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荷花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荷花的诗句范文1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8、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荷花的诗句范文2
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浓桃艳李: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夭桃襛李: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描写桃花的诗句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3、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6、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7、千古武陵溪上路,桃源流水潺潺。——张宏范《临江仙·忆旧》
8、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9、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白居易《晚桃花》
10、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11、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12、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3、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4、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15、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16、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黄图安《闲咏二绝》
17、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18、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19、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20、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郑板桥《沁园春·恨》
21、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杂曲歌辞·起夜半》
22、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23、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箜篌谣》
24、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一百首》
2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6、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8、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2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0、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阴铿《渡青草湖》
31、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32、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33、一树桃花,向人独笑。——张惠言《风流子·出关见桃花》
34、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35、正过雨、荆桃如菽。——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36、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37、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辛弃疾《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38、宝钗分,桃叶渡。——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39、而今丽日明金屋,春*在桃枝。——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40、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4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符曾《上元竹枝词》
42、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43、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44、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45、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46、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多。——欧阳炯《女冠子·薄妆桃脸》
47、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辛弃疾《水龙吟·载学士院有之》
48、邻歌散,罗襟印粉,袖湿茜桃红露。——《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9、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元稹《樱桃花》
50、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51、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52、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53、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王十朋《红梅》
54、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李白《赠秋浦柳少府》
55、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陆游《落梅》
5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7、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58、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李商隐《茂陵》
荷花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合理布局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layed a crucial role. The effective planning urban management is a period of city development blueprint, is the stud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layout of the fu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his paper shallow urban planning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able layou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construction, the reasonable layou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建设是指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这已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们在为取得这样的成就感到欢心鼓舞之余,也应该注意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不然,它将有可能给我们的城市留下历史的、永久的遗憾和创伤。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的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城市未来形象,是关系到整个城市是否走在现展的前端的重要指标。
