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1
关键词:暖心灵 树信心 助成长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柯(化名)
性别:男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家庭情况:父亲年龄不大,在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母亲离家几年,杳无音信;爷奶年迈,无力辅导孩子,且常含抱怨。
二、主要问题
自卑、孤僻、对人充满敌意、自暴自弃。
三、成长经历
小柯的爸爸是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他的母亲眼看生活没有希望,生下了小柯,不久一走了之。爸爸继续外出胡混,于是,小柯就在爷奶的埋怨声中孤独地长大。我想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家庭,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形成了他的极其特殊的性格。
在学校里,他从来不与同学说话,不正眼看同学,也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作业乱画,和同学打架,顶撞老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成了老师头疼的“问题生”。
四、诊断分析
从该生的情况看,孤独与自卑渐渐成为他的朋友。我初步判断他是因缺失爱导致了性格内向与孤僻。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好感与关爱,可又常对别人的好意充满狐疑。
学业失败使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不能学习”的概念,经过反复强化、以及考试的多次验证,使他选择放弃学习,自暴自弃。
五、辅导对策
根据他的心理问题,我重点培养他的自信心,让他学会与他人交往,帮他树立学习的动力,逐渐养成健康的个性。
(1)倾注关爱,温暖心灵
因为特殊的家庭缘故,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多给他一些爱护,让他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了感情,不至于发生自暴自弃现象。一方面我注意观察,寻找机会亲近他,关心他,信任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我发现他最近情绪不好时,就主动找他谈心。另一方面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让他的邻居阿宝化名这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做他的同桌,帮助他,感染他。发动班级干部多关注他,多与他交流,辅导他的功课。
(2)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孩子更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有缺陷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忿恨。在社会上,他们也很在意他人的态度。小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
(3)联系家长,共同努力
经常性与其家人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人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耐心说服。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4)讲究辅导的方式
平时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发现后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申斥和叱骂他们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降低了他的声誉,而且这些人的行为还意味着自已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如发现他喜欢下棋,就鼓励他参加校象棋比赛。取得成功后,又鼓励他参加镇级象棋比赛。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注和期待,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增强信心。
(5)我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反思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有目标,充满希望,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2
当前,一些心理问题在普通中小学已不鲜见,对存在着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已成为中小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中小学(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心理辅导室往往难以满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开展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就成为了众多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是班级教师(通常是班主任)在班级环境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中小学生消除一般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对于缺乏心理辅导(咨询)专业训练的普通教师而言,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难题在于:第一,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基本思路如何把握?第二,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时,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是什么?本文将结合案例(为了简洁地说明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原理,本文选用的是小学生案例),谈谈对中小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六步法。
【案例】
小丽,小学二年级女生。一天中午,小丽的班主任和学校德育主任一起到校长办公室向校长诉苦。德育主任说:“校长,我们遇到一个‘奇葩’的小女生。不管是班上同学还是科任老师,只要小丽觉得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不如她的意,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操起课桌椅就砸人。班主任不管是批评、惩戒还是其他办法都治不了她这毛病。全班学生的家长一致要求给她转班。您是校长,水平比我们高一些。我们只有把她交给您,您看怎么办吧?”
第一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正确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起点。这一步骤的专业意义在于,通过评估才能确定学生应该接受的心理服务类型,进而明确帮助学生的最恰当的服务主体。
班级教师要对学生作出评估,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知识。第一,如何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第二,如何判断学生心理偏差的程度?
