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期教育范文1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教授在他的书中说,那些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神童”而不惜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学校式灌输教育的家长,只能把孩子推向畸形发展的通道,影响孩子们健康个性的发展。当前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带有强制性色彩,这样不仅无助于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反而还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心里负担。

目前儿童早期教育的不妥之处不是对儿童进行教育本身,而是一种教育的盲目性,即不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追随社会潮流,人学我亦学。这样的结果,不但可能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而且还可能诱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为遏制超前教育,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下面,我来谈谈学前儿童早期教育要注意的几点:

1、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玩。著名德育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应该让孩子在玩中寻乐、玩中认知。”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著名文学家冰心女士也呼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那么,今天的父母做到了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了吗?应该说有的父母有,但绝大部分没有。由于“望子成才”心切,在他们的观念里,反对孩子游戏,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每天放学,就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呀?”有一次,有个家长问我:“老师,我看见有些幼儿园已经开始教写字了,为什么你们没教我的孩子写字呢?”于是,就有家长说在我们幼儿园里孩子学不到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学写字、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我国知名教授胡江南指出的事例“由于逼子成才终酿成悲剧痛失爱子”告诉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身为父母,别为了塑造一个“天才儿童”而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忘记了“以人为本”。其实,游戏对幼儿来说,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2、不要过度地约束孩子。

从婴儿呱呱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并且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能吸收无限的知识。好奇就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而父母,就是担心这“万一”,才会有了诸多的约束、干涉等。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了;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等一切锐利的东西,原因是太危险了;当孩子对某种小虫感兴趣时,兴致勃勃地看,却引来家长这样的一句话:“这有什么好看的,回去看看书还好一点,快走吧。”其实,这一切都是大人们为了避免麻烦,方便管制。可是,这样的约束使孩子智力的发展禁锢了,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了,孩子的个性也束缚了。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自信心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要想让孩子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她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也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

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赏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后来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殂代庖。

4、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这样,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常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倾听子女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这样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其成长和进步。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早期教育范文2

【关键词】早期教育指南安全教育家园共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科学、优质的早期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是我们所有成人特别是家长和幼儿发展从业者的追求,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并思考什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不容置疑,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的存在是其他的一切存在的前提,而健康作为生命存在的保证也就成为其他各方面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品格,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提高生活的质量。其实这些和我们常说的行为习惯养成休戚相关,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后继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第三是贡献,即服务于社会。社会服务项目何止是“三百六十行”,了解各行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荣辱观和服务的意识,成为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是才能,即才学、才华、才艺、才干。最不足挂齿的是出身、性别、长相、身高……

但是,纵观我们当前的早期教育现象,本末倒置者比比皆是: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重规范轻道德;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重近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

作为幼儿发展的从业者,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指导幼儿的发展?我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启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像一枚指南针,给我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指引了方向。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是正确使用《指南》的前提。

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有重大影响。对待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念不同,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解、态度就会不同,教育方式和指导方法也会不同,给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截然不同。因此,使用《指南》做好幼儿早期教育,必须首先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正确地把握《指南》的标准与教育建议的内涵。

二、《指南》和《纲要》不同。

《纲要》是制定《指南》的依据。它比较宏观地指导和规范着幼教机构的保育和教育。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指出了应该教什么、各领域中“教”的重点是什么,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等。《指南》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地反映了幼儿应当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各领域中“学”的重点是什么、需达到什么基本水平、成人应当给予怎样的支持和帮助等方面,比较微观地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实践。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比《纲要》更详细的教育标准和建议,它是对《纲要》的细化、具体化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正确的了解认识了早期教育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中有“法”可依。

三、《指南》各部分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

在《指南》中,为了清楚地表述各领域幼儿应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指标而将六个领域和每个领域的标准分别列出,但这绝不意味着各领域是彼此分割的。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把《指南》把幼儿各领域的学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强调夸大任何一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的教育。

四、《指南》是幼儿发展的“路标”,而不是简单评价幼儿的“标尺”。

幼儿的发展具有累积效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如此。因此,不应当用突击训练的方法强化幼儿练习,从而达到《指南》的指标。幼儿有自身发展的敏感期,会出现某段时间发展较快,而某段时间发展缓慢的现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不宜以统一标准评价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效果。 鉴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可能也不应当要求所有3~6岁幼儿按照统一的时间达到同样的目标。即使同一个幼儿,其各领域的发展也不一定同步。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幼儿的具体发展状况给予适宜的指导,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避免以盲目的比较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五、根据环境的不同需要灵活地使用《指南》。

