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1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的寓言故事较多,列举其中3个,如下所示:

1、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4、其父善游,文中写一位父亲想把孩子投入江中,原因却是他的父亲善于游泳,这真是荒唐之极,不由得让人深思,做事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的处理各种事情。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来源:文章屋网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2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3

一、拼音填汉字。

miǎo shì jiǎo xiá sì nüè miǎn huái chōu yē gān hé

二、请用“√”为加点的汉字找一个朋友。

黏稠(zhān nián) 睡觉(jué jiào) 鹬蚌(bàng fēng) 晨曦(xī yì) 巢窠(kē jiù) 戳穿(chuō zhuō)

三、请将“千山鸟飞绝”这五个字按音序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字词关。

1、请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然后再任选其中一个说话。

( )不禁风 蹑手蹑( ) ( )然长逝 ( )躅不前 ( )人心( ) 面面相( ) 高( )远( ) 乐此不( )

2、写两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带点的字填上反义词,组成成语。

异口( )声 扬长避( ) 口是心( ) 顾此失( )

4、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举着灯烛在夜间游玩。( )

②着急地心里好像着了火一样。( )

五、句子关。

1、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4

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产生和发展,并根据喻义和喻体的关系研究了二者的特征,得出:在英汉语言文学阅读语翻译中,要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语境来研究。

英语和汉语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中,成语、习语、谚语以其精炼、优美、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样,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较为固定的、富有涵义的语句,俗称习语或谚语,即idiom。汉语的成语与英语的idiom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是二者都具有形式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都是其语言的精髓,大大提高了其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一、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形成与发展因素分析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同时还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词汇是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成语习语最能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的不同影响。

1.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的差异与成语习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着显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发展的不同的经济生活。

在地理位置方面,我国的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因此许多成语都与黄河或江河有关,比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逆流而上、隔岸观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等等。在气候上,我国地域宽广、气候多样,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中原气候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在成语中也有很好地体现,如:风云变幻、风和日丽、天寒地冻、阴雨绵绵、风驰电掣、大雪冰封、云清风淡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汉语成语中很多是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如:斩草除根、披荆斩棘、席地而坐、瓜熟蒂落、瑞雪兆丰年、良莠不齐、风马牛不相及,鸡飞狗跳、水到渠成等等。

英国诗歌岛国,四面环水,也就有了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相关的idioms,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英语的idiom中经常会用fish来比喻事物,相对于鱼来说,中国更常见的和吃的是蔬菜,因此汉语有一个俗语叫“捡到框里都是菜”与之相对应。与与航海相关的idiom还有“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境地),“to take the wind of one’s sails”(阻止某人事业的发展),“to get one’s sea legs”(习惯海上生活)等等。

中国东部虽然也临海,但是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离海洋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多让人觉得遥远和神秘,如:大海捞针、沧海桑田、海市蜃楼、天涯海角、海阔天空等。

与我国多样化的气候相比较,英国气候较为单一,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温差不大,全年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多雨,晴天较少,所以英语中有“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晒草要趁太阳好)表示做事要抓住时机。英国盛产蘑菇,因而英国人长用like mushroom来形容一种事物大量生产或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汉语成语中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

2.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与成语习语

英汉民族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诞生过很多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文学巨著,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典故、神话、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这些历史文化素材反映到成语中,给语言染上了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汉语中有许多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如与秦赵相争的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和楚汉争霸有关的“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班超“投笔从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说曹操曹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都浓缩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

英语中也有很多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习语。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相传古罗马凯撒等将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无任何退路,只能勇往直前,背水一战。Hang by a thread/fair(千钧一发、危在旦夕)。这个比喻来自达摩克里斯的剑,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叙拉古国王戴奥尼夏请他的廷臣达摩克里斯赴宴,要他坐在以一根头发丝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处在危难之中。另外还有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成语。

汉语中有好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是来自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塞翁失马”等都是出自寓言故事。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the apple of discord(祸根、争端)。也一些来自伊索寓言,如cry wolf(发假警报),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Hobson’s choice(无选择余地),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等等。

二、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特征比较

1.成语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喻义和喻体都相同。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但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有一些共识,因此,人们对比喻的认知心理基本相同。在英汉成语中有很多比喻的喻义和喻体都相同。如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walls has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英汉语境中是喻义和喻体是对应的。

第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民族文化又有鲜明的个性。英汉成语中有些喻义相同,但是喻体不同,而这只存在部分对应关系。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第三,喻义和喻体都不同。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思维特征差异而引起民族语言的差异。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对应。这种形似而已不似的成语在翻译时根本不能互译,意思相差甚远。如:black sheep就不能译为“黑羊”,而是“害群之马”的意思;to call somebody names不是“叫某人的名字”,而是“谩骂某人”;to pull one’s leg不是“拉后退”,应译成“取笑某人”。

