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1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跨文化的交流,只有了解中西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其语言内涵,将其语言信息原汁原味传达给人们。
关键词:
文化差异;语言表达;翻译;影响
人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虽然有时候懂得语言的字面意思,但由于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很难了解文化所赋予的语言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语言文化受到地理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翻译的时候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英国是有名的岛国,所以其文化渊源就离不开船和水。例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allatsea(不知所措),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其文化渊源自然就与陆地相关。例如:当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俭时,人们常说“挥金如土”,而英语则为“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另外,中国以农业大国文明,通常用牛来耕地,汉语表达多用牛,例如“牛饮”。而英语表达为“drinklikeafish”,与海相关。
二、历史典故和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精髓是历史典故,只有了解了历史政治,在翻译典故的时候要追踪历史文化。例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实又正直)。toeatnofish不能翻译成汉语“不吃鱼”,在西方文化中,这是出自一个典故,指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no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又如:Heisaveryfamousfreelancepoliticianinthiscountry.(他是这个国家很有名的无党派政治家)。lance最基本的意思是"长矛",那么freelance是不是汉语中所说的免费的长矛呢?在十六七世纪,一些作家把lance(长矛)用于形容使用这些长矛的骑兵,而其延伸的成语freelance则指中世纪的自由骑士。后来,freelance的外延又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可以指"不服权威的自由行动者"或"自由记者"。在方面,西方国家人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所用表达多于上帝“God”相关,例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等。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常用到“借花献佛”这样的表达,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三、认知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认知方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对于用颜色所表达的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红色(red),红色在中国具有褒义的色彩,人们用红色表示大吉大利,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与此相反,“red”在西方却含有贬义的色彩,表示血腥,恐怖等。如:"red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becaughtred—handed"(当场被捕)在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中华民族却以谦虚礼让为美德,所以,当西方人说“YoucanspeakperfectEnglish.”对方会回答“Thankyou”。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很有可能会回答“No”。
四、结语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传达出说话人要表达的信息,翻译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于思想的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了解对方周围的风土人情,等,才能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把对方的意图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最终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者:徐丹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44-48.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文化差异 习语翻译 影响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不同语言中的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的使用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语句,它具有简练、丰富、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的表达特点。因此,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份更具有代表性。英语和汉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它传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它们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更准确的理解和使用所学的语言。本文将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对体现语言文化特点的习语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习语的产生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有关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会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这种差异性反映在文化上就会出现不同的语言形式。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因此英语中的许多习语是与航海、渔业有关的。例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 sea of troubles(无穷的麻烦);all at sea(不知所措);a kettle of fish(乱七八糟),在汉语翻译中就不会看到“大海”、“鱼”等。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人们的生活与陆地、农业有关。例如:当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俭时,汉语常说的习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中所用的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却大不相同。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在英语中没有的习语,又如:“烟花三月(梅雨)”,“大漠孤烟(戈壁滩)”,“邯郸学步”,“有眼不识泰山”等习语。以上这些习语都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在翻译习语时要考虑到习语所产生的环境。
二、历史发展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其重要体现就是历史典故。比如:“Achilles’heel”,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指最关键、最致命的部分;“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meet one’s Waterloo”指滑铁卢之遇,喻指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blood and iron”寓指铁血政策。而有关中国历史典故的汉语习语也比比皆是,如:“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are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等。由以上翻译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得出比较贴切的翻译。