在幼儿园,《指南》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在《指南》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幼儿,记录有关信息,并运用相关指标分析和评价幼儿发展的状况;以便教师制订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教育活动,灵活地融入到一日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创设活动区、投放活动材料,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评价和反思教育活动的效果,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在家庭中,家长可按孩子的年龄,参考《指南》的相应内容,对孩子进行观察,特别是注意那些过去忽视的方面,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参考《指南》相应的活动建议,了解关于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机会帮助孩子学习;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六、强调安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拐带、溺水、交通安全等公共事件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大家的关注重点,希望幼儿能具备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 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4-5岁的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

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

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 等求救电话。

5 -6 岁的孩子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七、强调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指南》强调“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家庭是孩

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孩子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依靠在家养成,因此,《指南》详细指出“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食物,保证幼儿每天睡11 ~ 12 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 小时左右;”“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要斥责打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要多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挑食;”“ -4 岁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 分钟,4 - 5 岁不超过20 分钟,5 -6 岁不超过30 分钟。建议孩子看电视要离电视3 米远,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穿脱衣物、鞋袜、扣纽扣、系鞋带、整理自己的物品,帮助家人打扫卫生、择菜叶,做面食等。”“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如在超市购物时,幼儿懂得要排队付款,要使用礼貌用语,学习他人是如何与营业员交流沟通的,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现鲜活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是必然的, 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人的责任。学前儿童正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

承担起并不适合他们的重担。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措。岂不知孩子的早期教育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今天,良好的早期教育的重要问题不是成人对孩子的期

望是赢是输,而是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地保护。只有真正做到尊敬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

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4 月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

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3]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

话》2010. 12. 01。

早期教育范文3

【关键词】早期教育;游戏;游戏的功能;实践误区;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05-05

游戏与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内涵肯定不会被混淆。然而,在早期教育中,当论及教学方法的时候,特别是要让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时候,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却往往让教师感到十分困惑。是应当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还是模糊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理论界与实践界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早期教育中,传统做法是游戏与教学彼此分离,两者并列实施,结果导致了在游戏之外的教学太过于小学化。现在,提倡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两者互为联系,却又出现了游戏太过于功利化的问题,以致许多人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不是游戏”。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试图厘清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一、从游戏的发展功能到游戏的教育功能

游戏是游戏者自由意志的体现,这是由游戏的非功利性特征决定的。这一观点源自对游戏的生物学意义的解释。席勒认为,游戏是高等动物的本能,是机体在满足维持生存的需要后,对剩余精力的消耗。〔1〕由于消耗的是多余精力,所以游戏摆脱了功利性目的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的,实现了娱乐功能。对游戏者来说,自由带来了表现与创造的动力和机会,因为自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即游戏者可获得自控感和胜任感。具体说来,游戏是意愿的表达――是游戏者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游戏是自我的表现――是游戏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游戏是内在潜力的外化――是游戏者对自己本质力量的欣赏。因此,对游戏者来说,游戏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通常而言,幼儿不必为维持生存而消耗过多精力,因此其总体精力是过剩的,而对多余精力的自由释放恰恰能促进正在生长中的幼儿的发展。研究者由此对游戏作出了发展心理学意义的解释。沛西能认为,与传统的蒸汽火车要把从煤中获取的大于拉动列车所需要的蒸汽在车站白白放掉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所消耗的精力就像是用多余的蒸汽来改进机车功能本身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这是一种能不断自我发展的生长潜力,比如会逐渐提高幼儿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起道德的和社会的自我等。〔2〕

现代心理学家往往从游戏的自由本质出发,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幼儿的发展。一是把游戏看成是现实的对立面,游戏是假的,非正式的,玩玩而已,不必当真。这种自由使游戏者可以在游戏中宣泄现实中的负面情绪,补偿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游戏具有极强的情感发展价值。二是把游戏看成是工作的对立面,认为游戏注重过程而不在乎结果,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不必为实现外在的目的而承担责任。这种自由使游戏者在游戏中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变着花样地来做同一件事情,从而促进了游戏者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所以游戏有极强的认知发展价值。发展心理学家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密切关系概括为并非互为排斥的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游戏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及游戏导致发展。〔3〕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游戏反映了发展,而游戏中大量的重复表明,幼儿已经获得的发展将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巩固。而维果茨基则认为,幼儿在游戏中不会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行为水平,总是会以略高于往常行为水平的方式进行游戏,所以游戏会促进幼儿发展。他认为游戏中幼儿会出现大量的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游戏具有巩固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这恰与教育所追求的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所以游戏便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进而衍生出对游戏的教育学意义的解释。教育学者认为,游戏与教育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表现为游戏中隐藏着教育的契机,另一方面表现为游戏能够成为教育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教育政策制定者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依据这样的理念,衍生出的一种实践做法是对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的干预,另一种实践做法是专门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教学性游戏。这样的理念和做法本无可非议,但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却与此大相径庭。游戏一旦成为教育者手中的工具,试图去实现它的教育功能时,就被赋予了功利目的,游戏的本体意义就被异化了,因为当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来玩以及和谁一起玩必须符合教育的目的性时,游戏者的自由意志就被大大削弱了。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当教师试图把游戏的发展功能转化为游戏的教育功能时,游戏便进入了误区。

