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批评的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范文1

[关键词]艺术批评;媒介;媒介批评

随着当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无论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传播,还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技术因素与艺术元素始终交织在一起,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互化”的关系,即艺术被技术化,技术被艺术化。尤其在新媒体艺术蓬勃兴起以后,媒介不仅为艺术提供技术支撑,而且显示出支配性地位。可见,技术性已经逐渐演化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艺术与媒介的高度融合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广泛关注。评论新的艺术形态,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模式,因为“只有当研究对象与具体理论模式相统一时,才会获得其他理论模式所不能取代的意义解释效果。”从而揭示出艺术现象中蕴含的普遍规律。批评家们深谙此道,他们自觉从媒介视角进行艺术批评实践,媒介批评应运而生,并在网络媒介时代迅速发展为一种被频频使用的艺术批评方法。媒介批评,以其对新的艺术形式解释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传统艺术批评方法不能取代的地位。

媒介(单数medium,复数media,也被译为媒质、媒体),最初用于传播学,后来逐渐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在美学和艺术学中,“媒介”主要在技术层面被使用,组成审美媒介、媒介文化、媒介批评、新媒介/媒体艺术等专业术语。通常,“媒介包含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如书(甲骨、竹简、帛书、纸书)、相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等;二是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电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可视电话、移动电话等)、广播类(布告、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等)和网络类(如国际互联网、vod随选视讯)三大类。”其中,与艺术有关的主要是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广播类和网络类等媒介要素,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审美媒介。当媒介与艺术发生关联后,这时的媒介便是审美媒介了。

本文中所谓的媒介批评,即从艺术符码的存储和传达的技术和传播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媒介批评的对象除艺术作品外,还包括大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涵盖的“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都属于艺术范畴。

但是,作为艺术批评方法的媒介批评与传播学中的“媒介批评”不同,传播学的媒介批评是指对新闻传播媒介活动的批评,与社会学家们指责利用控制媒体形成的话语霸权去操纵民意,以此限制公共民主性政治活动的批判也存在差别(如布迪厄的媒体批评)。作为一种艺术批评新方法,如同精神分析批评把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艺研究一样,媒介批评从技术的层面,将传播理论运用于艺术批评,从其他学科吸收理论资源,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在漫长的媒介与艺术结合的演变过程中,从原始社会的工艺媒介、口头语言,到奴隶社会的书面文字、再到近现代的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每一种新媒介的发明,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次革命性剧变。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形态和运用该种媒介创作的艺术形式。如工艺媒介时代,彩陶、青铜器、衣饰和器物等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间都起到了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的作用。工艺媒介时代的“艺术品”是为实用制作的,与今天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创作和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批量生产的艺术产品不同。那时,“艺术品”的制作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只是附带起到了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的作用。

口语媒介时代,歌谣、神话和史诗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最初的言语艺术作品,就是依靠口耳相接流传下来的。口语的诞生,是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不需要科技的力量,口语媒介的存储性和传播性都很低,很多口头文学作品因此而失传。

文字媒介时代,带来了语言艺术如诗歌、散文以及传奇的兴盛。文字媒介的传播性较之前两种媒介形态有所增强。用刀笔刻录在石头、兽骨、纸张、绢帛上的文字利于长期留存,文学作品在时间流逝中依靠人力或驿马的携带传播开来,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字在更大程度上起到的是媒质的作用。

手工印刷媒介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是白话小说。文字和图画的一次制版,可以被反复印刷多次。手工印刷与刀笔刻写相比,大大加快了文学的传播速度,也促使该时期的文学作品的代表性体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篇幅和数字上有显著增加。手工印刷媒介的发明,开创了媒介技术的新纪元。它向我们预示:下一次媒介技术革命不会遥远。

大众媒介的时代到来显示出媒介的强大威力。在大众传媒时代,电影以先天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媒介商业利润,宣告了文学传播霸主地位的终结。手工印刷时代结束,机械印刷,如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形态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成为主流传媒。从这个时代开始,人类认识到媒介对人类进步的巨大意义。