有研究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即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能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即喜欢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能在学习和工作等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能面对自己的成长变化,学习调整自己;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过分焦虑不安和颓废丧气,具有一定的挫折容忍力[1]。
以此标准衡量小丽,她在面对小的挫折方面表现出很低的容忍力,并且有言语和行为方面的攻击,可以初步判断她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是不够健康的。那么,这种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属于心理偏差呢?如果属于心理偏差,那么小丽的心理偏差是不是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帮助改善的呢?这需要运用心理偏差的程度划分方面的知识才能作出回答。
心理偏差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自己而妨害其生活适应的心理状态。从观察指标上来看,心理偏差的判断需要满足三项指标:一是行为异于常态;二是给自己造成痛苦;三是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如生活功能、学习功能、交往功能等。如果只是行为异于常态(如素食)而没有给自己造成痛苦,也没有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则此种行为并非心理偏差的表现。
对照心理偏差的条件,不难发现,小丽作为小学二年级女生,表现出的攻击,是异于常态,给自己带来痛苦,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社会功能的行为(全班家长要求其转班)。因此,可以判断小丽是存在着心理偏差的。
傅安球[2]将心理偏差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等几大类。其中,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偏差,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即常为一定的情景所诱发。由此可见,一般心理问题在每个人的某一时刻、某一情景下都可能发生。中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更常出现一般心理问题,通过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是可能消除的。
而其他的心理偏差都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持久性,与一定的情景无必然联系。对于除一般心理问题以外的心理偏差,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心理治疗师才能处理,学校教师既无能力也无权限处理心理障碍。
根据心理偏差的分类,不难发现,小丽的攻击常发生于其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之时,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其攻击的诱因。由此判断,小丽的心理偏差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应该纳入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服务范畴,即帮助小丽的服务主体是教师。
第二步,探查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
不同的学生出现同样的异常行为,其背后的心理问题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这就好像不同的人都有发烧症状,但导致发烧的原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只有找到导致发烧的病灶并对症下药,才可能消除病灶、退烧成功。探查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定位现象背后的心理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透过心理异常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后续即将制定的辅导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现场观察是探查学生心理问题本质的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班级生活与学习的真实状况,特别是心理问题发生时的具体情境,从而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具体诱因。本案例中,校长通过与班主任和德育主任的对话,对小丽的情况进行了探查。
【案例(续1)】
校长问:“小丽的行为多长时间发生一次?你们了解每次发生极端事件的全过程吗?”
班主任说:“基本上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比如:玩游戏时,小丽要按她的规则进行,别的同学不同意,她就骂别人甚至打别人。再比如,上课时,老师点别的同学发言,她举了两次手都没点她,她就烦了。”
校长继续问:“你们问过她为什么要这样了吗?”
德育主任说:“问了!她说,谁让他们不听我的,那我就要打他们。”
校长又问:“你们认为她打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通过探查,校长认为,小丽打人的行为一般都是在其个人需要没能得到即时满足时发生,这反映出她在控制情绪以及用合理方式表达自身诉求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学习合理地表达诉求,是个别心理辅导的重点。
第三步,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
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指班级教师对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辅导后,其一般心理问题的改善效果。这里的效果不仅是指偏差行为的量的减少,同时也包括学生因一般心理问题而受到影响的那些社会功能的改善状况。以案例中的小丽来看,在确定其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时,就应该既包括攻击的减少程度预期,也应该包括情绪调控水平提升、合理表达诉求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同伴群体对小丽的接纳度。
为了充分发挥辅导目标对教师辅导过程的价值导向和即时激励作用,在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两项要求。
第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班级个别心理辅导不是给学生治病,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在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时,首先要明确使学生发展积极心态,促进其健全人格养成的长期目标。唯此才可避免一种危险,即教师用非常手段消除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却给学生制造出新的心理偏差。
第二,在明确短期目标时,在表述上要以受辅导的学生为主体,用可观察、可评估的指标对目标予以具体体现。只有这样,班级教师才能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短期目标进行具体对照,从而对辅导效果作出可靠的判断。
本案例中,校长为小丽确定了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
【案例(续2)】
小丽的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
(1)短期的消极行为改善目标:完全消除肢体攻击,一周少于两次语言攻击;
(2)短期的积极行为达成目标:在班级活动中能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3)长期的发展目标:能得到一半以上同学的持续接纳。
第四步,分析学生拥有的积极资源。
在确定了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用什么力量来帮助小丽改善自己的问题。在一般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比较习惯用“耳提面命”的外铄力量帮助学生矫正行为问题,但对小丽这样有着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却适得其反。伊根(Egan)认为:“咨询师可以帮助当事人认识到他们未能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机会与潜能,赋予其力量。”这一观点对教师开展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启示是,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拥有的各类积极资源,并组织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内发力量(相对于外铄力量)去克服自身的一般心理问题。
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学生所拥有的积极资源呢?
