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生产总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1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 汽车销量 回归分析

本文采集到从2002~2012年一汽大众汽车销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网和盖世汽车网),如表1所示

在建立模型之前,利用上表的数据运用计算机模拟对国内生产总值和一汽大众汽车销量做散点图,如图1所示

由散点图可以发现11个点基本在一条直线附近,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一个线性相关关系下面求该线性回归方程,计算过程见表2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与一汽大众汽车销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由此可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汽车销售量的增加既是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也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标志之一。通过上述方程显示销量领先的一汽大众汽车的增长与GDP成线性关系,汽车的销量还与石油的销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汽车产量、公路长度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国内市场对一汽大众汽车的消费,同时我国应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汽车的开发,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汽车相关后续与服务产业的发展,例如汽车维修、二手车交易等,正确引导大众对于汽车的消费观念。

近年,汽车销量市场节节高攀的销量,给了这个行业发展极大的信心,让人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出现、发展,甚至还推动着高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4] 危.我国汽车销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先财经学院学报.2009.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流动;经济增长

0引言

人力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地区通常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享受国家政策支持,这些条件对人力资源的有利流动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促进作用,但发展和本身条件不足导致该地区内人力资源不利流动。因此,政府需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促进该地区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1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流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1.1流入量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源增长率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边际产出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人力资源对于经济增长所起到的促进性作用与人力资本相像。当人力资源流入相应的地区以后,对一般性生产单位来说,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会有所增大,确切地说,大量人力资源本能够带来更多的生产机会,若生产企业想扩大生产,所流入的人力资源便为其提供了方便,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由此实现,使产出有所增长。从另一层面来说,随着人力资源流入,政府必须要思考一个实际性问题,即流入人员是不是能够真正有效地投入经济生产过程中。若流入人员被生产企业接受,并投入工作,同时获得良好任用,便会促进经济生成,使国民生产总值获得增长;若流入人员没有被合理地安排到生产中,便不会形成经济产出,也不会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结合欠发达地区特有的地理与人文条件可以发现,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入量非常少,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流入大都因为特殊工作需要,在此原因下,流入的人力资源量非常有限。人力资源流入量是从其他地区流入本地的且能够有效使用的一些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源流动量增大,说明这一地区的可利用劳动力人数也会有所增大。也就是说,劳动力增大会使生产产出增大,能够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对于纯生产的经济活动来说,劳动力增大的同时会增大投入量,且随着劳动力的增加也会使产出有所增加,使国民生产总值总量随之增加。

1.2流入质量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源质量指不同文化素养与技能等级的人力资源。为了方便判定和统计,可将人力资源分成普能和高级,结合我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标准,还可按照受教育情况来划分人力资源的类别,将具备小等于高中学历的人力资源分成普通人力资源,将具备大专或大专以上水平的人力资源分成高级人力资源。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对经济增长可以起到促进性作用,尤其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因为技能与受教育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很多事实情况可以看出,具备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通常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普通水平的人力资源流入后,会使生产劳动力投放量有所增大,然因劳动力人力资源流入会对产出增加起到促进性作用,促使国民生产总值有所增长,然而高水平人力资源流入,也带来了高等级的技能水平,不但可以促生产,还可以不但提升技能与知认素养,由此对产出增加起到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推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人力资源的流动会产生知识外面效应,会提高投资收益与资本收益,使资本存量有所增大,促进经济增长。但从欠发达地区的角度来看,大量人力资源流入,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产生积极性的带动作用;然而普通能力的人力资源流入,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因此,不管是普通水平的人力资源,还是高级水平的人力资源,都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但是普通水平的人力资源对于增长所起到的作用没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作用大。此外,欠发达地区对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无法给予合理分配,没有将其应用于经济生产中,在这种情况下,流入的高级人力资源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同时,还需思考欠发达地区中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即供普通水平人力资源选择的岗位非常多,但适合高级水平人力资源的岗位却非常有限,导致普通水平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配置、高级水平的人力资源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因此,根据发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特点可以发现,普通水平的人力资源流入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具有积极性促进作用,要比高级水平的人力资源作用更明显。