网络媒介时代,代表艺术是数字艺术或新媒体艺术。由电脑、因特网、网站三部分构成的网络媒介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媒介,它们将人类艺术的传播推进到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网络与传统媒介进一步融合,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例如:新型恶搞作品要借助电脑先进技术——融导演、编剧、音响配置、图像处理于一身的多种制作手段。在网络时代,与技术息息相关的艺术种类越来越繁复,如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都需要用媒介制作、负载和传播。网络媒介时代的技术,不仅生产使用价值,也生产着精神价值,是美的技术。

总之,技术与艺术由初期的结合到对立再返归统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合——分——合的历史演变过程。远古时代的艺术是精湛的手工技艺,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熟练操作技巧。手艺人或者说工匠就是所谓的艺术家。从文字媒介时代到手工印刷媒介时代,艺术与技术分流,在工业革命时期,它们仿佛势不两立。从大众媒介时代开始,技术与艺术又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尤其进入“网络时代”以后,掌握媒介技术的使用方法,成为艺术创作的前提。在这两个时代,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技术理性中包含了感性因素。尤其是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艺术与技术的界限、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界限。各种新兴的电子媒介技术,形成了复杂的媒介环境,媒 介技术对艺术的审美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有何种媒介,就有何种艺术,一种艺术形态还会形成不同的艺术思潮和流派,这时,批评家们建立的批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而是针对各种电影思潮和流派创立不同的批评话语。比如:针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德国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法国印象主义等电影流派。绘画上的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文学上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荒诞派戏剧等流派。新的艺术批评理论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存在主义和荒诞派等等。无论如何,艺术批评家至少要建构一种针对某一类艺术形式有解说力的艺术批评方法。

当代西方艺术批评发生了两次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艺术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转向重点研究欣赏者的接受。后一次转移,不能不说与大众传媒的发达,艺术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有关。解释和接受美学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意蕴不是作者设定的,也不是唯一的。艺术作品只有通过观者的解读,才能成为艺术品。但是,理论家们忽略了达成从艺术家到作品再到读者接受的两个转向之间的中介,即艺术家是利用媒介(从大众传媒时代起是利用媒介及其技术)创作艺术作品,再利用媒介把他们的作品传播给读者。如作家的构思和生命体验用文字媒介的形式物化为艺术作品,存储在书中,然后利用印刷媒介把艺术品传达给读者。这个完整的过程用图示意,即:艺术家媒介及其技术艺术作品媒介及其技术读者接受。媒介是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是存储艺术信息的容器;也是传播作品的通道。毋庸置疑,在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第三个转移则为“重点从研究读者和接受转移到重点研究作者——读者、传播者和数码化技术。”这是一次媒介技术带来的艺术批评的转移,这条与新闻传播学平行发展的艺术批评的媒介研究路径,被传播学研究者称为“界外批评。”而后者,叫作“界内批评”。其实,媒介批评是从西方艺术理论的语言论转向之后的文化研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批评范式。

媒介批评从发端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作品中媒介成分含量增加,媒介已贯穿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中,如时下热映的电影《阿凡达》运用3d合成摄像机(3d fusion camera)、虚拟呈像摄像机(virtual camera)和传统摄像机(traditional camera)同时拍摄,通过网络传输影像数据,在远离拍摄现场的城市里由计算机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阿凡达》是利用计算机媒介技术制作的一个范例。如果没有今天高端的媒介技术,我们就看不到这部充满立体感的超现实场景和人物的精彩绝伦影片。对于这部影片,如果艺术批评家不从媒介技术的视角评论它,他们又能对这部影片言说什么呢?在媒介主宰艺术的时代,以往的艺术批评方法对当代丰富复杂的研究对象已丧失了描述、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作为一个批评者,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和介入作品,就必须从媒介楔人作品。如果批评家在媒介时代仍固守着传统的艺术批评方法,用旧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他们过时的钥匙打不开新造的锁。批评的原则要遵守,批评的技巧要训练,批评的范式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

