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硕士研究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范文1

1、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专业能力上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一部分专业性特别强的研究生,比如,临床医学、通信工程、生物工程,等等。在这些专业中,硕士和博士的能力差别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高校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部分硕士研究生其实也显得比较“水”,大家更看重博士。另外,一部分特定行业,比如高校招收教师,一般更倾向于招收博士研究生,就是因为后者的专业能力明显更强,更容易胜任科研和教学岗位上的要求。

2、上大学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就业,在就业市场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起点不一样,同样是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区别也不一样。如果你仅仅读完硕士研究生,就到就业市场上找工作,但是所学专业并不是特别热门的专业,和本科生相比,有时候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如果你从博士毕业后再到就业市场上找工作,哪怕是冷门专业博士,一般情况下也能谋求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毕竟现在国家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博士含金量相对更高。

3、就业起点的差距,也决定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薪资待遇上的差距。如人工智能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起薪待遇差距是巨大的。已经有企业对于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博士,开出年薪80万的高薪,但是,这个专业的硕士能够拿到的薪水显然没有这么高。另外,用人单位通常更愿意为博士开出高薪,很多中西部地区未来引进博士,提供安家费甚至送住房,还帮忙解决配偶工作,硕士很难享受到这些待遇。

(来源:文章屋网 )

硕士研究生范文2

【关键词】女硕士研究生;家庭;事业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文化、经济的基本承载体,它承担着抚育儿童、供养老人、情感满足等功能。在探讨家庭与事业之前,必须研究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恋爱和家庭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恋爱存在于理想之中,而婚姻家庭是现实的艺术。作为社会女性中的精英,当从恋爱走向婚姻家庭生活,女研究生对于婚姻领域的悲喜剧是怎样看待的呢?眼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必然会对婚姻家庭产生一点的影响。

一、爱情与婚姻

与传统社会婚姻观念不同,现代人们对自己渴望的爱情更加积极主动,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结合成为了社会婚姻的主旋律。然在如此自由的爱情观念下,多元化和愈加开放的爱情观点,使得部分女性不再追求永恒的爱情,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获得物质享受,出现了一些人认为谈恋爱只是“玩玩”、“驱除寂寞”、“谈恋爱和结婚的对象不会是同一人”的思想,大学生被包养的事情屡见不鲜。那么,作为高知女性,女硕士研究生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是否也如此?

表1 您认为结婚是为了什么

上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您认为结婚是为了什么”时,83.6%的女研究生选择了爱情自然发展的结果,33.6%的人认为是找个人搭伴儿过日子,17.8%的人是为了生儿育女。想通过结婚来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仅占4.1%,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相比,绝大部分女硕士研究生还是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继续,丈夫是自己的伴侣、是一生的托付,对待婚姻的态度务实、成熟、端正、积极。

如果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结婚,女硕士研究生又会怎样做呢?是否会执着于爱情呢?下图数据显示,当找不到合适的配偶,30.8 %的人会选择先结婚,感情可以日后慢慢培养,19.9%的人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但无论怎样一定会结婚,二者合计为50.7%,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管有没有感情基础,到了适婚年龄选择伴侣的要求会降低,有一半女硕士研究生会走中国传统的“结婚——恋爱”模式。然仍有接近一半(48.6%,期中45.2%的人选择暂时不结婚,等待合适的对象,3.4%的人选择了放弃婚姻,不婚不嫁)的女硕士研究生选择踏出传统婚姻的模式。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下,这部分女青年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发现自我的存在、追逐自己的未来、憧憬爱情,而不是以现实为目的而结婚。甚至宁愿以独身或暂时不结婚为代价(3.4%),也要保持爱情的纯洁性。

Rosenblatt发现,夫妻间经济相互依赖性强的社会,浪漫爱情观念较淡化。也就是说,当一个妻子对丈夫经济依赖程度越大,他们的婚姻越可能是非基于爱情的传统型①。女研究生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比社会其他女性找到稳定工作的几率更高,因此在经济上较少依赖于男性,甚至完全独立。以独立的经济作为基础,思想上的浪漫纯洁,不愿为世俗所束缚,是女研究生追求爱情大于婚姻的前提。因此,即使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配偶,大部分的女研究生也不愿“为了结婚而结婚”,而是选择“暂时不结婚”“等待合适对象”。

但是与此同时,有一部分(23.5%)女研究生选择了找个人踏实过日子的,感情可以日后慢慢培养。实际上,浪漫的爱情并非一开始就与家庭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业革命兴起之后,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婚姻才从双方的经济地位变为由双方之间的感情来决定。在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是“家长包办”模式,与谁结婚因双方的家庭背景和家族的经济地位来决定。

二、两性观

性别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因性别不同所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包括不同行为、态度和人格特质等。在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下,传统束缚女性的性别角色观有“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在之前将她们排斥在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展拳脚,撑起了半边天。随着女性地位的改变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受到了质疑。这种质疑使得两性的边界日渐模糊,出现了“伪娘”和“假男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婚姻中两性相处的方式也悄然改变,男人有“气管炎”(妻管严)、“床头柜”(跪)的自嘲,女人也有“事业家庭双肩挑”的苦恼。作为女性中精英的女研究生,她们在婚姻家庭中该如何定位。从表2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考察。

