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杨师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杨师群范文1
杨师群范文2
【关键词】 股票市场 羊群效应 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又称为从众效应。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过度依赖市场上的“权威信息”,忽略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模仿其他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非理。在信息不完全、投资者缺乏基本的金融、经济和投资知识、股票市场价格频繁波动、政府干预较多等环境下,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出现的概率较大。羊群效应会导致市场价格扭曲,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中国股票市场自1990年成立以来,制度性建设日趋成熟,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但是相比国外历史悠久的资本市场,中国股票市场还稍显稚嫩。
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如宋军和吴冲锋(2001)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程度高于美国证券市场;李洪涛、谭智平和方兆本(2002)对深沪股市和香港股市的羊群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香港股票市场不存在羊群效应,而深沪市场却有明显的羊群效应;于鑫(2008)发现在2004年5月1日以前深沪两市A股市场存在着显著的羊群行为,但在2004年5月1日至2005年7月1日,羊群行为并不显著;李厚泽(2012)利用2006年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存在,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羊群效应程度在逐步弱化。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改革,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强度会发生变化。本文拟通过CAPM羊群效应测度模型比较我国上证A股2008年1月2日到2010年4月15日与2010年4月16日到2012年9月19日两个阶段的羊群效应的差异,并剖析我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变化的成因,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二、股票市场羊群效应估算
1、羊群效应估算模型选择
当股票市场中存在羊群效应时,投资者买卖股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故个股收益率与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偏离程度较小,分散化程度较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模型是Christie and Huang(1995)的GH模型和Chang、Cheng and Khorana(2000)的CCK模型。Hwang and Salmon(2003)进一步改进模型,提出了基于资产定价模型的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检验方法,如方程式(1)所示。
CSADt=
R
-R (1)
式(1)中,CSADt为股票市场在交易日的个股日收益率与市场组合平均日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度,N为市场中交易的股票数,Ri,t为股票i在交易日t的日收益率,Rm,t为市场组合在交易日t的日收益率。
CSADt=α+β1
R+β2R+εt (2)
式(2)中,α、β1、β2为系数,εt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横截面绝对偏离度和市场组合平均日收益率之间应呈线性递增关系。但是,当股票市场存在较严重的羊群行为时,投资者放弃自己的预测而与市场保持一致,个股日收益率与市场组合平均日收益率趋近,横截面绝对偏离度和市场组合平均日收益率之间不再呈线性递增关系,而呈非线性递增甚至递减的关系。因此,检验市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只要检验二次多项式回归中二次项系数在统计意义上是否显著为负。若是,则认为市场存在羊群效应。
2、数据说明
(1)样本选取。选取上证A股的30只股票从2008年1月2日至2012年9月19日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为了保证样本股票的代表性,30只股票中包含了大盘股、中盘股和小盘股,具体选择方式是根据2013年1月调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超大盘股指数、上证中盘指数和上证小盘指数,分别选择其中股票代码前10的成分股。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市场组合收益率按照平均加权方法计算。
(2)时间段划分。2010年4月16日我国推出股指期货,股票二级市场投资盈利模式从以往仅能通过单向盈利转变为可以双向盈利。考虑这一制度对股民利益影响较大,将研究时间段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1月2日至2010年4月15日,第二阶段为2010年4月16日至2012年9月19日。
3、实证结果
利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数据分别对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第一阶段(2008年1月2日至2010年4月15日)期间,上海证券市场上,A股市场存在羊群效应,但在第二阶段(2010年4月16日至2012年9月19日)期间,A股市场不存在羊群效应。
三、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弱化原因
1、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欠成熟的环境下,股票价格会随着时间、潮流、社会动向或某一事件而改变。Shiller(1981)认为在经济主体存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他们会在不同时点采用相似的模式进行投资决策,引发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也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近年来,证监会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决策程序、信息披露和执法情况等事项的监管,对于不按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决议落实分红、现金分红与信息披露不一致的情况,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化和法律化,有利于中小投资者根据市场公开信息进行交易,避免出现羊群行为,盲目投资。
2、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的改革
