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检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清学检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范文1

[方法] 同时采用TPPA、TRUST两种检测方法对被行政拘留的女进行连续的梅毒血清学监测。

[结果] 共监测581例,TPPA阳性119例,阳性率为20.48%;TRUST阳性55例,阳性率为9.46%;TRUST阳性率仅为TPPA的46.21%。

[结论] 梅毒筛查方法,尤其是特殊人群、供血人员及哨点血清学监测,宜以TPPA进行筛查,阳性结果再进行TRUST/RPR定性、定量检测,以明确活动状况,可以有效地降低漏诊,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梅毒感染状况,评估流行趋势。

关键词: 梅毒; 血清学筛查;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抗体试验; 甲苯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特殊人群 中图分类号:R 7 文献标志码: B

Application of two breadboard methods in serologial screening of syphilis

WANG Hong-jun, WANG Xiao-ju, XU Hai-ying (Zhangjiag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angsu 2156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the serology screening of syphilis among specialized population. The results will also be benefitial to evaluate the trend of epidemic of syphilis.

[Methods] Continuous serological screening of syphilis among prostitudes by using TPPA together with TRUST methods.

[Results] Among 581 cases, the cases positive in TPPA and TRUST were 119 and 55 and the positive rates were 20.48% and 9.46%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 of TRUST was only 46.21% of that of TPPA.

[Conclusion] TPPA can be applied in screening of syphilis serologicall especially among the special population, blood-doners and in fixed places for serology monitoring. TRUST/RPR can be applied in the positive cases of TPPA in order to diagnose syphilis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so as to identify syphilis in various periods, reduce missed diagnosis and evaluate the epidemic of syphilis.

Key words: Syphilis; Screening of serology; TPPA; TRUST; Special population

目前,梅毒血清学监测多采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进行筛查,如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阳性或可疑阳性标本再采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抗体试验(TPPA)进行确证。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不适合于检测潜伏期、早期及晚期梅毒[1],而特殊人群的血清学监测对可疑者不易追踪复查,如果以此类试验作为梅毒血清学筛查的主要手段,可导致潜伏期、早期及晚期梅毒的漏诊。为了进一步探讨梅毒血清学筛查的有效方法,提高敏感性,降低漏诊,我们同时采用TPPA、TRUST对行政拘留的性罪错人员进行连续17个月的血清学监测,并就TPPA、TRUST在疫情监测及特殊人群的专题调查中的合理选用进行了讨论。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8月―2008年12月,以某行政拘留所的女性性罪错人员作为检测对象。

1.2 方法

每周定期对某行政拘留所的性罪错人员进行TPPA、TRUST、抗HIV血清学监测。对每一位被检测人员均进行性生活史、吸毒史、性病史、性病治疗史调查。试剂:TPPA试剂为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TRUST试剂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2 结果

本组共监测581例,均为行政拘留的女性,年龄17~51岁,平均26.3岁。检测结果:TPPA检测阳性119例,阳性率为20.48%;TRUST检测阳性55例,阳性率为9.46%;抗HIV阳性2例。其中TPPA检测阳性、TRUST检测阴性者64例,占TPPA阳性者的53.78%。各年龄段TPPA、TRUST检测结果见表1。随年龄的增加TPPA、TRUST阳性检测率均逐渐增加。581例中吸毒3例,有淋病史7例,均否认梅毒诊断及治疗史,但大多存在口服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等抗生素药物史。

3 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慢性复杂的病程,可侵犯皮肤和内脏而引起多种表现。目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有二大类: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TPPA属特异性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具有结果稳定,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阳性结果多保持终生; TRUST属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其定量检测的反应素滴度变化常与梅毒的活动性平行[1],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报道不一。许睿等[2]对4种临床常用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对确诊梅毒样本和对照样本TPPA、TRUST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7.2%、72.2%,特异性分别为100.0%、93.5%;RP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TRUST相当,均明显低于TPPA。

