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登岳阳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登岳阳楼范文1
黄庭坚①
投荒②万死鬓毛斑,
生入瞿塘滟关③。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④。
注释
①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文学家。
②投荒:作者曾在四川谪居6年。
③滟:瞿塘峡口的险滩。
④君山:在洞庭湖中。
简析
这首七绝的题目告知我们的信息有:环境――雨中,事件――登岳阳楼望君山。
有注本谓此诗为黄庭坚“往分宁时途经岳州作”。分宁是作者的家乡。诗人曾于1095年被贬到四川涪州任职,1100年始得放还。多年谪居一朝回,可想而知,诗人的心情应该不会平静。后人在《山谷先生年谱》中记载,连续多天的阴雨阻挡了诗人的行程。而此行经过李白、杜甫、范仲淹等先贤题写诗文的岳阳楼自然会引发诗人登楼之兴。楼前洞庭湖中的君山也必然会入诗人之眼。于是,雨中登楼望山便成了诗人情感迸发之因。
诗歌第一句便包蕴了深深的沧桑感:回想自己被投放到偏僻荒远的地方,经历万死一生,备尝多少艰险?时光匆匆过,鬓毛今已斑;往事不堪回首,而生命已现老态……多么沉重的情感!
接下来,诗人则让我们跟着他的记忆返回沿途经过的瞿塘滟关。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两岸悬崖,峭壁竖立,水流湍急,其险可知。瞿塘峡口的滟堆,更以险著称。有《滟歌》写道:“滟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大如牛,瞿唐不可留。滟大如马,瞿唐不可下。”而自己还能活着经过滟关,何等之幸!东汉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给皇帝所上之疏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抒其渴望回乡之念。诗人在此亦用“生入”二字,不也包蕴了浓浓的思乡之味吗?而诗人不只“生入”“滟关”,而且“生出”“滟关”,于是诗句也暗含着一种如愿之喜。
接下来,诗歌从第三句开始,陡然一转,奇境顿现:虽然还没有回到江南,但已可先发一笑;此时已登上先贤登过的岳阳楼,放眼远望,君山在前……
多么晴朗的“一笑”!让过往的“万死”之险全都化为云烟!给今后的归途带来希望:哪怕山长水远,经历过“万死”的“我”又有何惧?
这首小诗,也因这“一笑”而别具一种阳光的味道。
名句欣赏
登岳阳楼范文2
据介绍,去年春节期间,岳阳楼景区开始推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截至目前,已有万名游客通过背诵《岳阳楼记》,登上了岳阳楼。国庆期间,背诵《岳阳楼记》免费参观更加火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同时还是财富。背诵名篇即可免费游景点,如今已成为一种颇有文化意味的旅游营销手段,受到普遍好评。除了岳阳楼,去年“五一”期间,江西南昌滕王阁推出了“背《滕王阁序》免费游滕王阁”活动,山东曲阜亦规定,在10分钟内完整背出《论语》中30条语录的游客可免费游览孔庙、孔府和孔林,都得到了游客积极响应。
旅游经济是一种买卖,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其中蕴含着精神愉悦、文化熏陶、知识传输、道德感化,以及山水人文营养的滋润。时下在不少地方,官员们有着做强做大旅游资源的良好初衷,但操作方法却很有问题―――只是简单粗糙地将名山大川、名楼大院圈起来卖票,将门票收入作为旅游经济的最重要考量标准,却忽视了对景点背后文化价值的深度开发和挖掘。门票越来越贵,越发让老百姓感到“玩不起”,一切为利益让道,使景区成了地方政府靠山吃山的那座垄断之山、靠水吃水的那条垄断之河。高价的门票使旅游成了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背离了民生,也加剧了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人文景点的文化资源流失、文化价值缩水。
正如岳阳楼离开了《岳阳楼记》将黯然失色,滕王阁离开了《滕王阁序》则与普通楼宇毫无两样,放大岳阳楼、滕王阁所携带的独特文化符号,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温暖公众心灵,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提升公众的美感享受,才是这些名楼最大的存在价值。只认门票不认人、只认金钱不认文化,孔方兄把关的文化名楼,是对创作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的范仲淹和王勃们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伤害。只有削平由金钱堆砌而成的高门槛,让文化真正成为通行证,名楼才能恢复文化高度,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极高位置。
背诵《岳阳楼记》免费登楼,这种价值导向对于弘扬国学经典、普及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愿这种免费措施能够实现常态化,并由一楼一景向更多山水人文景点推广。
登岳阳楼范文3
一、挖背景――知人论世
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风格流派、思想主张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砝斫馐歌。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诗歌在试题或课本上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名家名篇则不再加以注解,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如读到杜甫的《登岳阳楼》,了解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作此诗时处境艰难,凄苦不堪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了解了以上信息,就不难读出这首诗抒发了对自己悲苦晚境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抓情语――确定情感类别
古人说“诗言志”,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诗歌中有些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绘氛围的关键词,如“孤”、“独”、“悲”、“愁”、“伤”、“泪”、“凉”、“寒”,或者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如能捕捉到这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词句,便找到了打开该诗词的钥匙。抓住了这些词句,也就把握了诗歌情感的大体方向,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和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中的“徘徊”、“独伤心”就是理解整首诗词的关键,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尾句中一个“涕泗流”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登上岳阳楼为何而“涕泗流”?联系全诗内容方知,杜甫是感叹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三、抓叙述语――体悟诗情
