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1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幼年的、全面性心智障碍。它是由Kanner(1943 年)首先提出并命名的。一般认为自闭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兴趣与行为的异常,以及知觉障碍和心智技能发展次序异常等。
自闭症患儿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差,很难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结构异常,产生自闭症患儿所特有的心理障碍。就像盲人、聋人、肢体残障者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一样,自闭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自闭症的儿童都是沉默的天使,他们拥有自己的世界,却不被外人所认识。现实生活中,自闭症患儿为家庭带来了痛苦,也令孩子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
二、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概况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家庭训练法
到专业的自闭症康复学校,进行教育康复,因不能得知自闭症的病因,所以目前没有完全康复的自闭症儿童,家长要多配合康复教师,家庭训练的主要方法:
1、迁移法
此法是指在儿童异常行为发生之前,家长及时采用表扬,情感转移等形式,阻止其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儿童异常行为发生之前,通常会有一些行为征兆。只要家长准确把握这微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采用及时表扬或马上做一些它较为感兴趣的事,使其注意力发生转移,从而阻止了异常行为的发生,省去了行为出现后再矫治的繁琐。
2、运动疗法
此法是指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时期减轻刻板行为,稳定情绪,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及爱好的方法。
3、链锁法
链锁法是将目标行为分解为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环节开始,综合强化,使孤独症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直到掌握整个目标为止。为了减轻孩子的自我压力,增加体验成就感,建议家长对一些行为训练使用逆向链锁法,即从最后一步学起,逐步向前推进。
4、融入社会进行训练
此法是指在家长的带领下指导孤独症儿童走入社会,了解、学习适应社会的技能的方法。孤独症明显特征之一是不主动与他人接触,缺乏与人交流。
(二)特殊学校、培训机构教育训练
1、行为疗法
在目前自闭症的治疗中,行为疗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攻击、自伤、愤怒、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不适应。目前关于行为矫治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多,一般是在高结构化的环境中对特殊行为进行矫正,具体的方法有:强化适当行为、暂停强化法、塑造法、链条法、示范学习法、奖励与惩罚疗法、消退法和放松疗法、暴露法、厌恶疗法等。
2、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法
指出针对自闭症患者社会交往能力差的特点,训练其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如打电话、买东西、社交礼仪、人际交往等,以缓解其社会交往障碍[1]。
3、游戏疗法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有机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暴露问题并从中得到解脱的一种教育方法[2]。
4、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机体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反应的能力。
5、同伴作用策略
针对自闭儿童的社会缺陷可以通过自闭儿童与同辈、成人等的社会交往来进行干预。因此,积极的情感支持、安全接纳的环境、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依恋、家长、教师以及社区和校外机构、专门的治疗师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积极参与对自闭儿童的康复极为重要。
(三)其他有效的教育训练方法
1、音乐疗法
音乐治疗(MusicTherapy,MT)对于自闭儿童不仅是感觉刺激, 同时也会激发自闭儿特殊的情感,促进其社会技能的发展。
2、动物辅助治疗
动物辅助治疗(Animal Assiste Therapy, 简称AAT)能激发自闭症儿童语言和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减少其刻板行为。借助AAT,把自闭症儿童融入和动物接触的活动中,至少可以起到三个作用:
a、把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有效活动上;
b、促进社会交往技能发展;
c、提供儿童发展与运用语言的途径。
三、儿童自闭症教育培训的方法选择
父母在选择治疗自闭症方法的时候,要有判断性、明确性。大家都知道自闭症虽然是一种难治之症,但不是不治之症。自闭症的治疗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勿滥食用各种方法,导致孩子的病情更加严重。虽然自闭症很难找到专用的治疗方式,但是目前为止,症状的减轻,治愈恢复的案例还是很多。有人会说,此病无药可治,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多年来有许多孩子在专业的教育训练之后,生活规律了并且愿意与人交流了,因此不可轻易放弃治疗。
四、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最佳方案
自闭症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表现出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兴趣,不与人交往宁愿一个人玩;
2、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3、刻板行为,表现为某些反复性动作或强迫行为。
而且,孤独症儿童发病较早,绝大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问题,从而引发一定的语言障碍或运动障碍。鉴于这些情况,针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应该以教育和行为矫正为主,康复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一些必要的社会技能。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消极影响;教育方法;倾注爱心;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0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大量的贡献。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到城市打工,普通的农民工所挣的薪水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身边,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状况,于是,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留守儿童”。相应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一、生活在贫困山村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或其他亲人带
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的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教导和管理,同时又由于老人们的溺爱或亲友疏远管理,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情感、学习、行为等方面均有体现。
1.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山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有的山村学校很少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大致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差、厌学情绪、朋友圈狭窄,逐渐形成了任性、冷漠、孤独、胆怯,甚至自我封闭等心理特征。
2.性格缺陷的原因与其监护人及其狭窄的环境有关,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或不管,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自由状态下。
3.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与能力的发展。爷爷奶奶对隔代那种自然的溺爱和宽容,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处于一般。
4.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绝大部分人偏于溺爱,他们作为监护人,主要以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们学习上的辅导,只注意孩子吃好、喝好,不在乎注意其他,况且心理方面大多也是爱莫能助。
5.大多数家长认为把钱寄回去,孩子们有吃有穿就行了,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习惯的形成、学习的好坏,他们也只能顺其自然了。因此家庭教育意识也就逐渐淡泊了。
6.由于山村学校环境较差,实际困难较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徒有盛名。真正的重点多数是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或难以顾及。
二、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们的品质认识水平、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外出让留守儿童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引路人,因此,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
1.心理上的孤独。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老人们所能给予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被忽视,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厌学等消极情绪。
