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范文1
风味食品,给老师的一封信,我的理想,幸福是什么,给小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
毒辣辣的阳光晒红了高粱,蒸黄了枫叶,烤焦了旁山公路。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王立军与夫人小姐上门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世园会征文,守护甜心之亚梦黑
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范文2
2011年的秋天,历经两次高考的王娟终于考入天津工业大学编导专业,她执著于这所大学的唯一原因,就是这里有她心爱的男孩周志超。王娟和周志超是同班同学,他们相恋于高中。两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这种原始的通信方式让她着迷,她深深爱着那个虽学理科却总能将拜伦的诗歌写进信里的大男孩。可是一个月前,当她兴高采烈地写信给周志超,告诉他自己考上了他所在的大学时,周志超却接到了伦敦南岸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是周志超梦想的城市。
临走前,周志超将王娟紧紧地搂在怀里,任凭王娟的眼泪流满自己的衣襟,他坚定地对王娟说:“别哭,我在伦敦等你。”
意外发现,25年前的情书重见天日
异地恋是最熬人的等待,大西洋的季风怎么了解太平洋的风情,越洋电话太贵,跨国书信太慢,电脑屏幕上闪动的头像成了王娟全部的温暖。但是这种温暖的频率却一天天骤减,周志超的话还在耳畔回荡,只是王娟有些动摇了。
2012年4月,在复印店兼职的王娟,在为一位同学复印英文原版图书《Textile Designs》(纺织品设计)时,意外地发现了夹在书里的一封情书,信纸已经泛黄,但是字迹依旧清晰。信是一个女孩儿写给一个男孩儿的,内容只是琐碎的生活,以及对对方的鼓励,但是字里行间却透着浓浓的关爱。
王娟哑然失笑,没想到许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姑娘把掏心窝子的话都写给了一个男生,却被这个男生遗落在了书里。那个姑娘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痴心地爱着那个男生呢?王娟突然有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想找到情书的主人,也为自己找回勇气。如果那两个人在一起了,她就要飞去英国找周志超;要是没有在一起,她也不愿再捱下去了。
于是,王娟仔细地翻着这本书,想要找出些“蛛丝马迹”。红色书皮上的烫金书名依旧金光闪闪,但是内页早已泛黄,在书的最后一页,有一个牛皮纸袋,上面写着借书须知―这是在还没有进入电子化图书管理之前很多高校都使用的方法。牛皮纸袋里插着一张借书卡,一条10厘米长的借书卡上只孤零零地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聂文涛。
聂文涛会是情书的主人吗?王娟带着不确定想要找到这个人。可是25年了,这所高校几经改组,曾经的纺织工学院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所大学,曾经的校区也已搬迁,各院系变化极大,想要找出20多年前的一个人谈何容易。
两个月的时间里,王娟不断地联系各个学院的老师打听这个名字,但是一直没有结果,直到复印店的老板娘听说了这件事才出现转机。老板娘也曾是这所高校的一名教师,在她的帮助下,王娟终于联系到了聂文涛的大学班主任,然后通过聂文涛的同学要到了他的手机号。王娟又紧张又兴奋地拨通了这串号码,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说明来意后,电话那头突然一片寂静,王娟的眼泪就在眼圈里打着转,他会是聂文涛吗?还是他早就和信里的女孩分手了,而自己的电话打扰了人家的生活?她在等一个宣判,哪怕是“你打错了”也比这该死的寂静仁慈。
“我就是那封情书的主人,写信的女孩是我现在的妻子。”中年男人竟然激动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2012年6月,聂文涛驾车到天津工业大学找到王娟,他说这封信写于1987年,到今天足足25年了。他反复读着这封信,眼泪竟夺眶而出。面对眼前这个热心又单纯的姑娘,他不禁讲述起自己与妻子的故事。
初次见你,浑身闪着金光的姑娘
聂文涛小时候住在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农村,父亲聂国祥是支援农村合作医疗的医生。聂父心善,每次他背着药箱,骑着那辆大架子自行车出诊,总有村民站在家门口和他打招呼:“聂大夫,看病去啊?”聂父便满脸堆笑地应着:“是啊,老张家的孩子发烧了,我瞧瞧去!”可这样一个仁爱的父亲对聂文涛兄妹俩却十分严格,特别是学习上,在聂父的督促下,聂文涛在高三时就取得了全国物理、数学竞赛双科第一名,这在整个县城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凭此,聂文涛得到了吉林大学物理系本硕连读的机会。
也同样是在高三这一年,聂文涛第一次见到了情书的女主人,也是他现在的妻子王英。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暖阳将屋顶上的积雪消融,化成雪水从房檐上滴下,又被北风冻成了冰溜子。聂文涛背着书包从学校回来,一进屋,就看到了在和妹妹疯闹的王英。两个女孩叽叽喳喳地笑着,阳光从窗子打进屋里,投在王英的身上,那是一张稚气未脱的脸,纤长的眉毛,挺拔的鼻子,梳着两个羊角辫,她的整个身体好像都透着光。聂文涛说,那一幕他永远都记得。
王英意识到屋里来人了,便停止了打闹,拘谨地站在那儿,一汪红晕已上脸颊。妹妹一边喊:“哥,你回来了!”一边向王英介绍:“这就是我哥,学习成绩可好了,不用高考就能上吉大!”王英低着头喊了声哥。聂文涛也有些不好意思,他本想把书包挂在墙上,却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妹妹笑他笨手笨脚,母亲也打趣说:“文涛,这回你又多了个妹妹,别那么毛手毛脚的。”
王英和聂文涛的妹妹是同学,读初中三年级。那以后,王英经常到聂文涛家里去写作业,碰到一些不会的题,就会请教这个双科状元。渐渐地,两人熟络起来,他们一起看过春天里最后的积雪,一起上树摘过甘甜的榆树钱,一起在菜园里种过蔬菜。但那时,他们不过是纯粹的兄妹情。
没过多久,一些流言就传到了聂父的耳朵里。这天傍晚,聂文涛刚刚坐上饭桌,就看到父亲一脸的严肃,只顾自己一个人夹菜吃饭,不用正眼瞧他。这一顿饭,聂文涛吃得战战兢兢,他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会突然发火。吃完饭,母亲和妹妹收拾了桌子,在厨房洗碗,桌旁只剩下他和父亲,聂父终于开了口:“你和小英的事我听说了,你这件事做得不道德!小英才多大的孩子,你多大了,这种事情传出去,你让我这老脸往哪搁!”
