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杯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杯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杯具范文1

创作于1920年《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开始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奠定了他在戏剧创作上的悲剧倾向,也正是这一部作品,使他第一次获得了普利策奖,也从此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故事层面上看,《天边外》是一出典型的人生错位的悲剧:农场里的兄弟俩都暗恋着邻家女孩露丝,哥哥安德鲁是一把天生的农夫好手,农场就是他的“根”;体弱多病的弟弟罗伯特,身上则充满着诗人的浪漫气质,向往着农场外的未知生活,喜欢幻想“天边外”的世界。故事开始于罗伯特准备跟随舅舅出远门航海的前夕,假如就这样顺着兄弟俩的本色人生发展,安德鲁会植根于农场,娶露丝为妻,壮大农场;而罗伯特出门航行,追逐天边外,寻找自我。然而,在准备离开的前夕,罗伯特忍不住向露丝表白了爱意。露丝接受了罗伯特的爱,并成功地使罗伯特放弃了“天边外”的梦想,留下来经营农场;伤心的安德鲁代替弟弟去航海。蝴蝶的翅膀在这一刻扇动了(蝴蝶效应,意即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事件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罗伯特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他以为“从世界边缘上向我叫唤的秘密,天边以外的秘密,一定是爱情……噢,露斯,我们的爱情比任何远方的梦还要甜蜜!”(见第一幕第一场),安德鲁放弃了自己的“根”。兄弟俩的人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错位,这个错位并将在以后酝酿出越来越大的悲剧。多年后,罗伯特经营农场陷入了难以维持的困境,而与露丝的情感生活同样也早已经陷入冷漠的困境。安德鲁归来,露丝发觉原来自己真正爱的是安德鲁。然而一番折腾后,安德鲁投机失败而破产,他和露丝之间也彼此隔阂冷漠。罗伯特幻想着天边外的梦,悲剧地病死。从故事的结局,也可以看到人生一旦在错误的轨迹上发展下去,终将酿成无可换回的悲剧。正如罗伯特对安德鲁所说:“我是一个失败者,露斯也是一个失败者……你可是我们三个当中失败得最彻底的。你离开你自己的本行已经有八年之久。……你爱农庄的时候,你本来是个生产者。你跟你的生活是和谐一致的。可是现在――你拿你喜爱生产的东西来赌博,说明你在邪路上走了多么远,所以你要受到惩罚……”(见第三幕第一场)通过《天边外》的故事,可以归纳出一个悲剧的“公式”,用通俗的话来说――错误的时间/地点+错误的选择=错位的人生,即人生错位的悲剧。

从象征寓意层面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题目“天边外”有着强烈的象征寓意。“天边外”是什么呢?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个智障儿童听说奥尼尔曾经出海航行,于是问道:“海的另一边是哪儿?”奥尼尔回答说:“是天边。”智障儿童又问:“那么天边外呢?”奥尼尔无从回答,却由此激发了创作《天边外》的灵感。那么,在这一出悲剧里,奥尼尔是否给出了“天边外”的答案呢?“天边外”是剧中主角罗伯特的梦想,一个永远也不可能达成的梦想,又是一种神秘不可测的力量,左右着人物的命运。“天边外”的远不可及,恰是罗伯特悲剧的根源。整个戏剧作品,也在“天边外”的笼罩下,给人一种纠缠不去的阴郁气氛。从这个角度看,奥尼尔塑造的“天边外”并不象征着希望与梦想,而只是罗伯特式理想主义者的呓语,甚至可以说是人在无可奈何时对绝望深渊的一种美饰。奥尼尔的悲剧,往往表明了人生的不可预测,梦想不能达成,如“天边外”之于罗伯特;而人又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的境况,在这种情形下,人生错位的悲剧就难以避免了。亦如露丝对爱情的寻求,她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寻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归宿,而错误的选择也直接造成了安德鲁和罗伯特兄弟俩的人生错位。错位的人生,也必将造成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人不能适应环境的步步逼迫,只能走向麻木或者绝望,如作品最后展现出的露丝和安德鲁。

人生杯具范文2

一、勤劳、善良的人生信条

老人一辈子管理那只渡船。渡船时的日晒雨淋,拉绳时的辛苦出力,他都当作乐趣。兢兢业业,不辞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如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该休息,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同这份生活离开”,他活得顺其自然,安于天命。

