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会计审计 会计核算 方法 变革
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着企业生存发展。会计审计工作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实际经营状况,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信息防止企业资金链中断,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并且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控制企业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助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1会计核算的概念与主要特点
会计审计就是把货币当作主要的计量单位,利用诸多专业方法与程序,通过采取特定模式,对经济交易行为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综合性的核算与监督,形成经济数据信息,以供企业预测决策的管理活动。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审计工作最基本与最重要的职能,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会计核算就是把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经过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一系列程序,对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记、算与报账三个环节,为企业决策层提供预测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核算具有货币为主实物劳动为辅、连续、系统、真实、合法等方面的特点。首先,把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实物与劳动量为辅,全面展现出企业生产、收支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次,在会计核算时间、程序、内容以及价值指标等方面,保证会计核算的连续、系统和全面;最后,会计核算必须把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作为依据,在记账处理时不能用口头或者其他媒介作为记录。
2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会计针对服务主体的经营活动开展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监督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在传统的手工记账程序下,目前常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七种。
2.1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在进行设置账户之前,要全面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确保科目与账户设置的合理性,以便会计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的记录,帮助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活动指标。
2.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记账方式,就是把企业每笔经济活动,把相同的金额记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联系的账户中,利用复式记账可以理清企业每笔经济活动的流程,避免账目的混乱,更利于记账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2.3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账的重要依据,也是理清财务收支的基础,主要用于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明细经济责任。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有助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是否合理科学也关系着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
2.4登记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工作资料,是开展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支撑。登记会计账簿简通俗讲就是记账,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前提,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连续、完整的记录,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提供会计核算基础。
2.5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把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分类进行归纳整理。成本核算是否得当,对于会计审计和会计核算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成本核算,能够考核各项经济活动中的损耗,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
2.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一门专门针对经营活动相关的物资、资金等事项开展清理盘查的方法。利用财产清查,能够实现账务和实际相符合,进一步保证会计工作数据的全面真实性。另外,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企业财产物资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财产物资的效能,确定相关责任,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
2.7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就是依据会计账簿登记的信息,全面、系统地把企业一个时间区间内的经营活动进行书面报告。会计报表一般包括财务说明书、会计报表以及其附注三部分组成,通过编制会计报表,进一步加强对平时会计核算的归纳,完善会计核算材料,更重要的是会计报表可以作为会计工作分析、检查、预测等多方面的重要基础材料。
3会计审计中提升会计核算的策略
3.1坚持独立、客观的会计核算原则,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会计核算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会计核算要坚持独立、客观的原则,成立单独的会计核算科室或部门,明确责任,细化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能和性质,防止权责混乱,避免出现,阻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强化企业决策层的会计核算意识,提高会计核算的地位,避免领导给予过多的干涉,影响会计核算顺利进行。
3.2完善内外部监督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
完善制度建设是提高监督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从内部外部两个方向,完善监督制度,在企业内部,成立审计科室或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快速解决,保证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在外部,可以引进第三方监督机构,全面对公司内部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阎柳青.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J].经贸实践,2015(10):148.
[2] 闵志慧,雷翱,夏铭悦.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J].品牌,2015(6):72.