第一,动力资源(想干什么)。是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启动和维持作用的资源。如学生的个体需要、行为动机、价值观等。
第二,能力资源(能干什么)。如多元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中的一种或几种、生活能力以及某些特殊能力等。
第三,家庭资源。如家庭气氛,家长的爱,家长的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等。
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小丽具有的内在积极资源包括以下方面。
【案例(续3)】
(1)动力资源:小丽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接纳和尊重。
(2)能力资源:小丽独立生活能力强,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完成。
(3)家庭资源:小丽的外婆是个好强的老人,特别不希望听到别人对她的家人、家庭的贬低。
以上对小丽的积极资源的分析,将对后续辅导产生关键作用。
第五步,拟定辅导行动计划。
辅导行动计划是在完成前面四个步骤的前提下,为具体的辅导过程绘制的路线图及相应环节的策略选择,对辅导者具有过程导向和效果反馈作用。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行动计划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以发挥心理辅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良好的辅导关系并不是指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而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即相信教师能理解自己,同时相信教师能帮助自己产生好的改变。概而言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一种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和能力上的双重信任状态。情感上信任,学生会趋向教师;能力上信任,学生会与教师合作。
环节二:在调动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师生共商辅导目标并订立契约。
低年段小学生的辅导目标比较简单,契约一般不必书面化。
中年段小学生的辅导目标可以长期与短期两类目标并重,契约可以简单书面化。
高年段以上的学生,辅导目标必须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重,契约最好书面化。
环节三: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
此环节的辅导关键点是,一定要从学生的积极资源出发,选择能利用其积极资源克服心理问题的活动载体。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以下四种策略巩固辅导效果。
(1)注意及时反馈。即对学生的积极变化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激励良好行为的反复出现。
(2)关注积极变化。学生的问题行为在辅导过程中继续出现是正常现象,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如对自己或同伴的伤害性事件),可用暂时搁置的方式应对。
(3)注意表达信心。教师要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表示充分信任,千万不可用消极定论使前期的辅导工作功亏一篑。
(4)注意资料积累(成长记录袋的运用)。教师要对辅导过程中学生的积极行为表现进行具体记录(日志或图片方式均可)。资料积累既是对辅导效能的评估依据,也是建立辅导信心的可靠手段。
第六步,实施辅导活动并评估阶段性进展。
此步骤的实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资源,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只能在达到前一环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进入下一个辅导环节。
【案例(续4)】
环节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周一上午,下了第四节课以后,校长来到小丽的班级。问:“同学们,谁是小丽啊?”
学生们听到校长问起小丽,立刻争先恐后地向校长介绍并用手指向小丽。个别学生还起哄说:“哈哈,校长来批评小丽了!”
小丽戒备地看着校长,手也攥得紧紧的。
校长慢步来到小丽跟前,笑着说:“哦!你就是小丽啊!听说你的独立生活能力很棒,自己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我邀请你今天中午帮助我整理办公室。你愿意吗?”班上的学生尤其是小丽都愣住了!
很快,小丽回过神来,使劲儿点头并连声说:“真的吗?我愿意!我愿意!”
校长接着说:“那好,一会儿吃完饭以后,你就到校长办公室来,我等你哟!”
校长走后,小丽骄傲地对同学们说:“校长不是来批评我的!她是来请我帮忙的,没有请你们!”
