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生物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200-02

生物工程是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分离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工程为核心,借助于现代工程技术,以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为对象,以产业化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开发为其基本任务的工学学科,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成果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生物工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环境、食品等行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1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湖南科技学院是位于湖南永州市,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创办于2004年,已培养了学生609人,目前有在校学生253人,2008年生物工程专业批准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第1类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第二批湖南省普通高学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生物质能利用生物技术实验室”1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湖南省级精品课程1门。

2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生物工程已成为我校优势发展学科,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长期以来我们照搬重点院校教育模式,制订一系列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基本上采用的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不相协调,未能真正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本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大部分专业课未能突出体现工程系统的背景。(2)以前,我们往往注重学科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甚至沿袭了部分师专的师范化的发展模式,只重视理论知识研究和各门学科的独立性,大都忽视了工程学科之间综合性以及工程实践的作用,导致我们的毕业生的视野长期被局限在科学技术的范围之内,其工科技能未得到提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倾向于“工程科学家”而不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3)本专业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背景和有效系统的专门训练,大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学习或者工作经验,教师的教学手段只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作了稍许调整,大多重视理论灌输、轻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及时把工程实例充实到课堂上来,没有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4)本专业未永州地方相关企业形成互相依存、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加上专业办学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专业教师人数奇缺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工程训练大多只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对工程背景、真实工程情况的了解,更谈不上得到综合、系统的工程实践技能训练。

3 生物工程专业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面对迅速发展飞速的当今世界,工程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涵义,它不仅仅靠一种知识就能支撑,而是要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涵义,工程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就在于高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工程观的背景下经过综合知识和系统思维的培养、训练,才能做出对企业发展急需工程项目。针对教育部评估专家提的建议和意见,经过我们系部领导和教研室讨论,借鉴一些示范院校的经验,结合永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拟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探索,主要设置以生物制药、生物化工、农林种植、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用工程观、实践观理念来培养学生,要求专业教师树立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观念,凸显本专业“以工为主”的办学思路,强化人才培养的“工程观”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做法如下。

3.1 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我们拟逐步在本科生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中在推行导师制,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划分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导师的遴选除了本专业的老师外,还积极遴选一些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导师对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结对,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参与专业文献查阅、科研论文写作、科研实验、工程设计、工厂技术疑难攻关等,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3.2 重视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是提高工科学生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的主要环节,计划安排6周时间(其中1周实习准备、4周集中实习、1周为实结),按20人/组的标准分别配备校内外指导老师各一名,校内外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程指导。以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实习基地不稳定,专业方向不十分合适,影响实习效果,我们将根据永州地方经济特色,到相关永州相关企业(如农业示范园、啤酒厂医药公司、永州特色经济种植基地、食品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走访、沟通,通过签订协议、挂牌等方式,建立起7~10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我们将逐步开展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拟建设如生物发酵中试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特色观赏园林示范基地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在专业对口的企业或基地实习,培养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还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配备校内外专业指导老师进行跟踪指导。

3.3 突出抓好课程设计

以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环节内容都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为主,他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缺少工程设计的训练。但绘制工艺流程图、物料、能量衡算、工艺设备选型等工作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此在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在第4、5学期相关的专业课学完后,我们都设置了对应的课程设计,积极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课程设计来源于永州当地企业(如啤酒厂医药公司、食品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工程设计的训练。

3.4 做实毕业环节

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都是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本专业要求在第六学期导师就必须考虑课题,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先进行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暑假期间就进入课题工作阶段,学生课题必须与解决永州当地企业(如农业示范园、啤酒厂医药公司、永州特色经济种植基地、食品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永州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大半年毕业环节的锻炼,其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均能大幅度提高。做实了毕业环节,就会使学生通过半年的历练使前三年积累的知识得到升华。

3.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将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依托生物工程教育部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积极倡导专业教师形成特色学科团队,课题攻关。每年将选送部分教师到永州当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学习,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习时间不少于2个月,在校的专业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到校内实训基地参与实训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推广和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授课、讲学,进行毕业论文或实习实训指导等。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粮油食品类专业;工程能力;师资队伍;实践教学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生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食品工程技术人才。河南工业大学作为全国唯一的以粮油食品学科为主的本科院校,主要设有谷物科学与工程,油脂、植物蛋白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四个专业方向,旨在增加粮食产后附加值,并有效促进谷物向食品的转化,为食品工业发展、创新、壮大提供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持。

