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语结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语结构范文1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
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
“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
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
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
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发展到顶峰
就是“词组本位说”。如范晓先生在《说句子成分》、《关于结构和短语》①等文中多次提出:汉语的句子结
构和短语结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独词句外,句子只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根据这种观点,应当
是有多少种结构的短语,相应地便会有多少种结构的句子。
1.2“词组本位说”把句法结构类型和短语类型完全对应起来,即以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基础,扩
展到句子结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从实际的作业上看,它也具有相当的成效。它操作起来十
分简便,似乎可以一以贯之地分析汉语的一切“结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简便掩盖了汉语短
语类型分析的句法分析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一)是不是每个短语都可以在结构类型中找出它的归属?有
的虚词和实词组合,其内部结构关系如何看待?(二)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为什么其语法功能和转换关系不
同?比如“人才交流”和“学者讨论”在结构分类中都是主谓关系,但前者能作“进行”类动词的宾语,后者
不能;前者能在受定语限定之后作主语或宾语,后者不能。(三)许多结构类型不同的短语却有同样的语法功
能,这是为什么?
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的、备用的语法单位,对它内部进行分析以及据此而进行的分类,其标准与动态的、
使用的语法单位—一句子的分析不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构成短语的成分和构成句子的成分也并不具有完全
的同一性。吕叔湘先生认为“从语素到句子”有一个“中间站”,即短语。②这里我们借用下“中间站”这个
说法。我们认为,如果说汉语语法单位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一个中间站的话,那末这个中间站不是短语,而是
句子成分。语和短语都需要这个中间站的过渡,才能由静态的备用单位转化为动态的使用单位。③“词组本位
说”所做的单纯的结构分析究其根源是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因而没能解决上述问题,也就不能使短语
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正因如此,目前有些学者对“词组本位说”提出质疑,试图把短语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区别开来,进而建
立词法、短语法(有的学者叫“下句法结构”)、句法三足鼎立的语法分析体系,④这一步迈得很勇敢,也颇
有见地。如果把短语法单列出来,那末短语分类就和句法结构分类有了质的区别。但他们的分类如仍按短语内
部的结构关系来确定,上面提出的问题就仍无法解决。
二短语分类的原则
2.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给短语分类。有一个原则问题必须加以强调,那
就是同划分任何语法单位类别一样,给短语分类也应该遵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划分出来的类别能够有效地
服务于分析。反过来说,就是:不管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只要划分出来的类别可以用来有效地说明语法规律,
这个分类就应该是有效的语法分类。
基于上述原则,就我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进行试验的结果来看,依据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进行的分类能
够较好地服务于语法分析的目的,能够较好地解决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句法分析问题,如句法分析中的主
宾类问题。用这个新的分类能够较好地说明短语作为与词一样的静态单位,其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它的句法
功能以及对包括它在内的更大一级的句法结构有什么影响,而这些问题是依据结构关系分类所无法说明的。事
实上,类似这种分类的观点已经有人在实际的语法分析中运用过,只不过是非自觉的罢了。比如许多学者分过
“受事主语句”的特点,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意识中肯定是把“施事—一动作”格式和“受事—
一动作”格式加以对比,而这两种格式正是从分析语义关系的角度确定的。我们不过是试图把这种零散的、不
自觉地运用语义关系进行语法分析的做法当作一种理论依据加以系统化而已。
2.2我们给短语分类的标准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当然,语义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因此这里
就需要给语义标准界定一个范围。如前所述,从分类的目的和结果来看,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也应该是语
法分类,因为它最终是为解释语法现象或语法规律服务的。这种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是指个别的词与词之
间的具体关系,而是指某类性质的词与另一类性质的词之间的概括关系。
任何一种语法分析方法都至少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切分层次;二是揭示被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immedi
ateconstituent)之间的关系。切分层次是对结构的处理(实际上也与语义有关),而说明直接成分之间的
关系却与语义直接相联系,要想完全脱离开语义关系是不可能的。由于这种事实,再加上没有分清作为静态的
备用单位的短语和作为动态的使用单位的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目前许多语法论著中对短语结构关
系类型的说明实际上是把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如并列关系、补充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
关系)以及句法成分的语法地位(如偏正关系)纠结在一起了。
2.3有的语法学者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短语和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语
法单位,“其内部的词与词之间就只有单纯的语义关系,而不存在其他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十类语义关系,
见下:
Ⅰ并列:机关学校阅读欣赏
Ⅱ限定:秀丽景色大胆设想
Ⅲ补充:解释清楚热得淌汗
Ⅳ施动:风吹人住
动施:吹风住人
Ⅴ动受:展览书画维修房屋
受动:书画展览房屋维修
Ⅵ评议:应该参加能够胜任
Ⅶ同Ⅶ判断:是高山叫海洋
Ⅷ同一:首都北京班长小李
Ⅸ描写:衣着朴素成就辉煌Ⅹ双受:问他问题给我知识[⑤]
就我们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这种分类大概是第一次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短分类,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短语
与句子的本质不同。我们将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探求一下语义关系的不同是如何影响短语本身的句法功能,如
何影响包括短语在内的更大一级句法结构的。
需要说明的是“歧义结构”,因为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无法确定“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限定关系还是动受关
系。“歧义结构”是短语脱离语境而产生的现象,在具体语境中,短语的内部关系只有一种,因此“歧义结构
”对我们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没有影响。三、验证语义标准短语分类实用性的方法
3.1如前所述,我们所做的语义标准分类是为了揭示短语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句法结构和句法分析产
生的影响。就我们观察的结果来看,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充当句子成分时的
搭配能力;二是句子结构的变换关系;三是如果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即成为句子时,这些句子所具
有的特点。语义标准短语分类的实用性即在于此。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具体验证的时候,并不一定在三
个方面同时进行验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能在三个方面同时产生影响。这里只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方面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是比较,比如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相同的,属于这种
情况的如施动短语不同于受动短语,但两者的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不同的,与
此相反,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相同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广义上相同于施动短语(主席团坐着/坐
着主席团),但就结构关系看却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3.2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择比较重要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施动动语和受动短语来比较。倘若把这两
种短语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说明一些语法现象和规律,那就证明语义标准分类是有实用价值的,因为,
如果用结构关系标准来分,它们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主谓短语。我们希望这种比较能起到“管中窥豹,可见
一斑”的作用。
比较两种事物必须以一个在外的条件为参照点,被比较的事物在这个参照点上呈现出相同或相异之处,这
样的比较才有意义。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进行比较,也需要参照点。我们找到两个参照点:一是两类短语由
静态的语言单位转为动态的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二是两类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下面我们分节
讨论。
四两类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在结构类型中都是主谓短语,按照一般语法著作的说法,一个主谓短语具备了一定的
语调或加上一定的虚词就可以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一句子。但是,是不是必定转成一个自足的句子呢?
