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鸿门宴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鸿门宴知识点范文1

一、为教师解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许多中学语文、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此时,如能善加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便有取材于《史记》的鸿门宴一文。在这一课的备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项羽为什么要设鸿门宴款待刘邦?项羽为什么没有在鸿门宴杀掉刘邦?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这跟项羽本人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而探究项羽的性格则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项羽的原始资料。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字化产品,输入“项羽”一词即可以搜索出2579条相关条目,输入“项籍”一词可搜索出1223条相关条目,输入“西楚霸王”一词也可搜索出150条相关条目。老师们凭借着快捷地查询方式和浩如烟海的数字化资料,既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对《鸿门宴》一课的理解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二、为课堂教学提供一手的教学资料

在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材料来进行教学,起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等作用。在文言文或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原始史料难以寻找,以致使用的多为转述的二手材料或反复使用没有新意的材料,如能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庞大的古籍数据内容,则这一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例如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大象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的王安石变法一章中,需要拿出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过程与效果。没有详实的史料是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王安石变法,而探讨王安石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正确还是错误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字化产品提供的大量第一手教学资料,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出考试出题提供材料

无论是中学语文还是历史科目的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考试,出题就成为了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古籍数字化产品中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从而为出好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以及历史试卷中的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试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III)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的文言文便节选自《明史?傅??传》。题型包括对文中内容的概况与分析以及翻译等,来考察当代中学生的古代汉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又如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篇)其中一选择题中引用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这道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读懂史料。如此种种,史料在中学语文和历史试卷中的运用不胜枚举。这些史料大多取自中国古籍,而数字化时代,老师们对古籍方便快捷地利用,更是提高了出题效率。

鸿门宴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后作业;多样性;提升性;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78-01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中国的教学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与转变。杜郎口教学模式成功之后,"高效课堂"这一概念已然成为了近年来教育努力的新方向。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面对以上对于高效课堂所下的定义,许多教师想当然地将课堂想要高效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为了追求高效在课堂上所下的功夫。须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旦缺少了 "课后"这把利器,相信再高效的课堂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想要真正做到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我们还需着眼于高效课堂之后,努力拓展"课后",站好"高效课堂"的最后一班岗。

众所周知,即使课前、课上达到再高的课堂效率,而缺乏学生在课后继续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学识与能力的话,那么课堂效率最终也势必将降至为零。因此,只有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率,才有可能使"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然而,传统教学中,对课后作业的要求偏重于记忆。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作业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总有一题是背诵课文。甚至有的教师还将作业对课堂的巩固效果片面简单地理解只能通过记忆。因此,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传统作业的布置往往在很多老师看来只须背诵课文即可。所谓,背书百遍,其义自现。诚然,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留下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的艺术佳作,其中与中华民族之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之气节持守有关的经典性、灵魂性作品确实需要学生通过背诵记忆而达到准确无误的复述。毋庸置疑,这是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这么去做而且必须这么去做的。然而,许多教师却为了方便、省事,将一切作业都以此为标准,认为通过练习与背诵,学生能记住学过什么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观点可谓不负责任。那么,结合高效课堂的需要,教师们在作业布置上还应有哪些讲究呢?

1.多样作业、快乐记忆

教师们都知道,课后作业的作用主要为两点:巩固和提升。即,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巩固是使学生对知识实现内化的重要途径。虽说巩固作用很重要,但巩固并不单纯意味着记忆。前文提过,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千差万别。因此,想要让作业高效地完成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当然也须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那么可以适当让他多用背诵的方式将所学内容进行记忆;有的学生音乐天分高,那么可以让他将所学知识点套用歌曲旋律进行巩固。有的学生绘画功底深,那么不妨让他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课堂所学的内容。如,想要让学生加深对《鸿门宴》课文内容的印象,达到对课文的巩固,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多样性的课后作业。如让班级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演一场课本剧。或是让学生挑选喜欢的歌曲,根据课文内容对歌曲重新填词。要不然,还可以以鸿门宴故事为主题,举办班级手抄报比赛等等。诸如此类让学生发挥所长、跟随兴趣的做法,无疑比单纯死板地仅仅采用背诵这一种方式显得丰富而高明得多,也更容易达到巩固效果得多。当然,在作业的布置中,也应注意时时变换形式,以免孩子只做一种类型的作业,以至于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能力也得不到多方面的锻炼。教师只有让孩子感到从语文作业变为我的语文作业的转变,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取乐。从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作业。