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不论晴雨。他为人厚道,勤劳朴实,不为利益和虚荣蒙蔽了灵魂。在贫困的环境中仍固守精神的廉洁,对利益不企求,从不占别人的便宜。过渡人给的钱,他不收,有时推不过,也会买些茶叶与烟草供过渡人享用。卖肉的屠户,少算他的钱也引来他的不接受,用一种威胁的手法推辞。卖皮纸的过渡人硬要给老人钱,那人跳上码头,把钱撒在船前,匆匆忙忙地走了。老船夫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翠翠拉住那人。

老船夫处处为别人着想。端午节,他找了一个城中的老人作为代替,便带黄狗同翠翠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当他注意到翠翠不用他看管时,就想时间还早,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就回去换他。过节时,他明白乡下人上城还得趁黑赶回家去,所以天很晚了还守在船边。

二、珍惜、疼爱唯一的亲人

翠翠的母亲抛下了可怜的女儿,离开了人世。老人就肩负起养育翠翠的重任。他人生的希望、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子,他把自己所有的亲情都倾注到了那孩子的身上,陪她赶集,给她唱歌,反正能讨孙女开心的事他尽力去做。有一次老船夫进城回来晚了,一面帮翠翠拉船,一面向翠翠笑着,如同一个小孩子,神情充满了羞怯,“翠翠,你急坏了,是不是?”可见,老船夫对孙女的珍惜和疼爱。

爷爷很爱翠翠,说翠翠如果跑了他会疯掉的,他还经常为翠翠唱歌。就在他离开人世的最后一个晚上还担心翠翠会受凉,半夜还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翠翠身上,祖孙相依为命,好不感人!平时爷爷对翠翠深深的爱和关怀更是让人感动,这种淳朴真挚的长幼之间的亲情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

老船夫为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当老人意识到翠翠长大了,爱听唱歌了,他就心事重重的。一方面是没有替孙女找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是老人舍不得离开翠翠。当老人听到翠翠也说二老“那人很好,我像认得他”时就非常高兴,低低地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并且一直重复这句话,说了好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翠翠似乎有了着落,他不想让翠翠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现在他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两个孩子互相爱慕,他非常高兴。

他希望翠翠嫁给二老,拖着病后虚弱的身子上城,为的还是翠翠的婚事。但顺顺的白眼彻底把老人打垮了,再也站不起来了。他留下了自己疼爱的孙女,再也不回来了。

爷爷在翠翠的婚姻中一直扮演着难堪的角色:他为了自己的孙女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总是弄巧成拙,让别人对他产生误会,但这些更能体现他对翠翠深深的关爱,他希望外孙女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不是像她母亲那样可怜,但老人未能如愿。

三、妥协、退让的命运悲剧

翠翠父母因为唱歌而相爱,却因为翠翠父亲的民族身份与翠翠母亲的差别而“结婚不成”,以至于双殉情;而船总顺顺在牌桌上轻慢的态度与口吻,也表现了这种地位的悬殊、阶级的对立。女儿和孙女的相似的遭遇终于打倒了这位善良的老人,他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去世了。

可他临终对翠翠说的那句话“不用怕,该来的总会来”,看出老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坦然。老人一生为人善良,但他缺乏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女儿的死他归咎为天意,对于女儿的错误他不加一个责怪的字眼,而是安安静静地把日子过下去;一直到翠翠的婚姻他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最终想不开,抑郁而终。这就说明他缺乏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他可以忍受身体上的苦难,但他不能很好地为自己的精神减压,而是逆来顺受,把所有的苦难都由自己来背负,所以老人的离开也是人类缺乏与命运抗争精神的表现。

人生杯具范文3

关键词: 《半生缘》 顾曼璐 悲剧人生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多以苍凉为底色,进而在苍凉之上描绘芸芸市井众生的悲剧。《半生缘》整部小说都弥漫着浓浓的悲剧意蕴,与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相比,曼璐的人生悲剧更让人触目惊心。

一、顾曼璐悲剧人生的体现

(一)亲情悲剧

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作为长女的顾曼璐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做起了为人所不齿的。但自始至终,她都怀着一种为了家人而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这或许是她做堕落后为自己找的唯一借口。

因为职业的不光彩,她的“壮举”并没有换来家人过多的温情和体谅。家里对她身份守口如瓶,曼桢向来最怕提起家里的事,直到姐姐结婚搬离家里以后,她才敢让世钧到家里玩。杰民虽是一个小孩子,却对曼璐的朋友非常憎恶。顾太太也觉得自己女儿交的朋友不像样,简直是下流。虽然全家人靠曼璐做赚钱才得以维持生计,但是他们向来与住在楼上的曼璐有隔膜。可以看出,家里人对曼璐的职业有一种难以明言的羞耻感,对曼璐本人也有一种莫名的距离感。