回答是否定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许多语法著述都讲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或限制),而不提或很少提到施
事主语句,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施动短语似乎更容易直接转为自足的句子。其实不然,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
言语单位进有各自的自足条件,而各自的自足条件又呈现出明显的对立,这种对立又主要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
。
4.1丁声树先生在谈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时说:“……从谓语方面看,谓语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动词,
动词的前后多半有别的成分”。[⑥]这个概括当然是正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受动短语转成的言语单位
就是受事主语句,因此,我们谈受事主语句谓语方面的限制,实际上就是分析受动短语转为受事主语句(言语
单位)时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的自足条件。施事主语句对谓语是否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这一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如一些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前后
可以没有别的成分,如:
(1)明天下午的会李校长发言。(2)我休息,他劳动。以上两例的谓语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
,而且这几个动词本身又不能带宾语,这和动词本身是不及物动词有关。
但是,汉语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及物动词,多数施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也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另一方面
,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则必须由及物动词充当。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句子的自足条
件完全不同。
由施动(及物)短语转化而来的施事主语句,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否则尽管从结构上看主语和谓
语俱备,但它是不自足的,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3)医生们治好了他的病。
(4)*医生们治好了。
例(4)是不成立的。而由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因主语是它后面的及物动词的受事,因此,
动词一般不带受事宾语仍是自足的,如:
(5)他的病治好了。
(6)这首诗背下来了。
4.2事实上,人们在理解句子时,必然会受到两种短语的不同自足条件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下
面两个例句来证明这一点:
(7)敌人打退了。
(8)我们打退了。
例(8)无论怎样理解都是不自足的,“我们”不会是“打退”的受事,而例(7)尽管“敌人”也可以
是“打退”的施事,但这个句子只有理解成受事主语句时才是自足的,而且按照常理,人们一定会把这个句子
的主语理解成受事。
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其主语担负着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任务:从语法上看,一个句子必须
有一个话题,即主语。假如这个话题在表层结构中没有出现,它一定被语境承担了。话题可以是施事,可以不
是施事,受事主语句的受事就是话题。从语义上看,一个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不管这个受事在什么位
置,也就是说,受事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后面,也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及物动词的受事若不出现,它在语义
上就没有着落,以施事、受事与同它们相联系的及物动词的关系而论,受事似乎更重要一些,这一点还可以通
过“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比较中看出来。
“把”字引进受事,“把”字后面的受事不能省略,如:
(9)我把信写完了(不说“我把写完了”)而“被”字引进施事,在许多情况下施事可以省略,如:
(10)小王被人打了(可以说“小王被打了”)我们认为受事主语句可能就是为了满足语法和语义两个
方面的要求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满足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例(5)(7)才是自足的,而例(4)(8)
不成立。又如:
(11)罪犯枪毙了。(12)行刑人枪毙了。例(11)是自足的,因为它是由受动短语转成的句子;
例.(12)不自足,因为按通常的理解,它是由施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如果它原本是个受动短语,那末当它
转化为句子时,动词的前边必须加上表示被动意义的虚词,如“被、给”等才合乎自足的条件。当然它也可以
是施动短语,那就必须在及物动词的后面加上受事“犯人、罪犯”等才能自足。
总之,按结构关系标准分类,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属同一类型,那末这种分类对揭示两类短语因语义关系
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语法特点就没有任何成效,相反,按语义关系标准把它们加以区分,就能很好地说明它们
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所产生的根源。
五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
按结构类型来说,主谓短语(包括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可以充当六大句子成分(这里仍沿用传统的称谓
)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充当某一相同的成分时,由于二者的语义关系不同对句子的另一成分有不同的要求,
或者对短语本身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分别讨论。
5.1作谓语
受动短语作谓语要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方面句子的主语必须是受动短语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
(施事),另一方面短语内部的受事的范围也比较窄,或者由泛指代词“什么、谁”等充当,或者由遍指性名
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并且动词前有副词“也、都”等与之呼应。如果不是这样,往往是同式句子并列出现,
如:
(1)他什么都不说。(2)他样样事都会做。(3)大水……,头也不抬,话也不说。在意念上,以上
各句的主语都是受动短语中动作的施事。从变换式上来看,遍指性句式的施事主语可以和短语里的受事互换而
不改变句意。如:
(4)什么他都不说。(5)样样事他都会做。它们可以自由变换的原因大概是这类句子的格式比较固定
,以“S-O(遍指性受事)一也(都)-V”这样的格式作标志,不会把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弄混。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受动短语里的受事是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如:
(6)我这辆车买贵了。(7)王师傅那套西装做大了。(8)小刘帽子戴歪了。⑦(6)-(8)的主
语都是施事,受动短语里的受事都是由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的,而非周遍性词语充当的。这三句有两个
共同的特点:一是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之间具有领属和被领属关系;二是充当谓语的受动短语中的动词后
面都有形容词补充成分。我们知道,描写短语作谓语时,主语和描写短语里的被描写成分之间一般情况下是领
属和被领属关系,如“他性格坚强”、“李明眼圈红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对短
语内部动词的要求是,必须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形容词补充成分的语义指向是短语里的受事,如例(8)
的深层语义关系是“小李戴帽子,帽子歪了”,可以简说成“小李帽子歪了。”后者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与
“李明眼圈红了”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动词后面带形容词补充成分是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的一个必要
条件,如果没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句子就不成立,如“*小刘帽子戴了”,如果把形容词补充成分换成时
态或趋向补充成分,句子就觉得不够自然,如“*小刘帽子戴过了”,“*小刘帽子戴出去了”。
如果把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调换过来就成了施动短语作谓语。施动短语作谓语时对上述要求不是强制
性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如:
(9)这辆车我买贵了。—一这辆车我买了。
(10)那套西装王师傅做大了。—一那套西装王师傅做了。
施动短语作谓语,一般不受这么严格的限制,其主语一般是非生命体,在语义上是作谓语的施动短语中动
词的受事(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但也可以是生命体。如:
(11)桌子我搬走。(12)这个人我认识。
例(12)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都是生命体,可见施动短语作谓语对句子的主语和短语本身结构的
要求都不严格,只要是生命体作施动短语的施事就可以了。又如:
(13)谁的孩子妈都爱。
当然,这方面没有限制,那方面就要有所“补偿”。从变换式上来看,许多施动短语作谓语,其主语又是
非生命体时,二者往往不能自由互换,下面例子中右侧的句子都不成立:
(14)汉语我辅导,(英语你辅导。)—一*我汉语辅导,(你英语辅导。)
(15)桌子小王搬走了—一*小王桌子搬走了。
有的施动短语作谓语,虽然主语是非生命体,但二者仍然互换,如例(9)(10)句可变换成例(6)