2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流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2.1流出量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

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入同流入对经济产生的作用相对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一定会形成这样的效果。在欠发达地区中,如从纯生产性经济活动来说,人力资源流出一定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导致生产产出会有所减少,对欠发达地区内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流出就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非常不利。然而,从经营性活动层面分析,如果是企业管理人,而不是生产经性质的经济活动,这样的人力资源流出会减少企业所需人才,使经济活动范围有所减少。

2.2流出质量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

在欠发达地区中的纯生产性活动的生产规模内,普通水平的人力资源流出会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投入的生产劳动力,造成产出下降,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超过规模,欠发达地区的普通水平人力资源流出一定会促使国民生产总值有所增大;若在高级水平人力资源流出的情况下,因为缺少人才,一定会严重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因此,在相应情况下,一些岗位配置不科学的人员流出可让出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让更适合的人力资源人员来担任这一岗位,这种操作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国民生产总值。总之,欠发达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条件,普通水平的人力资源流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比高级水平人力资源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

3欠发达地区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措施

3.1创新传统观念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本土普通人力资源观念及思想非常陈旧落后,本地政府如想做好经济思想教育工作,不但需强化勤劳致富观,还需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渠道,更高效地引导他们,引导他们投入高效率的生产中;有效解决一些闲散人力资源群体的心理忧虑,设置生活安全保障机构,承诺照顾留守儿童及老人,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欠发达地区闲置员流动。对于高级人力资源来说,在流动上,高等教育组织需与国家政策相符,充分做好思想教育,充分做好支持和扶持工作,将大量高级人力资源引到有需要的欠发达地区中,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贯彻落实新型人力资源思想,确保欠发达地区在急需高级人才时可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此发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作用。

3.2构建健全的人才服务平台

构建人才服务机构,主要由政府帮扶和职业介绍部门来无偿指引闲置与不合理配置等人力资源流动,且由政府出面担保,积极引导人力资源就业的踏实心理。结合人力资源本身技能与就业方向来牵线适合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招聘,固定时间举行大规模招聘会,严格把关,避免一些不合标准的企业进入招聘会,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根据现时期人才服务部门的自身作用,发挥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对现有和构建中的职业中介机构,需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3.3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技能培训工作

①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首先,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与师资力量投入,由此培养出与经济发展相适的综合型人才;其次,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投入,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经济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最后,根据欠发达地区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来培养急缺的人才类型,以更好地促进经济不断增长。②加强技术能力培训。对闲置与在岗的一些人力资源实施技能方向培训和教育,对那些普通闲置的人力资源,政府需设置专属部门来对其展开培训,由此满足急需岗位的就业需求,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4结语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3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步骤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初,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来源:文章屋网 )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4

私家车不断增加所引发的交通拥堵困扰,似乎是个无解的争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蚁民每天都在抱怨私家车占用了过多公共交通资源,但所有车主当然都有需要使用他们的座驾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汽车产业是国民支柱产业之一,你还有什么话说?

不过,有一种商业方式宣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那就是“拼车网”。

“拼车”作为一种环保出行理念倒不是最近的创新,在国外,它被称为“汽车共享”,作为一种自发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最早在欧美国家兴起,搭车的人只要付给车主一部分油钱,就可以搭“顺风车”。后来,瑞士、荷兰等国家特地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汽车共享确实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并且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有鉴于此,西方国家大多出台了支持和鼓励汽车共享政策,其中还包括一些惩罚性政策。比如在德国、新加坡,赶上交通高峰期,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会被罚款;美国则有相关规定,车中如果有两三个人就可在专用车道行驶;在韩国,不仅私家车可成为“顺风车”,就是出租车也可由多位乘客“拼车”,名曰“合乘制”。

可惜在中国拼车并不受法律保护,更何况黑车打着拼车的旗号,搞非法营运,让拼客难以辨别,拼车的生活方式也难以推行。在这个背景下,以商业模式推动“拼车”生活的实现,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公益意义的商机。

这两年,中国开始出现拼车网站,这类网站的最大特色是其互助式交通调度系统、企业综合在线管理系统、互助式线上调查交易平台等专利,通过实名制、精准搜索、客户端等服务的提供,让人们在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下与陌生人的人际互动变得更安全和便捷,给拼客提供有保障的拼车。

那么,你愿意分享你的汽车吗?

