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件配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件配音范文1
即使摆在最角落的货架也能卖疯的产品毕竟可遇不可求。大部分产品没有那么强大的自然销售力,能否顺利进入市场,走完正常的生命周期,有赖于完整而系统的销售推广。
而眼下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的销售推广既不完整,也没有章法。他们投入重金打的广告,由于没有终端销售的有力支持,往往都成了炮灰。前期投入无法回转,板子不由分说打到销售队伍身上,导致地面部队士气低落,于是又一个新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产品销售推广有没有一定的运作规律可循呢?如何才能使每件产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呢?
尽快“钱变货、货变钱”,是每个企业的发展之本。当钱的周转频率快到一定程度,企业就能“快鱼吃慢鱼”;货的流速快到一定程度,市场份额可以形成“大鱼吃小鱼”的格局。企业的行业地位高低,稳定性强弱,就在顾客付款的一刹那。
但市场上诸多品牌,产品畅销者寥寥,积压者甚众。以服装和地板行业为例,我们常常看到,产品试用、试销、培训、推广等环节排序不妥,导致资源投入内耗,影响销售。
1.重金投入广告,倒是加大了客流量,但终端场景营销、体验销售缺乏物料支持,销售人员能力不足,成交量低。
2.产品陈列后再做一线培训,其间的销售机会被白白浪费。
3.销售一线培训、复训、督导不到位,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时“口乱”,顾客到达每个店时接受的服务不一致。
4.导购员“偏食”,根据个人爱好销售产品。看着销售数据,发现大家主推的产品五花八门,一线库存管理难度大。每每会议,“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要货声不断,公司难以协调。
5.产品力好,终端很快售罄,补货都来不及;产品力弱,要么一线人员在公司的广告和促销品形成的炮火下坐享其成,要么几个月不动,积压严重。
6.导购员卖惯了老产品,对新品熟视无睹。好不容易将一款产品推广造势成功,销售趋势惯性增长,没留神却成了下一款新品的绊脚石。
7.浏览几分钟终端账目,即可判断出当前主推产品的流速情况,现场即可予以指导和支持。可销售和财务数据收集分析不及时,错过许多成长机会。
8.企业没有忠诚的顾客群能招之即来,产品推广、资金投入难免胆战心惊。
多年实践表明,时间与资源匹配错位,多会刻舟求剑,广告打到空气里,推广推到陷阱里,出现1+1<2的内耗事件。
笔者以为,成熟品牌的产品上市,其推广环节应按如下排序:
1.试用;
2.试销;
3.确定推广计划;
4.培训一线销售人员;
5.市场预热;
6.管好门店终端库存;
课件配音范文2
【关键词】学科非智力因素 相关因素 协调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主动,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求异,重智力因素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良好习惯不能养成,创新精神萎缩。
笔者从1989年起先后承担《小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培养》、《小学生“学会心理自助”理论与实践》、《优化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基于非智力的项目学习的实践探索》以及《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省级、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纵观二十多年的实践,笔者重新审视了“活力课堂”打造与“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
活力课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智力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外延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而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其外延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等。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不可偏废其一,课堂上如果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那其则是一种片面的教育;如果只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智力的开发,那也是一种不完善的教育。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也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笔者认为课堂中注重“十字方针”(即“兴趣、习惯、方法、能力、个性”的培养)就是落实让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这“十字方针”,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
兴趣是喜好的情绪,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广泛的兴趣;习惯是个体后天养成的一种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善思质疑、独立作业、课后复习等多种习惯;方法是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教学中让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能力是指能胜任某种任务的主观条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相关因素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因素,及时把握契机,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学科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学生、教师等主要因素(见下图)下面逐一做阐述。
教学材料。我们把教学材料分成两类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一是教材中明显有渗透结合点的内容,如语文学科中《全神贯注》、《梦想的力量》、《詹天佑》等课文,可以直接进行意志力、情感的培养。第二是需要教师挖掘或寻找结合点的内容。比如,数学学科中圆的周长部分,教师可以有机地穿插“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从而对学生进行探究兴趣、毅力的熏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握非智力因素培养契机,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学科教学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身的兴趣、情感、意志得到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比如自我反省、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调节等。当然,在教学中既要让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还要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为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彼此之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在一定班级集体目标下,更能形成他们所能接受的共识。
教师。教师也是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比如,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乐观向上的性格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当然,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涉及的相关因素不止这四方面,它还包括教学环境,人际交往氛围,学习文化等,而且,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诸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方法
增强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识。教师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效果的优劣。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强烈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就不会有投身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觉行为,更谈不上产生良好的成效。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要求,实施教学时要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环节,撰写教学反思时要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体会与感悟。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有趣、有法、有效”课堂教学文化,努力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