(7)那样,这可能和二者之间具有领属关系密切相关,例(14)(15)句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之
间没有领属关系,因而二者不能互换。
还有一种受动短语作谓语的情况,如:
(16)姐姐手扎了。(17)我眼睛迷了。
这种受动短语作谓语和上文讲过的情况不同,其主语在意念上并不是受动短语中的动作的施事,而是受事
,真正的施事是另外一种事物,如“针、木刺”或“沙子、风”等等,在表层结构中它们都没有出现。主语和
受动短语中的受事,在意念上不是施受关系,而是领属关系。正因为二者都是受事,它们之间尽管具有领属关
系,仍不能像例(6)和(9),例(7)和(10)那样互换,而且这种“O[,1](受事)—一O[,2
](受事)—一V”句式的谓语只能是受动短语,下面的句子是不成立的:
(18)*姐姐木刺扎了(手)。(19)*我沙子迷了(眼睛)。
5.2作宾语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都可以作宾语,表示事件或抽象的事物。但它们作宾语时,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要受
到一定的限制(这一点和它们作主语时对谓语的要求是一样的),即很少以动作性很强的动词作句子的谓语,
往往由表示心理活动、感觉现象或表示判断的动词来充当。因此,从总体上说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宾语时没
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有些意义类型比较特殊的动词作谓语,对两类短语有不同的选择;反过来说,正因两
类短语的内部语义关系不同,才使其一可与此类动词搭配,另一个不可以与之搭配。如“进行”这个动词在意
义上表示持续性活动,在语法上它是一个形式动词,本身不表示动作,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它后面的动词,“进
短语结构范文2
关键词:语篇分析 段落结构 线性特征 层状结构 阅读能力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息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克拉克夫妇(1978)认为: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为构建过程;同时读者还要进行第二层次的理解,即不仅要了解字面意义,还要了解作者的意图。克拉克夫妇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很显然,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建立在第一层次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分不清段落结构,即使有很强的母语阅读技巧,也很难把握作者的意图、段落的主旨。而目前很多学生的阅读方式是逐字逐字式的(word for word),这种抠字眼式的阅读虽然能加强对局部意义的理解,但对语篇理解是不利的,整体意义则显得支离破碎,且阅读效率低下,无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因此,文章段落的理解与把握是阅读理解中基础而又重要的问题,因为段落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语篇分析中的段落结构角度出发,来说明把握段落结构将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段落的线性特征与层状结构
自从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以来,人们对语言研究的范围开始转向了比词更大的单位-段落与篇章。1976年韩礼德-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为篇章结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他们提出了衔接理论。认为语篇内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是通过所指(reference)、替换(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五种手段来衔接的。这五种手段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及逻辑联系语。通过这些段落中的纽带,可清晰地看出段落的线性结构。
“在人类语言中,每个语篇都是由排列成一直线的句子组成。”“语言的线形表现这一特征决定了发话者在传递信息时必须考虑语言结构的排列。无论从衔接角度还是从连贯角度,句子内各成分的排列和句子之间的配列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都是受到制约的。一般来说,在语言结构的安排上,要遵循从已知(old)到未知(new);从确定(definite)到不确定(indefinite)的原则。”(黄国文1988)
英语语篇的“直线型”的思维模式首先反映在段落中。英语的段落一般按一条直线展开。往往先陈述中心意思,而后分点说明。Durik等(1985)在讨论段落内句子直线性发展的连接方式时认为,英语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以下三种的基本关系结构:1. 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2. 递进(progression);3. 相容(compatibility)。一般与特殊指的是叙述从一般出发,然后讨论特殊;递进关系指的是以时间先后,推理起结等为序;相容主要表现为匹配(matching)和对比(contrast)。可见段落中的意思以有秩序的顺序清晰地互相联系。在展开中心意思的过程中,段落中的每一个句子应该顺其自然地从每一个前面的句子产生出来。从理想的角度看,这样的段落有一种运动的感觉,即“流动感觉”。(王昭2002)。如:
Tom gets up at six in the morning .He dresses,washes and goes out to do morning exercises. Then he has breakfast. 这是以时间为序的线性关系结构。
有时作者为了表达更为复杂的观点时,还要作纵向阐述。这样段落的结构在线性的基础上呈现了层状的状态。Bander(1978)在《美国英语修辞》一书中介绍道:“英文段落通常以一个包含中心思想的陈述句开始,称为主题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主题句的内容划分为一系列句子加以说明。”Ram-say(1986)也在《学术英语阅读基础技巧》一书中指出:“每一个段落有一个主题和中心思想。许多段落有主题句。主题句常常是段落的第一句,但它也可以在段落的结尾和中间部分。”(王枫林 2000)
这些特征在结构层面上表现为段落的层状结构。“层次关系中的句子层层积累,而又上下照应。句子不是横向直线发展,而是有一种纵向的层次结构。这种语篇通常由几个层次的句子组成,并且有一个基础(常称作主题句topic sentence)把不同的层次贯穿起来。这样,语篇中的句子虽然并不处于同一层次上,但它们却围绕着一个中心。”(黄国文 1988)
例如:San Francisco Chinatown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life of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 Within Chinatown,he was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spoke his language and understood his ways. Within Chinatown,the theaters,restaurants,gambling halls,pleasure palaces,and even opium parlors offered a way of escaping from the everyday trials of his work filled life. Within Chinatown,festivals like the gay and fancy New Year’s Festival helped him to break the routine of his work. These festivals provided times for blowing off steam,for releasing bottled up feelings. 第一句为主题句(topic sentence),其他句子从三个不同方面来进行展开,这些句子叫支撑句(supporting sentences)。
二、从段落的层状结构分析入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大家知道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main idea),主题常常由主题句(topic sentence)来体现,段落的展开要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进行。段落除了有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以外,往往还有次主题句(minor idea sentences),及用来论证、说明的支撑句子(supporting sentences)。在阅读时,这种清晰的段落层状结构给读者带来了方便。本文中我们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看作第一层次的语句(the first-power sentences),次主题句(minor sentences)看作第二层次的语句(the second-power sentences),支撑句(supporting sentences)看作第三层次的语句(the third-power sentences)。
Topic sentence(s) the first-power sentence(s)
Minor sentence(s)the second-power sentence(s)
Supporting sentence(s) the third-power sentence(s)
例如:
①Language majors often have trouble writing in the language they are learning because of a combination of bad habits and high pressure. ②To start with,students don’t practice. ③This is partly because of time limitations:learning to write is time consuming,and students already have a very heavy workload.④Some students do have the time to practice but fail to do so because writing in the high-pressure atmosphere of college produces anxiety and tension. ⑤Many students are so afraid of the difficult work that they avoid writing altogether-until the day before the paper is due. ⑥Furthermore,college papers are usually done under time pressure,which simply increases the tension of writing.