会计核算方法范文2
根据上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固定资产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无偿拨款且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即使是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其内部成本核算在内容上是不完整的。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一般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条件,各种成本费用的界限无法划分,计算分配方法也难以使用同一的标准,同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用于对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更新。因此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准确的计量,这样就会使得事业单位无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难以体现会计的配比原则,也就难以准确地记录业绩和效益的情况,不利于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顺利开展。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部分事业单位率先尝试使用绩效会计来核算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对于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财务收支方面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存在着绩效考核不严格、绩效评价不合理、绩效指标与实际工作的情况不挂钩等等一系列高投入、低效率和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得绩效会计核算模式在事业单位的开展受到阻碍,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监督。
构建事业单位的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措施
(一)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根据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因此,除了充分利用收付实现制这种记账基础在货币资金收支控制方面发挥的优势之外,还要引入权责发到制在事业单位的绩效会计核算体系当中。由于收付实现制会导致事业单位在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信息的不准确和不科学,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和监督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科学的绩效考核。从这个角度出发,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构建事业单位的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首要举措,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之上对所有可能涉及到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的经纪业务活动都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加强事业单位对成本核算和控制管理,实现高效的绩效评价和管理。
(二)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会计核算体系
事业单位需要将绩效考核和评价的思想在单位中广泛地宣传并要求全员进行学习,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了解和熟悉绩效评价的作用和意义。为了配合事业单位的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当从预算资金使用、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来重点分析和评价其绩效情况,以公共投入和公共产出的管理理论为依据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会计核算体系。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更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等的真实情况,满足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要求,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对自身的管理,也更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考核和监督。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现在都没有构建一套绩效评价的体系,即使是在单位中制定了相关的规章,也可能只是把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照搬过来,而并没有针对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从而不断修订和改进来完善,使该评价体系能够得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认可并认真履行。同时,制定这套绩效评价体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逐步提高绩效目标的考核,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自身的不断遵守和不断学习,努力达到绩效考核的目标,促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科学,也使得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职能得到更好地体现。
(四)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绩效会计的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中的评价和监督作用,从事业单位内部发现绩效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甚至是舞弊情况,然后进行改进或者惩处,起到从源头抓问题的效果;其次,需要建立事业单位外部的绩效审计,从外部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和监督事业单位的绩效情况,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改进绩效会计模式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上述步骤来构建内容完整和层次分明的事业单位绩效会计的财务报告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资金使用、收支结余和成本核算等情况进行全面地汇总,体现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的真实信息和绩效执行状况。
(五)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能力培养
会计核算方法范文3
关键词:商誉;会计核算
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誉的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商誉的会计核算一般是按自创与并购两种情况来分开处理的。企业自创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判定哪项支出是为了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且支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无法判定,因此很难对之加以量化确认。并购商誉一般是在支付结算时当作当期的支出来处理的。当一个企业并购另外的企业时,商誉由其所付的价款超出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
1.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6. 结束语
随着商誉会计核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对于商誉研究的逐渐深入, 商誉的会计核算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商誉会计核算的框架结构还不完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琴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进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7)
会计核算方法范文4
关键词:绿色会计 核算方法 应用难题
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是由环境社会学会计学等多学科整合而形成的新型学科。其目的质在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以货币为手段,实现环境治理、开发、调查的成本计量和效益计量,从而了解环境活动与绩效情况对于单位财务影响的目的。
一、当前绿色会计核算方法中存在的应用难题分析
(一)缺少指导如何应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指南
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还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国家层级的相关制度约束力。目前新会计准则中只有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两个准则与绿色会计稍有相关,如果投资者和公众想要了解更多的绿色会计信息,还亟需更具体的环境资源方面的绿色会计核算指南来对现行会计实务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对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制度尚未建立
绿色审计制度是最近几年才被关注的前沿课题,在实践中,仅有极少数企业环境审计的案例,是极不成熟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大问题,要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急需对国家企事业的资源存量与消耗、环境污染负荷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审计监督。
(三)绿色会计记录的规范性不强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记录方面的研究较少,绿色会计的记录尚未形成规范。会计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账户设置;二是会计处理。绿色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和财务会计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基本相同,需要探讨的是绿色会计如何设置账户。但由于缺少统一规范,各企业账户设置千差万别,就会计处理而言,主要是类比传统会计的方法。因此,会计记录尚未形成可操作较强的规范。