2.成语内部形式与结构的相比

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双声、叠韵,文字简洁明快,多以四字构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色则利用发音的和谐,文字简练,朗朗上口,以利于记忆。主要有以下形式: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 英语习语 文化内涵 英语教学 概念流利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是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瑰宝。能否正确使用习语往往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标志。“英语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俗语、谚语、格言、俚语、成语等”。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二、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习语作为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习语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并在实践中自觉加以运用,以提高英语使用的“地道程度”,培养概念流利。

三、习语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语言交际。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许多习语源自《圣经》。例如: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s出自《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告诫,带有明显的贬义,指的是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出自《圣经・约伯记》,形容某事件所引起的恐惧,相当于“令人毛骨悚然”。

2.典籍和文学作品。

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乔叟、莎士比亚、培根、狄更斯等一大批著名的语言和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培养和完善了英语语言的成长。以莎士比亚为例,他的作品,尤其是戏剧,对英语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习语如:(1)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东西未必是金子),出自《威尼斯商人》第3章第4节。(2)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纯真爱情的道路并不平坦;好事多磨)出自,《仲夏夜之梦》。(3)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玫瑰花无论叫什么名字还是同样香),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

3.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朦胧认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的题材大都是关于神、英雄、爱情等方面的故事。英语语言的发展变化受外来影响较大,如: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一语即出自古代北欧神话,说的是雨神奥丁(Odin)模样与猫相似,身后跟着狗和狼,出现在哪里,哪里便刮风下雨。寓言故事对于英语习语的影响,首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如:“Union is strength.”;“A bird at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等。

四、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理解的现状

1.母语文化的影响。

(1)当英语习语与母语在概念基础及文化内涵表达相同或类似时,中国学生往往借助母语

习语来理解英语习语。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等。

(2)虽然表达不同,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知识途径建立英语习语与母语习语在概念基础和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联系。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一时冲动)等。

(3)而当表达与概念基础和文化内涵都没有相同之处时,学习者往往望文生义,靠猜测理解英语习语的整体意义。这正是中国学生感到英语习语难学的所在。由于学生对习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以及受母语文化的干扰,则可能在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狗的态度。对西方人而言,狗是人类的宠物、朋友,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但是中国学生一般会译为“落水狗”。因为狗在汉语中往往含有贬义,如:“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等。

2.不注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理解上的误区。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方可充分理解作者的真正含义。如:sit above the salt就涉及旧时的一种风俗,当人们吃饭时餐桌上摆上一个盐罐,家长和贵宾坐在盐罐上方,晚辈和地位较低的人坐在下方,所以sit above or below the salt有地位尊卑、待遇高低的区别,如果不知其来历就会感到十分费解。因此中国学生要学好习语,应深入理解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在课堂环境下加强习语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学习习语并非只是学习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组合,更重要的是学习与之相关的概念、文化和百科知识。加强英语习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英美原版小说、杂志,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避免望文生义,似懂非懂,而且有助于日常语言交际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有助于培养概念流利,即把表层语言结构与底层概念联系起来的能力。这一能力将是突破目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学习多年外语仍说不地道”的最有效途径。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英语习语教学。

教师应注意收集与所学教材中出现的英语习语相关的文化背景方面的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与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清楚地记住英语习语产生与发展的土壤,以及运用这些习语的合适语境;同时利用音像资料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教学。

2.开设英语习语选修课。

开设英语习语学习选修课,可使学生较深入地学习或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概况、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背景知识,并较为完整地学习英语习语的特征、翻译及运用等。教师可选编英语习语学习教材,加强对学生的英语习语方面的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习语学习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国家的概况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专题录像、收听相关的英语广播、听英语习语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看英美原版电影;鼓励学生阅读英语报刊、名著等;开展英语角活动,排练英语短剧,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来练习使用英语习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记忆、自觉积累英语习语,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准确运用英语习语。

4.丰富文化信息,培养概念流利。

习语文化知识如同其它知识一样,是无法穷尽的。因此,教师在通过对较为典型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讨论,以及与本国文化的对比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对比、甚至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概念流利。

参考文献:

[1]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景明.英语通俗习语精选[Z].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6

释车而走原文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译文:

齐景公到东海去游玩,传递公文的骑士从国都之中赶来拜见说:“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死前赶不上见他.”齐景公立刻起身,传递公文的骑士又赶到了.齐景公说:“赶快坐上骏马拉着的马车,让马夫韩枢来驾车.”行走了几百步,齐景公认为马夫赶得不快,就夺过缰绳代替他驾车;大约驾车走了几百步,又认为是马不向前跑,就把车马丢下而徒步奔跑.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认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字词解释

1.烦且:良马名.

2 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

3 谒:进见.

4 婴:齐国大夫晏婴.

5 疾甚:病重.

6 遽:急忙.

7 趋:疾走,这里是快走.

8 乘:马拉的车.

9 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0 辔:缰绳.

11 御:驾车.

12 尽:终于.

13 释:放弃.

14 遽:急忙

15 使:让

教育意义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一些临时的棘手的事情时,要冷静,即使在着急,也要镇静地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着急.

作者资料: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1],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被誉为最得荀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2]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