2.自我提升、学有所成

课后的高效是课堂高效的保证与延伸。而想要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语文的课后作业应该远远不只停留在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层面。学生进行巩固的最终目的还应实现从知识的内化上升到知识的迁移。要想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有所乐的基础上最终还能学有所成,那就需要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注意选择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如对《鸿门宴》课后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司马迁凭借紧张的矛盾冲突叙写人物与故事的笔法,以"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为题重新编写鸿门宴之后故事。这样一来,既有助于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迁移,学以致用,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还交给了学生探究多种结局与可能的思维方法,锻炼了他们的写作与表达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历史名人们对项羽的评价,结合所知道的反应人生价值的诗歌写一写"我心中的项羽",或是让学生搜集含有迷信成分的历史传说与历史故事,谈一谈"如何看待迷信与历史"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评价观和人生价值观。同样,教师还可以针对许多人认为 "鸿门宴"其实并不险象环生这一观点,布置学生从课文与搜集的材料中找寻"历史上的鸿门宴真的如此紧张吗?"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深入文本细节进行分析的能力。以上所提只是几个例子, 而无论教师们选择何种作业形式,落脚点必须一致,那便是让学生从单纯掌握课文上升为以课文为己用的层面,从而真正意义上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3.放手学生、自主学习

如果学生对以上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都不满意,我们大可放手让他们尝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布置作业。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已经较为成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与训练,他们学习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因此,他们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形成自己的判断的。只要他们能提出相较老师的作业,他们的作业更佳的言之在理的理由,教师们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或放不下身段,大胆让他们尝试,并给于他们出题方向上的指导。或许,通过这种方式可能还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理,基于学生们对彼此相互了解的程度肯定比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来得更深入、更全面,教师们当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们互相为对方布置作业。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调动孩子做作业的积极性,也可能更有针对性,甚至于更能让学生们摆脱对老师的过度依赖,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课后作业。然而对于课后作业,如果只是布置,而缺乏检查,最终只能流于形式,让人产生热闹起来有余而沉淀下来不足的感受。因此,热闹的背后还需要教师们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将之落到实处。虽然在新课课堂上对上一堂课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势必会占用部分上课时间,但如果教师和学生能真正地做好这项工作,许多下一课堂上的问题其实也就在前一课的交流、落实中得到了解决,那么实际上并不存在占用课堂时间的问题。总之,语文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更有其特殊性。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不仅仅在于课堂上高效地传递知识。也在于课后对学生激发起的乐于学习、勤于学习、长于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助推。而这些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老师们以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的精神为支撑。只有教师们真正为学生搭建起高效课堂内外的桥梁,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学得开心、走得平稳。

参考文献:

[1]李萍.提升语文作业时效性的一点尝试[J].语文教学之友,2015(1):12

[2]官兆斌.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作业[J].文学教育,2012(01) :112-113