2.心理上的逆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在学校又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加之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方法简单、态度粗鲁,结果也促使孩子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孩子害怕老师,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产生紧张、焦虑、易思、厌学、猜疑等逆反心理。
三、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探索,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采取这样的方法
1.强化留守儿童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要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的关系。外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和孩子的学校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要同监护人及时联系,同时经常通电话与孩子说话,经常与子女电话进行情感互动,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时时陪伴他们。
2.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管理教育。学校真正用真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灯,让留守儿童真正体会到学校就是他的乐园,教师就是她的亲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品德的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对症下药。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培养;教育方法
G764
一、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重要性分析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存在明显缺陷为特征的障碍,表现在实践性、社会性等方面。智力障碍儿童发育迟滞,学习能力薄弱,在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培智学校重点教育他们如何更好适应社会环境、教育他们如何进行生活自理,所以有着特殊的意义,详细来说主要包括:第一,能够补偿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缺陷,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在语言、感知、动作协调性等方面存在障碍,影响他们的知识接受能力,所以通过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儿童感觉器官的缺陷得到弥补,生活技能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第二,有助于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智力障碍儿童思维和想象能力都比较差,通过生活技能培养可以丰富他们对感性知识的认知,包括物体形状、色彩等方面都形成正确的表象,通过生活技能教育让他们丰富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第三,有助于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是个体独立生活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能力,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主要体现在社会沟通交往、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而生活技能教育就是提高儿童适应社会和生活的教育,对他们未来生活做准备。
二、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生活技能教育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遵守规则能力和基本劳动技能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详细来说为:首先从生活自理能力角度来分析,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家庭,具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够个人独立生活等。其次从语言沟通能力角度来分析,包括乐于表达自我、尊重他人的利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再次从遵守规则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包括遵守学校规则、具备安全防范意识,能够更好融入社会。最后从基本劳动技能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的技能、基本家务管理能力等方面。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涉及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这样就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三、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的主要原则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与一般学生有着差异性和特殊性,所以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详细来说主要包括:第一,针对性原则。能够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开展生活技能教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应该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一对一辅导,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第二,实践性原则,生活技能教育必须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针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儿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训练学生养成运用知识的技能。
第三,趣味性原则。教师应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
四、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的对策分析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生活技能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教育,同时也是社会性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相关的教育原则,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环境,开设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一)创建支持关爱的人文环境
创建人文环境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表现的态度,人的态度来在于人的信念、创建支持关爱的人文环境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尚的教育信念。智力障碍儿童也是独立生命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关注和呵护看作永恒的使命。智力障碍儿童处于发展之中,也有自己的潜能和可塑性,但是他们身心发展处于迟滞,所以培智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宽容、等待,给智力障碍儿童足够的时间学习,在他们犯错误时怀着理解和包容的心,用庄严的责任来对待智力障碍儿童,给他们终极关怀,也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生活化的主题式统整课程
智力障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迁移方面难度大,所以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开设课程。本文认榭梢蕴岢隹纬躺活化的理念,也就是将生活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归宿,以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开设主题式统整课程,以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并以主题形式呈现。主题式统整课程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认识特点来整合他们的学习状态,提供真实现象的情境,有效实现知识和技能迁移的现象,对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生活,打破分科教学存在的限制。
(三)浸入式学习与伴随式学习相结合
浸入式和伴随式学习是目前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方面比较流行的先进可靠教育方法,教师可以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前者是将学习目标融入到游戏中,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具有结构化特征,智力障碍儿童很难直接理解,所以可以融入到非结构性游戏中,有效解决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问题,促进他们明确活动目的,更好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伴随式学习是一种动态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以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为他们提供更为真实的教育环境。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抓住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并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状态进行随时教育。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上的限制, 往往不能够很快掌握某个行为或技能, 需要多次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达成。在动态的生活环境中伴随其对生活技能的需要逐步对其进行教育, 达到为实际生活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燕,袁茵. 浅议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技能教育[J].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2:24-27.