我国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建立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既要考虑股票市场发展规律,又要考虑中国特有的国情,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是由政府催生和推动的,且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股票市场的规则、制度从无到有,并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化而不断被调整,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政府干预的严重痕迹。由于投资者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必然引发市场的一致性买入或卖出行为,引致羊群效应。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一直在进行股票发行制度、交易制度的改革,尤其是2011年和2012年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明确了发行市盈率超过25%的公司,如果存在大幅超募等三种情形,将被要求重新提交发审委审核;明确了发行人、会计师、保荐机构在IPO财务信息披露的责任,发行人为IPO财务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须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同时对财报存在的问题提出九个方面的要求。市场准入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促进股票市场不断完善和成熟,提高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3、股民日益理性和成熟
目前中国股票市场散户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2011年股票市场我国居民个人投资者数量约为8545.7万,占股票市场全部投资者数量的99%以上,占我国城镇人口的12.8%;期末持有已上市流通A股市值在全市场中的占比为26.6%,高于专业机构投资者15.7%的持股占比;全年A股交易金额在全市场中的占比为83.3%,交易笔数在全市场中的占比为95.5%;支付的交易税费在全市场中的占比为84%,个人投资者是我国市场交易量和交易税费的主要贡献者。早期股民以短期投资为主,且缺乏专业投资知识,他们仅仅根据公司年报、股评家们的预测等市场公开信息进行交易。但是,随着股票市场相关知识的普及及股民的主动学习,中小投资者对股市的认识日益理性和成熟,股市投资的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强,而且中小投资者的分析决策能力提高,能在信息披露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独立分析个股价值和走势,决定自己的投资策略,防止因听信传言、盲目“跟风”或“跟庄”造成损失。
4、股票市场走势长期低迷,导致小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交易频率降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大幅度下跌,走势低迷,至今仍有许多个人投资者深套其中未能解套,数以亿计的股民损失惨重。2010年以来,尽管降幅程度没有加大,但股票走势并没有改变,如图1所示,投资者信心不足。据统计,有66%的股民停止股市操作,2012年上半年更有22.2万散户注销了股票帐户,离别股市。中国股市定价功能扭曲,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也引致我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弱化。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实证表明,2010年4月之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羊群效应,而在2010年4月之后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日益弱化。这表明,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股民投资者的日益成熟,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逐步提高。
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的改革和股民日益理性和成熟有利于股票市场羊群效应的弱化,而股票市场长期低迷也引致中小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股票投资活动频率减少,羊群行为减少,不利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建议
为避免股票市场出现羊群效应,应至少从三方面进一步努力。其一,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制,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规范公司治理,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监管职能,推进股票市场规范发展。其二,我国证券监管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根据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动态特征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差异完善市场运作机制,提高信息披露效率,真正使资本市场在市场机制与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基础上运行。其三,培育成熟的投资者队伍离不开全面有效的投资者教育。应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强对居民股票投资者的培训和教育,引导股民重视对股票投资相关知识的学习,弥补自身专业知识欠缺的不足,提高投资决策的理性程度,促进投资者群体素质的整体提升。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12AZD1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Lakonishok,Josef,and Rei Shleifer,Rober W Vishny.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on Stock Pri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2).
[2] Chang E C,Cheng J W,Khorana A.An Examination of Herding Behavior in Equity Marke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0,24(10).
[3] Shiller,Robert J. 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
[4] 孙培源、施东辉: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兼与宋军、吴冲锋先生商榷[J].经济研究,2002(2).
[5] 宋军、吴冲锋: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
[6] 孙建全、陈小龙:上证A股与B股市场的羊群效应比较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11).
[7] 贾丽杰、赵国杰: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检验方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08(16).
