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件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构建
无论什么时候,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起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方面的看法。
一、预设生动活泼而又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下,传统的数学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例题+习题”模式转变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模式。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数学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情境导入,是一堂好课妙趣横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的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在一年级《左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四个人分为一组,然后让他们都伸出右手握握手,用右手摸右耳,用右手摸左耳,用左手摸右耳,用左手摸左耳。在每个孩子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而且把数学知识“左右”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把它学会,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个情境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激励了每个学生“做数学”的热情。每一个孩子的活动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经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随处可见,充满生活的角角落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切实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第九册中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之后,我分别设计了“节约能源”“绿化校园”两个实践活动。在教学这两个实践活动时,我注意既结合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活动,如:让每个学生回家向自己的父母调查自家每月用的水、电的数量,水、电的单价,计算每家每月的电费和水费,然后让他们算出我们班四十三名同学的水电费之和,估计出全校所有学生家庭一个月的水电费,巨大的数字让学生大吃一惊,让他们在亲身计算后体验出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如算出测量草地、花坛等等,我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学“计算 4+1=?”时我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 1、 2、 3、 4、 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 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 (4、 5) ;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 4+1= 5。我肯定学生的 3种不同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再如《最小公倍数》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报数 ”游戏开始:先请所报数是 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 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当然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课件范文2
教学方案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与学,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设计教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克服教学中的主观盲目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既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2.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借助计算机平台,创新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制作成形象的动画片断,制作优质的数学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被动、接受式的数学教学转变为全员参与、全程思考的主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课件,将小数0.8的小数点设计成一只小青蛙,通过小青蛙向左向右跳来变换小数点的位置。当青蛙向右跳时,0.8变成8、80、800……当青蛙向左跳时,0.8变成0.08、0.008、0.0008……整个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小青蛙身上,就在小青蛙有趣的跳跃中,渐渐领会小数点的意义,掌握小数点位的变化对小数大小的影响,无形中完成本节知识点的教学任务。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动静结合,变抽象为形象,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认知特点,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实现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
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极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完11―20各数后,又创设了“排一排”“猜一猜”等操作情境:①排一排,初步认读数,培养数感。问题链:能帮它们排排队吗?说说你是怎么排的?还有其他排法吗?②猜一猜,逐步感悟数序,培养数感。问题链:15前面1个数是几?15和17中间是几?从左数15排第几?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
4.适时点拨,引导合作
教师的精心点拨引导,会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围绕中心、突出主体、精彩纷呈。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搭配的规律”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用衣服的图片摆搭配,另一人在纸上记录搭配的情况,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初次感受搭配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我没有给大家准备这些衣服的图片,你们打算如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呢?”使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想到可以用画符号的方法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案。最后问学生:“那如果有5件上衣和8条裤子,一共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了算式5×8的含义,从而顺利找到搭配的规律。
5.作业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的知识与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需求,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趣味浓厚的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而是把知识点融入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富含趣味的作业不仅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如“行程问题”作业设计:乌龟很不满意小汽车,因为乌龟和小汽车的外形都差不多,为什么小汽车在人类眼里就是比自己跑得快?所以,它们决定进行一场50米赛跑.已知乌龟每秒跑0.5米,小汽车每秒跑5米,起跑5秒后,小汽车不幸爆胎,经过3分钟的修理,小汽车再次起跑。请你猜猜谁会得冠军?为什么?