从媒介的视角评论艺术作品,必须打破以往仅仅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或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读者的接受方面对作品所作的优劣程度鉴别,给作品的制作技巧以应有的评价。艺术理论工作者不应对新出现的艺术形式保持沉默与束手无策,理论应跟上艺术创作的步伐,及时对艺术家的创作给予指导和评断,从而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完善。

艺术批评家还担负着提高欣赏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职责,要达到这一目标,艺术批评就必须发生媒介转向,这是在当代科技背景下,艺术批评发展的必然。批评家不仅要结合作者的学识修养和艺术经历把作品纳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还要依托作品产生时代的媒介语境鉴赏作品,“恰如克拉克在《观画》一书的献词中所言,正是弗莱教导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观赏绘画作品。”难道我们当代的批评家不该象弗莱那样教导读者们如何欣赏新媒体艺术吗?

从20世纪初期至今这个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百年间,涌现出了许多从媒介角度评论艺术作品的批评家。他们的批评实践是不约而同的,在批评家们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媒介批评”这种艺术批评维度,但无人能否定他们的批评不是媒介批评。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上影响较大的媒介批评理论主要有:洛文塔尔(leolowenthal,1900-1993)的文艺传播批判理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和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的媒介美学等。

洛文塔尔是最早从媒介传播的视角研究艺术的艺术传播理论家,他“从传播角度出发进行文艺研究,同时又从文艺角度出发进行传播研究。”他把文艺与传播结合起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媒介人手,考察大众传播时代的艺术特征,寻找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与媒介的关联,从而揭示艺术转型的奥秘。洛尔塔尔敏锐地发现:只有“从传播的角度,把对文艺本质的探讨放在传播这一基点上,把文艺传播作为文艺自身的存在方式、作为本体存在的范畴来研究,才能深刻认识文艺的本质。”艺术作品在传播中被欣赏和消费,在鉴赏主体的一次次解读中作品的内涵被领悟,“传播”已成为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

一种理论体系的建立,创造的不仅是它的内容,而且包括它的形式。一种理论要具有创新性,除了内容上的新意外,还必须用新的概念和范畴表达这些内容。洛文塔尔为了增加其艺术传播理论的有效性和说服力,他提出了两个具有原创性的范畴:“‘传播力场,和‘理解力场”,并赋予其独特的内涵。洛文塔尔的艺术传播理论,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创新,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可操作性。他在20世纪20年代前即着手从媒介传播的角度研究艺术,科技和艺术的发展证明了他的艺术传播理论的前瞻性和开拓性。

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论述了印刷术和照相术的复制功能取消了艺术作品的原本,艺术作品唯一性消失。复制技术也取消了传统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神圣性和唯一原本的珍贵性,笼罩在传统艺术作品上的“光晕(aura)”熄灭了。但是,作为新者,本雅明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一方面直接指向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历数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的诸种“罪状”,惋惜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另一方面,他接受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看作和物质生产具有相同规律的特殊的精神生产,认识到复制技术对艺术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他推崇建立在现代技术之上的“第七艺术”——电影艺术,给予摄影和电影等现代艺术带来的“惊颤”效果以高度评价。这两种观点统一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中,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这正体现了本雅明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媒介技 术的进步对不同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

实际上,复制技术并不能宣告所谓“原本”的不复存在。电影、电视、照片的复本与原本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每一个复件都是原本。复制不仅没有导致原本的丧失,相反,倒是有利于艺术的普及。本雅明或许认为艺术欣赏只是少数社会精英们的专利。艺术需要进入民间,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享受。复制技术、传播媒介担负着开辟艺术通向世俗化之路的重任。

在工业革命稍后的一个时期内,技术化的艺术意味着美学上的失败,因为那个时代的媒介技术不像当代这样发达和强大并取得了在审美活动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艺术具有一种特殊的调解功能,那么,在现代主义艺术发展阶段,艺术尚不能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科技之间的对立。现代主义科技发展只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科学尚未发展到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阶段。

