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凄美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凄美诗句

凄美诗句范文1

然而,现实的生态状况一度隔断了朝向理想的通路,诗意栖居的“他者”正在承受不能承受的破坏。当此之时,我们党科学汲取东西方生态智慧,在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突出地位,并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声,这使诗意地栖居真正具有了可能性。

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原初表达

人,从一开始便打量着、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作为“他者”的自然界。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人类的生存冲动构成了已有社会历史的恒久原动力,推动人类不断汲取自然资源、按照自身意志改变着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伴随着这种改变,农业、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人,真切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

尽管远古时代的主要命题都围绕着“生存”“汲取”展开,但古圣先贤也意识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并萌发出了许多生态智慧。那是“诗意栖居”原初的朴素表达,中西哲人都曾对此有所阐发。

中国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最为深邃,集中体现为视宇宙万物与人自身为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

《周易》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反对浪费和破坏资源、倡导把天地万物与人类道德紧密联系等思想,都反映出先民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把自然纳入视域进行考量。例如,《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达。

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如孟子强调“天”与“人”相通的特性,要求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直接表达了人对待自然应该有的态度。道家创始人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朴质本性,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之伴生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诗意”情怀。

西方古代哲学中也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现为整体性的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往往把整个自然界视为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认为它是由许多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整体,其基源或为“水”,或为“气”。这些整体性观点虽然朴素,但也显示出了生态思想的萌芽。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之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

生态处境,梦想与现实断裂之痛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进行报复。今天,这一警告正在逐渐变成现实。人类对自然的恶性掠夺所导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正在“反馈”给人类自身。

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酸雾、海水污染、淡水短缺、森林消失、物种锐减、土壤退化……种种生态问题正在导致全球生态系统濒临失衡。例如,气候变暖正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臭氧层破坏,人类皮肤癌患病率增加;空气质量下降使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源难以得到保障;大量珍稀动物惨死在愚昧与贪婪者的枪口之下,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被破坏。人类活动在严重动摇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生态灾难的威胁之中。

具体到我国,生态形势亦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由于利益驱动,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城市或农村不惜“退耕”、毁坏大量农田建设所谓的“度假村”、“乡村别墅”,使作为生存之本的土地渐渐萎缩;也是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土壤被大量施用化肥而非农家肥,农业产量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土壤的“底气”却丧失殆尽。

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盲目扩大主体性,违反了生态观。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人立足实践用辩证思维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辩证统一;人类不应视自然界为纯客体,也不应以自我为中心;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互化关系,即客体主体化的同时主体也在客体化。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情感因素都是在自然、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

恩格斯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也告诫我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为了“诗意栖居”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困境而做出的科学回答。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让人感觉到民生的温度,既振奋又充满希望。

如何走进“美丽中国”?首要一点——须看到并认同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真正落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等理念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是生态文明的不二选择。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当下仍需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反思我们的观念和实践,采取切实措施,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成“美丽中国”。如此,人不仅有了栖居的前提,诗意也有了生发的空间。

发挥制度优势尤为关键。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组织、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发挥制度的保障、调控、监督、执行、惩罚等作用。

有了合理的制度,还须扩大生态建设的参与主体。生态文明不是形而上的抽象道理,是要落实在形而下的具体实践。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许。要真正实现这个理想,必须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体群众视为主体,发挥积极性、形成合力。只有全民族的生态素质得到提升,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最后,必须以生态价值引领增长方式。长期以来,评价地方官员政绩以GDP为主要标准,生态价值的引领作用却被忽视,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转换地方官员政绩评价标准,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使其真正意识到:牺牲环境利益的“饮鸩止渴”行为必须摒弃。

