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内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脑血管内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脑血管内科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1

中国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20-02

【Abstract】cervical disease is a worldwide middle age, common disease. Peop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 continuou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history of more than a century, but China has its research late date (20th century, 70 years later) to the entire medical profession is concerned, is still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is the mainstream, speaking of cervical ill always think of neck pain, many people have neck and shoulder-arm pain is confirmed or denied as the main basis of cervical disease, and the heavy-duty and special types of cervical disease mis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

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1与冠心病的关系早在1929年就有报道,颈椎病引起心前区疼痛,呈现类似心绞痛样症状。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颈椎病可引起伪心绞痛,或称为颈椎病性类冠心病综合征(又称颈源性心绞痛)。近20年来,发现颈椎病不仅可引起心前区疼痛,而且常与冠心病同时存在。因此,对于颈椎病是否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二者发病年龄相似,某些症状及体征也相似,故临床上极易相互误诊,但将颈椎病误诊为冠心病是主要趋势[1]。李起鸿等曾有一组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颈椎病性类冠心病综合征30例报道,其中在两个月内有12例被连续误诊[2],并经统计占颈椎病的13%,可见本征并不少见,而且误诊率甚高。魏征等[3]通过家兔实验,人工造成胸椎1~5错位,压迫/刺激或牵扯神经根,可引起根内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影响而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双相以及心律失常等异常心电图改变,经解除人工损伤后,心电图则恢复正常。同时,他们单纯用治脊疗法共治疗冠心病81例,显效48例,改善32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59.26%,有效率98.77%,均说明了脊椎病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传红[4]对204例颈椎病心电图分析表明,其中109例有心电图异常,占53.4%,并证明随着颈椎病治疗的好转,86.5%的心电图表现好转或正常。说明了颈椎病与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颈椎病合并心脏损害确为常见,但与颈椎病的分型无关。特别是颈椎病和冠心病合并存在尤为明显(常见为心绞痛样发作及心电图ST-T改变等),虽然两者的发病年龄相近,但不应认为是单纯的巧合,因为从解剖生理学和病理机制方面分析,两者有着内在联系。临床上,不少病例并无明显动脉硬化征象,而心电图却有明显缺血改变,颈椎病很可能就是这部分病例发生心脏损害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颈椎病对心绞痛发作有“附加的启动机制作用或激发作用”。

1.2与心律失常的关系颈椎病可引起心律失常,于1980年已由潘之清提出[5]。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与对颈椎病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观察,这一理论被广泛证实并得到肯定。但在临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时,常忽略颈椎病引起心律失常这一重要原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律的冲动起源异常,心率、节律及冲动的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早在1972年,总医院脊椎病科研组为2例3、4胸椎棘突偏歪,并有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患者经推拿正骨后,早搏消失。以后共治疗类似患者138例,显效82例,改善53例,无效3例,显效率59.42%,有效率97.83%。马修云等报道2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的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后经进一步追问病史及查体,发现了与颈椎病有关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经按颈椎病系统治疗后,心律恢复正常。最后诊断为颈椎病致窦性心动过缓。陈志等报道2例频发性房性早搏,经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按颈椎病治疗后早搏消失,而且疗效稳定。

颈椎病所致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或室性早搏、房颤、房扑、房室传导障碍、束枝传导阻滞等。这一临床观察结果已经动物实验证实。

颈椎病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为支配心脏的心上、心中及心下神经分别由颈上、颈中及颈下三个颈交感神经节发出,当颈椎病时,由于神经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而改变了正常功能状态,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有人发现:上位颈椎(C1~C3)错位,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C4~C6错位易发生心动过缓;C7~T2错位发生房颤;T3~T5错位易发生室早、房早及房室传导阻滞。

由上可见,颈椎病确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时,要考虑颈椎病这一病因,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者,应详细追问病史,并做有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1.3与血压异常的关系 李学江等曾对718例年龄为65岁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调查,其中高血压组307例,有颈椎病者112例,患病率为36.46%;冠心病组287例,有颈椎病者110例,患病率38.05%;对照组244例,有颈椎病者66例,患病率为27.05%。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椎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2.1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原因多种多样,由颈椎病引起者称为颈源性VBI,是VBI的常见重要原因之一,但往往却被临床医师忽略而误诊。据研究,50岁以上者眩晕发作,VBI是最主要原因,而且50%以上与颈椎源性病因有关。因此认为,颈椎病是引起中老年人VBI的最常见重要原因之一。