表2 夫妻家庭分工模式

统计结果显示,当问到关于夫妻间的家务分工模式时,大部分的人(67.8%)选择了“共同承担起家务”。以前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有了较大的转变。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传统的两性观已受到挑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女研究生在处理家庭关系上更民主、平等。

但是也有21.9%的人选择了“家务主要由妻子承担”,可见虽然女研究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平等、民主的意识很强,但毕竟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仍然会对现代社会产生一些影响。

三、事业与家庭

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鱼与熊掌”是否能够兼得?女性中的精英们有着怎样的态度?如表3所示。

表3 女研究生对家庭和事业的态度

调查中,大多数女性(83.6%)选择了“为了家庭可以适当牺牲事业”,可见大部分女研究生尽管会有较好的工作机会,但还是遵循传统,把更多的重心偏向家庭。同时,1.4%的人认为“为了家庭可以完全牺牲事业”。可见,传统赋予女性的角色,在大部分女研究生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也有将近15%的女硕士研究生会为事业牺牲家庭,这是女性权利崛起之后的一大社会进步。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贤妻良母”定位,把女性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而现代社会更多的认为优秀的女性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作为女性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部分女硕士研究生(83.6%)都希望自己能家庭和事业同时兼顾,并将天平稍稍斜向家庭,“为了家庭可适当牺牲事业”。

社会上总有这样的观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作为女人,女强人再能干,还不如嫁个有钱的老公,当个“阔太太”。那对于事业和家庭都重要的女研究生来说,当家庭和事业上发生冲突,嫁个好老公,是否就胜过事业的拼杀?

表4 女研究生对“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态度”

面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36.3%的女研究生表示比较认同,4.8%的人非常认同,二者合计为41.1%。可见,虽然在经济上不太愿意依赖于男性,但是在感情方面,女研究生们认为嫁个好老公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再者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女研究生总带有一些歧视,造成了女研究生就业和工作上的压力,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对大部分女性来说,“飞上枝头变凤凰”确实令人艳羡,但是如果完全依赖男方,极有可能失去自我,活得没有尊严,万事都唯夫命是从,因此,虽然大部分女研究生承认那句改变女性命运的名言,但当面临具体选择时,接近70%的女硕士研究生(69.9%)表示“无论对方是否有能力养家,我都不愿意当全职太太”。

表5 女研究生对做全职太太的态度

由此可见,对大部分(69.9%)女研究生来说,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学历和能力优势,无论丈夫是否有能力养家,她们都不愿放弃工作,做全职太太。女性的独立意识强烈,因为她们知道,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养家,更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工作,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另外也有24%的女研究生选择了“如果对方有能力养家,我愿意做全职太太”。还是那句话,传统影响难以磨灭,部分人仍然认为“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守家”才是天经地义。

综上所述,女硕士研究生的爱情婚姻观是成熟谨慎务实的,不为社会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依然强烈;承认两性差异并为此做出努力,在追求事业的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封建思想的遗留却不为其所桎梏。

【注 释】

①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29.

【参考文献】

[1]]胡素云.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调查分析——基于HH大学调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231—232.

[2]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29.

[3]朱峰利.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硕士研究生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硕士研究生范文4

专硕/学硕。对于保研和考研都存在两种:硕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又分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硕)。再说直白一点就是:专硕是搞实践滴,学硕是搞学术研究滴!虽然有这个区别,但是实际情况下,学习方向和研究内容并没有太大差别。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专硕时间短(一般2~3年),学硕就是3年。但由于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将专硕时间延长到2.5年,甚至3年。所以算下来,如果将来你想在专业领域有所学术成就,最好还是读学硕哈!

下决心/定目标。相信现在对于很多本科生来说,决定考研的可能性很大:一部分是从大一大二就决定考研,一部分则是大三大四找工作、面临毕业才决定考研。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决定考研,既然决定,就坚持走下去!

保研。保研适合从大一就有明确方向的孩子哦!这类人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人生规划也在不断完善!所以针对这种孩子,小编给出如下建议:1. 努力学好各个课程,考出较好成绩;2. 积极参加各项数理化竞赛、英语竞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越多越好;3. 积极参加感兴趣的科研活动(这个学校里都会有各种“创新杯”“挑战杯”等学士研究项目哦);4. 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学校、学院等的活动。当然这种就是存在于年级的前几名。但是成绩和学术型研究,对保研和考研的面试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尽量丰富自己的学习学术经历哦!

硕士研究生范文5

关键词:医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72-03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跟踪学科前沿,及时调整选修课,注重知识的更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其中,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追踪学科前沿,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答辩过关,无心于钻研和探索,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找出问题关键,选好突破口,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是一套系统工程,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2]佘菲菲,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2-284.

硕士研究生范文6

2014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

考研初试共五科,满分为500分。各个专业考试科目不同,一般为政治+英语+2门专业课(或者数学+1门专业课),不是所有专业都考数学的。具体考试科目请参考自己拟报考招生院校招生专业目录。

全国统考公共课有政治(满分100分)、英语(满分100分)、数学(一、二、三)(满分150分);全国统考专业课有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满分均为150分)。除此之外,其它专业课均为招生院校自主命题、阅卷。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