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与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与环境范文1
城市规划由来已久,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就记述了当时的规划思想“…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土地规划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以实现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将人居环境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意味着城市规划需要重视环境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是不够的,大量城市用地吞噬了生态环境用地,规划布局不合理又加重了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超出了环境容量引发更多的环境问题,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城市规划不能与环境保护背道而驰,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协调环境因素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观,探讨了城市规划与环境协调问题。
1 信阳城市规划与环境协调思路
1.1 信阳市发展概况
信阳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位置,为豫南之明珠。山川秀美,人文资源独厚;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突出;茶叶故乡,生态环境良好;后起之秀,发展潜力无限。全市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人口8百余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致力于生态城市建设,屡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全国最佳环保示范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等称号[1]。
信阳传统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信阳条件优越很适合农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1.8%,以全国0.47%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1%的粮食。但经济发展更需要工业带动,“十一五”期间信阳工业实现突破,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了一产和三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的发展时期,信阳需要继续保持增长,不断提高“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但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和环境作为代价。信阳在2004年成为“国家级生态市”后,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坚持“立足生态做足发展,赢得竞争必先赢得环境”的发展方针,确立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建设的发展框架,探索出一条以生态城市理念解决发展与保护共赢的道路。
1.2 信阳城市规划与环境协调的思路
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避免或抑制消极的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导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对下一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要求不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诉求,所以也是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环境规划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对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所作出的规划安排,开展环境规划虽然比较晚,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环境规划成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环境关系的基础依据。规划环评是在城市规划审批前由环保部门对规划内容作出的环境评价报告,落实规划环评制度有利于城市规划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可见,处理好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和规划环评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规划与环境协调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信阳基于“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城市规划集合发改、规划、国土和环保等多部门,通过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共同拟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及禁止开发的区域开发与资源环境政策,在生态功能区与敏感区内划定“生态红线”,作出环境方面的合理规划。然后规划部门编制城市规划,在规划审批前再由环保部门出具规划环评报告,从源头上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及污染隐患较大的项目落地。
2 信阳城市规划与环境协调实例
2.1 小城镇规划与环境协调良好
东双河镇位于信阳狮河区中部,在中心城区以南9km处。地形为浅山丘陵区,地势大致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水资源丰富,双河、杜河穿过境内,还有引自龙王寺水库的干渠,灌溉面积达4.2km2。按照《东双河镇总体规划(2005―2020)》2004年镇区人口4.2万人,2010年将达到5.8万人,2020年达到6.6万人;城镇化水平2004年8%,2010年将达到35%,2020年2010年将达到49%;到2020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 60%以上。2009年6月监测境内双河、杜河水质均达标,且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要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将逐渐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当发展需求超过环境承载力时,则东双河镇良好的环境资源有遭到破坏的风险,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要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进行区划,分别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和声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和固体废弃物规划等。环境整治有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由于城镇规划中较好地兼顾了环境因素,东双河镇发展过程中较好地控制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已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小乡镇,预计2015年全面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及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小乡镇[2]。
2.2 产业聚居区规划与环境协调不够
信阳平桥产业聚居区共规划面积11.6 km2,2005年开始筹建,至2011年底已建成4.6 km2。完成了骨干道路网、供电、供热、给排水与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已经入住162家企业,其中已建成投产118家企业(项目),创造产值44.6亿元,利税3.6亿元,已形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新能源及机械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聚居区。据调研[3],虽然平桥产业聚居区具有交通便利、资源优厚、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时机好等独特竞争优势,然而也显现一些不足,环境方面尤为突出:(1)产业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结构性污染隐患较为显著――污染型工业比重偏大,而高新技术产业较小。由于资源、能源消耗较大,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加。(2)土地集约利用效果不强,土地资源投入收益效率低。(3)聚集区环境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环境监测、监控及“三废”处理能力较弱。(4)配套设施尚待完善,环保压力较大。一些能耗较高、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环保处理设施不足,清洁生产条件不充分。显见产业聚居区规划与环境协调欠佳,虽然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彻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显然需要更多的投入。
以上两个实例足以说明,城市规划与环境协调非常重要,协调良好带来的是优美的环境效果,协调欠佳则加重了环境治理的负担。
3 结语
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后果发生,就应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与环境协调,本文分析了通过环境规划、规划环评等手段解决城市规划中与环境协调的思路,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论述,阐明城市规划与环境协调既是必要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林清.生态立市架构信阳“双赢”发展轨道[J].环境保护,2011(22):65-66.