[3]李建国.试论高中语文自主学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6) :16-17

鸿门宴知识点范文3

一、主谓倒装

现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此句的主语是“人们”,谓语是“起来”,正常语序应该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但为了强调谓语“起来”,而把它提前。文言文也是如此。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这两句的谓语“美哉”“不仁哉”,应放到主语“少年中国”“梁惠王”后,但为了强调谓语、表达强烈的感情而把它们提前了。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文言文里往往置后作补语。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如:“我们在礼堂开会。”这是正常的语序,状语“在礼堂”处于谓语的前面,但为了强调开会的地点,而把这句话的状语“在礼堂”放置谓语后,做句子的补语。如:“我们开会,在礼堂。”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北战”“于河南战”。“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它(蟋蟀)”。“于河北”“于河南”“以掌”就是句子的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应该把后置的状语提到谓语的前面。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定的作用。如:“他吃了一个红苹果。”这句话中的定语是“红”,在宾语的前面,起修饰作用,这是正常的语序,但有时为了强调定语,而把它置后。如:“他吃了一个苹果,红的。”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强调定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又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即“有吹洞箫之客”;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例句中的“铿然有声”“吹洞箫”“利、强”均为定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应该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的前面。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在谓语之后,来回答谓语提出的问题。如:“他没有月饼。”这句中的宾语“月饼”是回答谓语的,是正常语序的句子。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将其提前。如:“月饼?他没有。”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文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了)。“沛公安在?”“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句中的“何”“安”均是宾语,翻译的时候移回到谓语“操”“在”的后面。

鸿门宴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语文学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9-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现代学习方式迅速成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大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对其充分阐释、深刻解读,也在实践上进行自觉的探索和建构,以期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学案导学正是现代教育在不断探索前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剂良方,用以医治现今那些“满堂灌”“一言堂”的病态课堂。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的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是以“导学”为核心的教学行为,与“灌输式”教学相对。它试图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启动学生自学,扩大自主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形式显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平时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针对新授课,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常用的的教学模式。

1.第一种:

教研组明确各专题学案主备人,各位教师参照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再解读,实施二次备课;在课前教师分发学案;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在课前回收学案;加以批改后,教师依据反馈情况再次备课;课上学生自主质疑,提出在自学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学生之间交流展示,解决部分问题;教师遴选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探索出知识要点;学生通过知识再现、能力综合、实践运用等练习,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比较常见,适应的教学内容也很广泛,一般的新授课都可以采用。

2.第二种:

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学案,提炼教学内容的主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教师分发学案,学生针对学案中呈现的主问题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交流展示,对比归纳,并适时适度精讲点拨,获取结论;通过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适合关于解题技巧、能力方面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单一的教学内容,例如诗歌鉴赏中某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3.第三种:

课前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共同研讨学案;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师生共同探讨出的重难点、关键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度启发诱导,精讲点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点;以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学案的制定方面与前三种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使得学生能更宏观、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太繁难,以学生易理解、好把握为宜。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调控全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适合在高年级使用。

三、学案导学课堂实践对比研究

为深入研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笔者着手开展了对比班级教学实验工作。在编制了《鸿门宴》的教学案之后,笔者在两个班采取了对比教学:一班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二班以学案引领课堂,教师只作精讲点拨。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一周后,我对这两个对比班级进行测试,内容均为《鸿门宴》中的相关知识点,满分100分。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平均分来看,以教师教授式教学为主的一班为77.6分,以学案导学为主的二班为81.58分;从优分率来看,一班最高分91分,且只有1位同学九十分以上,二班最高分95分,九十分以上有5位同学;从低分情况来看,一班有3位同学不及格,二班有1位。测试结果表明,总体来讲,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效果。学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深度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基于生本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与设计初衷相悖逆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我们的新授课上,师生一人一份学案,从学习目标到学习重点难点,从问题探究到典型案例,从课堂检测到课后延伸,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提前展示给学生,这多少让学生失去一点探求新知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研究透彻,知识储备丰厚,能及时捕捉课堂上随时生成的亮点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地加以引导启发,深入探究,增加课堂的灵动性、趣味性和深度。