聂文涛不敢反驳,他知道在严厉的父亲面前,自己没有解释的机会。他只能减少与王英见面的次数。
1985年夏天,聂文涛决定放弃保送,参加高考,冲刺清华大学。但是命运弄人,这一年的高考试题出奇的简单,让这个做惯了难题的全国双科状元感到惴惴不安,他担心自己与别人拉不开差距。结果,高考成绩出来,聂文涛仅考取了天津纺织工学院,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
为你转身,我只愿和你看同一片雪
1985年秋,聂文涛带着遗憾到天津纺织工学院报到,成了这所大学首届管理工程本科生。临走前,聂文涛思来想去还是没有和这个“妹妹”道别。同年,王英也考取了吉林市四中,这段感情似乎随着距离的拉大渐渐变淡了。
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一群完全陌生的人,让聂文涛感到无所适从。他怀念自己家中爬满豆角藤的庭院,怀念从烟筒里冒出来的带着蒿草气味的炊烟,怀念那个浑身都洒满阳光的妹妹。于是,他开始给王英写信,介绍自己的近况,叮嘱她注意身体,鼓励她好好学习,质朴而单纯的问候。
1986年,聂文涛与王英的通信变得越来越频繁,从最开始的半个月一封,变成一个星期一封,甚至一个星期两封。那时候,聂文涛一个月的生活费还不足50元,食堂里一盘最贵的红烧排骨才6毛钱,而一枚邮票就要2毛钱,每个月这八九封信的开销,聂文涛生生从伙食费里省了出来。即使这样,他也心甘情愿,因为王英的每一封信上都洒满了阳光,那暖暖的问候成了他看书时的台灯,走夜路时的手电,即使在黑漆漆的被窝里它都会发亮。聂文涛每天都虔诚地盼望着收发室的黑板上出现自己的名字,因为每出现一次他的名字,他怀里的光就会变得更加温暖。
1987年,王英考取了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他们还是通过书信彼此鼓励着对方,守候着对方。直到1988年的春节,聂文涛回家才见到了日思夜盼的王英。这一天下着大雪,大朵大朵的雪花打在火红的灯笼上,孩子们拿着烟花在落满积雪的巷子里疯跑。王英就站在家门口的灯笼下张望着,雪花已经落满了她的呢子大衣,聂文涛出现的那一刻,两个人都显得异常平静,他们只是肩并肩地走着,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又从村西头走回村东头。为了打破尴尬的局面,聂文涛说:“天津才不会有这么大的雪呢,即使下了用不了半天也就化成水了。”王英不言语,只是加快速度向前走着。路边的鞭炮被点燃了,噼里啪啦的好不热闹,聂文涛借着鞭炮的声势,鼓起勇气冲王英喊:“王英,明年,明年我就回来!我会和你看这里的每一场雪!”风很大,鞭炮很响,但是王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聂文涛声嘶力竭的呼喊。她转身望着大雪中的聂文涛,一切都静下来了,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他们两个和这场大雪,王英突然感动地笑了,她高喊着说:“我等你!”冰凉的雪落在聂文涛的脸上,就像是一枚厚重的吻。
1989年,聂文涛大学毕业,按照当时的政策,高校大学生分配就业。聂文涛是当时班上最刻苦的学生,深得校长和系领导的喜爱,大家都希望他能够留校。但是聂文涛拒绝了,他希望学校能把自己调回吉林省,和王英在一起。
很快,聂文涛被分配到吉林市的一家机械加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工作很辛苦,但是每每想到自己终于和王英相距不过百里了,他就觉得心里暖暖的。在聂文涛的不懈努力下,他很快升为生产调度,紧接着,在他25岁时被提为厂长,而此时,王英还在学校读书。
以爱之名,夫妻携手共创千万家业
1994年,王英本科毕业两年后,和聂文涛简单地举行了婚礼,邀请双方亲友一起吃了顿饭。婚礼上,聂文涛读了他写给王英的最后一封信:“10年,几百封书信,三座城市的守望。7年前你大雪幕后的我等你,7年后我婚礼上的我娶你。真爱经得住时间与距离的考验,今后我陪你看这里的每一场雪。王英,我爱你。”
聂文涛将这最后一封信装进信封,塞进装满书信的盒子里,交给王英。王英早已哭成泪人。原本不同意这桩婚事的聂父,也在一旁拿着袖子悄悄地抹眼泪。
婚礼过后,两人决定来一场新婚旅行,他们去了泰山。火车载着这对新婚夫妻上路了,也将一段10年的恋爱长跑送到婚姻的跑道。山路崎岖,两个人十指相扣,每一级台阶都藏着一个故事,那故事是身上洒满阳光的王英,是在被窝里发光的来信,是大雪幕后的那句“我等你”。爬到山顶,天色已经全部黑下来,山顶的冷风格外刺骨,聂文涛将王英紧紧地抱在怀里。
回程的时候,他们没有买到车票,聂文涛花高价在餐车给王英买了一个座位,而自己却一路站回了吉林。
婚后,聂父希望聂文涛子承父业回家开诊所,而这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在所有的事业、地位与人脉,而更要命的是他对医学几乎一窍不通。在父亲的再三要求下,经过几个月的思想斗争,聂文涛决定放弃国有企业厂长的职位,回家开办诊所。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中,王英却非常理解丈夫,她知道丈夫不愿看到父亲不开心,于是,王英也将自己研究的目标从西医渐渐向中医转。
开始的时候,诊所的效益并不好,王英的工作也是一换再换。生活最艰辛的时候,外边已经零下十几度,但他们的房子里却没有炉子,两个人就蜷缩在被窝里,翻看那几百封信,回忆那时候的自己在做什么。有一次,聂文涛还特意给王英讲起了1987年的一封信,那时候自己正在准备期末考试,带着那封信跑遍了图书馆、自习教室,可后来却弄丢了信,只剩下信封。
1997年,聂文涛和王英的女儿出生了,乖巧懂事的女儿给一家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期间,王英在医院内数次被评为先进模范、劳动标兵,而聂文涛通过自学,也在中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投师著名中医王耀庭门下。
经过两个人的努力,聂文涛在治疗糖尿病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基于古代中医学对消渴症的详细记述,发现了血糖的谷物保护曲线。其所著英文版《战胜糖尿病》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第一部中国医生撰写的英文糖尿病专著。曾经的小诊所已经变成如今千万资产的大企业,其研发的产品已经在中美同步上市,在南美多个国家拥有自主销售渠道。
如今,聂文涛和王英已经将家搬到天津。聂文涛将企业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每周都要到各地去洽谈合作,但是只要有时间,就一定飞回天津陪妻子,看孩子。
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范文3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杂志刊登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第一则媒体“征婚启事”,一个女大学生千里迢迢应征,成了那位征婚的河南煤矿工人的妻子。
一个是小学没毕业的煤矿工人,一个是学音乐的大学生,北京的多家媒体将其评为“改革开放中国征婚第一人”。20多年过去,这对夫妻的生活如何呢?
“不怕丢脸”登征婚启事
朱俊芳1957年出生在河南商丘一户农民家庭,兄弟4人。在父母沉重的叹息中,他只读了三年小学,就回家下地挣工分了。16岁那年,有人曾经给他介绍过一个邻村的姑娘,父母看后觉得不错,就借钱给人家买了点衣服作为彩礼。但是3年后,朱家正式提亲时,对方提出到朱家来看看。
姑娘一进门看到的是破烂的房屋、几个未成年的弟弟,饭也没吃,回去就把3年前的彩礼退了。传统的家乡观念,一直把退亲当作奇耻大辱,父母备受打击,他们相继抑郁而终。
为婚事闹得家破人亡,朱俊芳的嘴角烧起了泡。于是,他选择了离家到外地谋生,他不想让弟弟们也跟自己一样被人看不起。于是,他来到500里外河南济源县(现济源市)的一个煤矿,开始了矿工生涯。
1982年,焦作矿务局(现焦煤集团)到济源招收井下通风工,朱俊芳被选中。虽然有工资了,生活好了,可就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1984年3月的一天,朱俊芳的苦衷被热心的工友王好义看透了,王好义平时爱看书报,喜欢舞文弄墨。他私下给《中国妇女》杂志社写了一封信,陈述了朱俊芳的事情,问能不能通过征婚的途径找对象。没想到,《中国妇女》很快就回了信说可以。
王好义迫不及待地找到朱俊芳,谁知朱俊芳一听脸都羞红了:“那会中?在杂志上做广告找媳妇够丢人!”
王好义一听来了气:“咱们堂堂正正找媳妇有啥丢人,一辈子娶不上媳妇那才叫丢人哩!”
于是,朱俊芳硬着头皮到照相馆照了一张黑白照片,并拿出15元钱,连同王好义的征婚启事,一块儿塞进了信箱。
一个月后的一天,征婚启事登在了《中国妇女》杂志1984年第5期的《鹊桥》栏目,启事写得实实在在:“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父母已故,兄弟4人,房8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7米……”
王好义举着《中国妇女》杂志连跑带颠地找到朱俊芳,朱俊芳嘀咕:哪个姑娘能看上咱农民矿工呢?
十几天忐忑的等待,朱俊芳收到了第一封来信。
他慌忙找到王好义。王撕开一瞧,便喊起来:“俊芳,一个上海姑娘要和你交朋友哩!”
朱俊芳当时就傻了,更让朱俊芳吃惊的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全国各地的应征信竟达到了百余封,这让朱俊芳手足无措。
点评:思路决定出路,“不怕丢脸”的征婚观念,改变了他择偶难的尴尬境地。
女大学生见面之后显失望
在100多个应征者中,一个东北的女大学生李萍成了朱俊芳的新娘。
李萍时年21岁,是黑龙江克山师专音乐系进修生,出身干部家庭,进修前是一名音乐教师,专攻美声唱法。这是一位身高1.60米左右的俊俏姑娘。
李萍头一回看到朱俊芳的征婚启事后,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去应征。但是,她父亲的行为让她改变了想法。
父亲不允许女儿私交男友,一手包办,张罗着给李萍找对象,并催着李萍去相亲。李萍不同意,父亲一巴掌打下去。李萍的脸就肿了。
一气之下,21岁的李萍拿上66元工资,离家出走了。花21元车费到了北京,几天奔波下来,依然没有找到工作。
李萍拿着一个提包,那里面有几本她的专业书,还带着几本杂志,其中一本就是刊登“征婚启事”的那本《中国妇女》。李萍看看地址是河南焦作,心想:“那我就上河南走一趟吧,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样子。”
到了焦作之后,李萍又不敢去了,她觉得难为情:“一个大姑娘怎么能亲自去找人家,叫人家怎么看我呢?”
