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习经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学习经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学习经历

专业学习经历范文1

为了加强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参观、学习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和理解企业文化精髓,有利于加深对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现状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通过实习调研活动,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针对于此,我在进行了三年专业学习之后,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和《管理思想史》等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对有关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已经基本掌握了,但这无非只是纸上谈兵,倘若能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那必定会事半功倍,达到我的学习初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XX年6月29日至XX年7月24日

三、实习地点: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延吉市朝阳街光明小区北侧。厂址:图们市图曲路365号。

四、实习单位概况: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8月份,座落于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图们江畔。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水材料企业。是国内较早生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会员单位,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09001:XX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设备,年产量已突破600万平方米,产品的配方、工艺及性能指标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企业目前已形成了“禹威”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柔性体、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js复合防水涂料等,这些产品能全面满足防水工程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均获得省市优质产品称号,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产品”,被吉林省消协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被质协评为“质量担保产品”,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着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企业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内求提高、外求发展,坚持以市场开发为主体,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方针,用优良的技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防水材料,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筑宏伟大厦。

五、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日—7月14日,主要是以走访延吉市各大建筑设计院为主,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数据调查的名义,调查有关延吉市建筑业的在建工程数量和具体地址、延吉市未来的规划、建筑规模和数量等方面的数据。第二阶段从7月14日—7月24日,主要是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单位和施工方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李崇李总经理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防水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成分,材料的价格,材料的性能以及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生产情况,盈利水平等等。下午,由于里总有事出去了,我们就被安排在办公室,帮着整理一些办公室的文件。

明确完工作的内容和步骤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了。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的名义进行调查,主题是《金融危机对延吉市建筑行业的影响》。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为了是我们的调查更有效率,我们对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工,我则负责记录他们的调查内容,并进行整理,以下是我们在7月6日向延吉市建筑设计院总工会的朴永默朴院长调查的一些内容:

根据朴院长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的不鼓励,导致开发商可贷款金额减少,资金供应出现短缺,材料供应商也为周转资金而大幅降价销售材料。

这就是我们对每家建筑设计院所采取的调查方式,以及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整理格式的样本。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了以上的方式,整理出了以上格式的调查成果。前期的工作在两周之后顺利结束了,而接下来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则更具有挑战性,从7月14日~7月24日,我们将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延边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商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直接前往工地是很不安全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是进行了分组,在出发前,我们都相互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每天都要对当天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向李总进行汇报。这就是我们实习的基本内容。

六、实习心得:

转眼之间,为期4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虽然工作的时间很短暂,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份正规的实习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1、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4、基本礼仪。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5、为人处事。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其次,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

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可以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我想我在学习和工作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3、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

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尤其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专业学习经历范文2

一、历史感的养成和史学功底的培养

历史学习从某种程度而言需要一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心境、一种直觉和一种领悟。历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种尴尬之境,社会并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历史学,且有些人还认同它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只不过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渐渐远离了它,有的甚至敬而远之。其实当今社会的学习心态是扭曲的,功利主义日盛,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就是一种应迅速带来效益的活动。历史学习是无法满足这种功利需求的,《中国古代史》学习则更加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历史专业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中国古代史》学习时就应该养成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不为外界所干扰,平和又平静地学习历史知识,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时亦需要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是研究深化的指引,是达到某种成功的可能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直觉很可能让专业学生抓住研究的切入点,从而让研究性学习易于产生积极结果。历史学习需要一种领悟,要能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某种有意义的释读,通过历史学习把握和揭示隐含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后面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从历史中所得之规律既要能解释过去,又要能理解现在。这种对历史的领悟是把历史相联系,把古今相通,但绝不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工具,让历史服务于自己功利性的需要。研究性学习说到底是基于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历史专业学生要能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并不是随心所欲之问题,也不是无关痛痒之问题,要的是基于历史感基础之上的能深化思维和提升能力的问题。专业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比较扎实的史学功底,当然这种史学功底是需要慢慢养成的,但是是必须养成的。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能板凳要坐十年冷,要“天长地久”而非“一朝一夕”。如前所说,历史学习所遇的阻力是比较大。一方面,整个社会做事言必称效益,《中国古代史》学习很明显不可能带来我们这个社会所期望的效益,它的学习只是对人的一种思维养成,一种能力提升,一种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历史没前途,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毕业难找工作,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包括《中国古代史》在内的所有历史课程学习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要进一步开展历史研究则更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其次,史学功底的形成需要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不单纯只是历史知识的识记,需要更深、更透地对历史知识加以认知和理解。最后,必须培养较强的文字功力和整合能力。《中国古代史》学习过程中须查询大量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文字表述采用的是文言文,其中有些生僻字,有些句子又不易读懂,有些句意难以理解和把握。这种情况往往容易使新时代的学生产生挫败感,他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热情减少以致冰封。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过程中必须慢慢培养文字功力和整合能力,这也是日后要成为史学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二、深化知识的把握能力和提升问题的提出能力