2.练习与教学的错位。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多地注重练习,课前预习设计大量基础性习题,课堂则以讲授习题为主,再辅以迁移延伸性练习。这种课堂教学将每节新授课都演变成了习题讲授课,应试的功利性强,短期内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或许有所帮助,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没有多少好处。而且经常性的习题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倦无聊,享受不到探究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鸿门宴知识点范文5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名作,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死因分析……这样上完课文后,自认为该掌握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教给学生了,可慢慢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堂波澜不惊,别说学生不感兴趣,时间久了,教师本人都感到厌倦了。怎样改变这种沉闷的课堂,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呢?这让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不经意间看到被“细读”的《祝福》,让笔者受益匪浅。人教版《祝福》插图上的鲁四老爷是有胡须的,但请注意了:“实际细读鲁迅小说的原文就会发现:鲁四老爷没有胡子!而且小说中不只一处细节暗示着鲁四老爷并非老者。”这样的细读一下子就吸引了笔者,让笔者深思在教学中错过了多少这样的“胡须”。又如《祝福》中的阿牛是谁?这个问题让笔者一下子就懵住了,其实他是鲁四老爷的儿子,他在《祝福》中作用却不可小觑:1.阿牛加强了对阿毛的提示与对比;2.阿牛是个形象化的注脚;3.阿牛作为小孩以无邪映衬着大人的可恶;4.阿牛让我们看到传统观念代代相传的生动情景。可惜他在笔者眼里只是个被忽略的小人儿,所以笔者遗憾地发现,笔者的《祝福》课堂少了很多亮点。

这样的细读《祝福》让课堂充满了动感和探索,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忘记这样精彩的细读,抓考纲,提考点,与中考、高考有关的知识就多讲,无关的就少讲或不讲,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同样也是老师的软肋。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怎么能让学生感兴趣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感兴趣分数低,分数低更加不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祝福》之类的细读,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怎样“细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细读学情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有别于其他职业,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体,所以“细读”学情显得尤为重要,孔夫子两千多年前就在疾呼:“因材施教”,这一声呐喊难道不是对学生深深的爱和无比的尊重?只有真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目中有他们,心中有他们,才会关注学情。上课之前,我们要问自己:今天的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呢?哪些知识点学生学起来很费劲?哪些知识可以联系到学生的生活?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活泼有朝气?怎样让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课?只有这样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们才能不断地督促自己,上好每一节课。也只有不断地关注学情,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愉悦地获取知识。如果我们不去“细读”学情,一味跟着经验走,跟着教参走,跟着感觉走,只能让学生和语文课渐行渐远。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从“细读”学情开始,学会从学情的角度分析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共同徜徉在优美的“语文”中,让语文课堂能够永葆生机,让学生乐学、活学。

二、细读教材

教材细读,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惊喜,给学生很多意外的收获,细读教材也是我们开启语文教学之门的金钥匙,它带领我们走进了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堂,例如上文所述《祝福》的细读。再如汪湖英老师执教的名课鲁迅《风筝》,同样采用了细读,采撷一个片段共享: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教师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这样的教材细读在名师的课堂中很常见,因为有经验的教师深知,细读教材是一次重新发现语文,估价语文又升华语文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更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高涨,所以名师常常把细读当做成功教学的法宝之一。当然细读教材,不是说一个字一个字去扣,甚至连任何标点都不放过地去读,而是要走进教材,使教材具有生活化、情趣化、动态化,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慢慢走,慢慢欣赏,或悲伤,或幸福,或深思,或启发……这种倘佯在语言之途的文本细读,会让学生享受语文,爱上语文课。

三、细读课堂上的隐性课程资源

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然而这种资源因其“隐”性常被我们忽略,一旦抓住这种资源常常会让我们语文课堂魅力无限。例如:“情感”就是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传递与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而且也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师充满激情的教、教师对学生赞许欣赏的表情;学生充满感情的学、学生学有所成流露出的兴奋喜悦以及师生间高度的默契配合等等。这些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都是宝贵的隐形课程资源,试想教师欣赏的神态怎会不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学生学有所获的满意表情怎会让教师不产生教学成就感?师生高度的默契怎会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样充满“情感”的语文课堂怎会没有魅力?

