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蚂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察小蚂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察小蚂蚁

观察小蚂蚁范文1

一只只蚂蚁从我眼前经过,每个蚂蚁都满载而归。突然,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猎物—一只死了的小虫,它用力的往后拉,可是拉不动,便飞快地赶回蚁穴,不一会,一只运输小队跟着那只蚂蚁,找到了那个小虫,它们爬到虫子下面轻松的抬了起来,很快,它们便把战利品运回了蚁穴。

我一直看着蚁巢,仿佛自己也进到里面。蚁巢里,一个个勤劳的蚁民在搬运粮食准备过冬。走进蚂蚁村,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炊烟,菜香味弄的满村飘香。

走进蚂蚁王宫,一片繁华更是令我目瞪口呆......

观察小蚂蚁范文2

【关键词】 中医治疗 慢性荨麻疹 当归 疗效观察 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25-01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因此病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西医主要是以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为主,多数情况只能对患者的痛苦起到短暂的缓解作用,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影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本组研究通过中医的方法,辨证施治慢性荨麻疹,对缩短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较大作用。本组研究通过对血虚受风型、风热内郁及湿热蕴肤的三种症型患者,总结得出三种方剂对于70%左右的慢性荨麻疹可达到治愈效果,现将方法和结论综述如下文。

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患者年龄为18岁至55岁,其中,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34例;患者病程为半年至2年。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该组按常规西药方法进行治疗,每日一次服用西替利嗪片,每次用量为10mg。

观察组:本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以当归作为基础饮子:黄芪、川芎、白芍、生地各20g,当归25g,白蒺藜、荆芥穗、何首乌及防风各15g,甘草10g。搔痒者加蝉蜕、地肤子;烦躁易怒者加酸枣仁、浮小麦及夜交藤;偏风寒者加附子及肉桂;偏风热者加野及牡丹皮。每日1剂,以水煎服,1个疗程为7日。

1.3 疗效标准

本组治疗结果以《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作为评断依据[2]。停药后,临床体征消失,无风团发作,皮肤无瘙痒状况,持续3个月以上者为治疗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皮损大部分(70%以上)消失,停药后风团较少发作或不发作为治疗显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皮损数目或范围减少,7至14日内风团仍有小发作为治疗有效;经治疗后皮疹仍反复发作、稍减轻或较治疗前情况加重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如表1所示,可见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西医方法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差异(P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因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故有一定治疗难度。中医将慢性荨麻疹称为“瘾疹”[3]。据相关报道,慢性荨麻疹是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生,内因更重要于外因[4]。慢性荨麻疹患者机体内多伴有诸多方面紊乱或失调[5]。因西药的作用较为单一,难以达到综合治疗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选择中医进行治疗。

3.1 血虚受风、阴血不足型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病,入夜或午后加重,伴有多梦、头晕、头重、体乏、腰酸、失眠等症。患者舌质红润而净或淡红,舌面无苔,脉象细缓。主治方法:疏散风邪,益气养血。方用:当归饮子加减。药用:荆芥、当归、生黄芪、制首乌、白芍、生地、防风、生甘草、川芎、白蒺藜。畏寒者加桂枝及制附子。

3.2 药用

白蒺藜及生黄芪各30g,白芍15g,荆芥、桂枝、防风、当归、制首乌、生地、熟地黄各10g,川芎6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4g。连服该方7剂后来院进行复诊,患者皮疹明显减轻,在基本方上,给予患者加服苦参8g,服用1周后,皮损无再起,连服上方2个月后病情痊愈。药方中熟地黄、当归、何首乌、生地、白芍、川芎、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黄芪可益气固表;荆芥、防风、刺蒺藜可宣通腠理,疏风止痒,使气机畅通,营卫得行;加芍药及桂枝入营血而息风;桂枝及芍药可断正气内变之功。储药共用,可平衡机体阴阳,营卫协调,收效甚佳。7日后患者病情得以缓解。之后于原方中加入苦参可达清热祛风止痒之功效,且伴有通利九窍及补阴益精之功效。