批评的艺术范文2

一、寓批评于身教中

教师的行为原本就是学生的风向标。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他们的言行处处折射着教师的形象。因为来自农村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我班的教室除了一日三次的打扫卫生之余,教室里还是经常会看到垃圾,有废纸、食品袋、笔芯等。多次的教育几乎没什么效果,无奈之余,采用了班干部监督和扣分制,结果在一段时间后产生了一些效果,但不久之后又“涛声依旧”。直到有一天,我实在看不过去便自己弯下腰捡起了废纸,旁边一位女同学马上就帮我一起捡了。我突然得到启发,便经常主动去捡班里的垃圾。渐渐地,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会主动去做这件事情了,那些有乱扔垃圾习惯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了,就渐渐地改掉了这一坏习惯。可见,教师的行为是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批评方式。

二、寓批评于关爱中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

三、寓批评于尊重中

处在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中应注意把握批评的尺度,这样才能收到批评的效果。否则,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激化师生的矛盾。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不能随心所欲和信口开河,令其尴尬和难堪。批评中更不能咒骂、讽刺、挖苦学生,不拿学生非原则性的个性习惯做文章,不宜过早下结论,要采取平等、商讨的态度,多用揭示语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认识自身的问题。倘若教师在批评中能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学生也会很尊重你,乐于接受你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寓批评于激励中

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可以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相反,一个有伤自尊心、令人泄气的批评则会让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比如:有一次,我接任了一个比较乱的班级,其中有一个特别难管理的学生,被前任班主任称作“刀枪不入”型人物,软硬兼不吃。为此,我想了一个办法,故意装作对他以前的所作所为不是非常的了解,而是在一次小小的违纪事件发生以后找到了他。我跟他说:“通过这段时间对你的观察,我发现你是一个很好动的学生,而一般好动的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根据我上数学课时你的反应来看,你确实很聪明,像你这样的学生,老师不重用你实在觉得可惜。今天老师请你回去思考一下,觉得你能当个什么班干部,为班里做点什么呢?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他将信将疑,但很感动。于是,第二天我任命他为副班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虽然还是会犯些错误,但犯错的几率明显比原来少了,而且每次犯错,他都会不好意思。我也经常鼓励他,说他在班干部工作中有哪些做得很好,让老师很佩服等等,顺便再指出平时哪些地方应该加以注意。在最后毕业时,虽然他还没有改掉所有的毛病,但已经基本上不犯大的错误了。后来,他还在同学、家长面前时常提起我,说我对他的鼓励让他终身难忘,让他觉得自己原来还是挺能干的,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五、寓批评于宽容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因此,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你将会收获“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这样的感觉:你仍是我的学生,犯了错不要紧,我相信你一定会改正。当然,在执行宽容这种批评方法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宽容,什么时候绝不姑息,是悄悄地宽容,还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事不过三,这些都是要有尺度的。

六、寓批评于无声中

心理学家莫勒比恩有一个公式值得借鉴:感情表露=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环境与气氛恰当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当然,批评一定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我们的批评应该是维护学生的尊严,而不是辱没人格;是爱而不是恨,是藏在严峻外表下深沉的、炽热的爱!

批评的艺术范文3

一、转化工作时,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产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所谓批评时机,就是什么时候批评。常言道:‘打铁须看火候’。批评也要把握时机,早了晚了都不行。批评早了条件不成熟,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出现僵局,批评迟了,就会事过境迁,失去意义,使错误发展。

怎样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呢?