凄美诗句范文2

繁花落尽。伊人卧叹。又为谁人流尽一次相思泪。

庄生晓梦。望帝春心。爱情仿佛过眼云烟。

奈何桥上。三生石边。说了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五百次回眸一笑。一千次擦肩。

为的不是永远的在一起。而是永远的别离。

没有那么一种想念。可以持续到永远。

像彼岸花一样。不见到永远。方可到永远。

不念即可不思念。不见即可不思念。

人生苦短。何必为情苦十年。

相识苦于面。

相交苦于脑。

相恋苦于躯。

想念苦于心。

十年。有人说。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不再叫做温柔。

酒入肝肠。暖的是胃。烟雾弥漫。伤的是肺。红灯酒绿。伤的是神。唯有思念。伤的是心。

胭脂香散。漫卷幽帘。曾书愿与此女共人间。

夏雪戚戚。冬雨绵绵。此时已成单飞燕。

凄美诗句范文3

关键词:认知与认识;认知与科学;认知与审美;戏剧审美;启示

一、认知与认识

人的日常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即人在认识过程中一般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前人说过的话、一些定性的判断、结论等,往往又使人们形成一种定势思维。然而,逻辑思维、定势思维都是不宜用于诗词创作的。

认知和心理学联系比较紧密,具有诗性特征,为文艺诗性表达。而认识和哲学联系密切,具有理性和逻辑性特征,注重语言逻辑性表达。认知与认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石里克在《普通认识论》里说:“当我们怀着这些想法站在怀疑论的最高峰时,便会有一种理智的焦虑所产生的颤粟之感。我们感到一种晕眩,因为我们窥见了一个似乎是无底的深渊。这就是认识论,心理学的理论道路与――我希望加上――形而上学的理论道路相交叉又突然断裂之点……在我们没有充分地测定认知意识的深度所处的位置之前,我们并不能指望重新沐浴科学的光辉。①” 他所说的“这些想法”,即对分析和推理的怀疑思考。他说“成熟的人儿童和傻子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差别,只有逐渐的过渡。②”就是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是变动不居,千差万别的,导致意识中出现的表象和意象也是变动不居,界限模糊的。而在成熟的人儿童和傻子之间,他们的“认知意识的深度所处的位置”是有很大差别的。

石里克接着又说“认知就是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中被再发现。在不同的个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经验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形形的关系中,通过这种方法所发现的是一种共同的次序;在大量的,混杂的主观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个客观的世界。③” 这段表述中,他表述了量的知识(即认知的逐渐成形)和质的知识(即认识的逐渐成形),进而,“混杂的主观材料”达到一定的累积后,就会认识和发现一个客观的世界。关于认知是多维的,有空间或时间等的阐述,他举例到:“与我的右手相接触的,与我的左手有一定距离,又与我们的双眼有一定距离的,如此等等,正是同一支铅笔。④”

由此,认知是沿着心理学的理论道路,偶尔会与形而上学理论有交叉,并且认知意识处于无法测量的深度位置,是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中被再发现,是量的知识,由于它的主观性,所以在科学中有时也很难对它做出明确解释。比如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发现是凭借他对音乐“八音律”而得来的认知启示。而认识是以分析和推理的哲学基础为主的怀疑性思考,它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是质的知识。但是,关于认知和认识的界线是无法测量得知的。因为认知要凭靠人们的语言习得去感悟,而认识则是与怀疑推理相并行而存在的否定之否定的科学理性和逻辑积淀。学者以为,认知在瞬间产生出光辉而永恒,而知识是永久的不易变动的恒星,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知识顺应时代而前行。

二、认知与科学

关于认知,人们也从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推理,从神经从脑科学处理信息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认知,从大脑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看思维的操作,大脑的信息处理需要以下的三大元素:1)概念。一种指示信息内容的信息量。概念的模式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是信息量携带信息的方式,其中包含信息的内容,内容可以是“象化量”,还是“量化量”,还可以是“图像”等。2)逻辑。调用这些概念的方式,逻辑就是一套规范概念作互动关系的法则,这些互动关系包括相消,相生,因果等作用。3)指示“概念”和“逻辑方式”的表记方式,最基本的是在大脑本身以大脑中的信号形式记录,这就是我们人类思维的内部形式,它通过外部世界作指示的方式就是“语言/语音”,“图画”,“文字”和“符号”。这三种就是研究思维模式的标准,以思维模式产生行为,乃至人类文明而论,这三大元素就是探讨以上问题的“钥匙’。在大脑中存在着思维元素,概念与逻辑方式,它们以“印象”的形式存在,从而使得思维得以实现和运作,第三种思维元素――表记方式,其实也是指示方式,指示方式把大脑中的思维反映在口语语言和文字中,还可以是图画和符号等,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外部媒体表记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为除了语言之外,文字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这样以文字或符号的方式表记思维过程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通过符号或文字的方式,表记出大脑中在最初时以语音方式所携带的概念,从而使文字与符号有可能提供到提炼概念和精化逻辑的作用。