按理说作为母亲的顾太太最应该体谅女儿,但她并没有意识到女儿婚姻的痛苦和无奈,还认为她嫁的好。她还把豫瑾和曼桢的事情讲给曼璐听,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而善良纯洁的曼桢在与世钧的感情因为姐姐而出现冲突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埋怨姐姐。曼璐自己也清醒地意识到家人对自己的排斥,所以自结婚后就很少回家,也是无意识的和家里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曼璐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亲人的不理解,家人的态度严重伤害到了她,也使她陷入到极大的心里焦虑和痛苦中。面对家人无处可逃,内心倍感孤独的她不得不逃向婚姻的坟墓。亲情的悲剧,家庭温情的缺乏是曼璐人生悲剧的开始。

(二)爱情婚姻悲剧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亲情的温暖,肯定会渴望爱情的呵护。毋庸置疑,曼璐和豫瑾是有过真正爱情的,正是这段最美好的初恋记忆成为日后曼璐悲惨生活和空虚心灵的一种慰藉和支撑。虽然她知道他们最终走不到一起,且她做了也已嫁为人妇,然而她心里对张豫瑾还是存有一丝幻想的。她甚至认为张豫瑾对她也仍旧念念不忘,因为爱她的缘故而在追求自己的妹妹,这样的“想象”让她自己都觉得感动。可是物是人非,当曼璐陷入自己美好的“想象”中时,当她再一次面对这个曾经给她带来过快乐和幸福的男人时,她得到的仅仅是一句:“人总是要变的,我也变了。我现在的脾气也跟从前两样了,也不知是年纪的关系,想想从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在她看来最为美好宝贵的东西竟然换来的是“幼稚可笑”四个字。那一刻关于对爱情的所有期盼和怀念都被击得支离破碎,她的精神世界也瞬间被抽空。

如果说美好爱情“想象”的破灭将曼璐的精神彻底击溃,那么婚姻生活的不幸则将她彻底拉入永无出头之日的地狱。她之所以放弃自尊嫁给没钱又丑又庸俗的祝鸿才,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过上像平常夫妻那样平淡的生活。她接受祝鸿才也是因为他条件差,可以弥补自己身份的缺陷。对于一个常人特别容易满足的愿望,她却要做出最大的努力,内心的悲苦与凄凉,可想而知。但生活总是充满意外,发了财的祝鸿才先是不回家疏远曼璐,即使回家对她也是非打即骂。这样的婚姻生活使得曼璐的人生之路彻底变得暗淡无光。

爱情婚姻的悲剧使曼璐美好的“想象”得以破灭,对前途无望的她更加感到孤独和凄凉。这也为后面她人性扭曲埋下伏笔,使她的人生悲剧进一步加深。

(三)人性道德悲剧

顾曼璐的人生彻底沦为悲剧源于她人性道德的丧失。抛弃爱情,做担负起一家人生计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妹妹曼桢在小说开篇和世钧讲起姐姐时也说她是忠厚的。结婚以后,丈夫一直对妹妹曼桢垂涎欲滴,想让曼璐帮他俘获曼桢作为自己不再出去胡作非为的条件,但被曼璐暴怒的否决。她知道自己已经堕入到黑暗没有光明的生活,早已被道德唾弃被纯真抛弃,所以她不愿意再牺牲自己的妹妹,此时她还存有一丝良知和道德意识。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曼璐在尝尽了婚姻的苦头,又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初恋情人已经完全倾心于妹妹,她的心理彻底失去平衡。女人的嫉妒报复心理完全显露出来,她也彻底地绝望、崩溃了。她把自己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怨恨都转向妹妹曼桢,“曼璐真恨她,恨她恨入骨髓”这一刻她已经无法接受靠出卖自己的青春成就的妹妹,到头来取代了自己在爱人和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现实生活环境的残酷和美好心灵世界的崩塌使得曼璐的人性开始发生扭曲,她变得自卑自贱,对人猜忌冷漠。最终为了婚姻和祝太太这个称号,她和丈夫合谋骗奸了妹妹曼桢,更是将怀孕的曼桢软禁在小屋长达一年之久,活活拆散两个有情人。之后又哄骗沈世钧,安排母亲避开世钧,整个过程不动声色,冷静周密,足以看出她的残忍恐怖。“顾曼璐手段之卑鄙残忍,灵魂之扭曲裂变,人性丑恶面的展示,让人们看到人世间曾经温情的血缘亲情被撕去了温柔的面纱而露出了裸的自私和冷酷。”[2]