The first power sentence:①
The second power sentence:② ⑥
The third power sentence:③ ④ ⑤
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②________⑥__________
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_
作者首先在段首提出观点:由于不良的写作习惯及学习压力,使得一些语言专业的学生不能运用自己所主修的语言进行写作。首先,文章从两大方面来进行说明。1. 学生不练习写作;2. 写作考试的时间限制增加了写作的焦虑。而后,作者对学生为什么不练习写作,又分别从三个不同方面来进一步说明。①作业过重,时间紧;②有些学生虽有时间可练习,但由于紧张的校园氛围带来的不安,致使写作练习无法完成;③还有很多同学本身对写作有恐惧感。这样全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好地例证了作者的观点。
主题句在段中的位置一般有5种情况:段首,段中,段尾,段首与段尾,无主题句。如下图所示:
图1表示的主题句在段首;图2表示的主题句在段尾;图3表示的主题句在段中;图4表示的主题句在段首及段尾;图5表示的是无主题句,主题隐含在段落之中。
下面以主题句在段落中的不同位置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1. 主题句位于段首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观点,而后作例证、说明。如:
①There are three main kinds of mountains. ②One is volcanic. ③This is formed by the eruption of lava from within the earth. ④A second is the block mountain. ⑤This is formed by the cracking and shifting of the earth’s crust. ⑥A third type is the folded mountain.⑦ This is formed by the crumpling of the cracked and shifted rock.
The first power sentence:①
The second power sentence:②④⑥
The third power sentence:③⑤⑦
2. 主题句在段中
作者先引出次要观点,而后提出主题,然后再例证、说明。如:
①The Bushmen in south Africa were food gathers and skilled hunters. ②They lived in small clans of fifty to three hundred people under the rule of a headman. ③They were one of two distinct cultural group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mid seventeenth century. ④The other group was the Hottentots,nomadic cattle herders. ⑤The Hottentots were organized in small clans,each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n hereditary chief.
The first power sentence:③
The second power sentence:①④
The third power sentence:②⑤
3. 主题句在段尾
作者先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如:
①One unusual flying machine is the skimmer. ②This has no wings and looks like a boat. ③Another is the flying bed. ④With four legs and no wings,it actually looks like a bed. ⑤A thirdis the two in one. ⑥The two in one flies on wings like an airplane,but it also stands on its tail. ⑦A fourth is the hoppi copter. ⑧This is a little helicopter attached to a person’s back. ⑨These are a few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interesting flying machin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ready developed.
The first power sentence:⑨
The second power sentence:①③⑤⑦
The third power sentence: ②④⑥⑧
4. 主题句在段首和段尾
先在段首提出观点,而后例证;为了增加说服力,在结尾处再一次总结强调。如:
①Spanish-speaking Americans fall into four large groups. ②One group,the largest,is the Mexican American. ③This group came across the Rio Grande and settles in the Southwest. ④Puerto Ricans,the second group,settled mainly in New York city. ⑤The Voting Rights Act of 1965 gave them,along with other language speaking citizens,the right to vote without having to read and write English. ⑥Cubans,the third group,arrived in the early 1960’s. ⑦They were fleeing from Castro’s Cuba.⑧ Filipinos,the fourth group,settled mainly on the West coast. ⑨These four groups of Spanish speaking Americans make up one of the largest minority groups in the nation.
The first power sentence:①⑨
The second power sentence:②④⑥⑧
The third power sentence:③⑤⑦
5. 无主题句(隐含的主题句)
整个段落无明显的主题句,所有语句都由一个隐含的主题来统率,形成一个整体。段内的任何一个语句都不能单独表达段落的主题。段落的主题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总结。如:
①Both the lens of a camera and the lens of the human eye focus the light from an object. ②The camera lens is moved forward or backward until a sharp image falls exactly on the film;the lens of the eye has a muscle that changes the thickness of the lens for focus. ③Both pass light through a lightproof chamber. ④Both from an upside down picture of the object being viewed which,in man’s case,is corrected and made rightside up.
The first power sentence: implied
The second power sentence:①③④
The third power sentence②
The implied topic sentence should be:The lens of a camera and the lens of the human eye are much alike.
从以上的段落层状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句子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衔接词。通过这些衔接词读者可以看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词,有些语言学家把它们叫“信号词”(signals)。它们是理解语篇的“金钥匙”。
我们把连接第二层次句子的衔接词叫the second-stage words
我们把连接第三层次句子的衔接词叫 the third-stage words
常见的the second-stage words有:
first(ly),second(ly),third(ly),moreover,more than that,besides,furthermore,also,likewise,again,next,then,in addition to,some,others,still others,above all,another,equally,finally,lastly .etc.
常见的the third-stage words有:
that is,that is to say,nearly,specially,in such cases,this can be clarified,for example,to be specific,for instance,in other words,this can be explained,this can be made clearer,it should be noted,in such situations,it is necessary to pause here to .etc.
三、段落结构的层状分析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教学实践证明:段落结构的层状分析,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认清段落的主干和枝叶,做到合理、正确地推
理、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使用段落结构分析方法,段落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相互1关系和领属层次便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到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中心突出,主题一目了然。
由于段落结构的层状分析属于整个语篇分析的低层,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把段落结构的层状分析放到整个语篇中去完成。不仅要注意段落内的句列关系,还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篇章是个语义整体单位。
参考文献:
[1]Bander,Robert G. 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M]. Holt,Rinehert and Winston USA,1978.
[2]Durik,R.et al .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5.
[3]Nuttall,Christine.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1-32,64.