近年来,我国的梅毒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梅毒血清学监测大多仍然采用TRUST、RPR试验进行筛查,阳性或可疑阳性标本再采用TPPA试验进行确证的方法,容易导致潜伏期、早期及晚期梅的漏诊并低估疫情[3]。本次连续监测的结果显示,581名行政拘留的女性中,TPPA阳性率为20.48%为TRUST(9.46%)的2.16倍,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由于特殊人群的专题调查及疫情监测对可疑者不易追踪复查,更宜选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试剂,以降低漏诊。本次监测结果表明TPPA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本组TPPA阳性而TRUST阴性者64例,占TPPA阳性者的53.78%(64/119),此类病例可能有以下4种可能:曾经驱梅治疗、未治疗、不完全治疗及假阴性。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心磷脂抗体出现晚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而且晚期梅毒又可能转阴。因此TRUST、RPR阴性并不能排除早期、隐性及晚期梅毒,TRUST、RPR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敏感性低,不适合于检测潜伏期、早期及晚期梅毒[1]。筛查试验允许有假阳性,但尽可能减少假阴性结果,如果以TRUST阴性进行排除性诊断,显然是低估了疫情,本组结果同样显示TRUST作为筛查试验存在较明显的局限性[3]。但由于TPPA阳性既包含现症梅毒,也包含既往感染,且常保持终生不变,如阳性结果给予TRUST、RPR等定性、定量检测,可以明确病情活动状况。作为梅毒血清学筛查方法,TRUST、RPR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存在假阴性高的局限性,不宜在特殊人群、供血人员及哨点血清学监测中应用,建议以TPPA进行筛查,阳性结果再进行TRUST、RPR定性、定量检测,以明确活动状况,可以有效地降低漏诊,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梅毒感染状况,评估流行趋势。

4 参考文献

[1]傅志宜.性传播疾病.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191-194.

[2]许睿, 廖春盛, XU Rui,等.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评价.国际检验医学, 2007, 28(4):307-308,311.

血清学检测范文2

关键词:肝纤维化;临床检验;血清学指标;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随着对肝脏超微结构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胶原在肝内的过度增加和沉积[1]。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包括病理学、影像学和血清学诊断3种。肝组织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指标,但其存在诸多缺点,如肝穿刺的盲目性、肝脏病变的不均一性、取材不够而导致误差;属于有创检查,多数患者不愿接受;不能反复取材进行动态观察。影像学诊断主要是B超和CT,但只有肝纤维化晚期才会出现影像学方面的改变,无法做出早期诊断;近年来发展的瞬时弹性超声已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尚需进一步验证。血清学诊断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价格低廉、取材方便,可进行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血清学指标包括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酶类和细胞因子3大类,笔者就这3大类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叙述。

1 细胞外基质成分

1.1  纤维连接蛋白(FN):FN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多功能大分子非胶原糖蛋白,以细胞型和血浆型存在于机体中。在肝脏所有细胞间隙都可检测到FN的存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情越重,血清中FN的含量越低。近年来研究显示肝病患者血清β-亚单位受体(FNR)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2]。

1.2  Ⅲ型前胶原(PCⅢ):Ⅲ型前胶原为Ⅲ型胶原的前体,主要由肝脏星状细胞合成,释放到细胞外,Ⅲ型前胶原在转化为Ⅲ型胶原的过程中,其羧基末端和氨基末端的肽被特殊酶所裂解,主链再交联形成Ⅲ型胶原,裂解掉的氨基末端为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Ⅲ型胶原为肝内正常存在的主要胶原成分,其与Ⅰ型胶原各占1/3,在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合成增加,降解减少。Rohde等于1979年首先从牛胎皮中提取出PⅢP,随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3-5],发现血清PⅢP升高要早于形态学观察到纤维增生,是早期反映肝内纤维化的特异性指标。另有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原增高提示活动性肝纤维化,动态观察Ⅲ型前胶原可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6]。Ⅲ型前胶原诊断肝硬化的阴性预测值为91.3%~93.2%,因此,在排除肝硬化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3  Ⅳ型胶原(CⅣ):Ⅳ型胶原由内皮细胞合成,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正常肝脏肝小叶Disse间隙无基底膜,Ⅳ型胶原含量也极少,在肝纤维化早期即可见其增生,与持续沉积的粘连蛋白(LN)形成完整的基底膜,即“肝窦毛细血管化”,可以作为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的指标,其对肝硬化和肝纤维化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7]。Ⅳ型胶原是以原胶原形式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含有Ⅳ型胶原的主三螺旋区、羧基端的二聚体、氨基端的四聚体(7S片段),故测定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可以反映Ⅳ型胶原降解的情况。