尽管我国高校粮油食品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学生培养中“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非常严重,学生的食品工程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的需求。如何培养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食品学科人士关注的焦点。

学校和学院始终将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提升放在首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和河南省名牌专业,在我国食品工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特色和优势,2011年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认证。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校毕业生的工程特色在逐渐淡化,这已经引起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近三年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优培工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及“通过提高工程能力提升和建设特色专业”教学研究课题为驱动,积极探索和实践粮油食品类特色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突出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做好专业技能模块细分工作,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课程体系对总学时进行了合理压缩,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我校粮食工程教学团队联合兄弟院校共同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重点讨论了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对粮食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出一套新的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建立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能力人才的有效机制是一个发展方向。企业将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二、强化工程能力,培育工程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强化粮油食品类专业工程能力的关键,而目前现状是“工程型师资”极其缺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伴随着一大批高学历青年教师的引进,并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知识视野开阔,但工程实践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已演化成学校战略层面的问题。为落实青年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校、院均采取一系列的引进和培育措施。

首先,建立“传”、“帮”、“带”、“督”四位一体的培养制度:学院广泛动员,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我院师资现状,调动一切力量参与青年教师培养,中老年骨干教师表现出强烈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承担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任务;广大青年教师坦诚自己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渴望获得帮助和提高。在此前提之下,青年教师按专业分入不同团队,由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跟踪培养,收效显著。

第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请进来,走出去。学校改革与完善了工程教师职务聘任和考核制度,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优先聘任,教师晋升职称时要求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对于在职在岗教师,学校也应有计划选派到企业现场锻炼以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工程能力。在建立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等方式建立一支兼职的工程教育队伍,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以弥补在校专职工程型师资的不足。

2012年度,我院谷物科学与工程团队派出5名新进青年教师到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开封双鱼面粉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参加为期2个月的实践学习,由对接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对口指导。学习结束后按要求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总结实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化实践学习成果。

三、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工程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增加实验教学时数,更新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改革实习内容和方式:自2012年始,学生分组到三个企业进行为期30天毕业实习,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队,青年教师全程跟随学习并辅助;加上为期12天的生产实习,学生在四年级实天数超过40天,极大促进了培养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成效。与以往相比,无论是实习时间、地点、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和方式均做了较大地改革。在实习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白天实习,晚上组织学生讨论、画图、答疑,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工厂和车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2012年与五家公司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并建设,在公司配备了专用教室,供讲课和学生晚自习使用。实习期间聘请了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多位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为加强学生工程能力,除正常实习流程外,还安排有检修环节,让学生了解设备结构、筛路及大米加工设备等。

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将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融入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学校和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监控逐步加强并日趋完善,为避免毕业设计(论文)模式中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不足等问题,首先是把好指导教师水平关: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即校内指导教师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企业指导教师应具备工程师以上职称。鼓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其次是把好选题方向关:选题尽可能来源于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企事业技术创新实际、企业技术难题等。要求工程设计类在80%以上,至少包括全厂平面图、车间平面图、车间剖面图、设备流程图,从而有效加强毕业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影响粮油食品类专业工程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并且在高等学校工程能力人才的培养中,校企结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校企结合正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使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共同获利。当然,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机制中,高校始终应处于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5-147

[2]张秋莲,张发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0),17-18

作者简介: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3

本校仪器分析实验课时较少,而其中课程内容繁多,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精髓,教师要合理编排实验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在实施教学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状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精选,选出与相关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适时引入仪器分析发展的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仪器分析大体包括光分析、电分析和色谱分析三大块内容,实验项目的选择主要围绕这三大块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熟练最基本的仪器分析实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我们主要安排了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离子选择性电极、气相色谱等相关实验项目。所选的实验既具广泛性又具有针对性,从内容上循序渐进,充分突出学科特点。

一些实验项目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都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讲授《仪器分析》课程时,教师可围绕食品中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的检测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再次,在安排实验内容时要注重应用,除了保留一些经典的实验外,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项目,如白酒中甲醇的测定、污水中铬含量的测定等,这些项目贴近生活,与健康、环境有关,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在原来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仪器分析实验技术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用分析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校园内水质分析中的应用”这一实验项目,我们从水质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析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由教师给出实验方向,学生根据所学的实验方法分组讨论,查找文献,确定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预约实验。此类设计性实验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