误区1:把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和认知发展价值对立起来。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发展学派是分别从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来阐述游戏的发展价值的,他们各自强调的是游戏的一种发展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理论作为依据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有的教师认同游戏的情感价值,则对幼儿游戏不作任何干预;有的教师认同游戏的认知价值,则往往会以教育的认知目标干预幼儿的自主游戏,使游戏变成教学。

我曾听一位教授讲过这么一个例子。

在美国的一个幼儿园,孩子们正在自发地进行各种活动,其中有个小女孩正在用紫色的蜡笔给画纸上的橘子涂颜色。一位来访的中国教师提醒正在带班的美国教师:“孩子给橘子涂色用错了颜色。”而美国教师却回答说:“她在游戏。”可是中国教师又说:“在游戏中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颜色,这正是机会呀!”

这个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对游戏的发展意义的看法是对立的。美国教师的看法是:既然是游戏,那就随孩子去吧,只要孩子高兴。中国教师的看法是:即便是游戏,也承载着教育的功能。或许,中国的教师在投放蜡笔、画纸等游戏材料时,已经附加了正确使用颜色、颜色不能涂到轮廓线之外等行为目标。殊不知,游戏附加了外在目的,丧失的正是游戏者的自由意志,游戏也就不能被称为“游戏”了。当然,“随孩子去”的无所作为也不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游戏机会的初衷,因为既然教育利用了游戏,那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理解幼儿游戏行为带来的发展信息,为幼儿提供顺应其游戏需要的生成式回应。当然,这是一种指导游戏的技巧。

误区2:把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等同于具有游戏形式的教学。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种理念,但幼儿园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机构,因此开展教学活动也是必需的。游戏与教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于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逻辑就成了“基本”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言下之意正是让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然而,这一改革理念在事实上却导致幼儿园出现了大量的虚假游戏。举例如下。

小鱼找朋友:幼儿身配小鱼胸饰,有的小鱼身上写着计算题,有的小鱼身上写着数字答案。幼儿相互找能与自身算式答案配对的小鱼。教师作为钓鱼人,专钓那些计算有错误的小鱼。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计算。

小兔采蘑菇:一群幼儿头戴小兔头饰,手挎篮子,跟随一位头戴兔妈妈头饰的教师,依次走过羊肠小路,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沟,来到草地上采摘蘑菇,再原路返回。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走、钻、跳、跨等动作。

三只蝴蝶:幼儿扮演蝴蝶,在教师的导演下,反复练习《三只蝴蝶》故事中的角色语言和动作。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复述书面语。

以上这些被教师称为“游戏”的活动,徒有游戏的形式,却没有体现游戏者的自由意志,即虽然创设了情境、配备了头饰或胸饰等,但幼儿的行为却是被动的。我们认为,如果将这类披着游戏外衣的教学活动看作是“游戏”,那幼儿在幼儿园里真正自由游戏的时间就很难得到充分的保证了。此外,这类徒有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表现价值大多大于发展价值,以练习为主而很难有新的挑战,因为新授的内容很难被游戏化。其实,上述活动完全可以通过个别化的自由游戏来实现其练习功能。

误区3:把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理解为游戏材料要实现多重教学目标。自从引进了区角活动后,为不同的区角投放材料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考量材料的多功能性则成为教师投放材料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体现出材料的多功能性,教师们伤透了脑筋。每投放一种材料,教师都要竭尽所能地开发出这种材料的多种玩法,即所谓的玩法一、玩法二、玩法三……但问题是这些玩法并不是幼儿自发创造的,而是由教师规定的操作方法,每种玩法都承载着实现一种教学目标的任务,导致的结果是区角中的游戏变成了作业。

某活动区有一堆粗细、高矮不同的纸筒,被教师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彩纸包了起来。纸筒上贴着各种数字,上下两边一边贴着各种物品的照片,一边贴着几何图形。活动区另配有四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套圈。玩法一是“排排队”,即按纸筒高低、粗细等排序。玩法二是“拼梅花”,即按纸筒上物品的功能和纸筒颜色分类。玩法三是“摆造型”,即按纸筒上的数字符号进行计算。玩法四是“造高楼”,即按纸筒上的数字大小排序垒高。玩法五是“套圈”,即将纸筒按颜色和大小相匹配。所有幼儿刚接触这套材料时,都随心所欲地玩起了自己的花样,而教师则不断纠正幼儿的玩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传递给幼儿,要求幼儿按照教师预设的玩法玩。很快,教师开始为幼儿不再主动选择这套材料而烦恼。