[6]李秀英.语篇的图式结构与体裁分析的重要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4-67.
[7]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短语结构范文3
[关键词]教师收入;基本工资;津补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2-0034-05
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小学教师收入作过的一些调查显示,教师群体内部收入差异很大。根据我国28个省份83个县(市、区)的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数据,本文把教师总收入分为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两部分,从收入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的现状与特点:津补贴是影响教师总收入水平及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省级和县级津补贴政策是影响教师津补贴的主要政策因素。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基于教育部2007年对全国各省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情况进行的一次调查,这次调查在每个省的高、中、低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收集了各职级教师的月收入数据(浙江省只收集了高、低两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的数据)。其中,教师职级包括初中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小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对于每个职级,选取了工龄处于平均水平的教师月收入数据(由于多数地区没有小学三级教师,所以本文的分析没有包含小学三级教师)。因为除了与工龄有关的那部分工资以外,同一职级教师的工资是一样的,所以各职级的工龄处于平均水平的教师月收入大体上相当于该职级教师的平均收入。月收入数据包括总收入、基本工资、津补贴。由于个别省份数据缺失或数据存在明显错误,所以最后能够利用的数据仅有28个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的83个县(市、区)。
由于此次调查不是随机抽样进行的,因此,本研究是在不考虑各地教师队伍规模的情况下,对教师月收入标准所进行的结构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全国总体情况
就全国总体而言,义务教育教师收入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津补贴的地区差异巨大。
如表1所示,从分属于28个省的83个县(市、区)的情况来看,副高级教师总收入的地区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5倍以上;中级和初级教师的总收入地区差异更大,中级教师总收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7倍以上,初级教师的相差6倍~9倍。
副高级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倍以上,而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都不超过2倍。如表1所示,初中高级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是其最小值的3.5倍,中级和初级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都是其最小值的2倍多。
由于各职级教师津补贴的最小值皆为0,所以在理论上,教师津补贴水平相差的倍数能够达到无穷大。
副高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地区差异与其他职级教师相比最大,但其总收入地区差异与其他职级教师相比又最小,这可能表明相对于基本工资而言,津补贴与职称的挂钩程度更松散一些,在职称等级序列上相对比较平均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教师津补贴地区差异是造成总收入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此外,从表1可以看出,各职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平均值都高于其津补贴平均值,并且教师的职级越高,前者比后者高出的就越多,不仅高出的额度大,而且高出的倍数也大。例如:初中高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平均值比其津补贴平均值高804元/月,初中一级教师高出了476元/月,小学二级教师仅高出了178元/月。初中高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平均值是其津补贴平均值的1.9倍,初中一级和小学二级教师分别是1.6倍和1.3倍。这说明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基本工资在教师总收入中占主体地位,津补贴居次要地位。虽然个别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区)教师的津补贴高于其基本工资,但是绝大多数县(市、区)的教师基本工资还是高于其津补贴。
从表1还可以看出,各职级教师基本工资的中位数和平均值数额都比较接近,但是津补贴和总收入的中位数都低于平均值。这表明约有半数的县(市、区)教师基本工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是多数县(市、区)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2.东、中,西部地区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教师总收入和津补贴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教师总收入和津补贴又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各职级教师的总收入和津补贴都低于相应职级教师的全国平均水平。
3.省际差异
为了观察省际差异,对各职级教师分省的收入情况分别作图,每个省的数据都是该省高、中、低三个(浙江为两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相应级别教师收入的算术平均值。限于篇幅,此处仅给出了初中一级教师的分省收入图(图1)。
观察教师分省收入图,可以发现以下两点:
(1)教师基本工资的省际总落差不大,但是,总收入和津补贴的总落差都很大。
各职级教师基本工资的省际总落差都远远小于津补贴的省际总落差,更小于总收入的省际总落差,详见表3。这表明造成教师总收入存在巨大的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津补贴存在巨大的省际差异。
(2)依据教师津补贴是否高于其基本工资,可以把28个省份分成两个组。津补贴高于基本工资的省份为第一组,只有4个: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教师总收入线的走势与津补贴线的走势相一致。教师津补贴低于基本工资的其余24个省份为第二组,教师总收入线的走势与基本工资线的走势相一致。
第一组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分别都高于第二组。虽然第一组仅有4个省份,但是在教师总收入的省际总落差中,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的落差占到63.5%以上,在教师津补贴的省际总落差中,两组之间的落差占了58.9%以上,详见表4。
4.省内差异
为了观察省内的情况,我们对各职级教师分省的高、中、低三个(浙江为两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的教师总收入和津补
贴情况分别作图。限于篇幅,此处仅给出了初中一级教师的总收入和津补贴情况图(图2和图3)。
从图中可以看到,东、中、西部地区教师收入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有区别的。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一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县(市、区)的教师总收入也越高的省份超过半数;一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县(市、区)教师津补贴也越高的省份就更多。然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而言,县(市、区)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与该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朗的;只有个别省份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随着县(市、区)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如内蒙古和广西等。
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县(市、区)教师津补贴影响较大,进而对教师总收入影响较大的省份包括北京、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吉林和内蒙古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东。广东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区)与经济发展处于中、低水平的县(市、区)相比,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高出了4000元~6000元/月。
5.津补贴纵向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教师总收入水平及地区差异,津补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津补贴进行更细致的纵向结构分析。
一个津补贴政策出台之后,可能有以下几种资金提供方式:出台政策的政府提供全部资金;出台政策的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其余部分由各地方政府筹措;出台政策的政府负责某些地区的津补贴资金,其他地区的津补贴资金则由当地政府筹措;出台政策的政府不提供资金,所需资金完全由各地方政府筹措;出台政策的政府不提供资金,所需资金由各机关单位自行解决。
因为本文所用数据关于教师津补贴项目的政策出台政府与资金来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在83个县(市、区)中仅有37个提供了津补贴政策出台政府的信息,几乎所有县(市、区)都缺乏津补贴资金来源信息],所以,本节仅从政策出台的角度作津补贴纵向分析。表5中的各级津补贴是指相应级别政府出台的月津补贴标准,并不代表由哪级政府提供了教师津补贴资金,也不代表依据哪级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政策所发放的教师津补贴总额。
如表5所示,省级津补贴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在48%以上;其次是县级津补贴,省级与县级津补贴之和所占比例约为70%;接下来是地级津补贴;中央津补贴所占比例最低,不超过10%。由此可见,省级津补贴政策对教师津补贴的影响最大;在各级政府出台的教师津补贴政策中,省级和县级津补贴政策对教师津补贴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影响教师收入的因素探讨
以上分析引申出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即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至少有如下三个影响因素:
1.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地方财政就比较充裕,有较为充足的财力提供教师津补贴资金,教师收入就有可能比较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该地区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的平均水平都是最高的。
2.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也是影响教师收入水平的一大因素。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较大,因此,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中部地区,但是西部地区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平均水平却比中部地区高。当然,较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师收入的影响,政府财政倾斜对教师收入的影响力要小得多。
3.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短语结构范文4
关键词:前端;Javascript;JSON;SQL;正则表达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723-03
Study in Web-Based Front End for Structured Query
XIONG Tang,TANG Yong
(Department of Network Management CAPFSC, Chengdu 610015 ,China)
Abstract: On the environment of JavaScript, the medium what by data format of JSON store and operate data with Web-Based front end so that implement "an application of Web-Based front end with SQL." With regular expression, using this tool to resolve SQL Statement by structured; by building a series object and function, implement structured query of JSON object. To construct an engine of JSON SQL with this idea, it supports for using standard structured query at Web-Based front end, implement JSON data inquiry and structured output.