就这样,从周一开始,连着五天,小丽中午吃完饭以后就到校长办公室整理内务。她的优势得到展示,自尊心得到很大满足。
【案例(续5)】
环节二:订立辅导契约
从周一到周五,小丽每天中午都到校长的办公室来整理内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校长没有询问小丽攻击同学的情况,只是真诚地表达对小丽生活能力的欣赏。
周五,小丽忙完以后,校长说:“这个星期有你帮助,我的办公室整洁多了,好多人羡慕我的办公室呢!”说到这儿,校长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听她说话的小丽。
发现小丽正专注地听着,校长继续说:“我从你这儿也学到该怎么整理内务了!下个星期你不用每天中午来了,我自己也学着整理一下办公室。你每周三中午再来帮助我,也顺便检查一下,看我整理得好不好吧!”
听到这儿,小丽急了,说:“校长,我喜欢给你做卫生。”
校长笑了,说:“我知道啊!可我不能老是依赖你啊。下个星期三,你再来吧。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小丽连忙问:“什么要求?什么要求?”
校长不急不缓地说:“校长不希望还没到星期三,就有同学或老师跟我说,小丽没你说的那么棒!她连自己都管不住,哪能管好卫生呢?”(口头契约)
小丽听到这儿,立刻保证道:“校长,不会的!我保证可以管好自己的!”
【案例(续6)】
环节三: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
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小丽每周三的中午都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检查”办公室内务。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把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的小丽在情绪控制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情况,用肯定、激励和欣赏的话语方式,不经意地向小丽表达。同时,还嘱咐班主任把小丽的进步及时向其家长通报。
三个星期以后,校长问小丽:“小丽,你觉得校长内务整理合格了吗?”
小丽笑了,调皮地说:“校长当然合格了!”
校长接过小丽的话说:“那我以后要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整理办公室了!”
小丽着急地说:“校长,那你不要我来了吗?”
校长说:“不是啊,如果我遇到新的麻烦,还是会邀请你的。不过,还是那句话,我不希望听到别人说校长看错了人哦!”
小丽依依不舍地说:“校长,那我想你了怎么办呢?”
校长说:“是啊!小丽要想我了怎么办呢?”说完,从抽屉里拿出一块普通的橡皮递给小丽,说:“这样吧,校长把这块橡皮送给你,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橡皮。橡皮就是我,我就是橡皮!”(这是行为控制的提示物)
小丽高兴地接过橡皮,开心地咧开嘴笑了!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小丽的攻击得到明显的改善,辅导的积极效果得到了长时间的保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傅安球编著. 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Gerard Egan著,郑维廉译.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五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3
关键词:沙盘游戏;小学数学;措施
一、沙盘游戏的概述
沙盘游戏主要是在沙盘里用沙子或者是一些人以及物体的模型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自由想象,并且还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沙盘游戏一般来说分为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两种,个体沙盘游戏主要是一个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来访者;团体沙盘游戏是一个团队共同利用一套道具,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1]。个体沙盘游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团队沙盘游戏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教师在利用沙盘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结合,从而保证游戏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避免制定难度过高的规则让学生的沙盘游戏无法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提前明确教学目的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产生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没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小学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当中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言语以及教具或者其他方式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但是在现在的小学课堂当中,教师并没有把实际要教学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只是一味地完成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所要求的一些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也不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充分发挥沙盘游戏的作用。
2.学习情境创设不合理,没有针对性
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本身是有些枯燥乏味的,这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而不是在导入课堂的时候采用非常牵强的案例,硬生生把教学内容导入进来,缺乏趣味性,有些老师为了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向学生展示的一些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理解,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在利用沙盘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时,没有将游戏的规则介绍清楚,导致学生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游戏,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沙盘游戏的注意事项
1.控制好课堂纪律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在沙盘游戏开展中教师容易控制不好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沙盘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提前向学生讲明白游戏的规则和流程,并告诉学生在游戏中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就立即停止游戏,还要说明今天的游戏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关系,在游戏结束之后还要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游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自己在游戏的时候感受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和游戏规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游戏中学到知识并提高能力,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2.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想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升,就不能再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传统的沙盘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如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就要合理地将沙盘游戏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教师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自身首先要明确沙盘游戏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能够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应用沙盘游戏进行教学,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沙盘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2]。
3.合理利用沙盘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明确学生的需求,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目前的身心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教师要注意在游戏中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游戏这一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开自己的心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教师在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发展特点进行,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证沙盘游戏的教育效果发挥到极致[3]。综上所述,沙盘游戏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沙盘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等,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开朗和活泼。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沙盘游戏优势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游戏时控制好课堂纪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来,还要注意合理利用沙盘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一个充满光明的明天及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白松凡.沙盘游戏治疗对小学生情绪问题的辅导[J].教育现代化,2020 ,7 (4 ):51-53.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4
