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射雕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看射雕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看射雕处范文1

[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2、《雪晴晚望》

[唐]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3、《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4、《观猎》

[唐]王维

回看射雕处范文2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

诗不仅是诗,更是一种意境,遥望无边草原的尽头,残阳如雪,映照出蒙古包清晰的轮廓,缭绕着斜阳的暮云,也因它的光芒而变得血红、绛紫,袅袅飘缈,亦真亦幻,许久才缓缓舒展开,残阳如黄昏的眼睛,俯瞰着草原上的芸芸众生—它的子民。被镀上了红色光芒的草原,此时一片静默,悄无声息,唯有远处时而传来悠悠的牧笛,笛声悲凉,似乎是为我们的离别而奏响的悲歌。偶尔有几只小鸟起起落落,潺潺的流水,围绕着蒙古包的小河,也成了血红色的绸缎,流淌的,仿佛是殷红的鲜血。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

黄昏是短暂的,离别是注定的。一阵晚风吹过,碧草依依,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李叔同写的《离别》。风也吹动了我们的衣衫。我们与蒙古族人紧紧拉着手,相对无语,一次次想说出口,却又一次次被泪水哽咽,只好彼此默默地看着对方的眼睛,眼中的泪水便是情感最真实的流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我的手被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良久,他们才极不情愿地松开手,突然又握紧,后来才缓缓松开,我们的脚似乎也被钉住了,挪不动了。那动人的马头琴,那浓浓的奶茶,纯正而令人回味,辽阔的草原还有那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辽阔的草原如此风情万种,民族的不同不仅没有带来隔阂,反而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回想起与蒙古族人一起度过的一分一秒,又怎么忍心现在就走?嘈杂的喇叭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我们要分别了。这时,蒙古族的干部缓缓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走了之后,一定要再来。”我们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点头,在心中祈祷我们还能再次相见。上了车,透过车窗,看见了他们骑着马与我们同行,浩浩荡荡,犹如庞大的军队,车行了好远,马也走了好远,终于,他们停了下来,却都下了马,深深地向我们的车鞠了一躬,车里的人纷纷伸出双手,大家挥手作别,在他们的目送下,我们的车开走了,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车开出了好远,蓦然回首,他们毅然呆站在那里,已成了几个小小的黑点,我长叹一声,回看远处的浮云,正缓缓分开。

回看射雕处范文3

>> 武侠小说的深层探究 武侠小说的宗师――宫白羽 看武侠小说的十大猜想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阐释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 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文精神 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独特风格 试论武侠小说的网游改编 金庸武侠小说的爱情世界 凡尔纳科幻小说与金庸武侠小说的共性 谈武侠小说 试论梁羽生小说的回目特色 武侠小说教会我的 我的武侠小说阅读史 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 多赢的文化产业选择: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 看武侠小说的十大猜想 等 简论清末民初短篇武侠小说的新特征 论名士风度对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影响 武侠小说的文化渊源与审美意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提供的回目)

表2:金庸14部小说回目形式表

书名 回目形式

《笑傲江湖》 二言回目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四言回目

《碧血剑》 五言双对

《书剑恩仇录》 七言双对

《鹿鼎记》 七言双对,集句松餍惺

《倚天屠龙记》 七言单对,押韵,仿柏梁体诗

《天龙八部》 字数不定,填了五首词作回目

《飞狐外传》《连城诀》《侠客行》 字数不定,基本上在两字到七字之间

《雪山飞狐》《白马啸西风》《鸳鸯刀》 无回目

(注:本表据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全套《金庸作品集》制定)

二、回目功能:叙事与提示

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的主要功能在于叙事,即用回目概括本回的主要故事情节。而西方小说标目的主要功能在于提示,即通过核心词的提示来引导读者进入正文故事的阅读。梁羽生的小说回目主要继承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功能,而金庸的小说回目则转向了西方小说的提示功能。

譬如,在梁羽生《萍踪侠影录》第六回和金庸《笑傲江湖》第十八章都有联手抗敌的情节。梁羽生拟定的回目是“联剑惩凶奇招启疑窦;抽丝剥茧密室露端倪”,当时的主要情节是,张丹枫和云蕾在危急情况下双剑联手,抗击黑白摩诃。在抗敌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对方的剑法似曾相识,二人联剑配合得出奇一致,不觉威力大增,最终大败黑白摩诃。待到黑白摩诃离开之后,张丹枫和云蕾独处密室之中,张丹枫的真实身份便开始隐约浮出水面。可以发现,梁羽生的回目便是对这次双剑联手的故事情节的粗略概括,主要体现的是回目的叙事功能。而金庸《笑傲江湖》这一章拟定的回目只有两个字“联手”。谁和谁联手?为什么联手?联手过程如何,胜败又如何?我们都一无所知。直到我们读完本章故事,才知道,原来是令狐冲与向问天联手,共同抵抗追杀向问天的武林人士,最终二人顺利逃脱追击,还因此番联手意气相投,结拜为兄弟。此处主要体现的是回目的提示功能。