[8] 郭磊、吴冲锋:中国股票市场理性与非理性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4(11).
[9] 赵硕刚:中国股票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13).
[10] 于鑫:我国股票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7).
[11] 杨秀萍、王素霞: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6(1).
杨师群范文3
去年“养生教母”、悟本堂来回折腾,使养生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表面上看起来“形势一派大好”,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些都是一些伪养生“专家”恶搞的“群众运动”。尤其是春节前的大道堂养生八宝包治百病案,当其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停业后,仍有民众前去“声援”,抢购大道堂养生八宝;在网络论坛上也迅速出现标题为“千古奇冤,央视重演”的网文,并有大量附和性的“水军”跟帖。即使在被拆穿后,其组织者人仍想借助恶搞“群众运动”来挽回败局。
这些由少部分别有用心者发起的“群众运动”,盲目“跟风”者众。这种“运动”一旦兴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会失去分辨能力,容易处于一种“狂热状态”,从而在社会形成统一的声音、统一行为或者统一状态,如同当年“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这种运动既伤害了大众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养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着实令人痛心!
如何能避免这类养生“群众运动”对自己造成伤害呢?我重申几条常识:
首先,养生是个性化的,不能所有的人一概而论,必须因人而异,审因施养。养生就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根据个体本身特点(因人)、周围环境特点(因地)、不同的时令时期(因时),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因此,没有哪种具体的养生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而那些恶搞养生“群众运动”的发起者,为了扩大影响,渲染自我,往往“千人一面”,荒腔走板,乱搞“一言堂”。
其次,慢性病患者的调养是有针对性的,不存在简单几招就能防治百病。人有个体化差异,疾病也复杂多变,二者叠加在一起,情况是何其复杂,哪有简单几招动作、几味药食就能通治百病的?但凡运动,为了追求“运动”背后的利益最大化,不仅违背医学常理,甚至罔顾基本的生活常识,把复杂的慢性病调理简单化。
杨师群范文4
很多城市单身人群少吃早餐或晚餐现象较为突出,还有的多是“随便对付”。
单身人群 饮食不规律,结构欠合理
单身的王磊正过着电视剧里展现的那种“不堪”的单身汉生活:冰箱里除了啤酒和过期面包外再无一物;想起来了就吃饭,忘记了买包方便面:早晨基本被取消,一觉睡到中午,有空便待在家里上网、聊天。
调查:三餐“缩水”现象严重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管理系黄伟讲师对单身族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单身生活人群一日三餐不能完全保证,少吃晚餐现象较为突出,有25.5%的人很少吃或不吃早餐,36.1%的人没有比较固定的就餐时间。单身人群食物摄入总量偏低,饮食结构欠合理,食量偏小。平均每餐涵盖食物种类数量少,种类不均衡,有一半的人经常只吃喜欢吃的那几种食物。日常饮奶频率和饮奶量都较低,天天喝奶的不到两成。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且主要是蔬菜,水果摄入量很低,只有40%的人常吃水果。平均日饮水量也普遍较低,很多人没有主动饮水的习惯,多是口渴后才想到喝水。
同时,单身人群体力活动严重不足,有三成人从不锻炼,近一半的人平均每天活动量在6000步以下。许多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久坐少动的项目上,上网、看电视等是他们闲暇时的主要活动内容。平均每天在电脑或电视面前4个小时以上占近40%,少数“白领”单身人群更是班上班下都在电脑电视前,属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
建议:推广“晚餐”工程
黄伟说,单身人士首先应注意一日三餐尽量定时定量,尤其在周末和节假日应给自己设个闹铃提醒;争取每天喝奶、吃豆类制品;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水果:增加每日的食物总量摄入,但注意增加摄入食物种类,在吃饭时注意回忆前一天的饮食,尽量选择不同的菜品。控制饮酒量:水杯不离身,以便提醒自己补水。
此外,要想更好地改善单身人群的营养餐饮现状,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饮食健康教育。比如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的方式提供饮食健康宣教服务等;其次,开办大众体育活动场地、项目,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等;再次,必要时可推行“晚餐”工程,政府或相关组织牵头组织,由资质、信誉较好的餐饮企业提供价格实惠、营养卫生的标准化晚餐,统一订购、配送上门,政府给予适当经费补贴。调查显示,上班族的午餐普遍存在蔬菜水果摄入过少、脂肪摄入量超标问题。
上班族午餐非“快”即“免”