3.3 风热内郁,营卫不和

主要症状为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病,荨麻疹颜色鲜红,患处灼热、极痒,患者极为烦躁,热衷冷饮、冰食,患者苔薄黄,舌质泛红,脉象呈细滑。主治以凉血和营,清热散风。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主药:蝉衣、炙麻黄、金银花、连翘、僵蚕、生石膏、栀子、荆芥、防风、赤小豆、知母及桑白皮。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主药:杏仁、赤芍、防风、蝉衣及荆芥各10g,桔梗及炙麻黄各6g,丹参、牛蒡子、连翘及桑白皮各12g,赤小豆15g,生甘草8g,生石膏30g。连服此方7剂后,风团块可见减少,无咳嗽和咽痛症状,基础方去杏仁、桔梗及牛蒡子,持续服用此方,治疗半月后治愈。此方有解毒清热利湿之效,可治伤寒瘀热、小便不利、身体发黄。此方用于治疗皮肤病,辨证要点为喘咳、水肿及风团。治宜主要由宣肺气、通腠理、使邪达表和清郁热,利水湿两方面考虑。

3.4 湿热蕴肤证

此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荨麻疹色红灼热,患者瘙痒难耐,脉象细滑,舌质红苔黄腻。主治以止痒疏风散热,处方以消风散加减。药用:牛蒡子、生地、荆芥、防风、蝉衣、苍术、苦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木通、当归。治予以疏风清热止痒。方以消风散加减。药用:白鲜皮30g,赤芍10g,生石膏30g,荆芥10g,牛蒡子12g,胡麻仁30g,当归10g,白术15g,防风10g,茯苓皮15g,苦参6g、蝉衣10g,生甘草6g,牡丹皮10g,生地30g,知母10g,木通8g。方中白术除湿健脾;木通渗利湿热;知母及石膏清热降火;牛蒡子、荆芥、蝉蜕、防风可疏风透表;生甘草清热解毒,胡麻仁、当归、生地可活血养血、滋阴润燥;诸药配伍,使患者病情得以迅速缓解,舌质转为淡红,脉象转沉细,以当归饮子加减而治愈。心得:气虚血虚是慢性荨麻疹的根本病因,慢性荨麻疹病初发仅表现为湿热,通过治疗清除湿热后,采逐步可见气血虚弱的本质。临床治疗应循序渐进,不可未祛湿热而直接进行养血和补气。

参考文献

[1]牛根良.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7):61-62.

[2]庞国勋.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32(4):619-621.

[3]武军;王春艳.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7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75.

观察小蚂蚁范文3

【关键词】辩证;分期;中药;针刺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96—0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中西医治疗面瘫的疗法众多,但治疗不当便会遗留后遗症,我科采用中医辨证、分期治疗面瘫,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脑疾患,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8岁;左侧面瘫17例,右侧30例;发病2天至3个月不等;分期:初期33例,中期2例,恢复期1例,后遗症期1例。

2 辩证施治

2.1 初期 此期为患病第1-7天,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蹙额、皱眉、鼓颊、咀嚼无力,刷牙漏水,经1-3天渐至上述动作无法完成,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全身症状见畏寒、舌淡苔白,脉浮紧者为风寒袭络,治宜祛风散寒,通络和营,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麻黄9g,制附子9g,细辛3g,桂枝9g,防风10g,白芍12g,川芎9g,羌活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表虚自汗去炙麻黄加黄芪30g、白术10g以益气固表;兼头痛者加羌活10g、葛根15g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者加胆南星10g、白芥子10g以化痰通络。伴口苦、咽干、肢体肌肉酸楚,舌边尖微黄,脉浮数或弦数者为风热袭络,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方选大秦艽汤加减:秦艽15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石膏20g,羌活10g,防风9g,细辛2g,黄芩10g,每日1剂,水煎服。若风热表证明显者去细辛、羌活,加桑叶10g,蝉蜕6g以加强疏风清热之力;兼头晕目赤者加夏枯草18g,栀子10g以清肝泄热;兼风痰阻络者加白附子6g、胆南星10g祛风化痰。

本期针刺取穴: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风池、 合谷。四肢穴取双侧,面部穴取患侧。面部穴位微刺(刺激轻微,无得气感)[1],合谷轻刺并微得气。此期不建议用艾灸、电针等。

2.2 中期 此期一般为患病第2-3周,患者面部麻木不仁,面肌萎弱无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故治宜侧重活血祛瘀,佐以通络牵正,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0g,片姜黄10g,川芎10g,全蝎3g,蜈蚣1条,每日1剂,水煎服。

本期针刺为核心疗法。取穴:上期针灸方基础上酌加攒竹、颧髎、下关、夹承浆、翳风、头维、太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患侧耳鸣、听觉过敏或听力下降者加听宫,面部穴取患侧,四肢穴取双侧。本期之初3-5天,面部穴均用轻刺,其后主穴如颧髎、下关、太阳、颊车等渐增至中刺,四肢穴据患者体质类型,敏感者轻、中刺,迟钝者中刺甚至重刺激。