进入大学后,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亦相比于中学阶段而言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也许是许多刚刚走入大学的历史专业学生困惑所在,中学学的东西似乎在大学仍旧在重复,难度没有陡然增加,层次没有截然不同。造成历史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知识把握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囿于时间限制,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以衡阳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为例,此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60个课时,每周4课时,共上15周;第二个学期54个课时,每周3课时,共上18周;第三个学期48个课时,每周3课时,共上16周。笔者承担第一个学期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任务,明显感觉时间上捉襟见肘,如果面面俱到的话,那所有问题都没有讲深讲透。没有教师深入的引导,学生也就无法更深入地把握知识。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一本讲义、一张嘴、一支粉笔写到尾。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满足。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影响到了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目前高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一般而言就是考试。《中国古代史》考试绝大多数都是笔试,考试一般都在期末进行。考试出题比较呆滞,某些试题在书上或笔记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通过记忆就能应付考试,甚至能得到高分,学生也就缺乏去追索的激情,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了。如何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把握能力,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教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做到以点带面,深化知识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相当丰富,从纵向来说,中国古代史要讲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容。从横向来看,各个社会形态和朝代的内容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从涉及的学科来说,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等。《中国古代史》时间跨度又非常大,从远古到1840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中国古代史》学时相当的少,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教学体系,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当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有整体把握,抓住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要具有典型性,能把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串联起来;这些知识点要具有启发性,能带动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思考,探寻历史知识后面的东西。学生通过对这些精心挑选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把握能力。

其二,学生要能够拓展和延伸知识。《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单纯靠教师传授和阅读几本教材是无法取得进步和成绩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能主动去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动态,这样才能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知晓研究程度,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学生要能大量阅读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名家之作,要学习名家扎实的史学功底,学习名家的历史视野,学习名家的历史思维,学习名家的历史慧眼。学生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原著,如二十四史等文献资料和简牍、帛书等考古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读出新意,才有可能独辟蹊径。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过程中,实质也是在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笔者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做笔记非常认真,但思考少,提出问题更少,这显然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了突出的位置。造成专业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其一,学生对历史学习本来就不感兴趣,更何况是离现代社会那么远的古代中国。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历史专业班学生在高考专业志愿填报中,历史作为第一志愿的班上只有一两个人,大多数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本来就没有选择你,叫我怎么爱上你,学历史成为一种不得已的应付。

其二,专业基础薄弱,无法提出问题。历史课在中学教学中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历史学习停留在一种单一的记忆层面,直接为考试为分数服务。另外虽然现在中学历史学习针对性更强了,但是历史学习的内容较之过去大为缩水,学生接触的历史知识少了,头脑中的素材少了,进入大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可以说多数人是处在补课状态,这也就无从提出问题了。

其三,目标简单,缺乏专业思考。怀着对历史迷茫和轻视的思想来学习历史,学习自然就缺乏动力,学习的目标也会相当简单,考试能过不挂科就行。进入大学后,很多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现实所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历史以外的功课上,平时根本就没有对专业课程有所思考。

其四,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上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一个人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没有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要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这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知识的掌握和扩充,问题的提出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把握能力基础之上的;二是思考能力,对所接触的东西要比较、存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高度强调师生结合

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专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规律。但是我们在变革《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模式时,或者说我们在提倡研究性学习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活动是一种单向活动。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又容易产生一个新误区,即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作用。这种错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容易出现无内容、无目的的后果。专业学生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要避免这种错误,要高度强调师生结合、师生配合和师生合作。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也是师生结合、师生配合和师生合作比较好的诠释。