再如,梁羽生《七剑下天山》第十二回和金庸《天龙八部》第四十五章都有缔结鸳盟的故事情节。梁羽生《七剑下天山》第十二回写到桂仲明和冒浣莲日渐情笃,暗自倾心,最终在傅青主、凌未风、石大娘等人的撮合之下,二人在幽谷之中交换信物,正式订婚。这一回梁羽生拟定的回目是“幽谷缔良缘喜有金环联彩笔;江湖偕俪影争看宝剑佩神砂”,是对这一故事情节的基本概括。在《天龙八部》第四十五章中,段誉和王语嫣相继堕入枯井之中,王语嫣几番遭遇慕容复的冷漠无情,逐渐心灰意冷,同时也为段誉的痴情所感动,最终对段誉以心相许,二人结鸳盟之誓。金庸这一回的回目为“枯井底,污泥处”,只是粗略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以激发读者继续阅读本章回故事的兴趣。

由此可见,梁羽生的小说回目基本上属于传统路数,而金庸小说的回目,虽然也常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但其思想内核却转向提示功能,是对古典小说回目的一大突破。正如李小龙所言:“金庸的回目恰是以最中国化的古典诗句形式包装了西方式标目的内核,是一种中西小说标目的融合形态。”[3]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金庸在小说回目方面的探索比梁羽生要走得更远。

三、现代转型:渐变与突破

其实梁羽生的小说回目对旧式回目也有一些现代意义的新变,这主要表现在回目的心理描写上。他善于在回目中融入人物的心理描写,以《萍踪侠影录》为例,其中第二回“祸福难知单身入虎穴;友仇莫测宝剑对金刀”中,“祸福难知”“友仇莫测”便生动摹写了云蕾初见张丹枫时的细腻心理。第四回“铸错本无心擂台争胜;追踪疑有意锦帐逃人”,“铸错本无心”“追踪疑有意”细腻地写出了云蕾误打误撞成为黑石庄乘龙快婿后敏感而复杂的心理状态。梁羽生在回目上的这一突破与其小说创作擅长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梁羽生自己也说:“梁羽生也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处,如……近代心理学的运用等等。”[4]但是总体而言,梁羽生的新变只是缓慢而克制的渐变。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到了梁羽生的手上,主要还是走向了规范化和模式化。

但是金庸却以巨大的魄力对旧式回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回目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既汲取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丰富营养,又融汇了现代意识,其回目功能则由古典小说回目的叙事转向了提示。因而金庸的小说回目是对古典小说回目的一大突破。金庸创作回目的思想正与他小说创作的思想相一致。金庸在武侠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更多地运用现代的小说技法。其小说的语言灵动活泼,贴近自然,“努力创造出一种中国化的现代小说语言”[5]。其小说的结构,“是一种多重矛盾、多条线索、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它适宜于表现比较宏大复杂的内容,较之章回体那种通常是单线行走的结构方式有大的突破。”[6]其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或正或邪,随意点染,皆有深度,而梁羽生小说的人物形象则多为名流侠士,类型单一,由此相形见绌。

因而,从金庸、梁羽生的小说回目创作,便可管窥出二人小说现代转型的概况。梁羽生的小说固然有所新变,但总体上仍属于传统路数,因而逐渐落伍于时代潮流,而金庸则面对时代潮流,迎头直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力采用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别开一番全新气象。1994年,梁羽生在悉尼演讲时也承认:“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应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7]梁羽生对新派武侠小说有首开风气之功,但其武侠小说仍然未能脱离古典小说的窠臼。而金庸则使武侠小说真正实现了现代转型。而这或许正是八十年代后,二人武侠小说命运不同的原因。

(本论文成果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注释:

[1]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评说五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2]金庸:《书剑恩仇录》,广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669页。

[3]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页。

[4]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评说五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5]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6]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回看射雕处范文4

以下是网友整理出来的30个去天台的理由。

当然,理由再多也抵不过你的行动。

想到了就去,这才是最好的理由!