人性道德中的善良最后丧失让曼璐的人生悲剧达到了极点,她将彻底的失去亲人的怜悯和原谅,丈夫对她也依旧没有回心转意。她的人生彻底失去光明,变得更加无望。

二、造成顾曼璐悲剧人生的原因

顾曼璐的一生是不幸的、悲剧的,在令人痛恨的同时也让人同情,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并不是简单偶然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一)社会及生活压力的逼迫

从客观原因来说,作为长女的她不得不挑起家庭所赋予她的重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个中学还没有毕业的年轻女孩子想通过一份正当的工作去维持全家人的生存,谈何容易,她选择了低贱的生涯。

曼璐本来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但为了生存,为了家人,又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迫不得已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正是因为社会和生活的双重逼迫,使得曼璐不得不沦为,并一步步堕落。也正是因为这份不光彩的职业使得家人和她有了隔膜,使得她不得不放弃美好的爱情,也让她在后来的婚姻中处于被动状态。

(二)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的作祟

社会生活压力的逼迫是造成曼璐人生悲剧的客观现实原因,那么她骨子里的女性意识则是造成她悲剧人生的主观原因,也是其人生悲剧更深层次的原因。

自古至今,大多数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统治之下没有地位可言。在传统观念里,女性只能依附男性,她们骨子里有着极强的奴性意识。张爱玲也正是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她其它小说里也多有表现,《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为了金钱、地位不得不依附于无爱的婚姻;尽管《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看似得到了完美的爱情,但其最初的目的也不过就是为了找一个有钱的男人得以依附。

见惯了风月场上的世态炎凉,久在风尘里浸染的顾曼璐清醒的意识到自己青春不再,红颜将退,她必须得给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如果她不结婚,她将会受到包括祖母、母亲及弟妹的歧视。此时,她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本来谋取自己的人生,唯一的资本是残存的一点青春。她把重心完全放在了容貌上,通过容貌来吸引男人,猎取男人的心,最终达到依附男人,把自己嫁掉的目的。她已经完全沦为男人的附庸,走上了结婚这一条最古老的职业道路。

结婚之后,曼璐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平淡生活时,她的女性意识再一次体现出来。她对无情的丈夫也更加地依附和屈从,为了满足祝鸿才的欲,她又重新雇用了对她有威胁的阿宝,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丈夫。当发现不起作用时,她最终还是牺牲了自己的妹妹,甚至临死前还想出让妹妹为了孩子而嫁给祝鸿才的愚昧荒唐念头。正是因为曼璐的这种对男性依附的奴性意识,使她失去了女性最后残留的一点尊严和自我意识,使她的人生悲剧进一步加深,也使得她更深地滑向无底深渊。

(三)人性深处恶的爆发

顾曼璐形象的彻底改变以及造成其人生彻底悲剧的原因从人性的角度也可以得到阐释。张爱玲是一个特别擅长发掘人性深处之恶的作家,而顾曼璐这一形象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纵观曼璐的一生,她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并不是偶然使之。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说道:“女人在人性的发展上比较有弹性,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而一个坏女人往往比一个坏男人坏的更彻底。”[3]曼璐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但她的坏更多的是来自嫉妒和报复,她嫉妒妹妹的年轻纯洁,嫉妒张豫瑾对曼桢的喜爱,嫉妒丈夫对妹妹的贪恋。所以她选择了报复,报复那段曾经让她耿耿于怀的爱情,报复生活强加给她的屈辱,报复让她受尽磨难的的灰暗人生。最终她人性中的善念全部坍塌,隐藏在其人性深处的恶全部爆发,这也铸就了她最终的人生悲剧!

三、顾曼璐悲剧人生的意义及价值

作为一个有着浓郁悲剧气质的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永远衬着一种凄怆苍凉的底色,苍凉之上的悲剧感笼罩着她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和人物。这也是她作为一个敏感但又内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的寂寞无奈、痛苦恐惧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认知的理性探索。

悲剧在文艺理论的领域中是一种崇高的诗艺。个体生命的欲望与意志、理想与现实生活中自然、环境、社会、命运等否定性力量之间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构成了悲剧的本质特征。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被毁灭的价值越大,由毁灭者带给观赏者的痛感就越强,悲剧的意义也就越能得到体现。在《半生缘》中,顾曼璐的人生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她从十七岁做了为人所不齿的,生活中她享受不到亲情的温暖,还要承受爱情婚姻所带来的沉重打击。她由一个本性善良纯厚的少女最终变成了一个自私残忍的恶妇。她身上既有旧式女人的卑微、狭隘、奴性,同时又掺杂了她因身份而显出的颓废和放浪。她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最大承担者。她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肯定或否定的立体式人物,她既令人厌恶又令人同情,既让人怜悯又让人痛恨。