所以睿智的语文教师往往会“细读”这些课程资源,因为隐形课程资源总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生。例如:语文老师普通话说得标准,教学语言饱含感情,学生在倾听着这些话时就是在学语文,在提高语言基本功。试想如果教师的语言苍白无力的话,学生怎么会爱听,又怎么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呢?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有“细读”隐形课程资源的意识,因为你的言谈举止甚至穿着打扮都会在悄悄地影响着的你的学生,或许你对某个学生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也能让他爱上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师都要学会充分“细读”、利用这些隐形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课。

四、跟着前辈学细读

“细读”虽妙,但我们很难像王瑶先生说的那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其实我们不妨走一条捷径――跟着前辈去学“细读”,前辈对文本的睿智和敏感,常常让我们拍案叫绝,例如:

《水浒传》第六回

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

圣叹批:看此一句,便写得鲁达抢入得猛,宛然万人辟易,林冲亦在半边也。

精彩的描写和批注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也不泛这样的精彩场景描写。例如,人教版课文《鸿门宴》中有这样的片段:

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几句简单的对白把心急如焚的樊哙活脱脱地写出来了,我们怎样去细读这相似的片段呢?钱穆先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因学金圣叹这一批得出:

“照理应是张良至军门,急待告樊哙,但樊哙在军门外更心急,一见张良便抢口先问,正犹如鲁智深抢入庙来,自该找林冲先问一明白,但抢入得猛,反而林冲像是辟易在旁,先开口问了智深。把这两事细细对读,正是相反相映,各是一番绝妙的笔墨。”

钱穆先生追随金圣叹细读《鸿门宴》,如痴如醉,别有一番滋味,试想如果我们能带着学生学前辈这样“细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岂能不激增?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这种类似的资源可以挖掘的有很多。譬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饭局描写就有很多:鸿门宴、兰亭会、贾母宴黛玉、白居易添酒回灯重开宴,苏轼赤壁泛舟举酒嘱客等。如果我们能带着学生学着前辈那样,把这些场景比较着细读,一定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理清他们的学习思维,增加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祝福》的细读,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道路,当然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仅仅靠上述几种类型的细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更多同行的共同探索下,使语文教学研究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童朝阳.鲁四老爷的“胡子”――从范曾绘《祝福》插图说起[J].语文建设,2012,(06).

鸿门宴知识点范文6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他的“五重教学”中把“重情趣”放在首位,于漪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情趣横生”。这样的情趣教学更适合职高学生的基础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兴趣,我们有必要改变课堂结构,投其所好。

(一) 破旧立新,情趣横生

改变一:导入――直“导”黄龙

“导入”作为一堂语文课的开始,只占课堂几分钟而已。一般以引入新课,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等。可既然学生对此有兴趣,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者作品或文章背景在课堂上作延伸,让“导入”成为课堂主体。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导入中,教师在讲解故事梗概,疏通人物关系时,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文“然后呢?”“他是谁?”一堂课虽未涉及林进贾府的细节问题,但通过这个“导入”,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即文章的重点内容已在潜移默化下了解掌握,甚至效果更好。

改变二:研习,浅“研”辄止。

基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和兴趣,针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我们采取了简单研习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浅出地解决问题。

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而如果由我们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己归纳总结这三个境界难度过大,于是在课堂上我们我们采取由果及因,列出三条领悟:“自然总是美的”、“一朵花也是好的”、“要活下去”,而让学生找出这些领悟的出发点,既简单了研习,使问题变得通俗,让学生易于寻找,在简单的问题串联中让学生有所收获。

改变三:总结,永不“终结”。

课堂总结其实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再次领悟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但是,现在的文章未必只有一个中心。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如《藏羚羊跪拜》,最后我们的课堂总结是这样的:“你认为本文的主角是谁?”“请猜测这位老猎人的去向?”“能举几个相似的故事吗?”学生发言踊跃,乐于完成这样的“总结”,而课后作业“假如我们是那只羊”文章也写得精彩,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总结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精髓。再如古词《鹊桥仙》总结时我们就拿“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开刀,由学生来谈谈爱情观。

职高语文课堂要生动出色,必须有点不一样的东西,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后,营造一个新的学习情境,才能带动学生学起来,让“温吞水”的学习氛围开始活泛。