2.3 后期 此期一般为患病3-4周以后,除面瘫主证外,常见动辄乏力,胃纳不佳,自汗耳鸣等气血不足之证,治宜补益气血、疏通经络,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20g,山药15g,白芍15g,当归12g,川芎10g,生地10g,白术15g,茯苓15g,石菖蒲10g,丹参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若面部肌肉萎缩、皮肤麻木较甚者加红花10g、益母草20g;眼睑闭合无力者可重用黄芪30g,并加党参15g、升麻10g。

本期针灸刺激量宜逐渐减小,取穴:初期针灸方酌增神庭、头临泣、印堂、丝竹空、童子髎、居髎、口禾髎、牵正、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四肢穴取双侧,面部穴采用患健侧同针法,健侧穴仅取太阳、下关、地仓,症状明显减轻者面部穴用轻刺,症状稍重者用中刺。

2.4 后遗症期 一般指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有未痊愈的症状,临床可见抬眉无力或幅度不够,上眼睑松弛,鼻唇沟浅,口角偏斜,刷牙漏水,面部僵硬、食物滞留、流泪等。此期辩证基本均为虚证或本虚标实,治宜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方药八珍汤酌加芳香开窍之品:党参15g,茯苓12g,焦白术12g,当归12g,川芎12g,生地10g,白芍10g,郁金10g,石菖蒲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本期针灸治疗多针对未痊愈的症状局部治疗为主,循经远取为辅,如抬眉无力酌取阳白、印堂、神庭、头临泣、本神、头维、攒竹、太阳等;眼睑闭合不全酌取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阳白、四白、印堂、童子髎等;示齿、鼓颊、咀嚼不满意取口禾髎、夹承浆、牵正等;人中沟歪斜增加水沟等,四肢穴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主要用透刺法,并多用补法和灸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表情自如,谈笑时无口眼歪斜现象;显效:静观基本无异常,谈笑时有轻微口歪痕迹;有效: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但仍有口眼歪斜,额纹轻度不对称,谈笑时症状较明显;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痊愈35例,占94.6%,显效2例,占5.4%,总有效率100%。

4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属祖国医学“口眼斜”,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发病原因有感染性、创伤性、神经源性及代谢因素等多种[2],临床检查抬眉、皱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等均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进食时食物滞留于患侧口颊间,饮水、刷牙时从患侧口角漏水,现代临床普遍认为中西医结合特别是针灸治疗该病为首选疗法,且针刺疗法应贯穿该病治疗始终[3]。但一味笼统的针灸治疗,不注意分期、辩证,不注意取穴、针刺深浅、强弱,往往影响病情转归、预后。本病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初期外邪初袭而未盛,正气微耗而未衰,治疗的关键是祛邪解表,故针灸治疗宜少穴、浅刺、不行针,否则刺激过强使正气耗伤、疗效下降。中期为正邪交争阶段,但邪仍盛、正渐衰,病机常转归为经脉痹阻、气滞血瘀,应用中药活血祛瘀、理气通络以扫清余邪,重用针灸、多取穴并提高刺激量以增扶正之功、祛邪之力。后期病机多虚中夹实,一方面经过前期正邪交争,正气已虚,另一方面邪气未尽去,故治疗主要需补虚扶正,运用中药补气养血为主,针灸疏通经络,多取穴、轻刺激,以免“雪上加霜”、正气更虚,造成不能彻底治愈。经过以上各期治疗,绝大多数面瘫病人均能治愈,但也有少部分病人因体质因素如年老体弱或伴发耳后面部带状疱疹感染者,遗留某些部位面肌功能恢复较差的后遗症状,治疗难度大,见效慢,故应据病情变化取穴治疗,即症重部位局部增穴,症轻部位减穴,功能完全恢复部位停用任何穴位,且此期针灸治疗在分期治疗中应取最小治疗力度:浅刺、微刺。根据科学分期、合理的辩证,给予恰当的选方用药,取穴准确、刺激轻重合宜,可使病程缩短、痊愈率增高。需要指出的是本病的愈合还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明确关系,即病程愈短、病情愈轻,疗效愈好,痊愈率愈高;反之则疗效愈差,痊愈率愈低[4]。

面瘫的分期辩证治疗是为了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故面瘫虽分为4期,但各期间并无绝对的时间及症状、体征分界线,临证治疗当视病情而定,不可绝对化确定。

参考文献:

[1] 侯书伟,李永春.论针灸治疗量[J].中国针灸,2009,29(8):670-674.