于是,李萍就找了一家旅店暂时住下。那一夜,她辗转难眠,便提笔写了一封短信,告知自己是从东北来的,住在焦作市招待所302房间。
第二天,李萍硬着头皮来到矿上,她不好意思开口打听朱俊芳,又坐车回到了市区。吃罢午饭,她又去冯营矿。当时,徘徊许久,李萍发现冯营矿门口有个卖苹果的大嫂,她对大嫂说:“我想请您把我写的这个纸条转给朱俊芳同志。”大嫂答应了。
李萍回到旅社,心里忐忑不安地等待消息。
朱俊芳收到那位大嫂转交的李萍的短信后,连忙找到王好义。王好义给朱俊芳念完信,朱俊芳有点不知所措。直到次日,在王好义的陪同下,他才请假来到了招待所赴约。
见面的场面有点尴尬。李萍一见到朱俊芳,就愣住了:朱俊芳不仅矮小,而且长相比照片要老许多……穿的衣服很破,袖口都烂了。这让李萍多少有些失望。
透过李萍的表情,朱俊芳明白了几分,他说:“你愿意就留下,不愿意俺就给你盘缠送你回家。”
交谈中,李萍还了解到,朱俊芳其实没有上过几年学,实际年龄也比她大8岁。当李萍弄清这一事实后,遂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离开冯营矿。
点评:现实与想像有很大的差距,既然迈出了通向前方的一步,再想往去一步就难得多了。
真诚付出婚姻成功
然而,一个恶作剧般的“锁门事件”改变了李萍的人生。
当天晚上,一帮矿工兄弟突然把朱俊芳同李萍反锁在一间民房里,想把生米做成熟饭。屋内就一个单人床,李萍坐在床边儿,朱俊芳站在地上,两人就一直僵持着。后来,他又给她拿了新被子说:“你睡下吧,这么晚了。”
说完,朱俊芳就坐在凳子上。李萍真的困了,就睡着了。朱俊芳没有像矿工兄弟希望的那样去“做饭”,独自靠在门后蹲了一夜,并在天亮后提出要亲自送李萍回东北。
天亮后,原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工会副主席感到工友们的恶作剧有点过火,当时批评了这些工友,同时找到李萍,征求李萍意见是走是留。
再说李萍,“锁门事件”使李萍的思想发生了微妙变化,她说想再住一段时间。从这天开始,朱俊芳每天都给李萍买饭,在生活上尽力照顾。他们的感情一点点培养起来了。这期间,矿领导为她免费提供住宿,并给她家里发了封电报。李萍的妈妈和妹妹得到消息赶了过来。3人哭成一团,妈妈告诉女儿,因为她的出走,爸爸病倒了。妈妈和妹妹坚决要求李萍回家。李萍流着泪拒绝了。母亲走后,矿上安排李萍到矿职工子弟学校教音乐。
1984年10月1日,矿工会为大龄青年举办集体婚礼时,朱俊芳与李萍参加了这个仪式。为了参加集体婚礼,朱俊芳拿出30元给李萍买衣服。李萍拿着丈夫用汗水换来的钱为两人各买了一件短袖衬衫。
婚后,工会在工人村给他们分了一间房子,并送给他们一张单人床。家里象征新婚的摆设是集体婚礼上工会赠送的一面镜子、一个花瓶和两个脸盆。朱俊芳把攒了几个月的150元钱拿出来,到集市上买了写字台和饭桌。其他的厨房用品,大多数是工友们送的。
婚后第二年,李萍生了一个男孩朱强。
煤井事故多,为了让丈夫好好休息,李萍独自承担了照看儿子和打理家务的重担。朱俊芳也不辜负妻子,连年被评为矿先进工作者,每个月。他都比其他矿工多挣两三百元。
不过,一个仅上过三年学的煤矿工人找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做妻子,虽然被传为佳话,但文化程度的差异,也给夫妻俩的交流带来了一些麻烦。
为了便于交流,两个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字,美其名曰“新象形文字”。因为,李萍是教师,经常出外讲课、开会、听课,有时回家很晚,那时没手机,电话也很少,所以。只好写留言条。由于很多字朱俊芳不认识,于是她发明了“新象形文字”:接孩子,就画一个孩子;自己做饭,就画一个馍,锅底下画一团火……
这样的日子,朱俊芳过得有滋有味,笑容占据了他原本苦涩灰暗的脸庞。
1987年,夫妻俩决定回东北看看。他们一下火车,李萍看见等候在出站口的母亲已经增添了不少白发,她的眼泪就出来了。回到娘家,李萍的父母也没再提往事,所有的亲友既高兴又激动,还有那么一点点忧伤。
相聚是短暂的,李萍回河南了。
征来的婚姻见证社会发展
点评:真诚,是获得信任的基础。直诚,可以跨越身份悬殊的鸿沟,可以战胜困难,更可以让爱情有 滋有味。
领导和工会组织考虑到李萍的婚姻选择难能可贵,先后为她多次调动工作,并为其破格办理了招工和转干手续。李萍的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送给她一台彩电。
孩子慢慢大了,结婚时的住房越来越显得狭窄。于是,在结婚10周年之际,李萍向亲友和父母借钱,花了1.1万元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居室。
买房一年后,朱俊芳和妻子把这些欠账还完后,先后添置了家具、冰箱。
1998年,为方便朱俊芳和李萍的儿子在市内上学,组织上又把李萍调到了市区内的焦西矿子弟学校。1999年,经首都多家媒体联合评选,认定朱俊芳为改革开放20年“中国征婚第一人”。2001年,冯营矿宣布破产,许多工友下岗失业了,朱俊芳因工作表现突出,被安排到九里山煤矿。不久,矿领导考虑到他年龄较大,又把他从井下调到了井上的选煤厂。
朱俊芳对此充满了感激,工作总是兢兢业业。多年来,李萍、朱俊芳家多次被评为矿、集团“五好家庭”,朱俊芳是连年的矿先进工作者,李萍不仅是“五好家属”,还被中国地质工会等四家单位评为“中国煤矿女工家属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多次参加全国表彰大会。后来,上海东方卫视专门约他们全家去做节目,他们曲折离奇而又幸福美满的生活,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感动不已。
2003年,李萍、朱俊芳又新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同年,儿子朱强考入焦作大学学习计算机。
2005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这个温馨的三口之家。那年4月的一天,朱强告诉母亲,一到晚上,他的腰部就像锥子扎一样疼,疼得彻夜难眠。李萍便买了些药膏给儿子敷上。
后来病情严重,李萍带儿子来到医院。经查,朱强被确诊为左肾、下腔静脉血栓。手术后,朱强体内的血栓没有被溶解掉。于是,李萍和朱俊芳将孩子转到郑州治疗。医生检查发现,朱强左肾静脉已被血栓完全堵塞,左肾肿胀、充血。随时有可能导致右肾静脉血栓。为了扼制病情的发展,医生决定将朱强左肾切除。然而,切除手术结束后,朱强右肾静脉也出现了血栓。一个月下来,朱俊芳、李萍夫妇为朱强看病花去了近10万元。
孩子的病,对夫妇俩打击很大,有一段时间,他们几乎要崩溃了。
几年来,朱强的医药费已经高达30多万元。朱俊芳是合同制矿工,每月的全部收入1000元左右,李萍每月1000多元。为了筹集医药费,除了借,就是卖房。他们卖了。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李萍说:“我家为了给儿子看病,卖房子;人家为了给儿子结婚,买我家的房子!”
目前,朱强正在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治疗,李萍护理着儿子,她依然端庄漂亮的脸上,写满了憔悴。
朱俊芳坦承李萍嫁给自己太委屈了,她是大学生,又能歌善舞,爱交朋友;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两人缺少共同语言。李萍说,虽然自己也委屈过后悔过,但是,既然当初自己这样选择了,这一辈子都要和他相亲相爱,共度人生。
点评:既然选择了,便要以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三心二意永远是幸福婚姻的大敌。然而选择之前的慎重,更是幸福婚姻必不可少的,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种征婚信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实情需要让真辨别,征婚可以是获得幸福的桥梁,也可能是收获痛苦的开端。
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范文4
少年的心凉了。他突然明白:“原来爸妈并不是爱我,是爱他们自己。他们在争斗,就像两个人在决斗,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他们争我,谁占上风就认为是胜利者,占下风就认为失败了再想办法发起攻击。”
于是,在离家出走被找回后,他向父母举起了刀……
父母离婚争子
少年因爱抓狂
2012年3月初,家住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的宋敬军和赵宁珊在闹离婚,原因非常简单,宋敬军有外遇,被赵宁珊捉到了证据。
这时宋敬军45岁,赵宁珊39岁,他们的独生子宋剑林12岁,读初中一年级。宋敬军赵宁珊共同创业,拥有了一家有七八百万元资产的食品加工厂和销售公司。按理说,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的,可这种幸福快乐被宋敬军的外遇风波打碎了。赵宁珊是个聪明能干的女强人,岂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出轨!一怒之下她把宋敬军告上法庭。
法庭上,财产分割进行得非常顺利,两个人还互相谦让,可在讨论关于儿子的抚养权时却都不放手。最后法庭让他们的独生子宋剑林自己决定。
这可难坏了只有12岁的宋剑林。爸爸妈妈都非常疼爱自己,离开谁都会舍不得。面对父母热切期望的目光,他低下了头。在法官的一再催促下,他抬起头来:“我的决定是,他们两个人,我都不离开,想去谁家就去谁家!”