1.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随意性
城市建设要以城市规划为前提,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法律,然而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随意性很强。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变化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第二,地方政府高层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是来自于地方的,地方领导们为了寻求财力多数都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其次就是个人利益,有少数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些都使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出现了随意性的特征。
1.2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单要看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态环境。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对大型和重要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具体部门还是领导都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1.3城市交通问题
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私家车的普及率大幅度增长,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已经远远不足,交通拥堵的现象已经日趋明显。在诸多的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步行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即做到了节能、环保,有能大大的缓解机动车给交通带来的压力,这就更符合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1.4安置房的建设问题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迅猛发展,致使城市周边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村民失房失地,急需安置。于是出现了村民安置用地和安置房。由于土地资源少,从而导致了安置房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过高的现象。因为起点低、标准低、环境差,所以很快的会演变成城市中的新“贫民窟”。这样的现状也就充分的证明了地不能再批,拆迁安置应该转换为货币形式,并力争让拆迁户得到长久的生活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只有以相同的高起点、高标准为目标,才能更好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城市合理布局与高效城市交通和谐发展
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城市交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运行速度低,效率差。由于我国城市道路用地少,而机动车增长速度快,致使道路不堪重负,堵塞严重。因此,建立公交导向的、快速公交线路为骨架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首先,该网络有助于提高交通速度,因为它将城市主要的、大规模的交通量转移到快速公共交通上,再由普通交通方式承担下一级的分解运输。这样城市交通的整体速度就可以大大提高。其次,该网络以公共交通为先导,而不是采用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能耗低、污染小、占地少,是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符合我国资源短缺的国情。微观道路布局需要改善,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路网密度过稀,地块大,划分不灵活,规模单一,不利于城市交通和土地开发的缺点,研究新的布局模式,以充分挖掘土地价值。
交通活动是土地利用水平和交通设施供应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用地布局和交通运输设施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城市用地布局通常是出行生成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重大结构性变革又往往源于交通运输设施的深刻影响。对于任何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其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保证在城市活动和交通运输能力之间的有效平衡。可见,城市交通规划的制定不能脱离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同时,离开了交通规划中道路网络和运输体系的合理配置,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的各项内容也将难以全面协调和正常发挥功能。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任何一方离开另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相反,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相互依托,才对彼此双方有利。
3.居住区规划的合理布局
目前,就居住区环境来说,由于一些现实要素的制约,有些指标应特别注意。由于受城市人多地少的制约,为了达到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其中居住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此外容积率也是不容忽视的指标。
3.1居住密度。
从居住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对居住密度有较大影响。
1)对未来长远居住需求量发展的预测;
2)对居住面积需求发展的预测;
3)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在居住区用地中所占比例发展的预测。
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需求将大大增加,包括新产生的住户,迁移的住户需求以及由于旧城改造更新所形成的住宅需求。在建设新居住区时,对居住密度的再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从单元面积的角度看,单元的面积越大,居住密度越小。近年来由房地产开发的城市住房发展表明,大单元在居住区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城市里的户规模却呈缩小趋势,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居住区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随着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因此应适当对居住区中大单元的开发力度减小,加大对中小户型住宅单元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并且符合生态型居住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影响居住密度的第三个因素是新居住区建设中非居住用地比居住用地呈现更快的发展速度。非居住用地比重的增加不仅是因为服务设施范围的扩大,而且加上建设标准的提高。例如,现在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涵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对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为1~2层建筑,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以适当的将这类建筑的层数增加,从而可以在提高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适当减少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的占地比率。