[2] 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

观察小蚂蚁范文4

【关键词】 伊马替尼;晚期;胃肠间质瘤;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74-02

胃肠间质瘤,英文简称GIST,属于是消化道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以上皮细胞和梭形细胞为主要形式的间叶原性肿瘤,会对胃肠道的每一个部分产生威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胃(60%-70%),然后是小肠(20%-30%),而直肠、结肠、食管较为少见,不足5%[1]。手术切除病变GIST是治疗的最佳方案。尽管手术治疗GIST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达到85%,死亡率相对较高,针对此种情况,现将伊马替尼作为治疗的药物,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进行胃肠间质瘤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00例,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进行胃肠间质瘤治疗的患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0-80岁,平均495岁,100例患者除进行CT检查外并没采用其他抗肿瘤治疗和放化疗。

12 治疗方法 100例患者均服用伊马替尼药物,起初每天清晨服用400毫克,若病情恶化,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天增加至600毫升或800毫升。以上剂量均需间隔1天。所有患者需连续服用12个月,每月定期做一次随访,进行CT检查以明确病灶,检查肝肾及血常规情况,并将治疗过程中的情况记录下来。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控制率和有效率。

13 临床疗效 评价标准:经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肿瘤的密度及大小。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消失,没有新发病灶;部分缓解(PR):肿瘤直径缩减超过10%,或肿瘤的密度降低超过15%,没有新发病灶,没有不可测的病灶;疾病稳定(SD):病症无明显变化;疾病进展(PD):肿瘤直径增长超过10%,同时其密度也超标,引发新的病灶,已存在瘤内结节,同时其体积不断增加。有效率(RR=[(PR+CR)/n]×100%),疾病控制率=[(SD+PR+CR)/n]×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100例患者在使用伊马替尼药物的1个月后,颇有疗效,CR10例(10%),PR81例(81%),SD6例(6%),PD4例(4%),有效率RR91%,疾病控制率为96%。经研究,患者在肿瘤原发部位、危险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灶部位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就胃肠间质瘤而言,相比较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后者的效果更佳。在手术过程中主要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病程、肿瘤位置及大小,不提倡将肿瘤直接切除,同时也不能将淋巴结全部清除,这是因为胃肠间质瘤主要是经种植和血运转移到盆腔、肠系膜、腹膜、骨、肺、肝,经淋巴转移的较少。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虽颇有成效,但是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肿瘤较大、诊断较晚的患者而言,选择手术治疗根本无法将其切除,现在推广伊马替尼治疗。伊马替尼,也被成为格列卫,属于是一种小分子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选择的识别PDGFRA和Kit酪氨酸激酶受体,生物靶点对此受体予以干预,不仅可以明显的阻断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还能降低其数量,达到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目的[2]。本研究100例患者全部选择伊马替尼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的剂量,患者在连续使用3个月后病症明显好转,CT检查发现肿瘤的体积变小,密度降低。经12 个月的药物治疗,其有效率达到91%,疾病控制率为96%。经研究,患者在肿瘤原发部位、危险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灶部位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伊马替尼在治疗病症的同时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这受患者耐受、疗程、服药剂量制约,用药期间要加强预防。其中,最为普遍的毒副作用有皮疹、眼睑水肿、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伊马替尼药物在短期内的安全性较好,但若要长期服用,那么要做好随访资料,否则便会有毒副作用。另外,伊马替尼治疗晚期GIST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应适当的结合手术和其他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总之,伊马替尼在治疗GIST上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期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少。仅使用伊马替尼无法从根本上治疗晚期GIST,所以,要适当的与手术及其他药物相结合,同时,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研究最佳的治疗时间、剂量及耐要程度。