另外,顾曼璐人生的不幸、生命的沉沦和人性的堕落与作者独特的悲情审美艺术感和创作观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作者张爱玲对自我人生经历在创作中的一个投影和展现,体现了她对人性的悲悯,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绝望。顾曼璐同张爱玲笔下的其他悲剧性女性一样,在时代的挤压下,在生活的蹂躏中,为生计所累,她们不得不选择臣服于生活,依附于男人。她们或许也挣扎过,努力过,但最终换来的是人性的步步扭曲。这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悲剧性,呈现出一种变态的苍凉之美。对顾曼璐人生悲剧价值和意义的探索,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几千年来积淀在女性意识中的痼疾,看到女性们在不断争取人生价值和起码生存中的苦苦挣扎,以及挣扎背后所带来的焦虑、病态、绝望乃至疯狂。

顾曼璐悲剧性的人生,就像是一把刻刀,每一笔都刻画出生命的真实,都充满着沦陷的绝望,也许只有在绝望中的绽放才是真正的美丽。在她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可怜与可悲,可恨与可叹,最终也只能在苍凉之上化作一抹沉重的叹息。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人生杯具范文4

关键词:不幸 痛苦 孤单 承受 执着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海明威的一部名作。它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一位年迈的古巴渔民桑蒂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第八十五天他终于钓到一条大马林鱼,但鱼的强大超乎想象,在海上僵持了三天,最终被桑蒂亚哥杀死,然而返航途中接二连三遭到鲨鱼攻击,结果又一次空手而返。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却拥有着并不简单的内涵。以往广大读者或研究者认为《老人与海》仅仅是对硬汉精神的赞扬和人类伟大力量的赞颂,但事实上在这简单故事的背后散发出了浓浓的悲剧韵味。它讲述着人类生存的艰难和痛苦,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人生悲剧。《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蒂亚哥就像一个玩偶一样任由命运摆布。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一点一点摧残着桑蒂亚哥。但是,处于孤单无助中的他面对这些只有默默地承受,承受着不可逃避的痛苦折磨。在痛苦的命运面前桑蒂亚哥并没有退缩,而是执着地去反抗,但执着只能使他深深地陷入重复失败的深渊。

桑蒂亚哥不幸的生存状态正是现实资本主义生活中人类生存的象征。作品中包含着大量悲剧性意象,通过对这些内容运用列举法、对比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达到研究目的,在《老人与海》的悲剧性研究方面起到小小的补充作用。

一、多舛的命运

桑蒂亚哥的运气十分的糟糕,“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他这样的倒霉是因为他不努力,不用心钓鱼吗?不是的,恰恰相反“他把钓丝垂得比任何人都直,这样,在黑黑的湾流深处的几个不同的深度,都会有一个鱼饵刚好在他所指望的地方等待着在那儿游动的鱼来吃。”可惜,桑蒂亚哥就是不走运,即使他努力了也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桑蒂亚哥就像一颗棋子

一样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如果把大马林鱼看作好运的象征,那么,桑蒂亚哥在好运面前也是不由自主的,他就像一根短桩一样被这好运“拖着走”。现在可以说桑蒂亚哥完全处于被动的生存之中,“海德格尔认为,人这条路可理解为是存在‘抛出’的,人被抛,被抛向世界中”,桑蒂亚哥也是被抛的,而且被抛入了厄运中。这是一种人面对自身生存的无法把握,因为人是如此的渺小,而命运又是如此的强大。

这种被动的命运在桑蒂亚哥身上还体现为一种宿命。即使在他成功的捕获了马林鱼之后,命运也与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曾经作为猎人追捕目标的他在捕获马林鱼之后反到成为鲨鱼追逐的目标。这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讲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有哪个比这倒霉的螳螂更不幸的吗?