在家工作难晋升

远程工作者有两个类型:一类人懒散地躺在沙发上看着日间肥皂剧,时而停下来看看黑莓手机上是否有新邮件;大多数人却是真正认真地在工作,没完没了地开网络会议,连废话都没空说一句。

由于伦敦和纽约的办公室租金过于昂贵、员工每日通勤时间过长,许多公司开始鼓励员工在家工作;越来越多专业人士也爱上了远程办公,因为不再需要同陌生人一起挤地铁并忍受车上的狐臭味。

但就在我们高呼“远程万岁”的时候,伦敦商学院的丹尼尔·凯博尔却跳出来唱了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反调。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近期发表的一个研究报告中指出,企业仍然看中出勤。调查显示,远程工作者获得升职的机会更少。在一个试验中,受访者被要求对几个场景发表看法,这些场景的唯一区别就是企业雇员是在办公室工作还是在家工作。参与该实验的经理们认为在办公室工作的人更加可靠和勤奋,不管他们的工作质量如何。

视觉制造了价值的假象。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会给老板留下好印象,尽管他只是在“脸书”上瞎逛。奇怪的是,这种现象居然在那些积极鼓励员工在家工作的公司里也有出现,老板们无意中惩罚了那些照他吩咐做的人。

当知道这些后,你还会选择远程办公吗?这真是个残酷的难题。除非,你的老板自己也是一名远程工作者。

八国家庭开支对比,中国人最爱储蓄

不比不知道,不同国家的民众,家庭开支比例差异竟然有这么巨大:典型的美国家庭会花一半的收入在住房和交通上,典型的埃及家庭则花费一半收入在食物上。瑞士信贷新兴消费者调查机构访问了来自8个发展中国家成千上万的调查者:埃及、印尼、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下面是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消费倾向。

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382$

印度家庭的收入最主要用于食物,其次是住房和公共事业,然后是教育。70%的印度人说家里没有电脑,受访者中只有19%可以上网。

埃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892$

埃及消费者中50%声称家庭收入主要用于食物,遥遥领先其他方面。令人讽刺的是,埃及政府竟想通过削减食品补助开支来稳固国家经济,此举恐怕会加大通胀同时伤害消费者。

印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456$

印尼消费者与印度相似,食品消费在家庭开支中占有很大比重,上涨的食物价格压力将进一步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4833$

教育和医疗两类消费在中国家庭较为突出,在医疗开支上唯一能与之匹敌的只有沙特阿拉伯,在教育开支上具有可比性的是沙特和印度,近30%月收入用于储蓄位居各国之首。

土耳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054$

土耳其人在住房方面花费是位居所有调查国家之首(约占总开支24%),租房比例也位居榜首。这更多是生活所迫,过去十年中土耳其经济的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在房地产方面导致了很高的通胀。

巴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2423$

巴西消费者一直是最为乐观的,只有7%的家庭收入用于储蓄,超半数人表示没有闲钱用于储蓄,而且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开支的其他方面。

俄罗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3543$

尽管商品价格一直支撑着俄罗斯经济,普通消费者却没有明显受益,俄罗斯人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乐观度是最低的。收入的不平等也暗示了在俄罗斯发展的机会主要为高收入人群所掌控。

沙特阿拉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1685$

沙特阿拉伯人的主要消费也是食物,强健的石油税给政府支持公共部门收入及提高全民消费力度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沙特政府还决心在住房和新增就业岗位上投入1300亿美元,真是个壮举。