事实上,我们倡导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主要是指同一种材料能够使幼儿自主地变换各种花样玩。幼儿每一种自发的玩法,客观上都是其发展水平的体现。他们对每一种新玩法的尝试,客观上都是一种对自我发展的挑战。然而,从上述案例来看,幼儿园大多是由教师而不是幼儿来对游戏材料进行多种教育功能的开发的。这是一个按教学目标将材料高度结构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材料玩法加以限制的过程。用教育性取代可玩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玩具变成了教具,游戏变成了作业。上述案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用材料控制了幼儿的玩法,而不是让幼儿自主控制材料创造玩法。当然,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玩法本来也属正当,但问题出在教师对材料的许多玩法限制得并无意义,因为教师在自制材料上所附加的大多数教学目标,幼儿通过使用非结构化材料进行自由游戏同样可以实现。

三、游戏的本体功能与手段功能

看来,对游戏的一切误解,都缘于对游戏的教育功能的解读。在早期教育视野中,游戏一旦与教学相联系,便被演绎出“游戏化教学”“教学游戏”“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三种不同的解读。我们认为,正是在认识上对这三种解读的混淆,才导致了幼儿园游戏的误区,即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游戏化教学”,用“游戏化教学”取代“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可见,有必要明确辨析这三个概念。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所说的“游戏”与幼儿所说的“玩”,常常并不对等?例如,教师组织的游戏刚结束,幼儿就问,“老师,现在我们可以玩了吗”;教师宣称所在幼儿园实施的课程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可该园幼儿却说“在幼儿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教师在自制游戏材料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的区角,幼儿往往越不愿意去玩……对此,幼儿的回答是,“游戏要听老师的,玩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幼儿喜欢“玩”,而不喜欢“游戏”。事实上,我们在理论上界定的“游戏”正是幼儿所说的“玩”。对幼儿而言,“玩”只是一种娱乐。而在幼儿园里被教师称为“游戏”的这个概念,其实常常是在娱乐和教学两个不同的范畴里使用的。当教师在教学范畴里使用“游戏”概念时,往往其教育性大于娱乐性,用幼儿的话来说,就是“不好玩”了。我们知道,娱乐性正是游戏的本体功能。如果教师一定要把降低了娱乐性的这种活动叫作“游戏”,那幼儿只能把“游戏”与“玩”区分开来,因为实际上这种“游戏”徒有游戏形式,本质上是游戏化的教学。

游戏化教学的本质内涵是教学,它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活动过程受制于教师的直接指导或者材料的操作规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即活动的预期结果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由于这种活动在设计上融入了情景、假想、装扮、猜谜等生动有趣的游戏元素,在开展过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和鼓励探索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游戏化的教学。

教学游戏是为教学设计的游戏,其中心词是游戏。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一种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具有娱乐功能的活动,其次才是指向内隐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只是作为幼儿可能获得的经验隐蔽在活动中。隐蔽在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投放的材料也会不同。以玩水为例。是想让幼儿获得沉浮的经验,还是获得空气压力的经验,或是获得水流动力的经验,教师投放在水中的材料是不同的。这些材料的投放虽然取决于教学目标,但玩法是幼儿自主创造的,活动是低结构化的,不过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这种游戏可以作为正式教学的预先经验准备,也可以作为正式教学之后的经验练习。

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则完全是幼儿自发的,是幼儿想怎样玩就怎样玩的一种非结构化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运动游戏等。娱乐是这类活动的目的,幼儿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具有不确定性。之所以将这类游戏称为是教育背景中的游戏,是为了区别于幼儿园之外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因为这里的游戏尽管也是幼儿发起并由幼儿自己控制的,但游戏的空间、时间和材料都是在幼儿园课程的总体框架下设定的,游戏是在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关注之下进行的。

可见,教学游戏和教育背景下的幼儿自主游戏鲜明地体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教学游戏和游戏化教学则体现了游戏的手段功能。如果说游戏化教学是降低了娱乐功能的教学,而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是体现了娱乐功能的游戏,那么教学游戏就是游戏与教学的高度融合,是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手段功能的最佳结合。

四、对游戏与教学关系解读的文化分析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实际上是借鉴了欧美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但我国幼儿园落实这一理念的现实却是:在农村幼儿园,游戏就是课间休息,最多再加上专门设计的“游戏课”;在城市幼儿园,只有徒具游戏形式的集体教学,加上演变成作业的区角游戏,再加上必须按教师要求进行的户外体育锻炼和生活常规活动,留给幼儿进行真正自由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少。