以上关于认知的科学分析和表述是基于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的探索,而目前对于人脑和神经的探索还处于一个进行式状态。人类是复杂的带有情感性特征的灵长类动物,而其脑的构造是极其复杂的,又受其民族地域种族文化先天语言习得和后天言语习得历史和进化等等诸多的因素影响,从科学的角度对认知的研究,犹如“冰山一角”,还是无法探知其秘密宗旨的。另外,科学的解释与探知也许对人们思维认知的开发会起到某些帮助,然而,相消相长的规律告诉我们,也许,这也预示着人类个体认知也会受到某些不易察觉的伤害而退化,再加上人类有情感特征这一现象,而情感和思维认知本是和谐相长的。由此,笔者以为认知不能因科学的分析而挤压属于它自己的空间,而是顺其自然,给予它诗性的自由。

三认知与审美

认知与审美的关系可以概述为石里克所言“心灵之外的被感知的直观的物体和心灵之内的知觉表象之间的区别。⑤”然而,往往心灵之外的被感知的直观的物体和心灵之内的知觉表象是契合而存在着,交感而相应,从而产生一种认知审美。

而在文学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以心智为特征的认知审美悄然而存于每一个体。金元浦在《文学阅读――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一文中所言:“文学形象表现为一种存在认知的延伸。而对现实客体的想象仅仅是利用既定认知去创造非现实的存在。所以,现实客体不能控制文学想象,而‘非现实’客体则控制了想象的心理反映。⑥”也即个体在心灵之外的被感知的直观的物体和心灵之内的知觉表象之间的一种契合反映,而每一个体的契合反应又是不同的。根据这种不同,心理学家对个体所反应出来的表征性对象进行思维的分析,想以此赋予认知一个科学的解释显然不尽合理。然而,认知带给人们一种无言的美的启示,它是诗性的自由,产生认知审美的愉悦,并非仅仅是一种科学现象的表征,它或许会突破科学的樊笼而昭示给人们无法解说的诗意美。

四语言认知中的戏剧

由于,西方戏剧沿着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戏剧的定义而发展,再加上语言科学和哲学思维的探索,使得西方戏剧明显有着语言认知的特性。英国的语言学家奥斯汀将语言行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陈述式,一种为完成行为式。陈述式言语仅仅是陈述一件事,但它具有或真或假的属性。而完成行为式语言则不论真假,以语言的行为效果为准。西方戏剧的发展,就逐渐从剧本的叙述性的言语向行为展示性和完成性的言语转化,动作完成式的言语逐渐外显,而陈述式语言逐渐内隐,动作完成式的言语逐渐强势压过陈述式语言。而其戏剧的文类规范和发展也逐渐与之适应,使得戏剧表演的动作性特征也越发明显和加强。以致以后的不断产生的新的西方戏剧美学审美要求情节通过具体的可显的表演直接在舞台上展示出来。与之相反,而那些叙述出来的就被规划为史诗剧,或者是歌剧样态,又因为这些剧作形式不符合变化的时代审美而逐渐当成韵文和散文的精雅作品封藏于书库。

逐渐的规范使得西方戏剧注重理性和逻辑,而摒弃曾有的不逻辑和非理性,在新的认知语言中寻求戏剧的创作和符合理性的审美。他们对原有戏剧形式的否定和不推崇,使其逐渐淡忘了属于它的远古的一种声音,一种原始心智的诗性思维。由此,他们的认知由于太多的理性规范而其与现实并不相符和,他们变得焦躁和反叛,逐渐兴起反传统,反逻辑等的后现代审美,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戏剧中给人们一个等待的希望,而希望却迟迟未到。西方戏剧的理性追求似乎也是在寻求一种科学认定的美,然而,抛弃认知诗性的表达,希望却迟迟不来。