马林鱼作为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可以说是与桑蒂亚哥并列的,没有马林鱼便没有桑蒂亚哥这一形象。马林鱼在小说中是美的化身,它沉着、强壮、举止有风度、好看,还有脊背上的紫色,这紫色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神秘、高贵,即便作为对手的桑蒂亚哥也发出由衷的赞叹。它被桑蒂亚哥称之为亲兄弟,象征着桑蒂亚哥的理想。它已幻化为桑蒂亚哥内心中的一个“自我”,一个自己所期望的理想的、崇高的“自我”。在与马林鱼的比照中,桑蒂亚哥发现了自己的恶。当他杀死马林鱼后他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就好像他杀死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一样。但是,这个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对桑蒂亚哥来说生存比崇高更重要。他想成为理想的“自我”,但生存的现实却逼迫他成为现实的自我,这是对桑蒂亚哥的一种精神折磨。然而结局比这更加的悲惨,象征理想的马林鱼被咬烂,不复存在,桑蒂亚哥由此失去了“自我”。这种内心的折磨与痛苦会一直伴随着桑蒂亚哥。当“只有表现巨大的痛苦才是悲剧”时,桑蒂亚哥很自然地成为了悲剧人物。

当桑蒂亚哥站起身来反抗命运,反抗生存的时候,他的生命中便“张起带补丁的帆”,最终的结尾那就是――失败。这本身又成为一种不幸,一场悲剧。正如叔本华所说“对于悲剧说来,只有表现大不幸才是重要的”。

二、孤单的处境和痛苦的承受

桑蒂亚哥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这些苦难和不幸的。一个人,一条船,一瓶水,在海上漂泊了三天,遇到的任何事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他的精力被一点点无情地耗尽,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孤单。

无论是面对大马林鱼还是应对成群的鲨鱼,他都是一个人。孤单的桑蒂亚哥需要帮助,需要有人帮他润一润钓丝,需要有人帮他揉一揉肩膀,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叫嚷着“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文中还有一个意象多次出现,那就是棒球。这是桑蒂亚哥对团队的渴望。他的心里一直有一支球队。无论是棒球还是孩子都体现了桑蒂亚哥极度的孤单无助,面对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渴望求助的自然心理。他十分渴望有一个帮助自己的力量,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

桑蒂亚哥痛苦无助,面对困境他无处可逃,只有体验着这一切一点一点地发生在自己身上,并默默地承受和忍耐。

当桑蒂亚哥的身体因钓丝被勒得疼痛时,他就默默承受;当他的左手抽筋的时候,他希望自己能承受下去;当破晓的时候,他抵住木船承受着冷飕飕的风。承受是他不得不做的,也是惟一能做的。在心理的打击上也别无他法,当马林鱼被群鲨咬得不堪入目时他放弃了与鲨鱼的对抗,只管掌舵回家,不再理睬它们。这是内心对失败的承受。桑蒂亚哥生存着就要承受这一切。这是生存强加于他的重担,他必须承受。不幸也好,苦痛也好,他都无法推脱掉,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减轻或消除。桑地亚哥在生存中体会着炼狱般的生活,难道不是悲剧吗?

桑蒂亚哥为了生存不得不承受生存的压力,谦卑地活着,不得不承受捕鱼带来的痛苦,不得不承受失败之后的失落,而且他必将一直承受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他是无处可逃的受罚者。

三、执着的信念

虽然生存中充满了痛苦和不幸,桑蒂亚哥经历着无尽的折磨,但作者并未让这个人物为了解脱而死去,而是让他继续在生存中生存着,而且是内心充满希望地生存着,执着地生存着。

桑蒂亚哥一直在生存中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即便在失败中也从未被扑灭。相反,在失败的过程中他燃烧了自己,放出了生命应有的光彩。他那自信的双眼见证了这一切。这种自信使桑蒂亚哥对自己的生活毫无抱怨,他欣然接受了前面的八十四天和这次的失败。漫长的时间并没有冲刷掉桑蒂亚哥的信念,这些考验丝毫没有让桑蒂亚哥有一丝的沮丧。在这一天又一天的失望中他在等待着希望。这种坚持下去所需要的强大自信是令人惊叹的,它来源于桑蒂亚哥对生活持之以恒的热爱。