想不到,宋敬军赵宁珊都同意儿子的决定。无奈,法官也只能同意。
当天,宋剑林跟着母亲回到中山路附近的家,他的父亲去了和平广场附近的家。赵宁珊领着儿子走出法庭时,向前夫示威似地说着:“看吧,儿子还是先跟我回家了,说明他更爱我。”宋剑林拉一下父亲的手:“爸爸,明天你去学校接我吧,明天我住你家。”宋敬军也骄傲地笑了。
当晚,宋敬军正式告诉他的“外遇”,这时已经是未婚妻的吴欣娜:“你对我好坏,我不在乎。可你要是对剑林不好,这个家你一天都留不下,他是我的命根子。虽然你没结过婚也没生过孩子,我们结婚后我也不想再生孩子。今生今世,我就只要剑林一个!”爱上这样一个霸道的男人,吴欣娜只能认了,她认真地点着头。
而此时,赵宁珊正带着儿子去一家酒店吃饭,她非常动情地看着儿子:“剑林,你是妈的好儿子,妈妈真的爱你。妈妈永远不再嫁人。我和你爸是一起创业的夫妻都靠不住,这个世界上还会有靠得住的男人吗?肯定没有!妈妈这辈子只爱你一个!你可别让妈妈失望呀!你爸爸去找那个狐狸精去了,他不可能像我这样爱你。”
宋剑林看着母亲,小声说着:“妈妈,别说这么难听的话,爸爸是爱我的,吴阿姨也很好。”看到母亲脸色不好看,他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这时,宋敬军和赵宁珊,谁也没有想到,这样决定的后果,会毁了他们心爱的儿子。
宋剑林,初一的中学生,书包里却有一个非常精美的苹果3G手机。这让同学们非常眼馋。而更让同学们羡慕的是,他不仅不受父母的管制,还能管制父母。
就是这一天,也就是2012年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5点多钟,宋剑林刚走出校门,就看到父母都向他走来,他站在那里不会动了,转向母亲:“妈,说好了去我爸家,你怎么来了?”赵宁珊笑着说:“过几天妈要去外地办事,一走就是一周。你跟妈回家吧。”宋剑林看了父亲一眼,低声告诉母亲:“我爸也要去外地看货,他也想跟我住两天。三天后他就走了,我还是去我爸爸家吧。”赵宁珊拉着儿子就走,边走边说:“你爸有小狐狸精陪着,你还是陪妈妈吧。”
宋剑林看着父亲失落的样子,冲父亲喊着:“爸爸,晚上我给你打电话。你出差回来我就去你家!”坐进母亲的轿车里,看着仍站着不动的父亲,宋剑林的眼圈红了。这么小的年龄,承受如此沉重的父爱和母爱,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幸福还是不幸。这天傍晚,陪母亲吃过晚饭,他和父亲通电话通了两个小时,终于惹怒了母亲。母亲哭了:“你这个不孝的儿子,心里只想着你爸爸,妈妈白疼你了。”宋剑林放下电话,抱着母亲,他也哭了:“你们为什么要离婚呀!你们这个样子爱我,快逼疯我了!”
生日陷入苦海
被爱撕成碎片
真正感觉到被爱逼疯,是宋剑林12周岁的生日。这是父母离婚后的第一个生日。他的生日是8月14日。可一个月前,父母双方就各自开始准备给他过生日。回到母亲家,母亲在给亲友们打电话,安排给他过生日的事。回到父亲家,父亲也在安排给他过生日。宋剑林犯难了,一个生日,怎么过呀?不能伤父亲的心,更不能伤母亲的心,他俩又不可能在一起办这个生日。
离生日只有一周时间了,宋剑林找来父母:“生日就分上下午办吧。把我的生日分成两段时间,从早晨8点到下午2点是一段,下午3点到晚上8点是另一段。你们每人选一段时间吧。如果选不出来,就扔硬币决定。”
最后,还是扔硬币决定的,宋剑林生日那天,母亲是上午,父亲是下午和晚上。决定后,宋剑林长出了口气。
2012年8月初,最高兴的是宋剑林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收到两份生日请柬,当然高兴得手舞足蹈。
2012年8月14日早6点,赵宁珊就带着公司的员工来到了宏运大酒店。这年儿子的生日不比往年,已经不单单是给儿子过生日的问题,而是一定要盖过那个负心的混蛋。她包了这家三层楼的大酒店,请了近300名亲友和生意伙伴,公司的近百名员工全部参加,儿子的同班同学、老师也都邀请,共请了近500人。
上午8点钟,客人陆续走进酒店,只见大门口张灯结彩,斗大的字写着:“祝爱子剑林生日快乐”。酒店的第一层的墙上,挂了几十张1米见方的大照片,那是宋剑林从1岁到12岁的生活照。二楼的墙上挂满了本地的名人字画,那是赵宁珊出高价求人写的画的,内容都是给儿子的祝福。三楼靠墙的四周,摆满了她给儿子的礼物,有球星签字的球衣,有明星亲笔签名的唱片,有从国外求人带回的高档随身听,有过万元一套的名牌运动服,还有儿子喜欢的各式玩具枪……
上午8点40分,生日宴会正式开始。一楼大厅的灯熄了,窗帘拉上了,整个大厅黑了。突然,整个大厅的上百个大红蜡烛同时点亮。大厅的正中央,一张大桌上摆着一个四层的大蛋糕。在专业乐队演奏的欢快乐曲声中,小寿星宋剑林出场了。在一片“生日快乐”的祝福声中,宋剑林吹灭了生日蜡烛。
接下来,大酒店一楼大厅的舞台上,请来的许多歌手献歌。台下一位年老的客人摇着头低声说着:“一个小孩子过生日这么折腾,会折寿的。”
下午两点,生日宴会结束,赵宁珊又亲手把上百只气球放上天空,上面的条幅都写着对儿子的生日祝福。而这时,12岁的宋剑林坐上了父亲派来的轿车,他得去另一个生日会。
宋敬军认为自己是个有文化的商人,他不想像前妻那样用显富的方式给儿子过生日,他要给儿子一个有情调的生日。于是他把近200名客人用车拉到风景秀美的山里,用五色鲜花织成四个大字“生日快乐”。在蓝天白云下,大家享受着美景,吃着野餐。宋剑林的餐桌是用鲜花做成的,真是太享受了。
夜色来临,在歌声中,美丽的焰火升空了……可宋剑林却并不开心。这时他非常害怕,害怕有一天会被父母的爱撕碎。
父母疯狂比拼
忽视儿子未来
宋剑林就读的中学,是很好的学校,为了进这所学校,一年前他的父母拿出3万元捐资助学。当然,那时他的父母还没有离婚。
2012年8月中旬,宋剑林得知进贵族学校可以住校,这样就可以摆脱父母了。回到家,宋剑林又一次把父母请到饭店,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可父亲当场就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不行,你现在的学校是沈阳最好的初中,对你将来升学有好处。不能转学!”
赵宁珊一心要和前夫争儿子,这时已经顾不上许多了,只想讨儿子喜欢:“儿子,你爸爸是怕花钱,你要去的学校我知道,条件好极了,妈妈出钱,你马上转学,开学就去新学校。”宋敬军生气地指着前妻:“这样宠儿子,他早晚毁在你手里!”赵宁珊也不恼,以胜利者的姿态笑着说:“当初说好的,儿子的事他自己做主。儿子自己要转学,我们必须尊重他的选择。如果你心疼几万元钱,或者是回家没法向媳妇报账,那这钱就我来拿。”
结果当然是宋剑林如愿进了那所在郊区的豪华贵族学校,费用当然是父母各出一半,父母双方谁少出一分钱都不干,因为他们都深爱儿子呀!