日本:女性不工作,经济难复苏

36岁的美奈子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她至今没有结婚的打算,“在日本,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不想放弃工作,就只能放弃婚姻。”联合国“性别权力测度”显示,所有发达国家中日本的性别歧视最严重;而国际劳工组织更揭示:2005年日本女性在公司和政府中只担任10.1%的管理层职务,而同年美国这个数字是42.5%。

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升迁机会被强力打压,深夜加班成为商业文化——这些因素导致日本女性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却不得不在结婚及生儿育女后告别工作。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5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对策

一、世界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第三产业又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各种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或地区三次产业发展变化,一般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其变化与社会发展的顺序以及生产力的水平相一致的。

(一)农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美元以下,第一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则处于萌芽阶段,其比重不大而且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很小,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二)工业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1000美元之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随着工业生产的增长开始发展,其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这是以工业大规模迅速发展为标志的阶段。

(三)后工业化阶段

此阶段特点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以上,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所占比重很小;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绝对值因工业高度发达仍继续上升,但其比重由上升转为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成为主导产业。

二、重庆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迅猛发展,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528.7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10.78%,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从283亿元增加到606.8亿元,增幅为281.36%,相对比例由17.1%下降为9.29%;第二产业产值从657.51亿元增加到3447.48亿元,增幅为424.32%,相对比例由41.37%上升为52.8%;第三产业产值从648.83亿元增加到2474.44亿元,增幅为281.36%,相对比例由40.82%下降为37.90%。到2009年,形成了“二、三、一”发展格局。

三、重庆未来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当今,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资西进、内资西移,重庆市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好机遇。

(一)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重庆农业生产结构和劳动力布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存在内部结构单一、劳动力占用大、可耕地面积少等问题。因此,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要降低第一产业的比例。但是,在第一产业内部要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发展城市特色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其产业结构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今后一段时期,重庆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工作思路,同时,把发展城市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合理调整工业园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生产力配置,实施“工业兴市”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使重庆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积极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以贸易、物流、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营造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环境,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放宽投资准入,扩大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形成多元主体并存的格局;其次,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政府的约束机制要保持科学性、稳定性,避免产业投机;第三,通过搭建平台和纽带,为企业联合创造条件,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等重点行业的规模效应和整体竞争能力。

2、加速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产行业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依附于第二产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2009年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占52.8%,这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及中介服务,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具备成为贸易、物流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条件,应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文化教育、旅游、物业服务、家政服务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3、加强各行业的规范服务,提高第三产业的质量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模式,强调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第三产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全面促进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①马辉,陈瑶.西部产业结构分析与战略调整[J].科学管理研究.呼和浩特,2001(8)

②卡学文.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2001(9)

③石国庆,周桂荣.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和战略决策[J].经济界.北京,2010(2)

④石红. 第三产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北京,2008(13)

⑤2001―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6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全面反映第一、二、三产业的总成果和总水平,便于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作经济比较,以及反映产业结构状况及变化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渐放弃了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与社会总产值指标相联系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核算体系,改用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相联系的国民经济账户核算体系,简称SNA核算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1)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各种产品的增加值),而没有计人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在它里面不包含重复计算的部分,而社会总产值指标把中间产品的价值作了重复计算;(2)它不仅计人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计人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由于有这两个优点,国民生产总值被认为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水平和整体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从MPS核算体系向SNA核算体系的转变,是我国经济核算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但是,在我国SNA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理论基础发生转变,政治经济学及劳动价值论失去了在我国的基础理论地位?是否要用西方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或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指导地位,重建价值理论体系?SNA核算体系能否在劳动价值论的范围内得到释解?这些问题在理论界产生了不同看法和争论。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批评指正。

二、对几种代表性观点的述评

本文首先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单述评:

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SNA核算体系和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没有必要为SNA提供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基于SNA核算体系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拓展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有作者说:“在我们看来,为了进行国际比较,采用SNA进行国民经济的统计核算是必要的,但是,正如吴易风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提供劳动价值论基础。’钱(伯海)先生说吴易风同志把话‘讲绝了,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看来,钱先生也好,(钱先生的)20位博士生也好,都是在为找到‘一点儿回旋余地’而努力。但是,因为SNA的理论基础和劳动价值论是根本对立的,要想为SNA建立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就像马克思说的,是‘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还必需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其本身也早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不是想怎样‘解释’就可以怎样‘解释’,想怎样‘改造’就可以怎样‘改造’的。”