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不用倡导,幼儿园就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在我国,如此倡导,却很难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究其原因或许还在于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里,一贯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游戏的自由体现的正是差异性,所以他们认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每个幼儿都能从游戏中获得经验,至于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并不需要加以追究。在我国,人们潜意识里认同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而现在却要求教育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充其量只能是“寓教于乐”,而这在现实中却导致了“寓教而不乐”的结果。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且东西方国家正在相互借鉴彼此的教育观念。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不再满足于“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无为态度了,提出了要“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开放地面对游戏中的各种冲突和不可预知的学习特性,提倡通过观察、倾听和记录,捕捉幼儿游戏中的一个个“学习故事”,揭示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和自发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4〕可见,西方早期教育开始从对游戏的放任自流,转向关注游戏中的学习。而我国则提出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目的是改变传统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和学科化倾向,所做的事情则是用游戏的方式来改造以往的教学方式,或用教学目标来规范游戏,让教学游戏化。西方的做法是要在游戏中发现学习的元素,而我国的做法是要在教学中体现游戏的元素。虽然两者都在向中间靠拢,但仍然是两条平行而难以重合的线。归根结底,这是由东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差异造成的。因为游戏本身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所以游戏即学习。这原本是由西方人提出并被其证实了的。而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有“教”才有“学”,因此“教学”被合为一个概念。游戏要成为学习,那必须寓教于其中。殊不知,用“寓教于乐”来解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一定会进入种种误区。因为“乐”即游戏,“寓教于乐”就是在游戏中教,把教学放在游戏中进行,这种游戏与教学的结合显然是要追求教学效果的,教师会更多的按照教学目标对游戏加以指导。

我们认为,“寓教于乐”的原则很重要,但它更适宜于“以教学为基本活动”的中小学教育。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或许应站在保障游戏的立场上,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提出“寓学于乐”,且后者更为重要。这一字之差,意义大为不同。“寓教于乐”是从成人的教学立场出发,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趣味化的环境和活动;“寓学于乐”则是从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教师无需刻意设计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只需将各种可能的学习元素渗透在幼儿的游戏环境中,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相信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自然会进行大量自发性的无意学习,尽管这种学习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每个幼儿所得到的发展也是不同的,但却是重要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为有意义的教学寻找依据。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要“寓教于乐”,更要“寓学于乐”。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140.

〔2〕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1-82.

〔3〕约翰逊,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爱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

〔4〕零点方案,等.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

Play in Perspectiv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Hua Aihua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早期教育范文4

关键词 : 家长 ;早教; 盲目性 ;幼儿园; 师资; 健康快乐; 成长;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够透彻,理解错误;使得幼儿早期教育在农村开展面临很多问题,如幼儿早期教育的盲从性、追风性、幼儿教师的素质偏低、幼儿园的不规范性、还有农村幼儿早期教育小学化等等。

我对当地四个乡镇的十所幼儿园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幼儿教师不是幼师学校毕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学习;有的幼儿园只有园长是幼师毕业的,其余的教师都是聘请的,文化程度不一:有高中毕业的、有初中毕业的、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就来教幼儿,可想而知,这些被教育的对象又会学到些什么?他们能得到健康的身心发展和更好的全面的教育吗?

幼儿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年龄小的特殊性,对于幼儿既要养又要育,其中“养”也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对于幼儿的教育要求保教并重。“保”就是保护幼儿的健康。但健康的内涵十分广泛,有身体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 “教”即有目的的教育,这是按照体、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传授知识经验,发展智力、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我们农村家长更多的是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早期教育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或重智力的培养轻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很聪明,生活自理能力却很差;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却缺乏创造力。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幼儿早期教育内容不全面,家长盲目的追求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由于家长的素质偏低,有的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入园学习,却有很多家长不清楚该让孩子学什么。三到七岁的孩子,他们的模仿力特强,接受事物很快,但不能辨别好坏就接受了,孩子一旦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很难改变。目前在我们农村幼儿园教育场所设施简陋,场地狭窄。有的只是以营利为目的,把早期幼儿教育当作是产业(多数是个体的)。由于农村人口多,把适龄的幼儿都收到全日制的小学中,场所又不够用,只好允许有个体幼儿园存在。学龄前期的幼儿入学率较高,大班的入学率可达到100%,中小班的幼儿随着幼儿年龄递减入学率降低,小班年龄间段的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放心送进幼儿园。三年制的幼儿园,许多幼儿都只上一二年,幼儿园的大班常常会超编,而中小班却常常学额不满。而三岁以下的农村幼儿进入托幼机构的更少,基本没有。也有的家长有文化,认识到孩子在农村幼儿园学不到什么,就把孩子送到离家一百多里地的县城去上幼儿园。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背井离乡之苦,承受离开父母的孤独之苦,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亲情的呵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不少家庭都是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和孩子的父母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工作,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例当孩子任性时,孩子的父母一般不会轻易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而爷爷、奶奶则比较心软。有的爷爷、奶奶心中明知道不可过于宠爱孩子,但在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帮着孩子说话,袒护孩子。也有不少爷爷、奶奶认为教育是孩子父母的事,自己不需要负责任的,一味的放纵孩子,对孩子过分宠爱。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求不一致。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骄横的习惯,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到学校也是我行我素,不服老师的管教。