6.在认识数的概念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生通常对抽象的数概念难以理解,认识数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但是数又是抽象的,在教学中往往借助简单的图形或示意图帮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抽象的数,建立起数的概念,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认数时更要借助数形结合帮助理解数的意义。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可以创设学生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情景图:“一位老师把准备好的点心4粒苹果,2瓶矿泉水,一块蛋糕分给的两个参赛运动员,怎么分呢?”先把4粒苹果与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位学生,平均每人分到多少?分完之后引出“平均分”这个概念,然后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位学生,又该怎么分呢?”自然引出“一人一半”,并利用电脑随机显示平均分一块蛋糕的画面,教师问:“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应分到多少呢?”让学生先猜一猜,再用电脑显示1/2。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直观地把数形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认知架起桥梁,顺利地从“整数”过渡到“分数”。
小学数学课件范文3
一、立足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与教材展开对话,深入分析教材,更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已有的知识经验,科学地处理教材,找准教学起点。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你们打乒乓球时,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然后出示例1场景图。问:你知道图中两名运动员在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吗?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小结。猜对和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2。试教后发现学生的兴趣不浓,回答不到点子,于是想砍去这个情境,另辟蹊径。探讨后,基于以下原因,最终保存了这个情境。一是上课地点在海门市六匡小学,这是一所江苏省乒乓球传统特色学校,孩子们对比赛规则定是了如指掌,二是若学生意见有分歧,教师还能适时介绍国际比赛中的一般规则,以拓宽其视野。这样教学,立足“尊重教材”的观念底线,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穿针引线,引导有效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其经历有效的探究,让他们的生命潜能与创造精神,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从而获得“自然生长”的力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出示例题: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而后提供自学提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1.请你继续对折,找出和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2.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看看它们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这样教师充分放权,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大胆提出猜想,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理解新知,解决问题,自己“发现”知识的真谛,进而获得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合作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了穿针引线、适时点拨的作用。
三、延迟评价,关注个性发展
教学中情感激励、多元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利用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思考、敢于展示、敢于质疑,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得以锻炼,智慧得以分享。如教学《年、月、日》时,在认识了大月、小月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记住大小月?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学生给出了记忆的方法。有介绍“儿歌记忆法”;有介绍“民间歌谣”;有介绍“拳头记忆法”;突然有个学生大喊一声:“我又发现了一种方法,我是‘数手指记忆的’。”同学们满脸疑惑。师问:“谁理解这种方法?”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出现不同声音:“我不同意”、“不对吧。”等,把课堂气氛推向。老师没有立即评价对或错,而是请这位学生介绍他的方法。“伸出左手的四个手指(除大拇指),伸出的手指表示大月,两指之间表示小月。从食指开始数起,一月大、二月……八月大、九月小……”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生答:“因为我的手胖乎乎的,凹凸部分不明显,所以就想到了数手指。”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啊,对于胖乎乎的小手而言,“伸直的手指记忆法”不是比“拳头记忆法”更为形象、更为直观吗?
延迟评价,学生就多一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分享的机会,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延迟评价,教师就能珍惜孩子创新的火花,因为我们不仅是引导者、朋友,更是孩子们共同学习的伙伴。
四、精设练习,创造思维空间
教学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的重要保障。有效练习的质量与学习质量成正比。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时机,将习题改编成开放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索,以求精练高效。例如出示习题:某超市一天上午运进300袋大米,下午比上午少运进五分之二,( )?让学生根据条件自主提问,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兴致很浓,很快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下午运进多少袋?2.一天共运进多少袋?3.下午比上午少运进多少袋?……
此时,学生探究的问题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出现的问题中被深化。这样,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练习时,多渗透开放题,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课件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07-01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如何才能搞好高中数学教学呢?