ALI是夹杂在CBD人流中来去匆匆的白领之一,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快速旋转,他每天的午餐往往就是简单的快餐、便当,甚至常常“免餐”。对此,他也从来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调查:一顿就吃掉了一天的脂肪摄入量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郭红卫教授最近针对上班族做的调查显示,上班族的午餐普遍存在蔬菜水果摄入过少问题,平均每顿午餐的蔬菜摄入量是103.64±67.98g,折算到每天的量,远远达不到每日蔬菜摄入量300~500g的推荐标准;
其次,上班族平均每顿午餐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是2.82±1.79g,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午餐适宜摄入量10g;
第三,不少上班族午餐膳食总脂肪的摄入约30g,他们的午餐脂肪摄入量明显大于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低于30g/日),一顿就吃掉了一天的量。而正是这种长期的脂肪摄入的超标,导致了上班一族中肥胖的出现率越来越高,而肥胖正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调查中,上班一族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近一半的题目不能正确回答。
建议:餐饮业等推出“营养午餐”
郭红卫表示,上班族的午餐营养问题需要有全面的干预,对于知识水平较高的白领来说,营养干预是能收到明显的正面效果的:
首先,通过短期营养知识培训、专题讲座、员工厨艺大赛、海报张贴、餐桌垫纸宣传页、网络宣传等手段,让更多的上班族关注自身的午餐营养问题,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尤其是降低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其次,
在午餐点较少的区域,建议政府部门在相关街道设立固定的午餐供应点,以营养午餐来解决上班族的午餐问题;
再次,对于不少有食堂的单位,对食堂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解决烹调中食用油使用过多、盐量过多的问题,并且让他们在打菜时成为员工的营养搭配师。
幼儿偏食+挑食最普遍
“我不吃青菜!”每次小张妈妈听到宝贝儿子的这句话时,头就开始变大了,然后吃饭便演变成为一场“家庭追逐赛”,或者宝宝嚎啕大哭,或者妈妈垂头丧气。小张妈妈遭遇的问题非常普遍,挑食依然是目前学龄前儿童饮食当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调查:“强迫性喂养”易造成挑食
在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员赖建强所做的城市调查中显示,有50%的孩子挑食,44.4%的孩子出现偏食情况。赖建强还发现,像小张妈妈这样的“追逐者”也并非完全“无辜”,家庭喂养中存在的“知行背离”,强迫性喂养已成为学龄前儿童出现偏食、挑食的重要原因。虽然像小张妈妈这样的“知识家长”都认识到应该给儿童创设“不训斥”“多鼓励”“少干扰”的自然进食氛围,但调查中仍然有近70%的家长经常或总是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约15%的家长经常或总是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
赖建强认为,家长总觉得孩子吃得不够,想办法要求儿童再多吃一点。这样的知行背离反映出了现代家长的喂养焦虑情绪。研究证实,家长强迫孩子进食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抗情绪与恐惧、厌恶进食的心理,久而久之反而容易出现偏食、拒食等。
建议:从孕期就不要偏食、挑食
赖建强认为,首先,家长应树立一个观念:成功喂养的焦点不在于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进食,而是建立起良好的喂养关系和帮助孩子学习吃的技能,这需要家长们主动更新和扩展儿童喂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兼顾儿童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比如应培养孩子定时、定量的用餐习惯,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同时做到色、香、味、形
俱全,以引起食欲,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进食氛围,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解决儿童喂养问题。家长也必须以身作则,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注意控制孩子零食的摄入时间和数量,以免影响正餐食欲等。
赖建强还提醒准妈妈们: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饮食习惯和对口味的喜好是从婴幼儿期开始的,幼年时期的饮食习惯和食物喜好可延续到儿童期、青春期,甚至成年期。所以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培养从出生就开始,甚至提前至孕期,准妈妈在孕期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此外,年轻父母还要谨慎选择体现“科学喂养”的教育机构,注意机构是否有对家长心理的关注,避免走入“越学习越焦虑”的误区。
新婚夫妇
婚后“发福”快
新婚半年的陈志伟最近明显发福,用同事的话说就是“下巴已经被肥肉占领”。对此,陈志伟稍有察觉,但却一直不太确信,这是因为新婚造成的吗?