在后来的与鲨鱼的搏斗中桑蒂亚哥的执着更是达到极点。当鲨鱼顺着血迹找到马林鱼的时候,桑蒂亚哥并不吃惊。他清醒的地知道这只不过是与马林鱼搏斗的延续。第一次,他杀死了鲭鲨。第二次,刺死了星鲨。第三次,第四次尽管已杀不死鲨鱼,但他仍尽全力,要让这群鲨鱼没有一个会觉得好受。他的武器由锋利的鱼叉变为刀子,再变为桨,再变为短棍,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他甚至想到了马林鱼的长喙。与鲨鱼的搏斗令桑蒂亚哥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他要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尽管希望渺茫。事实上,胜利是根本不属于桑蒂亚哥的,他只是命运手中的提线木偶。面对着根本不可能战胜的强大力量“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垮了,没法补救了”。他带回了一堆雪白的鱼骨,最终自己努力的结果归于零。就像前面的八十四天一样,第八十五回又是无鱼而返,这再次验证了他那面“永远失败的旗子”。桑蒂亚哥会就此而止吗?不,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明天。他又开始准备战斗的武器,做一把好矛,弄一把刀子,满怀信心的迎接新的挑战。虽然他清楚凭借他那弱小的力量可能永远无法胜利,可能还会有第八十六次,第八十七次失败,但只要他还活着就会走下去。这就像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一样,西西弗斯被众神惩罚,让他将永远会滚落下山的巨石推到山顶。他一次次的推着,一次次的失败着。他不懈地去做着,这是他为自己对大地的热爱付出的代价。同样,桑蒂亚哥在失败中的执着是基于对生命的热爱,是他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桑蒂亚哥执着地生存着,他把希望寄予未来,一次次地努力着。饥饿、伤痛丝毫不能阻止他对自己目标的追求。但是,面对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次次的失败更加剧了他生命的悲剧意味。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借桑蒂亚哥这一形象讲述了一场人类生存的悲剧。在这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中人是被动地生存着,承受着被动生存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孤立无援的人们永远无法摆脱这种痛。但是,人可以以执着利用自己的武器去反抗,以此来证明自己生存的价值。在执着中令生存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贝 克:《海明威传》,林基海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3]关少锋:《浅谈硬汉子桑地亚哥――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郑州大学学报》,1982.3。

[4]海明威:《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李 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李锡胤:《写实与象征――试评〈老人与海〉》, 《求是学刊》,1990.6。

[7]刘中民:《打不败的失败者――试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6。

[8]由中升:《〈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辽宁大学学报》,1996.5。

人生杯具范文5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了月亮:“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作者用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眼中不同的月亮作比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本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时间在流逝,三十年也许只是一个悲剧的轮回。三十年前悲剧开始,三十年后我们在这里追忆过往,那么下一个三十年呢,是否今天的青年人就是三十年后的那些老人呢?这场悲剧的轮回是否一致延续下去呢?今天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好奇,不屑于老人的往事,实际上他们的未来也只有雷同到烂熟的故事。月亮的永久的时空性,渲染了浓浓的悲凉气氛,突出了人生悲剧的深刻性,也暗含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三十年前的悲剧故事是这样的:叙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大户人家残废的二少爷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三十年。在财欲和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了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致死,还拆散了女儿的爱情。“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一个人得不到幸福,就拿身边的人的幸福做陪葬,女儿、儿子和儿媳都成了她的殉葬品。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而在长安的悲剧中,又一次伴随着月亮这个重要的意象。长安进了学堂,刚刚和外界接触,并从新空气中得到一些孩童的快乐。“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七巧对钱的极端护卫,到学堂胡搅蛮缠,断送了长安的求学生涯。在无奈退学的前一晚,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摸摸,竭力按捺着吹起了口琴……“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在长安的泪眼里,那天边的缺月就是她自己,残缺的、模糊的、不完整的。“缺月”正是长安非健全的人性和悲剧命运的写照。在漆黑的夜,璀璨的星只有几点,月也缺而模糊,她半夜坐在寒冷沉寂中独自吹忧伤的口琴,斑斓的少女梦幻,终被阴森苍凉的家庭所吞噬,只剩下残月在苟延残喘。“在母亲眼里,女儿是她的另一自己,却又是另外一个人;一方面对女儿过度亲密,另一方面又对女儿敌视;她将自己的命运缚在女儿身上,是一种骄傲的伸张自己女性之表现,却又是一种为自己报复的表现。”长安走不出母亲的阴影,走不出女性悲剧的命运。

芝寿也是七巧扭曲人性的受害者,七巧对她的折磨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七巧的世界里,芝寿是一个自己闯进来的意外。她与长安不同。长安是生于斯,长于斯,在母亲的逼压下渐渐被同化了。芝寿的闯入,完全因为一场婚姻,她的出现对长白是一种诱惑,对七巧则是一种威胁。曹七巧对儿子长白有一种潜意识的占有欲,她牢牢控制了长白,她望着儿子长白,“这些年来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个人还抵不了半个――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不住――他娶了亲。”曹七巧一生没有幸福,也嫉妒别人的幸福。七巧让儿子整夜给自己烧烟,不让他和芝寿同房。半夜三更的烟塌上,母子对抽鸦片,讨论另外一个女子的隐私。七巧连接着让长白烧了两晚上的烟,芝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恍惚已不在人间。她知道婆婆又在那里盘问她丈夫,丈夫又在那里叙说一些什么事。周围的世界发了疯,可是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月亮那样圆满,但是月亮下的人呢?月亮的圆满反衬着芝寿的悲剧。月亮像白太阳,初看荒诞,再看就令人汗毛凛凛感到恐怖。身处月光下,被人窥探,本是隐私的夜晚,却变成昭然若揭的白天,月亮成为让人汗毛凛凛的白太阳。一切都是反常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却又是无法摆脱的。活人就在“白太阳”的炙烤下,失去意识,失去生命。