2.2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1889年Peabody首先对因脑内血流量的不足而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称为“脑血管痉挛”。由于Fisher、Russell及Pikering分别于1959、1961和1963年对微栓子学说的进一步证实,其诊断名称则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所替代,并沿用至今。

2.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既然颈椎病可致VBI及椎基底动脉TIA,那么,从理论上讲也可促发或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福建省干部疗养院陈础[10]等,对收治的433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合并脑卒中者44例,占10%。同时对他们所收治的133例中风患者进行分析,有颈椎病者44例,占33%,这44例中脑梗死38例,脑出血6例,说明了颈椎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他们对其中6例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项背温热治疗前后做了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治疗后脑血流图明显好转,这也证实了颈椎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渊源关系。

大量的科学信息表明,现对颈椎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近几年的国际性研究成果证实:颈椎病是血压异常的原因之一,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全身数十种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多病之源。由于颈椎病是涉及多学科的常见病,即跨学科的“边缘性疾病”,而且近年来发现在青少年中发病率并不低,并呈上升趋势,故需要多学科的临床医师对其进一步强化认识,并积极开展对颈椎病的全面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贤英.在校大学生颈椎病抽样调查分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11):1203.[2]李起鸿.颈椎病性类冠心综合征.中华医学杂志,2006,60(7):393.

[3]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2007,37.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2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护理措施分析;改进护理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提升。其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更是首当其冲[1]。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在现代统称为三高,三高对于人们的生活带去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心血管疾病[2],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讲,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保障患者的有效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以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改进的护理措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具体如下:

1患者资料和护理方法

1.1患者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69.5±4.8)岁。所选患者的病种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梗死等。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疾病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常规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根据分析后的需要改进地方制定的有效护理措施。1.2.1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良好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得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病房环境包括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的休息温度、合适的空气湿度等。室内要注意定时的空气流通,开窗通风等,尤其是在冬春季节,要注意空气流动,减少并发呼吸道疾病的可能[3]。另外,对于有需要的部分患者可以在室内为其播放适当的休闲音乐,放松患者心情。1.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取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好的配合,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对于患者的沟通工作,保证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同时增加我科良好的口碑。1.2.3协同病人和家属配合各项治疗在对于患者治疗乃至整个康复过程中家人的有效配合可以起到治疗上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消除其对治疗以及各护理措施中的疑虑。

1.3观察指标

通过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护理质量以及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发生率来评价两组护理方法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临床实际对比发现,采取改进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其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要明显高于采取一般护理措施的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在护理风险时间发生率上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从该疾病的特点来开展,如该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该病的慢性病特点要求患者出院后对于疾病的耐心调理等。

3.1心理诱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感

心血管疾病患者惮于该疾病对于自己生活上的影响,心理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担心自己预后的生活质量很差,甚至萌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使得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增加患者对于康复的信心[4]。

3.2鼓励患者生活中能自理的尽量自理

心血管疾病后续的有效康复依赖于出院后生活的继续调理。因此在对于患者住院期间应该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于其他疾病,心血管疾病对于患者的生活能力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患者在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生活能力往往能够恢复到病前状态,只是需要避免过重的劳动[5]。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有效康复。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欧双利.内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6,9(29):47-50.

[2]胡原.心脑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风范分析[J].临床合药,2016,6(12):4-6.

[3]徐雯.心脑血管内科护理的风险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1(1):16-18.