在农村,家长对婴幼儿早期教育认识不足,不懂幼儿教育规律,只有望子成龙之心,只注重知识传授,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父母常为自己幼小的孩子能认多少字、算多少题感到自豪,要求幼儿写很多家庭作业,限制他们玩耍……错误的把知识灌输当作是早教,总是用教的方式限制孩子们的自由,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的家长,总怕自己的孩子学不着知识,被别人的孩子落下,也学城里人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把孩子送到舞蹈班、美术班、音乐班、外语班(其实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也很有限),学这学那,把孩子累的小小年纪心理就承受着重负,家长的盲从,让孩子失去了美好快乐的童年, 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身心摧残。

早期教育范文5

【关键词】母亲 孩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52-03

维妮弗雷特·斯特娜(1870~1931),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深受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早期教育思想。在其自然教育理论指导下,她的女儿维妮弗雷特3岁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会用世界语读写剧本;5岁能自由运用8国语言;9岁进入大学,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儿童。她在其女儿12岁那年写成了《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揭示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家庭早期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孩子能否成为伟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教育。”①斯特娜认为所有人都应当是教育者,至少所有的母亲都应当是教育者,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必须从母亲自身的教育开始。但现实生活中,许多母亲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认为一切顺其自然最好,其实是错误的。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1.注重自身修养,为孩子的到来创造良好环境

母亲应该从少女时代开始注重自己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纯洁,这是作为一个合格母亲的必备条件。因为母亲的身体健康和道德素质方面的修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深远。母亲怀孕期间应多看好书,想象美好的事物,聆听让心灵平静的音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美等,受到美好的熏陶,保持精神的纯洁。使准母亲处于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中,利于生出健康、优秀的孩子。在孩子出生前应把居住的环境布置得美观、色彩丰富。一来可以使父母生活在快乐、清新的气氛中;二来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受到美的陶冶。

2.树立良好榜样,注意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有些父母总是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命令孩子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但不以身作则,这样的父母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品行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父母在给孩子提各种要求时要尽量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守承诺、行为散漫等,这些不良行为不但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且还会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和地位下降,这是父母对孩子教育失败的开始。

3.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少用强迫命令的方式

用强迫的方式命令孩子学习是无效的,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虽然一切都是出自父母的好意,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对命令、禁止都会反感。与其命令孩子学习,不如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学习。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投其所好,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是很好的方法。如:在玩耍中学习字母和词汇、在玩打字机的过程中学会拼写、玩数字游戏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等。

4.管教和食物分开,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对孩子来说,食物不应该是一种款待,也不应该是一种义务,不要用食物去贿赂孩子,也不要拿来惩罚孩子。应把管教和食物分开,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环境,能让孩子独立自主、轻松愉快地进食。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得太少、太多或不会吃,在就餐时给孩子过多的照顾,甚至为孩子挑选食物,这样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也给父母带来了麻烦。应鼓励孩子在进食方面的独立性,给孩子自由选择食物的权利,尽量保证整个进食过程的愉快,多用提醒少用斥责的方法,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5.适当表扬和鼓励,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赞赏倾向于夸奖他们一些天资的方面。比如,这个孩子真聪明,长得真漂亮。但对于孩子后天的努力,尤其是表现得较小的努力却很不在乎,这是父母认识方面的错误。鼓励和表扬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有必要的,当孩子的行为受到大人的注意时,便会在心里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使好的行为一直巩固下去。不断关心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应学会表扬自己的孩子,不要忽视生活中对孩子有益的一点一滴的机会。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能给孩子自信,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

6.适度关爱,搭建平等交流平台

很多父母都在力求教育孩子从小懂事,聪明好学,但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孩子很少被父母肯定,那么他的自信心就有可能被逐渐摧毁;有的父母过分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吃亏,结果却往往使孩子总是生活在大人的羽翼之下,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这种过分的关注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得不到锻炼的世界中,往往会变得保守、懦弱。对于不同的孩子应该如何去教育,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二 如何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在人类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孩子对父母有与生俱来的尊重和服从的义务,父母期待孩子报恩的心理是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的首要原因。有些人认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所赐,父母自然有生杀大权。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想法需要大人的尊重和理解。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要