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作为一项刚刚起步的工作,肯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一)专职教师缺乏,严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当前,各个市级学校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心理辅导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千差万别,辅导队伍中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业人员少,跨专业人员多。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都是由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但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们从属于两个学科门类,笼而统之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因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需要纳入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心理咨询场所简陋,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咨询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相对而言还相当简单,缺少基础的设施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工具、场所。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大多数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德育处”或“政教处”,但实际也就是一间房子和几张沙发、凳子。心理咨询机构设施简陋,布置缺少主题,最关键的是没有专门值班教师,部分有值班教师的也是安排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值班,而他们的大多时间又忙于上课和管理班级,所以心理咨询室大多时间都是关闭状态。此外,中小学教学任务和学业任务以考试或升学为主要导向,因而更多的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很多中小学校尽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机构,但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工作,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见到许多的原始资料,比如,学生填写的SCL-90测验量表、行为测试的量表以及很多活动的照片、手工制作、心得体会等。但这些工作之后的经验总结很少,没有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就很难有后面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在这个方面高校要帮助中小学多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促进后期的工作开展。
二、高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进展
(一)建立健全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以及甘肃省心理学会下发的相关文件,甘肃省各个市级中小学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与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多次取得沟通和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具体内容的确定中,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对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规划的制定更加规范、科学和可行。同时,各中小学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每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管理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各年级、班级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负责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收集教育论文、经验总结和优秀个案等资料;安排“知心屋”的值日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撰写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严密的机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中,都接触和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对班主任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讲座和继续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互相作为实践基地,使得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方法多样化
心理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团体辅导,也可以是个体辅导。在校校联合的过程中,中小学给高校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使得多种心理辅导方式都得到了实践。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的学生定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是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根据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结合学校学生在某一个时期或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高校可以组织这些方面的专家、教师专门去中小学做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中有一项具体的工作是“成长快乐营”,这项工作主要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合作中,高校自然成为了中小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高校的实验室、标本室、心理咨询中心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探究生命的兴趣和对高等院校的向往,这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和内心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
(四)完善了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工作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5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的问题。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学生的压力一直有增无减,使得小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本校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原因,学生中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自卑;有的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增长。这些普遍的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生发展。
调研背景案例
本校在短短两周内就发生了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二年级学生樊某屡次离家出走,一开始老师们都以为他是因为不爱学习,但经过深入调查、询问访谈,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家庭暴力躲避父亲所产生的行为。
案例二:三年级的一个平时胆小懦弱的曹同学,在某次与同学发生口角后一反常态地大闹教室,心理o导教师在阻止了他的"离校出走"后,了解了他的心理:因为没有朋友;因为学习不好又没有特长;因为被别人冤枉。
从这些教育实情不难看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迫在眉睫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调研结果分析
年4 月,调研组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从全校4~6 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20 名学生。调研组发放并收回120 份问卷,全部有效。调研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性,57.5% 和25% 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只有17.5% 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和强"。40% 和30% 的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及社会上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满意,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五年级学生。19% 的学生对自我保护意识认为一般。有11% 的人对自我保护能力不满意。
研究实效成果
"实验班"阅读静心学校将五(1)班作为"阅读"实验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班级板报、学习园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发挥名人的榜样示范教育作用;定期评选班级"十佳"等,营造学生健康发展的氛围。通过"每日一讲"道德故事,"每月一谈"身边榜样,午间"赏乐共读"等阅读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无形地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中。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该班学生阅读兴趣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在学校"自助图书角"中,常常能见到五(1)班学生驻足阅读的身影。通过阅读,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和个性;通过交流好书,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阳光使者团"全面推进学校开设了"阳光使者心理社团",由学校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周辉老师任指导教师,把有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参加社团的同学有明显的提高和进步。
个案一:爱哭的男孩
学生A,男,五年级。班上很多同学反映他特别爱哭,被老师批评了,就大哭大闹:"我知道同学们不喜欢我,老师也不喜欢我,大家都不喜欢我!"