1、史上最牛经典线路。

天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更兼“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上应台宿,故名天台”的县名来历和九龙造天台的优美传说,最著名广告――东晋王羲之的好友孙绰所著《天台山赋》。第一次把台岳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昭示于世;最强旅游团――公元429年秋天,诗人谢灵运亲自领队,率数百人的大旅游团。从嵊州始,伐山开道,沟通了越台旅游线,至今已逾1600多年。

2、史上最强同一首歌――唐诗之路。

有唐一代400多位诗人曾经前来游历栖居,人数接近收载于《全唐诗》2200余位诗人总数的1/5,阵容强大。内容经典。

3、史上阅读率最高的游记――《游天台山记》。

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三上天台山。把《游天台山记》赫然放在《徐霞客游记》开篇。这篇游记被列入大学语文教材。

4、日韩佛教“粉丝”最多的寺庙――国清寺。

建于隋代,佛教天台宗的祖庭,珍藏着来自北京的近百件国宝级文物,完美地保留了晚清的宫式建筑风,并为中日、中韩的友好邦交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5、报恩塔。

隋炀帝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戒所造报恩塔,已历1400多年。

6、最美最古老的梅花――国清寺隋梅。

中国现存三大古梅之一,一年多年来三枯三荣,至今每年仍能结出梅果飨客。

7、胡得最大的麻将台。

位于天湖景区,在巨大麻将台上刻有中国唯一的原创《麻经》。

8、桐柏宫。

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九峰环抱,四时恒青。

9、智者塔院。

珍存着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肉身塔。

10、国内最美丽的、最高大的、最古老的、最大生长面和的杜鹃林王。

大面积百年树龄以上的云锦杜鹃林,位于华顶森林公园。

11、赤城山。

天台城的标志之一。顶有梁妃塔,见证着美丽的爱情故事;上有“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中有济公读书的悟月楼。饱含神来之笔的济公东、西院;下有浙东著名的女尼庵紫云洞――如此儒释道合而为一的而又以丹霞地貌著称的山岳真的不多。

12、天下第十七水。

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十七水”的紫凝山中瀑布。

13、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背景山岳之原版。

九遮山景区,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背景山岳就取自这里。

14、恐龙蛋。

天台山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类型有10余种。经研究,天台盆地当时生长的有蜥臀目食肉兽脚类恐龙、食草大型恐龙、鸟臀目甲龙科恐龙等。你想一睹这些新种恐龙的真面目吗?

15、“骨灰级”茶祖宗。

从最澄、荣西把天台荼的种子作了国际性的推广,到谢灵运用天台茶的种子无意间成就了举世闻名的龙井茶,再到昙华亭前的罗汉供茶,天台茶的每一缕香味。会让您不忍归去。

16、最令人称绝的瀑布音观――石梁飞瀑。

中国不乏天生桥,但天生桥下有30多米飞瀑罕见。以米芾题词“第一奇观”为代表的摩崖石刻群是石梁飞瀑人选中国十大最美丽瀑布的有效佐证,此外石梁飞瀑还是《少林寺》、《射雕英雄传》的外拍基地。

17、五百罗汉道场下方广寺。

玄奘法师(即唐僧)在《大唐西域记》里说: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寺,五百大罗汉居焉。

相传,西域高僧县猷也曾在这里见过情态各异的五百位梵僧。一直以来,这里关于五百罗汉的传说从未间断。

18、雍正皇帝任命的两位仙人――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寒山与拾得走过了一千多年历史,却依然鲜活地走动在天台山的每一个角落。

19、造佛私方――干漆夹苎工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48道工序的“干漆夹苎工艺”,让中国的佛雕艺术耸立于世界木雕佛像艺术之林。

20、琼台仙谷。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周灵王太子佛道其奉的王子晋、“太极葛仙翁”葛玄、三朝帝师司马承祯、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他们都先后与琼台仙谷结缘,所以琼台仙谷的“仙”绝对是高含金量的。

21、天台甘泉的最佳替代品――石梁纯生啤酒。

采用世界上酿造低度啤酒的两处最好水源之一的天台山深层水酿造,喝不到天台山的甘泉,就喝一杯石梁纯生啤酒。

22“小枸牛”。

天台山上的神奇动物,长年以山上的野草、仙药为食物。不光肉味鲜美,营养价值特高。

23、天台乌药与铁皮石斜。

具有2000年悠久历史,被誉为“长生不老药”的天台乌药究竟有何神奇,“救命仙草”铁皮石斛到底采自于哪座山峰?你不妨亲眼来看一看。

24、用三根筷予吃的麦饼。

麦饼是把北方面食特点融合天台本地老百姓美食智慧的结晶,以肉糊麦饼为最,其它的如青菜末、土豆泥皆可,但奇怪的是,吃麦饼都用三根筷子。怎么用?过来自己吃一回不就知道了。

25、寒岩夕照。

天台山寒岩因唐代诗僧寒山子在此隐居70多年而得名,洞左岩壁奇险,有瀑下洒,当夕阳西照之时,潭水反射,映诸岩屏,色彩绚丽多姿,“寒岩夕照”之名即来源于此。

26、万马波。

天台山万马渡由数以万计的巨石堆砌而成,为第四世纪冰川遗迹,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据说指的就是此处。

27、天台方言。

保留着古音神韵的由32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构筑的天台方言。让您回味无穷。

28、桐坑溪水库大坝。

全国首创条石砌薄壳拱坝,坝高弧长94m,最大坝厚5m,顶厚3、3m,坝的厚高比0、1,是水利史上的奇迹。

29、丰干桥和奉化桥。

同为单孔椭圆形块石干砌拱桥的丰干桥和奉化桥。双双人选《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回看射雕处范文5