上述观点是作者在批评钱伯海教授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时提出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把看成了封闭的理论体系,阻塞了理论发展的通道,削弱了劳动价值论在发展了的社会现实面前的说服力,正好为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者提供了口实。晏智杰教授就说:“如果SNA制度的理论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而劳动价值论又真如上述作者所言,那么SNA这种制度本身也必定不会是正确的了;既然不正确,当然就应予以否定或取消,并恢复原先的基于劳动价值论的MPS制度,或者,除了‘进行国际比较’以外,不能容许将SNA用于其它方面,等等。但是这样一来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如果这种核算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那么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所进行的‘国际比较’还能是可靠可信的吗?结论当然也应当是否定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与SNA核算体系是不相容的,说明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劳动价值论已经失去了令人信服的解说力,应该用西方经济学的多元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重塑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晏智杰教授认为,从MPS到SNA核算体系的转变,表明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一元劳动价值论转向同它对立的多元要素价值论,这“无疑于一场思想革命”。SNA制度就是多元要素价值论的体现和运用,“要求现代SNA制度体现劳动价值论的要求,哪怕是扩大的或发展的劳动价值论的要求,不能说决不可能,至少是很不现实的。

其实,SNA核算体系与MPS核算体系相比,只是拓宽了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把第三产业服务行业也纳人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这里只是涉及生产性劳动范围大小的问题,并不能由此导出多元要素价值论,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和资本、土地、自然力等能否创造价值不是一回事。晏智杰教授为了肯定他的多元要素价值论,硬要把SNA核算体系与要素价值论结合在一起,把MPS核算体系与劳动价值论结合在一起,认为即使扩展生产性劳动的范围,也无益于弥补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和不足,以至得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结论。但是遗憾的是晏智杰教授在他的文章中也并没有拿出多少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说明SNA制度与要素价值论一定就是相容的,SNA制度的合理性并非一定就能说明要素价值论是正确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SNA体系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到解释和说明,不过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要进行深化和扩展。因为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服务行业的收人来源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割,把服务行业排除在了价值源泉之外。我国已故著名统计学家钱伯海教授认为:“如果MPS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那包括服务在内的SNA,同样是劳动投人、成果产出,仅仅是产出成果形态的不同而已。SNA生产范围拓宽了,其理论基础应该讲是拓展了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的科学,要与时俱进,那我国的新国民核算体系,可以讲它仍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如果认为这样不妥,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观点不容改变,那就要讲它建立在拓展了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或者讲它建立在三次产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合称社会劳动,那就直截了当地讲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建立在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钱教授把SNA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三次产业劳动价值论或社会劳动价值论之上,他研究问题的方向是正确的,至于他后来提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企图调和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矛盾,则值得商榷,另当别论。

三、SNA核算体系能够在劳动价值论框架内得到释解

笔者认为,要说明劳动价值论作为SNA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需要说明如下两个问题:

(一)第三产业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是否创造价值

SNA体系拓宽了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它不但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而且还包括服务行业、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而服务行业、第三产业是不是生产部门,其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把实践中的SNA制度与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钱伯海教授曾指出,几十年来,在推行MPS核算制度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前苏联等国在内,一方面批判服务生产,另一方面又模模糊糊地把大量服务部门的活动成果,作为产值计算到物质生产部门的成果中,以致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将各种工业生产的服务支出列人生产成本,使各种服务部门(广告、旅游、医疗、教育、养路等)服务活动成果计算到工业总产值中;另一方面在扣除物耗以计算工业净产值时,却按统计制度规定只扣除生产耗用原材料、辅助材料和折旧,对于各种服务支出,规定不能减去,都保留在工业净产值中。农业和建筑部门也不例外。针对这种矛盾和混乱情况,钱教授说:“把各色各样的服务产值算作工农业产值、建筑业产值,变成张冠李戴,这好吗?当然不好!远不如实事求是,把服务作为生产,直接计算各类服务产值会更好。”他又说:“坚持物质生产MPS体系,虽然理论上确认物质生产是生产,否定各种服务是生产,但实际上又对各种服务活动计算产值,相互矛盾,名不符实。这进一步表明,仅仅承认物质生产是不够的,必须包括服务,才能消除矛盾。