叙述语就是诗中叙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具体情境的词句。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叙述描写。但是,即使再短小的篇章,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情形叙述。抓住了叙述语就了解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就能设身处地地把握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杜甫是在什么情形下登上岳阳楼的?具体情境的句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和叙述作者当时处境的句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是叙述语。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饱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而诗人当时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加上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更显其孤苦无依。
四、抓景语――深入体会
古人写作诗词,尤其是抒情诗,往往借景抒情,借助一些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找出写景的词句,可以找出其中的意象。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含有特定情思,所以可以联系意象固有的情思打开解读全诗情感的思路。如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中“锦书”、“雁”、“月”、“西楼”等意象均含有相思之意,由此可以读出李清照对丈夫刻骨的相思之情。因此需要给学生整理归纳“常用意象一览表”。
登岳阳楼范文4
――范仲淹
如果不是岳阳楼,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岳阳这个湘北小城,若不是范仲淹,估计岳阳楼也不会名噪天下。
鲁肃曾阅军
他,一个将军,站在新建的阅兵台上,看着浩浩荡荡的水军,表情凝重、威严,他的内心充满了凌云壮志,仿佛统一天下的梦想指日可待,他就是鲁肃。
那是三国纷争的时候,群雄奋起,各霸一方,形成了鼎足之势。周瑜病死后,鲁肃接管了水军,为了西御关羽,北防曹操,公元215年,鲁肃在长江的咽喉之地建造了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并修筑了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此楼高数丈,气势昂然,不同凡响,登楼远眺,湖中一景一物尽览眼底,它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唐开元四年,张说被贬到岳州,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上修造了“天下名楼”。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高耸湖岸,从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尽享“览物之情”。
大历三年(768)腊月,因为兵乱,杜甫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他写下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句子,但是想到国家的战乱,他又发出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慨。1962年,在中国最艰难困苦的时候,登上岳阳楼,书写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挂在岳阳楼的三层。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副名满天下的岳阳楼长联是清朝的窦所作。他在京任职的时候,正值时期,加之风暴,刚被擢升为监察御史的第三天,他就上书改革,但是并没有被采用,失望至极的窦以母亲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回归故里,途径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此联。
在岳阳楼里有两块几乎一模一样的“岳阳楼记”的雕屏,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一假,一真。关于这两个雕屏,还有一个传闻。
清朝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上了“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请一个民间雕刻高手,花了17个月的时间,秘密仿制了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着调任的机会,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真的雕屏逃走。没想到,路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吴知县的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后来,湖水干涸,“岳阳楼记”雕屏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当岳阳楼再度整修时,雕屏才完璧归赵,挂在了岳阳楼的二楼。
历史上,在岳阳楼留下赋诗题对者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最有名的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说《岳阳楼记》,还得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说起。
滕子京妙法集资
当年,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岳阳古称)做知州,他个人能力很强,到任的第二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了。于是,着手重修岳阳楼。重修没有经费,他就在岳州城贴了一个布告,如果谁欠了你的钱不肯还的话,你就来上告,之后,欠债的人就把钱拿来,去修岳阳楼。结果集了很多资,大家也都挺乐呵,欠债的人感觉反正钱你也没捞着,都给国家了,债主还感觉,钱是自己捐的,留下个好名声。
据说,楼修好了之后,有人去祝贺滕子京,他却说:“有什么好庆贺的?我真想大哭一场。”搞得祝贺的人一鼻子灰,没趣地走了。可见,滕子京一直对被贬一事耿耿于怀。因为心情抑郁,楼修好的第二年,他就死了。
重修后的岳阳楼着实壮丽、雄伟。楼高三层,全部由紫色的楠木造成,没有一颗铁钉,楼里有四根柱子支撑整幢楼的重量,楼顶是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古代将军头盔式,远远看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重修岳阳楼算是滕子京的政绩,所以要请人“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大学同学(同年考中进士),又是好朋友,所以滕子京请他作文。
空想造名文
但是,范仲淹在作文的时候,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只是凭着一纸《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想象而作,关于这一点,历史学专家李伟国在《岳阳楼之谜》中给了我们依据。
首先,范仲淹年谱中,没有他去过岳阳楼的记载。其次,当时范仲淹身在邓州(河南境内),离岳阳楼有700里,而当时的范仲淹已经年老。还有就是从《岳阳楼记》文章本身看,全文400多字,没有一个字是形容岳阳楼模样的,更没有写岳阳楼是怎么建的,周围都有什么,要是去过的话,怎么可能只字不提呢?另外,从《求记书》的内容看,滕子京已经告诉了范仲淹岳阳楼里有什么东西,什么格局,还随书附上了《洞庭秋晚图》,意思是告诉范仲淹要是没空来的话,可以照着画来写。
然而,凭空作文的何止范仲淹一人呢?