关键词:信息熵;语法化;语言学;动介兼类词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132-05

语法化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随着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话语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语法化研究逐渐跟语用学、语义学、话语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以及语言习得、语言接触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势头。关于语法化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1)语法化是词汇成分向语法成分演化的过程(实词虚化、形态化);(2)语法化是历时渐变的过程;(3)语法化具有时间单向不可逆特征,即由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而不是相反;(4)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有动因、有机制,如语言的经济性、相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曰的、语用推理等。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语法化现象研究的成果很多,而对于语法化的动因的探讨,主要倾向于从语言本体通过某个词、某类词或某类句型来研究。本文试图从信息的视角探讨语法化的动因,借助信息熵这一概念,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红楼梦》和《神雕侠侣》中介词语法化为例,为现有的语法化理论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量化分析方法。

一、语言的信息属性

1.语法化研究隐含信息思想

沈家煊提出的制约四种制约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中,首位的就是“语用因素”,其他三项依次是“认知心理”“语言接触”和“语言内部结构”。语用因素的本质是信息熵规律在起作用。

孙朝奋认为,上下文搭配导致对词产生出新的解释、重新分析等是诱发语法化的因素。上下文搭配实际上就是广义的“根词相关性”。运用信息熵原理通过动态词汇应用系统上下文搭配关系的随机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诱发语法化的真正动因。

王寅、严辰松运用语言接触理沦分析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也对“语用因素”十分看重。石毓智在其《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一书中,更强调_r句法环境和使用频度对语法化的影响。

通常认为,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Bybee曾强调了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就越容易产生语法化,也就越易被虚化为语法标记。而语法化的结果,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比如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百多个功能词――“be”“that”“it”“wh-”等多数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的,现代汉语判断句式中的“是”用来联系主语和谓语,也用来表示语法结构。

以上观点都是基于语言学理论从语言学本体视角对语法化动因进行阐释和说明的,这些认识都隐含着信息熵的思想。

语言的经济原则实际上也隐含着信息学原理。在信息接收者可以理解的基础上,信息的发出者总是希掣用更少的语言符号表达更多的意义。这种经济原则际双方共同追求、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是希望减少语言符号的个数而不影响消息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足尽量让双方熟悉的词用在更多的上下文搭配环境中,从而使这些词获得“泛化”的用法。同样是经济原则的作川使得这些“泛化”的词逐渐演化为通用性成分,即进入了“语法化”的通道。

徐通锵认为“汉语的结构原理非常稳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些“泛化”使用的词不断“语法化”而维护着这个稳固的结构的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便于卷义的理解,人们最容易选择那些社会生活中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的词,将其意义引中或创新、句法功能扩展或转化,经过缓慢的、长期、频繁的使用,这种变化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逐渐由个案变为惯例,由偶然变为必然,于是便完成了语法化的过程。中国传统语言学中被称为“实词虚化”的现象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过程。

2.信息属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

信息属性是语言所具备的一个重要属性。语言的符种符号――不论是字、词、笔画还是拼音.都可以看做足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正如信息学中的符号要遵从一定的编码规则一样,语言的这些符号也要遵从合理的组合规则。通过对这些符号及其规则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语言的信息属性,揭示语言在实现传递信息这一功能时所蕴含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言的本体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持。

盛玉麒指出:“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载负的信息就是语言的意义。”“语言学界最经常使用的一个定义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符号系统’。而人与人之问交际的本质就是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大量事实证明,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演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信息熵的基本规律。例如,语言学最常说的“约定俗成”,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是“大数定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就是高频通用化的信息学原理。

根据信息学理论,一则信息里,有实际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给我们的信息量大,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给我们的信息量小、在对大量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总是“的”“了”“过”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它们的词频高,相应的信息量就小;而有实际意义的词的词频相对较低,其信息量也棚刈‘较大。此外高频词中还有一些有实在意义的如“这”“一”“足”“不”“你”“他”等。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有实在意义的高频词,都不同程度存在语法化的情况。

用信息学的概念来讲,就是在信源发出“消息”时,为了提高效率,要对“消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和压缩,这种编码和压缩,要经过比较和借鉴选川最优化的一种,而且不影响消息的接收者对“消息”的理解,哪怕是在编码、压缩甚至传递过程中出现r错误(误码)和损耗,消息接收者也能根据编码规则准确的理解“消息”的含义。这种编码和压缩的方式,逐渐被多数人接受和使用,就成为了惯例。这里的编码规则对应着现有语法化动因理论中所说的创新和语川因素,误码对应着误解和误用,不同编码规则的之问的借鉴对应着语言接触。而消息接收者能够根据编码规则理解有误码和损耗的消息,则对应着人们可以根据语言的结构规则理解语法化后发生了变化的语言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自发的,而是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承载信息的物质基础,语言要适应社会变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所承载信息的组成符号(词)和组成规则(语法)的变化,而语言的语法化现象,足语言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做出的适应和调整。所以,从信息学角度来看,语言在实现其信息功能时,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言的结构规律互相作用,导致了语法化现象的产生。

