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反义词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反义词教学范文1
通过实际问题列方程,观察方程的特点,通过学生交流总结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其特征。①只含有一个示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为一次③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具有以上三个特点的方程才叫一元一次方程。但学生在学习中易发生记忆识别错误,往往会把象这样的式子或等式误看作是一元一次方程:① ,② ,③,④4x+3=y 。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辨析训练加以区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中注意的问题。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了等式的性质。它是方程变形的基础,是正解解方程的理论依据。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等图片(天平),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等式性质一和性质二。
等式性质一: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
等式性质二: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2)在此基础上教学方程的基本变形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变形的过程,总结出方程变形的两种基本方法:①移项;②系数化为1。
(3)解一元一次方程。主要学习了解四种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分子、分母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无论哪种方程其解法都渗透了利用等式性质进行方程的变形(移项、系数化为1)。但在解分子、分母含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易犯错误,就是将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混淆,不能很好的理解。比如: ,可以先将方程左边两个分数化成整数方程,即给第一个分数分子、分母同时乘100;第二个分数分子、分母同时乘10,变为: ,然后去分母,去括号解答即可。也可以这样解,把分母分为1。即把第一个分数分子、分母同时乘50,第二个分数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 ,进而解答。
解方程时学生较马虎,有时不能够准确的解答出结果,往往会出现漏乘(等式左边乘右边不乘)、移项错误(不移动的项符号不变,移动的项符号才发生变化)、系数化1(如 )、计算错误等。鉴于此,我建议教给学生在练习本上去检验所解得的未知数的结果是不是原方程的解的方法去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这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主要是了解列方程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形成方程思想,渗透方程解答问题的意识;会结合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
反义词教学范文2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 一词多义
一、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诸义项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一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的,此后,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性。英语中绝大部分词汇都是多义词,这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探讨其对英语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是由经典理论发展来的。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强烈批判了经典理论,以game范畴为例,提出“家族相似性”概念。他指出game范畴的每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每一相似之处并不一定为其他成员所共有,所有成员都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Wittgenstein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美国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从此开始对原型理论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基本颜色,人们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作为参照点,对颜色进行划分,这些颜色的参照点就是焦点色。同时,美国心理学家Rosch将对焦点色的研究扩展至其他范畴,如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并总结其他学者对范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对范畴的认知,就是以原型为参照点,其边界通过范畴中成员的典型程度不断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这种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使它们归入同一范畴。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2)特征有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性的属性之分,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原型范畴在边缘上是模糊的、开放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使新成员比较容易进入该范畴,成为边缘成员,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范畴的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引申义。所以,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范畴就是一个以原型意义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范畴,义项具有典型和边缘之分,多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义项即词的本义,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首先被认知的,其他义项通过隐喻、转喻等延伸出来,并向外扩展形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大量的研究表明,原型范畴理论在处理一词多义性方面已经显示出十分强大的解释力。Taylor以climb为例,用意义链代替家族相似性,解释多义词各项之间的联系,即意义A与B有关,意义B与C有关,意义C进一步衍生出D,等等。
在语义延伸过程中,除了这种链锁型方式外,还有辐射型方式,即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围绕它派生出其他许多意义,这些义项与原型义项有直接必然的关系,但又互相独立,即综合型方式。如head的基本意义为“头,头部”,在延伸的过程中,围绕这一原型义项,逐步产生多个边缘义项,如头脑、首脑、主管、源头,等等。王寅(2001)提出在词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两种方式兼而有之,从基本义项开始,链锁型和辐射型交替出现,如board的本意是“一块薄木板”,在此基础上辐射出“桌子”、“船边甲板”、“布告牌”等多个义项,而后又通过链锁方式,从“船边甲板”衍生出“上船”、“上车、上飞机”等义项。
不管是链锁型、辐射型还是综合型方式,词汇的多义化过程通常都是人类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认知的过程。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构建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使人类可以随意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当今时代,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一般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来表达新概念。这种创造喻和转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也为一词多义现象从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所以说一词多义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经济原则和概括原则。总之,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同时,原型范畴的边界模糊性和成员等级性,对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尽管有学者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一次多义教学有指导意义。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一词多义不够重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片面孤立地解释多义词在某种语境下的含义,忽视了各义项之间的联系,通常导致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多义词的范畴。