登岳阳楼范文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多有名的对联大都涉及相关的人文典故,考查对联中的人文典故,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名题精选】“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解题技巧】解答这一类对联题,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由已知来推测未知。例如说到岳阳楼,我们就要马上联想到与岳阳楼有关的人文典故,如范仲淹与《岳阳楼记》,杜甫与《登岳阳楼》等名人名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选定答案。本题中的对联是武侯祠的一副对联,联中也蕴含多个典故,如“二表”即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托孤寄命”,指刘备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春病危时,召见诸葛亮,将儿子托付给他的事。因此可以推断这一副对联应该与诸葛亮有关。
【参考答案】B。
五、推敲文字型
对联是一种微型文学创作,讲究炼字炼句,字斟句酌,足见撰联者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名题精选】下列句子空白处,请分别填入一个字,最确切的一项是( )
岳阳楼上的一名联:“四面( )归眼底,万家( )到心头。”
A.湖山 苦乐 B.河山 忧乐
C.河山 苦乐 D.湖山 忧乐
【解题技巧】这一题要求填入最确切的词语,这就必须结合整副对联来考虑。前面已经告诉我们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副名联。那么可以肯定联中的内容一定和岳阳楼有关联或与同岳阳楼有关的人文典故有关联。从对联的大概内容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根据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可以先从“苦乐”和“忧乐”入手,“忧乐”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如范仲淹一类文人的胸襟,对联的后一句应填“忧乐”。再比较“河山”与“湖山”,“河山”一般指河流和山岭,借指国家的疆土,如“还我河山”,这里因为前面有“四面”一词修饰,不宜填“河山”。再结合对联设定的情境可知,岳阳楼在洞庭湖畔,洞庭湖中央有一座山名叫君山,这样“湖山”一词就有着落了。解答这一类试题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参考答案】D
六、自拟对联型
近年来最常见的对联题考查方式就是根据上(下)拟写下(上)联。更难一点的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提供的特定场合情境,创作一副对联。对于这种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对联题,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题干,弄清命题要求。
【名题精选】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
登岳阳楼范文6
《并蒂莲》的选编体例有什么特点呢?我在编辑过程中的最大体会是:将同题古诗编在一起,可以通过同异比较进一步理解作家作品的特色,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例如上面的两首《凉州词》,初读感到格调都比较高昂,诗中塑造的战士形象冒寒戍边,拼死沙场;再仔细比较品味,又发现同中之异:王之涣的诗欲倾吐一个“怨”字(羌笛何须怨杨柳)――战士们并不在乎吃苦流血,他们不满的是统治者的昏庸,这给我们的联想是,如果皇恩能稍稍顾及一下“玉门关”外,那战士们定会更加斗志昂扬。王翰的诗重在表现一个“壮”字:出征之前,将士们豪情壮饮,琵琶声声则壮其行;醉卧沙场则是豪迈者特有的壮举;而随时准备捐躯战场的思想则活生生地表示战士的“壮心”。读这首诗时,我没有体味出有哀怨和激愤,而是感悟到了一种悲壮之情。通过这样的比较鉴赏,对两首诗的主旨和感情基调的把握的确深刻多了,此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喜悦――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读!我对古诗进行比较鉴赏果然令我受益匪浅。
《并蒂莲》虽然编好了,但较为深入的比较鉴赏才刚刚开头。例如李白与杜甫都写了五律《登岳阳楼》,风格和情怀有什么不同?王之涣与畅当都写了《登鹳雀楼》,各有什么构思特点?这些课题的研究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和我一起到诗海中去遨游、探究吧!
在编辑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和很多同学都帮助我搜集资料,上面提到的两首《登岳阳楼》和两首《登鹳雀楼》,就是分别由语文老师和沙成同学提供的。在这里,我由衷地向大家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