比如,数学老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应自觉地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拳头的周长和脚长的比为1比1,心脏的体积与拳头的体积比为1比1,身高与脚长的比为7比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比为2比1等,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自己可以买袜子、衣服等。用这种激发兴趣的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
提高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艺术。可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能力、水平和艺术是难以胜任学生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工作的。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提升教育智慧。
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教学时老师反复让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不久一个学生发问:“在现实生活中,鱼钩上长满了铁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光芒的,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老师不慌不忙抓住学生发现的这个“矛盾”(实际上正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老班长用这个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渴、疲劳过度而光荣牺牲的事迹,使故事的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学生疑问迎刃而解,课文的难点也突破了。
通过朗读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艺术处理方法,比平铺直叙地讲解这句话含义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其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
营造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氛围。在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中,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师生情感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课件配音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能力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也是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是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模式。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师资水平、实验室条件、生物教材内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在校园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体的一些做法是:
1.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启发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调查、实验、探究;改进拓展生物实验,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会对事物和现象进得观察、比较、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科学结论;提供显露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参加生物科技动植物标本制作、设计校园植物挂牌进行校园展示和评比;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撰写生物创新科技论文,推选作品参加区级、市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了解利用身边的现成植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原则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 、积极探究、创新发现、创新实验、五官并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
3.1 认识校园植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生物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是走出教室,运用知识,以校园绿化树种为研究学习对象,对校园50多种园林绿化树种进行识别、分类、分科研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观察校园植物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如何利用才能美化校园?促进生物教学的目的?
3.1.1 设计制作植物挂牌——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我们在七、八年级宣起了“我为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我们先让学生走遍校园,认识校园植物,在规范认识了校园植物学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科研究,学生设计广告语、制作植物挂牌,制作得好的挂牌就会挂在校园植物上进行展示,让优秀的作品在校园文雅亮相,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上网查询、制作幻灯片、选背景、写广告语、请教老师。最后做成了精美的植物挂牌,美化了校园树种,体现了校园文明,提升了校园档次,向社会、家长、学生展示了珊瑚中学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3.1.2 植物保色标本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我们在参观校园时发现校园植物大多是绿色的,于是我们开展了保绿色干制标本制作,学生采集到了小叶榕、发财树、腊梅等植物的枝条,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配制保色原液:将硫酸铜5克+水95ml按比例扩大4倍剂量至饱和溶液,到入500ml的大烧杯中,再进行保色煮沸处理,我们发现酒精灯的火力不足,学生就想办法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观察到烧杯内植物叶片由绿变黄,由黄变绿,这时取出植物枝条,用清水漂洗干净,再通过吸水、压制、上台纸、注明植物学名、采集人名、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同学们做出了不同样式的保绿干制标本,放人塑封机中用护卡膜塑封,得到合格的植物保色覆膜标本,培养了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3.1.3 植物叶脉书签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我们学校承接有中、英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于是我们就在学生中开展了叶脉书签的制作试验,我们选用红叶李等叶形好看的植物,我们把10克碳酸钠和14克氢氧化钠投入装有400毫升水的烧杯中,让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解,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等溶液温度较高时,将树叶放进去煮一会儿,原则是树叶变黄,树叶上的叶肉轻轻一刷就能刷下来时,这时叶脉仍是坚韧的,取出叶片用牙刷轻轻在自来水下刷洗,将洗干净的叶脉放入溶于水中的染料杯中染色,抖干后用吸水纸吸一下水,然后夹在两片玻璃中压平晾干,写上要表达的中、英文,最后在叶柄上系一根彩色丝线,一张张中、英学生合作交流的课堂礼品出现了。既运用了生物学知识、又拓展了英语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3.2 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结构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