五、认知美学与西方戏剧审美

在西方,随着哲学的思考引发了诸多理性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人类活动在《诗学》 中分出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和创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等三个类别。随着科学的理性的发展和不同分解,西方戏剧也发生着更加理性的变化,戏剧审美尤其注重对动作和语言的模仿,然而,关于“模仿”,对其的理解也不同,“……从柏拉图转入对亚里士多德的考察后,诗为‘摹仿’之艺,诗乐尤在‘摹仿之道’的说法,依然跟随在后。然相应于柏拉图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间的差别,摹仿之说亦发生一变。柏拉图氏,‘以抽象存在之概念为起点 ’并用‘相’之世界以指涉真实存在之世界,可感之现象仅不过是那高于感知力的原型的复制品,这在艺术的领域内,显然不过是略对神界原始所化生的凡间摹本认知一二罢了。……亚里士多德其哲学整体的基本学说,不是‘存在’being而是‘生成’becoming,随处可见引起他高度重视的,是直观世界诸现象之生长发展的过程。因而它不仅关注于物理科学的研究,而且也热衷于评鉴模仿艺术的创作,包括诗歌与绘画。⑦”因此,鉴于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类题材,是一种“活的文类”,它的外部要素包括导演,观众和舞台,内部要素包括剧作文本,作品中的角色和演员等。剧本中人物之间,演员之间,观众与剧本,剧作者与观者等等诸多的对话和行动是推进戏剧情节的主要因素,也即逻辑意志和行为发生是戏剧存在流动的血脉。戏剧将剧作者剧作文本观众 演员剧中人物现实舞台等诸多要素置于开放环境, 使其不断汇入认知审美带来的新启示,新认知,由于这种开放的对话环境,西方戏剧在不同时代对“模仿”的不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着以“存在”being向“生成”becoming的完美理想转换,并且在认知基础上实践了理论性科学,实践性科学和创造性科学相融合的审美。

其次,巴尔塔萨曾说:“戏剧学是美学与逻辑学之中介⑧(此种的美学是指神学美学)”。笔者认为,西方的和对科学理性的发展,使得戏剧成为美学与逻辑学之间的中介,以此来消除诗学和科学之间的嫌隙。戏剧中的剧作者,演员,剧中人物,以及观众等,每个人都有一种述说的方式和声音,这种比较讲究人事的个性使得西方戏剧的以个体认知审美为方式的叙事性特征很明显。西方戏剧中明显的对白艺术,使其戏剧的成形有明显的事构模式,重视戏剧冲突。而这种外现为多元性的事构是由内在的逻辑性的意构所推动发生的。在剧作家,舞台和演员动作,以及观众的接受等来看呈现出多元性叙事特征,多元性认知审美关照,每个人都在交互的对话中创造性的叙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知美学。其中话语的主体可能是剧中人物,也可能是演员,而话语对象可能是剧中人物,也可能是观众,而观众可能是听着,也可能是个旁听者。而在剧作文本本身来看,内在的语词逻辑演绎形成的多元指称的意义推动剧本外现的多元表现方式,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由于摒弃了诗歌的模式而逐渐形成理性的一种召唤。这是因为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始终对“逻各斯――语言”充满了研究的兴趣,把语言学作为一门认知学科,并建立各行各业的语言话语模式,而反过来,这种对话又成为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的社会性存在和精神活动的标识。

再者,西方的神话历史发展中就逐渐形成了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道”不同的“逻各斯”思想,而英文词汇表示对话的词“dialogue”又源于古希腊语的logos,前缀dia表示相互之间,logos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存在的规律,是人类繁衍和生存的智慧结构,是创世的规律秩序和万物有名有意义的核心。语言的研究,伴随着心智的认知审美,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灵魂。

六、对戏剧审美的启示

在桑兹的《古典学术史》中关于兰茨堡的赫次德的《欢乐园》的画作,以两个同心大环圈组成:“在内环上半部,哲学被描绘作女王形象,其冠冕上分出三个头像,被标识为‘伦理学’,‘逻辑学’和‘物理学’,看来可能是被授予至尊的地位,而下半环中,则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坐于桌前,面前摊开书册。外环中列有七个穹拱,每拱下均有人文七科之一的人格化身形象,‘语法学’手中指标志乃是一册书籍和一根桦条教鞭,‘修辞学’则手持书写板和尖笔,其他学科亦类似如此。此外环之下方,有四位‘诗人或术士’,各据一张书桌而奋笔作书,每人耳畔有一化作盘旋之乌鸦的恶灵,对之加以指点和教唆。整个图版的适当之处装饰了许多箴言。⑨”显然,人们一看觉得是希腊时期对诗人和诗术不重视,然而却并非如此,此图也在告知着我们,诗人和诗术与那些“盘旋的乌鸦”之间的对话推动着产生了诗意,而正是这些诗性激发着认知的心智和灵魂上升,使得新的伦理,新的逻辑和新的物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实践一直以来的认知审美。