[2]李燕. 支架式教学理念下智力障碍儿童职业教育初探[J]. 绥化学院学报,2015,07:53-55.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4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
本人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一线班主任工作的零散实践经验而谈,良好的家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说教指导法采用说服教育,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指导方法,是很多家庭教育中常用且惯用的方法。该种家庭教育方法的好处是方便易用,但不是对每个孩子都有“疗效”,特别是当下瞬息万变的教育背景下,孩子们头脑和心中看到、听到、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孩子们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如果家长的说服教育方法不能很好地入情入心,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孩子是不会接受的。而且有些家长不注重方法,长期的絮絮叨叨的说教,很容易造成学生抵触叛逆的心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说教指导法可用,但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话不用多,但要精,切中要害地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才会在心理上接受家长的说教,从而按照合理优质的导向健康成长。要想实现良好的说教指导,和家长自身的品行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让孩子崇拜佩服你,为人父母才可以掌握最有力的说教指导撼动力。有些家长或许把让孩子崇拜佩服自己想得太过神秘且高大上了,其实勤奋、诚信、尊老、爱幼等美好的品行都会成为孩子崇拜你的元素。2.榜样示范法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野蛮的“棍棒教育”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示范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家庭教育中对父母榜样示范法的要求是长期而严格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润物无声的过程。实施这种教育方法的家长要么具有良好的自身修为,品行端正、言行一致,能成为孩子心目中好的模仿对象;要么愿意为孩子的良好、健康、优质成长改变自己原本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癖好,且能长期坚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为彬彬有礼的人。榜样示范法中影响孩子行为的核心撼动力就是父母的言行,有意无意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意识教育力量,孩子从最初的模范到逐步地习惯,进而稳定地形成为自身的性格,都是榜样示范法良好的教育效果。3.氛围熏陶法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熏陶孩子形成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好性情和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方式 儿童 品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70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moral development, good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ood moral character. This paper fro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education of to explore the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oral behavior habits of an important rol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habits,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effec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oral development
童年是品德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道德教育最有难度的阶段。②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尤其对儿童时期的教育,它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品德是否得到健康发展。
1 家庭教育方式及类型
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③
第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们的一切,强制性使孩子听命于父母,有着无上的权威。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太过于严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自信,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从而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孩子性格不会很独立。第二,放任型教育方式表现为孩子在父母眼里无足轻重,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其孩子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是由于父母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对子女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父母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种方式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儿童的一种内在要求。④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没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会很有利,所以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儿童的道德行为。
2.1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众多的社会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⑤小孩子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喜欢模仿,所以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使孩子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直、乐观、善良、自信、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儿童,往往都有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以爱为先导,依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使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自然地接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循循善诱,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2 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儿童性格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其次,放任型家庭教育,跟孩子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视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⑦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就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家庭德育效果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要想改变以往的误区,首先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家庭教育来说,首要的就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确要以发展孩子的品德为前提。⑧在重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关心孩子学习、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更应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更应重视家庭人文环境的建设,作为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使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如此,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共生、创新的现代意识。
3.2 明确家庭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生动舞台,而不是社会的被动从属物。家庭德育理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以社会的需要作为德育培养的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的价值观是复杂的,作为家长,要懂得取舍,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新的、正确的价值为导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现代家庭应不断接受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新型关系,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念、经验、知识等反哺给成年人 。⑨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
3.3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家长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水平。
既然是家庭教育,那么父母在这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一门专门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所以家长应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自觉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⑩
3.4 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父子、母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家长充分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不能高高在上。尽管在称呼上有父子、母子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父母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不能唯我独尊,日常的关于孩子的家庭活动不妨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Z这样子的话就会看不到大人与孩子之间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孩子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从而也使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总之,要坚持一个原则: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以鼓励为前提、肯定为基础,积极发现、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注释
① 百度新闻网.
② 金生v.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4-25.
③ 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形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④ 王兆先.家庭教育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25.
⑤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70-72.
⑥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64.
⑦ 张爽.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2-113.