(一)学生教师角色转换传统的教师主动准备、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改变这个状况,教师可以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课前预习备课,分组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式提问,最后教师点评并简要总结。学生的整体表现纳入实验成绩的考核标准,此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的原理与内容,其实验技能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仪器分析的原理部分非常抽象,其中的仪器构造等相关图片的讲解如果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学生不易接受;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课堂中难以讲解甚至根本无法在黑板上画出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仪器结构图、仪器操作步骤制作成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每张幻灯片中的内容不可太多,更不能是完全的文字,且教师不能完全依赖电子教案内容,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次,文字叙述尽量少而精,便于学生记笔记,尽量用图表阐述相关知识;再次,在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长处同时应注意保留传统板书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室还应保留黑板和粉笔,对一些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应适当突出并予以详尽的阐述。

(三)开放实验室,产学研结合实训中心是进行实验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场所,应定期面向学生开放。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补做课堂上未掌握好、失败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大型仪器的认识及运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仪器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到因材施教,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技能。本实训中心所有的仪器做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开放,尤其在学生做毕业设计期间,全天开放,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实验课题。

(四)组织多种形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系部与其它研究所机构、合作企业等建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实习,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了解不同的分析仪器,在实践和应用中进一步学习、总结,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实训中心成功举办了2012年安徽省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与新城疫抗体检测项目,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要想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课堂教学有新内容和感召力,除了掌握学科的新信息,之外,我们还必须积极开展科研,,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平时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技能,提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仪器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新仪器、新技术不断涌现,而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且不完善,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及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新知识更替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大力促进高校之间教改方法的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深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工程能力;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践

一、概述

工程实践能力是评价车辆工程系本科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未来就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体之一,上海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践行创建“精品本科”教学目标,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同时也决定了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1-3]。在车辆系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水平。在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有专门的12门专业实践课程,用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实践类课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课程设计工作中存的若干问题,从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的参与状况、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和评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同时以课程《汽车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为对象,通过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选题方式单一,选题题目欠新颖

目前课程设计的选题方式一般采用教师出题目,学生被动选择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选题内容不感兴趣,对课程设计的参与度差,因此如何在课程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命题,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等是支撑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的重要手段。另外,目前课程设计的题目欠新颖,缺乏多变,学生往往能根据往届学生的设计结果修修改改以应付答辩,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课程设计选题需要定期更新并注重与时俱进。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计划时间内经努力能够完成任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先选择与生产、科研等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4]。同时要丰富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存在抄袭现象

课程设计全过程的认真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问题解决思路、工程绘图能力以及成果答辩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达成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选题题目比较集中,分组设计及答辩的形式使得小组内部分同学注意力分化,另外在对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仅根据答辩结果进行评分,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从上述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提升学生对实践类课程参与度是待解救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传统,缺乏详细可操作的教学流程,过程管理松散

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一般采用教师给出备选题目,学生分组后被动选题形式;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身在课下完成,同时教师在固定时间的答疑环节;最后通过小组答辩形式给出评价成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结果抄袭现象严重[6],另外有的课题小组内部成员除了答辩小组长对设计结果能够较好答辩外,其余成员对问题解决思路、工程图纸制作过程以及设计说明书内容等均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另外,课程设计答辩过程太过松散,导致小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抄袭,蒙混过关。因此,除了在答辩环节的教学方法改革外,如何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加大过程监控,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的开展自己的课程设计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关键问题。

(四)课程设计评分机制不合理

由于以往课程设计成绩均是基于最终答辩环节给出,如小组内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变速器箱体的机加工工艺设计规程与对应的夹具设计工作,但小组内每个学生对课题的参与程度与完成度都是不一样的,但在小组答辩后的成绩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中学生得分大多比较集中,区分度不够,自然这种评分机制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得分多少多依赖于学生最终上交的课程设计,这种评分机制评分方法不能体现出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因此,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评分机制,能够分阶段的给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度与完成度打分,同时确定每一个阶段的得分在最终评分中所占的权重,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激发优秀学生创新性的重要手段。

三、工程类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新的教学环节与实施办法,同时通过对企业工程项目实施中管理方法的引入,使得学生及早熟悉工程项目开发流程与时间管理方法,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参与度,提升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本科生的就业水平。