而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这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者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者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为使人性实现完满与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西方戏剧中创造“活的形象”,而戏剧这种“活的文类”是“活的形象”的创造土壤,戏剧文类的特殊性映证和实践了认知美学。

由于戏剧这种特殊的审美艺术,既要剧作家的创作,还需要演员对它的理解和创造,由此,认知审美使得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因为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和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七结论

从哲学来看,认知美学诗性地将显白哲学(通俗审美)和显微哲学(高雅审美)结合了起来,既从灵魂的高峰向下俯视,又从浅俗的内心向上仰视,前者得到一种提升,后者得到一种宣泄。而从个体心理学来看,犹如俄罗斯套娃一样,在每个人的成长当中都是藏着一个,套着一个的曾经颇具自我色彩的娃娃,既一个思维套一个思维由原始思维渐渐累积套化下形成的娃娃,而最先原始的思维部分总是隐藏和被保护在现有形式的思维模式下,又受制于这种现有思维而逼迫最先原始的思维部分发生着种种变异。而这些或许正在变异着又不断地促生形成一个套着一个的现有形式的自我存在方式。变异是自我原始思维背叛的那部分和现有形成思维之间的通灵方式(空间)。异质是自我原始思维顺从着的那部分和现有形成思维之间的通变方式(空间)。因此,戏剧作为一种活的文类题材,应是回应远古和启示未来的特殊审美存在。用认知美学来分析戏剧中的审美,可以在戏剧审美中寻求一种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德]M・石里克著:《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0页。

②同上,第150页。③同上,第336页。④同上,第336页。⑤同上,第370页。

⑥金元浦:《文学阅读一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⑦[英]约翰・埃德温・桑兹著:《西方古典学术史》,张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87页。

⑧[瑞士]巴尔塔萨著:《神学美学导论》,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

⑨[英]约翰・埃德温・桑兹著:《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下册),张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618页。

凄美诗句范文4

希腊是一个旅游圣地,也是一个宗教和神话并存的国度。此次前往希腊,正是看中梅特欧拉的宗教魅力,以及她独有的修道院神奇建筑风情。

相传14世纪,来自希腊北方的修士Athanasios来到了此地,看到嶙峋奇石环绕,仿佛置身于天上人间,因而取名为——梅特欧拉,即“漂浮半空中”之意。并且兴建了一座“大梅特欧拉修道院”,开启了不朽的宗教传奇。

梅特欧拉有着许多高耸林立的奇石群,持续几百万年的风化和剥蚀,形成了此地奇特的石头风景。壮大的巨石群林立于平原之中,宛如架设于天空与大地之间的桥梁。从14世纪开始,梅特欧拉建立了大大小小二十四座修道院,但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炸毁了许多间,令人遗憾的仅留下焦黑的碎石,如今只剩下六间修道院。

希腊的火车很干净,坐椅很舒服,只是火车的速度有点慢,走走停停,每到一个站台都会停上几分钟。这样慢悠悠驶了几个小时后才到达卡兰巴卡小镇车站,叫了辆TAXI,直奔位于岩石上的“天空之城”。

朝圣修道院

前往梅特欧拉。山路蜿蜒,小道崎岖,树荫婆娑,繁花似锦,耸立的高山上,一座座修道院时隐时现,让人充满向往和期待。

这一带的道路其实并不复杂,完全按照参观顺序而建,只是山路需要小心慢行,一路上有很多观光大巴。我到达的第一座修道院叫圣尼古拉斯修道院,是六座修道院中最矮的一座,始建于16世纪。修道院虽矮,但对徒手的人来说,爬上去也不容易。虽然现在已有大路修成供游客攀爬,但最近的路其实依旧是古时修道士们修葺的狭窄小路。它用木桩做成型,然后用泥土填满。小路杂草丛生,有时候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梅特欧拉沿途风景怡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远观各座修道院的景色。我走过一段段长长的、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台阶,然后小心翼翼地跨过架在悬崖峭壁上的桥梁,这才进入圣尼古拉斯修道院的大门。修道院是用石头建造,红瓦房顶和木质走廊,每一个修道士都有一个狭小的房间,修道院里的教堂和食堂,都保留着几个世纪前遗留下来的风格。