2012年8月31日下午,宋剑林被父母送进了位于沈阳南郊的这家私立中学。
被逼离家出走
少年疯狂弑亲
本以为来到住校的贵族学校,就自由了,可自由还是不属于宋剑林。从开学的第一天起,他的晚饭就没在学校食堂吃过,父母抢着请他吃饭。一个月后,更升级了,母亲天天中午来学校请他吃中午饭,理由是怕学校的伙食不好,影响他的健康成长。更可怕的是周末,周六属于母亲,周日属于父亲。整整两天,所有时间都被占满了,吃喝玩乐,累得他受不,烦得他神经都要崩溃了。
为了和前妻争得儿子的爱,宋敬军周日不管有多重要的生意也不做,就是在外地出差也要赶回来陪儿子。而赵宁珊更是不让步,她有进一步的行动,经常向老师请假,傍晚把儿子接回家。宋敬军也不示弱,也经常接儿子回家住。住校对于宋剑林来说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即使寒假,宋剑林也是两边轮着住,一天换一个家。
到2013年3月初,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几个月,宋剑林度日如年。因为心情不好导致紧张焦虑,父母这样的宠爱也让他变得越来越自我,他开始从心底厌恶亲情厌恶爱,他开始有了下意识的报复心理:
拼命花父母的钱。“你们不是争着给我钱吗?我就拼命花!”其实许多同学父母都比宋剑林的父母有钱,可他是班上花钱最大方的。一次请同学去酒吧喝洋酒,花掉九千多元。
拼命惹事生非。“你们不是争我吗?我难受你们也别好过!”他故意上课时逃学去网吧,还想办法让老师知道。老师找来父母,他笑嘻嘻不当回事。父母气得脸色铁青也拿他没有办法。
他故意谈恋爱,其实他还小,既不懂爱情也并没有心思谈,就是想通过谈恋爱让老师生气,让父母伤心。
到了2013年6月末,宋敬军赵宁珊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他们还是束手无策。和儿子谈了无数次,还是不见好转。学校下了最后的通牒:再这样就开除宋剑林。直到这时,宋敬军赵宁珊也没省悟,拿儿子毫无办法后,他们开始互相指责,指责对方惯坏了儿子。
与此同时,宋剑林看到父母还在为责任争吵,他感觉心都凉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报复父母,因为父母的争宠让他活得太累太苦太难受。想不到父母还在争吵,他突然明白了:“原来爸妈并不是爱我,是爱他们自己。他们的争斗,就像两个人在决斗,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他们争我,谁占了上风就认为是胜利者,占下风就认为失败了再想办法发起攻击。他们爱我其实是爱他们自己。”想到这里,宋剑林感觉更痛苦:“既然他们都不爱我,我就离开他们算了。我走了,他们就不会再争了。”
宋剑林开始策划离家出走,他找了许多理由开口向父母要钱,父母当然是有求必应。同时,他也装作好好上学的样子,让父母都放松警惕。2013年9月初,他带着银行卡里的6万元,坐车去了广州。连一封信都没有留给父母。他就是想要让父母痛苦,就是要报复父母。
2013年10月中旬,宋敬军通过银行查询,得知儿子在广州取了钱,确定儿子在广州。宋敬军赵宁珊各带着几十名自己公司的员工火速来到广州,挨家宾馆查访。终于在10月24日找到了宋剑林。
回到沈阳,宋敬军赵宁珊都感觉儿子性情大变。宋剑林大喊大闹,暴怒无常……而且,彻底不去上学,与社会上的小混混为伍。父母管他,他怒目而视:“滚!滚!滚!”
此时,宋敬军赵宁珊明白了,是他们讨好争抢儿子的行为,让儿子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他俩醒悟了,联起手来,24小时地看护着儿子。他俩还听从亲友的劝告,准备带儿子去沈阳精神卫生中心去做检查,弄清楚儿子是否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2013年11月4日傍晚,宋敬军赵宁珊和儿子商谈治病的事。宋敬军刚开口,宋剑林就骂了起来:“你不宠我了?想送我送精神病院?你是大坏蛋……”赵宁珊强忍着脾气说:“儿子,我们这是为你好……”宋剑林又骂了起来:“为我好?为我好?你俩都是自私鬼……”
忍无可忍,宋敬军终于骂了儿子:“你就是个混蛋!明天你胆敢不去看病,我就绑你去……”
突然,宋剑林拿起茶几上的水果刀狂笑狂叫:“你敢绑我?那就杀了你!”挥刀向父亲刺去……
宋敬军赵宁珊被儿子的举动惊呆了,竟没有躲闪。瞬间宋敬军的前胸和右臂中了数刀。赵宁珊反应过来,冲过去想抱住儿子。可宋剑林疯了,又向她连扎数刀,她的前胸和双臂也都受了伤。
宋敬军赵宁珊忍着伤痛,联手治服了儿子……
事后,宋敬军赵宁珊住进了总医院。宋敬军中9刀,三处肌腱和两根血管断裂。赵宁珊中6刀,两根血管被刺断,脸部还有一处肌腱断裂。医生说,二人脱离危险后都得做整形手术。效果如何现在不好说。
而宋剑林,住进了沈阳精神卫生中心,经初步诊断,他患有躁狂症等严重心理疾病。医生说他至少得住院三个月,然后还得进行一年以上的心理治疗与疏导。
采访时,心理医生认为,宋剑林因为父母离婚后的争爱,心理压力太大,导致性情大变,造成人格扭曲,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医生提醒那些离婚的父母,千万不要像赵宁珊宋敬军这样,过浓烈又有些变态的爱,向孩子争宠似的爱,是会毁了孩子的心灵,毁掉孩子的一生。
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范文5
陪伴:欢声笑语,爱满病房
邓硕曾
时间:节假日
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
人物:邓硕曾医生
我从事麻醉医生工作已近60年,每逢节假日,无论是周末,还是大小长假,医院的病房都显得比平常冷清。但是,患者的康复是没有节假日的。每次放假待在家里,我总惦记自己的患者:他们手术后疼吗,会不会出现并发症,有没有排气,是不是需要早些下床?这样的“惦记”使我时常不由自主地走向医院,接近我的患者。
喜当“麻爷爷”
节假日,医院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让我惦念。每次去医院,除观察孩子的情况外,我还和他们一起玩气球、唱儿歌,孩子们都管我叫“麻爷爷”,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孩子喜欢我自创的儿歌,我就改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他们“套近乎”:“世上只有爷爷好,没爷爷的孩子像根草,离开爷爷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卖汤圆,卖汤圆,麻爷爷的汤圆圆又圆,吃了我的汤圆长得胖,什么手术都不怕呀,汤圆,汤圆,卖汤圆,麻爷爷的汤圆圆不圆?”“挖土机在挖土,挖完土盖大楼,盖完大楼动手术,动完手术好回家,爸爸妈妈笑哈哈。”
和孩子同乐,可以消除患儿术前的紧张感。当他们被推进手术室、与父母暂时分离时,他们没有“离开父母”的焦虑感,也提高了对麻醉的依从性。
总有家长问我:“您节假日为什么还来医院?”可孩子们却问:“爷爷怎么不早点儿来?”小朋友们纯洁天真的心灵时常打动着我,让我享受与他们在病房里一起唱儿歌的时光:“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医院,在病房,我的朋友在这里!”
和孩子们交朋友
乐唱《沙家浜》
有时,我也会在病房唱歌给患者听。一位83岁的陈姓患者,2008年因跌倒致左股骨颈骨折,在我院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2016年,她再次跌倒,右臀部着地,需进行股骨头置换术。术前,我了解到,她患有抑郁症,对重新站起来不抱希望。我想,我和她出生在一个年代,她想必也喜欢京剧吧。于是,我经常去病房演唱她熟悉的《沙家浜》《红灯记》等京剧选段,希望她露出笑颜。我国每年有180万老人跌倒,5成以上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家人和社会各界的陪伴与关心,是令他们重新站起来的良药。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她,她的儿子问我:“您今天没有手术也来上班?”“我住得离医院比较近,习惯周末过来看看,你没事也常来看她吧!”
