孩子在发现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在引导幼儿发现的过程中,要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注意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激发幼儿发现动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幼儿自我发现主动获取知识,达到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效果。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和幼儿融于一体,带着求知、神秘的情感,一句简单的提问,看见幼儿有新发现是的一句简单的提示语等均能激发他们主动发现的兴趣与欲望。

二、 学会欣赏色彩

1. 感受色彩的冷暖、轻重、搭配、布局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内心感受。当我向幼儿出示两幅房间设施完全相同,但分别以冷暖色形式出现是,中班幼儿均能感受到不同的感觉,这便是冷暖色的奥秘所在。冷暖色的妙用让幼儿疑惑不解:冬天人们总爱穿红、黄、深色等暖色调的衣服,而夏天人们却爱穿浅色、冷色的衣服。于是通过协商冷暖房屋,欣赏冬夏季服饰色彩的形式,让幼儿对冷暖色有了辨别、欣赏的能力,提高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另外,通过欣赏名人名画的方式也是提高幼儿对色彩、轻重、搭配、布局认识的有效途径。如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无题》,看似简单的几个色块,最初幼儿的感觉像垃圾桶里的碎纸屑,乱七八糟,通过观察分析,幼儿能从中寻找出色彩的冷暖,轻重的搭配,色彩的布局都是精密的,让幼儿尝试着去变动或移动其中的任一色快,幼儿都能谈出不同的感受。如“我觉得我要朝这边倒了”,“我觉得一边重,一边轻”,“我觉得太闷,不透气”等等,都表明幼儿从一幅画中感觉到了色彩的平衡美,大大提高了幼儿色彩冷、暖、轻、重、平衡的感觉能力。

2. 欣赏美的作品

美的作品包括名人名画,优秀的幼儿作品、挂历、照片等,从作品中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的角度可以从色彩的明暗、对比、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有的画面五颜六色;有的画面虽然只有绿色,但深浅不同的绿色构成了树林的宁静之美,有的画面万绿丛中一点红,冷暖对比强烈也很美;这些都可以引导幼儿作为欣赏的发散点,从作品领略不同色彩美的存在方式,知道色彩中美是多种多样的,让幼儿从单纯的鲜艳就是美的领略中脱离出来,丰富幼儿对色彩美的认识。

三、 运用色彩丰富想象,激发幼儿的情感

当我们看色彩时常常想起以前与该色相联系的色彩,不同的色彩会引起幼儿不同的想象。如红色总是给人以暖和、喜气的感觉,黑色总是容易让幼儿联想到黑暗、大灰狼、魔鬼等等可怕的事情,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生来对黑色的惧怕,另一方面则是成人通过童话故事等反面引导的效果。我认为教师既要尊重幼儿的个体感受,同时要引导幼儿激发美的情感。如我就“黑色”组织幼儿进行想象,“晚上什么事情最美好”通过讨论,幼儿想象“黑夜躺在妈妈怀里听故事最美”“黑夜天上有星星、月亮的时候最美”“黑夜的霓虹灯最美”“黑夜放焰火最美”。通过讨论,幼儿以黑色纸为底色,将自己的想象都画出来,幼儿惊奇地发现原来黑色也能如此美丽,从情感上不在惧怕,恐惧黑色。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对色彩增进了解,提高认识。由于不同性格的幼儿对色彩的感觉也有所不同,在运用色彩进行想象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不用成人或某个刻意的观念强加到某一幼儿头上,每个幼儿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对色彩的感觉是没有对后错的;在引导幼儿运用色彩想象中尽力鼓励幼儿美好情感的产生,提高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四、 运用色彩进行大胆的创作

当幼儿对色彩的欣赏、理解有了一定基础后,幼儿将会自己对色彩中美的认识与感受体现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在创作中他们开始会表现出有意选择颜色搭配从而产生各自认为是最美的效果。现将一些色彩创作的课题举例如下:

当然,除以上例举的一些专设的色彩练习活动之外,其实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都有色彩练习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将幼儿作品中的创造点提出来,引发大家共同欣赏,使幼儿在点点滴滴中积累有关色彩的感性经验与认识,逐步提高幼儿对色彩的认识与鉴赏能力。

五、 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

教师要打破传统眼光对作品的认识,要学会欣赏作品中实质的美。教师要做一名耐心的观察者、好问者,好的倾听者。即做到多看,多问,多听。多看:注重幼儿操作过的的观察;多问:多问问幼儿“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画”“你认为你的画美在哪里”等等富有启发引导式的发问:多听;评价中教师与幼儿平等地倾听小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你会觉得在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有时孩子真的比老师想象的更聪明,他们其实做的真的很好。

记得有一次在区角游戏中,有一位孩子先在墙面的纸上画上鲜花、草、蓝天,一会儿,等我回头过来再看是,天空已涂上了乱七八糟的黑色,我真想上前制止,但还是耐住看他画完,听他说一说为什么。最后他在向大家介绍时说“因为天气太干了,小花、小草没有水喝,我涂上黑色想让乌云赶快来下一场大雨,让小花、小草喝个饱”。这个孩子天真而富有童趣的解释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庆幸的是当时幸好没有制止他,我想这一点解释足以把他的作品上升到最美的境界。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创造点才是最可贵的。

通过尝试,我发现孩子真的变了,他们对色彩中美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同时对色彩中美的韵味有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1. 眼睛更亮了。他们开始用眼睛寻找周围一些美好的色彩。我在带领他们在散步时,常会说:“如果让你照一张照片,你会照哪一块地方”每个幼儿都会选择不同的场面,并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平时,他们会对老师的着装,街头的广告画,自然景色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敢说了。幼儿不再畏惧自己说的话是对是错,因为个人的个性有差异,有不同的感受是没有对和错的,他们敢于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觉,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班级里常会出现争论不休的场面,活跃了思维,激发了爱美的情感。

3. 作品中的色彩丰富了,更加美了。在作品中幼儿开始有目的地选择色彩进行搭配,使画面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画面上的色彩丰富了,能够看见深色、灰色了。

4. 欣赏、审美的能力提高了。通过教师引导,幼儿能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要素,丰富了他们的审美经验。

上一篇踮起脚尖

下一篇成考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