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新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新闻范文1
要贴近农民生活
目前的电视“三农报道”,常常是离农村生活,离农民生活太远。特别是部分县市级电视台的“三农”节目,有的纯属是领导到乡村检查工作的行踪式展示。这样的“三农”报道观众会有兴趣看吗?农民也不会感兴趣。其实,不是农民群众不关注你的“三农”报道,而是你的“三农”报道没有什么吸引力。从事“三农”报道的电视记者要明白,当前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和传统的农耕方式时代已完全不一样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电视“三农”报道,记者要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也要深入市场,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要贴近农民生活,关注农民所关注的问题,做好热点引导,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服务意识、切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简单拍几个画面,就出新闻。如果电视“三农”报道只是年年“四季歌”年年大丰收的报道,广大农民群众看不到他们想看的新闻,得不到他们盼望得到的消息,那么电视肯定会失去这部分观众。
要抓住农村中的亮点、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电视媒体在“三农”报道上,要增强责任感,要把握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感受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抓住亮点,抓准典型,及时加以采访报道,用鲜活、生动的新闻宣传推动农业各项事业的发展。电视媒体要想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就要站在新时期的历史制高点,敏锐地捕捉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解读好中央的有关精神和重大部署。突出报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迈出的新步伐、农村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以及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新闻记者要运用各种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农民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观看的兴趣等方面下工夫,把新闻转变为农民的语言、群众的语言,使之入脑入耳入心。
要关注城市务工的农民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大批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关注在城市里谋业的农民,毫无疑问,应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很长时间以来,媒体上常常就是关于农民工务工路上致了富或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类似的报道。实际上,与农民工有关的新闻源是很丰富的。农民工他们作为还无法完全离开土地,而又已在城市干活的农民,他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既有别与城市居民,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劳动安全保障问题、劳资纠纷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尤其这些农民工在日趋现代化的城市夹缝中生存,他们遇到的情况可能比城市居民更复杂。
不管怎样,民工以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关注他们,是电视这一最直观、最生动的媒体的责任。电视工作者要满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到广大农民工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呼声,同时,要采取生动的电视语言,为广大农民工宣传好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农新闻范文2
我是江西省都昌县一个普通乡村新上任的村长,名叫万孔钊。我本来是石匠,每年到广东那边打工糊口。今年正月,我当选为村长。我很重视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于是放弃了外出打工的计划,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照顾村里的事情。我希望能干一些对村里有利的事情,比如建设学校、祠堂、铺路、改造水利、收拾垃圾等等。可以说多少还有点雄心壮志。
可是,在思考如何建设自己的村庄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惑,一时无法解决,很想向各位专家请教。
我以上所列的建设学校、祠堂等项目,每一项都跟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一项都是重要而且急切的。当我选择其中一项计划实施的时候,我相信村民都会积极集资捐资。可是,接下来做第二个、第三个项目时,再要村民集资就很难了。再说,如果要改善村里的卫生条件,收拾和消化垃圾,这还不是按照目前的政策和习俗所能解决的,还需要一定的制度创新,才能找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我感到无能为力,非得有高人指点和支持不可。
总的来说,我们的村民还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远谈不上致富,大家难于拿出很多钱和精力来支持公益事业、改造公共环境。
由此我想到,我有没有可能为村里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径,让大家增加收入,到时候不但那些公益事业都可以做得像模像样,每家每户的生活面貌也可以上升一个档次?也许我们有条件开发某种产品、发展某种产业,只是我们没有打开自己的思路?也许我们在交通、资源、信息等等方面本来具有一些优势,只是我们眼光不够敏锐,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
我们村庄坐落在鄱阳湖北岸的丘陵地带,与鄱阳湖隔着一座不大不小的山,村子的背后就是与鄱阳县、彭泽县交接的崇山峻岭。我们处在九江与景德镇两座城市的中间点上(东去七十公里是景德镇,西去七十公里是九江),交通还算便利。村里有将近三百亩水稻良田,有很广阔的山林。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十分可爱。这些因素,能算是我们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吗?能够从中发掘出支持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吗?
村子总共大约五百人,其中农业人口大约四百人,非农业人口大约一百人。农业人口中的青壮劳力大多数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非农业人口中有的人在本地教书,有的住在县城里,少部分分布在景德镇、南昌、沙市、杭州、深圳等地,他们中有大学教师、会计、经理、商人等等。这些力量有没有可能集中起来,在村庄建设中发挥作用?如果能的话,我应该如何组织和集中这些力量?
专家朋友们,让我感到为难的这些问题,也许对你们来说并不为难,因为你们长期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一直在指导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不知你们是不是可以帮我们出出主意?你们能到我们村里来考察一下吗?能亲自倾听一下我们村里人建设美好乡村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吗?能给我们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和方案吗?