(1)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了解学生,摸准批评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比如,当一名学生在劳动中(或其他方面)受到表扬时,给他指出学习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即使比较严厉,他也容易接受;而当一名学生在有关个人荣辱上受到刺激,或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心情沮丧,缺乏前进信心时,对其批评,即使不重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注意时间性。从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来看,晚餐前的四时至六时,一天的疲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已达到了顶峰,于是焦躁不安,思考力减弱。由此,下午四时至六时,是不宜批评人的时间。只要时间允许,尽可能避免在被批评者疲倦、不安时批评他。

(3)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有时甚至是灵感。九五年下半年,我教初一 三班,并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教育时,有幸选择到一次恰当的批评时机,利用这次时机为强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天,我较早地来到班里,发现学生张某不经他人同意就把他人的课本、练习册借给其他班的同学,结合其他同学的反映,我当即决定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教育。如何进行呢?我乘其将他人的课本等东西拿出教室之际,来到他的桌前,把放在课桌上的数学课本、练习册拿起,然后放到讲桌上,等铃声一响,学生就座时,我宣布上课,并让全体学生打开课本,此时,张某发现自己桌上的课本没有了,便着急起来,东瞅瞅、西望望,我见状,叫起张某问道:“张某,你在干什么呢?”张某答道:“老师,我的课本不见了,不知谁给拿走了,真是,也不经我的允许就拿走,太不象话。”我借机诱导他,“你知道,拿你课本的人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哪一条吗?”他沉吟了一会儿道:“违反了‘未经他人允许,不得私自动用他人物品’这一条。”此时,我认为批评教育的时机已到,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师今天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未经张某同学同意,私自把他的课本拿走了。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条文,在此,特向张某同学道歉,对不起。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这样,把这种‘未经他人允许,私自动用他人物品’的陋习沿袭下去,更希望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同学彻底改正它。同学们能做到吗?”虽然我未直接批评,却收到了好的效果。至此以后,张某果真改变了自己这一行为习惯。

可见,转化工作中,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转化工作中,批评方式的选用妥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转化效率。批评方式有多种,事后批评是其中的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事后批评的选用,有时更能敲开后进生的心扉,为了解当时情况,公正地进行评价、处理打下教育基础。当然,事后批评决不是姑息迁就,而是等待时机,以求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什么是事后批评?事后批评,也叫延缓性批评,就是在问题发生后先设置一个缓冲阶段 ,等当事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再作批评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冷处理”。准确把握冷处理,对解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1、采用事后批评,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的心理状态对接受批评信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当人们的情绪处在稳定或心情舒畅时,最易于接受批评的信息;当情绪处于被动或在气头上时,感受到批评的信息就会引起猜疑和抗拒心理。 事后批评就是让人在情绪稳定易于接受信息的状态下接受批评,以获得最佳效果。作为班主任,常碰到两个学生发生口角或打闹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班主任都会立刻制止,然后进行批评教育,但有时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当事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还未意识到口角、打闹本身就不对,其思维还停在老师该如何给自己做主上。此时,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或是压服、或是各打五十大板、或是有失公允;实际工作中,每当我遇到这种事时,总是巧妙地动用事后批评的教育手段,先让当事者回去考虑对方到底错在哪里,我到底对在哪里;然后再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后进行处理。由于通过时间的延缓,给双方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使他们被激情淹没了的理智重新恢复过来。当我在对此事进行处理时,双方均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根源。所以,恰当地运用这一手段,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

2、采用“冷处理”可以起到:“钝化矛盾”的作用。

所谓钝化矛盾,就是在矛盾一时无法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缓冲矛盾。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多种多样,有的矛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就因顺势解决;有多矛盾比较复杂,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时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如果把它先钝化一下,再待机处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上“将相和”的故事,可以说是钝化矛盾的典型例子。现实中,我班有两名女生,在初一时就相互推诿。一次出黑板报时,双方又斗起嘴来,问其原因,小学一个班时彼此矛盾重重,老师没有解决,到了初中,又是一个班,于是矛盾再一次激化。为此,我不失时机地采用“钝化矛盾”这一手段,先让双方停止口角,然后和她们约定:这一周内不准和对方讲一句话,谁先说话就是谁错。一周后,再回头处理这事时,双方觉得彼此之间无深仇大恨,也觉察到了斗嘴吵架不仅影响集体荣誉,也影响了双方的学习情绪,彼此不说话却相安无事,于是,双方共同达成协议,互不说话,共同维护性集体的荣誉。可见,钝化矛盾有利于排除学生间的不安定因素,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3、采用“冷处理”,要注意选择时机。冷处理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性格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犯了错误;