首先,《中国古代史》教师要擅于进行课堂设计。《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大,知识点难把握,这给学习者出了难题———学什么?教师要对《中国古代史》所有内容进行全盘的考虑,抓住一些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的精心设计,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去思考,去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精心设计下的教学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演变成为了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中国古代史》教师要擅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大,这给学习带来困难同时又给学习带来优势———怎么学?纷繁芜杂的历史,汗牛充栋的史料其实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就要擅于引领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通过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学习,可以让专业学生构建起《中国古代史》宽厚的知识基础,能够对《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最终实现深化思维和形成能力的目的。

专业学习经历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工学结合已发展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模式。

一、工学结合简述

工学结合就是指通过强调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完成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考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努力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现状,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教学的条件较差,教学过程中缺少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境。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中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训条件。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普遍较差。学校的实训基地,多数是校内的软件模拟实训室。因此,模拟练习成为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式,有些院校虽有一些货架或少量商品这样的硬件设施,但由于学校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因此,校内组织的各种实训,缺少与实际工作状态相适应的工作情境,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没有体会到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但是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各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会复杂很多,所以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训练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

2.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要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一支了解职业标准、熟悉企业工作任务和岗位流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当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教师虽然掌握各种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连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没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践教学师资的薄弱,直接影响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3.工学结合实训的时间安排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多数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的课程安排,都是一门课程学习一个学期,实训一般都安排在学期的最后时段集中进行,造成的问题就是:实训的课程相对比较分散,致使学做分离,即学习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仅仅停留在较低和较浅的层面上,无法使学生较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技能。而改进的方向就是,要将课程的课时相对集中起来,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经验,在学习中工作实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从而达到甚至超过企业需要。

4.学习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学习情况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的是任课教师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准确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及衡量。

三、改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搭建工学结合的平台。高职院校必须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具体的说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须为区域连锁经营管理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服务。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因连锁企业的生产发展,而生存和发展。没有连锁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连锁管理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连锁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连锁管理专业就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工作。高职连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依靠与连锁行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因此,连锁管理专业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密切与连锁管理行业企业的血肉关系,把连锁管理专业融入到连锁管理行业的企业之中,把连锁管理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专业课程之重,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操作,才能真正实践连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兼结合,打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的要求就是,高职教师必须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的操作技能,还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性地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各种方式,打造专兼结合的技术骨干型的教学团队。

3.改革教学计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教学时间方面要灵活、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因为教学环节中要有一定的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工作,教学过程要做到理实一体化,那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模块化教学,就是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目的,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过程中一段时间安排1个学习模块,再集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4.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①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手段,根据行业特点及专业学习的特点,充分运用科技化、信息化等教学手段,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高职连锁经营专业学习对象结合起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经营企业的人才需要。②运用“在实训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训”的教学方法,高职连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以能够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行动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实训中学习,就是通过实训提高行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去体验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等,从而获得工作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实训,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自我构建行动过程的学习过程。

5.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后,课程考核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在专业理论考核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专业技能考核。可以将企业和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形成一套适应工学结合、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的课程考核体系,以此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专业学习经历范文4

关键词:幼师生;专业理论课程;厌学;瓶颈;实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54-02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草案中,强调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各个培养幼师师资力量的院校要以此为依据培养幼儿教师。这些年,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学校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给予了空前关注,与此同时,却弱化或忽视了理论课程的学习,使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为幼专乃至所有高师学生学习的“瓶颈”。为此,笔者进行了“关于幼专生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任选在校的2011级幼专生中双语、早教、管理、音舞方向的学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幼专生忽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原因,探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开展幼专院校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健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提供参考,为这一序列的进一步的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调查目标

(1)教师和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的态度和认识;

(2)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解决目前困境的策略。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样本采用随机取样法,采用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结论

1.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及学习情况

(1)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认识:有3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6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63%的学生认为对今后工作“非常有帮助”,33%的学生认为“有帮助”,2%的学生认为“没帮助”,2%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专业理论课程对将来从事幼教工作的价值,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2)幼专生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情况:从学生课堂来看,有31%的学生专心听课、认真记录;43%的学生学别的科目、做其它科作业;26%的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63%的学生从没有过旷课;33%的学生偶尔旷课;4%的学生经常旷课。从总体上看,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很有必要,但课堂上能认真学习的学生却只有少部分,旷课的现象较严重,课余时间很少有人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2.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满意度