成因分析:该生会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由于孤独、自卑、敏感造成的。究其本因,家人自小过于呵护,怕他出事,因此,他从小接触社会、人群、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所以导致他不懂与人交流,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只会用"哭"来解决。
辅导策略:用信心去期待。在学校心理社团课《介绍我自己》中,该生很真诚地承认了这个缺点:"我知道这么大了,还爱哭不好,可我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表扬了他:"你特别诚实,这是你的优点,我们应该为你鼓掌。下次要掉眼泪之前,默数三下,可能你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呢!"在老师和同学们充满信心的期待中,该改掉了这个小缺点。
个案二:体育器材室的"三剑客"
"三剑客"是四年级某班三位同学,他们经常结伴在校园犯下各种各样的大事小祸,尤其让大家哭笑不得的是,他们不止一次钻进体育器材室拿出篮球埋在沙坑里,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打球。
成因分析:这几个学生"志同道合"偷玩篮球,其实只是他们"爱玩"的天性,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向体育老师借球的正当途径,而是走起了"旁门左道",可见他们不善分辨是非,一味地用"蛮力"解决问题。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考核指标;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6-04
记者:钟老师您好。自1993年以来,您一直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2年,被破格评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这说明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见解。我们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的,您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保证落实?
钟志农:“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在接受贵刊采访时提出的,我认为王司长说得很有针对性。他提出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击中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某种阻滞的要害。“考核”,实际上是对一个学校教育行为的“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不管一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重视,只要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和激励,那么,学校领导的“成就动机”就不能满足,他们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和热情就会逐渐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的地位就会被其他更容易得到“愉快刺激”的功利性的工作目标所替代。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目标是催化剂和兴奋剂,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至于说到这个考核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觉得可以从“人、物、事、绩”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人”,即王司长所说的“有人做”。事在人为,人在,事业就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在现在的大气候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光靠一纸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本推不动的。而目前关于“人”的问题在于:一是“进不来”,一些学校以“没有编制”为由,不愿意接收科班出身的高校心理系毕业生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认为随便找一个工作量比较轻的人兼任一下就可以了;二是“用不好”,进了人以后,总觉得这个“人”的工作量太轻,没有什么事干,于是就让心理辅导教师兼任学校的文秘、教务员、政教干事之类的职务,时间一长,主次关系就颠倒了;三是“留不住”,由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待遇、职称、业绩考核与认同、评优晋级等具体问题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干得“不明不白”、干得“不痛快”、干得“窝囊”,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于是跳槽去做社会心理咨询师,去企业做人力资源培训,或者改行去教外语、政治,以便让自己从学校里的“杂牌军”转为“正规军”,这就叫“留不住”。
如果“人”的问题不解决,其他考核指标就都无法落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出一个刚性的指标,多少个班级以上规模的学校要配备1名(或者2~3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当然,兼职教师也很重要,他们同样是生力军,他们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没法列为刚性的考核指标。依我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历时十年,已经到了建立“专职化”队伍的时候了,否则这种有关“人”的考核就等于没有考核。至于我们的中小学校几年内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那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基本的目标不能模糊不清。而“编制”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决心”的问题。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就很好地用红头文件解决了正式编制的问题,破解了其他省市长年未决的难题,可见,“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与“人”的指标相关联的,就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待遇、职称、评优、晋级也要有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总的原则是不能用学科教师的考核指标来考核心理辅导教师,而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辅导专业要求的指标来评价他们的工作量与绩效。这样才能解决好 “不愿做”的问题。