(2)家庭原因或身体不适的学生犯了错误;

(3)某学生的错误比较复杂,而且抵触情绪比较大时。

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情况灵活使用。但是,“冷处理”不能坐待时机,相反,还应创造条件,促进时机的到来。我班有个学生,一次在课堂上顶撞了自己认为课讲得不好的老师,我得知此事后,就想,如果马上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然后责令他向老师赔礼道歉,这名学生表面上可能屈服,内心里极有可能还会遇事爆发,因此,我不失时机地使用事后批评这一方式,没有直接地谈论此事,只是轻轻地说:“我听到你对某某老师很不礼貌,很出意外,明天到我的办公室里谈谈。”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冷静下来的学生在第二天上我办公室时终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我知道这一延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既为学生在谈话前自我反省提供了条件,又促使学生自我反省,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变化,使其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采用事后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特别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合理地使用批评用语,有时能更好处理一些在校园内发生的矛盾。

批评的艺术范文4

一、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批评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记得有一次放晚学,我带领同学们排着队准备穿马路,这时,小娅看见妈妈在对面的店里买东西,一时兴奋,竟忘了看红绿灯,正想直奔过去,这时有一辆大货车急速驶来,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冲过去拉住小娇的衣服,把她拉回了马路边。我心有余悸地对小娅说:“小娅,多太危险呀,差点吓死我!来,拉着我的手,我们一起过去。”孩子感激地一笑,乖乖地由我护送到对面。老师的关怀犹如春风深深感染了学生,收到的当然是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 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学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当众训斥。如果老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老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老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觉得,老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批评要讲究艺术。

1、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

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2、 建议性的批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先表扬,后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4 、暗示性的批评

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e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小聪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场合而乱批评一通,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5、戴“功”立“罪”的批评。

批评的艺术范文5

1.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做人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有了好的表现都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学生有了进步,期待教师的关注和赞许。及时表扬不但为学生增添了信心,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时表扬也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和巩固。我从不过期表扬,因为它像空头支票一样,毫无意义和价值。它会使学生产生失望、灰心的不良心理,也会使强化作用减退,推广作用减退,起不到榜样作用。

2.表扬要因人而异,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学生的表扬,也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班一位学生平时成绩并不突出,一次考试中虽没取得好成绩,但附加题做对一部分。虽然没全对,但我表扬了他。因为他面对难题没有放弃。他能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他百折不饶的学习精神值得全班同学学习。在我的鼓励下,他更加努力,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3.表扬要推陈出新,富于变化。并且在表扬同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从不用单一不变的语言去表扬学生。为了缩短和学生的心灵距离。我也常借鉴一些网络的流行语。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到了新的解题方法。她思维独特,方法巧妙。我开心的对她说,你简直就是个传说。也希望我们全班同学都成为传说。

俗话说:“表扬不可过,批评不可无。”我力求做到虽是忠言,不逆耳,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学生有错误时,我总是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做到淡化批评,用表扬启发、引导、劝告警戒代替批评。

1.我教育学生时态度要柔和,语气要委婉,应变强制为疏导,变说教为引导。记得一次天冷,许多同学找出种种理由不上操。面对他们懒惰的心理,我讲述一代伟人的故事,61岁时,在北戴河迎着滔天白浪,在大海中游泳。63岁时,曾三次畅游长江,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受益于青年时代坚持锻炼身体,他经常在冬季进行冬泳,可见寒冷不是感冒、生病的原因,是磨练自己意志的最好途径。听了我的话,学生们心悦诚服,主动跑操。