唱《沙家浜》给患者听
节假日里,大家都在放假,可病痛不会休息,患者不能享受假期,就让我这个老麻醉医生陪伴他们。
专家简介
邓硕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麻醉科教授,《中华麻醉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从事临床医、教、研工作近60年,主要从事心血管麻醉工作。
舍家:患者醒了,孩子睡了
戴朝六
时间:某年小年夜
地点:中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
人物:戴朝六医生
有一年小年夜,也是周末,我休息:上午参加了一位朋友的画展,下午到商场转一转,买了一台相机供工作使用;我又买了一些食材,想让家人尝尝我做的家乡菜。回到家,我开始张罗起来,和面、备菜、腌制,一切有条不紊,就盼着家人看到我下厨时开心惊讶的模样。
电话铃响,飞奔医院
刚做完老家的特色料理“泡泡响”,电话铃响起,传来我科护士梅梅急促的声音:“有位患者中午发生车祸,骨折住院,下午突然腹胀明显加重,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病情危重,请您马上到医院为他诊治。”
“让在岗的许医生尽快建立快速输液通道,备血,通知手术室准备急诊手术,我马上到!”我即刻放下手中的活,赶往医院。
到院后,我了解到,患者中午发生车祸,方向盘撞在腹部。因右腿骨折,被送往骨科治疗。后来病情进展,出现严重腹痛。我高度怀疑他有腹腔内出血、腹膜炎。而此时,已是晚上8点,离车祸发生时间近10个小时。患者脸色苍白,处于休克状态,腹胀明显,我立刻安排护士将将患者推进手术室。患者躺上手术台时,呼吸急促,已处于濒死状态,心率高达160~170次/分。他拉着手术室一位年轻护士的手,有气无力地说:“我快不行了,喘不过气,求你救救我!”一位50多岁的汉子,做出如此举动,情况之紧急可想而知。
好在参与抢救的全体医护人员训练有素,动作干净利落,很快实施麻醉,一边抗休克,一边进行开腹手术。患者的腹腔内有3000多毫升血液,伴臭味。经探查,我发现他有一段小肠系膜撕脱,导致肠系膜血管出血,部分小肠发黑坏死。我们很快为他止血,并切除了一段失活的肠管。一个多小时以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的血压、脉搏逐渐恢复。此后,我在病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约2小时,确定患者病情已无大碍后,才换衣回家。
夜幕降临,孩子睡了
走出医院大门,已是凌晨,我感到稍有睡意。回到家中,看到厨房里只做了一半的菜肴,再走进儿子的房间,他已睡着。没有尝到我的手艺,他想必很难过吧。
我回到厨房,拿起锅碗瓢盆,边做菜边想:外科医生经常待在手术室,对于家人、朋友,抱歉的话说再多都不够。幸运的是,家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有一个温暖的家,疲惫时,有人给你安慰、温暖;遇到纠纷、挫折时,有人给你鼓励、力量。朋友渐渐也理解了我的工作性质。以前,我与他们相约吃饭,常常刚坐下来不久,接个电话便往医院赶。朋友认为我总爽约,多有埋怨。后来有几位朋友亲眼看到我的工作状态,深知外科医生工作忙碌,慢慢地,他们也理解、体谅。
医生没有固定的节日、假日,有时也深感力不从心,但有家人、朋友、患者的支持,便能化辛苦为动力,化忙碌为感恩。唯有勇往直前,才对得起这份神圣崇高的职业,才可以让更多家庭团圆美满。
专家简介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肝脏专业委员会、MDT专业委员会、腹腔镜肝切除推广专家委员会常委,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擅长肝胆胰脾脏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尤其是肝脏肿瘤、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胆道疾病、胰腺肿瘤、乳腺肿瘤等的诊治。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
熬夜:救回患者,医者所愿
宗建平
时间:大年初一
地点: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人物:宗建平医生
我是一名急诊科医生。2012年大年初一,是我医生生涯最后一个夜班。之后,我院值班表上不再有我的名字。不是说我不再是医生,也不是晚上不用去医院抢救患者(遇到患者情况危重,还是需要前往医院抢救),只是按照医院的规定,我已经到了不值夜班的年龄。
30年恚大年三十、年初一,乃至许许多多的假期,给我留下的大多是夜班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最后一个夜班,我本以为会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如释重负感,没料到却始终放不下我曾经值过的3000多个夜班,她就像一个和你共度了30年的伴侣,突然有一天,她说要离开,独留我一人孤独、落寞。我被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吞噬着,任由30年的值班记忆翻滚,直到被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
棘手:寻找孕妇的亲友
一位孕妇因头痛被送至急诊室,可陪同的朋友走了,诊断不明,需要会诊及处理。我立刻返回急诊抢救室,仔细询问病情:患者孕8月左右,因为过年,喝了一点酒,结果出现头痛,被朋友送来急诊。她当时生命体征稳定、四肢活动正常、否认其他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后,无任何异常发现,神经内科医生建议对症处理。平时如遇类似情况,一般我们会建议患者做头颅CT,可陪同患者前来的人拿走了她的手机及钱包,询问孕妇本人有没有家属可以到场,她只说“没有亲人”,似乎另有隐情。这下可麻烦了,接下去的治疗及检查必须经家属同意才能进行,这是规定。
在万般焦急时,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通过现代手段,通过微博消息,尽快找到家属或亲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了一条微博,消息被迅速转发。1小时后,我们真的找到了患者的同事!
两难:要不要做CT检查
事情还没有结束,更大的挑战正等着我――要不要为患者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卒中。如果按常规头痛的处理方法,患者应做CT检查,万一是脑出血,不做CT会危及两条生命;可患者是孕妇,虽然做CT有保护措施,孕8月一般也不易引起胎儿畸形,可万一结果不是脑出血,家属能否理解呢?抢救室几位高年资的医生对此进行了会诊,大家意见不一,让我这位年资最高的医生做最后决定。这是两条生命啊,想到这里,我决定做CT!那时已是年初二凌晨2时多,孕妇在铅衣的保护下做了头颅CT。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颅内大面积出血,没有影响运动区,所以体格检查正常。非常幸运,我的决定是对的。请脑外科会诊后,我们先后为患者进行了脑部手术和剖宫产,情况凶险,幸好母子平安。将患者救回来,是医生最大的快乐。
此时,东方太阳初升,我完成医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夜班,带着无限的幸福和留恋……
专家简介
宗建平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内科复杂疑难病及危重急症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呼吸内科)
筹血:满腔热血,爱心接力
吴彦桥
时间:元旦
地点:中国人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人物:吴彦桥、李晓明、邸斌、李军医生及护士
故事发生在2016年1月1日――元旦,本科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老太太,因鼻出血多日前来就诊。她有多年心脏病史,加之出血不止,就诊时已有明显心慌、气短。患者和他儿子无助的样子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摆在我们眼前的是“心脏病史”和“出血量大”这两大难题。
救命血告急
第一重任――先止血。虽然我院门诊鼻内镜室每年治疗各种复杂鼻出血近2000例,但这位老人家实属例外。经鼻内镜检查,她右侧鼻腔内充满暗红色肿物,且肿物非常脆,稍稍碰触便出血不止。因患者家境贫寒,鼻塞很长时间没有就诊,目前肿物已从右侧鼻腔突到鼻咽部,用鼻腔填塞法根本无法止血。根据鼻窦CT检查结果,考虑是上颌窦巨大毛细血管瘤突到对侧及鼻咽部,这种情况用血管栓塞法止血也无效。
我们决定马上将老人家收入院进行手术治疗。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红蛋白只有80克/升(正常女性为110~150克/升),加之肿瘤不断出血,估计术前血红蛋白不到60克/升,手术时必须输血,不然患者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在做术前准备时,我们被告知:血库缺少O型血!