1.4  血清透明质酸(HA):HA是一种糖胺多糖,由肝星状细胞合成,经血循环到达肝血窦内皮细胞降解。肝脏受损时,HA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血清HA水平增高,是反映肝纤维化最具价值的血清学指标[8]。蔡卫民等研究显示,透明质酸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符合率最高,明显优于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9]。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HA升高的绝对值和阳性率也增高,与组织学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5  层粘连蛋白(LN):L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非胶原糖蛋白,主要来源于星状细胞,正常肝脏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于血管壁、淋巴管壁和胆管壁等部位,在细胞间粘连、分化和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肝纤维化时,LN可与其他ECM成分交联,形成基底膜样结构,故此指标可以反映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研究显示,LN与肝纤维化程度和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可作为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10]。

2 胶原酶类

2.1  脯氨酰羟化酶(PH):胶原合成的重要酶,其活性与纤维生成的刺激有关,在肝细胞损伤之后而胶原增生之前,其活性升高最明显。肝纤维化时干细胞内及脂质细胞内PH含量明显增加,在乙醇性肝病及四氯化碳诱发的鼠肝纤维化模型中,PH的活性明显增高,可作为肝纤维化活动早期的诊断指标之一。

2.2  脯氨酸肽酶(PLD):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水解酶,与胶原蛋白的降解密切相关,是反映胶原蛋白分解的重要指标。目前认为PLD与炎性反应和纤维化有关,在肝炎时与ALT同时升高,可能与炎性反应、坏死有关,在肝硬化时PLD增高而ALT正常,可能与肝纤维化有关。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90%,特异性仅为60%[6]。

2.3  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1):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平衡在ECM降解过程中其重要的作用。MMPs至今已发现13种,分别从MMP-1至MMP-13。该酶与组织修复、纤维化及肿瘤转移浸润等有密切关系。其中,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的为MMP-2,由肝脏星状细胞和Kupffer细胞分泌,参与降解胶原和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TIMP1对MMP-2降解ECM有特异性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早期,MMPs轻度增高,而在肝纤维化中晚期MMPs活性降低[11]。谢彦华等报道,当血中MMP-2水平增高,则提示慢性肝炎已向肝纤维化发展,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12]。

3 细胞因子类

3.1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ECM沉淀促进剂,可以通过上调基质成分的转录、翻译和翻译后的步骤、促进基质蛋白和受体的产生、减少MMPs的合成及增加TIMPs的生成等多个环节起作用。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深,TGF-β1在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血清水平升高[13],可用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脏受损程度的判断[14]。

3.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该因子由血小板分泌,可促进肌成纤维细胞和贮脂细胞增殖及DNA合成,抑制胶原的降解。PDGF是促进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增生的细胞因子。

综上所述,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些血清学指标的变化与肝脏损伤、肝纤维化的水平及程度密切相关。然而,能够准确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必须具备高度的肝脏特异性以及生物半衰期不受尿液排泄、肝窦内皮细胞摄取和胆汁分泌的影响。现有的指标都无法满足这样的标准,任何一项血清学检查都不能准确鉴别和预测肝纤维化的程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肝纤维化水平的判断及对肝硬化的诊断,是今后研究的方向[15]。

4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SL.Molecular regulation of hepatic fibrosis,an integratedcellular r esponse to tissue injury[J].J Biol Chem,2000,275(4):2247.

[2] 张春兰,石亚玲.肝纤维化指标与疾病程度、病毒含量及病理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32(1):447.

[3] 李  颖.4种血清学指标对各型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诊断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2):138.

[4] 路宝川.96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J].医学综述,2005,11(2):191.

[5] 李嫒嫒,田  茵.肝纤维化和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作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1):39.

[6] 何  云,王建宾,王宇明.肝纤维化程度诊断方法评价[J].医院学报,2002,4(3):35.

[7] Rosenberg WM,Voelker M,Thiel R,et al.Serum markers detect the presence of liver fibrosis:a cohort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04,127(6):1704.

[8] 陆伦根,曾德明.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603.