3.2.1 制作细胞模型——培养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细胞模型”这一实验中,琼脂不容易取得,需要量大费用高,在实验前,我让学生考虑:“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琼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到既经济有实惠?”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果冻代替琼脂,果冻壳作细胞膜,绿豆作叶绿体,花生作细胞核。这样一来,一个既经济有实惠,有欣赏价值的细胞模型就做好了,通过制作细胞模型,培养了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3.2.2 改进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并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中,课本上要求用稀碘液染色,但观察效果不是特别的好,有的学生就提出是否可以用高锰酸钾或红墨水染色,我鼓励他们探索实验,结果细胞结构层次分明,效果非常好。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实验效果,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3.3 替代拓展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3.1 用蚯蚓替代鼠妇——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但实验中的主角“鼠妇”城市学校“货源”不足,影响到实验的开展,我们想到了用蚯蚓替代鼠妇,蚯蚓学生也熟悉容易获得,我们决定用蚯蚓替代鼠妇来做“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我们有塑料水槽,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我们把槽内分隔成三等分分别放上较干的土壤、潮湿的土壤、过湿的土壤,再在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湿土后,放上一些腐烂的叶子,盖上硬纸板,但能够通气,有利于蚯蚓呼吸,观察结果发现:蚯蚓集中在潮湿的土壤层,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3.3.2 蝗虫溺水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探究蝗虫气门”这一实验中,教材小实验是:去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一只把头部侵没在水里,另一只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只露出头部,20分钟后,其结果是:头部侵没在水里的那一只没有死亡,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露出头部的那只死亡了。通过推理得出蝗虫是用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样的推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安排。于是我们拓展了实验:将胸腹部吸气扩张的蝗虫迅速放入倒置在水槽里的小烧杯内,水静后能够清楚地看到蝗虫胸腹部的气门处有小气泡并随蝗虫胸腹部的气门扩张、回缩而扩张、回缩,而蝗虫口器处没有看见这种现象,在短短几分钟的实验观察,学生就明白蝗虫是通过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而不是靠口器。这样实验既简捷又省时,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3.4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组织我校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广泛开展了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3.4.1 制作便捷的捕捉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王娱在《探究外来物种-德国小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的实验报告》时,在捕捉德国小蟑螂时发现它既跑得快又要钻缝隙,还带有病菌,于是开动脑筋,发展创新思维,自己设计制作出了便捷的捕捉工具:用郫县豆瓣的塑料瓶剪掉下面半截,先在地上照住蟑螂,然后扭开盖子,再用带有手套的手取出蟑螂。进行喂养时,发现德国小蟑螂尾部拖着条形卵鞘,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实验室对卵鞘进行解剖统计卵粒数。
3.4.2 喂养投放病虫害天敌——培养学生创新试验能力。
姚君一在研究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 subhirtella(Miq.)Sok]更“灿 烂”时,发展创新思维,根据嫁接成活的原理、动物缺氧窒息死亡的原理、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的原理对南山植物园的樱花进行了大量的实作对比试验,对樱花进行了嫁接,用药棉药泥水泥封堵蛀孔,投放病虫害天敌(食虫鸟20只、30只蟾蜍),既环保又经济,找出了一系列提高樱花的花色质量、延长樱花的花期的非生物因素和人为调控的方法。
活动开展两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学生实作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3.4.3 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创新写作能力。
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本身就不强,科技论文更是不知如何写,我们辅导学生学会收集实验、试验数据,分析实验、试验数据,根据实验、试验数据和实验、试验现象得出实验、试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斟字酌句反复指导学生修改出线的论文四到五遍。其中《“7.17”重庆水灾调查报告》和《实验探究酒精对胃蛋白酶的影响》获南岸区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探究杀灭德国小蟑螂的实验报告》获重庆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今年我们研究的课题《重庆南岸城区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初探》获得区级二等奖,《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 subhirtella(Miq.)Sok]更“灿 烂” 》获得区级一等奖,重庆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了论文写作水平,在大赛中取得了不少的科技创新成果,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2006 创新与实践活动——生物教师培训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54-62
[2] 《百年科技话创新》路甬祥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 王 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 2001,17(4):6-8
[4] 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 2000,25(5):8-9
[5] 王建华 张文华 刘国璋编著《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活动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6] 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编著《上海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课件配音范文4
由于音乐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是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对于提高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解决目前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和改革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拟就“音乐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讨音乐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思路。
一、与当前的音乐课程改革紧密结合
自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颁发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迅速发展,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到教材编写、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与当前的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树立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