三、风俗习惯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习语与风俗习惯又是紧密相联的。所以,风俗习惯不同,习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也各不相同。例如:狗在两种文化中的表现意义不同。在汉语中,狗这一词意味着厌恶和鄙视,和它有关的词大都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大都带有褒义或中性之意,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得意之时)等。再比如:在使用颜色的词语时也是各不相同。汉语中红色(red)常常用来表示喜庆、幸福,白色(white)用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而在英语中红色使人联想到危险或极端,白色是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所穿服装的颜色,表示纯洁。可见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正确把握习语的真正含义。
四、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是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不同的文化信息。中西方的不同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是佛教和道教,汉语中很多习语都和这两种宗教有关。比如:“回头是岸”、“五体投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灵丹妙药”等。而在西方国家中,基督教则是人们信奉的主要宗教,《圣经》几乎成为人手一册的经典读物。因此,英语中许多习语都是来自基督教和《圣经》。例如:“as poor as Job”是指贫困得一无所有,Job就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指自助者,上帝助之;“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指区别好人与坏人,辨别真伪。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影响因素 文化背景 词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中最丰富多彩的形式便是“词语”,其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成为语言文化的结晶,它一般富于生动形象、喻义明显的语言特征和哲理并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的语言和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交流并不能消除差异,文化差异因素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中西文化形形,语言多种多样,在进行词语翻译时,我们有必要了解语言文化差异、正视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掌握词语翻译的方法,力求沟通并跨越具体词语翻译中的障碍,准确把握词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更接近原作,真正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因此,探究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
一、文化差异及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例如“西风”一词在中西文化中的意义迥然不同。来自北大西洋的暖流给西方人们带来了对春天的企盼,便有雪莱的名诗Ode to the West Wind相颂,但中国民谚“喝西北风”却源于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预示严冬的来临,预示冷酷和萧条。又如,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的是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体取向的,讲求的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在汉语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96)对个人主义这个词的解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对很多词来说,其褒贬意义并不是这些词自身固有的,而是人们在使用中根据自己置身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所赋予他们的。因此,对此的某种含义的理解反映了人们对不同社会阶级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它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
1.文化背景对词义的影响
在汉语中,“东风”常常象征着政治上的进步势力,象征着春天、温暖美好事物或时机等,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反之,由于不同的政治、社会、地理、环境等因素对文化的影响,英美民族却觉得“东风刺骨”,“东风”凛冽,如:That December day in 1943 was a cold one with a biting east wind gusting in from the North Sea――“Time Detective” October.1981。因此,简单地把汉语的“东风”译为“east wind”,所唤起的形象和喻义可能完全不同,这就要根据其上下具体处理。
各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连。文化的差异,与各国语言词汇的差异交织在一起。美国的爱斯基摩人居住在北极圈内,那里绝大部分时间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因此民族有多达七种词来辨别白雪的类型,而地处赤道森林的扎伊尔,一些语言中根本没有“雪”这个词。北太平洋的Ponapean人有多种关于sweet potato(白薯)的词,苏丹的Near人与牛cattle(牛)有联系的词汇极多,阿拉伯人的生活与骆驼密不可分,因此词汇中骆驼占了重要位置。
2.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词语的不可译性
例如,汉语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在英语中都没有确切的对应词,通通以uncle一词涵盖。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各民族在地域、习俗、文化、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所以语言有的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一般说来,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由于文化的语言差异,有时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词,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例如:汉语中的“饺子”在英语中就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我们通常把“饺子”译为“dumpling”,但“dumpling”是“汤圆”,“团子”,这就完全失去了中国“饺子”的韵味。
对词语空缺现象,尤其是对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词汇的英译,我们可以采取音译、直译或意译。音译,如“阴阳”“沙发”“阿司匹林”。对于一些哲学思想中的概念、中医理论、部分年号如“乾隆”、“康熙”、“同治”等,以及古代文人名称如“秀才”、“举人”、“进士”等。所谓直译,是指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字面意思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用这种方法翻译的,“四书”:“Four Books”;“剪纸”:“paper-cut”;“八股文”:“eight-part essay”。还有一种是意译,即free translation。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如果说直译追求的是“信”的话,那么意译追求的则是“达”或者通顺、意似。直译和意译各有优势,我们应具体分析,各取所长。
词汇空缺现象是不可译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对这一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就无法搞好翻译工作。
3.“不可译”现象的另外几种情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对联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中国人自古讲究对称美,注重和谐、追求吉祥、如意。这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无法用外语表达的,若强行翻译,就早已失去了韵味。
另外,双关、回文、歇后语等是汉语特有的文化形式,译成外文绝对无法表现出其深刻韵味和绝妙之处。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若将后者译为:He who goes to Tien Janchu is really a heavenly guest.原句意思虽可表达,但韵味全无。对于以上这些“不可译”现象有些是可以设法解决的,因为“不可译”性大都是相对的,但我们不可忽视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准确性的重大影响。在翻译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词语的准确性。要做到用词准确,我们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准确内涵。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决定词的内涵的文化,掌握其褒贬色彩,以免导致理解错误或语用失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进行词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和语言个性,充分理解独特的文化意味,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才能够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和艺术特色。只有这样,译文才会达到较高的境界,从而使译文既准确、生动、形象,又不失本国文化色彩和寓意。