3.2建筑容积率。
建筑容积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参数。一定程度上,容积率高低意味着住宅幢间间距的大小,绿地及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少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高低,同时决定了开发商经济利益上的相关性,从而使建筑容积率成了当今居住区开发建设中最敏感的指标。近年来,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如何在一块给定土地上建造尽可能多的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起,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复式住宅、退层式住宅以及平面布局中的尽端转角单元等,对提高得房率、减少开发成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超过了这个规律,不遵守技术规范,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因此,应针对容积率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技术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正确引导住宅的开发建设。
结束语
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仍在探讨中的问题,城市的合理布局和整体化发展无疑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合理选择。城市粗放式发展的现状必须予以制止和扭转,转变发展模式,降低发展成本已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城市合理规划布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化先进城市,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玉高,钱全大,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J],公路交通科技,2003
[2]王东升,浅谈城市规划管理机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3]杨宏山,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9(4)
荷花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绿色发展效率;市场化转型;产业集聚;门槛效应
一、引言
集聚不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范剑勇的研究发现,集聚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的生产率;刘修岩等人认为,地区内部及地区间经济活动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沈能等以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分析集聚的经济外部性绩效,指出产业集聚在不同行业的影响有所差异。在集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张可和汪东芳认为,经济的集聚活动加重了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陆铭和冯浩的研究发现,经济的集聚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强度;沈能对中国城市数据的分析表明,工业集聚与环境效率呈现“U”型关系。
在既需要继续增长以解决目前面临的多数发展问题,也需要环境保护以保障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当下,追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是中国的现实选择。在此背景下,对集聚的理论研究不能囿于经济层面,而应将其环境层面也考虑进来,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综合考察集聚的综合绩效。而如何在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设计合适的指标以全面体现集聚的综合绩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评估集聚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综合绩效是正是负、是大是小,只是研究的起点,探讨哪些因素提升了集聚的综合绩效,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兼得”过程中可能更为重要,也更有现实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市场化进展不断加快,市场化水平持续提升,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逐步从市场为辅到市场为主、逐步从市场化“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化“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而国内外的研究较少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其对集聚及集聚绩效的影响。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包含很多内容,其中的要素市场化改革、产权确立、中介组织发育、政府间市场分割减弱等,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正向影响,也会对中国的能源效率的提升、环境污染的减少产生积极效果。从这一角度看,市场化转型可能会对既考虑经济增长又关注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有益。因此,本文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市场化转型对集聚的经济和环境综合绩效的调节和影响作用。如果政府推动的市场化转型发挥了“改革红利”,有效提升了集聚的综合绩效,那么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无疑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政策路径之一。
综上,本文在对已有文献拓展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背景下如何全面衡量集聚的综合绩效?我们从既关注经济增长,又重视环境污染的绿色发展效率视角,构建了全面反映集聚的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绩效指标。(2)哪些途径可以改善和提升集聚的综合绩效,从而有助于双赢发展?我们重点关注了市场化转型对集聚的影响,指出市场化转型存在“改革红利”,通过调节作用正向影响了集聚的综合绩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
二、绿色发展效率、市场化转型与集聚的测度
(一)集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综合衡量――绿色发展效率
鉴于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增长率差异上的决定性作用,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如国内学者沈能等以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分析集聚的经济外部性绩效;周圣强和朱卫平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约束的日趋强化,学者开始逐渐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或绿色发展效率作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考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绿色发展效率的本质在于“绿色+增长”,无论是绿色程度的加强,还是增长能力的扩大,都会体现在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上,因此,绿色发展效率更为契合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于是,我们将绿色发展效率作为集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综合衡量标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给定生产要素消耗,如果集聚有助于获得更高(或更少)的GDP产值和更少(或更高)的环境污染,则绿色发展效率有所提升(或降低)。其中:更高(或更少)的GDP产值体现了集聚的正向(或负向)经济绩效;更少(或更高)的环境污染体现了集聚的正向(或负向)环境绩效;而绿色发展效率体现了集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综合衡量。