二是脱离语境,把多义词所有的含义简单地罗列出来,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也不强调原型义项的核心地位,这往往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无疑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英语中多义词占很大比例,特别是一些核心实义词,义项比较丰富,寻找词义演变的内在规律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繁多的词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前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前文的理论介绍及对一词多义的解读,下面总结一下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多义词的原型义项。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得知,在多义词的词义范畴中,有一个意义处于中心位置,即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式辐射或衍生而来的(谢志辉,2011)。从人类认知规律角度我们知道,原型是最容易被习得和接受的,它对非原型义项的习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应首先确立原型意义并重点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多义词的核心,进而帮助理解和记忆其他义项。
(二)以原型义项为中心,重视原型义项与其他义项之间的联系。
由上文可知,原型义项是多义词的核心,其他义项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各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在讲解一个词的多项义项时,应该从原型义项出发,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多义词不同义项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词汇意义延伸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对多义范畴有全面整体的理解,才能减轻记忆多义词的负担,提高效率并正确使用多义词。
(三)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隐喻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由相似性引发联想,产生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任俊莲,2013)。以blood为例,其基本义是“血”、“血液”,基于隐喻认知,衍生出了其他义项,如血统,家世;伤亡;暴力等。在人类认识与思维过程中,除了隐喻之外,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基于同一范畴中不同事物之间的邻近性,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识别另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中的其他部分(任俊莲,2013)。既然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意识,提高隐喻和转喻能力,这对于学习英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重视多义词的动态变化。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有的词义会消失,有的词义则会兴起;有的词义范畴会缩小,有的则会扩大;有的原型义项会淡化成边缘义项,有的边缘义项则会发展成原型义项。在教学中,要分清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而不是只依赖词典。词典中的词义是静态的,是词的语境意义固化的结果,不能反映各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对待词义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义,而不是生搬硬套。
五、结语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种种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原型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重点讲解原型义项,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寻找原型义项和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与家族相似性;务必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词汇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注意多义词义项的变化,切勿机械记忆一词多义词汇。通过这些方式,改变传统的英语一词多义教学方式和机械的学习方式,提高词汇的习得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sch,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2]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2001.
[3]刘晓璇,宫金玲.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4).
[5]卢丽萍.原型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6]秦晓菲,李瑛.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7]宋欣雄,李楚梅.原型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
反义词教学范文3
【关键词】原型范畴 一词多义 词汇教学
一、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纷繁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将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归类的过程,进而形成概念,构建范畴。“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的基础,也是人类思考的基本方式。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对Aristotle经典范畴学说的批判基础上产生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具有明确的界限;同一范畴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范畴的特征是具备必要性和充分性的。而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一概念,论述了范畴边缘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Rosch(1975)强调了范畴内存在的“原型”。他指出:原型是一个范畴内的最典型代表,原型的意义是该范畴的核心意义,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Reed认为原型是某一范畴的综合特征和高度概括。因此,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认为,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存在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地位不平等,处在中心位置最能代表该范畴的成员便是此范畴的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三、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的探究
1.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词义的扩展,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进行归类的结果。一个词的各项意义形成了一个语义范畴,其中各义项的地位均不同,且总是存在一个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原型义项是最容易被识记的,其他词义均由这个义项衍伸而得来。词的义项变化有以下三种: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辐射型是指从原型义项向四周扩大,各派生义项间相对独立;连锁型是一种链式扩展,从原型义项派生出第二义项,第二义项派生出第三义项,以此类推。综合型是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交叉扩展模式。
2.原型范畴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运用。以原型范畴为指导,通过实例来分析原型范畴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作用。
例1:foot,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作为名词有14个义项,以下列举八种含义:1. the part of the leg of a human being below the ankle joint; 2. the lower part of anything; 3. Lowest support of a structure; 4. travel by walking; 5. a group of 2 or 3 syllables forming the basic unit of poetic rhythm; 6. a linear unit of length equal to 12 inches or a third of a yard; 7. pay for something; 8. any of various organs of locomotion or attachment in invertebrates.