Key words: Web-Based front end; Javascript; JSON; SQL; regular expression
近年来,在Web程序开发和企业应用中,如何实现高效、快捷、交互性能好的Web开发模式,一直是技术人员追求的目标[1]。在Web前端应用领域,JSON数据格式配合json2.js、jQuery.js等类库使用[2]后,大有取代数据繁冗、解析复杂的XML之势。虽然上述类库提供了JSON数据解析的一般方法,但是对于直接由关系型数据生成的JSON对象缺乏专门的解析方法,本文初步提出了一种方法,用以构建JSON数据解析引擎,使之可以在前端使用SQL语句对JSON对象进行操作[3]。
1解析语句与构造引擎
1.1关键技术
1.1.1 JSON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格式。它易于阅读编写、解析生成且文本格式独立于语言的特性使之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格式。
1.1.1.1数据格式
本文涉及的JSON对象结构为“名称/值”对的集合[4],示例如下:
Var dbObj=[{id:0,name:’kitty’,age:20,male:false},
{id:1,name:’jack’,age:18,male:true},{id:2,name:’simth’,age:18,male:true}];
例1:构建一个名为dbObj的JSON对象
例1中的dbObj对象可以看成由DB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生成的一个JSON对象。
1.1.1.2访问方式
访问JSON对象简单、清晰,可以使用“.”或“[]”的方式访问,示例如下:
var t1=dbObj[2]. name;var t2=dbObj[0][’id’];
document.write(t1 +’ ’+ t2);
结果输出为:simth 0
例2:JSON对象的访问方式
1.1.2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缩写为RE)加上通用模式表达法(general pattern notation)能够添加、删除、分离、叠加、插入和 修正各种类型的文本和数据[5]。本文主要是在Javascript环境中使用正则表达式。
1.1.2.1定义方法
在Javascript语言环境中,需先定义一个RE对象;可以使用“new”或“/”方法定义。示例如下:
var myReg=new RegExp(’.*’);var myRegE=/\d+/;
例3:RE的定义
1.1.2.2两种属性
本文中会用到两种RE属性:1)全局(Global,简写’g’);2)忽略大小写(Ignore,简写’i’)。打开全局属性时,RE会进行多次匹配,输出全部匹配结果;否则一次匹配成功后即退出。打开忽略大小写属性时,RE在对英文字母匹配时将忽略大小写。示例如下:
var myReg=new RegExp(’.*’,’g’);
var myRegE=/\d+/gi;
例4:设置RE属性
1.1.2.3环视
本文在使用RE处理文本时,将会多次使用到顺序环视(Lookahead,环视的一种)功能中的肯定型顺序环视(用“(?=…)”序列表示)。需要注意的是,Javascript不支持逆序环视。
1.2 SQL语句的解析
解析SQL语句,即将标准的结构化查询语句解析成能够使脚本自动识别和执行的对象和对象集合的过程,是建立可用前端SQL引擎的第一步。
1.2.1 SQL语句的分解
SQL语句可以分为数据操作语言(DML)和数据定义语言(DDL)。DML包括查询、更新、插入和删除指令;DDL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DML位于SQL语句开头,包含select、update、delete等关键字,大小写不敏感;因此使用如/^select\s+/i、/^update\s+/i等RE,可以在DML语句中解析本条SQL语句的操作。select查询操作是SQL语句中常用的操作,本文以此为例分析。
DML与其后紧跟的指定字段的字符串和限定返回记录数目的top表达式共同构成的子句是最先需要分离出来的部分,构造RE如下:
var DMLReg=/ ^\w+\s.+(?=\sfrom)/i;
例5:匹配完整DML子句的RE
以例5的表达式可以完整地分离出包括操作、返回字段及可能的返回记录数目的信息。同理可分离出FROM、条件、排序等子句。
var FROMReg=/from\s[^\s]+/i;
例6:匹配完整FROM子句的正则表达式
1.2.2关键对象的解析
在上面分离出的子句中,用构造RE的方法可将关键对象解析出来:包括DML操作符、可能存在的返回记录数目、返回字段集、JSON对象名、条件、排序等。
此处的JSON对象即为SQL语句要操作的对象。在匹配例6的字符串中,删除符合/ from|\s+/gi表达式的部分,得到字符串对象结果后再用eval()方法将其转义为JSON对象。同理可得到返回记录数记为callBackNum、返回字段集记为CallBackFields。
1.2.3建立条件式
在有条件子句的SQL语句中,条件往往由多个运算符、函数组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机制,在单独条件与多重条件的情况下均能正确有效的运行。
SQL语句的条件子句可看作是一个以“where”关键字开头的运算式,其运算的结果为布尔值。处理条件子句的思路是将SQL的语句按原语义转化为Javascript脚本可运行的语句,简称条件式,再使用eval()方法得出结果。以例1中的dbObj为例,要查找出名字以字母“J”开头,且年龄等于18的人,写出省略where并在后面连接分号的条件子句“name like“j%”and age=18;”,简称ConditionExp。
1.2.3.1运算符的处理
条件子句中可以使用的运算符对应到Javascript脚本语言环境中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直接对应关系,如“>”、“=”、括号等。此类运算符不用转换。
第二、间接对应关系,如“=”、“and”等。此类运算符直接使用RE替换即可。由此,ConditionExp变型为“name like“j%”&& age=
=18;”
第三、无对应关系,如“like”、“between”、“is”等。这种情况,需进行同义变型,以“like”运算符为例说明。
首先,定义运算符对象,包括匹配运算符的正则式Reg、变型函数Func。匹配“like”运算符的Reg为(\w|\d|_|(\s?\,\s?))+\s*like\s*\"
[^\"]*\"。
使用Reg与ConditionExp匹配,得到字符串“name like“j%””;如果“like”之前有多个字段名也能正确匹配。
其次,以字符串“name like“j%””(简称str)为参数带入Func函数进行处理,流程如下:
1)用/\’[^\’]*(?=\’)/i从str中分离出模式字符串变量vReg[0];
2)对vReg[0]中的通配符进行正则替换,如“%”替换为“.*”,最后在其前后连接上“^”与“$”;
3)将str中匹配/\s+like\s+.*$|\s/gi的部分删除,然后使用/[^\,]+/gi匹配,得到由字段名组成的数组对象,简称vCheckField;
4)将vCheckField转换为字符串tempCheckField,与Reg生成形如“Like(’+tempCheckField+’,"’+ vReg[0]+’")”的字符串并返回,简称FuncStr。
5)将ConditionExp中的“name like“j%””替换为FuncStr,变型为“Like([name],”^j.*$”) && age==18;”。
1.2.3.2函数的处理
在运行ConditionExp前,需定义运算函数,如Like()、Instr()等。函数的定义须符合SQL语言中同名函数和2.2.3.1中运算符变型函数的语义和结构。例如Like()函数脚本为:
function Like(obj,regStr){
var Reg=new RegExp(regStr,’i’);
for(var each in obj){
if(Reg.test(obj[each])){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无对应关系”的运算符都需要定义一个独立的变型函数和相同逻辑的运算函数;对条件子句进行解析转化时要使用迭代的方法完整转化所有运算符。
1.2.4建立排序机制
在Javascript语言环境中,JSON对象具有数组的属性,数组对象的sort方法同样适用于JSON对象排序,可自动构造出与order子句相同逻辑的排序函数,具体实现方法不再累述。
1.3执行SQL语句
