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新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新闻

三农新闻范文1

要贴近农民生活

目前的电视“三农报道”,常常是离农村生活,离农民生活太远。特别是部分县市级电视台的“三农”节目,有的纯属是领导到乡村检查工作的行踪式展示。这样的“三农”报道观众会有兴趣看吗?农民也不会感兴趣。其实,不是农民群众不关注你的“三农”报道,而是你的“三农”报道没有什么吸引力。从事“三农”报道的电视记者要明白,当前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和传统的农耕方式时代已完全不一样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电视“三农”报道,记者要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也要深入市场,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要贴近农民生活,关注农民所关注的问题,做好热点引导,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服务意识、切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简单拍几个画面,就出新闻。如果电视“三农”报道只是年年“四季歌”年年大丰收的报道,广大农民群众看不到他们想看的新闻,得不到他们盼望得到的消息,那么电视肯定会失去这部分观众。

要抓住农村中的亮点、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电视媒体在“三农”报道上,要增强责任感,要把握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感受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抓住亮点,抓准典型,及时加以采访报道,用鲜活、生动的新闻宣传推动农业各项事业的发展。电视媒体要想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就要站在新时期的历史制高点,敏锐地捕捉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解读好中央的有关精神和重大部署。突出报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迈出的新步伐、农村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以及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新闻记者要运用各种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农民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观看的兴趣等方面下工夫,把新闻转变为农民的语言、群众的语言,使之入脑入耳入心。

要关注城市务工的农民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大批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关注在城市里谋业的农民,毫无疑问,应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很长时间以来,媒体上常常就是关于农民工务工路上致了富或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类似的报道。实际上,与农民工有关的新闻源是很丰富的。农民工他们作为还无法完全离开土地,而又已在城市干活的农民,他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既有别与城市居民,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劳动安全保障问题、劳资纠纷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尤其这些农民工在日趋现代化的城市夹缝中生存,他们遇到的情况可能比城市居民更复杂。

不管怎样,民工以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关注他们,是电视这一最直观、最生动的媒体的责任。电视工作者要满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到广大农民工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呼声,同时,要采取生动的电视语言,为广大农民工宣传好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农新闻范文2

我是江西省都昌县一个普通乡村新上任的村长,名叫万孔钊。我本来是石匠,每年到广东那边打工糊口。今年正月,我当选为村长。我很重视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于是放弃了外出打工的计划,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照顾村里的事情。我希望能干一些对村里有利的事情,比如建设学校、祠堂、铺路、改造水利、收拾垃圾等等。可以说多少还有点雄心壮志。

可是,在思考如何建设自己的村庄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惑,一时无法解决,很想向各位专家请教。

我以上所列的建设学校、祠堂等项目,每一项都跟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一项都是重要而且急切的。当我选择其中一项计划实施的时候,我相信村民都会积极集资捐资。可是,接下来做第二个、第三个项目时,再要村民集资就很难了。再说,如果要改善村里的卫生条件,收拾和消化垃圾,这还不是按照目前的政策和习俗所能解决的,还需要一定的制度创新,才能找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我感到无能为力,非得有高人指点和支持不可。

总的来说,我们的村民还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远谈不上致富,大家难于拿出很多钱和精力来支持公益事业、改造公共环境。

由此我想到,我有没有可能为村里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径,让大家增加收入,到时候不但那些公益事业都可以做得像模像样,每家每户的生活面貌也可以上升一个档次?也许我们有条件开发某种产品、发展某种产业,只是我们没有打开自己的思路?也许我们在交通、资源、信息等等方面本来具有一些优势,只是我们眼光不够敏锐,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

我们村庄坐落在鄱阳湖北岸的丘陵地带,与鄱阳湖隔着一座不大不小的山,村子的背后就是与鄱阳县、彭泽县交接的崇山峻岭。我们处在九江与景德镇两座城市的中间点上(东去七十公里是景德镇,西去七十公里是九江),交通还算便利。村里有将近三百亩水稻良田,有很广阔的山林。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十分可爱。这些因素,能算是我们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吗?能够从中发掘出支持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吗?

