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绝句的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绝句的诗意范文1
鲁迅与朱安,一个是民国时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一个是绍兴乡下善良的农家女子,无论学问、识见、经历,两人都实在相差太远,共同语言亦难得,相濡以沫更无从谈起。当年,这两个青年男女,仅仅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明知难以举案齐眉的情况下,匆匆结为百年之好,终于酿成了这棵婚姻之树上的苦果,让双方痛苦地品尝了一辈子。鲁迅作为当时思想界的先驱、反封建反旧礼教的战士,是反对婚姻包办、倡导恋爱自由的。然而,到了自己身上,为什么就难以施行了呢?个中原因,我觉得不必深追细究,简单说来就是鲁迅不善拒绝,不善拒绝母亲之命,不善拒绝周氏家族给他安排的婚姻,不善拒绝上上下下的所谓“美意”,宁愿不与对方同床、不给对方笑脸、不同对方交流、不在日记里留下对方的点点滴滴,以这种暗暗排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争。鲁迅先生拒绝了封建流毒的侵蚀,拒绝了权贵的拉拢,甚至还拒绝了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然而,他却没能拒绝一场大失所望的婚姻,让人徒然叹息。
民国时期的青年学子,无论是他抑或她,很多都有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不少甚至还是指腹为婚。父母筹资送他们出门求学,往往同时又在门当户对的家族中,为他们物色品貌相当的女子或男子,订下婚约,待学成归来后,成就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所谓佳话。鲁迅与朱安、与江冬秀、徐志摩与张幼仪、朱自清与武钟谦、郭沫若与张琼华等皆是。他们几乎都是的主将,都极力倡导科学、民主、自由,但在处理自己的婚姻恋爱问题上,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14岁时就由母亲做主,与小脚女人江冬秀订下了终身大事。12年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又十分孝顺的,终于遂了母亲的意愿,信守婚约,于1917年底与江冬秀成婚。但他不久就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对待婚姻的态度和内心的无奈,可见一斑。无论在鲁迅还是心里,应允和维持这段旧式婚姻,均是迁就多于偏狭、宽容多于自私,并因为对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故同情又多于冷酷,而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不善拒绝。
当然,父母的愿望都是十分美好的,求学、成家,然后立业,把孩子们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辛苦劳作和细碎操持之中,不可谓不含辛茹苦。然而,让几乎从无接触甚至从未谋面的两个人,在传统惯性的推动下,通过短暂的仪式而匆匆结为百年之好,就像一首诗中所说:“把他们的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无论是对于男方还是女方,都将是一次决定终生的赌局。这就好像要求天意合乎人心一样,往往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很多人因此而作出了一辈子的牺牲。正如鲁迅自己说的:“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没有感情的婚姻,如同没有阳光的树木,不仅不能蓬勃生长,反而很快就会枯萎、凋零。
绝句的诗意范文2
关键词:俳句 绝句 意境
前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的五言绝句,也以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 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
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 松尾芭蕉与王维
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 松尾芭蕉(公元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少年时事上野城代藤堂新七郎良精,做其嫡子主计良忠近侍。良忠爱好文学,曾就安原贞室及北村季吟学俳谐,俳号蝉吟。年轻的宗房受了他的影响,也很早就对俳谐发生了兴趣。宽文七年(1667),蝉吟患病夭折,宗房当时二十三岁,感叹之余,辞别主家,赴京都投入了季吟门下。宽文十二年(1672),宗房二十八岁,又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据说曾在小石川关口町做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大致是在三十岁以后。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悉心于俳句一道,精益求精,艺术上也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天和二年(1682)草庵失火烧毁,芭蕉迁居甲州。后来由于山口素堂等奔走集资,芭蕉庵才得以重建。芭蕉虽然回到了旧宅,但是几年的做客生活引起了他对旅行的强烈爱好,促使他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云游上。贞享元年(1684)秋,芭蕉在门人千里陪同下出行,写下了《野游纪行》。在后来的出游途中,他著有《芳野纪行》以及《更科纪行》、《奥州小路》等作品。元禄三年(1690)芭蕉小住于石山幻住庵,翌年又移居嵯峨落柿舍,相继写下了《幻住庵记》与《嵯峨日记》,同年十一月又回到了江户。元禄七年(1694),芭蕉在两年余的静居后又一次作长途旅行,经伊贺、奈良来到大阪,在园女亭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厚加看护,亦无起色,延至十月十二日在大阪的客舍逝世。正是由于芭蕉“町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符合俳句广为流传的要求,也培养出了他俳句中的优美意境的灵感。
2.2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蒲县附近)人。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年十五以后,作诗存者甚多,如《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他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即作于当年。他精通佛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意象玲珑。他一生创作良多,在后世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数不甚数,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等都写出了深刻的优美意境。
3.意境之美
3.1寂静、余情、纤细之美
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诗,都不同程度地描写自然,衬托自然,以动写静,以静制动,恰到好处,让人闲情逸致,回味悠长,余情浓浓,尤其其中的纤细之美,细腻生动,令人遐想与憧憬。当然,王维所处的年代在芭蕉之前,早了近一千年,也有的学者认为,松尾芭蕉是受王维的影响,在这里并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也丝毫不影响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