调查:婚后男女体重增长普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教授何更生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婚后男性和女性体重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长,肥胖组、超重组的人数都有增加,而体重偏瘦组则有明显降低。关键是体重的不断增加,尤其是超重和肥胖会导致相关慢性病患病风险增加,还会影响生育能力――孕前体重与新生儿的体重呈正相关,孕前体质指数越高,分娩巨大儿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对于慢病的控制,从新婚夫妇开始就需要着手预防。
建议:减少在外就餐,坚持体育运动
何更生说,调查显示,新婚夫妇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93.2%,明显高于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26.1%。从三餐供能比来看,晚餐的供能比为一日中最高,在外就餐高比例导致在油脂、盐等方面的摄入量增加,且不易控制。因此减少在外就餐,是控制体重激增的重要手段。
同时,新婚夫妇在食物消费上,水产品、奶类和豆类的消费量较低,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方面维A和钙的摄入相对不足。
此外,由于很多爱好无法兼容,一些单身时喜爱的体育活动被搁置,很多新婚夫妇喜欢宅在家中。因此,尽可能找到一种共同爱好的锻炼方式,并有周期地坚持锻炼,是控制体重的重要手段。
祖孙同处 祖孙互动可帮家庭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陈奶奶目前退休在家,最大乐趣就是和乖巧的孙子一起玩,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每顿饭陈奶奶都是按照孙子的口味细心烹调,一切以孙子满意为原则。但老人给孙子做的饭真的就营养健康吗?
调查: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喜好和口味
北大护理学院副教授李明子指出,目前让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老年人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祖辈们所主导的家庭营养和饮食模式产生担忧。同时,祖辈往往对孙辈过于溺爱,无条件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这又导致“祖辈主导”饮食模式悄悄转变为“儿童主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推论,这种抚养模式和我国目前青少年慢性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有一定关系。
建议:试点社区祖孙互动营养课堂
杨师群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对沈阳市秧歌活动的研究,阐明沈阳秧歌活动再度兴起的原因、参与者的构成特点及秧歌的功能等。研究结果表明:沈阳秧歌活动,中老年活动者是主体,秧歌活动者对秧歌活动的健身、防病、治病、娱乐、协调人际关系等多元性功能的认识较高。建议在人口稠密的沈阳市,针对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足的条件,应提倡开展秧歌活动,使其成为大众健身的有效手段。
我国秧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代,秧歌就已成为人们宗教祭祀活动的内容之一。秧歌在我国北方兴起,并发展为现今的东北、河北、山东、陕西四大分支。据史料记载,东北秧歌流传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秧歌在沈阳自发地蓬勃兴盛起来,已成为当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娱乐健身活动形式。笔者以体育社会学视角对沈阳群众秧歌活动进行研究,探索沈阳群众秧歌活动兴起的原因、秧歌活动者的构成特点、秧歌活动的功能以及人们对秧歌活动的认识等,为更好地开展大众健身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沈阳五个城区的部分秧歌队中随机抽取了500名秧歌活动者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东区120名、沈河区100名、和平区100名、皇姑区100名、铁西区8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社会学、文化学、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专著及相关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问卷设计主要由参加秧歌活动者的构成特点、参加活动的动机、对秧歌的认识、秧歌的功能、人们对秧歌的态度等指标组成。并对间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科研要求。问卷发放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 %。有效间卷466份,有效回收率93. 20 %。
1.2.3数理统计采用microsoft excel对调查数理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沈阳秧歌活动者的构成
2.1.1年龄特点现今秧歌活动遍布沈城,经常参与者近十万人。笔者对秧歌活动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沈阳群众秧歌活动者中老年人居多,特别是老年人比例较大,45岁以下者仅占3.86%,45-54岁占10.30 %,而55岁以上的活动者高达85.84%(表1),可见老龄人口是秧歌活动的主体。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导致社会老龄人口增多。对于老龄人口而言,当他们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中结识新的交往对象,需要以一种轻松愉快又能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寻求一种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活动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秧歌活动以端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1.2文化结构在沈阳秧歌活动中,初中以下学历者扮演着主要角色。