城市与环境范文2
Abstract: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designing the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capac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ce are narrated. The relation and conflict of the two have been analyzed. The relation of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and city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key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规划;环境;土地规划
Key words:design;environment;land us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227-01
1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误区
1.1 传统土地制度的负面影响。经济改革以前,中国城市的土地基本上是行政划拨的,它与发达国家城市在长期市场作用下表现的问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中国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分配是通过对经济、人口的级数预测和人均用地指标来确定的,无法适应人口流动、消费模式的变化对土地需求的影响,造成土地滥用和紧缺的现象并存。
1.2 土地市场的巨大作用。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事实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很难通过预测来确定的,市场正是以价格为杠杆进行这种调节的。土地有偿使用通过市场竞租机制调整了高效率用途和低效率用途用地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土地整体使用效率。从宏观上讲,它可以促使土地达到经济上的最优配置。
1.3 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市场机制推动城市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城市土地低效率使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讲,市场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土地的合理使用,为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应当看到,完全的不受制约的市场只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2城市环境的容量及重要性
2.1 生态环境容量。适宜的生态环境容量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方面。但生态环境容量的界定只能体现在各项指标上,各项指标的指标值存在因时而异,变化无规律的问题。从本质分析,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实质上是生态适宜性与建设适宜性相匹配的问题,应达到以下四项目标。一是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的速度,应不超过其再生的速度;二是生态系统内任何物质的利用都应坚持节约的原则;三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后果不应超过环境的分解能力,且不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四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生长活力。
2.2 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城市发展永恒意义的主题。规划的目的不是为建设一片钢筋水泥,而要形成一个生态化的充满社会经济活力的城市。在决定城市生态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是城市中心区的绿地规划要求。
3二者联系与矛盾
3.1 传统征服论与环境恶化的矛盾。传统征服论认为人是世界的核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和履行周围的环境,却发现自己已身陷囹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难以为继。自然界通过生物圈的反馈机制,把人类带给地的聚居环境,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到“设计结合自然”,都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但令人不安的是,环境恶化并没有因此得到扼制。有的国家和民族开始诉诸于政治权力和法律手段来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但各种矛盾仍然愈发尖锐。
3.2 生态伦理观与发展需求矛盾。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源于对人地关系的合理认识。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定使人类许多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人们仍应清醒地看到科学和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和人的理性也不是万能的。人们从来没有脱离过整个自然的怀抱,也没有摆脱过自然的控制,更没有逃过自然的惩罚。所以人们必须时刻记住人在自然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3.3 传统价值观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大自然可以免费提供给人类空气、水、森林、土地等各种资源,使用者可以不付任何报酬。这种价值观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地开发、使用和占有,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传统的发展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隐入了艰难的境地。
4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重点
4.1 处理好资源稀缺与环境建设的关系。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必须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无论是传统的纯商业性的市中心区,还是现代化城市所要求的综合性的城市中央商务区,都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为特征。在这种环境下,硬性规定各公共设施建设单位达到一定的绿地率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也难以执行。所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区内单个项目可以不作绿地率的硬性规定。城市“绿肺”可以通过集中建设得到弥站,即在区内集中一定面积的用地建设大片绿地。当然,与此同时还要有“见缝插绿”的城市文明和社区文化,以把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2 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应该以供给方面为主导,确保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资源供给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城市用地置换作为实现城市存量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当前节约耕地、充分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渠道、促进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3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能实现长期的生存的发展,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人类终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人类必须约束污染和浪费行为,对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应限制在其自我更新率之内;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可更新资源作为代用品的速度;废弃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不。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它要求当代人在追求发展与消费的同时,不应剥夺后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的发展和消费的权力。其二是指代为之间的公平,即同一代人之间,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2):11-15.
[2]冯容,马晓宣.可持续发展的建成区用地[J].城市规划,2000(2):20-22.