求他绝对服从,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再理所当然地要求他绝对服从就行不通了。师长以命令的方式去强迫孩子是自取其辱的做法,孩子表面上服从,但在内心深处,孩子的不满会酝酿成憎恨或蔑视。在抱怨孩子不够尊重自己的时候,先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值得孩子尊重,这种自省的态度,对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心是稚嫩的,需要格外呵护,尤其是在自尊心上。只要是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母都会注意到这一点。但很多父母经常在不经意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是让人痛心的事。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做父母的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避免不少麻烦。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不重视,当孩子对自己有叛逆行为时就怒不可遏,一发而快,而且还有意给孩子一点伤害,认为可作为惩戒。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理智的,极易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在孩子心灵上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争论是难免的,争论激烈时也易变成争吵,事后父母们常常会懊悔。其实父母与自己的孩子讲话不用太多虑,说错了话可以大大方方地收回来,不必担心面子上好不好看,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不必争一时之气,而应将目的放在教育孩子上。

三 如何进行感官教育

斯特娜认为,一切能力如果不开发利用就永远得不到发展,所以对孩子的感官教育要尽早开始。斯特娜对女儿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教育很早就开始了。

1.听觉教育

婴儿的听力发育较早,早在母亲的腹中的时候就能听到声音,如果能进行有效的胎教,孩子的听力就会得到更早的发展。在孩子还在母亲腹中的时候就经常反复叫其名字,让孩子尽早认识自己是谁。利用音乐和朗读诗歌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让孩子的幼年沉浸在音乐之中,钢琴曲能给孩子带来喜悦和快乐、激动和兴奋、安详和安静等心情。音乐和诗歌不仅对孩子的听力有早期的训练的作用,让孩子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得到较早的开发。

2.视觉教育

很多人认为孩子的听觉和视觉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听觉和视觉上不用花工夫去训练,斯特娜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有效地训练婴儿的耳朵和眼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颜色悦目的图画、玩具、装饰等有利于孩子早期的视觉开发。在孩子智力开启的过程中,画的功能非常重要,能在善于绘画的母亲的培养下成长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早期的色彩观察能力,可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本身内在潜能的开发。

3.触觉教育

通过鲜活的物品教给孩子各种形容词。如将气球放在孩子面前,告诉孩子这是一个气球,是圆的、轻的。一个是红的,一个是绿的。通过这种让孩子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圆的、轻的、红的、绿的这些概念。这不仅是玩耍,也是最初学习的开始。

四 如何进行语言教育

1.教孩子准确而完整的语言

即使是很早就教孩子说话,如果教孩子的语言不完整,那么也没有多少意义。如果孩子早期学的不是准确完整的语言,长大后,就学会两套词汇,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长大后还要承受发音不正确的苦恼。由于母亲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们小时候都学了一些多余的、完全没有用的语言,这就是一些半截子话:把“苹果”叫“果果”,把“汽车”叫“轮轮”等。虽然在小时候它们很形象地让我们记住,可现在完全没有用,因为那根本不是正确的语言。长大后我们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改正那些错误的语言。

2.通过实物开启孩子说话的能力

孩子一出生就会开始学习和探索周围的事物,这是一种天性。小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的学习会变得轻松顺利。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斯特娜就抱着孩子在屋里转,指着屋里摆放的物品告诉孩子那些物品的称谓。虽然孩子还不会说话,但那些词汇会在孩子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等到孩子能开口说话时,脑中的记忆就会浮现,自然而然就能说出准确而标准的语言。

3.用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训练

在玩耍中学习字母和词汇,通过剪纸卡片等教会孩子字母和词汇,在玩打字机的过程中教会孩子拼写。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对数字形成概念,认识数学,喜欢上数学。在戏剧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礼仪常识。将各种方面的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以一种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孩子,从而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

五 如何进行性格教育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父母都知道,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是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事能力上,所起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的功能及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小时候开始,不要什么事都替孩子做,给孩子建立自信心与自立的机会。一个家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注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过分保护孩子。因为过分保护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孩子感到缺乏能力,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2.培养孩子的耐心

培养孩子的耐心,父母要先有耐心。当孩子用不停的哭闹来强迫自己的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父母一定要沉得住气,提醒自己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只有自己有了耐心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耐心的人。如果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就会变成孩子的奴隶。让孩子知道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即便父母很爱他,也不能总是把自己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让孩子明白等待是必不可少的,失望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知道了这些对他一生的成长都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3.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干什么都只论事实,他们排斥想象,没有风趣,更不知想象之中得到生活中的另一种乐趣。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这种干巴巴的生活态度传染给孩子,他们不能将孩子培养成快乐的人,也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孩子们想象力的发挥。想象力并不是自己的胡思乱想,而是一种人类创造力的原动力。

4.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否有极具个性的思想。尽量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并耐心听孩子的想法。在学习上不要轻易给孩子提示,因为对孩子来说真正对他有意义的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至于能否做正确,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因为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5.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