秧歌起源于民间,属于一种通俗文化.参与秧歌活动不需要特殊的修养和准备,好学易懂,因此他们选择了秧歌,这与他们的审美观点、欣赏标准和受教育的程度相吻合。当然,在现代秧歌活动中,存在一定比例文化程度较高的参与者(表2)。一方面说明原本是农业文明产物的秧歌在沈城兴起,已被沈城人们所接受,文化程度较高的参与者对其认同;另一方面说明现代秧歌已经摆脱了旧有的娱乐活动的模式,而演变为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秧歌活动的实用价值,即健身娱乐价值,这不能不说是各行各业的人们能参加秧歌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经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表3),参加秧歌活动者绝大多数为工薪阶层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1 000元的仅为8. 58%, 500 --999元的为18 . 88% , 300 -- 499元的为46. 36% ,300元以下的占总体的26.18%。就目前而言,秧歌活动者生活水平一般及贫困者居多。秧歌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运动形式,因此他们选择了秧歌活动。
2.1.4健康状况当人们进入老年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许多秧歌活动者参加秧歌活动的动机就是为了锻炼身体、防病治病。通过调查(表4)说明秧歌活动具有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在秧歌活动者中,参加秧歌活动前体弱和患病者分别为9.87%和23.61%,现在为8.16%和16.09%,这不能不说明是参加秧歌活动使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就这一结果而言,至少说秧歌活动是促进他们健康的因素之一。
2.2袂歌活动者参加袂歌活动的动机
20世纪80年代初,秧歌在沈阳再度兴起是以健身为实用目的的。即使到了今天,秧歌队伍大多数人也是为了锻炼身体而参加秧歌活动的(表5)。大多数活动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具有健康的身体尤为重要。在人生的夕阳之时更好地享受人生,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产生了以前不曾有过的健康保健意识。事实表明,秧歌活动能锻炼身体、治愈疾病。据介绍“‘舞蹈治疗学’在一些发达国家正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新兴学科”。秧歌活动在沈阳得以广泛开展,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动因起了关键的作用。秧歌活动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这不仅是个逻辑推理.也的确是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2.3袂歌活动者对袂歌的认识
秧歌经历漫长历史的磨砺,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展示给当代的人们。秧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秧歌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表6)。这已说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沈阳秧歌已经实现了从旧有的民俗舞蹈向大众健身的转化。秧歌本来是深受农民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进入都市人生活之中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健身、娱乐等多元功能。
2.4袂歌活动的功能
2.4.1健身功能对于秧歌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实践活动中大多数人已达成共识。秧歌活动是一种在乐曲的伴奏下对人体全身同时作用的运动。舞者按照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全身各部位的运动方向、速度、幅度、力度也不同,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健身效应,尤其对机体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秧歌活动可以使中老年人血液中的tc, tg和ldlc降低,减少脂肪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改善心血管机能,可以使中老年人的hdl-g升高,有效减少心血管系统的发病率。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医院的研究资料显示:优美悦耳的音乐可使机体分泌一种对身体健康有益的生物化学能,该物质不仅可以消除体内各器官大部分有毒物质,而且还能把人体各生理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能和耐力。秧歌活动者通过完成不同的动作、肢体语言尽情地宣泄。由于手足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的血液供应,防止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所以可以实现秧歌活动的延年益寿功效。
2.4.2交际功能众所周知,老年人社会活动减少,生活圈相对变小,他们渴望社会交往来填补闲暇时间带来的孤寂。秧歌活动者中老年人居多,多属同龄人,他们彼此易于了解,容易产生共同的感受而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秧歌活动便成为了他们赖以交流思想、情感的最佳选择,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主要活动方式,使他们体验到了个体与群体的本不可缺少的联系。他们重新寻到了这种联系,在生活中再次寻找到乐趣。