第一,所使用的教材必须是近年来出版的,以《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育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贯彻、体现《标准》系统理论的教材。第二,教材的内容和所提供的信息应及时体现当前的音乐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第三,教学中应该把体现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音乐教学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并结合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例如,这些年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比赛,比赛优胜者的录像所制作的DVD就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料。第四,组织学生分批到中学见习或观摩中学音乐课教学比赛。
二、与音乐技能技巧、音乐理论等课程协同教学
1 使学生明确学习音乐技能技巧和音乐理论的目的。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学习音乐技能技巧和音乐理论的目的究竟是当演员还是当教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许多学生总是把自己所谓的专业(声乐或器乐)放在第一位,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追求上舞台当音乐家的梦想。另一方面,一些技能技巧课的教师(特别是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教师)总是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标准和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在专业方面有所成就。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结果是学生的专业程度既没有达到上舞台的水平,又不知道怎样把专业技能用于音乐教学,缺乏音乐教学能力。
2 把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的音乐技能技巧、音乐理论等课程教学主要是从音乐本体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学生在学习这些音乐技能技巧、音乐理论之后,如何运用于中学的音乐教育之中。因此,在“音乐教学论”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例如,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中学器乐教学实践,把一些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声乐作品给学生进行自弹自唱的课堂实践,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这种协同教学的形式教学生把学习的音乐技能技巧和音乐理论综合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
三、增加“中学音乐教材教法”的内容
“音乐教学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中学音乐教学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悉、研究中学音乐教材,学会如何使用教材,如何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营造教学。要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特点、结构、体系等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研究,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方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中学音乐教材每一单元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以突出审美目标和情感目标,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还有知识技能目标,由于知识技能目标是以暗线的形式隐含在审美的过程中,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八年级《音乐》第三单元“梨园金曲”,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以鉴赏、实践的形式感受京剧独特的唱腔和神韵,培养学生对京剧和民族音乐的情感,还要在审美和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京剧的行当、行头、唱腔、板式、伴奏乐器等基本知识,并初步体验演唱京剧的基本方法。
笔者建议要让每一个学生以中学音乐教材为依据,自己设计一至三节音乐课,以教案的形式进行交流、点评,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把“中学音乐教材教法”作为一门音乐教育类课程单独开设。
四、增设预备实习内容
所谓预备实习是指在“音乐教学论”课程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方法的学习,组织学生分批、分散地到中学进行教学片段的实践。相对在课堂内面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实践来说,由于预备实习面对的是中学生,所以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而且对于学生感受、体会中学的音乐教学实际,寻找中学音乐教师的感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提高预备实习的质量,建议教师让学生在校内课堂中进行教学实践之后再到中学进行实践,并且要对学生的预备实习准备工作进行指导。例如,指导学生撰写预备实习教案,选择生动、科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组织试讲,进行预备实习的自评、互评和他评工作等。
五、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机会
“音乐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传授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笔者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等学校做访问学者时,在旁听的所有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发现,课堂上教师很少讲授理论,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每个小组都把各自的设计成果在课堂内展示,展示之后以自评、互评、他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投入,进步很快。
笔者认为,“音乐教学论”课程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教学中所讲的理论与教学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来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机会。
1 “分解实践形式”。该形式就是让学生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这种形式可用于对某一教案中的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实践,也可在讲授不同内容的音乐教学方法时采用。
2 “微型实践形式”。所谓“微型实践”就是把一节课不同环节中内容重复的部分省略。例如,教唱歌曲环节只教唱一遍(省略后面的几遍),作品鉴赏时省略复听作品部分,这样既让学生较为完整地实践了一节课,又节约了时间。一般来说,“微型实践形式”需要20-35分钟时间。
3 “仿真实践形式”。该形式是让学生根据教案完整地上一节45分钟的课。课堂礼仪和教学过程完全模拟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要求其他学生在音乐学习能力和回答问题等方面以中学生的角色参与。由于“仿真实践形式”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对实践者的素质要求高一些,建议让教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来采用。
课件配音范文5
一、音乐老师要启发学生主动表现美和激发他们的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二、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学科的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表演,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图、讲、演结合起来诱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课件配音范文6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乐感;鉴赏课