2.遇到学生不良现象,我及时提醒,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不要等到错误根深蒂固再来重视,我尽量及时早发现他们的问题,先帮助学生认清错误的危害,再提醒学生并督促他们改正缺点,做到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班级的有个学生爱打其他同学,我告诉他武力可以征服世界,但不会征服别人的心,武力会使同学远离你,只有爱心,才能把同学团结在你的周围。我又给他讲了南风和北风打赌的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脱掉路上行人的大衣。北风拼命的吹,路上的行人感觉越来越冷,裹紧了大衣。而南风把温暖和煦的风,柔柔地吹向行人,行人感觉很温暖,慢慢脱掉了大衣。和同学相处也要像南风一样,用爱去温暖大家,大家才能和你成为好朋友。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受人欢迎的好孩子。

批评的艺术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批评 艺术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认识自己。对教师来说,批评与表扬一样,是教育教学中鞭策学生不断成长进步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一手段,能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奋发上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批评的艺术”在于适时、适度、适情、适势。在批评学生时,班主任都应该知道:我们是在教育学生,不是在发泄私愤,你在叫喊前,要先忍耐几秒,想想你是一位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出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对话。批评有法,但无定法,它涉及到方法、态度、动机等许多问题,以及批评背后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批评学生时做到既保全学生的自尊心,又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又净化他们的灵魂呢?这确实不是靠简单粗暴的方法可以奏效的,我觉得在教师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这几点:

一 、批评学生要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

我们在批评学生前得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他的错误在哪里,他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他以往的借口是什么?这种准备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慎重的态度,一个班主任在什么都不去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就去批评学生,往往批评不到点子上,有时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误解。甚至有的时候,班主任被学生抓住了批评中的漏洞,失去了面子,于是为了找回所谓的面子,先就和学生不讲理起来。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马上大声呵斥,动辄全班批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抬不起头来,有的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批评学生时,不要当着学生的同学、家人的面,最好是私底下谈。

二 、通过批评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细心呵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如果老师暴风骤雨般训斥他,会适得其反,学生会有逆反心理,表面上折服,内心却很反感。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批评学生时不能大声呵斥,要使学生对你有一种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交流,才能使他在思想深处认识到错误,才能改正。

三 、使用率先垂范法进行批评

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不用言语,而是自己榜样式的行为或醒目的标语暗示学生的缺点、错误,无声胜有声,能收到严厉训斥所得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个班上有很多学生乱丢乱扔的陋习,对教室里的纸屑杂物视而不见。班主任发现有纸屑杂物,便一言不发,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篓里。学生见了,马上环视自己所站、所坐的地方,学着老师的样子拾起身边的纸屑杂物。第二天,这位班主任发现垃圾篓旁边还有许多纸屑,原来有些同学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向垃圾篓里扔纸团,自然就会有很多纸团落在垃圾篓的外边。于是,他在篓子上贴一纸条:请把垃圾喂进纸篓的嘴里。然后一言不发地一个一个地拾起纸屑。第三天以后,这个班上再也没有发现垃圾篓外有纸屑杂物了。

四、不妨用表扬代替批评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陶先生发现学生王友把泥块砸向同学身上时,首先制止了他,但是陶老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陶老在奖励王友第一块糖果时说:“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奖第二块糖果时他说:“当我叫你不再打人时,你停下来,说明你很尊重我。”奖第三块时,陶老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正直。”奖第四块糖果时,他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错误,再奖励你一块糖果。”试想一下:如果陶老当时就大声训斥:“你为什么用泥块打人,你不知道违反了校规吗?”就没有王友后来愧疚地哭了。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挖苦讽刺,要讲究语言艺术,比如学生书写很差,你叫他重写端正,不要说 “看你作业乱七八糟,再写十遍!”你可以说:“改掉一个坏习惯真不容易,再写几遍,你能行!”适当的时候,我们不妨用表扬来代替批评。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我们应该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五、因人择时选取批评教育的有效办法

对于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学生,不要采取一味打击的批评方式,宜采用暗示、表扬反衬的方式提个醒;对于自尊心强和自高自大的同学,在他上课不认真时,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对于“吃软不吃硬”和倔强的同学,老师心平气和地与他沟通,不要和他“顶牛”;对于“吃硬不吃软”和懒惰的同学,就不能姑息和过分的宽容。

六、利用声东击西法批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