参考文献

观察小蚂蚁范文5

【关键词】 美能;依巴斯汀;慢性荨麻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20-01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1]。此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09年4月――2012年10月,我们应用美能片(复方甘草酸苷片,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总经销)联合依巴斯汀片(杭州澳医保灵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均为本科2009年――2012年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的门诊患者,其中男48例,女64例;年龄18-67岁,平均(39.22±12.08)岁。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治疗组:男25例,女31例,平均年龄(39.35±11.85)岁;病程(0.5-6)年,平均(2.93±4.69)年。对照组:男23例,女33例,平均年龄(39.09±12.44)岁;病程(0.4-5.5)年,平均(2.89±4.5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入选标准:①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②接受治疗前2周内未应用抗阻胺药物;③1月内未应用长效糖皮质激素;④无严重心、肝、肾、胃等内科系统性疾病⑤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及心血管疾病;②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治疗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胆碱能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⑤对美能片或依巴斯汀片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美能片2片tid,依巴斯汀片10mg,qd。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qd。两组病例均连续服药4周。停药后连续观察4周。

1.3 观察方法与疗效判断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自觉症状及皮损消退情况,于疗程结束7天后,进行疗效评定。①痊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全部消失;②显效:皮损消退70%-90%,自觉症状明显改善;③好转:皮损消退30%-69%,自觉症状有所改善;④无效:皮损消退≤30%,自觉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安全性 记录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治疗结果 见表1。对照组失访1例。

2.2 远期疗效 停药2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两组痊愈患者,治疗组31例痊愈者复发4例,复发率为12.90%;对照组23例痊愈患者复发9例,复发率为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均未见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有轻度倦意5例,4例轻度头晕,2例恶心;对照组轻度倦意4例,轻度头晕2例,口干1例。均能耐受,随服药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均无异常变化。

3 讨 论

慢性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既可以通过免疫机制也可以通过非免疫机制引发,但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包括肥大细胞在内的各种炎症细胞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物质――组胺、5-羟色胺、花生四稀酸等造成[2]。依巴斯汀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治疗慢性荨麻疹,但由于竞争性抑制,一旦抑制解除症状很快复发。[3]美能即复方甘草甜素其主要成分甘草甘酸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分子结构相似,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既阻断了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速发相反应,又抑制了迟发相反应。笔者应用其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有效率87.50%,对照组6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116.

观察小蚂蚁范文6

[关键词] 瑞芬太尼;异丙酚;小儿短小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 R7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b)-012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applied in minor surgery for children. Methods 76 male children receiving minor surgery trea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study group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6 cases) according to anesthesia method.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for anaesthesia,whil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ketamine for anaesthesia.The heart rate (HR),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pO2),awake time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Before surgery,HR,MAP and SpO2 between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n,the change of SpO2 of two groups during operation was not obvious (P>0.05),but HR,MAP of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uring operation (P

[Key words] Remifentanil;Propofol;Minor surgery for children;Anesthesia

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在对儿童行麻醉时需谨慎对待。小儿麻醉要求较严格,需要同时注意药物的种类与用药量。氯胺酮是临床上小儿手术中最常用也是最安全的物,一般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用药,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及反复应用氯胺酮使机体对其产生耐受,氯胺酮的用量不断增加,大剂量氯胺酮容易引起患儿苏醒时间延长,甚至出现幻觉、恶心、呕吐、错视等不良反应[1]。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更多新型物的出现为提高临床小儿手术麻醉安全性带来了可能。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均为新型麻醉类药物,其中前者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后者为非巴比妥类静脉,两者均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优点[2-3],但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小儿麻醉的研究并不多见。由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及术毕气管拔管均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故在气道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法较为适宜,可减少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短小手术患儿76例给予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以评价其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需进行短小手术的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手术种类包括包皮环切术21例,隐睾下降固定术18例,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19例,尿道下裂修补术5例,隐睾下降固定术8例、小创面清创缝合术1例。将76例患儿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1例,年龄3~11岁,平均(5.2±1.5)岁;体重12~38 kg,平均(19.6±2.8)kg;ASA分级:Ⅰ级患儿12例,Ⅱ级患儿18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3~12岁,平均(5.6±1.8)岁;体重15~40 kg,平均(20.3±2.9)kg;ASA分级:Ⅰ级患儿16例,Ⅱ级患儿2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静脉单次推注氯胺酮(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82)2 mg/kg,氯胺酮0.010~0.025 mg/(kg・min)持续静脉泵注,直至术前15 min结束。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0.025~0.100 μg/(kg・min)复合异丙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18)0.060~0.200 mg/(kg・min)持续静脉泵注,直至术前5 min结束。手术过程中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术中的HR、MAP、SpO2变化及术后的不良反应(苏醒延迟、恶心、呕吐、谵妄、幻觉、躁动不安、噩梦、呼吸抑制、呃逆、咳嗽、喉痉挛等)发生率与苏醒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中HR、MAP、SpO2的比较