[4]梁秀萍.心脑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疗,2013,13(1):15-17.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3

脑血管疾病是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且有高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的特点,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矿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升高,且发病的个体也在发生改变。现将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科2004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年龄38~85岁,平均63.4岁;男25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2.27∶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7例;其中45岁以下的脑血管疾病为6例,均为男性,占16.7%,5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女性病例的发病年龄均在58岁以上。

1.2 危险因素

1.2.1 血压:血压升高2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例,入院时的最高血压达到了220/130mmHg。

1.2.2 血糖:血糖升高18例,血糖值8.8~18.5mmol/L,糖耐量异常4例,既往有糖尿病史8例。

1.2.3 血脂:血脂异常15例。

1.2.4 腹围:女性>80cm,男性>90cm,共有11例。

1.2.5 体重指数(BMI):大于23.9kg/m2 12例,大于27.9kg/m2 6例。

1.2.6 吸烟:22例:10~40支/d,吸烟史均在15年以上,最长的51年,均为男性。

1.2.7 代谢综合征:8例。

1.2.8 心房纤颤:3例。

1.2.9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1.3 诊断与治疗:在上级医院行CT或MRI确诊的26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按内科保守治疗原则;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应用纳洛酮、活血药、脑细胞活化剂,给予阿司匹林150mg口服。合并感染者选用合理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血脂异常者给予调脂药;血糖升高者应用胰岛素尽快控制血糖水平。10例直接来院救治的病人,由于没有CT等检查手段,只能依靠实践经验对临床表现作出判断;给予常规的脱水对症及支持治疗;昏迷病人并给予胃管营养支持,口服安宫牛黄丸以帮助促醒。待病情稳定后再到上级医院行CT或MRI检查,最后有7例诊断正确。上述病人治疗1w后,加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

1.4 结果:病情得到控制32例,昏迷时间最长的21d,也得到成功救治。死亡4例,男3例,女1例;死亡原因:脑疝、感染、多器官衰竭。

2 讨论

2.1 在基层医院未明确的脑血管疾病,由于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患者又必须马上得到救治。要做出及时、准确判断、正确处理就必须依靠实践经验对临床表现作出判断:如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活动中突然出现偏瘫并伴有头痛,虽意识清楚,但没有呕吐,也应想到脑出血。起病相对缓慢,6h以上出现的偏瘫,虽有意识障碍,也要考虑脑梗死。

2.2 本组患者在入院后检查发现血糖升高18例,糖耐量异常4例,既往有糖尿病史8例。对于有糖尿病或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患者,积极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有报道,不管病人有无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4.44~6.1mmol/L,能明显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老龄化的趋势,不健康饮食,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升高而且还将继续升高。糖尿病因微血管病变,而导致靶器官的损害,因此糖尿病有特别高的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病之风险,长期胰岛素抵抗可引起代谢综合征,出现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都可导致脑血管粥样硬化,甚至卒中的发生。

2.3 从发病年龄角度,45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这是女性分泌正常浓度雌激素的结果,但是随着绝经期雌激素分泌量的下降,女性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本组资料11例女性患者均为58岁以上的绝经期妇女,最大的85岁;6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别。雌激素有扩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并通过降低LDL-C、升高HDL-C对脑血管系统起着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脂向着易患心脑血管病的方向改变:其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LDL-C、Tc/HDL-C均较绝经前明显升高;HDL-C及HDL-C/LDL-C较绝经前明显下降,这与绝经后妇女体内缺乏具有雌激素活性的雌二醇有关系。有大量报道显示许多植物中具有类似女性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具有一定调节血脂及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可建议多食用一些这类食品,有助于身体健康。

2.4 中老年的脑血管疾病有所升高,且有年轻化倾向:本组资料45岁以下的患者为6例,脑梗死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均为男性,占16.7%,最年轻的38岁。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冈是动脉粥样硬化。有资料显示从危险因素的出现到动脉硬化最初的病理变化至少半数患者最早是在18岁以前开始的。另外1953年,美国发表的朝鲜战争遇难美国士兵300名尸体解剖,平均年龄22.1岁,77%有动脉硬化,40%左右有导致血管腔狭窄的斑块。2001年发表的美国近期车祸死亡心脏作为供体,成功移植后,用血管内超声看到262个供体心脏,20岁以下心脏约20%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要重视对年轻人的亚健康状态进行一级预防,生活方式的干预、适当的运动、减轻体重、戒烟、戒酒是防控青年人发生卒中的关键。

2.5 本组资料高血压患者为20例,占55.6%,明显多于其他疾病。血压升高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压将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脂质向血管壁沉积,是形成脑血管粥样硬化、发生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中国七城市脑卒中预防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卒中发生危险密切相关,收缩压上升19mmHg,卒中危险就上升21%,社会干预治疗可使卒中危险下降31%;我国4项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收缩压每下降9mmHg或舒张压下降4mmHg,卒中危险下降36%,因此应提高矿区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压目标:普通的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