(四)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尚未统一
绿色会计报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绿色会计诸因素的揭示与披露;一种是独立设置绿色会计报表。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以及绿色会计计量方法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会计报告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二、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题解决策略
(一)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主要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成本的存量消耗与折旧及其保护与损失的费用纳入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从而考核经济主体真实的经济绩效,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定量考核和监督。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从政策上鼓励和奖励积极推行绿色会计和取得成效的企业,以及对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有功的人员。同时,环保部门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绿色会计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并逐步扩大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督促企业的生产经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规范绿色会计的记录与报告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依据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建立统一的核算原则,明确环境计量要素内涵,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制以及核算原则,从而使绿色会计的记录与报告更加规范统一。对于相关的会计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它的地位,使对其的核算具有强制性,也为核算的统一性、制度性、规范性提供保障。
(三)加强关于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培训
建立并实施绿色会计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将绿色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最基础的社会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建议国家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培养公民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时,加强环境意识教育,除了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宣传外,更应该对现有的企业决策层、治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绿色会计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
(四)厘清环境会计要素内涵,确定合理计量属性
由于现行会计要素的局限性,需要会计理论界加强对绿色会计核算研究,重新认识或者扩大现行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改进,比如增列流动和非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投资、绿色长短期融资与负债、绿色成本费用和绿色效果等核算对象,厘清会计要素的内涵,合理确定计量属性。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这里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例如,臭氧层等;有的也无法用历史成本计价,比如,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时发生的延时治理费,再用历史成本去计量治理费就不适用。因此,这就需要对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特殊处理,大胆创新,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再借助于其他方法体系,比如可采用指数评价法、模型评价法等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它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光明。正像诸多新兴事物一样,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难题。希望本文中,笔者所分析的以及所提出的观点能为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关支持理念。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方法范文5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法,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
引言
我国目前还没有企业完全实行人力资源会计,除了传统会计环境转型的羁绊之外,现代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未达成统一标准更是从制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会计(HRA)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发展,会计学界日益认识到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反映人力资源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李克特(1967)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价值》一书中认为若将人力资源信息剔除于财务报表外,将导致管理层及投资者的决策失误。赫吉敏和琼斯(1967)认为人力资源会计需要将机会成本计入人力资源的价值,而非仅仅计入历史成本。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G·弗兰霍尔茨(1974)对人力资源会计做出较为完整的定义,他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它除了需要计量人力上的投资及其重置成本外,更需要计量人对一个组织的经济价值”,弗兰霍尔茨成功地将人力资源会计界定在组织之内。
1980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化在上海《文汇报》上率先提出我国应重视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徐国君(1997)在《劳动者权益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新模式研究》中将人力作为一项正式的会计要素,系统纳入会计体系加以核算和管理人力资源价值,构建了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但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的界定未能得到准确说明。张文贤(2010)在《人力资源会计》中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应用方案和企业经营者激励制度设计,并对大学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路,但它的核算对象仅局限于对人的成本和价值中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部分,对于人力资源的非货币性价值则未能进行详尽阐述,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非货币性价值模式难以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持。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对象是人力资源,1999年5月中国会计学会对人力资源的认识达成共识:“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的能力,与人的本身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源是商品不是指人是商品,而是说人的某种技能是商品”。但就人力资源涵盖的范围各学者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所核算与控制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技术、能力、经验水平等以及组织的领导技能、交互作用、信息交流等能力;而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还应包括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如客户、投资者、供应商等期刊网。同时,人力资源作为组织的资产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是有形资产的属性,它涵盖了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工资支出等可以用货币表示出来的形式,另一种是无形资产属性,它是由人的创造力及贡献等在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所表示出来的形式。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方法
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可视为企业一种特殊的资产,能够按照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大类:
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从人力资源投入的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的工资等作为使用成本纳入到核算范围,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事后核算。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法有:
历史成本法:也称实际成本法,是以企业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时实际发生的支出来计量的成本。历史成本法对各会计期间人力资源的成本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进行核算,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传统会计对人力资源成本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的,即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这些支出的受益期往往会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将其列入当期费用人力资源价值,会虚增当期费用,使企业利润下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历史成本法则避免了这一问题。同时,历史成本法符合配比原则,其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传统会计则把人力资源列为一项费用,计入当期费用,从而不能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易出现费用大于收入的现象。
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上,要求影响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而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在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和摊销金额上,通常借鉴传统会计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对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摊销,期限可按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也可按员工在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来确定,摊销金额按平均摊销即直线法处理;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摊销,期限按员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使用期和可能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年限两者中用孰短法来计算。
重置成本法:指“重置现在拥有的或使用的某一项资源所必须招致的牺牲”。这种方法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价值保全,反映了人力资源现实的价值,在估价处理时,考虑到当前的物价情况,可以适当多估计一些要重置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应支付的支出,使企业有一定的备抵准备,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这种方法脱离了实际成本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重置成本估价的难度和工作量很大,账务处理繁琐。
此外,还有机会成本法等,但在实务中历史成本法因其精确、可操作性强等属性成为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方法。而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的配合运用,可为企业管理者在对人力资源决策时提供参考。
2.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它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既可以是人力资源过去创造的价值,也可以是人力资源将来能够创造的价值,包括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等)、剩余价值、个体价值、群体价值等。目前,有关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模型有多种,主要有:
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工资报酬折现法:以美国的赫曼森(1964)提出的计量模型为代表,这种方法以员工工资报酬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计算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不能反映出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不利于体现企业员工的个人技能和知识水平。同时,工资报酬折现法对于未来的工作年限、折现率的确定都有一定的主观性,用该法反映出的只是人力资源的部分价值,即补偿价值,它没有反映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期刊网。况且,以工资报酬为基础,对于垄断行业的员工来说,容易出现高估人力资源价值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工资高,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人力资源价值大。
以收益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法:先通过一定的方法测出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值,然后对按人力资源投资率算出的人力资源投资额采用适当的折现率,计算出来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它主要适用于计算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以未来收益中属于人力资源投资实现部分的现值作为计量对象。但当企业盈亏平衡或亏损时,即现值为零或为负数时,这一结果则意味着企业员工没有创利能力,而现实情况是企业没有盈利并不表示员工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没有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对如何计算未来收益的预测值以及折现率也是一个问题,故该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包括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完全价值法:完全价值法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显得更为合理,其将企业产品中C+V+M的V+M部分作为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且在计量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同时,未曾忽视对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计量,张文贤教授(2010)提到的完全价值法的计量模型不仅反映了人力资源群体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同时还对行政垄断企业的完全价值进行了调整,并认为所选定的计算年限以5到10年为宜,同时该计量模式也可用于计算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
非货币计量法:人力资源的价值除了可以用货币性计量的方法外,还可以对那些与人力资源价值有关的因素,如人的责任感、社会影响力等用非货币性计量来进行分析。由于员工具有的技能和知识无法进行客观的核算,只能采取主观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和“模糊”计量。企业可以根据预先设计好的人力资源技能测定的各项指标,采用统计、主观评议、客观评议等方法进行评定、汇总,从而对人力资源的非货币性价值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通常要和货币性计量相结合来确定。
四、小结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研究工作及应用上,均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的计量,特别是在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上争议较多,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严密的处理方法,对于如何设计一套更妥当,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案,仍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美]赫曼森.人力资产会计[J]. 中国会计网,2002
[3][美]埃里克.G.弗兰霍尔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4]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与方法[EB]. 中国会计研讨会,1995
会计核算方法范文6
一、会计核算方法概述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础性职能,会计主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地填制对应的会计凭证,登记好会计账簿,完善会计核算全过程。在现代会计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元素,和一系列会计活动密切相关,比如,会计检查、会计控制等。行为主客体具有其一致性,是确保各项会计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就会计核算方法来说,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方法、手段,准确计量、记录、报告相关资金以及动态变化情况的方法,也是会计核算业务等顺利完成的重要方法,比如,计量方法、报告方法。以会计理论体系为基点,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实现形式,即记录方法、报告方法。
就会计核算方法来说,具有多样化特征,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多样性、可选择性。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渐复杂化,需要利用多种会计方法。同时,如果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需要优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要在某范围内准确选择,使其满足主体特点,优化利用会计核算方法,顺利实现会计目标。二是:可变性,规范性。就会计核算方法而言,它属于会计应用理论范畴,换句话说,会计核算方法和社会经济环境并不是毫无关联,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具体变化,采取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频繁发生。在此基础上,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应用理论层次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会受到会计准则、会计理论规范等的影响。三是:可创新性。从某种角度来数,社会市场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会计理论指导作用,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创新,优化利用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从某种角度来说,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质量二者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前者会限定对应会计信息属性,影响会计数据信息的生成,二者各具特点,体现在不同方面。