(1)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从数据统计看,认为教材偏重理论过于枯燥的占75%,对课程不感兴趣只为了考试的占70%。可见,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授课内容满意度不高。

(2)对专业理论课的授课方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非常满意”,70%的学生表示“较满意”,25%的学生“不满意”,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或持比较满意的态度,但不满意的比例也不小,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3.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态度

据调查统计,上课专心听课、认真记录的学生占31%,学别的科目、做其它作业的占43%,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占26%;偶尔旷课的有33%,经常旷课的占4%;而在课堂上经常主动地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占25%,教师点到时才会站起来回答问题占40%,自己心里有想法、但不主动回答的占35%。可见,幼专生中虽然知道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很有意义,但学习态度并不积极和认真,忽视专业学习和厌学现象严重。从上述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存在严重的厌学现象,相对于其它学科形成了严重的瓶颈。

四、分析

1.造成专业理论课学习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学时空封闭、形式和手段单一,无法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来刺激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资源的获得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时间上,理论课时间缩短为一学期。在空间上,目前在幼师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的学习都是以合班的大型教学集体形式进行。据此,学生的思路难以打开,学习热情几乎为零。

(2)学生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学习兴趣和职业追求。调查中发现,占58.4%的学生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在毕业后是否会从事幼教工作的调查中,有28.9%的学生答“不”,36、6%的学生答“不知道”。可见,在学生对专业并不认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专业追求的。如果没有主观学习的意愿,甚至连将来做什么都不知道,努力学习专业理论有无意义对自己并不可知,更何况专业理论本身并不有趣,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

(3)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造成“学习不是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更不重要”的想法。许多学生受社会消极舆论的影响,认为学习成绩和未来工作并没有直接关系,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也并不成正比、和就业更非直接挂钩,这些都给学生传递了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及其对工作、学习的态度。

2.建议

(1)提高国家幼师院校招生标准,严格师资培养入门关和出门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幼师院校几乎是兜底招生。要想将一批素质不高的新生培养成优秀的学前教师,难度可想而知。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第一要务就是提高幼师乃至师范所有学校的招生标准,达不到标准不能入门。

(2)改变社会不良影响,让尊师重教从方针呼吁到现实落实。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通过教育输送优秀人才,真正重视教育,选拔最优秀的、最有专业理想的人来从事教育工作,把教育看成很神圣的事业,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国力增强了,从表面上看,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了,但从事教育的人的基本素质却在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学前基础教育上。现在,国家开始特别关注学前教育问题,作为抓教育的根本,可谓幸事。凡事不造假、不空谈,教育更容不得造假,否则将遗害子孙万代。

(3)利用多种渠道彰显专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价值。教育理论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书本上的文字,一种是实践中的技术。一旦打通文字与技术的通道,就打开了教育力量的大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挖掘周围的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到教育理论的价值所在。

(4)切实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丰富课程资源,工学结合,从做中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学习内容。其次,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增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改变教材重体系、重逻辑、重理性分析的状况;突出课程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联系、学生的从教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特点,为幼专生面临的角色转换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2]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专业学习经历范文5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解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观念使得人才培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1]。在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用以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素养同时拥有基础应用能力的该行业人才。虽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很多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专业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需要在教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化。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最早设置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作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发展至80年代中期,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较为普及,到了90年代,“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继开设。发展至今,高职院校越发重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方向的确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观念的提出。虽然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企业管理”仍然是不变的核心课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经济学”等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而开展的课程。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使用的很多教材,无论是经济管理课程的体系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过于重视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偏向于研究性,而不是真正能够投身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型人才[2]。若按照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仅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最基本的理论框架,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具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单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理论和具体适用二者之间尚未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导致很多编写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人员以及讲解教材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很难为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真正的服务[3]。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现阶段,课堂教授依然是众多高职学校在教学上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一些经济管理专业课堂上增加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但是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就因此很难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开展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储备专业知识与训练等这些前期必要的准备,还需要寻找可以合作的实习单位等,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承担所有同实践教学相关的工作,导致诸多教师因难以承受这些困难退而求其次。此外,课时设置上,实践教学占据的比重通常很小,所以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也会尽可能在教学中减少甚至避免开展实践教学。