[9] 蔡卫民,陶  君,翁红雷,等.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1):23.

[10] 崔东来,姚希贤.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检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4):683.

[11] Okazaki I,Watanabe T,Hozawa S,et al.Molecularme chanism of the reversibility of hepatic fibro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5(1):26.

[12] 谢彦华,李  里,王立娥,等.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肝纤维化[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8(2):82.

[13] Okuno M,Moriwaki H,Imai S.Retinoid exacer bate rat liver fibrosis by inducing the activation of latent TGF beta in liver stellate cells[J].Hepatology,1997,26(4):913.

血清学检测范文3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血清特异性抗体IgM冷凝集试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4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09年1月收治儿科门诊和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402例。每例均于入院2天内抽血,同时用间接血凝法和ELISA法进行检测。

方法:①微量颗粒凝集法(PA)测MP-IgM抗体,试剂盒赛乐迪亚――麦可Ⅱ由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每次均设阴、阳性对照,滴度≥1:80为阳性。②ELISA法:试剂由美国诊断自动化公司生产,上海临检科技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结果

治疗结果:402例受检样品中,MP感染和非MP感染患儿结果比较,见表1。

112例疑为MP感染的病例中,PA法阳性率98.0%,ELISA法率88.0%。在290例非MP感染中,PA法阳性率3.0%,ELISA法阳性率11.3%。

PA法、ELISA法两种检测方法比较PA法敏感性98.0%,特异性97.1%,ELISA法敏感性88.0%,特异性88.3%。

讨论

肺炎支原体(MP)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小儿肺炎常见的病原体[1],由其引起的呼吸感染日趋增多[2]。目前,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血清学。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但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3]。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MP感染检出率明显增高,已受到人们的关注。抗MP-IgM抗体是机体受MP感染后最早出现的抗体,于发病1周左右开始升高,这对于1周的病程易造成漏诊。ELISA法检测MP-Ig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88.3%,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微量颗粒凝集法接近,且重复性好,但操作较繁琐,且需要酶标仪等。颗粒凝集法用日本富士提供的试剂盒,运用表面吸附支原体抗原的明胶颗粒代替动物红细胞,消除了非特异性反应,且3小时即能出报告。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8.0%和97.1%,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可作为支原体肺炎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检测,以利于早期做出诊断。

参考文献

1DavisSF.ConcurrentoutbreaksofpertussisandMycoplasmapneumoniainfection.ClinInfectDis,1995,20:621.

血清学检测范文4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病程长,不能治愈,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乙肝流行广泛,疾病负担重,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病毒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HBVM)[1],HBVM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预防、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18078例血清HBVM检测及结果分析,探讨了人群中HBV的感染情况和HBVM的模式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7月,兰州市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共18078例,其中男性9993例,女性8085例,年龄10~87岁。

1.2检测方法 空腹采静脉血液,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试剂为上海生物科技公司提供。

1.3资料整理与统计 为表述方便,将血清病毒学标志检测项目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IgG和HBcAb-IgM[的排列为1、2、3、4、5、6,并以出现阳性项目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

2结果

9943例六项HBVM全阴性,占总检测数的55%,8135例六项HBVM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为阳性,阳性率为45%。血清病毒学标志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HBSAg或HBcAb-IgM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为阳性者为感染期模式,凡HBSAg和HBcAb-IgM均为阴性者属恢复期模式。8135例HBVM阳性标本出现21种模式,其中感染期模式15种,恢复期模式6种,各模式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组资料研究显示,乙肝病毒的总阳性率为45%,与文献报道[2]相接近,单项HBsAb阳性模式3133例,占所检测人群的21.83%,该模式的出现多数是由于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也有少部分人群是在感染HBV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甘肃省为我国乙肝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乙肝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于全省各种传染病之首。乙肝的免疫预防任重而道远,HBVM六项的血清学模式较为复杂,在检验工作中应对各种模式认真分析,对少见模式应复检后再报,避免误报或漏报,为临床提供最准确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南雄,黄祖瑚.乙型肝炎患者957例血清学标志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5):296.