基本上与字面意义相同,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俳句在芭蕉的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这一首:“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译为: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这是芭蕉集中最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芭蕉也自认为是新调的第一句。正冈子规评道:“芭蕉独居深川草庵,静思世间流行的俳谐。连歌陷于陈腐,贞德俳谐遂兴,贞门亦陈腐后,谈林又另创意境。然谈林亦不过流行一时,终非万世不易者。于是徘运亦一变,采用了长句法,杂以汉语,渐渐摆脱了贞门的洒脱与滑稽。我门第等盛唱此道,我亦时而为之,然再三再四过奇之后忽生厌倦,甚厌此体。但是既不可复归谈林的鄙俗,也不应仿效贞门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另创一体才能安心。这样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尽量使用平易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因此要在十七字中充分表达我之所思,就只得最大限度地省略无用的言语和事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作句呢?芭蕉脑海中如起蒙蒙大雾,惘然而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忘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了蛙跃古池之声。这时既非自己所道,又非旁人所语,在芭蕉耳边响起了‘蛙跃入水声’的一句。芭蕉这才如梦方醒,在略为侧首沉思后抬起头来时不觉破颜一笑。”这段关于芭蕉作句时的心情的设想是很有趣的。下面与高滨虚子的评语作一比较:“以前的俳风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花鸟倒是内蕴的,从这一句开始,花鸟才被提到表面上来。”又说:“子规以为芭蕉由于‘古池’句而大彻大悟,对于把青蛙跃古池这样平凡的事也咏成俳句自己也感到惊奇。芭蕉领略自然之妙,而且功夫老道。他的兴趣之处皆在于自然,此后他的方针就是要着眼于自然。子规也想把俳句引导到描写大自然的道路上去。并且子规说这句题材平凡,实际上它暗示了芭蕉内心的感动,大地回春,樱花初绽,草木萌芽,正是所谓惊蛰之时,地中百虫都开始活动,青蛙亦然。静止的古池之水也温暖起来,于是乎青蛙跃入其中,这是四季变迁的一种表现。芭蕉常说自己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又说:“我家院中有一小池,内养金鱼。冬季金鱼皆潜伏水底。某天我看到漆黑的东西在水面上游,仔细瞧去,原来是何止千万的蝌蚪。过了几天,我策杖来到金鱼池畔,忽听‘嘭’的一声,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了‘古池’句,同时开始真正理解了芭蕉的名作。”从正纲子规等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芭蕉俳句中幽深的意境之美。从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某地的一座千年古刹里,有一间千年的古池,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中,娇脆欲滴,而周围又是一片寂静,静得那么出奇,连风声也没有,这时,忽然有一只青蛙“扑嗵”地跳进那一口水池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呢!就连水中的仙女也会被此情此景所感动,而被惊醒。这也许就是芭蕉的俳句的意境的精华之所在吧。于是,我对这一俳句的翻译为:“月朗星稀夜,幽静古莲池。忽闻田鸡跃,惊动水中仙。”再来看这一句:“枯枝に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译为:“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虽然乍一看为消极的秋暮之作,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而是吟咏春光,表现出在闲寂的天地中自有生意的,活泼泼的世界。另有:“一つつけてうれし伊良古崎。”译为:“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为轻快之作,这一句表现了芭蕉在旅行途中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遍植松树,此句能令人联想到晴和的冬日,飞鹰盘旋于松林上空以及旅人观此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意境非同一般,让人回味,观察十分细致。
王维的诗,如《山居秋暝》,写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在一派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恬适之美。他的另一类山水诗,则借对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寂静境界的描写,表现内心深处空寂禅意的体验和追求。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在高度净化的意境中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其中《鹿砦》、《竹里馆》、《辛夷坞》等篇,无不体现诗人在寂寞中对大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细细感悟。他还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意境开阔,往往体现出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水色明净,峰峦碧翠,田家生活安详、悠闲,是一个闲适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首诗,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回味,余情浓浓。再来看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虽是一首送别的诗,但其中的“日暮掩柴扉”一句,暗示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一个天色将近黄昏,周围十分寂静的世界,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气象,意境十分优美。
3.2“空”、“虚”之美
二位诗人的诗中,不仅描写了田园的寂静与纤细,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空”、“虚”之情,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凄美。芭蕉的“古池”句,在幽美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画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之意境,使人感觉到,好像只有太阳懒懒地照在青苔上,而没有别的更令人感动之物。其“日暮”一句,也通过描写傍晚的夕阳以及柴扉,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消极、低沉。
结语
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来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寂静”、“余情”、“纤细”之美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而是互相包含,互相参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为大家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有所裨益。当然,对二位诗人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2][清]蘅塘退士选编.梁海明译注.唐诗三百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3]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4]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月.