(三)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即使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职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是依然没有彻底的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4]。其原因包括很多,诸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难以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缺乏政策法规、企业缺乏高涨的合作性、学校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等等,最重要的是通常职业院校很少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意义与具体的项目,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同当地实际的需求相背离,或者一些院校缺乏明晰的职业特色,再或者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能同企业需求实现紧密的链接。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具备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同时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轰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会对其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智能等的提升起到难以磨灭的作用[5]。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品格,就需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心,创建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品格与素质的奠基下真正的将学习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想要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恰当的更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平等的对待,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并对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加以完善。将循序渐进和创新性作为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化开展加以指导,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同教学实践特点以及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6]。此外,也可以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将演示、参观、情景教学、甚至沙盘推演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用进来。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应用,使其开放、直观以及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使教育信息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升,也能使生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化的知识技能[7]。

(三)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缺乏企业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校方也能在技术与智力方面为企业提供需求,企业会因此而得到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成一个双赢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其获得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实习工作,不至于荒废所学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利用学校师生在专业上的较高造诣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将学生实践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展现,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与准确[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设置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至今已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学科,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这几点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更多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汤伶俐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J].山西科技,2015,2:92-94.

[2]李红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7-118.

[3]谭柯.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浅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152-153.

[4]刘青青.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考试方式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429.

[5]高旭.浅析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95.

[6]聂洪臣,高建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152-153.

专业学习经历范文6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解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观念使得人才培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1]。在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用以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素养同时拥有基础应用能力的该行业人才。虽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很多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专业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需要在教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化。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最早设置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作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发展至80年代中期,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较为普及,到了90年代,“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继开设。发展至今,高职院校越发重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方向的确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观念的提出。虽然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企业管理”仍然是不变的核心课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经济学”等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而开展的课程。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使用的很多教材,无论是经济管理课程的体系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过于重视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偏向于研究性,而不是真正能够投身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型人才[2]。若按照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仅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最基本的理论框架,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具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单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理论和具体适用二者之间尚未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导致很多编写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人员以及讲解教材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很难为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真正的服务[3]。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现阶段,课堂教授依然是众多高职学校在教学上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一些经济管理专业课堂上增加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但是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就因此很难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开展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储备专业知识与训练等这些前期必要的准备,还需要寻找可以合作的实习单位等,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承担所有同实践教学相关的工作,导致诸多教师因难以承受这些困难退而求其次。此外,课时设置上,实践教学占据的比重通常很小,所以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也会尽可能在教学中减少甚至避免开展实践教学。

(三)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即使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职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是依然没有彻底的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4]。其原因包括很多,诸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难以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缺乏政策法规、企业缺乏高涨的合作性、学校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等等,最重要的是通常职业院校很少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意义与具体的项目,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同当地实际的需求相背离,或者一些院校缺乏明晰的职业特色,再或者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能同企业需求实现紧密的链接。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具备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同时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轰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会对其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智能等的提升起到难以磨灭的作用[5]。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品格,就需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心,创建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品格与素质的奠基下真正的将学习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想要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恰当的更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平等的对待,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并对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加以完善。将循序渐进和创新性作为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化开展加以指导,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同教学实践特点以及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6]。此外,也可以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将演示、参观、情景教学、甚至沙盘推演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用进来。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应用,使其开放、直观以及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使教育信息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升,也能使生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化的知识技能[7]。

(三)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缺乏企业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校方也能在技术与智力方面为企业提供需求,企业会因此而得到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成一个双赢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其获得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实习工作,不至于荒废所学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利用学校师生在专业上的较高造诣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将学生实践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展现,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与准确[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设置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至今已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学科,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这几点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更多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J].山西科技,2015,2:92-94.

[2]李红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7-118.

[3]谭柯.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浅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152-153.

[4]刘青青.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考试方式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429.

[5]高旭.浅析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95.

[6]聂洪臣,高建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152-153.

[7]周芳.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80-82.

上一篇林业法规

下一篇饮料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