血清学检测范文5

[关键词] 儿童;呼吸道感染;血清学检测;IgM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c)-0074-03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儿童死亡占儿童死亡率的20%左右。然后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呼吸道的细菌感染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逐渐增多,占儿童呼吸道感染的80%,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构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快速明确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对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减少抗生素滥用、降低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几种常见病原体进行血清学IgM检测,用于对儿童呼吸道感染进行病原诊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到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60例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年龄0.5~9.3岁,平均(4.4±2.1)岁;男210例,女150例。

1.2 方法

采集患儿静脉血1~2 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血清IgM进行检测。血清中CMV-IgM(巨细胞病毒IgM)、HSV-1-IgM(单纯疱疹病毒1型IgM)、EBV-IgM(EB病毒IgM)、RSV-IgM(呼吸道合胞病毒IgM)、MPM-IgM(肺炎支原体IgM)采用深圳安群生物工程公司试剂盒检测,实验操作和结果判断按照说明书进行。实验时设定阴性对照(平均吸光度OD值5)和空白对照。待测标本用标本稀释液1∶40稀释,分别取100 μL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及已稀释待测标本上清液于相应孔中,空白对照孔加100 μL标本稀释液。在37°下度孵育30 min,加底物后混匀放置,加入中止液,于405 nm用酶标仪测定各孔OD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抗体阳性率的情况

本次抽取的360例患儿中,检测出IgM抗体阳性例数为276例,阳性率为76.7%。其中,CMV-IgM阳性率为17.2%,HSV-IgM阳性率为9.7%,EBV-IgM阳性率为9.2%,RSV-IgM阳性率为20.8%,MPM-IgM阳性率为19.7%,各类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5.98,P < 0.01)。见表1。

2.2 性别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出率的关系

通过对性别分层后发现,男性患儿中,检测出阳性患者152例,阳性率为72.4%,女性患儿中检测出阳性患者124例,阳性率为82.7%,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 > 0.05)。

2.3 年龄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出率的关系

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3 讨论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加上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较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目前,呼吸道感染成为儿科最为常见的疾病,由于抗生素的广泛运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也逐渐转变为以病毒及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为主。因此快速明确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对临床合理制订治疗方案、减少抗生素滥用、降低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人体在感染CMV、HSV、EBV、RSV、MPM等病原体后,血清中能产生特异性抗体IgM及IgG,其中IgM抗体出现时间较早,通常在感染后1周出现,3~4周达到高峰,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3周,在患者就诊时IgM达到较高水平,此外,IgM抗体在年轻患者中浓度较高,而在大龄患者中很难检测到,因此可作为呼吸道感染儿童临床检测效果较好的诊断指标1。

人群中的CMV初次感染通常发生在2岁以下,而半岁以后的婴儿容易发生HSV-1原发感染,在我国3~5 岁儿童EBV 感染率达90% 以上[2],这些病毒通常呈隐性感染,少数有临床症状且除了引起特定部位感染外,几乎所有器官均可累及,RSV是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等,母传抗体不能预防RSV的感染发生,因此多感染2岁以内的患儿。MPM则是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文献报道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检出率的15%~20%[3-4]。通过对性别分层后发现,男性患儿中阳性率为72.4%,女性患儿阳性率为82.7%,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 > 0.05),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5]。但也有文献认为RSV的感染存在性别的差异,男性多于女性[3]。

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综上所述,本次检测结果表明,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液中IgM,能够对患儿感染病原体进行早期感染诊断,在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患者不必要经济损失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涛.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DV,RSV,EBV,COXSAKIE抗体及其临床意义[J].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2] 鲁继荣.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303.

[3] 袁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18(9):517-518.

[4] 黄荣妍.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治疗策略[J].中国医刊,2008,43( 2):21-26.

[5] 王颖瑛.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IgM测定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4):112-113.