两组患儿术前的HR、MA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中的SpO2变化不明显(P>0.05),但对照组术中的HR显著增快,MAP显著增高(P

2.2 两组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短小手术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应激反应较强等特点,麻醉过浅无法有效抑制术中的应激反应,过深则会影响苏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再加上小儿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因此麻醉要求较高[4]。氯胺酮是目前小儿短小手术中常用的全身,是一种静脉物,麻醉效果较好,同时其也是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全身,但其并不是抑制所有的中枢神经系统,仅对新皮质系统-皮层下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对边缘系统具有兴奋作用,使临床应用时常出现“分离麻醉”现象。同时,氯胺酮虽镇痛效果好但镇静效果差,消除半衰期较长,体内消除慢,不良反应较多,且容易在体内蓄积,多次反复用药不仅易产生耐受性,还能影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5-6]。

近年来,随着麻醉医学的发展,新型物的不断研究为临床手术的麻醉提供了众多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是一种诱导迅速、不燃烧、不爆炸、不刺激呼吸道、操作方便等的全身麻醉技术,手术危险性低,无空气污染,术后并发症较少,在手术要求极高的儿科深受青睐。瑞芬太尼与μ受体具有极佳的结合力,能选择性地作用于μ受体,发挥阿片样药理效应,包括镇痛镇静、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镇痛药[7]。瑞芬太尼分子含有酯键,主要经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镇痛作用强、起效快,静脉注射后1 min即迅速达到达血脑平衡[8-9]。同时,瑞芬太尼具有输注半衰期短、血浆浓度下降快等特征,一般在手术结束停止输注瑞芬太尼时,患儿体内的瑞芬太尼会迅速消除,麻醉可控性强,安全有效。实验证明,瑞芬太尼在 2 岁以上小儿与成人之间无明显的代谢差异[10]。瑞芬太尼不抑制心肌收缩力,但可引起心动过缓[11]。单次推注致心动过缓更明显,因此临床常采用持续泵注的给药方式[12],但在部分报道中显示,瑞芬太尼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呼吸抑制作用,可能引起胸壁肌强直收缩或呼吸抑制。临床常用其和其他药物进行复合麻醉,以相互补充,发挥协同作用。异丙酚,又名丙泊酚,是一新型、短效的静脉全身,为非巴比妥类静脉,同样具有起效快、作用迅速、苏醒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等优点[13-14]。该药自1986年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全身麻醉中,不仅用于麻醉诱导,还可用于麻醉维持[15],而异丙酚不存在镇痛作用,使其不能单独用在临床麻醉手术中。由于临床目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满足全身麻醉要求,一般采用复合麻醉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多为阿片类以及异丙酚复合麻醉,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研究表明[16],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可取长补短,不仅在镇痛方面和镇静方面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而且在麻醉后患者能快速恢复,迅速苏醒,尤其适合对麻醉要求较高的小儿患者。同时,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进行术中麻醉对小儿的HR、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控制性强、起效速度快、作用时间短,能很好地控制患儿的麻醉深度,维持麻醉平稳,对患儿生命体征影响幅度小,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前的HR、MA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中的SpO2变化不明显(P>0.05),但对照组术中的HR显著增快,MAP显著增高(P

综上所述,在小儿短小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进行全身麻醉,能够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同时,显著缩短苏醒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振,陈伟,刘伟,等.喉罩通气技术联合七氟醚、瑞芬太尼、氯胺胴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麻醉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13):2820-2822.

[2] 李艳.右美托咪啶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手术全身麻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4):83-84.

[3] 陈涛.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6):2423-2424.

[4] 陈利新.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4):365-366.

[5] 白炜,赵军孝,雷芳志.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36(6):1098-1099.

[6] 任培才.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3):30,32.

[7] 吕微,徐凌,孙淑英.经喉罩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7):50-51,53.

[8] 黄菲,胡俊.喉罩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醚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4):161-162.

[9] 王玲,李前辉,李澜,等.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8):696-697.

[10] 李炳良,王美珍.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57-158.

[11] 江跃东.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8):71-72.

[12] 李百艳,朱世明,顾静凡.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9(2):141-142.

[13] 崔燕红,张珂.氯胺酮-瑞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9):2431-2432.

[14] 顾晖.两种麻醉方式在小儿短小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J].当代医学,2015,21(1):43-44.

上一篇刀刀语录

下一篇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