其次是“物”,就是物质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基地,有一些必需的设备和工具。关于基地建设,部分学校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硬件建设得相当好,学校不惜血本加以投入,动辄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建起了“五室”、“六室”,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校内“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另一种是根本无基地,或者虽然建了基地,条件却相当简陋。从考核的角度来说,应该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作为引导的方向,包括:按标准化要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配置相应的场地、设备,其他硬件和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班级团体辅导专用教室;内部设施应该强调实用性,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不必过分豪华。
再次,就是“事”。这个“事”,不是指心理辅导教师要做哪些事,而是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认为,现在对学校的考核不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媒体报道往往注重抓“新”,这样的导向很容易出偏差。对学校的考核还应该强调“实”,要实实在在把必须做的事情真正做到位,不搞花架子。如果说要考核学校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看主要是四件:
1.上好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出台一个比较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标准”,详细规定开课年级、每月最低课时数等。要给心理辅导活动课一个“活动课程”的“名分”,“名正”才能“言顺”。过去某些概念的提法导致一线学校认识模糊、行动迟缓,应该加以澄清。
2.建立个别心理辅导基地并能正常运作。坚持定期的接待来访制度,对出现适应不良和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补救性辅导和矫正。
3.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努力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能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技巧来教书育人,减少“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要有完整而又有效率的危机干预体系,能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做出及时预警、初级干预和有效反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无需追求“轰动性”效应。如果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把上面四件事情做好,能埋头苦干十年八年,那么我们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出现一个大好的局面。
最后,是对“绩”的考核。我们现在对“绩”的考核总是“喜新厌旧”,这是浮躁世风的折射。我觉得“绩”的指标不一定很高,关键考核两条:是否“真做”,是否“做实”。只要“求真务实”,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好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要保证上述指标落到实处,让学校校长“想做”“愿做”,就要外加一条刚性的指标,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达标的学校,不能授予“文明学校”“先进学校”“重点学校”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
记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您认为怎样的机制,才能让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钟志农:我非常赞同“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在我看来,不同地区情况各有不相同。有些地区、有的学校确实存在着用“老、弱、闲、兼”人员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样做必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但我发现也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是选择了比较优秀的师资在做这件事情,而这往往是这些优秀教师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这些优秀的教师即使学校不给待遇报酬、不给课时、不算工作量,也还是干劲十足、无怨无悔、孜孜不倦。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各地都有这样一批“志愿者”。正如俞国良教授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这些“志愿者”往往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高的热情、自觉性和积极性。尽管他们当中很多是“半路出家”和“兼职义工”,但他们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从实践效果来看,凡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原本就是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骨干。这就是说,基本素质在他们身上是相通的,而不管这些基本素质表现在哪一个专业范围内。
所以,我理解的“优秀教师”,是指基本素质良好――他们应该有执着的专业理想和追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和人文关爱,对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有理论和实践的“悟性”,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有清晰的思路和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这样的教师,往往放在哪里都是出类拔萃的。而要想让他们能够加入和稳定在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里,至少应该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能够和其他学科教师“平起平坐”。
记者: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和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钟志农:所谓“真做”,就是“有上级检查”和“没有上级检查”一个样,“有领导督促”和“没有领导督促”一个样,“有荣誉、奖励”和“没有荣誉、奖励”一个样,“出现恶性事件”和“没有出现恶性事件”一个样。当然,有检查比没检查要好,有督促比没督促要好,有荣誉和奖励比没有荣誉和奖励要好,没有出现恶性事件比出现恶性事件更是好上加好。但如果学校只是为功利性的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才匆匆忙忙抓一下心理健康教育,风头一过就又安之若素甚至是麻木了,那肯定不能叫做“真做”。无论是行政与科研部门还是学校与心理教师,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不因人动而“时有时无”“时冷时热”,才能算是做到了“真做”。
记者: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需不需要建立课程标准,或课程试行标准?这个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标准的框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才能适应一线的实际需要?