⑧ 缪建东.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⑨ 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130.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6
【关键词】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指“在专门创设的与日常生活相似的交际场景下,在特定的交际目的的驱动下、通过参与交际双方的听、说互动,培养学生参与交际的目的意识、角色意识、对象意识、环境意识和驾驭、规范、准确、生动的口语能力。”
口语交际已经成为现代交际社会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培养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已势在必行。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我做了以下一些
一、丰富语汇,让儿童有丰富的语汇材料
(一)字、词、句是组成语言的材料
大脑里积累的材料越广泛,越生动,孩子运用起来就越自如、越恰当。积累语汇的方法很多:生活中见多识广,家长对孩子提出的疑问要认真讲解,这样可以积累丰富的名词;引导孩子用字组词,做一字开花的游戏。用词说话,给词选伙伴,使其更生动完整。如“温暖的风”、“鲜艳的花”、“绿油油的草”等。孩子们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形容词和动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所见所闻所感。除了这些训练,家长和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背诵一些成语、格言、谚语、对联、古诗等,久而久之,便可“出口成章”了。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起来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这段话朴实的道出了阅读在积累语言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课外阅读。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性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大脑中储存了系统、完整的语言材料,孩子在语言表达时就能呼之既出、随心所欲。
二、凭借语文材料,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新版的教学大纲中要求: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一)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训练
1、精心设问,启发孩子谈话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凭借。在教学中,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课文这一资源,为学生训练口语服务。”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就让学生想:小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对熊说一句话,它会说些什么呢?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小松鼠,孩子们的兴趣很浓,一个个说的棒极了。有的孩子说:“小熊,我多想和你玩呀!以后有什么矛盾我让着你好了!”有的孩子说“小熊,收到我的礼物你会像从前那样跟我好吗?”这样的说话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在说话训练中渗透了思想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在指导阅读同时进行口语交际,有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并展开互评,让孩子们在宽松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老师适时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更准确、简练、有条理。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阅读教学中让孩子充分的读,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这样形式多样的读孩子们很感兴趣,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语言简洁生动而富有童趣,非常接近儿童的口语。孩子们熟读成诵,琅琅上口,无意识中就会学以致用,将书中规范的词、句不自觉的运用到口语交际中。复述课文就是在孩子理解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表达能力。刚开始有点难,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可太高,只要孩子说话有条理,句子通顺,能说多少说多少。只要有老师和家长的鼓励,让孩子长期坚持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快就能提高。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
1、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孩子们的情绪会因此高涨起来。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体,喜欢活动,对色彩明亮的物体有兴趣,对一些行为好模仿。选那些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能成为儿童兴趣的关注点。如,上《我们的画》,上课前就把教室布置成刚举办过画展的样子,学生一上课就被这种情景感染,并激发出自己办画展的兴趣。于是让孩子们贴上自己满意的画,孩子们非常激动。我让孩子们先介绍自己的画,然后给每个孩子当评委的机会,评评别人的画。又如,上《小兔运南瓜》这一课,让孩子们分别带上小白兔和兔妈妈的头饰,让他们扮演小白兔和兔妈妈。并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小白兔的图片让孩子们唱儿歌,把孩子带入情境,孩子们兴趣就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心情轻松愉快,表达质量就很高。
2、多给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目前,还有不少老师上课时,只有少数学生回答问题,少数学生得到了锻炼,大多数孩子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它重视的是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实践的机会,都得到培养。课堂上采用同桌说,小组交流,找好朋友或老师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多锻炼。
(三)实现课堂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如果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那么我觉得“学校无小事,处处可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句话也十分有道理。口语交际训练不能把它看作一个孤立的教学活动,要把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除了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并及时纠正学生说话中的错误以外,下课时也是语言训练的好时机。比如,儿童爱在老师面前告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必须把事情经过说清楚,说规范。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温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口语交际的内容也不能受教材的限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让孩子讨论动画片《蓝猫》,《蜡笔小新》,《奥特曼》,《西游记》,谈谈里面的人物或动物,喜欢谁?不喜欢谁?孩子们争先恐后,余兴未尽。
三、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的教育环境也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强,家长的语言面貌,交际能力,文化修养,家庭的藏书情况,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说话语言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
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语速要稍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或者在孩子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家长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的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当孩子提问时,如果家长很忙,没空解释,要请孩子耐心等待一会儿,或者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时,家长一定要坦诚相告,切不可粗暴拒绝。父母与孩子之间尽可能平等交流尽量让孩子自由表达,家长要做出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作个忠实的听众。家长可以让孩子与他的朋友一起玩,让他们自己去建立友谊,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妥的言行,家长要注意引导。在家里,让孩子接待客人,端茶、送水果等。让孩子购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
日本专家指出,一个人成功与否,百分之七十五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意识和能力,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社会,从小就养成有话敢说,准确的表达事情和感受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拥有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性格和团结互助、仁爱宽容的品格。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孩子一生拥有爱与欢乐,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获取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苏盛《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华硕博网, 2004年8月.
[2] 陈丽红、刘晓军编著《幼儿益智启蒙》,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
[3]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