1.空间属性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化作用,控制好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空间属性,能够从根上有效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数据信息类型,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这些会计数据信息可以引导用户客观地预测在现在、未来发展情况,也可以去验证或者纠正过去的预期情况,确保对应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提高其准确率。如果对应的数据信息不真实,将不具备可靠性特点。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存在离不开相关的空间属性。
2.时间属性
就时间属性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信息的相关性特点,必须明确进入对应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时间。一般来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以权责发生制为媒介的会计确认可以促使对应的会计数据信息更加准确。会计核算方法会影响对应的时间属性,在使用各种数据信息的时候,决策者可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在关系,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促使不同类型的业务可以和不同时点、时期相互融合,促使内部决策更加客观、合理。此外,在时间属性作用下,确认时间、报告时间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利用多样化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效防止会计数据信息产生时间在决策时间之后,不具有必要的及时性,而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必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度量属性
在确定数据信息度量属性方面,会计核算方法会对相关性造成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可靠性质量特点。主要是因为在界定系统业务行量的时候,可以促使相关的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具有可靠性特点,促使领导者所制定的决策更加科学、公正,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工作,避免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环境。
三、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借助决策有用程度,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会计数据信息使用者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所有者,会计信息内容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履行受托责任。在运营过程中,所有者、债权人等都是企业外部的重要投资人,需要借助会计报告,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企业过去创造的业绩,当下运营发展的具体情况,准确预测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企业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动态了解企业整个发展历程,确保所制定的决策更加客观、真实。就经营者来说,需要优化利用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及时向企业外部投资人回报当下的运营成果,当下内部的财务情况,把各方面的会计信息灵活应用到所制定的经济管理决策中。但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企业获取现金净流量的具体情况是不能采用历史成本进行客观地评价,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必须和对应的会计报告吻合。在此基础上,企业的股票价值所具有的公允价值是处于波动变化中的,变化幅度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坚持对应的相关性,借助公允价值,客观地计价有价证券,并得到的会计信息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必须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市价是否出现逆转现象等。总的来说,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决策的有用程度,尤其是相关数据信息具有的相关性,可以采用文字注释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确保对应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
2.利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也会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正确选择、使用。一般来说,如果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可以采用复杂化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会计人员综合水平不高,则需要采用简单化的会计核算方法。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会计准则所计算的账面理论,税务机关在税法作用下开展的相关活动,如果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有效解决所得税费问题,比如,负债法、递延法。在这两种方法作用下,其计算结果和权责发生制密切相关,能够客观地折射出企业当下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避免会计信息存在不确定因素,提高会计信息准确率。如果会计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无法准确理解、掌握这两种会计核算方法,需要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比如,应付税款法,降低核算难度等,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率。如果强行使用负债法等,极有可能会导致对应的数据信息存在误差,会大大增加会计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
3.借助记录过程,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就会计核算方法而言,是规范会计信息形态的首要前提,能够应用到会计记录中的核算方法非常多,比如,合理编制会计分录,还可以优化利用一些特殊化的数据信息。比如,在采购过程中,现金折扣问题的有效解决,围绕总价方法,根据折扣前总价情况,明确对应的采购,获取的折扣可以根据成本减项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入账处理,为后期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即使临时出现任何变动,也不需要调整对应的账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优化利用净价方法,根据折扣之后的净价明确对应的成本,而在账面上对应的折扣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在此情况下,如果无法顺利获取对应的折扣,需要将对应的折扣额度纳入到相关的账户中,即“现金折扣损失”账户,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会计处理,还要优化利用净价法进行必要的存货核算,改变当下的财务管理现状,尽可能减少存货成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就存货计价方法来说,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在核算过程中,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选择适宜的会计处理方法,确保对应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真实。
4.利用报告过程,合理选会计核算方法
(1)合理选择会计信息列报方法
就会计报表来说,主采用表格的形式,但具有其局限性,只能折射出核心项目,很难客观地呈现出所有项目的具体情况。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只体现在年末账面价值方面,并不知道其它应收账款的账龄信息,需要优化利用会计报表附注,获取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数据信息。又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客观折射出减值准备项目,客观地呈现出当下市价的资产,重现资产具有的账面价值,确保对应的会计数据信息更加准确、真实。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内容,要根据对应经济业务特点,综合考虑可以用于其中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会计法规变化情况,合理利用会计核算方法,更加准确地理解会计报表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其更加完整。
(2)合理选择披露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都会影响会计数据信息的整体质量。在处理会计信息的时候,必须明确发生交易的各事项,否则将无法在对应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呈现出来。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如果企业为其他单位借款做出相关的担保,但该单位极有可能到期仍然无法偿还对应的借款,必定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负债。如果进行诉讼,极有可能失败,又会增加运营成本。在制定具体财务会计报告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客观分析已经发生的情况,明确相关的事项,说明对应事项具有的性质等,明确其具有的不确定因素,避免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内部资金链断裂,影响内部正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