图1反映了辐射型的一词多义模式,核心意义是 “the part of the leg of a human being below the ankle joint”。而其他的义项都是以这个义项为基础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了foot的词义范畴。(如图1)
图1
另外,从原型义项出发辐射扩散的边缘义项与中心义项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离原型义项近的联系更紧密,义项的相似性更高,反之则相似性更低。3义项“地基”与原型“脚”的意义联系紧密,而6义项“英寸”则与原型义项相关性不大。
例2:gap,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作为名词有6个义项:1. an open or empty space in or between things; 2. a conspicuous disparity or difference as between two figures; 3. a narrow opening; 4. a pass between mountain peaks; 5. a difference between two opinions or two situations; 6. an act of delaying or interrupting the continuity。
图2反映了连锁型一词多义模式。单词gap的原型义项是1,其他的义项是逐步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后的6义项从表面上来看已与原型义项没有必然联系了。另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使用,很多词汇的连锁义项与原型义项的联系逐渐模糊,甚至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我们也能通过原型范畴概念来追溯单词的原型义项。
图2
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析一词多义现象,让我们清晰看到词义的扩展以及各义项间的关系。这对多义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四、启示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单个义项的讲解会加重学生的记忆理解负担,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的词汇教学有着重大作用。
1.重视基础词汇的学习。基础词汇是一个语言系统中最常用的词汇,具备词形简单、构词能力强等特征,是一个语言词汇的核心部分。已有研究表明,掌握英语常用词汇5000个就能理解普通文本的95%。因此,教师应重点讲解使用频率高的基础词汇,扩大词汇量,建立常用心理词库,帮助学生迅速激活词汇网络。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建立词汇表,侧重用单词的原型义项进行释义,在学生掌握了典型意义的基础上再介绍词汇的边缘义项。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更加系统地学习词汇。
2.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一词多义是在一个原型义项的基础上进一步辐射或连锁而形成的词义范畴,范畴内的各义项都有关联性。在讲解旧词新意的时候,可教导学生联想已经学过的义项,进而推导出新的义项。比如gap的原型意义是裂口,从这个意义引申出generation gap“代沟”的意义。从原型意义出发,让学生理解多个义项间的深层联系,培养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掌握一词多义。
原型范畴理论有效地指导和帮助语言学习者探寻词汇的认知规律,教师通过对原型意义的讲解,帮助学生运用隐喻思维推导词汇的边缘词义,提高了一词多义词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婕.原型范畴化理论视野下一词多义教学研究[J].社科纵横.2013(6).
[2]Ungere,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4).
反义词教学范文4
关键词: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是函数学习的起点,也是初中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起好引导作用非常重要,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进而形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好函数、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我将自己在本章长期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重视平面直角坐标的教学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学习函数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也是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初感兴趣的一节课。让学生明确平面上每一个点都与一对有序实数对应,让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有所感悟,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已知点找坐标,或已知坐标找点的位置。并让学生找出平面内的点,关于坐标轴和坐标原点的对称点,并说出对称点的坐标,进而引导学生小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个象限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以及相互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特征。本部分内容不能走马观花,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达到熟练、全面,人人掌握的地步。
二、重视概念的教学
本章中心重点概念有三个,分别是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函数定义的学习中要让学生明确: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2、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3、其中X是自变量,Y是变量,也称Y是X的函数,如:⑴Y2=X;
让学生从文字到解析式,再到图象,深刻理解函数概念,进而了解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而一次函数是形如Y=KX+b的形式,其中解析式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k、b是常数并且k≠0;反比例函数是形如y=k/x的形式,其中k≠0,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或者是形如Y=KX-1的形式。为加深这部分概念的理解,教师必须设计恰当的题型达到目的,例如⑴若Y=(K-3)X|K|-2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求K的值;⑵若函数Y=(m2+m)Xm2-m-3是反比例函数,求其解析式。
三、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懒惰情绪,不爱动手,不爱动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起来,给他们机会和时间去做,去动手,讲得再好,说得再清楚,学生过不了手,变不成自己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也是徒劳,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画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不能怕麻烦,必须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准确画出不同函数关系式所对应的不同图象,例如⑴画出Y=X2的图象;⑵画出Y=2X的图象;⑶画出函数Y=-6/X的图象;通过动手画图发现⑴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⑵的图象是一条直线;⑶的图象是双曲线。让学生在动手画出函数图象的同时真切体会到不同的函数有不同的图象,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心路历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应该告诉学生那个知识是什么,而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自主地探索知识,以达到逐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这部分画图的训练,再来探索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学生自信了,动手也积极了,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课堂,同学们画出图象后,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肯定一些同学的看法,这样大大增加了同学的探索积极性,每个同学都变得敢想、敢说。经过足够时间的讨论、探索,最后老师再作小结。
四、重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函数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试题形式多样,几乎包括了初中所有的数学思想,全面考查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函数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参透数学思想,教会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另外,“转化思想”的训练也尤为重要,可以把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进行解决,或把求点的坐标转化为求线段的长,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转化为解方程组来解决,或利用函数图像直接说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集等问题。
反义词教学范文5