村子总共大约五百人,其中农业人口大约四百人,非农业人口大约一百人。农业人口中的青壮劳力大多数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非农业人口中有的人在本地教书,有的住在县城里,少部分分布在景德镇、南昌、沙市、杭州、深圳等地,他们中有大学教师、会计、经理、商人等等。这些力量有没有可能集中起来,在村庄建设中发挥作用?如果能的话,我应该如何组织和集中这些力量?

专家朋友们,让我感到为难的这些问题,也许对你们来说并不为难,因为你们长期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一直在指导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不知你们是不是可以帮我们出出主意?你们能到我们村里来考察一下吗?能亲自倾听一下我们村里人建设美好乡村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吗?能给我们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和方案吗?

要是你们愿意把我们村作为研究乡村建设问题的一个基地,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的。

但愿能够借助《天涯》杂志传出我的请求,但愿我的请求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

我的电话:13635987952

通讯地址:332600江西省都昌县鸣山乡丁峰村委会万家湾村

江西省都昌县鸣山乡丁峰村委会万家湾村

三农新闻范文3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 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农新闻范文4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 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新闻范文5

[关键词]“三农”问题;基本途径;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孟凡忍,汽车管理学院政治教研室副教授,安徽蚌埠233011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88-02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应该作为我国教育界的主要任务,解决“三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笔者认为,的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问题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育的欠缺: 农民受教育少。农民数量多,占全国人口70%左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有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有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有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有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648万人,占1.2%。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农民由于受教育少、文化低,身份转换、经济收入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农村教育差。尽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育,但是,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同类教育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具体表现为:师资条件差,师资学历低,师资结构不合理,授课水平和授课种类普遍落后于城市;学校设施差。校舍、教学仪器、器械、图书室普遍落后于城市。 农业教育水平低。一是农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农业教育知识和人才储备不足;--是基层农业教育推广体系落后,农业教育成果应用率不高;三是农民种田技术落后,不会应用科学种田。农业教育整体滞后。据调查,在我国农村,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是普遍状况。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教育上创新,实行“三化”、“三条路”并走。

一、富余劳动力要技术化,走农民致富之路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是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术,主要是靠体力劳动,因此,劳动收入低,转移就业困难。我国正处在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中缺的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我国的产品质量低于国外的同类产品,产品生产废品、次品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据有关方面估算,未来10年,我国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每年的缺额都在1000万以上。国家要在财政上、技术上和教育上给予支持,把更多的农民培养成现代产业技术工人。由于经济落后和一些历史的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且科学技术知识欠缺,因此,教育农民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要在农村大力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上岗证培训工程”,要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和机构,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让他们人人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作为富余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县乡(镇)要投资兴办现代产业技术培训学校,无偿对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与企业签定产业工人供给合同,保证培养的对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二、新生劳动力要知识化,走农民市民化之路

让知识化的农民进城市民化,降低农村人口数量,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之道。而农民知识化的前提则是抓好教育,主要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要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仅仅靠发展农村经济拉动或者干脆让农民直接将身份变化为市民,落后的生产力的提升不会是一蹴而就,只有让农民特别是让农民的下一代接受“普九”教育,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等这些孩子成长起来,走进城市市民化,自然就可以将现有的农村人口降下来。新生劳动力知识化,按照国家现在的政策,中等职业(含)以上学生入学可以取得城镇户口,如果每年招收800万农村初中生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计划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达到800万人),10年就是8000万,再者每年农村籍的高中生考上大学约200万,10年就可以减少约1亿农村人口。采取政策创新的选择是: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条件,城市对口支援农村义务教育,为新生劳动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向城市转移做好文化上的准备。其次,把中等及中等以上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低、没有技术,无法满足第二、第三产业的需要。完成义务教育的准劳动力,如果不继续享受中等以上的职业教育,就将演变成新的体力型的劳动者。在落后地区要帮助贫困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完成学业的经费。国家已开始实施资助政策,这对于消除贫困、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双重的意义。