G633.951
一、初中学生乐感培养需求
1、视唱训练方式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乐感,就要重视视唱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使其乐感有效增强。在此过程中,听觉训练就是根据学生音乐基础情况,安排学生对相关音乐进行“听”活动,使其在听音返墓程中提升自身乐感。视唱训练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对某一曲目进行视唱,使其在唱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乐感。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是相互作用的,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在引用此类方式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接受情况,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学生音乐基础较差,教师应该对其视唱训练以及听觉训练加以重视。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农村地区学生要求过高,要引导其对音乐基础知识进行积累,保证可以更好的提升班级整体学生的专业素质。
2、重视音乐作品的多样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音乐作品的多样性,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乐感,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音高知识。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音乐素质。教师要通过音乐知识的教授,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音速知识、节奏知识进行理解,在学生理解过程中,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与音乐产生较多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要求学生视唱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要求学生想象自己身处于音乐环境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使学生积累音乐感性经验,使其乐感能力得以培养,进而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二、影响学生乐感培养与鉴赏能力提升的具体因素
1、教学实质性内容不多
受到初中升学压力的影响与作用,音乐教学被学校严重忽视,仅仅流于形式,而且,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播放音乐,而对于学生的乐感培养并不重视,同样没有基于鉴赏能力提升的重视。最关键的是,所播放的音乐并不具有针对性,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爱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很难学到实质性内容,影响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难以理解教师所播放音乐的实质性内涵,无法感受音乐情感,为此,难以使自身的音乐乐感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2、教学形式创新性不足
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性不足具体可以表现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听课,所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以满足个人音乐需求。但是,学生并不具备音乐选择的权力,也无法真实地表达出个人的音乐情感。另外,音乐课堂在设置形式方面也缺乏创新,教学的内容只是播放音乐,没有采用其他形式开展音乐教学。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措施
1、创设合理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音乐乐感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学习能力各有差异。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们设置合理、具体的、可观的音乐情境,使学生们在可触摸的、可见的音乐情境中学习音乐乐曲,感受音乐的真实魅力,同时不断培养音乐乐感,促进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单元《华夏古乐》第一课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流水》这两首古乐,使学生熟悉了解古琴乐器,在此过程中理解分析乐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欣赏这两首古乐,感受古曲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让班里学习古琴的两位同学带上自己的古琴,在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进行古琴演奏,使学生们在可见的、具体的音乐节奏中感受古琴乐器的魅力,培养学生们的具体乐感。演奏结束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播放北宋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片段,让学生们用心感悟本词的热情与豪放,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场演奏古琴和多媒体播放古诗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课的音乐鉴赏。分析古琴具体构造、历史沿革,并且结合相应的音乐内涵,给学生们讲述具体的分析技巧,使学生们在直接和间接的学习中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提升自身的音乐乐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室引导学生布置合理的音乐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点,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高效鉴赏音乐,高效提升音乐乐感。
2、合理使用多媒体,培养学生音乐乐感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提供动态的图画、优美的乐曲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引进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更能提高学生们的整体音乐乐感,从而促进学生们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梨园撷英》第一课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学唱京剧歌《唱脸谱》,体会并分析传统的京剧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糅合之美,从而调动学生们学习京剧的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京剧乐感。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播放各式各样的音乐视频,其中包括“周杰伦的《双节棍》,腾格尔的《天堂》,韩红的《天亮了》”先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再播放本课的教学重点《唱脸谱》的视频片段,进入本课的正式学习欣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唱脸谱》这首歌分成两小段来讲授。在讲第一段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述强拍、弱拍、饱满音、休止符的演唱技巧;在第二段中给学生们讲述西皮、二黄唱腔的知识,同时练习拖腔的演唱法,并指导学生对京剧演唱进行模仿,培养唱京剧的音乐乐感。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促进有效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音乐乐感与鉴赏能力进行培养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而且感悟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音乐并不仅仅是节奏与歌词,它所涵盖的范围甚至更宽广。为了让学生更喜欢聆听音乐,并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就一定要重视对其乐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