许多父母都不想阻止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探索这个世界,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更不想因为想阻止其探索而使孩子产生对外界的恐怖心理,但又不想孩子弄伤自己或打碎东西。要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不能碰,并告诉其不能碰的重要性。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表现得万分惊恐,使孩子产生对外界的恐惧感,失去信心而不敢再去碰任何东西。只要是对孩子没有伤害的东西,不要阻止他玩,把孩子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对孩子自信心和勇气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孩子都喜欢模仿大人的举动,有时还会拆东西,这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是关键的部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锻炼,也常常是对父母勇气的一个考验。如果父母自身对一些困难或有一些危险性的活动感到害怕,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不会有勇敢的精神。有些父母常为孩子的安危担忧而牺牲了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很多父母为了保险而对孩子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父母应克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应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人。

六 结束语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讲述着浅显易懂的教育的道理;一点点生活的细节,体现的都是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爱;一句句简单的话语,满含着母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是一本让所有的父母看了都受益的书。简简单单的语言,讲述着作者教育女儿的亲身经历,蕴涵了许多家庭早期教育的技巧,点到了以往父母家庭教育的许多误区,对儿童的早期的性格培养、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 释

①〔美〕M.S.斯特娜.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张艳华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早期教育范文6

一、性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人们通常把性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对青春期儿童进行性知识教育。事实上,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俗地讲,性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孩子认识人体解剖和生育,并且是教他们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男人或女人奠定基础。

二、低幼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未能适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从而给儿童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其严重后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深圳南山区一位5岁女童因偷看小男孩撒尿被亲母体罚失手致死。法官认定其母是教育手段不当造成悲剧,从轻判刑。事实上,如果孩子的母亲适时让孩子了解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生理解剖特征、并教以适当的行为礼仪――比如“偷看别人上厕所、洗澡都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就不会有偷窥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从性教育的角度看,因为孩子的母亲没有掌握性教育的知识与方法,把5岁孩子常有的好奇行为当作“品德败坏”――这才是本次悲剧发生的关键。

三、低幼儿童性教育的原则

原则1:要掌握好时机

性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随机教育。它首先要求父母善于把握“可教的时刻――即自然而且很容易给孩子提供有关性信息的时刻”:如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时、当你在给孩子洗澡的时……,而在幼儿园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把性教育渗透于当一日生活环节之中。总之,低幼儿童的性教育不能像中小学那样设立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它要求家长、教师心中有准备,敏锐地把握“可教的时机”,巧妙地渗透性教育的内容,使低幼儿童的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原则2:要掌握好分寸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性知识和信息需要了解。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性教育内容的重点与讲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低幼儿童进行性教育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要拿捏好分寸:讲什么?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既是原则,更是技巧。例如,父母不应该也不必要向5岁的孩子详细讲解避孕措施;但是他们绝对应该从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向孩子灌输“防范犯”的观念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随意触摸的,如果有人对你做些感觉怪怪的事情,你一定要说“不”,并且赶快告诉爸爸妈妈……

原则3:自然地对待“性”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性”当作自然的事物来看待:既不应将“性”神秘化,对孩子绝口不谈“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应把“性”透明化,即在公众场合(专题讨论会除外)随意谈论“性”的问题。

四、低幼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身体部位与自己的性别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孩子了解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名称和用途。在家庭里,父母在给婴儿洗澡和换尿布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像认识手、眼睛等器官一样,很自然的认识生殖器官的名称。同时也很自然地认识了自己的性别。通常这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抓住“可教的时刻”,或配合主题活动,借助图片、模型等让小朋友认识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的名称。

2、性别角色扮演

这一部份的内容就是要让孩子不仅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而且还能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出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应的适当的行为:男孩子不能像女孩子那样穿裙子;如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

3、“我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我从哪里来?”――这是3到5岁孩子通常会给父母或老师出的“考题”。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应做好随时“应考”的准备。如果成人事先有心理准备,那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就显得比较从容:先简单回答(――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是妈妈的肚子里……),再根据情况判断可以跟孩子讲到哪一程度。其实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性教育的问题,还是生命教育的问题。

4、相应的礼仪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他必然要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问题。虽然礼仪的问题受文化背景影响较大,不同时代、地区有不同的礼仪,但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对个人都会有以下要求:即不能在众人面前赤身;性器官是人的隐,不能随便外露或让别人碰,也不能故意偷看或碰别人的隐;洗澡时必须关上浴室的门等等。因此家长和教师应从小教给孩子相应的礼仪,这样才能使孩子社会化过程更加顺利,同时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5、防止犯:

在西方国家,儿童犯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我国,以往大家对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够敏感。比如在一些地方就有成人公开随意逗弄小男孩的生殖器习俗,大家对此都不以为然。严格来讲这实际上已是涉及到“犯”的界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