二、语法化动因的信息学解释

1.历时语法化的共时映射

索绪尔从结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划分了语言的历时系统和共时系统,特别强调以共时系统作为语言研究的重点。语法化是语言历时演化的过程和表现,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漫长的使用才能够发现如何认识和对待语言的共时系统与历时系统的关系,足语言研究的指导理论和方法路线的重要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说,所有的历时系统都足无数个共时系统在时间链卜^的连续统,共时系统不过是历时系统的横断面。语法化对已经完成的历时过程看是一种“结果”,但是,从面向未来的发腱方向看,也是在共时系统层面上正在进行的过程。从结果和过程二元对立统一的视角看,既可以从历时系统出发研究语法化,也可以从共时系统出发研究语法化。对此,国内有学者已经发现并提出了这个命题。

刘丹青就强调了共时层面上的语言表现在语法化研究中的作用。他提出“汉语是介词语法化的渐进性的很好标本”,“只凭当代语言中实词剑虚词的各种共时用法,就能清楚显示介词由实词到虚洲语法化的一步步历程”。虽然有些词的语法化足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通过考察这些词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各种具体用法,还是可以从其使用的细微变化中揭示出相关的语法化机制。“从研究方法上讲,在历时线索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共时分析来‘构拟’历时演变过程,然后用历史材料来验证和修正”。这为我们从语言共时系统研究介词语法化指出了一条科学的可操作路线。

以此为据,笔者选取汉语中的介词,并以《红楼梦》和《神雕侠侣》中的介词为例,从信息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语法化问题。

2.动介兼类词的判别原则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是一种起标记作用的虚词,加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宾短语。汉语语法界一般公认单音介词都来自动词的虚化。因此,对于仍在一定语境下保留动词用法、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的一部分动介兼类词而言,孤立地看“~+名”结构就存在两种可能性的句法语义关系:一种是“动宾关系”,另一种是“介宾关系”。

有的词虚化过程比较彻底,完全失去了动词的意义和功能,成为典型的介词,而有的词还没有失去动词性,或者说有时表现为动词功能,有时表现为介词功能。在动词正在向介词演化的过程中,某一个词究竟是动词,还是已经发展成了介词,有时不容易确定。因此有学者称介词为“副动词”或“次动词”。作为同样是虚词的连词,其语义较之介词更虚,有些连词是介词的进一步虚化,因而有些词既可以作介词,也能作连词。甚至有个别情况下,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词和别的词素合并,凝固成有固定意义的词,此时,这个原来有固定意义的词进一步虚化成了一个构词语素。

如何判断是“动宾关系”还是“介宾关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常常要看其结构在上下文中的地位。例如“在家”,在“他在家”中,就是动宾关系,“在”是动词,而在“他在家看书”中,“在家”就是介宾关系,其中的“在”就是介词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样做实际上体现了“语用原则”。

3.动介语法化的断代统计分析

盛玉麒指出,语言的规则是一种“后验系统”。正如“约定俗成”所概括的那样,规则来自历时的积淀和对已然现象的归纳,因而能解释稳态系统的理据。统计特征则适合分析动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解释大量界限不清、面目模糊的“例外”。因此,采用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根词+规则+统计”实现对开放词汇系统的有效控制的研究路线,符合从已知推测未知的认知规律,这对于我们研究语法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断代文本语料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历时演化的信息。

《红楼梦》是清代中叶的一部白话文学作品,其语言口语化程度较高,篇幅语言容量较大,基本反映了当时的语言现实。它所提供的大量语言材料,对我们研究当时汉语的语言特点有重要的价值。

从共时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介词系统比较成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介词的某些特点;从历时角度来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父亲被革职抄家。次年从南京迁回北京,后一直生活在北京。乾隆元年(1736)家道短暂复苏,不久彻底败落,在北京西郊度过残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过渡期,一些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能在《红楼梦》中找到依据。因此,研究《红楼梦》中的介词,对介词的语法化研究来说,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

《神雕侠侣》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宋代,而作者则是当代。尽管历史题材的故事免不了仿古特色,但是总脱不掉当代汉语的基本框架和体系结构。

两部作品作者生活的年代相距200余年,两部作品描写的故事年代相距400多年,二者时间上的差距则可以作为断代语料进行历时比较的参照。

三、信息视角下“动一介兼类词”的语法化

1.“在”