(一)压力下的选题决策环节以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

目前,课程遇到问题时主要由老师一人评判或决策,在方法层面上可以统称为Delphi专家决策。该决策在课程设计中的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而头脑风暴法可能导致长时间达不到共识。因此,为了调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的协作能力,在选题阶段,提出压力选题决策法,该方法是名义小组法的衍生,提高了决策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了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度。具体做法如下:通过学生辅助资料的快速研读,让划分为一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达成一致,如课题分析离合器设计和变速箱设计,平均分为两组人,分别给4种离合器和变速箱的设计结构,并提供混乱的复杂调研数据,让每个组必须在规定时间达成设计理念共识,并由一人进行设计说明。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并能说明结论的小组本轮高分;如最后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各个设计理念派一个人进行说明,教师决策最终设计理念,并依据展示的好坏本轮得不同的成绩。

(二)设计结果的持续性改进报告———提高学生工程问题分析能力

设计方案决定后,操作层面上分为更小的小组,每组的设计参数不同。进行答辩后获得基本成绩,对于每个小组设计出现的问题,目前主要的方法就是老师指导后改正,学生被动改正后,很多往往不知道原因,也没有动力做进一步的分析。为避免此类问题,对于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提供改正报告,对于同一个小组,可以将不同问题分给小组不同的成员,分别提供最终的报告,并将报告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评分点。

(三)学生表现的阶段性过程监控———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挖掘资料和利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将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中[5],并且深化其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学生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这样能够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阶段性测试中要多以小组成员逐一论述的方式进行,确保每一位同学能够参与其中。同时要促进各小组间的竞争来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竞争性答辩与评优环节———提升学生逻辑性与沟通展示能力

对于评优的团队,答辩过程中,除了在问题改进中的成绩,也要进行相互辩论,获得进一步的评优成绩。首先,均按照一定的规范(如5W1H)的逻辑进行课题设计展示,然后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在自由辩论环节,最后,双方各派一人进行总结。最终老师决定各个评优团队的胜负,并对各个辩论者评分。

(五)面向全过程的加权评分机制———有效考评学生完成度,营造良好学风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评分集中,区分度不够,无法有效考评学生完成度的问题,可采用面向全过程的评分机制,即采用多阶段评分,并给出最终加权成绩作为最终评分的形式,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营造良好的实践类课程学习风气,不断加强后续选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成绩的具体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三阶段的成绩,而最终的成绩为三个环节加权后的综合成绩。综合评分体系如下:压力选题环节占比20%,问题改进环节70%,竞争性评优10%。以汽车变速器箱体的机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任务为例,具体操作过程可按照如下形式进行考评:1.压力选题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针对该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可通过小组讨论预选2-3种,然后给定时间期限内,对不同方案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小组达成一致70分,不能达成一致50分;发言者1-20分,满分20分 ,设计理念说明者1-10分,满分10分。2.问题改进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在初始确定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改进建议或者小组内部的方案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与总结进行答辩,改进措施与报告成绩1-40分,40分满分。设计质量1-30分,满分30分。问题报告质量1-25分,满分25分,报告格式5分。3.竞争性评优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对于该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展示与问题答辩,并根据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表现优秀70分,表现成绩良好60分,表现不佳40分,答辩过程中发言者1-20分,20分满分,总结者1-10分,10分满分。进一步按照上述各阶段的表现进行综合加权,具体权重值可根据教师对阶段性结果的重视程度而定,最终即可获得课程设计中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上述改进的课程设计类教学方法改变老师选题的金字塔模式,在时间和方案的双重压力下选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7];同时,该问题也是未来就业中实际工程项目在时间节点与方案的抉择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在互动讨论环节迫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设计与流程,对于出现的问题,采用实际工程中常使用的设计变更流程与质量控制的报告,使学生初步了解汽车制造企业正规的工作流程;而竞争的答辩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中,都会受到竞争对手或者客户的压力,通过竞争的答辩环节,可以让学生对压力面试以及工作陈述等有更真实的体会。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多环节的教学方法改革,如选题内容紧密结合汽车制造工程实际,此外通过互动选题、阶段性评分以及紧促的教学节奏提升学生对课程设计课程的参与度与兴趣;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将课程设计案例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施,加深学生对课堂制教学知识点的兴趣与理解程度,提升车辆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全过程中执行详细可操作的教学规则与流程,锻炼学生在压力决策、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思路以及沟通展示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车辆工程系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工程能力。

作者:刘银华 周萍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玉波.加强《机械基础》实践性教学环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141.

[2]付保川,徐宗宁,董兴法.工科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71-74.

[3]宋玉梅.浅谈机械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261.

[4]张日红,朱立学,韦鸿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184.

[5]周喜权,陶佰睿.课程设计在电子专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