2.4.3娱乐功能秧歌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它诱人的魅力在于自娱和娱人的特性。它使舞者自我情感得以表露,让人的思维得以引申。古今史学家都认为舞蹈是随着生命的出现而产生的。秧歌虽然动作简单.却能反映舞者的复杂情感。舞者伴随快慢、强弱、流畅和起伏的音乐节奏.自然地产生“情动于中,而形子外”的情绪。通过秧歌活动不仅可以体现人的情感的内在冲动,而且可以展示其愉快和美的心境。秧歌活动的娱乐性将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2.4.4文化交流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老龄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进入老龄阶段以后,接触社会的几率减小,这使他们的知识面变的更加狭窄.信息闭塞,而秧歌活动是舞者获得各种信息、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2.4.5自我展示功能在沈城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公园、广场、街头巷尾。人们都能见到参加秧歌活动的人群,一把彩扇、一块方巾、一身彩服,在鼓乐曲的烘托下,舞动身姿,在群体活动中尽情地展示自我。每个人都需要归属于群体之中,人需要别人了解自己,得到社会的承认。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什么年龄阶段,人都希望把自己的认识传播给他人;同样也需要了解社会与他人,需要从社会中得到自身精神上所缺少的东西。秧歌活动为活动者提供了显示自己气质、风度和个性的条件,使舞者乐在其中。
2.5袂歌活动的特点
作为健身娱乐的秧歌活动深受沈阳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秧歌活动本身的特点。秧歌活动是一个整体上十分有序,个体的自由度又比较大的程式系统。秧歌活动的场景是极其程式化的,参与者必须遵循这个程式,按一定有序的运作方式运动,它是一个主客观认同的过程。在整体之下,个体的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在场景的流动变化中,参与者身着各式彩服,在乐曲的烘托下,显示出宏伟的气势。
此外,沈城秧歌活动属于自发的群众健身娱乐活动,参与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了秧歌活动对健身、防病、治病的良好功效,认同秧歌是一种较好的娱乐形式。由于他们对运动和医学的科学知识了解的不多,在活动中仅凭借自身的感觉来判断负荷的大小,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所以无法对秧歌的实际功效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是亟待解决的间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沈阳秧歌活动是健身和娱乐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群众体育活动之一。
2)沈阳秧歌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人们对健身和娱乐活动的需要,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多,是沈阳秧歌活动兴起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3)沈阳秧歌活动队伍中老龄人口、工薪阶层的活动者是秧歌活动的主体。
4)活动者参加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健身、防病、治病、娱乐;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秧歌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活动者对秧歌活动功能的多元性认识较高。
3.2建议
1)针对人口稠密的沈阳面临群众体育活动场地短缺、设施不足的现实情况,广泛开展秧歌活动,使其成为大众健身的有效手段。
杨师群范文6
(一)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产物。据专家研究,人类社会的城市发展史已长达九千年左右[1]。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化的发展历史不同于城市发展史,城市化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而城市始于人类世界第一座城市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甚至包括某些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都走研究、涉及或关注城市化发展问题。伴随而来的涉及城市的相关热点研究,更是数不胜数。关于“城市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何时最先突出,目前比较一致的有两种。一种是1859年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7]另一种是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8]。学术研究中,一般认同马克思的第一种用法,到现在涉及到城市化的研究将近一百五十年。城市化形态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农村的城镇化;二是大都市圈,比如大上海都市圈等;三是城市群。由于城市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景观、人口等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就必然会引起各界人士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广泛兴趣。
(二)城市群与城市综合体
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而形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凭借其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经济核心地区和增长极,不仅经济结构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而且城市群内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产业区,发展潜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2]。“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二、城市群竞争力的缘起与评价标准