“在”原是表示“居于、存在”义的动词,汉代以后逐渐虚化为介词,但至今仍存在“动一介兼类”用法。“在”是《红楼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共出现3876次,其形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每一种形态的词频和自信息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动词实际意义并单独做谓语的“在”在《红楼梦》中出现了188次,如:宝玉在麝月身后(第二十回,表示人在的位置)。若外人知道,祖宗的颜面何在(第三十三回,表示存在)!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第七十五回,表示在于)。通过自信息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在《红楼梦》中“在”平均出现一次的信息量是7.98奈特。

作为介词时,如:一时贾母醒了,就在稻香村摆晚饭(第四十一回,表示处所)。在那边是儿子媳妇,在这边是内侄女儿(第四十二回,表示范围)。“在”平均出现一次的信息量约为5.1奈特。同样出现一次,作为介词的“在”提供的信息量要低于实际意义的“在”,这表明“在”这个词小但虚化为介词,而且无实际意义的介词形态出现次数要远远多于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形态,说明其虚化完成度已经较高。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红楼梦》中存在着大量的含有“在”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如: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第一回,表示谦称自己)。雨村见了,却不在意(第二回,表示放在心上)。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第三十四回,表示的确)便逍遥自在的往园子里来(第四十六回,表示自由自在)。现在还有你哥哥嫂了在这里(第四十六回,表示这个时候)。平儿答应着去了,不在话下(第四十八回,表示转入别的情节)。贾政道:“只要说得在理。”(第九十九回,表示合乎道理)这里的“在”已经开始变为词内成分,类似前缀或者后缀,和其他词素组合并凝固成特定的含义。可以说这些词是“在”经过词汇化肜成的,这是“在”进一步语法化的证据。根据计算,“在”作为构词语素,每出现一次,携带的信息量为7.04余特。这种形态出现的次数也要人十其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形态出现的次数。

如果我们用“活力”的增长和消退来对应词的产生和消亡,根据熵的理论,熵增代表“活力”趋于停滞,熵减代表更具“活力”。所以,词的“活力”增长,对应的是自信息的减少;反之,“活力”消退,对应自信息的增加。那么,从共时平面,“在”的三种形态的“活力”关系为:介词>构词语素>动词。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清代“在”的语法化状态为:动词意义虚化为介词是主要方面,在共时平面中也出现了“在”的进一步语法化状态――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同时,“在”的动词意义还继续使用,出现了,多种词性和功能并存的局面。但是“在”的语法化趋势究竟是继续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仪仪通过共时平面的考查还无法得出具体结论。我们再参考现代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在”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在”作为有动词实际意义的谓语,其门信息由7.98增加到了9.49,其信息量进一步增加,“活力”进一步消退。而“在”作为介词时,自信息量由5.14降到了4.69,其信息量进一步减少,“活力”进一步增长;作为构词语素时,其自信息增长了0.32,“活力“变化相对较小。通过历时的比较表明,目前”“在“的语法化趋势足: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形态还在进一步向介词形态虚化,而进一步虚化为构洲语索的过程,则趋于平缓。

2.“给”和“与”

介词“给”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关于介词“给”的产生年代,冯春田认为:“就‘给’这个形式而言,清代中期以后普遍可见。但是在元代,又偶有写作‘归’的例子;在明代的文献里,有的则写作‘馈’;而到明术清初,还有的写作‘己’。”

“与”本为动词,是“党与”义。引申为“参与”,义引申为“偕同”“陪从”“给予”的意义。它从先秦时就已有r虚化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中古近代汉语叫‘期仍然使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不使用,但在一些书画语中仍有使用。

洪波曾著文指出,从清初《醒世姻缘传》,开始,“给”不但取代,“与”的动词意义,也取代了“与”的虚词意义。《红楼梦》是这个取代过程的重要lJ点,从《红楼梦》开始到现在,“给”完成了取代“与”的过程,并进一步语法化出一些新的虚词功能。笔者将《红楼梦》中“给”和“与”的各种形态的自信息统计如下:

从这个表中,我们通过自信息可以很直观地看出:

(1)“给”的动词形态的自信息大于其介词形态的自信息,已经远不如其介词形态有“活力”,而“与”的情况更甚。所以在《红楼梦》中,二者的介词形态都在各自的形态中占主要地位,说明它们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程度已经比较高。

(2)“与”的动词形态信息量非常高,“活力”趋于停滞。文中有两处出现“与”的动词意义,都是“与了……”,比如:“那一半与了旺儿媳妇”(第七十二回)此时“与了”又和“给了”“送给”的意义相近,而后两者在文中均有多次出现,可以认为“给”是“与”的动洲意义的取代。

(3)二者的介词形态中,“给”的使用次数比“与”高,其自信息更低,已经明显开始取代了“与”的作用不和地位。

(4)《红楼梦》中,“与”出现了实际意义进一步虚化的连词形态。如:“也是合该我与嫂子有缘”(第十一回)这种形态仅仅出现了60次,其自信息较向,约为9.12奈特,说明“活力”不高。