旅游攻略

交通:从雅典Larissa火车站每日有两班火车开往希腊中部的小镇卡兰巴卡。梅特欧拉距离卡兰巴卡镇约15分钟车程。

门票:六座修道院门票都是2欧元。

参观时间:每家修道院休息时间不同,基本上是轮休的:圣尼古拉斯修道院早上9点到下午1点,周五不开门;圣芭芭拉修道院早上9点到下午6点,周三不开门;圣万兰修道院早上9点到下午1点,3点半到6点,周五不开门;大梅特欧拉修道院早上9点到下午5点,每周二关门;鲁桑奴女子修道院早上9点到下午1点半、3点半到5点半,周一不开门;Ag Triada修道院早上9点到下午5点,周四关门,有时候周五。

进入教堂之前会有一个前厅,放置了一些蜡烛和一幅圣像。当地人的做法是:先往蜡烛边的小箱子里放几枚硬币,取3支蜡烛点燃,插在中间放置了沙土的盆中,然后全家老小一一亲吻圣像,双手合十祷告再进入教堂,接着在每位圣像面前都亲吻祷告。

从教堂出来往最上面走,会有个小园子,种着很好看的花,打扫得一尘不染。小花园上面的视眼很开阔,可以眺望其他修道院,或者山下的城市。看着脚下的繁华,想着自己站的是修道士们费劲修建的圣土,心灵会受到非常强烈地冲击。

梅特欧拉的修建,目的是用难以攀爬的方式到达这个世外桃源来虔心修炼。目前山上已经修建了盘山路,可以开车直接到山顶,再沿着巨石修了一条小路方便游客参观和游览。每个修道院的格局都差不多,主要部分是教堂,圆圆的屋顶,从顶棚到墙壁都画满了壁画,内容基本上都是圣像,也有当时战争时期的血腥杀戮场面。教堂里走上一圈,中间是主教宣讲教义的地方,因为是依山势而建,就地取材,所以教堂未必规则,光线近乎灰暗。遗憾的是修道院不准拍照,只能偷偷摸摸抓拍几张。

最受欢迎的大梅特欧拉修道院

在山上所有的六座修道院中,大梅特欧拉修道院是修道院中位置最高的一座,也是参观指数最高的一座。始建于1356年到1372年,而它高大圆顶的教堂是在16世纪根据传统的拜占庭方十字形式教堂修建的,里面还有许多珍贵的圣教遗物对外公开展示。

大梅特欧拉修道院教堂里的壁画美轮美奂,据说都是16世纪刻画上去的。只可惜我对欧洲宗教文化不太熟悉,壁画的含义几乎不懂,只看得出画的内容基本上是些耶酥受难和耶酥被火化的情节,以及一些血腥暴利的场景,诸如砍人头、剁双脚等等。

在大梅特欧拉修道院的一个小角落里有间诡秘的小屋,里面供奉着曾在这个修道院里生活过的修道士遗骸。屋子里点着蜡烛,在阴暗的烛光映射下,可以看到周围的墙上堆满了一排排的骷髅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站在屋子里,会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大梅特欧拉修道院经过多次扩建,里面除了有教堂、花园、教士住所外,还有医院、蓄水池和各种地窖,功能相较其他几个修道院更为完善。在16世纪时,修道院的辉煌达到了顶峰,收到了皇室的捐赠和支持,另增加了厨房、塔楼等设施。所有来梅特欧拉参观的巴士都会在这里停留。