参考文献:
[1]梁冬梅.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J].人文与科学,2010(10).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 就餐 中西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也慢慢凸显出来。就餐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人们对其文化差异的了解也日显重要。
1 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就餐餐具的不同是中西方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中国人主要用筷子,而西方人进餐主要用刀叉。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此外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要注意筷子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挠痒、剔牙或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与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筷子。不要把筷子竖抵放在食物的上面,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如手里拿着刀叉,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摆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边吃边切,以防温度降低或汤汁流失等。
2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1)中餐座次。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以求团圆。中国人在排座位时,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基本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通常情况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又称上席。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其余宾客按其长幼、权位依“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入座。但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更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是很显著。现在女性受尊重的程度逐渐得到了提高。
(2)西餐座次。与中国不同,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女主人右手最近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而且西方在宴会座位安排上则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通常座位安排形式是:男女主人面对面, 坐在长桌窄的两端,男女交叉入座,即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以右为尊,同时,女主人的左右两侧为男主宾。西方人特别是女性是不愿让人知道其年龄的,一位英法学家也曾说:“除了特殊例外,所有女性都是年轻的,对女性应遵循 “Lady First”原则。
3 从餐桌举止看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餐餐桌上,一般是大家围坐在圆桌旁,桌上摆放各色食品,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共食。西餐餐桌上通常每人都有一份食品,所以他们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切割自己盘中的食物。但调料是公用的,他们在进餐过程中常依据自己口味不同选择调料。但当调料离他们太远时,他们则选择让附近的人帮忙。因此在口语中常说“Please pass the pepper for me. Thank you.”因为伸手取调料这一举动不仅会惊动邻座用餐的人,也可能让自己的衣服沾到盘中的食物。西餐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仅仅同几个熟人交谈。说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不建议大声喧哗。另外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中餐餐桌上往往非常的热闹,在门外就能清晰的听到里边的人大声说话。此外,无论中餐还是西餐,我们都要求:不要嘴里含着食物同别人讲话,即使这时有人想同你交谈,你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对着吹。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咂嘴的声音。
4 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所以中餐的往往讲究排场,气氛非常之热闹。而西餐的菜量以吃饱为宜,反对铺张浪费。中国人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们餐桌相互劝酒,让菜,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席间欢声笑语不断。中国人认为只有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诚恳和热情。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的“一团和气”。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餐桌上的菜花样繁多,少则有七、八道菜,而传说中的满汉全席会有一百多道菜。席间主人往往会说“菜做得不好”,“ 没什么招待大家的”,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注重谦逊。然而,若是向西方人说这类话就会被误解为“既然菜做得不好,没什么招待,怠慢那又怎么可以拿上餐桌来招待客人呢”。所以如果是与西方人共餐我们一般不依字面的翻译,如:There food does not do well. Please forgive me. We snubbed you.可以直接说 :“Enjoy yourself. ”“Make yourself at home ”等。在西方餐桌上一般只有四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微有剩为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因而会很高兴。在西方人宴席上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尽量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厕所),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Can I add some powder?”等。除此之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中国式问候语,这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5 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差异,既要避免用自己的道德、文化、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正确的做法是坚守本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也学习西方的文化精髓。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中国文化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我们强调以和为贵,讲人情,重血缘,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饮、讲和气。
参考文献
[1]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50-02
1币言
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 自然环境
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
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例如:
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2
宗教在每个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欧美国家的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种观念在英语谚语中随处可见。
Heaven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
严格地说,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属于无神论,因而没有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上帝”,于是中国的谚语中多会出现“佛”、“天”等字眼。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人算不如天算。
除此之外,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可以赎罪并被上帝饶恕,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例如:
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忏悔受难,得升天堂。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
要不是上帝的恩赐,不幸的事一定会降临到我头上。
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佛教更注重因果报应,它劝说人们要及时行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根据上面所列举的谚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所反映出来的宗教思想与基督教是不同的,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2.3 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的智慧和精神能从谚语中反映出来。英汉谚语根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它们可以反映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劳动创造世界,语言也是如此。通常,谚语可以反映人们的劳作。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大部分人们生活在农村,因此很多谚语都与农业活动有关,例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农为百计之本,田为农民之根。
而英语谚语多于打渔和水上作业相关。例如: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要捕鱼,到大海。
Alittle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缝隙,沉大船。
以上的三个谚语都是关于航海的。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航海史的岛国,因此,很多谚语都与海有关。人们住在海边,如果没有航海和打渔,他们无法生活。
2.4 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古希腊曾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这对英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很多英语谚语出自《希腊神话》、《伊索寓言》、《荷马史诗》以及其它的经典著作。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出自《伊索寓言》)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有时也会出错。(出自《荷马史诗》)
相比之下,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一向尊重传统文化,所以许多汉语谚语由典故和神话演变而来,而且它们都具有中国特色。例如: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出自《淮南子》)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出自《水浒传》)
从英汉谚语的来源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谚语的表达形式在文化上也有差别。
2.5 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国家建立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形成独有的心理文化特征。中西方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就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心理。以“狗”为例,中国文化轻视狗,经常用它描述坏人或者不好的事。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然而,在西方国家,与多人都养狗当宠物。他们把狗看当做他们的家庭成员、朋友等。在他们的眼里,狗具有忠诚、可靠、聪明等优点。
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爱我的狗。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人们常常用不同的字眼和句式描述相同的事物或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与“一箭双雕”同义)
The fox change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s.狐皮能褪换,狐性改不了。(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义)
2.6 人文思想
人文主义重点强调人类,宣示了人类的智慧。但是,因为人们对人持有不同的见解,人类问题具有很大的范围,所以人文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同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西方重生。它强调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的自由。一些英语谚语表达了人作为宇宙灵魂的位置。例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即,人是宇宙的灵魂。
在西方国家,人文主义强调自我。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自我的谚语,甚至鼓吹个人主义。例如:Every one fastens where there is a gain,即,每个人都盯住利己之所在。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崇尚儒家思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必要时为了集体的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许多汉语谚语反映了把别人的利益放于个人利益之上、善待他人的思想。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还有一些强调集体的重要性的谚语。例如:
一人技短,百人技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
2.7 时间取向
两千年以前,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时间是好心的上帝。”这句话表明了各国文化在它们自己的时间观念里变化。这体现在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视以及这三者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
过去取向重视过去的事件,认为历史和传统对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而,在作出决策和认识事实的时候应该借鉴历史。中国就是一个尊重过去的国家,因此,有很多关于过去和劝告人们要以史为鉴的谚语。
吃一堑,长一智。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相反,西方国家重视未来取向,美国就是其中之一。未来取向强调未来,期望未来比现状美好。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目前做的事情远远没有将要做的事情好,因此,最能吸引他们的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未来的事情可以在一分钟之后、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或一年之后,但是,未来确实幸福所在。而过去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The properer man, the worse luck.
Experience is the mistress of fools.
美国人总是为未来做准备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管过去或者忽视现在,而是说明了他们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都不想落后。美国人还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这可以从下面一句谚语中体现出来: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 try,try,and try again.
3.结语
根据上述所知,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家的谚语与它们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以上关于谚语和文化差异的讨论说明了谚语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方式,它们能够给人们提供理解文化背景的方法。而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谚语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它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民族特征和独特性。否则,就很难理解一句谚语的正确意思,不容易正确地掌握一门语言。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al and Translation[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10.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陈文伯.英文谚语习语词典[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1.