“黔本无驴”,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也是“舶来品”。在1990年5—6月的HBR杂志上,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力的混用现象。以至出现了国家(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城市群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但是,他们之间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见下页图1)。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着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目前而言,国际上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经合组织(OECD)以城市间交流频繁程度和劳动力流动性这两项为标准,在经合组织的27个国家中选取了78个城市群,给出了各个城市群人口、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就业率、占国家GDP比重、劳动参与率等指标数据,并根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对其进行竞争力排名。在中国,倪鹏飞等选取十大体系、35个指标;规模指标体系、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城际联系指标体系、分工指标体系、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效率指标体系、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首次对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进行了发展阶段和影响范围的评价[3]。为了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实际运用中,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由其结构竞争力、功能竞争力、绩效竞争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用公式表述如下:城市群综合竞争力=F(城市群结构竞争力、城市群功能竞争力、城市群绩效竞争力)其中,城市群的结构水平、功能水平和绩效水平,分别代表城市群的发育状况、能力大小和运行效率。结构竞争力是城市群的根本性因素,城市群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系统,对结构竞争力的充分认识,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群竞争力的永久生命线,因此,在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中的权重也最重。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也往往由此展开[4]。
三、当前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突出影响因素
(一)发展规划一直在变化之中方向不对,努力白废。中原城市群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从昔日的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再到时下的“中原经济区”,政策似乎缺少一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总是希望通过新方案寻找区域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战略出现定位模糊,方向出现偏差。不过,在2010年5月,焦作新区、新乡平原新区、许昌新区同时获得国家批复,加上去年获批的郑州新区、开封新区、洛阳新区,中原城市群中已经有六大城市新区规划蓝图获得国家批复,这些政策因素又为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和发展提供有利因素。于是,在2010年6月8日至9日,在“中原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上,又提出把原本由9个城市构成的中原城市群扩容,把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整体规划布局,然后以“中原经济区”的名义申请“国家战略”。
(二)产业群和企业群的竞争力不强河南省目前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从目前上市公司来说,包括国内外的上市公司,近3000家,市值大约是60万亿(高峰值)。虽然,目前的股票市场不景气,而且,在产业上有一流的企业不上市,比如华为等,二流的企业要上市,三流的企业上不了市。但是,上市公司毕竟代表着有潜力和前景的企业和产业方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经济的晴雨表,而且,是一个企业,产业甚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在河南省,截至2009年,境内外的上市公司数为62家,累计募集资金509亿元,资本市场已成为服务河南省经济发展、支持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但这与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相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三)发展方向和定位模糊,造城“”日益重视国际形象,是几乎所有中国城市主政者的共识,也是中国城市不可逆的潮流。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5]。就中原城市群来说,远景可以,但是“罗马非一日所建成”,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点滴之功,几代人以上的努力和付出。
四、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准确定位,一以贯之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中的后起之秀。必须起点准、方向对、步子稳、特色鲜明。在这一点上,中原城市群中,无论哪一个城市,也比不上京津冀城市群的首都北京,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等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也只有北京,可以向世界城市迈进,成为该城市群的首要发展极,何况,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