于是,评估集聚综合绩效首先要测度绿色发展效率。我们采用考虑环境污染排放的SBM-DDF模型来评估绿色发展效率。假设每个决策单元使用N种投入x=(x1,x2,x3…xn)∈R*N,生产出M种期望产出y=(y1,y2,y3…yM)∈R*M,以及排放1种非期望产出b=(b1,b2,b3…bl)∈R*l;在每一个时期t=1,…,T,第k=1,…,K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值为(xkt,ykt,bkt)。根据Tone[13J和Fukuyama and Weber,考虑资源环境下SBM-DDF模型为:
其中,(xt,k′,yt,k′,bt,k′)是决策单元k′的投入产出向量,(gx,gy,gb)表示投入要素压缩、期望产出扩张、非期望产出压缩的取值为正的方向向量,(sxn,sym,sbi)表示投入要素、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向量,衡量投入要素过度使用、非期望产出过度产出及期望产出不足的量。模型给出的结果为绿色发展效率值的大小,数值越小表明绿色发展效率越高,数值越大表明绿色发展效率越低。
在以省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由于省份地域的空间尺度较大且内部差异性大,对集聚可能存在高估现象,而城市的集聚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对城市的研究也更具针对性。因此本文以中国27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测算绿色发展效率的各变量表征如下:期望产出为各地级市以2003年不变价表示的实际GDP;非期望产出为各地级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劳动投入量为各地级市年从业人员数;资本投入为各地级市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即通过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名义固定资产投资额调整后得到。
根据上述变量选择和测度模型,得到不同城市的各年份绿色发展效率。限于篇幅,只对东、中、西部典型城市不同年份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分析总结,测算结果见表1。表1中的数值越大,绿色发展效率越低;数值越小,绿色发展效率越高。表1显示,不同区域间的绿色发展效率有着显著差异且不同区域间绿色发展呈现趋同趋势。2003-2012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4、0.46和0.6,表明东、中、西部总体上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差距,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高于东部和中部的差距;另外,从2003年和2012年不同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来看,2003年东部比中部和西部分别高0.05和0.23,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值为0.18。而2012年东部比中部和西部分别高0.03和0.15,较之2003年东部与中部、与西部的差距分别降低0.02和0.07,中部和西部的差距也缩小到0.12,比2003年降低0.06。表明2003-2012年东、中、西部绿色发展效率的差距呈现出缩小趋势,不同区域的绿色发展呈现出趋同趋势。
(二)市场化转型的衡量与测度
为分析市场化进程对集聚绩效的影响,需要合适的变量来衡量中国的市场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化转型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囿于相关指标的缺失,学者多使用市场化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来替代,如非国有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非国有企业员工占总就业人数比重、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等。单一指标的运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测度了市场化,但不能全面反映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为综合衡量城市市场化水平,本文借鉴李筱乐的处理方法,选用樊纲等的市场化综合指数作为市场化水平的测度。由于报告中没有给出各城市的市场化水平,只有各省市场化指数,使用各城市所在省份的市场化指数来表征各城市市场化水平。
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综合市场化水平分别为9.14、12.82、12.65,中、西部地区如安徽、湖南、广西、甘肃等省份的综合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分别为8.2、7.67、6.13、5.11。此外,从2003-2012年这10年的市场化进程来看,中、西部多数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快于东部发达地区,如河南、湖南、甘肃等2012年市场化水平比2003高71。51%、52.49%、54.02%,而天津、河北、广州等的市场化水平仅提高38.69%、32.68%、18.43%,显示出不同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收敛趋势。
(三)集聚水平的衡量与测度
集聚是本文的另一关键变量。对集聚水平的测度,不同学者的选择不尽相同。如:陆铭和冯浩采用非农业人口基尼系数;刘修岩等选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周圣强和朱卫平同时使用就业密度、工业企业密度等多个指标来衡量集聚水平。本文借鉴范剑勇的处理方法,使用非农就业密度即单位面积非农从业人员数来衡量各个城市的集聚水平。
通过初步计算发现,同市场化水平一致,东部城市的集聚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如上海、北京、南京等的集聚水平分别为0.08746万人/平方公里、0.04356万L/平方公里、0.022302万人/平方公里,几乎是成都、昆明等城市的2~4倍。此外,各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都表现出省会城市“一家独大”的情形,如武汉的集聚水平为O.022541万人/平方公里,湖北省内其他城市的集聚水平除鄂州为0.01255万人/平方公里外,都没有超过0.01万人/平方公里。从2003-2012年各城市集聚水平变化趋势看,东、中部地区与多数城市集聚水平提高程度大体相当,均高于西部地区城市。
三、集聚的综合绩效: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如上文所述,我们使用绿色发展效率作为集聚综合绩效的衡量标准。考虑到集聚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集聚也可能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于是,从绿色发展效率视角分析集聚的综合绩效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整体上分析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二是探讨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是否具有门槛效应。对前者的研究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对后者的研究中采用Hansen1999年提出的门限回归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设定模型如下:
为利于计量结果的解释,上式中的GDE为绿色发展效率,即前文计算的绿色发展效率取负号后的数值,其数值越大,表示绿色发展效率越高。如果自变量系数为正,表示其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如果自变量系数为负,表示其对绿色发展效率有负向阻碍作用。fnyjd为关键自变量――集聚水平,取各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数除以该城市总面积得到,由第二部分测算得到。τ1、τ2…τn为门槛回归模型中集聚水平的门槛值。I为指标函数。yeart为年份虚拟变量,t年份记为1,其他年份记为0。ζt、ηt和εit、μit分别为两个模型中的地区个体效应和随机扰动项。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虑以下控制变量:人均GDP(pgdp)、产业结构(cyjg)、环境规制(ers)、人均科技投入(psci)、外商投资(fdi)。
(二)回归结果和分析
采用stata12.0软件对上文设定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结果见表2(限于篇幅,门槛值及自抽样检验结果没有列出)。表2中的模型1和模型2分别给出了集聚在整体上影响绿色发展效率和集聚自身门槛效应的回归结果。表2中的模型1同时计算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下的回归结果,但豪斯曼检验表明固定效应更好,所以对模型1的分析以固定效应结果为准。表2中的模型1显示,集聚在整体上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为负,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当前集聚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值将降低6.77个单位。与已有研究得出集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的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在于,我们既考虑了集聚的经济外部性,也考虑了集聚的环境外部性。虽然单从经济效益来看集聚的外部溢出明显,但从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外部性来看,目前的集聚水平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控制变量方面,人均GDP、环境规制和人均科技投入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与预期结果相一致;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二者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有负向影响,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城市都要降低集聚水平呢?表2中的模型2显示,集聚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无论是单一门槛、双重门槛还是三重门槛,集聚的回归系数都由正变负。根据门槛检验结果,以表2中的三重门槛结果作为分析基准,可以发现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当城市的集聚水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回归系数为622.2698;随着集聚水平的提高,到达第一门槛值和第二门槛值之间时,集聚的回归系数降到111.9640;当集聚水平继续提高,介于第二门槛值和第三门槛值之间时,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依然起到促进作用,但系数下降为34.0683;当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跨过第三门槛值后,集聚水平的提高反而恶化了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此时,集聚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城市绿色发展效率降低6.7971个单位。
以上结果表明,当城市的集聚水平较低时,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但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使其促进程度逐步降低,以致最终过度地集聚反而不利于城市的绿色发展。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上述特征可能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在城市集聚化早期,一方面各类资本和大量劳动力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单位空间内产出的增加和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密度的提高,城市充分获得了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的好处,经济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城市在集聚化早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即使因发展经济给环境带来了一些破坏,依然处在城市自身的环境调节能力范围之内,城市在这一时期享有较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拥有良好生态环境。于是集聚水平较低时,产业集聚会大幅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其次,随着城市集聚水平进一步推进,资本、技术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城市内部进一步优化,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由于环境承载力的提升速度往往慢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此时集聚尽管依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经济规模增加所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使得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逐步下降。最后,当集聚水平继续提高,生产要素在城市内部过于集中进而集聚的“拥挤效应”开始显现,导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此时,伴随经济增长城市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都在递增,已达到或超过城市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生态环境呈现出不可逆的恶化,治理污染和恢复环境的难度不断加大,这时作为综合衡量集聚的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绿色发展效率开始随集聚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恶化。
四、市场化转型背景下的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市场化的转型,我们主要探讨市场化转型对集聚的影响,具体分析时将市场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研究其对集聚影响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调节作用。
(一)模型设计
为分析市场化进程对集聚的影响,以及市场化进程对集聚的“门槛”影响,在上文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集聚与市场化乘积的交叉变量,在上文模型2的基础上将门槛变量替换为市场化。得到如下模型:其中,market为市场化变量,来自樊纲等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其他变量的含义及来源与模型1、2相同。
(二)回归结果和分析