人生杯具范文6

第二阶段新城南计划增至3960亿元,择址大兴区的首都第二国际机场作为其万众瞩目的项目,即将全面开工建设,有望2017年建成。与新机场同步规划的新航城,预计投资840亿元,拟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航空运输产业、航空物流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商务会展业、休闲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同步临空经济带动整个空港经济发展。首都第二国际机场有望超越哈兹菲尔德—杰克逊亚特兰大国际机场,或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场,承载未来首都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和安全保障。新机场将通过大广、京台、南中轴沿线三条高速,机场轨道、地铁4号线南延、R4线南延3条地铁线等立体交通连接北京市区。

在世界目光聚焦之下,新空港地脉价值毋庸置疑,北京向南,势必成为一种新趋势。在距空港新城约15公里半径内,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处在新机场最优受益的一环,地处首都经济圈中心、北京城南计划发展带上,在多重利好资源聚合之下,拥享京南机场经济圈立体交通、国际配套、经济带动、地价增值及精英人才等全方位价值辐射。

十年用心打造 百万巨制五星级生活

区域将围绕中央公园绿心,南北向中央景观大道、东西向锦绣大道,打造完善的城市核心区。孔雀城以人为本,大手笔规划十二大城市级全系配套,推进区域持续发展;四大社区级生活配套,全方位满足十分钟生活圈;一个五合一会所组团级配套,全面提升精致生活品质。12+4+1配套体系,以全方位生活网构筑城市精英丰盛生活。

十年用心,倾力打造含商务会所、游泳池等百万级商业配套,十六大一体化教育体系、三甲级医疗体系以及规模庞大的城市级配套和包含五星级酒店、写字楼等在内的社区配套,使得城市级配套与社区配套共同构筑五星级生活。繁华之外,更坐拥中央公园、展览公园、见习公园等公园体系,150万平方米生态资源可媲美朝阳公园盛景,让风景拥抱生活的同时成为滋养生活的天然氧吧,让居住享受身心双重美景眷顾。

传承英伦学院派经典 还原最美剑桥时光

灵动点缀的老虎窗、纵横交错的坡屋面,完美诠释着英伦建筑所特有的庄重、古朴和高雅的气质。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传承经典英伦学院派建筑,汲取绿荫红墙学院人文意境,力求于建筑中表达古朴的书香情怀和优雅的生活态度,任最诗意的学院气息尽情流淌。

溯源剑桥大学经典学院派生态环境,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融合英国皇家园林与学院风情,以中轴对称式设计手法打造国王花园、王后花园、卡莱尔花园和达尔文花园等四大特色园境,以融合剑桥人文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并将高塔、方庭、大草坪、跑道、大台阶等经典学院记忆符号,与社区园林景观完美相融,以神圣、高雅、宁静、浪漫的学院文化气息作为学院住区的精神磁极和思想指引。时光将剑桥大学学院文化凝结成了源远流长的实景故事,牛顿苹果树、莱恩图书馆、三一天井草坪、老鹰酒吧、莎士比亚剧场等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景观,呈现古老学院精神文化和改变世界的丰饶思想。

学院派生活情怀 在此诗意栖居康桥别院 一户五花园

归家,曲径通幽处,花香满溢;入户,院落深几许,一片葱茏。卡莱尔花园的浪漫、达尔文花园的幽静、绿荫红墙的雅致,晕染着学院的书香意韵。康桥别院汲取英伦学院风格营造五重私属庭院。下沉式庭院、前庭后院、阳光露台、空中花园、顶层阁楼,从容安放各种雅趣与心情,休闲、娱乐、读书、休憩,种花修草、调理身心、静心品茗、闲适赏阅,在不同的空间里各得其乐。在五重庭院中,体验立体院居风韵,让每一种情怀得以优雅安放。300%超高使用率、人车分流交通系统、室内挑高大堂设计营造舒适空间体验,以飨懂得生活的人。

剑桥公馆 典藏中心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