三、农业劳动力要科技化,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三农新闻范文6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日益受到各类平台的重视,包括阿里巴巴B2B、淘宝网、天猫、京东、当当等均将农产品作为重要业务拓展。 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式,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农业领域,涉农电子商务(指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商务模式)将在未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农产品销售新时代

 

据测算,在农产品买卖交易中,蔬菜从田间到达消费者餐桌一般要经过4—6个环节,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都将增加。同时,由于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外调蔬菜还面临气候变化、路途拥堵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造成大量损耗。在此背景下,农产品网上销售成为减少流通环节的一种新探索。

 

涉农电子商务同信息化息息相关。2004年以来,我国的村通工程成功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村通信服务水平迈上历史性的新台阶。截至2010年,全国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4%,实现了全国100%乡镇能上网,其中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了宽带接入能力。

 

据阿里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以淘宝网(含天猫)为例,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为163.26万个,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的为59.57万个;经营农产品类目的网店数为26.06万个,涉及农产品商品数量1004.12万个。

 

虽然相比于其他门类,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近3年的数据来看,农村电商的开店数量在快速增加,交易额也急剧上升。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村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网购总额加网销总额)为209亿元,交易商品数量达到了1862万件。农民收入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人均月收入大部分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而未上网农民的电子商务收入主要集中在无收入和1500—2000元之间。

 

网络销售模式多样化

 

电子商务的跨地域特性,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打破有形市场的物理局限,有效拓展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一方面,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三四级城市及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到只在一线城市销售的品牌商品。如2011年甘肃、青海、贵州、内蒙古等省的消费者在淘宝全网的消费金额中超过67%都是跨省购买的;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如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地超过70%的销售都是销往外省。

 

涉农电子商务从2009年起开始快速增长,销售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最开始主要的销售模式为零散农户在网上卖土特产,著名的有在B2B平台上批发活牛活羊的孟宏伟,在淘宝平台上零售土特农产的王小帮,以及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赵海伶、杜千里。他们基本上采取“网络(平台)+公司(网商)+农户”的模式,农产品生产主体“农户、农业合作社或涉农企业”变身网商,或依托网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012年,浙江省遂昌县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整个销售过程起主导作用的,不再仅是农户和网商,而是遂昌县网店协会。在遂昌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样本中,传统涉农网商的销售流通模式已经升级为“网络+协会+公司+农户”,协会既为网商做好服务,也为网商们争取更大的利益,同时制定标准对接生产方,实现品质监控和集约化营销。遂昌县网店协会在成立后的两年中,该县淘宝网店数量由350家发展到了超过2000家,其中会员1300家,皇冠店20余家。2012年,各会员单位在淘宝网上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

 

多重因素制约电商扶贫

 

尽管涉农电子商务前景看好,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在宽带基础设施、物流配送服务、农民学习机会等方面均较为滞后,导致在现有的农村扶贫的主流模式中,电子商务模式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农民上网不方便,主要原因是没有宽带、没有电脑、上网费用高。同时数据显示,农村网民上网更依赖手机终端,农村新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5%。

 

除此之外,农民网商认为从事电子商务最重要的因素是物流交通,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就无法完成。

 

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殊属性,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也对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至关重要。资料显示,北美90%的农产品用冷链物流,欧洲这一比例为60%,而中国则只有18%。

 

国家政策助推涉农电商发展

 

目前,我国有70多万个行政村,农村网民总人数超过1.65亿人,未来或将有越来多的村、镇加入到电商大潮中,产业辐射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同时,政府层面也对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2年12月19日,商务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交易创新,引导鲜活农产品经销商转变交易习惯,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发挥网上交易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激发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形成以农批对接为主体、农超对接为方向、直销直供为补充、网上交易为探索的多种产销衔接的流通格局。

 

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清理涉及信息消费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等,到2015年使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政府层面对涉农电子商务的重视,加之农产品市场广阔、需求量大,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涉农电子商务势必将成为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