一、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备课开始,自始自终都必须明确所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高中生处于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证思维过渡,对高中生来说,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水平,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严格控制数学讲授的深度和进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消化接受,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必须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教学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
三、必须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手段,像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定积分概念的形成过程都可以用计算机来演示,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对数学过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因教学内容制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于新授课,我们可以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件范文5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往往需要依靠良好的教学氛围去影响和塑造,因此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对于优质课堂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从课堂教学导入知识的时候开始。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熟悉和了解,结合以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应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尽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其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互动
探究、合作、互动是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另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而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学活动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情感与心理变化,应尽力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角度设计教学步骤。优质课堂中,首先,教师应完全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师生z间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拉近与学生z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同时,师生z间应该充分互动、探讨知识与问题,实现共同进步,真正成为学生学校过程中的引路人;其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学情,善于抓住学生动作、表情、眼神等细微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教师可了解学生想探索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尤其针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及时对其指导,以促进其思维的快速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当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应及时的给予表扬,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以激发其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学习中来;最后,为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充分考虑选用怎样的学习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设置怎样的习题等问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的互动以谈话与问答为主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公共活动大多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和问答为主。我们对多所小学的多节数学优质课进行可实地考察,考察结果证实,教学内容的学习主要为谈话法,且谈话多以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但是问题的提问与回答均十分的简短,开放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并不多。我国有关教育专家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学课堂教学逐渐由填鸭式教学转化为边讲边问的方式,大量的提问也逐渐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将各类问题分解为结构性问答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我国不同时期小学数学优质课堂中均有所体现,也是近年来我国数学课堂一个稳定的特点。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学界就提倡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该种模式下,教师也不断的进行着相关的改革,提??式教学模式正式基于此基础上产生,提问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问题的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课件范文6
一、用数学的魅力营造乐学的氛围
1.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动画以及悦耳的声音,不仅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老师教的兴趣。如,“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成人眼里学习起来似乎没有多大困难,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障碍,而且学习过程常常显得有些单调。其中,给商定位、试商以及定商是学生最难以把握的。在计算题教学方面,多媒体似乎没有什么优势,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课件,借助于多媒体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758÷32”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课件,用动画展示出来:
(1)出示这一题的除法竖式 [758][32],让学生判断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商定在哪一位。
(2)在确定了商应该定在十位上以后,在商的十位上出现一个不断闪烁的小红点,以此强化商的定位的问题。
(3)出示这样一个文本框:
让学生确定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再让括号里十位上的2飞到不断闪烁的小红点上,从而完成了试商和定商。
由于以上几个环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并且每个环节都配以音乐和“你真棒”的画外音,学生感到很有意思,轻松地突破了难点,获得了在黑板上难以达到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了教的乐趣,提高了使用多媒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用新颖的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形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但他们对互动性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在“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上,老师设计了一组接龙游戏:把20道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卡片放在讲台上,由某学生上前任意抽出一张,开始进行“看加法说减法”接龙游戏。如果一个学生抽的卡片是8+4=( ),则该学生说:“8加4等于12,12减8等于4,12减4等于8。小朋友,我说得怎么样?”接着,由刚才的这位同学指名下位同学上前来抽下一张卡片,把接龙游戏进行下去。这个游戏的最大特点是互动性强,上前接龙的同学不仅能充分表现自己,还可以行使老师的权力,决定下一位进行接龙游戏的学生。所以,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学习与游戏浑然一体,练习的密度也较理想。
二、用数学的魅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在提出问题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一节“分米、毫米的认识”新授课上,新授和巩固练习已经完成,老师和大家进行了简单的小结后,提出问题:“学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后,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我想知道有没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想知道一张纸的厚度怎样量。”“1尺是多少米?”每一个问题都是孩子们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些问题不必也不可能当堂全都解决,重要的是:孩子们思考了,并正在思考着,在进行一种有价值的建构,其间的点点滴滴由于闪烁着智慧之光而显得弥足珍贵。
2.在问题解决中发现自我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数学的价值,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如,教学这样一道习题:三(1)班共32人,双休日到公园去划船,每条大船24元,限坐6人,每条小船20元,限坐4人。你认为应该怎样租船合理?教师首先发问:“这里的‘合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这里的合理就是要省钱。教师接着提问:“租什么样的船比较省钱呢?”学生经过分析和比较,认为坐大船平均每人花4元钱,坐小船平均每人花5元钱,所以,租大船比租小船更合算,于是,就有了解法:32÷6=5(条)……2(人)。这里就出现了新的问题:租5条大船,余下的2人怎么办?有学生提出可以再租一条大船,因为租大船每人花费比较便宜,这时租金共24×6=144(元)。此时有学生反对:剩下的2人只要租一条小船就行了,因为租一条小船比租一条大船便宜。解法是: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24×5+20=140(元)。这时,有学生进一步提出:用这个方案,那条小船本来能坐4个人,只坐了2人,就浪费了两个座位。问题被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一条大船上的6个人加上余下的2人,共8个人,正好租两条小船。解法是: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24×4+20×2=136(元)。显然,这样的安排是最合理的,其中包含了最优化的数学思想,而且反映出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