发动所有力量筹血
我立刻想到我的爱人是O型血,他离医院也近,我马上让他来献血。可一人一次仅可献血400毫升,根本不够。我又想到可以发动我院职工献血,没有过多考虑,我立即将求助O型血的微信发到我院微信群中,又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我院宣传科同事看到我的微信后,立刻将内容发给《燕赵晚报》和河北电台,望借助媒体之力向全市播报。
令人动容的是,除我院十多名前来献血的医生、护士、实习生之外,还有几十位热心市民在看到网上的消息后及时前来献血,更有外地的好心人打电话询问情况,希望尽一份力(考虑到他们距离医院较远,就没有劳烦他们过来)。
部分献血的医护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
爱心接力,患者转危为安
经过血库人员对献血者的仔细检查和询问,在确保爱心人士无明显疾病、感冒、疲劳等有可能伤害他们自身健康的情况下,我们共采集约5000毫升O型血。得知用血量十分充足后,我立刻通知《燕赵晚报》和河北电台,并在微信群及朋友圈说明,血已够用,感谢大家的帮助。
当天中午,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为患者实施了鼻内镜下结合经口腔唇龈沟切口的上颌窦及鼻腔鼻咽部肿瘤切除术。手术非常顺利,患者出血量不到200毫升,术中输血1200毫升。
术后,老人家复查多次,鼻腔鼻窦均恢复良好。几次复查时,我都看到她脸上满意的笑容。
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人诟病网络信息量巨大,难以甄别,多彩的屏幕时常掩盖真实的生活。可这一次,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筹血救人”,让我发现周围有很多好心人,我相信,爱心将继续传递,就像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救死扶伤。
专家简介
吴彦桥 中国人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军耳鼻咽喉^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头颈肿瘤的诊治,鼻内镜、鼻窦外科以及鼻、眼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周四全天
守护:一丝希望,竭尽心力
梁爱斌
时间:国庆节
地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
人物:梁爱斌、修冰、李萍、骆休医生等
2016年国庆,我们血液内科团队打了一场揪心的“硬仗”。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
自知病情危重,患者欲捐献器官
贵州女孩周云琴于2015年2月因发热、腰部胀痛、皮肤瘀斑,被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家有双目失明的父亲、体弱多病的母亲,小周姑娘只能依靠自己在外打工的积蓄接受化疗。其后一年多,她的病情反复发作,当地医生束手无策,推荐她来我院就诊。与不乐观的病情和家庭状况不同,小周乐观开朗,大家都非常喜爱、疼惜她,我们叫她“小丫头”。
小丫头刚入院时身体极度虚弱,随时有生命危险。她清楚自己的情况,委托修冰医生替她联系器官捐献事宜:“妹妹为了照顾我,放弃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姐姐已经嫁人了,还总是塞钱贴补我……太多人帮助我,我无以为报。如果可以为他人做一点事,我便了无遗憾了。”
小丫头请求所有为她治疗过的医生与她合影留念(经周云琴同意,公开照片和名字)
仍有一丝希望,怎会放弃救治
这么好的姑娘,我们怎么可能放弃救治机会。我全面分析了小丫头的病情,先对她进行挽救性化疗,可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我和我的团队讨论后认为,像小丫头这样的难治复发性白血病,继续沿用传统化疗方案,可能不会有生存希望,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近年来正被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认可的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整个团队陷入生死抉择:一方面,近几年被改良运用于临床的CAR-T疗法对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小丫头骨髓内的肿瘤细胞高达98%,如果采用CAR-T治疗,可能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看着小丫头虚弱却坚强的笑容,我觉得我们必须努力。
小丫头十分信任我们:“我知道医生在用尽全力为我治疗,我只有坚强再坚强,才能和他们一起抵抗即将到来的风暴。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永远感激帮助我的医生、护士。”CAR-T治疗的过程可能十分凶险,但这是小丫头仅有的机会。
放手一搏,日夜守护
2016年9月24日,我和我的团队决定放手一搏,为小丫头安排CAR-T治疗。我们迅速采集她体内的细胞并在体外转染及扩增,之后将CAR-T细胞回输她的体内。不出所料,小丫头体内的细胞因子“风暴”非常猛烈,连续一周,她都在40℃以上的高热中度过,血凝指标超标数十倍,甚至出现痴笑、认知障碍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整个国庆长假,我和我的团队日夜守护着她,数次争分夺秒地抢救;为临时需要增量的药物,调动医院总值班室、药剂科等力量筹办。终于,小丫头熬了过去!
一周后,小丫头外周血内的原始细胞持续减少。一个月后,她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消失了。这意味着传统化疗无法清除的白血病细胞,被CAR-T疗法彻底消灭,小丫头从死亡线上回来了!2016年11月2日,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持续治疗,小丫头的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她走出病房、医院,回到了老家。不过,我反复嘱咐小丫头,虽然她已暂时脱离危险,但白血病仍有复发可能,还需持续观察和治疗。
远方寄来一封信
不久后,我们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小丫头从贵州寄来的特产和一封信:
“我曾是一颗虚弱的小草,是他们陪着我、帮助我,让我在黑暗中勇敢与病魔搏斗。他们是我最爱的梁爱斌叔叔、最善良的修冰姐姐、最漂亮的李萍姐姐、最温柔的骆休姐姐。
最亲爱的梁叔叔,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银装素裹。而我,却不知道如何感激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你。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的叔叔、姐姐,你们对我的好,我无以为报,我会在贵州想念、祝福你们。”
医学很冰冷,需要许多数据才能看清病情的真面目。而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医生竭尽全力想要挽救患者的真心。
(编者注:杂志发行前我们获悉,小周姑娘回老家后准备筹钱进行骨髓移植,不料病情再次复发,她已前往上海同济医院求诊,梁爱斌教授团队准备为她进行第二次CAR-T治疗。愿好运再次眷顾她!)
给外地亲友的一封信范文6
“妈妈,我也去投案!”
杨献枝曾是河南省遂平县某乡初级中学音乐教师,今年40岁。1987年10月,善良温柔、端庄秀丽的她因为对音乐的爱好,嫁给了会弹奏吉他的浪子董强。
杨献枝当时的工资很低,丈夫又没有任何收入,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1991年,随着女儿董媛(化名)的出生,两口子更是捉襟见肘。1994年6月,董强因入室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杨献枝一不小心受牵连犯下窝赃罪,被劳教3个月。释放后,失去工作的杨献枝更无力维持一贫如洗的家,亲友背后也都对她指指点点。1995年3月,杨献枝迫于生存的压力,将女儿送到娘家,只身南下深圳打工。
刚到深圳,杨献枝就遇到在工地做保安的河南邓州人张勇。张勇显得非常热心,无处可去的杨献枝便跟着他来到了工地。
谁料想,杨献枝是上了贼船,张勇是盯上她的美貌了。刚到工地,张勇立即露出丑陋嘴脸,要与杨献枝发生性关系。杨献枝断然拒绝,哭着要离开。张勇这时猛地从柜子里取出一支猎枪对住她的脑袋,并恐吓说:“实话告诉你,我不是好人,杀人犯法的事样样都干,你是不是想当个外地鬼?”杨献枝吓得蜷缩在墙角,战战兢兢地哀求:“好兄弟,我已经结婚成家,还有孩子,你就放过我吧。”见杨献枝软弱,张勇冲过去强行将她奸污,随后又扣押了她的行李和身份证。此时,杨献枝本应理直气壮地求助警方,但可悲的是,她慑于,胆怯了。在张勇的软硬兼施下,杨献枝被迫跟其同居起来。
女儿一直是母亲的牵挂,转眼到了1996年5月,杨献枝跟张勇商量想接女儿到身边来,突然大发善心的张勇同意了。两人带着董媛来到河南内乡县县城租了一间房子,开起理发店。
而此时的张勇却逐渐露出了野蛮凶狠的本性。他每次酒醉后回来,都会变着法子无休止地折磨杨献枝。更让杨献枝无法容忍的是,张勇很快就厌烦了董媛,觉得是个累赘,经常无端地体罚她。
7月21日晚上,张勇醉醺醺地回到家,凶神恶煞般说:“告诉我,你跟多少男人睡过觉……”这种让杨献枝无法容忍,她心头潜伏已久的仇恨喷发了:“你这个禽兽!”张勇随即一耳光便打在杨献枝的脸上,又恶毒地逼着小董媛用巴掌抽打母亲的脸。打累了,骂够了,张勇一把拎起董媛,让她到墙角去跪板凳,还敲着她的小脑瓜吓唬说:“没有我同意,你今晚敢站起来,我就打死你!”随后,张勇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目睹年仅5岁的骨肉遭受折磨,杨献枝心如刀割,一下子丧失了理智。她翻身下床,抽下闩门的钢筋向熟睡中的张勇狠狠地打去……张勇当场气绝身亡,杨献枝陷入了惊恐慌乱中,她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法律的严惩。
丢下钢筋,杨献枝渐渐从噩梦中清醒,她决定承担起法律责任,马上去投案。正当杨献枝要出门时,女儿突然怯怯地哭喊道:“妈妈别走,我怕!”原来,年幼的董媛不知何时已经惊醒,正睁大眼睛恐惧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杨献枝揽过孩子,失声痛哭:“妈妈是去投案呀……”“妈妈,我也去投案!”董媛死死搂住妈妈的腿不放!杨献枝肝肠寸断:无论是自杀还是自首,孩子都将成为命若稻草的孤儿呀!怎么办?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做母亲的使命感驱使杨献枝做出了选择――逃亡。黎明前夕,她将张勇的尸体拖出来,推进了不远处河边的草丛里,而后背上女儿,消失在黑夜中……
“孩子,前面不远就到了。”
杨献枝背着女儿沿312国道一路向西狂奔,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跑得越快越远越好!赢得时间,将女儿送给一个合适的人家抚养,然后投案自首!
令她欣慰的是,小董媛似乎什么都明白,平时胆小如鼠的她在母亲背上穿越黑暗、饱受颠簸,甚至被狼狗追咬,也一声不吭。
次日下午,杨献枝一口气逃到了西峡县境,这才稍稍稳神,放慢了脚步。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她给女儿买了一个烧饼,又讨来一杯开水。小董媛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妈妈,你也吃呀!”女儿甜甜的嗓音令人心酸。她一横心,又扛起了女儿。可没几天,钱就花完了。以后,她们饿了,就向路边人家要碗饭吃;渴了,就到沟里捧口水喝;累了,就藏到路边的树林或破窑里栖身。
艰辛的逃亡生活折磨得母女俩死去活来。杨献枝终于为出逃懊悔了,几次欲迈进路遇的派出所,但一看到女儿那孤苦无助的模样,一想到尚未遇到令人放心的人家愿意收养女儿,她又不得不放下这个念头。
磨难使女儿过早地懂事了,讨得饭来,她总是让妈妈先吃;一双小脚磨出了血泡,也坚持不要妈妈背。但是,董媛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问:“妈妈,咱们到底上哪儿呀?怎么还没有到啊?”母亲酸楚不已,而又无法回答。
9月底,母女俩到达了西安。在西安讨饭拾破烂儿期间,杨献枝惊悸地目睹了流浪儿被恶人控制着盗窃的场面,她不寒而栗,渐渐动摇了将女儿送人的初衷。但同时她也明白:这将意味着投案的计划被搁浅,自己的罪行在一天天加重!