风格不一的修道院

梅特欧拉有两座女子修道院,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景观上都别具一格。圣芭芭拉女子修道院是一座很小的修道院,但五脏俱全,有一个很小的房间作为教堂,装饰着铂金的壁画。站在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对面的圣万兰修道院和大梅特欧拉修道院。鲁桑奴女子修道院可以各种角度观赏周边的景致,并且随着观赏角度而呈现不同的风貌,因此誉为梅特欧拉最优美的修道院,大部分明信片都以它为卖点。修道院里面的壁画很俊丽,没有那些残暴的画面,大都是些圣母、圣子、天使们在一起的和谐场面。

终究是女子修道院,多了些娇柔的感觉。女性观赏这些修道院是有些限制的,修道院规定女生不能穿吊带、背心、凉托和短裤。假如女生穿着过膝的长裙,就需要围上修道院供给的披巾才可入内,对男生则没有这样的要求。由于修道院的风格独特,院内所存留的16世纪壁画遗迹,已于1988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圣万兰修道院,是梅特欧拉第二大修道院,仅次于大梅特欧拉修道院,修建于1541年。此处的游客明显比前面几处小的修道院多了起来。Agia Triada修道院,也就是Holy Trinity修道院,中文经常被译为“圣三一修道院”,是六座修道院中的最后一座。远远望过去,它屹立在一座独峰之上,让人怀疑该如何才能到达。后来我发现附近有索道,可惜只给工作人员使用,而且空间狭小,设备也很简陋。还是老老实实爬山吧。要先下山才能上山,艰难地爬了大半个小时。很难想象在原来没有这种石阶的时候,修士们仅靠绳索和吊篮,是如何在山顶之上修筑起这些修道院的?修道院上面可以看到山下的全景,美不胜收。

回首天空之城

来梅特欧拉的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朝圣修道院,而另一种则因攀岩而来。由于奇特的地貌,这里是世界攀岩的圣地,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徒手攀岩的爱好者前来,当地有很多攀岩俱乐部可以接待安排。

凄美诗句范文5

都可以换开没关系.

在一节数学课上,

这堂对于那个女孩来说,

应该很漫长.

当老师讲道:

"接下来,同学们开始做习题吧!"

几乎就在这同时,

老师大声呵斥:

"那个女生,你给我出去."

说完,

全班同学的目光集聚到了,

老师愤怒的目光,

所指向的那个地方,

是的老师气愤极了,

一面嘴里解释着:

"你们不要太目中无人了.

刚说完就扭过头去说话.

太过分了."

全班一片寂静,

此时,那个女孩打破了寂静,

站了起来,

用娇嫩的声音,柔嫩的目光望着老师,

同时说了一句让所有的学生都出乎意料的话,

"老师,对不起!"

也许这句话,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说过,

或许你只会在没有人的地方

你可以将它说出口,

或许你口中的"对不起",

只会让对方听见.

我想没有几个人

可能有这么大的勇气,

能够在这么多人面前说出

这句也许有的人一辈子

也没有勇气说出的话.

老师也诧异极了,

"你说什么?"

"老师对不起!"

那个女孩望着老师,

企求老师的原谅.

凄美诗句范文6

1 外国传媒企业数据库营销的实践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哥商学院教授Rob-ert Blattberg曾说过;“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顾客数据库绝对是一个竞争劣势。”国外传煤领域早已认同了这一说法,普遍建立并开展数据库营销。哈佛商业评论、道琼斯、财富杂志等著名媒介早已将数据库营销作为必备的市场竞争手段,大众化日报也普遍使用读者数据库。

在美国,许多报社都建立了完善的读者数据库以及潜在读者的数据库。《华盛顿邮报》通过构建读者数据库,进行数据库营销,进行读者调查和定向促销。该报在读者数据库的基础上绘制“发行市场图”。以报社所在地为圆心,分别以10英里、20英里、30英里为半径画了3个圆圈:第一为华盛顿市区。第二为华盛顿大都会地区;第三为华盛顿周边地区。结果通过发行促进工作,“发行市场图”内的人超过半数订阅了该报。《萨科拉曼多蜜蜂报》从2005年开始建立读者数据库,其数据库中包含16000名订户,他们利用数据库从中发现那些有可能不再订阅该报的客户,然后只需要给大约2000-3000名有可能放弃订阅报纸的订户打电话,来争取继续订阅,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报社的效率。