2.6 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本组资料示矿区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腹围及体重指数超标等。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将极大地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代谢综合征的心脑血管代谢危险要大于单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而且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危险是血压正常的2倍;而糖尿病升高脑血管病危险的2~4倍。英国的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每下降10mmHg,糖尿病并发死亡、心肌梗死、微血管并发症均下降10%以上。因此,对于高危病人,需要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全面干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不仅降血脂治疗非常重要,降血糖、降压和抗血小板治疗也同样不可少;且对代谢综合征最主要的干预是改善生活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健康监管,在此基础上应用调脂药物(他汀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可以显著降低这类高危人群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以及阿司匹林,不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和改善预后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灵聪等.危重病人强化胰岛素治疗研究[C].重庆:全国内科危重病医学学术交流会汇编,2006.

[2]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

[3]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4] 胡大一.循证行医合理用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21):1676.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4

秋冬将至,心血管病进入高发期

为什么秋冬季节易发心脑血管病呢?这是因为秋冬季节的温差变化较大,冷暖不定,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脑血栓、脑梗死、冠心病患者遇到冷空气刺激时,生理反应使血管骤然收缩,由于血管的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之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从而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这时,如果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在血液中流动,在脑部的末梢小动脉内壁停滞就会形成脑梗死;而对于本来或曾经就患有脑血栓的患者来说,由于血管再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就会导致疾病再次复发或使栓塞面积增大,导致病情恶化;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和冠内壁的小血栓游离,在冠状动脉造成局部阻塞或完全阻塞,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

银杏叶――心脑血管卫士

心脑血管疾病这么可怕,难道没有办法预防吗?世界卫生织前任总干事钟道恒博士说过:“多数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其实很多疾病是可以提前预防的,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从35岁就应该开始预防。现在正值夏末秋初,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时间,只有把血液黏稠度降下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把血压和血脂降下来,修复血管内壁细胞,把病症消灭在演化期和发展期,秋冬季才能平安度过。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子女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

虽然目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银杏叶制品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已经为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共识。住过院的患者都知道,现在银杏叶注射剂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用药。其原因主要是银杏叶富含以下有益于心脑血管的成分:

(1)45种以上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对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降低血液黏度、血液胆固醇含量、血液内杂质含量等有明显作用。

(2)6种以上双黄酮类化合物。双黄酮类化合物对提高血管壁韧性,改善胃壁黏膜、肠道消化功能、肾肝功能、肺部毛细血管和调节微循环等功效明显。可以明显延缓细胞分裂,提高细胞存活能力。

(3)2种以上银杏素。银杏素对消除血栓,治疗脑溢血、哮喘和冠心病等功效独特。银杏树是植物中唯一含有此种药物成分的树种。

(4)白果素。主要功效接近银杏素,独特功效就是清理血毒、增加血清含量和血小板数量。

(5)5种以上酮氨酸。主要功能是促进头发毛囊稳固、改善发质、调节内分泌、改善胃酸平衡。

(6)二萜内脂。主要功能是改善皮肤状况,防止辐射损伤,对治疗辐射损伤、烫伤及辅助癌症治疗功效明显。该成分已探明植物中唯银杏叶所独有。

(7)7种以上氨基酸。

(8)3种以上植物蛋白素。

(9)多种微量元素。含有锶、锂、锌、钾等15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维生素B1、B2、B12等。

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实质就是要预防血管硬化,要预防血管硬化必须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要微循环好,前提是血液黏稠度不能高,而银杏叶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非常明显。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供给细胞血液、氧气、能量和营养物质,带走人体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肌酸、乳酸和二氧化碳等废物。

如果微循环不好,免疫力就会下降,就会受百病袭扰。微循环还起着“第二心脏”的作用。微循环障碍如发生在神经系统,就会使脑细胞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不好,甚至中风;发生在心血管系统,心肌细胞营养不良,就会发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5

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广东惠州 516000;2.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惠州 516000