[5]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7月.
绝句的诗意范文3
1、叫《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剧,男,25岁,社区干事。在社区已经工作了几年,做人圆滑,会动鬼脑筋,有时候是好点子,有时候是歪点子。原则性不是特别强,所以偶尔会闯祸。整蛊沈大爷的点子,大都出自他之手,本性不坏,但也说不上多好。
2、剧情是:年关将至,小城居民都在筹备着过年。社区也不例外,请来了杀猪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头肥硕的猪,即将踏入走上餐桌的征途。然而,一句声嘶力竭的“幺儿”打破了这平静祥和的氛围,猪,不再是普通猪,人,变成了各色人,一出关于猪权归属的小城轶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拉开了序幕。
(来源:文章屋网 )
绝句的诗意范文4
重要的不是这一项目在沪的结果,而是合肥国轩公司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来的公共理性。在项目受到当地居民普遍质疑和抵制后,合肥国轩公司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尊重民意、放弃项目的决定,征用的140亩地全部退还,并表示不需任何赔偿,被认为是得人心的理性之举。
近年来因上项目引发的地方争议事件不断。2007年,厦门PX化工项目引发当地市民轰轰烈烈的抗争,本已“板上钉钉”的项目先缓建,后停建。厦门之后,大连PX项目、宁波镇海PX项目也引发当地民众的强烈抵制而被终结。最近昆明PX项目争议又起,昆明官方明确表示,将按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就决定不上”。
从数据上看,中国PX实际需求量很大,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PX消费国。2010年中国PX消费量占全球32%,2013年国内PX供应缺口在800万吨以上。国内40%的PX材料靠进口(较国产价格高6-7倍)。象云南这样的省份,成品油销售靠外省供应,由于地处交通末端,缺油少气是制约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故这一项目被定义为“改善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其实,很多地方政府推行的项目,都有“客观”情势——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和回答,即究竟应如何考量发展需求与民意之间的关系?
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公共决策的基础是什么?是民意。没有民意支持的决策,本质上是没有合法性的。人民群众普遍反对的事情,一定有它的道理。在产值、财富与青山绿水之间,民众时常倾向于后者,这是民众权利意识、环保意识、生存意识强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大多数群众不赞成,那么再好的项目,也不能违背群众意愿而一“意”孤行。
很多地方在项目建设问题上,总觉得群众没觉悟,不理解、不支持发展大局,甚至觉得老百姓“难缠”,进而罔顾民意,我行我素,最后引发民众抗争。这是个很大的认知误区。民主不是为民作主,而是让民众自己作主。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不赞成、不答应、不高兴的事,我们有何理由“越俎代庖”?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项目再好,但违背民众意愿硬上,一定会引发大量社会问题,进而对党群关系产生极大消极后果。
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公共决策的最高依据,群众路线是公共决策的最高原则,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公共决策的最高标准。我们的决策、构想、意图再美好、再宏伟、再正确,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至少说明还不具备实施条件,至少应缓一缓。对于民众不满意甚至公开反对、抵制的决策,应回归民意,坚决予以纠正。
绝句的诗意范文5
一、京剧视觉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联系
(一)京剧视觉元素
京剧是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其视觉艺术形象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服饰以及舞台道具、装饰这两种类型。其中服饰涵盖了服装和化妆这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京剧人物的脸谱、服装以及附属用品,用于表现京剧角色的人物身份以及性格特点。舞台道具以及装饰物品包括文房四宝、烛台、船桨、马鞭、各种武器等,同时也涉及到整体的舞台摆设。例如桌椅是最常见的舞台装饰道具之一,结合不同的戏剧情节可以充当不同的用途,像桌、山石、床等。这些视觉元素是组成京剧的重要部分,也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载体。
(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形象
综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形象来讲,主要指的是当消费者针对这一产品进行初步浏览时,第一时间可以通过视觉捕捉到的相关元素,例如构图、形状、颜色、文字搭配、背景画面等(张琦、周杨静、曹艺馨:《中国传统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探索――以南京博物院文创产品为例》,《大众文艺》2019 年第19 期)。这些元素能够为消费者评价这款文创产品提供依据,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品设计融合的主要桥梁。通常来讲,这些视觉形象可直观反映该产品的实际用途和设计意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现。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研发,故宫博物院以及各地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均进行了文创产品设计。结合具有历史文化气息和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也可以使消费市场内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京剧视觉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联系