(二) 投其所好,情趣纵横

投其所好,就得迎合学生的喜好。中职学生的兴趣点而言,怎么把语文课本活化,情趣化,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语文课VS音乐课

案例一:《关雎》课

《关雎》选自《诗经》,《诗经》的流传始于歌唱,《关雎》作为“国风”风格,其传唱程度相当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基于这一点,我们用耳熟能详的现代歌曲来阐释该诗,学生喜闻乐见。

以《蒹葭》改编的名曲《在水一方》导入,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研习是个分三小结“幕”、“思”、“恋”,每一部分都会有对应的歌曲歌词:“爱慕爱慕,令我们糊涂心迷路”、“思念是无法呼吸的痛”、“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让学生在现代歌曲中领略古人的情思,最后以《小薇》一曲作结。在文章的写作手法重章叠唱上也用《山不转水转》歌词作解释,作业继续沿袭这一风格:将本诗重新作曲演唱。

语文课VS表演课

古文一直是学生头痛的篇目,学生一味一味逃避,导致自己对古文的恐惧心理日益严重,最终不愿好好听课。如何把古文上得“好玩”呢?

案例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我们采取现场表演的方法学习文章。①分配角色。由学生根据文章提示自主分配选择角色。可以根据学生醒悟舍之无台词助演,全员参与。②表演。③现代文演绎,从而解决翻译问题。④学生投票选出最佳,从而解决人物性格问题。

像这样的教学,《鸿门宴》教学也可一试。当然表演法可以更直接地运用于像《雷雨》这样的文章,学生兴致很高。

语文课VS其他类型

吸引学生眼球的语文课堂类型还有很多。如电影与语文课文的融合:《藏羚羊跪拜》而及《可可西里》,《鸿门宴》而及《王的盛宴》,《雷雨》而及《满城尽带黄金甲》激起学生的兴趣。

又如书法的运用。虽然书法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必须点,但中国书法的精彩足以让学生为之沸腾。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学生临摹各式“鹅”字,再创造“鹅”字的新写法,上台直接板书演绎,课堂参与率大大提高。我们也曾把学生姓名的小篆写法分发给学生,引发学生重新重视字词结构。

语文课的形式可以多变,这是语文课最“讨巧”的一面,这一系列的“情趣”课堂很受学生欢迎。

(三)花果纷飞,情趣盎然

多样的课堂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的教具使用,不仅饱学生眼福,还可以吊人胃口,饱人口服,当人学生明白,若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紧跟教师的思路,努力学习。

1、特别的教具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感兴趣的是最直观的“知识点”。于是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加多彩。一方面,由老师在课前搜得资料作展示,另一方面如果展示中加入学生自己作品更易提高学生的情趣,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中,就由学生事先搜集到图片或实物来展现他们这一“倔强生命”的理解。

2、奖励式教学

学生并不是享受奖励的东西,而是享受奖励的那一刻的感觉,而是奖励对我们的学生群体来讲,实物来得更实用直接,哪怕只是一颗糖放在讲台上,也会让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一个层次。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深刻理解到这一点。

该文的内容比较平淡但层次分明的文章,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获得知识点,但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我们对12经管和12财会两个班级进行研究比较。用四个问题解决课文。只是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4个苹果。课堂效果也就大幅度提升,“苹果的味道”让学生念念不忘。

通过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情趣教学研究,我们深切意识到:中职学校上好一堂语文课不容易。学生的自我们要求、观能动性、认知水平等都离我们的想象有差距;教师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待提高。我们必须在课堂内外尽量多发现和生成有意义的课堂主题或教学形式,而这样的课堂也有弊端,比如容易乱。众口难调,学生有了兴趣,每个人都想说点意见或经历,课堂纪律负担过重。教师必须有更强更全面的课堂组织能力,做到乐而不乱。

如何在语文课堂这碗“温吞水”注入情趣这一剂“活命水”使之“沸腾”,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