[摘要] 目的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H型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该院内科门诊或住院的符合H型高血压患者1 391例,随机分为A、B两组。将患者的所有临床生理学指标录入excel表,包括:血压、空腹血糖、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Hcy水平等。A组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简称依叶片)疗法,B组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疗法,可合并使用其他非降压药物,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和指标、最终结局。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前后Hcy、叶酸、TG、TC等临床指标比较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的疗效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结局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H型高血压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Hcy、TG、TC;而依叶片对显示影响H型高血压患者预后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结论 将适当的降压药物和降Hcy进行组合,长期应用。这样能够控制Hcy,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型高血压;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078-02

[项目基金] 2013年广东省惠州市科学技术局科研项目: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H型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临床研究(2013Y007)。

[作者简介] 谢胜(1980.4-),男,广东梅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内科。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1]。研究结果显示随着Hcy 浓度的增高,脑中风危险度增加1.87 倍。由于高血压和高Hcy在增加脑卒中风险中的协同作用[2],2008年,学术界将伴有Hcy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定义为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单纯高血压患者高出约5倍,较正常人高出25~30倍。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将适当的降压药物和降Hcy进行组合,长期应用。这样能够同时控制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关最为密切的高血压和高Hcy两个危险因素,进而达到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但该假设尚未得到循证医学的直接证据支持。基于此,该课题给予依叶片口服2年,并可合并使用其它常规药物治疗。该研究对Hcy水平对H型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进行了随机临床研究,现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内科门诊或住院符合H型高血压患者1 391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内科门诊或住院的符合H型高血压患者1 391例,随机进行编号1、2、3、4、5……单数被列到A组,双数被列到B组,A组696例,平均年龄为(53.4±6.1)岁,B组695例,平均年龄为(57.3±6.8)岁;A组男358例,B组男359例),将患者的所有临床生理学指标录入excel表,包括:血压、空腹血糖、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cy水平等,两组治疗前的生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A组和B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经检查排除孕妇、继发性高血压和其他器官系统的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监测治疗后Hcy、叶酸、TG、TC等临床指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本院伦理委员会和研究对象均同意本研究。

1.2 血清Hcy水平测定

受检对象于8:00~9:00空腹抽取5 mL血液,置入含有100 μL 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普通试管内,离心,取血浆和血清,置-20 ℃冷藏。Hcy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总Hcy吸光度,并进行计算。依叶片采用放免法测叶酸,试剂盒购自北京海科瑞公司。

1.3 治疗措施

A组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疗法(剂型: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叶酸0.4 mg),B组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疗法(剂型: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A、B组依那普利剂量相同(10 mg/d),可合并使用其他非降压药物。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及方差齐性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结果采用χ2检验。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H型高血压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和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比较,Hcy、依叶片、TG和TC的t值分别为:0.77、1.03、1.01和0.92;两组治疗后比较,Hcy、依叶片、TG和TC的t值分别为:4.13、2.08、2.04、3.60。A组治疗前后比较,Hcy、依叶片、TG和TC的t值分别为:5.83、3.01、3.24、4、3.11。B组治疗前后比较,Hcy、依叶片、TG和TC的t值分别为:2.02、2.51、3.10、3.87。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的疗效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A组和B组最终结局的比较

A组的结局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H型高血压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Hcy、TG、TC;而依叶片对显示影响H型高血压患者预后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见表3。

3 讨论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位居国人死因顺位之首[3]。脑血管疾病在整体死因顺位中排第二位,脑卒中年发病率约250/10万,且仍以每年8.7%的速度增加[4]。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长期重点任务之一。

Hcy为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物,Hcy的代谢依赖于B族维生素[5]。大约50%进入转硫化作用通路,在维生素B6依赖的胱硫醚-β-合成酶作用下与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结合生成胱硫醚,然后再在另一个维生素B6依赖的酶γ-胱硫醚酶作用下代谢为胱氨酸。我们的研究显示,Hcy和B族维生素起到相反的作用,也验证了上述观点。正常情况下,血浆Hcy的含量甚微。血浆Hcy水平的升高与年龄、某些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基因突变、机体生理因素、生活方式及摄入B族维生素不足有关。以上因素使细胞Hcy代谢发生障碍,使血中Hcy浓度升高,促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栓塞的发生,也使其极易发生脑卒中[5]。