(5)二者在文中均出现了进一步语法化的例证,比如:“发出三个月的供给来,白花花三百两。”(第二十三回)“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第二十九回)这两个例子中,“给”“与”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词,而是作为一个语素参与了构词。笔者又考查了现代汉语的情况,还是以《神雕侠侣》为例,统计和计算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红楼梦》来说,“给”作为介词,其自信息没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0.08奈特),作为动词时,其自信息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说明动词意义的“活力”还在减少,作为构词语素,也是只出现了一个固定词语“便给”,如:“口舌便给,滔滔不绝。”(第八回)但这个词只出现了两次,《红楼梦》里“给”作为构成成分也是只有一个例证,只是出现次数较多,所以,这个比较意义不大。

但是“与”的变化就很大了。首先其动词形态已经基本消亡,其介词形态的自信息有了大幅增长,说明“活力”有了大幅消退。同时,其连词形态的自信息降幅很大,其连词形态“活力”焕发。最后,作为构词语素,又增加了“参与”这个词条,而“与众不同…‘与世无争”这些词中,虽然与还能起到介词的作用,但是更多时候,这些词被看做成语,“与”作为一个词素已经固化在这个固定用语中。

到现代汉语中,“与”大多是作为连词使用,其介词形态多用于书面语中,用法也主要有三种,即引进动作行为协同的对象、比较的对象及有无联系或关系的对象。由此可见,“与”虽然从上古至今一直使用,但其语法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介词“与”已很少用,只在一些特殊格式的句子中会见到,如“与此相反”“与人民为敌”,这是仿古的用法。这说明“与”的语法话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结语

回看射雕处范文6

红不红倒是真没觉得,我很高兴我们付出那么多努力拍《步步惊心》都得到回报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刘诗诗绝对不是娱乐圈的新人,17岁的她已经开始拍戏,在《射雕英雄传》、《仙剑传奇三》、《怪侠一枝梅》等多部戏中担当女主角。看似因为《步步惊心》一炮而红,其实之前早已为今日的惊人一鸣蛰伏积淀已久。面对近日甚嚣尘上的新四小花旦卡位战,面对自己的爆红,她依旧淡定:“红不红倒是真没觉得,我很高兴我们付出那么多努力拍《步步惊心》都得到回报了。”

默默无闻时不急不躁,大红大紫时波澜不惊,面对工作的压力,更是坦然接受。当周围人都叫喊着诗诗在《步步惊心》中太苦时,她自己却不觉得,“其实虽然戏里的角色感觉有点苦,但我在拍摄的过程中倒没觉得那么辛苦,反而因为我们大家感情很好,就觉得聚在一起挺开心的。”她总是能挑出让自己开心的快乐点。“当时在最后一个月的拍摄里,我每天最多能睡两三个小时,很多时候是没得睡。我的身体内分泌开始失调,最严重的时候人都有些浮肿,额头上出了很多痘痘。全组人都在帮我想办法调理,在拍摄时也想了很多办法,想通过灯光来弥补,但还是会看得出来。”刘诗诗遗憾的是没有留下最完美的若曦,但对于喜爱她的人来说,这点不完美正是她一派天然的可爱之处。

这份超脱和淡然其实早就灌注于她的骨骼中。刘诗诗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学习舞蹈本来就得承受一般人难以想象到的苦,而芭蕾舞更是苦上加苦。这样的经历让她身上多了几分坚韧和恬然,尽管是大方活泼的北方姑娘,但举手投足间,却有着姑射神人般的超脱气质。

如今走上表演道路的她依旧热爱着舞蹈,“如果不演戏,还是想去跳舞。”尽管芭蕾已经从她的生命中渐渐淡去,但在她心中,“芭蕾很神圣,所以现在无论是上什么节目,我不会轻易地去展示,除非舞台、服装和音乐都够专业。”或许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和精益求精的要求,才让她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乐观的精神,淡然的心态,本真的表现,让这个小女子终于在娱乐圈的舞台上纵情绽放。凭着自己的执著与认真,刘诗诗终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花开堪折直须折

“我跟大家一样经历过成长、挫折,然后现在有一点收获。”刘诗诗这样概括自己的经历。娱乐圈绝对不是什么太平盛世,为了成功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刘诗诗不同,她不炒作,也不做作,就那么努力、用心地演。花开堪折直须折,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从明争暗斗的宫廷戏中走出的她,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成功无须步步心机。

翻看刘诗诗的博客微博,其中很少有记录她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文字。“我觉得有些比较私人的东西,其实不用都拿出来摊给大家看。虽然演艺圈的工作透明度很高,但还是希望能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至于心路历程,其实并没什么特别的,没什么需要在微博里特地讲的。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些快乐的生活点滴。”