首先定义一个对象MatchJSON用于返回一个符合SQL语句逻辑要求的JSON对象。以查询操作为例,基本流程是遍历需操作的源JSON对象,如前述dbObj对象,使用条件式对当前记录进行验证,如结果为真,则按照返回字段集CallBackFields的定义构造对象,并push到MatchJSON对象中。
1.3.1遍历dbObj
由2.1.1.1的讨论可知,源JSON对象为二维线性表形式,且常为无序堆,故本文用顺序遍历方法。
1.3.2条件验证
遍历dbObj对象的每一个循环都须将当前记录的对应值代入ConditionExp运算,当且仅当运算结果为真时,将当前记录push进MatchJSON对象。
1.3.3建立返回
根据2.2.2中建立的返回字段集CallBackFields和2.2.4中构造的排序机制对MatchJSON对象进行结构处理的过程即建立返回,原理同前述,具体实现方法不再累述。
2结束语
该文构建了一个用于前端Javascript环境下轻量数据SQL操作的JSON SQL引擎,着重介绍了JSON结构化查询机制和整体流程,因篇幅限制,分页、分组、输出函数、错误处理、遍历算法优化等未作介绍。上述结论同样适用于数组形式的JSON对象,仅需在构造排序函数时注意引号的使用即可。
参考文献:
[1]屈展,李婵.JSON在Ajax数据交换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5.
[2]张春建.利用Ajax和JSON技术实现对数据库的异步操作[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15): 43.
[3]吴建伟.SQL离前端有多远?[J].程序员,2009(5):24.
短语结构范文5
关键词 分子;性质;极性;方法;概念;实例
在选修3《分子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教材我发现课本中对于该内容的文字描述很简练,而对同学们在接触到有关分子极性的判断时,大多数都会感到内容较为抽象,较难理解,在判断时也常常会出现错误。为了扫除同学们在判断分子极性这一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障碍”,本文在此对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与归纳。
一、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一)化学方法
1.概念解读
化学方法――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在任何一个分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正电荷中心和一个负电荷中心,根据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来判断);
如图1所示
2.实例分析
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与否不仅与化学键的极性有关,还与分子的立体结构(即键的空间位置)有关。
例一、水分子有四对核外电子,6个来自氧原子,2个来自氢原子。水分子包含4个杂化轨道,呈四面体构型,其中2个轨道用于形成O―H共价键,另2个轨道由氧的孤对电子占用,氧原子位于水分子四面体的中心,形成O―H共价键的2个电子对偏向于O原子一方,若用化合价描述就应显―2价。共用电子对偏离于左右两个氢原子时,左右两个氢原子上就相当于带部分单位的正电荷δ+,用化合价描述分别显+1价。
H2O分子中成键电子的偏移示意图及化合价的图示说明如下:
H2O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在左右两氧原子(+1价)连线的中点上,负电荷中心在中间的氧原子(-2价)上。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因此,H2O是极性分子,而不是非极性分子。
例二、CO2分子中,C原子和两个O原子相连。这个分子是直线型结构,CO2分子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CO2分子结构中,O=C=O键角为1800,C=O键长为116pm。该分子中,两个氧原子上呈负电性(δ-),负电荷的中心在两个氧原子连线的中点上,中间的碳原子上呈正电性(δ+),正电荷中心就在落在碳原子上,显然正负电荷的中心重合于一点。因此,CO2是非极性分子。
二、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二)物理方法
1.概念解读
物理方法――中心原子所受合力是否为零。首先根据每个电子对的偏移方向,确定好每个化学键的极性。以电子对的偏移方向作为“力”的方向,用物理上的“力的合成”分析这些分子内电子对的受力是否达到了平衡。如果整个分子的“合力”为零,那么该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
2.实例分析
例一:H2O分子
例二:CO2分子
三、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三)实验验证
1.实验定性证明――带电体引流法
操作方法:在酸式滴定管中注入25毫升蒸馏水,夹在滴定管夹上,滴定管下端放一大烧杯,把用丝绸布或尼龙布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或塑料棒接近水流,观察水流方向有没有变化。另做一对比试验,观察四氯化碳液体流方向有无变化。
实验现象:水流发生偏移,四氯化碳液体流未偏移
实验结论:水分子有极性,遇带电体,水流发生偏转。四氯化碳分子无极性,遇带电体,液体流向不发生偏转。
同理,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定其他纯液体流相应分子的极性,液体流发生偏移的相应分子具有极性,液体流不发生偏移的相应分子无极性。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四)经验规律判断法
除以上方法外,我们可以总结出判断分子极性的四条规律:
规律1、键的极性、立体结构、分子极性三者关系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规律2、根据化合价判断
对于ABn型分子,若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BeCl2、BF3、CH4为非极性分子;如NH3、H2O为极性分子。
规律3、根据中心原子有无孤对电子判断
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的一般为极性分子,如,NH3分子中心原子N有一孤对电子,H2O分子中心原子O有一孤对电子,它们都是极性分子。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的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的中心原子B和F均无孤对电子,其中心原子的成对电子都是由双方提供的,它们都是非极性分子。
规律4、根据分子的几何形状判断
一般,直线形,平面三角形和正四面体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如:
直线形:CO2、CS2和CHCH等,这些分子的键角均为180°,为非极性分子。
平面三角形:B的三卤化物,BF3、BCl3、BBr3和BI3等,这些分子的键角均为120°,为非极性分子。
正四面体:CH4、CF4、CCl4、CBr4和NH4+等,这些分子的键角均为109.5°,为非极性分子。
总之,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共同决定。以上列举了一些方法和规律,这些方法和规律需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去体会并掌握,所以学以致用,并能举一反三,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扎实。
参考文献:
[]潘道皑等.《物质结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1]江淑卿,郭玉生.不同学习过程的概念构图策略对促进知识结构专家化与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J].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类),1997(42)(革新版).