钟志农:这是一个大问题,简而言之,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1.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面临身体的、认知的、情绪的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问题,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发展和预防为主。
2.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活动课程来加以保证。
3.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的,因此,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也必须有一个系统的,与学生成长历程相对应的内容体系。
4.这样一个科学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性辅导内容体系,必须以国家权威部门研制的“课程标准(试行)”来加以确认。
自1999年以来的十年里,由于缺少这样一个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基本大纲,导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泛滥,其中固然有些版本的内容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总的说来,是良莠不齐、精芜并存,也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杂烩”和“拼盘”。这说明,在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这一领域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不主动到位加以引领和统整,那么市场经济就会把“山寨版”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推向学校,这是无法禁绝的。
我认为,在发展性心理辅导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编写教材,而是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学参考书,这两样东西都是给辅导教师用的。至少下一个或两个十年以内,在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方面,国家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应该给每个辅导教师提供这样两个可操作的“拐棍”和“蓝本”。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应该尽可能详尽。但是,有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之后,如果不编教材,那么在利益驱动之下,社会上各种版本的“教材”还可能蜂拥而至,来占领这个有利可图的“真空市场”,所以,回避不是上策。我的意见是不编教材,只编“学生心理活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用不着使用文本教材的,有了教材反而会中断甚至阻塞课堂团体动力的推进。但若是以很简洁的“班级心理辅导课学生心理活页”来加以代替,就可以让中小学生在课后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以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学生心理活页”可以用散页的形式出现,一个学年也就是20张左右16开的纸,价格低廉,但必须要有权威性,经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样就可以防止把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商家盈利的目标。当然,这样的“学生心理活页”要由科研部门来专门研发。
记者: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您认为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弊端?您认为应该由什么部门组织,如何组织,培训哪些内容?
钟志农: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最突出的矛盾是全国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培训目标、计划与课程,也没有统一的符合学校心理学标准的资格认证和职业规范,师资培训的力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还有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地方培训标准与考核认证,更多的地区恐怕是处于“自然”状态。这样一大块培训的“真空地带”,必然会被其他社会化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所渗透和取代。当然,各地社会化、商业化模式的“国家咨询师培训”,自有它的长处和功劳,也培养了一些素质较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对“心理咨询热”的兴起和咨询行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是,“国家咨询师”培训在某些地区走了“味道”,降了标准。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操作;重医学模式,轻发展模式;重成人心理障碍性问题,轻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所以,拿了“国家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回到学校却往往发现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用的东西却没有学。
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师资培训的内容和资格认证标准当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从内容角度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提法已经很全面,即“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具体说来,在掌握基础性的四大理论流派的前提下,应该加强青少年发展心理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游戏辅导、行为矫正、认知调整、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等操作性的技能技巧培训,并注意与班级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沟通。从培训的组织角度说,我认为还是应该由教育部来制定培训标准和认证标准,也就是说,要与国内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相对应,可以参照国外的提法,称作“国家级学校咨询师”;具体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可以由省级教育行政(或科研)部门授权若干地区级的业务部门来加以组织;在培训师资的配置上,要特别注意聘请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来参与这项工作。
记者:在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上应增加哪些刚性内容,才能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下一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钟志农: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小学心理健教育指导纲要》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必须考虑各类地区的不平衡性。但是时过近十年,形势在发展,要求应该跟着提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三件事情的提法上要增加刚性。
第一件事,把“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修订为“必须开设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把“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修订为“课时必须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认真加以安排”。
第二件事,把“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以及“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修订为“专职人员的编制必须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和“省市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解决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第三件事,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修订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
上述三件事情如果有了刚性的要求,就可望下一阶段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出现一个较大较快的发展。
记者:如果请您寄语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钟志农:做中国第一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幸运的,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记者:您的深邃思想和精辟观点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很强的指导意义。谢谢。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工作――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