血清学检测范文6

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体检的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后保存待测,分别采用光激化学发光法(LICA)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五项血清学标志。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抗HB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光激化学发光法,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光激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学标志; 性能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60-02

doi:10.14033/ki.cfmr.2016.3.032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一种DAN病毒,易感染群体为人类和大猩猩,是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毒[1]。相关临床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乙型肝炎感染率为60%~70%,约有7%的人口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照此计算,我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2]。早期我国临床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检测准确性较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化学发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检测中,笔者所在医院本次针对光激化学发光法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检测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现做出以下整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4年9月-2015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体检的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参与本次研究,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1岁,平均(42.4±1.5)岁。60例患者均在参与研究前详细知晓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内容,为自愿性参与本次研究,且在参与研究前均已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液样本 于清晨采集60例患者的空腹静脉血,使用离心机以3000 r/min的速度分离血清,并保存在零下4 ℃的冰箱中待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抗HBe(乙型肝炎e抗体)和抗HBc(乙肝核心抗体)。

1.2.2 仪器及试剂 光激化学发光法所使用的检测仪器为博阳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通量免疫分析仪、仪器配套试剂和全自动移液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所使用的检测仪器为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诊断产品部生产的i2000SR免疫发光检测仪和仪器配套试剂。分别使用上述两种仪器检测

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五项血清学标志。

1.3 阳性判定标准

1.3.1 光激化学方光 抗HBc:>5.3 PEIU/ml;HBsAg:>0.2 IU/ml;抗HBs:>10 mIU/ml;HBeAg:>1 PEIU/ml;抗HBe:>2 PEIU/ml。

1.3.2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抗HBc:>1 S/CO;HBsAg:抗>0.5 IU/ml;抗HBs:>10 mIU/ml;HBeAg:>1 S/CO;抗HBe: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检测发现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的阳性率分别为91.7%、88.3%、93.3%和86.7%,与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的93.0%、85.0%、90.0%和9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测抗HBc的阳性率为63.3%,明显低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8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法为我国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常用方法,该种检测方法所具有的临床优势主要表现为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对环境和患者机体的危害、操作简单、试剂有效期长,但因其灵敏度重复性较化学发光法差,酶纯度和反应过程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假阳性检出率和漏检率较高,现阶段逐渐被化学发光法所取代[3]。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化学发光法主要为光激化学发光法[4]。光激化学发光法的检测原理为单线态氧分子能量传递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并在此技术上应用了纳米级颗粒,不仅可以有效增加生物分子的包被面积,同时纳米级颗粒可在液相中保持稳定的悬浮状态,能够借助结合发光原理进行免清洗和均相检测。此外,该种检测技术还应用了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统,该系统的作用是促使单位体积中的生物分子浓度提高,以实现提高检测物质敏感性,减少试剂用量的目标[5]。

总结光激化学发光法的应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均相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均为非均相反应,该种反应方法存在的缺点为反应时间长、反应体系温度欠均匀和反应不充分。而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过程中的反应过程均为均相反应,与非均相反应相反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体系温度均匀、反应充分等优势,可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6]。(2)可免清洗:由于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均相反应过程中应用了结合发光原理,因此无需进行清洗分离,即可有效避免均相反应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和随机误差。(3)使用试剂量少:实践应用发现,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时,每个检测指标仅需使用25 μl试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样本检测小型化、芯片化和高通量的可能性[7]。(4)敏感性:光激化学发光法应用了纳米级颗粒,不仅增加了均相反应的表面积,同时还有效提高了检测过程的敏感性,缩短了检测时间[8]。

分析光激化学发光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时存在应用局限性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1)光激化学发光法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选择HBc原材料和溯源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2)光激化学发光法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检测原理不同,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的原理为竞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的原理为夹心法,当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出现差异时,检验者可采用第三种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因检测样本数量有限,未能进行第三方验证。(3)本次研究发现,光激化学发光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的检出能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在检测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时符合率很高。

笔者所在医院本次对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采用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的阳性率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测抗HBc的阳性率却明显低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P

参考文献

[1]涂少华,朱敏,沈江帆,等.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性能评价[J].检验医学,2011,26(7):452-456.

[2]刘池波,梁勇,潘春琴,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9):1763-1766.

[3]赵笔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CK-MB活性假性增高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710-1711.

[4]梁广铁,王秋平,王维,等.基于毛细管液滴技术的血液乙型肝炎病毒DNA提取[J].分析化学,2011,39(5):670-674.

[5]郑凤娇,傅泳航,刘光泽,等.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状态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11):641-647.

[6]虞瑛姿.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DE和APOBEC3B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7]王迎春,杨旭,金青梅,等.苯丁酸钠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凋亡及乙型肝炎病毒指标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1):970-973.

上一篇诱人的继女

下一篇美妆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