[4]陈敏.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5]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6]董爱智,宋铁琛.从英汉语言的简单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理论探索,2005.(15).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1993.3.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 广告 英汉广告 语言 文化差异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85-02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增多,广告翻译对于商品的推销以及品牌声誉的建立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是,在广告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始终影响着译文的好坏和广告的效果,因此,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必须对文化有深入的认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英汉广告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透过英汉广告,我们不难发现英汉两种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无不结晶在各自的广告语言中,广告语言折射出鲜明的民族心理,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
(一)一元论和多元论视角下的中英广告差异
从文化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一元论”观点,即“天人合一”。因此,有些企业恰好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一元论”观点,创作出一些出色的中文广告,“物我和谐”,如:
(1)“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电器广告)
(2)“天堂水沏的龙井茶,娃哈哈矿泉水茶饮料。”(娃哈哈广告)
(3)“一片云,远在天边;一份好奶,近在你我心间?天生的好奶,天山雪。”(天山雪牛奶广告)
这些广告是以天上、彩虹,天堂、天山、云彩等来烘托、映衬,给人以“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感受,从而能够引起中国人们的思想共鸣,使产品深入人心。
而西方文化则崇尚“多元论”观点,强调事物的变化与不同,个人的自我发展与进取精神。让我们看几则广告:
(1)Why grow old gradually? Fight it. (化妆品广告)
(2)We can create a new world.(通讯广告)
(3)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
(4)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IBM公司)
这些广告用了fight(战胜),create(创造)等词将西方国家挑战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愿望。广告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人定胜天”的智慧和勇气,这些都是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具体阐释。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历史上的华夏民族长期实行“大一统”政策,这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呈集体主义取向。所以中国的广告处处出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主义”的价值观,比如:
(1)“长虹电器以产业报国。”(电器广告)
(2)“舒肤佳,促进健康为全家”(香皂广告)
(3)“孝敬爸妈,脑―白―金”(保健品广告)
(4)海尔,中国造。(海尔集团)
(5)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
(6)中华永在我心中。(中华牙膏)
这些广告以“国”、“家”“父母”等为关键词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这些都是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西方在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中,他们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不仅包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还包括对个人意志、个性自由的追求,很多美国产品广告都展现出“自我”、“自由”、“独立”的概念导向。
(1)Volvo is never meant to be a car for any but the discriminating few.(沃尔沃汽车广告)
(2)It makes you feel like the man you are.(别克轿车广告)
(3)Just do it. (耐克运动装广告)
(4)Fit you well. (Reebok)
这些广告或者用“discriminating few”强调你和别人不同,提倡你就做你自己“the man you are”,或者鼓励你的自我欲望“just do it”,甚至鼓动你“脱离大众”“don’t run With the rest of the crowd.”
(三)历史文化差异
古老而灿烂中英文化,曾孕育出无数个蜚声全球的伟大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他们虽已作古,但其英名及思想仍“流芳”于广告的字里行间。以下是20 世纪80 年代几乎家喻户晓的电视广告词:
(1)孔府家酒,叫人想家。
(2)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
(3)曹雪芹酒想你想到梦里头。
这几句广告词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色彩,它不仅使人联想到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统治中国思想近2500年的孔子学说和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而且令自己宣传的产品身价百倍。
我们再看一则名为Radken的发廊所作的广告:
(4)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KEATS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MS―― SHELLY
这则发廊广告会使消费者联想起两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Keats和Shelly以及他们的作品《无情的美人》、《秋颂》、《西方颂》、《致云雀》等。汉英两种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其溯源和发展历程亦不尽相同。细心观察英汉广告,我们会发现一些作为历史沉淀的典故和某些习语引伸、发展的文化轨迹。请看几例汉语广告: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牌汽车广告)
(6)叶公好笼(龙)。 (鸟笼商店广告)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星球”收录机给您带来四海知音。(“星球”收录机广告)
以上广告均借用汉语成语典故,其隐含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悉,笔者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再看英文广告:
(8)Ask for More. (More牌香烟广告)
More是美国一种特长型香烟品牌,整句广告词来自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奥立佛乞讨时的名句,一语双关。
(9)Wearing is believing. (Lovable牌内衣)
该广告来自英语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
(四)礼貌表达形式差异
“贬己尊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尊称词,如您、君等,这些词应用到广告中,会使消费者感到亲切、自然和真诚,会震撼人们的心灵,造成一种无发抵抗的诱惑力和鼓动性,从而实现广告的移情感召功能。例如:
(1)别墅是您的,花园是您的,设施也是您的。(深圳蛇口明泉苑广告)
(2)“金鸡”为您足下生辉。(天津“金鸡”牌鞋油)
(3)“发达”电器,伴君发达。(“发达”牌吸尘器)
与汉语相比,英语虽几乎没有尊称词,但其礼貌表达可通过疑问句型以及语调等来实现。例如:
(1)Could you find the 26 different products from Amway in this photo? (Ad for Amway)
(2)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 (Buick Car)
(3)You will buy this special gift to your daring, don’t you?
三、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诸多广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广告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在广告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折射。研究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对于广大广告文案人员和翻译人员做好跨文化广告的创作与翻译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孙晓丽.广告英语与实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 诚,吴幼娟.词语翻译丛谈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