在日本,报业也非常重视数据库营销。日本报社向广告商和广告主提供的数据资料不但全面,而且相当专业,现在已经形成根据读者调查数据推销广告版面、提升广告价值的传统。《读卖新闻》日常收集的读者数据达100多项,更值得注意的是,《读卖新闻》的数据库营销收入占到整个数字化收入的20%。

2 我国传媒数据库营销的实施现状

和国外相比,数据库营销在我国的传媒市场起步较晚。从数据库建设方面看,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媒体(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进入计算机时代,数据库建设才随之起步。如新华社和北京电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了采用关系型数据库ORA-CLE建立的新闻资料检索系统,并于1989年4月通过了由机械电子部和新华社共同主持的技术鉴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报社的数据库建设迅速展开,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8月,TRS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开发的中文全文按词检索系统在人民日报社投入运行。

从数据库营销看,我国传统媒体对数据库营销的运用主要集中在高端报刊杂志上。具体来说,在财经类报刊杂志以及沿海地区特别是受境外影响较大的广东地区的媒体中运用较多。如《财经》杂志,其数据库掌握着40万条读者数据,其中包括12万条付费订户和1.4万条周期性非付费读者,数据准确率超过95%。运作数据库技术,《财经》杂志可以按照地区、收入、职务、年龄等条件,分类挑选需要的目标群体,对广告主产生极大诱惑力,成功实现报纸的“二次销售”。

与传统媒体运用数据库营销的状况相比,新媒体如网络、手机媒体等,因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数据库营销理念的接受程度更深入,运用也更频繁。如凤凰新媒体的COO兼CFO李亚在接受《新营销》记者采访时就谈到:“精准受众是媒体精准广告营销的一个基础。”他认为,在经营新媒体时,不仅做资讯,还要了解行业营销趋势,做一些更有深度的产品譬如数据库,为我们的受众和消费者提供更实用的工具,同时让广告主能够与消费者更紧密地结合。

数据库营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新的生存挑战,我国媒体已经开始思考并尝试全方位的战略转型,已经有媒体开始注重搜集,建立读者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尝试运用数据库营销进行媒体增值服务。

3 当前我国媒体企业数据库营销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经营探索,中国的传媒也在建立数据库的道路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已有报业开始注重搜集、建立读者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尝试运用读者数据库进行报业增值服务。但还是有很多媒体企业对数据库营销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使数据库营销这样独具竞争力的营销工具尚未在媒体企业的国际竞争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媒体企业开展数据库营销时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数据库过于单一,数据源过于狭窄。媒体企业往往只重视顾客数据库的建立。其实企业数据库除了顾客数据库外,还应包括产品数据库、竞争对手数据库等等。在顾客数据库中,通常忽视潜在客户数据库的建立。随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管理系统的盛行。中国企业能够轻松地掌握每个交易客户的记录,但它们往往忽视潜在客户数据库的建立。

(2)对客户数据库缺乏深度挖掘。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媒体企业仅把客户数据库当通讯录,这是十分肤浅的认识。客户数据库不只是通讯录,它还应包括客户的交易记录、客户参媒体活动的情况等丰富的营销信息。因此,有必要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3)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媒体数据库营销者必须首先分析对本行业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成本驱动因素。例如,网站,重要的信息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4)数据库营销的方法粗糙。很多媒体企业滥用数据库,向所有数据库名单滥发广告邮件,激起了客户的反感。其实,数据库营销的基本出发点是发现和奖励重要的利润客户。20/80法则揭示公司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顾客,如果能对这部分顾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他们就更有可能成为公司的忠诚顾客。

4 中国传媒企业推进数据库营销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数据库营销的重视。要注重向国外企业学习,学习如何建立及管理数据库,如何实施数据库营销。在引进数据库营销的理论和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且使用到本企业中去。要将其改进成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企业建立数据库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

其次,广泛搜集并及时更新有价值的顾客信息。顾客信息主要包括:受众的基本情况,偏好及行为方式、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等。顾客信息数据库建立之后,要及时进行更新维护。媒体营销者应该定期从媒体内部和外部收集信息,及时掌握受众需求变化,并尽快输入受众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需求信息要定期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受众需求变化的趋势,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要注重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

第三,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挖掘。企业要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有效地数理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并能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就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