要是你们愿意把我们村作为研究乡村建设问题的一个基地,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的。
但愿能够借助《天涯》杂志传出我的请求,但愿我的请求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
我的电话:13635987952
通讯地址:332600江西省都昌县鸣山乡丁峰村委会万家湾村
江西省都昌县鸣山乡丁峰村委会万家湾村
三农新闻范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20xx年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20xx年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 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三农新闻范文4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 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新闻范文5
[关键词]“三农”问题;基本途径;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孟凡忍,汽车管理学院政治教研室副教授,安徽蚌埠233011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88-02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应该作为我国教育界的主要任务,解决“三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笔者认为,的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问题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育的欠缺: 农民受教育少。农民数量多,占全国人口70%左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有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有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有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有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648万人,占1.2%。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农民由于受教育少、文化低,身份转换、经济收入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农村教育差。尽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育,但是,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同类教育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具体表现为:师资条件差,师资学历低,师资结构不合理,授课水平和授课种类普遍落后于城市;学校设施差。校舍、教学仪器、器械、图书室普遍落后于城市。 农业教育水平低。一是农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农业教育知识和人才储备不足;--是基层农业教育推广体系落后,农业教育成果应用率不高;三是农民种田技术落后,不会应用科学种田。农业教育整体滞后。据调查,在我国农村,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是普遍状况。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教育上创新,实行“三化”、“三条路”并走。
一、富余劳动力要技术化,走农民致富之路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是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术,主要是靠体力劳动,因此,劳动收入低,转移就业困难。我国正处在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中缺的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我国的产品质量低于国外的同类产品,产品生产废品、次品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据有关方面估算,未来10年,我国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每年的缺额都在1000万以上。国家要在财政上、技术上和教育上给予支持,把更多的农民培养成现代产业技术工人。由于经济落后和一些历史的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且科学技术知识欠缺,因此,教育农民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要在农村大力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上岗证培训工程”,要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和机构,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让他们人人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作为富余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县乡(镇)要投资兴办现代产业技术培训学校,无偿对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与企业签定产业工人供给合同,保证培养的对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二、新生劳动力要知识化,走农民市民化之路
让知识化的农民进城市民化,降低农村人口数量,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之道。而农民知识化的前提则是抓好教育,主要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要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仅仅靠发展农村经济拉动或者干脆让农民直接将身份变化为市民,落后的生产力的提升不会是一蹴而就,只有让农民特别是让农民的下一代接受“普九”教育,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等这些孩子成长起来,走进城市市民化,自然就可以将现有的农村人口降下来。新生劳动力知识化,按照国家现在的政策,中等职业(含)以上学生入学可以取得城镇户口,如果每年招收800万农村初中生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计划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达到800万人),10年就是8000万,再者每年农村籍的高中生考上大学约200万,10年就可以减少约1亿农村人口。采取政策创新的选择是: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条件,城市对口支援农村义务教育,为新生劳动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向城市转移做好文化上的准备。其次,把中等及中等以上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低、没有技术,无法满足第二、第三产业的需要。完成义务教育的准劳动力,如果不继续享受中等以上的职业教育,就将演变成新的体力型的劳动者。在落后地区要帮助贫困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完成学业的经费。国家已开始实施资助政策,这对于消除贫困、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双重的意义。
三、农业劳动力要科技化,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三农新闻范文6
关键词:“三农”问题;发展;方法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8-0051-01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2文献标志码:A
农业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1“三农”问题发展困境
1.1农业发展止步不前
农业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却止步不前。我国农业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农产品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现在的消费者追求绿色健康食品,人们对绿色、环保、健康等越来越重视。和绿色健康观念不相符合的是当前农业生产的落后性。农业生产依旧采用以往的以农药、化肥为主的相对落后的种植方式,导致农产品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基本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技术,我国在此方面明显处于劣势[1]。
1.2农村发展落后
农村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由过去对农村问题不够重视和对农村的经济投入相对较低造成的。农村发展落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物质文明落后,二是精神文明落后。农村在物质文明上的落后,导致农村在精神文明上的落后;而精神文明得不到发展,也制约农村物质文明发展。农村两方面落后性互相制约,造成恶性循环[2]。
2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2.1推动农业转型进程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为解决这一困境,要加快农业转型发展进程,让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可以學习发达国家集中生产、扩大生产规模、运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经验。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对农村土地进行流转整合,利用机械化生产,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根据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2.2加快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建设问题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存在弊端进行改善,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首先,在新农村建设进行时,一定要将物质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当地政府要想办法加大经济投入,尤其是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在农村宅基地等问题上,一定要对农民利益加以保护。其次,在落实物质文明建设时,也不能忘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地政府可以在农村设立免费图书馆,让农村居民可以免费阅读书籍,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此外,还可以设置农村表演大舞台等,开展文化宣讲活动,以达到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目的[3]。
2.3帮助农民家庭提高收入
解决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悬殊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依靠种植农作物养家糊口,单纯依靠提高产量很难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缺乏专业技能,一旦脱离农作物种植,也很难在现代生产体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现代化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帮助农民熟练地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