目前最新研究显示[6],血浆Hcy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也显示了这一点。H型高血压产生时,Hcy较高;治疗后,Hcy下降。大量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和基因多态性研究均显示,Hcy升高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7]。另一项研究显示[8],血浆Hcy水平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当血浆Hcy>6.5 μmol/L时,患心脏病、脑卒中的风险比已超过1,以后随着Hcy浓度的上升,特别是>10 μmol/L后,冠心病、脑卒中风险几乎呈线性上升。

美国一项长达7.3年,纳入5 442人随机对照实验证实:ACEI类药物与叶酸的组方是控制脑卒中双降策略的最佳组合,在进行叶酸强化的地区,使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下降19%。依叶片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Hcy水平的药物,其中含0.5~5 mg叶酸可降低25%~33%的Hcy水平。维生素B12可在依叶片基础上使Hcy水平降低7%,同时能预防依叶片不良反应如共济失调。以往研究结果表明[9]采用依叶片没有任何新的不良事件发生。而且从药物经济学上讲,极大地减轻了社会、家庭的负担。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卫生资源,但我国的脑卒中发生率在过去20年一直在以8.7%的速度攀升。而该研究显示采用依叶片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将适当的降压药物和降Hcy进行组合,长期应用。这样能够同时控制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关最为密切的高血压和高Hcy两个危险因素,进而达到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Manavathongchai S, Bian A, Rho YH, et al. Inflammation and hyperten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J Rheumatol.,2013,40(11):1806-1811.

[2] White WM, Turner ST, Bailey KR,et al.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later in life[J].Am J Obstet Gynecol,2013,209(5):454.e1-7.

[3] Wu XQ, Ding J, Ge AY, et al. Acute phase homocysteine related to severity and outcome of atherothrombotic stroke[J].Eur J Intern Med,2013,24(4):362-367.

[4] Ozsoylu S. Is a high homocysteine level related to thrombosis[J].Turk J Haematol,2012,29(4):438.

[5] Hu Z, Hou QZ, Zhao S,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carotid arter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H-type hypertension[J]. 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2012,32(8):1175-1178.

[6] Wang HL, Tan S, Song B, et al.Correlation of H-type hypertension and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2,92(17):1183-1186.

[7] 胡兆霆,侯庆臻,赵素玲,等.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及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8):1175-1178.

[8] Miller JW, Beresford SA, Neuhouser ML,et al.Homocysteine, cysteine, and risk of incident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J]. Am J Clin Nutr,2013,97(4):827-34.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6

【关键词】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影响

本研究主要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脂代谢的改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对象为2009年1月至9月在我院门诊体检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将符合条件的172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A组)86例,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37±110)岁,糖尿病平均病程为(852±055)年,单存糖尿病组(B组)86例,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51±1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为(837±051)年,两组间年龄,性别及糖尿病病程无显著差异。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999年10月中国糖尿病学会颁布的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005年11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为以往有过肯定的心肌梗死病史,或有典型的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表现者。脑出血及脑梗死的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上述两组患者冠心病及脑梗死的病例数,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A组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

3 讨论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较高的合并高血压机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糖尿病患者群中20%~50%患有高血压,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的达30%~50%[1]。我国国内也有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初诊时高血压病合并率达3737%。

糖尿病易合并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和高血压都可能存在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高胰岛素血症[2]。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同时,糖尿病的长期慢性高血糖能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和凝血机制异常,加速肾动脉和全身小动脉硬化,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明显加重微血管损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血中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从而对血管内膜产生刺激,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同时,与糖尿病有关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又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过多的血脂易通过损伤的内膜进入血管壁并在内膜下沉着,造成动脉血管(主要是中,小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进而出现相应器官的血管闭塞或出血,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疾病。本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

临床实践证明,积极控制血糖,对预防糖尿病性微血管并发症作用肯定,但大血管病变有许多除血糖以外的其他因素参与,如血压,血脂等。有研究表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的35%~40%,心肌梗死发生率的20%~25%及心力衰竭发生率的50%。同时,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 ATP Ⅲ)要求非常高危人群(心血管病加上糖尿病,长期吸烟,血压控制差或有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素和心肌梗死后的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应低于70 mg/dL。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血压和血脂的控制。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除改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糖外,更应积极控制血压,调整血脂,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诗词点评

下一篇考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