回归结果参见表3(门槛值检验结果限于篇幅,不再列出)。表3中的模型3的豪斯曼检验拒绝原假设,因此以固定效应的计量结果为准。可以看出,加入集聚和市场化的交叉变量后,模型3中集聚自身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即使在考虑市场化的前提下,当前中国城市的集聚水平在整体上依然不利于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集聚和市场化交叉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在集聚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将使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正向作用提高1.272个单位。因此市场化对集聚正向作用的发挥有着积极效果。人均GDP、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和符号同模型1基本一致,二者的提高依然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同模型1一样,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均科技投入的回归系数同模型1相同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3中的模型4的门槛回归结果表明,不论在单一门槛、双重门槛还是三重门槛中,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负向影响呈现出递减趋势。根据门槛值的检验结果,重点对市场化三重门槛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当市场化水平低于第一门槛4.630时,集聚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城市绿色发展效率降低27.7960个单位;当市场化水平有所提升,介于4.630和第二门槛值8.387时,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值的负向影响降到11.6173;当市场化水平继续提升,处于8.387和第三门槛10.420之间及市场化水平超过10.420时,集聚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值分别降低8.3753个和6.7231个单位,远低于市场化水平较低时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的消极作用。这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负向作用在逐渐减弱,或者说,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具有递增趋势,这与表2中的模型2在不考虑市场化条件下,集聚自身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具有的边际递减效应有所不同。对于市场化的上述积极作用,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原因:城市集聚化的形成有两种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下的“被动模式”和市场化运转的“自发模式”。当城市的市场化水平较低时,城市集聚化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而在追求政治晋升的锦标赛过程中,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聚的目的往往是当地的经济增长。为此,通常对投资本地的企业提供融资、土地、税收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往往为寻求“政策租金”而“扎堆”在一起,这种集聚通常导致经济上的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集聚的经济性溢出和环境性溢出都受到抑制,因此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具有较强的负向作用。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法律、制度等软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的集聚化逐渐处于“自发模式”下,各种生产要素为追求更高的回报率在市场的调节下主动形成集聚,增强了产业的经济共生性,经济溢出效益明显。市场化除了对集聚的经济溢出起到促进作用外,也对集聚的环境溢出起到积极作用:产权的确定和加强以及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激励企业转变依靠低成本能源要素和环保支出获取利润的增长模式,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负向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既追求经济增长又需要绿水青山的现实背景下,仅考虑集聚的经济效益,或只关注集聚的环境效益,都有失偏颇,也不够全面。本文以考虑“增长”和“环境”的绿色发展效率作为集聚综合绩效的指标,考察了集聚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市场化水平对集聚绩效的影响程度。不仅回答了“集聚是否影响了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而且通过引入市场化转型这一变量,进一步回答了“集聚在什么条件下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荷花的诗句范文5
1、网络覆盖范围。划分局域网和广域网主要依据的是网络覆盖范围,局域网的覆盖范围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之内,其具备的安装便捷、成本节约、扩展方便等特点使其在各类办公室内运用广泛。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等功能,在使用过程当中,通过维护局域网网络安全,能够有效地保护资料安全,保证局域网网络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
2、广域网(英语:Wide Area Network,缩写为 WAN),又称广域网、外网、公网。是连接不同地区局域网或城域网计算机通信的远程网。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能连接多个地区、城市和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广域网并不等同于互联网。
(来源:文章屋网 )
荷花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熟化 时间 优选
一、前言
萨北油田北十四聚合物配制站配制抗盐超高分子聚合物母液。由于该种聚合物的分子量大(一般在2500万以上),配成溶液后分子间由多种力(如氢键、范得华力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超分子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非常高的粘度,配制成浓度在5000mg/L时粘度为9000mpa.s左右,有时甚至超过10000mpa.s。在聚合物配制站母液熟化时间初始设计为4小时,如能缩短聚合物母液熟化时间,则可以有效提高设备、容器的利用率。为此进行了聚合物母液熟化时间优化选择试验,试验选在北十四联配制站A系统进行。通过试验,证明抗盐聚合物母液熟化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小时是可行的,可以满足熟化要求。
二、试验原理
聚合物溶液在熟化罐内熟化,每小时取样一次,化验溶液粘度,不断监测聚合物溶液熟化程度,如果聚合物溶液粘度值时高时低,而且在不断上升,则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聚合物溶液还未达到熟化要求;当聚合物溶液粘度值处于平衡状态时,基本不再有上升的趋势时,说明聚合物溶液已达到熟化程度。
三、熟化时间优选试验
由于配制使用的是抗盐超高分子聚合物干粉,它的熟化时间与原来使用的中高分子不同,抗盐超高分子聚合物干粉的熟化时间相对较长,建议熟化时间为4小时即240分钟,以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对三元配制的母液进行化验,发现从熟化罐储罐的这段流程,浓度呈现上升平稳趋势,而粘度呈现上升下降趋势,我们判断是熟化时间过长,聚合物母液在
熟化罐内存留时间长造成粘度的损失。于是决定通过试验,寻找最合理的熟化时间。
可以看出浓度在熟化120分钟之前上升趋势较大,120分钟至180分钟之间,上升趋势较小,180分钟至240分钟,趋势接稳,几乎不再增大;而粘度在熟化120分钟之前上升趋势较大,120分钟至180分钟之间,上升趋势较小,接稳,180分钟至240分钟,几乎不再增大,且有下降趋势。所以,我们决定把熟化时间调整为3小时即180分钟,经验证,这个熟化时间较为理想。
四、试验效果分析
通过试验,证明聚合物母液熟化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小时,可以满足熟化要求,同时聚合物母液在储罐以及向注入站输送过程中还有较长一段混合熟化时间,因此熟化时间缩短至3小时可以保证聚合物母液熟化要求。
根据试验结果,将熟化时间从4小时降至3小时,可以提高现有设备容器的使用效率,而北十四配制站A系统使用2套分散装置、5个熟化罐(液量为熟化罐有效容积的70%,即129×70%=90m3),配液能力由2020m3/d可提高到2188m3/d左右。
五、效益分析
(一)据试验结果,将熟化时间从4小时降至3小时,减少了转输及贮罐贮存过程。
(二)将熟化时间从4小时降至3小时,减少了窗口设备,相应每小时可以节省用电225KW.h,每年节省电费225×24×360×0.45=87.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