城市与环境范文3
关键词: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某地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2]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 ],建筑学报,2001,(5),47-50
城市与环境范文4
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城市形态、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随经济的发展、人口剧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城市垃圾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质量不仅是城市良好投资环境的前提,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被垃圾包围的不利局面,现有的城市垃圾是把危害转稼给城郊和乡村,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随着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垃圾成份发生了很大变化,垃圾已开始威胁到水源、土地,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还没有做到无害化处理,更谈不上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垃圾的处理多以卫生填埋、堆肥等简单处理,一些小城市没有把环境卫生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城市没有环境卫生规划,人们对环境卫生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垃圾的处理选在郊区大坑简易卫生填埋。
2、环卫设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环卫设施落后,在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方面机械化程度低,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3、没有垃圾有效处理技术,并且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队伍。
4、环境卫生管理手段不完善,居民环境意识差,缺乏良好的社会公德观念。
环卫事业发展缓慢,制约制度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卫生事业仍然是计划管理体制,没有市场机制。
2、环卫事业资金完全靠政府投入,不可能满足人们对垃圾无害化再处理等要求。
3、没有与环卫事业相配套的相关产业,不能满足社会
日益增长的环境意识要求。
环卫事业要健康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必须要有近期、远期的环境卫生规划,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相应的环卫产业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基础工作:
1、发挥政府职能
环境卫生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理实效的环境卫生规划可以净化、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良好的卫生民惯,从而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环卫规划对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环卫规划的实施完全靠政府和群众的统一认识,政府通过立法、检查等形成监督管理,居民自觉响应政府号召,把自我生存环境建设好、管理好。
因此,要积极倡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垃圾处理、人人有责”的观念,鼓励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市民的环卫意识。2、实施市场机制,完善价格机制,发展环境卫生产业
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和有害物质大量增加使垃圾危害增大,必须增加环境卫生产业投入,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很多中小城市环卫事业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管理体制的水平,完全靠政府投入负担很重,我们应加大全市环卫工作全面的综合管理,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大对卫生有偿服务费、排放费、污染费等相关费用的收缴力度,预留环卫事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措施,把环卫科技工作做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用科技振兴环卫事业。
完善城市环卫规划
城市与环境范文5
1.1空气污染加剧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一般占80%以上,很多已经超过90%。煤含硫和灰份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迅速的城市化伴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形式严峻。论文百事通
1.2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相当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
1.2.1水污染严重
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1亿多吨,这些污水有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1.2.2水资源严重短缺
由于城市增长快,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集中、量大、增长快,因此缺水现象首先反映到城市。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如辽宁省的城市每天缺水8.5×105吨,每年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1.3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占地5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
1.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目前我国约70%的城市人口遭受到高噪声的影响,在70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在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1.5天然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等三部分组成,对促进城市生产的发展和保证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工厂、住宅、道路、广场、果园、菜地等,自然环境中的植被被不断地砍伐、清除,代之以稠密的人口、建筑物,城市绿地的多种环境功能正在逐步丧失,已经成为尖锐的环境问题。
1.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排水设施落后。首先,我国目前有50%城市没有排水管网,现有设施1/3老化;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率低;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左右。其次,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没有着落,虽然在有些城市已开始向单位和居民收取污水处理费,但所收的费用远不能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此外,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情况亦很不乐观,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1.7大量耕地被占用
城市的发展使大量耕地丧失,50年代以来,全国由于城市用地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48万亩,1981年~1985年,全国每年减少约100万亩。90年代以后,全国每年减少约500万亩。
1.8城市通风廊道没有,热岛效应严重
大多数城市在建设中缺少总体规划,没有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充分考虑空气的流动性、散热性,城市通风廊道没有或建设不好,空气流动缓慢,污染的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量散发缓慢,造成热岛效应。
2解决对策
目前,入世使我国城市环境面临机遇与挑战。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提出对策如下:
2.1确立新的我国城市的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全国城市分布特征、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和因地理条件带来城市环境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差异,综合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确立按层次分类的城市发展的环境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环境战略,制定不同类别城市发展环境目标规划,用于修订和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行动,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2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合理开发中等城市,积极并加快发展小城市。
2.3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和科学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依法实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在城市发展;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变落后的城市能源和资源利用方式。