在京剧表演过程中,蕴含了多种多样的视觉元素,这些元素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特点。视觉元素和视觉形象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在设计非遗文创产品的过程中,为了凸显京剧的实际内涵和文化寓意,需要将京剧表演中的诸多视觉元素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与文创产品的实体结合起来,通过视觉形象来体现产品的实际功能和想要表达的内涵,当这样的产品流通到消费市场后,不仅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实际价值,也可以有效实现京剧文化的传扬和发展。在设计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挖掘京剧表演中的文化元素,并且将其转化为视觉形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京剧视觉元素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形象转化方式
(一)常见的京剧视觉元素
常见的京剧视觉元素通常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京剧脸谱。脸谱是京剧的代表元素,也是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感触到的。当人们看到色彩多样的脸谱时,第一反应便是京剧,因此对京剧来说,脸谱是应用价值最高的视觉形象符号。其次是京剧服饰。京剧服饰按照其功能可以分化成蟒、靠、帔、褶、衣这5 种形态。京剧服饰不仅沉淀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韵味,也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视觉美感。再次是京剧头饰。京剧头饰也分为多种类别,例如旦角的头饰有正凤、偏风、六角花、包头帘、串蝴蝶、蝴蝶顶花以及泡条等。京剧头饰涵盖了繁复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集技艺和精巧于一体,已经成为京剧的主要代表元素。
(二)京剧视觉元素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形象转化方式
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其目的不仅是做京剧文化的科普,也需要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因此在提炼视觉元素的过程中,要与当前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相符,与消费者的实际认知相符。对客观的视觉元素进行形象转化,打造出符合消费者视觉观感以及消费心理的视觉形象符号,需要具备极强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才能够真正实现京剧文化传承和文创产品价值提升的双重目的。1.脸谱视觉形象转化由于脸谱已经成为了京剧独特的代表符号,那么在利用脸谱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其形象转化方式不仅要突出脸谱的固有特征,也要在当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传统的脸谱视觉形象是以平面绘画以及色彩搭配的方式展现出来的,长久以来这种视觉形象应用极为广泛,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为此,我们可以在脸谱线条以及图案拼凑的基础上,利用单一形象配合镂空技术打造立体图形,例如将脸谱雕刻在毛笔笔杆上,制作成吊坠等。也可以单纯提炼脸谱的色彩搭配方案,将其作为某一文化产品的整体色彩结构,这相较于直观的进行脸谱图案设计来讲效果更好。2.服饰视觉形象转化当前大部分的京剧服饰视觉形象转化是结合其色彩以及花纹进行的,但是京剧服饰自身是多样化的,因此,在提取其基础的色彩和形态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其本身的绘画纹样进行转化。例如可以将京剧服饰中的飞禽以及梅、兰、竹、菊等纹样提取出来,和文化用品、古风用具等融合起来,其挥洒恣意的形态能够提升产品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着重突出京剧服饰的细节美。另外也要善于将视觉形象转化为意识形象。例如京剧服饰中有大量的五彩飘带、翎子等,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灵动的姿态。这些可以作为视觉形象转化的依据,融入到书签、木簪、扇面等中,通过灵动飘逸的笔触来勾画出动态的形象,不仅能够赋予文创产品生机和活力,也可以展现京剧服饰之美。3.头饰视觉形象转化京剧中的大量头饰极为精致,这些也可以成为文创产品视觉形象转化的主要灵感。由于当前大部分的消费者在进行文创产品选择和消费时,更加青睐于那些极具艺术底蕴的产品,那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京剧头饰的既有形态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例如通过头饰绒花提取,与颈枕结合起来,设计头面眼罩等(张苇、徐雪、姚佳辰等:《地域文化性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以盐城水浒文化博物馆文创设计为例》,《美与时代》(上)2019 年第9 期),这可以确保文创产品具有新潮性和实用性,是进一步加强文创产品应用价值的关键。
绝句的诗意范文6
关键词: 拒绝表现 中国 日本 异同
一、研究意义及先行研究
1.研究拒接表达方式的意义