统计领域实行SNA制度,需要拓展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把服务行业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之列。经过多年的讨论争鸣,理论界在此问题上基本形成一致的看法,即生产劳动应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或非物质生产领域以物质产品、服务或精神产品形式为社会创造的具有国民经济统计意义的社会有效劳动。_工人、教师、医生、营业员、演员、作家、军警、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范围及劳动产品的种类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我们不能把是否创造出物质产品作为划分生产性劳动的依据。粮食、衣物、住房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在今天的社会中,彩电、冰箱、空调、轿车、文体娱乐甚至出国旅游、心理咨询都进人到了人们正常生活消费品的范围。很难设想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仅仅通过一些物质产品甚至简单的衣食住行就能健康地再生产出其劳动力。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教育、娱乐等等许多非物质属性的服务和产品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来讲,越来越具有像粮食、衣物、住房一样的消费必需品属性。社会需求及消费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因此生产劳动的范围也就必然相应扩大。所有提供这些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

生产劳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范围、划分标准今天不同于昨天,明天不会等同于现在。第三产业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的产业部门,不但创造使用价值量,而且创造社会价值量的观点越来越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二)SNA体系中的总量经济指标一国民生产总值是物量指标还是价值量指标

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却在大大缩小,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在减小。

按照劳动价值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量就越多,而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在社会活劳动投人量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只会增加社会使用价值总量,而不能增加社会价值总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增长,是使用价值量的增长还是价值量的增长?如果是价值量的增长,增加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有些学者把它比喻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不解之谜”。其实,这个问题,并非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和不足,也非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价值总量之谜”是能够在劳动价值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和说明的。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劳动创造的价值在社会价值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谷书堂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指出:“在生产过程之外开发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科技工作者,虽然置身于生产过程之外,但他们的工作实际上也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要通过出卖专利后把他们在财富和价值的创造作用才能都发挥出来,而这一部分劳动应该折合成若干倍的简单劳动。这样一来,财富的增加和价值的增加便会一致起来。

就企业而言,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但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且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这一新增加的价值量并不是由于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工人付出的劳动量的增加,而是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生产技术的不断采用。所以,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转化为现实生产率的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由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那种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会增加使用价值,不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把超额剩余价值看成是一种“虚假”的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用货币形式表现的,并且要计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怎么能说是“虚假”的呢?

还有人认为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其它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如果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只仅仅是分配的结果,那么一旦当所有的资本家都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时,这种相对剩余价值该是通过怎样的分配而产生的呢?实际上,超额剩余价值只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他们都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所不同的是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资本家都能获得的一种剩余价值。马克思说:“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同理,超额剩余价值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也成正比,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不仅使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而且增加了价值量,从而使社会价值总量增加,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格总量也会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然会反映这一增加了的新价值量。

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商品价值及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关系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以相同的幅度增加,而凝结在每一商品中的物化劳动量和活劳动量会以相同幅度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会以相同的比例下降。而社会价值总量不会因此而减少,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同一劳动量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增加了,或者说用更少的活劳动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物化劳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部门中的活劳动量会不断减少,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物化劳动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越来越多,而活劳动的份额和比重相对减少。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是活劳动的节约。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会有更多的劳动力退出物质生产部门而进入非物质生产领域。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特点正好说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70%左右来自第三产业部门。第三产业日益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物质产品的价值及价格下降的同时,社会享受到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产品的量却越来越多,劳务产品的价值量在社会产品价值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便会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