若曦就仿佛是另一个刘诗诗,她全身心地投入、付出,然后收获。《步步惊心》仿佛是一个炼丹炉,她在其中学习、经历打磨,然后成熟。“拍《步步惊心》,让我学到了很多表演上的东西。比如吴奇隆很希望我们能够很投入到角色当中,所以他会表现得很正式,他对戏时不只是念台词,会很认真去走这场戏,进入这个氛围,到正式拍时会更投入。郑嘉颖则会告诉你,他准备怎么演。例如哭戏,拍时不是两个人都入镜,有时会先拍我,他会告诉我等一下他会在哪一点才哭,说到哪一个字的时候要给他反应。他知道哪句话是最触动人、最让人崩溃的,他会说得很具体。”

很多人会不停地回看《步步惊心》,只因其中点点滴滴的到位,而这源于她对角色的认同。“我觉得一般很少有穿越小说能写得这么现实,这是一个很真实的女人心理状态,表达了她所遭遇的、想要的和坚持的东西。我理解她所坚守的信念,还有她的底线。”

她在剧中演绎了音乐作品,也在做游戏宣传,而对于未来,却不是那么野心勃勃。从接拍第一部《月影风荷》开始,刘诗诗慢慢从舞蹈中走出,化身为执著清纯的穆念慈,清绝美丽的狐妖辛十四娘,有着双重人格的龙葵……且行且成长,最终在若曦身上激活了梦想与未来。

面对外人看来的名利双收,刘诗诗并不放在心上。“最大的收获,我觉得是自信。拍完《步步惊心》,尤其是后来它那么受欢迎,让我变得更有自信了。” 她在寂静处默默开放,扑面而来赞誉与追捧,对她而言不过是“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般自然,随意。

有女如云,诗舞翩翩

窈窕淑女若她,却在微博郑重地给自己冠名为“懒人”。对于自己的这个定位,她笑称“其实我平时挺宅的,我觉得宅着就挺‘懒’的。”平时宅在家上网,买各种小东小西,还喜欢买书,一买一大摞,在片场等戏的时候,就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品书中滋味,看到伤心之处就跟着流泪。在饰演若曦的过程中,她一直把自己与若曦融为一体,“我可能就早晨起床的时候是自己,因为早上不想起床!”

演戏侵占了她大部分时间,但她很注重平衡生活和工作。不拍戏的时候她喜欢穿休闲风的衣服,跟很多女生一样喜欢吃东西,做做白日梦,有时间的话就出去旅游。“我觉得关键还是心态,只要自己能把握好一个度,就不会有问题了。比如在工作中找一点乐趣,懂得为自己解压。这样就生活、工作两不误了。”

在戏中古灵精怪的她,在生活中并不是活跃分子。“我的性格比较两面,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就比较内向,对熟悉的人和环境就比较外向。”但是演艺经历让她有了改变,“演戏教会我如何与人接触和相处。因为从小住校的关系,接触的人和事比较有限,更多的是专注于舞蹈学习,所以在待人接物上有很多不足,不是很会表达自己。有时也会比较紧张,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随着跟不同性格的人拍戏,我已经有所改变。”刘诗诗在剧组被封为“诗爷”,其“拼命十三妹”的称号想来也不是虚妄。

刘诗诗自认是挺传统的女性,生活中她也是时而豪放时而多愁善感。“因为我是双鱼座,所以会很感性。但我觉得在谈恋爱时,我会是个大女人。”提及感情,大家总是会让她在《步步惊心》的男人帮中做出选择。诗诗的答案很明确:“现实中我谁都不会选,和他们在一起的生活伤不起啊,他们的生活太步步惊心了。我更喜欢简简单单。”

简简单单,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未来另一半的期望:“第一,要成熟;第二,要真心爱我,对我要好;第三,虽然不需要很有钱,但一定要能养得起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母,我很好养活的 。”

轻柔优美,诗舞翩翩。刘诗诗带着这份淡泊沉静翩然于荧幕和生活中。成长,绽放,如诗般美好。

如果不演戏,还是想去跳舞。

刘诗诗零距离

《爱尚生活》:在《步步惊心》中你算得上“万人迷”了,现实中的你在学生时期是不是也是众多男生一起追的女孩?

刘诗诗:哪儿有众多男生一起追我(笑)。对于感情我挺后知后觉的。上学的时候光顾着练舞和贪玩了,完全没觉得有男孩子追。

《爱尚生活》:演艺生涯中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失去最多的是什么?

刘诗诗:最大的收获是自信,失去最多的……应该是赶戏的时候睡得比较少吧(笑)。但自己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很满足了。

《爱尚生活》:你怎么理解时尚?

刘诗诗:我觉得时尚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我还在努力中,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过程中。

《爱尚生活》:有什么保养心得可以分享?

刘诗诗:我平时会带一瓶绿茶在身边,口渴了就喝绿茶,既解渴又美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