拒绝对方的请求或要求,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文还是日文里都很常见,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的现象。日本学者森山卓郎把日语中拒绝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拒绝型”、“编造理由型”、“拖延型”和“回避型”四种。语言不是单一存在的,是和社会文化、人类思维方式等各种因素互相密切连接形成并相互作用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中日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是因为日语和中文在自身语言的构造组成上有很大不同,更是日本和中国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往中,特别是拒绝对方要求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最容易出现误解、引起误会的表达方式。当然,对日文中拒绝表达方式没有完整清晰的了解和学习是很难做到能够理解暧昧的日语拒绝表达方式的。至今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日语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和特点已经取得了不小成果。日语中的「はい,中文中对应的翻译是“是的”,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们也知道了「はい,很多时候不是肯定的表达,只是一种应答或暂且的回复。现阶段,对中国和日本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区分,即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通过大量事例,对在不同场合,中日拒绝表达方式异同的研究,找出中日表达上异同产生的原因和理由。由此,不仅能比较扎实地掌握中日拒绝别人时各自采用什么方式手段,更能进一步对产生此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分析,进而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日语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先行研究
(1)中国学者对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成果。对日语中关于拒绝的表达方式的研究有以下成果。范峥,于桂玲(2001)对日本人在不同场合下的拒绝表达方式进行过论述。王玲,王在琦(2006)对森山卓郎的四种拒绝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论述。赵刚对拒绝和拜托等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刘振泉对不同场合下的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异同进行过论述。
(2)日本学者对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成果。志村明彦(1995)在研究日本人拒绝对方请求的语言行为中会经常使用省略主语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对日本学者和普通人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研究发现:日本学者使用日语接续词频率更高。伊藤(2002)在研究中指出,日本人更喜欢用暧昧的方式拒绝对方,尽量避免直接拒绝对方。这也是日本社会上公认的礼貌行为之一。森山(1990)对日本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是:你是否采用方法策略拒绝别人的要求。其中,有四个选项:①不采用任何策略,采用直接拒绝的方式。②找个借口婉转地拒绝对方。③先口头应允,过后再想办法拒绝。④笑而不语,不拒绝也不应允。藤森(1995)研究了森山(1990)的研究中用解释不能应答请求的方法拒绝对方的请求,指出可以起到不伤害对方感情的缓和作用。其中,解释的方法由直率型、暧昧型、说谎型、拖延型和回避型五种方式构成。
3.本文观点
从以上的先行研究的成果来看,至今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对日语拒绝表达方式上的研究,对中国的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日语和中文在拒绝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不同,那么引发其表达方式不同的根源又是什么?本文研究在不同场合下日语和中文中在拒绝对方的请求时表达方式的不同,进一步探索引起其不同表达的原因和根源。在参考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拒绝对方请求时的表达上所采用的方式策略,着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到中日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同时,找出其中影响不同的具体因素。
二、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相似处
1.面子理论
Brown and 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生田(1997)指出:面子理论就是交往的双方为了给对方留下足够的余地,也就是中文里的“面子”,在互相交流时为了交流更加顺利所采取的行为和语言。面子理论中的重点部分是“面子”。面子包括在社会交往中希望别人给予自己的理解和认可,也包括不希望被别人侵犯的领域和自尊。
“拒绝”的表达方式中,向对方表达自己不能做到对方的要求的内容和达不到对方所要求的行为,会给双方的人际交流造成负面影响,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被喜好的行为。面子理论就是针对此种负面影响进行避免或做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像这样的面子理论,不论在任何语言中都会起到缓和矛盾、增进人际关系交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在交流中如果出现拒绝对方的需要时,那么首先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一点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重视,都会积极采用。
2.不同场合下的拒绝表达方法
场合不同,双方地位不同,拒绝时采用的语言方法也不一样。日本学者森山卓郎将拒绝表达分为四种:
(1)「嫌型“直接拒绝法”:非常直接地拒绝对方的要求和请求。比如直接说“我不想做这件事”,或是说“我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