短语结构范文6
关键字:隧道塌方;处置;结构计算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highway, railway and other bas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tunnel collapse situation is very common, for the whol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gress smoothly caused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tunnel and correctly handling the landslide is to guarantee the project schedule and safety quality of premise.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tunnel related disposal plan a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and through the relevant example of the tunnel collapse period of the disposal of the structure calculation and a concrete analysis, thus explain that to the tunnel collapse the section of the disposal must be reasonable us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reatment measures, combined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calculation of load accurately, to achieve the good disposal effect.
Key word: tunnel collapse; Disposal; Structure calculation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塌方现象普遍存在于隧道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而造成塌方相关因素也各式多样。从人为主观上来说,是隧道工程的设计相关的工作实施的不够细致全面,其相关施工技术及方法等方面的运用上存在不够科学合理的现象;从自然客观上来看,主要是表现为工程施工场地的地质、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三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相关的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时刻准备着对隧道塌方现象的预防和应对。
1隧道塌方处置的相关方案
对隧道塌方进行处置时,需要遵守“先加固、防扩展、后处理”的原则,从而要求实施塌方处理时实行“宁早勿迟、宁强勿弱”的相关措施。
通过实践经验得知,隧道发生塌方后,一段时间内发生塌方的现场还会趋向于相对的稳定,并可形成自然拱。其中,新形成的自然拱的高度和宽度,与通过普氏平衡拱理论计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经过实践可以证明,以普氏平衡拱理论与新奥法原理为依据,对塌方的相关处理是行之有效的。
另外,对一般的规模小的塌方进行处置时,直接对塌体进行相应的处理即可;而对于塌体的破碎较松散、大范围影响的塌方,则需要分步进行处置,包括初期处理和塌体处理两大部分。
1)初期处理。
进行初期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阻断塌体破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处置阶段中,基于阻断塌体破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通常分步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加以应对。
首先,需要封闭破碎的塌体,并对其后方的结构进行相应的加固措施;
然后,视情况而定,如果隧道塌方已经塌至地表,在塌方的漏斗地表处采取截水的相关措施,甚至在必要时还需要搭建遮雨棚避免地表水灌入塌体,待洞内相关的处理工作完毕后,还需要用土石进行夯填,其略石夯填的高度应该高出原地面,而待填土下沉稳定后继续用M7.5的浆砌片石进行铺砌;
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塌体后方,在塌体后方的5~10m内进行二次模筑衬的砌中,并且还需要及时的施工仰拱,从而促使完整的支护体系的形成,以实现阻止塌体围岩变形坍塌现象的发展。
2)塌体处理。
进行塌体处理,通常是在初期处理后或隧道塌方后塌体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在此处置阶段,可通过常用的方法如三台阶开挖法、二次衬砌加强法及回填法等方法的采用来进行塌体处理。
另外,在塌体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监控、量测工作,在指导施工中实现相关量测信息动态的充分运用。
2隧道塌方实例的具体分析与相关结构计算
2.1隧道工程的概况
某隧道左、右线的全长分别为3675m和3580m,其相关合同段施工管段的左、右线隧道长为1845m和1840m。隧道左右线的净距约为35m,其穿越区从地貌上来看,属于低中山地貌,不仅山势较陡峻,山脊呈现出长梁状,而且穿越区地表的植被茂盛,并伴有冲沟发育,且切割程度较深。
隧址区地层以岩段石英片岩结构为主要标志,在隧址区的地下水非常丰富,具有高程度变化多出露点的特点,其地下水流量在10~30m3/d之间,其埋深在2.5~41.9m之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但是由于风化裂隙中多被岩屑和泥质等物质充填,因此基岩的富水性较差且渗透不畅。
2.2隧道塌方的状况
由于实际的地质情况与勘探资料信息存在差异,在施工初期支护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事故。当时隧道塌方的高度约3m、宽度在10m左右,其顶部基本呈水平形态,塌方的体积初步估计约为200m3左右。
而由于塌方地的不稳定,在进行检测时继续发生塌方现象。待稳定后,塌方段已向后延至LK155+810,其最大高度约达18m,塌体已达拱顶,塌方的体积已约达2000m3。
2.3隧道塌方处置措施的设计及其结构计算
为了使得隧道施工工程快速、安全的通行,通过对相关处置方案进行有效的比较研究,最终决定采用工字钢承重和浇筑混凝土填充隧道塌方空洞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处理。
但是,由于隧道塌方所出现的断面较大,所用的混凝土的数量也很大,其体积和重量将对工字钢所产生的静力载荷也会随之增大,因此,最佳的处置方案决定分为三次进行浇筑:
1)在第1次浇筑中,只需浇筑较少量的混凝土,经过相关的试算得知,混凝土浇筑至拱顶90cm即可,由工字钢承担混凝土全部的重量,并且需要将工字钢弯成拱型,以1m为间隔在塌方拱顶的上方沿着隧道方向进行相应的布置,其相应的结构承受力详细计算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