语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语词都含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语词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语词的翻译教学要求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从而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语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例如美国的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就是该州境内有蜿蜒起伏的阿巴拉契山而得名,因Massachusetts在印第安语中为在大山岗上之意。
2.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六”在汉语中是现今受人们喜爱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顺”谐音,迎合人们的心理,而英语中“six”则没有这种意义。
4.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如:“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6.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差异。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在价值观念方面体现在个体与集体的观念不同。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英语中有不少表现语词的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己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 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语词的翻译。
反义词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次函数;问题反思
一次函数是初中函数的基础,对于数学而言函数不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还是数学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学好函数,特别是一次函数,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善于发现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在做好函数教学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函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根据生活实际结合理论讲清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帮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很多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性质和图像模糊不清的情况,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认清这一点,真正认识到函数性质和图像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老师必须做的是,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定义,了解函数的本质。
其次,老师必须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图像得出一般会用两种方式,一是平移法,二则是两点法。比如说一次函数y=kx+b,在用图像进行表示的时候,可以将y=kx的图像进行b个单位的平移,那么便能够得出y=kx+b的图像,不用再用复杂的描点法进行表示;两点法则主要通过列表、描点以及连线三个部分来完成,一次函数的图像本身便是一条直线,得到两个点,将其相连便能够得到函数的图像。
再次,利用k和b来进行一次函数图像经过象限的确定。当k和b都比0小的时候,y=kx+b的图像会经过第1、2、3这三个象限;若是k大于0而b小于0的时候,这个函数的图像将会过1、3、4象限;当k和b都小于0的时候,这个一次函数会经过2、3、4象限;若是k小于0而b大于0的时候,这个一次函数的图像会经过1、2、4象限。
二、在进行一次函数教学的时候必须对其性质的应用进行强化
我们学习各种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学习也是如此。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学生往往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性质,但是在问题解答的时候却不知所措,所以,老师在学生真正的掌握了一次函数性质的时候还必须提高学生对其性质的应用能力。
(一)利用一次函数进行问题的解答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函数是和方程、代数式以及不等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所以可以利用一次函数进行问题的解决,比如说,利用一次函数的构造来结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利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现在的中考中经常会出现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题目一,这些题目的出现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同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数学意识也会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在教材中,这一类的题目却比较的少,所以,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一定的题目,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老师在进行题目设计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分清楚已知量和未知量,并且认清量和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其次,在找到两种量,并明确其等量关系之后,必须明确量和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在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时候一般会存在三种量,分别是时间、距离以及速度,在这三种量中,其中一种量不便的时候,比如说速度或者时间,距离才会和时间或者速度成正比,我们可以说距离是速度或者时间的正比例函数。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到处都是有数学的,并且数学思想也无处不在。老师在进行一次函数应用题讲解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生便能够感觉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在学习的时候也更有动力,理解的时候也会更加的容易,同时学生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能够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生活中包含的数学,对其学习积极性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函数图像也将函数的性质展示了出来,这也为函数数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直观性非常强的“形”,这对于解题途径的探索和结果的获取提供了方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数形结合体现了出来。所以在利用函数进行问题解决的时候,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真正的理解数形结合。首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画好图像,然后再利用函数图像更加直观的进行函数性质的研究,并结合函数的图像进行思考,这样便会更加的直观和一目了然。
三、重视其他数学知识和一次性函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老师在进行一次函数图像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y=4x和y=-4x的图像以及性质,并将图像画出来,再向学生展示一次性函数的图像,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将二者割裂开来,并对其共性进行把握,这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便会获得一定的提高。此外老师还应该重视学生数形结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好的进行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答。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一次函数一直是其难点和重点,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的本源出发,进行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在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函数的观点进行其他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晓波.透过问题反思一次函数的教学[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3(02)
[2]王鹏远.也谈函数教学如何抓住数学本质[J].数学教学,2009(11)
[3]刘章铝.关于初中数学线性函数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下),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