恰在这时,董媛因水土不服,起了一身化脓性疙瘩,痛痒难忍。杨献枝想起了她在郑州做生意的一个同学,于是决定投奔过去,寻求帮助。
爬山路、搭汽车,历时近一个月后,杨献枝看见了洛阳龙门石窟。从洛阳,她又拉着女儿徒步向东方走去,又经历半个月,郑州的土地终于被母女俩踏在了脚下。然而,这位同学已到外地发展了,杨献枝犹如挨了一闷棍,不禁潸然泪下。母女俩无意间又向北漂泊到了新乡市。
来到新乡市的当天夜里,杨献枝母女栖身的街头发生一起斗殴事件,引来大批警察。杨献枝吓得背起女儿一口气又逃到了郊外的荒野里。
12月的中原冬夜,寒气袭人,衣着单薄的杨献枝那晚发起高烧,浑身发抖。她痛恨生命的脆弱,并第一次伏在女儿的身上哭了。昏昏沉沉中,杨献枝挣扎着嘱咐女儿:“妈不行了,你自己讨饭返回家乡吧……”经过一夜的寒风吹拂,第二天,杨献枝的高烧竟然奇迹般地退去了,母女俩喜极而泣。
1997年春节期间,母女俩几经辗转又漂泊到了周口市。眼看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精疲力竭的杨献枝意识到她们需要一个港湾停靠。在一个小旅馆,她对老板撒谎说自己丈夫已死,想找个男人再成个家。旅馆老板姓樊,50多岁,非常善良、热心。见这对母女不容易,他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安排杨献枝在旅店里做起了勤杂工。母女俩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1997年秋季,在樊大叔的帮助下,杨献枝将女儿送到了周口市第十五小学。背上了属于自己的小书包,这个苦命儿兴奋啊,她喘着粗气,竟然就地连翻十几个跟头!
一个星期后,董媛放学回来时,脸上难掩甜蜜,双手将自己的作业本呈于母亲面前。杨献枝打开一看,眼睛不禁潮湿了,原来女儿得了朵小红花!
那天晚上,杨献枝彻夜未眠,她再次忍痛做出决定:找机会跟樊大叔商量送孩子,自己去投案!
12岁的女儿考上重点高中
可遗憾的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杨献枝的想像去发展。
一开始,当地就有人传言:老樊跟他的勤杂工杨献枝关系不正常!后来,这种荒谬的说法越传越邪,终于在小董媛期末考试前夕,老樊的妻子带着一帮人找到杨献枝,大打出手,要她尽快离开。杨献枝眼噙委屈、愧疚的泪水向樊大叔告别。老樊一言未发,递给她一封信。
原来,老樊的老家在安徽省阜南县农村,那里还有他的两间住房和三亩责任田,并一直由别人管理。他的信是写给村主任的,信里要求村主任将这些产业转交给杨献枝母女使用。
杨献枝看了信,双膝一弯,给樊大叔跪了下来……
在阜南县,母女俩生活了一年多。这期间,杨献枝知道女儿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每晚都给她补课。女儿在古集镇李庄小学凭借优异的成绩从一年级一下子跳到了四年级。偏偏这时候,樊家人寻迹而至,又闹得沸沸扬扬。杨献枝尽管委屈,但良心上还是感觉再也不能给樊大叔的生活添乱了。于是,她又打起行囊。女儿不解,哭着去找老师。老师闻讯跑来,愤怒地拦住杨献枝质问:“你现在走,为孩子的学习着想了吗?”杨献枝的心在极度矛盾中再次被撕扯得粉碎!
叫她没想到的是,董媛夜里突然收起了书本作业和衣服,啜泣着问妈妈:“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孩子还记得那晚的噩梦,她明白一切!杨献枝将女儿紧紧拥住……
1999年4月,在一个做皮件生意的好心人的带领下,杨献枝母女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红旗镇,这里外来做小生意的人很多,比较安全。杨献枝决定留在这里。她先把女儿安排到红旗镇附近的新建村小学,又租间民房,买辆破三轮,支起一个卖水果的小摊。
转眼又过了三年,女儿一天天长大、长高,也上了初中,母亲却一天天憔悴、苍老。这期间,杨献枝害怕失去女儿,整天提心吊胆,竟接连辗转了石家庄近郊的8个村镇,董媛也跟随母亲转了8个学校。幸运的是,凭借年龄小和成绩好的优势,她每次转学都还算顺利。此时的董媛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她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将书本、衣服、生活用品分类打包,以备随时转移。
2002年年底,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流动小摊不让摆了,必须办理证照固定经营。没有任何合法证件又没有资金保证的杨献枝一下子又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为了女儿的学业,再坚持一把就去投案!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她于2003年1月改名李梅芝到了河北省无极县。
在好心人的介绍下,杨献枝来到无极县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当起了保姆。这家的主人石敏科和老伴都已60多岁,一个是金融系统的退休干部,一个是工程师。他们的儿子、儿媳在银行上班,家里只有一个两岁的小孙子。杨献枝母女俩的勤劳、善良和知书达理很快赢得石敏科一家人的好感。
这年7月,年仅12岁的董媛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无极县某重点高中,依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她三年高中的学费将被全部免除。这已是董媛就读的第十三所学校。
女儿取得的成绩给杨献枝挣扎、劳顿的心灵带来莫大的慰藉和无限的希望,她的抉择更艰难了!同时,少有的平静生活还撩拨起她不能为父母尽孝的内疚之情。
法律无情人有情
2004年5月1日,杨献枝悄悄将自己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1500元钱,用“袁晴晴”的化名寄给了远在遂平的年迈的父母。
5天后,河南内乡城镇派出所所长吴建波、副所长张向前、杨文良三位民警仿佛从天而降,将一副雪亮的手铐铐在了杨献枝的手腕上。石敏科夫妇大怒:“住手!凭什么抓好人?”
原来,从1996年7月23日发现张勇尸体后的近8年来,警方始终没有放弃对疑凶杨献枝的追踪,她给父母寄钱的举动立即被内乡警方掌握,并随即派遣了抓捕组。
“大爷!我欺骗了你们啊,我不是好人,是个杀人犯!”杨献枝“扑通”给两位老者跪了下来。石敏科夫妇大惊!
然而,随着讯问的深入,这个疑犯的母爱和坎坷经历又深深打动了人们。当杨献枝提出要见女儿一面时,民警马上同意了。
在学校的操场边,董媛一声“妈”字尚未出口,已经泣不成声。面对历尽苦难的女儿,杨献枝肝肠寸断,泪如泉涌。她用戴着手铐的手抚摩着女儿的脸,说:“都是妈不好,妈是个坏人,杀人犯,是妈拖累你受苦了……”董媛打断妈妈的话:“妈妈,别说了,我知道,您都是为了我呀!”母女俩紧紧相拥。
法律无情人有情!所长吴建波当即号召民警为董媛捐款1500元,并安慰说:“孩子,一定要相信法律,你妈妈会得到公正判决的!”
当天下午,抓捕组又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决不能让董媛辍学,并建议将董媛带回内乡,由民警集体资助其完成学业。但吴建波所长考虑到董媛目前所处的学习环境,认为最好还是让她留在无极县。晚上,吴建波来到石敏科家,讲述了母女背后那段血泪飞溅的深情故事,并询问石家能否继续收留董媛。
这天,石家人也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这对母女已与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十分喜爱懂事、争气的董媛,也同情命运多舛的杨献枝。最后,石敏科先生动情地感慨:“杀人触犯了国家法律,潜逃加重了罪行!但母亲不这么选择,孩子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呀?”善良、宽厚的石家愉快地接受了吴建波的提议,并承诺尽力供孩子上学。
5月20日,杨献枝被押解回河南南阳。一路上,她热泪长流:“我对女儿放心了,我会认罪的……”
8月28日,董媛开学在即,吴建波又寄去400元钱。电话里,他还告知石敏科一家和董媛,内乡县司法局答应鼎力为杨献枝提供法律援助。董媛也表示:一定安心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5年2月2日,杨献枝被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