2.4积极筹资,加强和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水体污染的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步伐。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箱式收集、密封清运;建立家庭和社区分类收集体系,实行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建设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市政道路建设,提高道路运行能力;适度发展立体交通,实现街巷路面硬化。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EcologicalRebuilding),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建设立体绿化示范工程,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5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
2.6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推行集中供热,普及型煤,积极开发燃气和清洁能源技术,重点解决烟尘污染。研究推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使生活垃圾资源化。推行节水和污水治理技术,使废水资源化。研究和推行城市绿化技术,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研究提高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科学技术,保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科学水平。新晨
2.7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
2.8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2.9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积极加强公众参与;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应取得的环境权益;公众监督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行为,运用法律制止城市环境的恶化。
3建议
3.1建议国家出台强制性政策,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建立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形成城市环境保护投资主渠道,从而加大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城市与环境范文6
关键字:城市改造建筑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远远不再是吃的饱、住的暖的初级阶段,因此,对城市改造迫在眉睫,改造中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话题,因为随着新兴的一些建筑的闪亮登场,很多古老的建筑就算是质量好,但是因其外形和颜色已经陈旧所以就无法与城市的环境协调,这就需要进行城市改造,建筑的改造,必须和环境相一致,这是一个城市的形象问题、整体形象不能因为几个旧式建筑毁于一旦。
1 城市更新和城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也就是30多年前的中国,我国的城市建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着,大片的老城区被改造重建,旧貌换新颜,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我们喜极而泣的时候,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城市改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且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痛心。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严重性,尽力做好这些问题的遗留工作,这样才可能让城市改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我们广大群众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
2 城市改造中建筑规划必须要与城市环境相适应
人类都是在一定的领域活动的,这也是人对环境的要求和感受,不同领域就要求城市的丰富层次的空间,这样才能够满足适应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因此,建筑规划必须得有整体性,各种建筑规划和改造需要建立在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相适应的基础上。并在各种不同的层次上创造整体环境的秩序。
(1)城市改造要依据一定的秩序组合
每个城市的发展形成,都是按照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进行的。城市的各个部分应该依据一定的秩序进行组合与发展,在城市改造中建筑就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依据一定的秩序,让改造与城市空间骨架相互合理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起到最好的效果。
(2)改造中建筑规划要与所处地区的区域环境相协调
城市环境的好坏,并不能够仅看其中单一一个建筑物是有多出类拔萃的,而应该考虑群体与地理空间的统一美。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不能把建筑看成是孤立于空间以外的抽象构图。而需要研究其所设计的建筑和各个立面对城市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需要为整体空间的利益而克制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
(3)建筑自身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要与城市环境和谐
建筑的形势如何,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体环境。在城市改造的时候,应该根据城市环境对破旧的建筑进行重新设计,比如城市环境是绿色的花草为主题的,那么建筑物就最好是蓝色、绿色一些接近邻近色的色调,这样才能和谐统一。
城市改造中对建筑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进行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建立在与环境的自身演变的互相适应为基础。城市改造建设是一个艺术的二次创造过程,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城建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环境。如果盲目的规划建设,盲目的去改造旧式的建筑物,丝毫不考虑与现代城市环境的和谐融洽,那么势必对城市产生致命的破坏,多年以后,历史文化的气息一定会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也将是毫无生气的现代建筑和恶劣的城市环境。因此我们要在城市改造中让建筑的改造与城市环境形成互补的关系,要让城市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在改造建筑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造福人类,营造一个形象优美、环境舒适、景色迷人的城市,还要留给后代一个美好可以吃展的空间。
3创造生态城市是城市建筑改造的需要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所谓生态城市是国际公认的远远超越环境保护概念和层次的城市发展进化的鼓高境界,是代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由传统的消极的环境保护向积极的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这样看来,我们在进行城市改造的时候,就要运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还要准确把握城市建筑形式的地方的特色,要做到继承发扬民族建筑的艺术方法,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新型生态城市。
(1)要让改造后的建筑拥有雄伟的建筑造型。在建筑造型上,建筑个体要具有严谨的比例、新颖的形式,而且还应应色彩明快、外观雄伟。另外,应运用艺术性的对比变化,使其有主次之分、高低之分、虚实之分。最重要的是,对其施以简洁明快的点缀和装饰,用来衬托建筑的形式之美,塑造出多彩的立体造型。
(2)要有独特的美感、韵律和节奏。把整个建筑的布局,都采用传统的手法,以对称的,中轴线来凸显建筑主体。在建筑组群中,我们应该做到使其高低错落有致,长短相接合理,前后结合巧妙,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街坊式的建筑空间,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将田园城市、理想生态住宅环境等先进的理念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是人与自然是不是和谐结合、社会的稳步、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的根本需要。将城市建筑和城市环境景观自然,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让所谓的生态绿化来点缀。是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一个漫长的摸索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改造设计人员能从人性化设计出发,在城市建设中,首先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放在第一位,重点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城市的新建的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有历史文化和谐,让其自然的完美的结合,把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世界现代化水平的生态城市。
4 结语
总之,当代城市改造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建筑规划必须要有整体计划性,以利于城市环境的创造。城市环境必须与建筑整体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相统一,对城市进行设计和更新,重塑城市形象,积极引入新的城市设计理念,使城市的空间环境进一步提升,既让居民感到愉快,也利于城市的现代化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岳纯 旧城改造与城市环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